循环经济创新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循环经济在我国发展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了,但在推行循环经济的探索与实践中,仍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和规划;发展战略与政策之间不配套;相关法律不健全;社会成员参与意识不强;缺乏技术支撑体系;对废物再利用和创新管理积极性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网络等。本文通过对制约因素的综合分析,提出消弭思路,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循环经济创新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循环经济创新管理论文 篇1:

循环经济中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随着循环经济的兴起,必然对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探讨了循环经济的内涵、特征及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并着重阐明了在循环经济中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

关键词:循环经济;传统经济;管理;理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的加剧以及生态科学的迅速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在经济生产中以新知识、新的管理理念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尽可能实现资源循环。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实施,当前很多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从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原始经济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工业经济阶段;循环经济阶段(知识经济的初级阶段,又称为后工业经济)。那么何为循环经济呢?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方式转变成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具有3个重要的特征:第一,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表现为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二,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摆脱了传统工业经济那种“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第三,循环经济是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而且,循环经济还延伸了生产链,推动了其它新型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1.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同。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自然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线性流程组成的开环式经济,人们通过生产和消费从地球上提取物质和能源,然后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空气、水和土壤中,因而是一种高消耗、高排放的“牧童经济”(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哈丁的说法)。循环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新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

2.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治理方式不同。传统经济采用的是事后末端处理的治理方式,而循环经济采用的是预防式的治理方式。传统经济中人们关心的是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即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方式。而在循环经济中人们注意到要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并且把零散的废物回收利用和减量化的做法整合成为一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的循环经济战略。

3.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不同。传统经济的发展导致资源衰竭、环境退化,迫使人们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它将引起一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革命。循环经济要求以对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具有本质区别,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化势在必行,同时这也就要求了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必须紧随这一时代潮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转变传统管理理念,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循环经济中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

循环经济的产品生产和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企业在生产中应本着如下原则进行:产品设计时要考虑节约材料,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在工艺流程设计中要注意尽可能节能降耗,降低废品率;企业产品应当经久耐用,使用范围要尽可能广;企业生产的废弃物要尽量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对现代企业来说,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新的管理内容和方法,而且循环经济的理念也改变了企业产品生产和企业管理的理念,其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3R制造管理法。循环经济的“3R制造管理法”是由美国杜邦化学公司借鉴生态循环而首先创立的,即要求企业在生产管理中投入原料减量(Reduce)、原料循环利用(Recycle)和废弃物再利用(Reuse)。投入原料减量化是指在企业生产中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的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其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重量轻型化,并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原料循环利用是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要求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之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废弃物再利用是指为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物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重复使用。当前社会上一次性产品的流行风潮往往造成大量自然资源的浪费,所以企业产品生产应当从一次性向经久耐用型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如德国的奔驰汽车公司就独树一帜,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坚持保持产品的高质量、高性能、高价位、长使用周期、良好的售后服务,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从条块管理向矩阵循环管理的转变。矩阵循环管理是循环经济中企业产生的一种新型管理理念,它是指企业为了某一工作目标,把同一领域内具备相当水平的创新元素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矩阵,通过管理使元素及行列按一定的规律变换、循环,从而创造条件,激励企业创新。当前传统工业企业的集中、分工严格的条块管理,把企业分成诸多职能部门(如生产科、技术科、销售科、一车间、二车间等),都是为了适应工业生产的集中化和标准化的要求。然而,随着循环经济企业中产品向分散化、柔性化的转变,企业管理自然趋向于自主的柔性管理即矩阵循环管理方式转变。在矩阵管理中,创新往往被激活,鼓励、交流循环,再产生新的创新,然后再循环。例如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车间主任可以同技术科长进行元素置换(在一定期间内),形成循环;车间也可以和销售科形成行列组合来激发技术创新。

3. 知识管理理念的建立。传统企业往往注重的是对人、财、物的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大多只是针对岗位上人的管理,把人看成是一台“活的设备”,这种管理是一种静态的、非创新式的管理,往往难以激发出人的自主活力,因而循环经济中的企业更加需要重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是要把传统企业单一的技术管理扩大到信息管理、决策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强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知识管理也是要把对人的单一培训管理扩大到学习管理和创新管理。知识管理实质上就是对企业宝贵的知识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开发和优化配置,它涉及知识的创造、收集、组织、扩散、利用及知识资源的创新及循环。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将企业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最终达到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共享、创新循环,从而使得企业知识资源得以充分运用,使得企业通过不断的创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知识管理中人的管理是核心,企业要把人真正当成有知识、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活的人”来管,不断向他们灌输循环经济的理念,把企业办成循环经济的企业。

4. 从传统质量管理向循环经济的质量管理转变。传统工业生产是通过单一产品、大批量的硬性生产,从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获取利润的目的,但这样的片面追求标准化的生产容易造成投入原料的浪费,不能够加以循环利用。而循环经济的生产必须面向多样化、小批量的柔性生产转换,即向新的标准化即ISO14000系列标准转换。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同时也是企业的生命。传统的ISO9000质量标准仅仅是在企业内部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ISO14000系列标准是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下制定的,它把对企业产品质量的管理扩大到包括企业生产环境的大系统,即企业不仅要在内部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还要保证外部的环境质量。这就要求企业尽可能少地投入自然资源,实行清洁生产,尽可能少排放废物,同时还要保证其产品的使用寿命周期,以减少产品消费后的废弃。ISO14000质量认证实质上是对企业管理和产品生产提出了循环经济的要求,即从循环经济大系统的理念出发,要求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它有利于促进企业向生态型生产和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投资,促进企业内外效益的有机统一。

5. 企业从竞争向合作方式转变。在传统的企业生产中,企业与企业之间主要是竞争的关系,形成这种关系的主因在于稀缺的自然资源有限、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限、市场也有限,因此企业之间只能靠竞争来占有有限的技术、有限的资源、有限的市场以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一个企业的废料完全可以成为其它企业的原料,一个企业无用的技术完全也可以成为另一个企业有用的技术,一个企业弃用的市场(如废气物利用市场)完全可以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市场。因此循环经济提倡形成网络化的循环协作关系,在企业间形成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彼此协作的新型关系。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循环经济的理念,在企业间形成相互协作的新型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企业兼并或联合,做到资源互补循环、利益共享,最大限度地获得企业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北京出版社,2003.

2.李廉水.二十一世纪经济——谁主沉浮.海天出版社,1999.

3.杨冶华,钱军.知识管理——用知识建设现代企业.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李廉水,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翀,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2004-02-02。

作者:刘 翀 李廉水

循环经济创新管理论文 篇2: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

摘要:循环经济在我国发展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了,但在推行循环经济的探索与实践中,仍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和规划;发展战略与政策之间不配套;相关法律不健全;社会成员参与意识不强;缺乏技术支撑体系;对废物再利用和创新管理积极性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网络等。本文通过对制约因素的综合分析,提出消弭思路,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 制约因素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把“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达到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也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矛盾的重要策略。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循环经济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实践是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我国根据工业化快速发展、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大、生产领域环境污染突出的矛盾,提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3+1”模式,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废物处置和再生产业的循环经济理念,开始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到目前,已进行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

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即通过对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我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上千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3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举办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班。已有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仅化工、轻工、电力、煤炭、机械、建材等传统重污染行业,就有4000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在区域层面,形成了中循环,积极建设生态工业园。这是按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之间的废弃物和副产品的交换与传递,形成闭合工业共生和生态链关系,延长生产链条,建立新型工业组织形态,达到园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通过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理念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不同范围、不同区域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广西贵港、天津泰达等14个园区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

在社会层面上,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省区的建设。我国已有8个省、35个城市、300多个县开展试点,有的地区已初见成效。如在辽宁省进行的以改造老工业基地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工作: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的贵阳市分批启动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支撑保障体系等6大类254个项目,推行了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构建新产业格局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城市建设工作。现在全国已有47个城市(城区)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城区)称号,166个地区成为国家生态示范区,79个乡镇成为环境优美乡镇。一些社区学校还从推广可持续消费和生态文明人手,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正逐渐成为区域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细胞工程项目。

此外,在企业与居民废物处置及再生产业方面,建立了废物和废旧资源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产业,力求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2002年,我国发布了处理城市垃圾的《国家行动方案》,规定中国城市垃圾进行填埋处理,并把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发电:规划了未来5年内,再建30座垃圾气体回收填埋场,到2015年,将建立300座这样的垃圾处理场,以达到年处理垃圾亿吨的能力。这种利用垃圾等废弃物发电不仅无污染。又能解决部分城市的供电不足,是循环经济理论的较好运用。

但随着我国城市化加快、经济增长主要由重化工产业主导,使资源和环境两大瓶颈也进一步凸现出来。预计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以GDP衡量的单位经济产出污染排放总量,降低到2000年水平1/4以下,生态环境的产出效率提高到2000年水平的4倍以上,才能保证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因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来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二、制约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

尽管我国循环经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付出了相当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能源和主要矿产资源消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态势。“十五”期间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耗能产品分别增长了187%、79%、119%;我国经济总量排世界前列,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超过世界平均水平3倍,其中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水泥、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40%左右。我国目前是世界能源消费第二大国,但能源效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不仅资源能源消耗量大,而且效率低。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使得循环经济难循环。

(一)在中央政府层面,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和规划

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要侧重于资源综合利用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国家环保总局侧重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人大环资委侧重立法研究:科技部侧重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表明我国没有形成国家一级的循环经济领导机构。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也未建立促进规划实施的综合决策与管理机制与规划,统一推进工作计划和组织管理。

(二)在社会政策与制度方面,没有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配套

现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宏观产业政策仍服务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使得循环经济在具体经济政策的细化落实等问题得不到解决,国家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环境、资源等政策之间还缺乏配套的连接和协调。例如,在宏观调控中,国家关于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投资的意见中没有区分单纯性扩张生产规模项目和循环利用资源项目。又如,中国矿产品等资源长期偏离市场价格,其稀缺性没有得到反映。企业资源成本小,没有压力来实施减量,同时阻碍了企业技术进步。此外,一些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包括生态资源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政府责任制度等。政府有关方面的政策延续粗放式调控,抑制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存在相关法律不健全甚至严重缺位的现象

现行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零散且原则,缺乏

系统和综合性的解决机制。这些法律虽然涉及了发展循环经济,但主要还是围绕企业的生产而展开。对于区域和全社会层次领域,如农用废物的循环利用、行业内和跨行业废物综合利用等问题,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造成社会整体面上循环经济效果不系统。

(四)社会成员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不强

表现为公众和企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深,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较差。我国循环经济主要是政府在倡导与推动,社会各方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不足,循环经济理念未得到普及和推广。部分地区还习惯于过去依靠粗放式消费资源,以破坏生态环境来维持经济增长,片面强调经济模式单向流动与一次性经济效益。人们对生产终端的“废物”将可能是难得的“稀缺”资源的了解不够,尚未从深层次理解资源稀缺和效益最大化。调查显示,我国目前仅有33%左右的人初步了解“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概念,多数人对此并不了解。而一些自认为了解“循环经济”的人,大部分也仅仅停留和局限在概念上,没有在具体行为中体现出来了。

(五)缺乏循环技术支撑体系

我国在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与相关产业连接技术等方面,较国外有一定的差距。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其中,产业连接技术的差距最为明显。循环经济要求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通过对废旧产品进行技术处理。重复使用,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在纵向上要延伸产业链、横向上聚集产业群,构筑区域性循环经济体系。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区域能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发展循环经济关键的开采技术、环保产品技术、节能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特别显现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要领域的一些关键技术上。

(六)在企业决策与管理方面,同时存在微观和宏观上的管理不足

从微观上看,企业管理决策和执行往往轻视原料成本管理,对废物再利用和创新管理不足,即便是有回收的。基本上也是将有直接利用价值的“拿走”,没有直接利用价值的“抛弃”。同时,受利益驱动影响,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在宏观管理上,管理机制及其相关的队伍没有建立起来。这表现在对有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生活垃圾收集、分类回收、再生化处理加工体系等方面,是由分散的垃圾收集者和集散者组成的不完善的网络,工业废弃物和垃圾。主要由零散的企业收集清运,进行一些初级、简单的处理:此外,由于缺乏环境资源及管理基础数据信息,企业之间信息交换不对称,废物产生部门只关心处理费用,不关心处理细节和结果,而废物处理部门对废物的性质、组成等技术性资料也不清楚,直接造成循环管理网络缺陷。

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切实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政策的市场导向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同时,强化政府的综合协调能力。政府应在统一的领导基础上,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形成市场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的赢利模式。制定绿色采购政策,对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实行政府优先购买等,使循环型生产有利可图,引导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形成市场自发机制。

(二)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实施和执行,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法律强制和经济利益是发展循环经济不可或缺的前提。因此,要借鉴国外立法先行的成功经验,抓紧制定各类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并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通过对发展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快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和强制性能效标识,以及再利用品标识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等,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加强宣传教育、促进社会广泛的参与

国际经验表明,发展循环经济最主要的障碍是观念问题。鉴于我国民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现状,应加强对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绿色消费意识和参与意识,特别是对各类企业领导层进行循环经济内涵、价值、策略和效益教育。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观念和模式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改变传统粗放式发展的思维方式。破除观念障碍和树立循环理念,更新发展观,形成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作者:谭晓辉

循环经济创新管理论文 篇3:

深圳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政府作用:积极引导和推动

我国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

第一,政府要提供发展循环经济的公共物品,通过“四种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舆论手段),“三种政策”(规制政策、优惠政策、引导政策)和“三大机制”(价格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来营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与技术环境,规范引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

第二,政府作为巨大的消费群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要率先垂范,建设高效政府、节约政府和绿色政府。包括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设立相应的机构,负责循环经济运行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创新管理理念,转变政府职能,理顺部门关系,深入挖掘紧约束条件下的无形资源,完善调控手段,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现代政府;以绿色办公为切入点,启动绿色政府建设;建立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决策机制;构建政府部门环境管理体系和新型干部考核体系;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引导全社会经济消费等。

第三,抓好示范工作,这应是“十一五”期间落实循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编制企业、园区、社区、技术项目、绿色建筑、绿色交通、资源回收利用基地等示范工程的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等,寻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规律,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探索路径。

第四。要在水、能源、土地、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废弃物分类回收等方面,摸清现状,搞好规划,分门别类建立相关法规,制定政策,为促进循环经济顺利发展创造条件。

企业行为:以发展循经济为企业战略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重要主体。

首先。企业要将节能降耗、资源循环、废弃物减量等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和回收循环利用的全过程,研究制定企业用水、用电、用材、用地指标和节能降耗指标。使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其次,企业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施IS014000环境质量标准,实施企业生态管理,强化企业内部生产工序之间微循环,尝试引入EMC(合同能源管理)新机制进行节能改造:

第三。开展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攻关,研发有利于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与产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争创循环经济明星企业。

产业层面:以循环经济模式优化产业结构

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必须坚持“产业第一”,创新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

第一、进行产业生态化改造。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电信信息产业、新兴产业、能源产业、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第三产业(物流业、建筑与房地产业、商贸、餐饮和宾馆酒店业)的生态化改造和进出口贸易的生态化调整,形成产业链的横向耦合与纵向闭合共生,弥补并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

第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对老工业区进行生态化改造,淘汰高污染、高耗能、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企业,通过工艺改造和技术创新,引进新的关联企业入园,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服装、黄金珠宝、钟表、家具、现代家电等九大产业集聚基地应在集约利用土地,集中供水、供能、集中处理污染物、垃圾回收等方面开展统一规划,构建生态产业链,打造绿色制造业基地;将拟建和正在建设的电镀工业园、精细化工园和大工业区作为新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按照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学原理做好园区生态规划,构建符合行业特点的生态工业链,实现园区物流、能流、技术集成和信息与基础设施共享,达到经济、环境、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完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与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包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系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增强一般工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和深度加工能力,提高附加值,现资源利用产业化,加大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回收处置力度等。

社会层面: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氛围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因此,政府、企业和每位市民要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正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明确发展目标。

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消费观,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发展循环经济。

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各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组织专题讲座、展览、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策划和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和各类公益广告、电视专题片,倡导绿色消费等。

要建设循环型社区和城区。选择条件较成熟的街道和行政区建设循环型社区和循环型城区示范区,积累经验后在全市推广。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适度超前的法规并进行适当的制度安排十分重要;同时还应综合运用法律规范、制度约束和经济激励等手段,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全面开展。

1.抓住规划龙头,编好专项规划

审查批准后的《深圳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远景目标》是推进深圳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应抓紧制定和实施具体推进工作方案。同时,要以此规划为龙头,以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化、绿色消费为重点,抓紧编制与之相配套的各类专项规划。包括“深圳市节能规划”、“海水利用规划”、“太阳能利用规划”、“中水回用规划”、“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政府节能规划”、“建筑节能规划”、“废弃物处置规划”等。

2.用好特区立法权,建立法规体系

首先,广泛宣传和贯彻《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这是保障深圳循环经济顺利发展的基本法.也是建立循环经济法规体系的核心;其次,以《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为依据,研究制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与产业生态化调整、政府绿色采购与引导社会消费等方面配套的专项法规;第三,制定重点行业相关技术标准,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深圳实际,制定适当超前、有所创新、体现深圳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相关标准;第四,对已颁布实施的法规、规章进行梳理、调整和修订,使之相互协调、补充。逐步形成较为完整、配套的法规体系。

3.做好政策引导.构建政策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要从制度创新人手,制定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充分运用财税、投资、价格、信贷、消费拉动、政府采购等手段,调节和影响社会行为。促使政策推动和市场引导有机结合。要从产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激励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资金;充分利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制定和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研究制定政府绿色采购和引导社会绿色消费政策;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制定鼓励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目录。

4.强化技术创新,建立支撑体系

技术创新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要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政策,协调政府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以及政府和企业之间相互关系,促进技术创新合力和创新链及技术支撑体系的形成。技术支撑体系包括:继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围绕对开发和示范推广有普遍意义的技术进行研发,拓宽融资渠道,开展生态设计研发。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等。

(五)搭建组织架构,加强统一领导

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社会和环境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广大市民,需要有部门专职该项工作。应设立常设机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推进和落实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包括编制和调整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组织年度评估,协调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等。

(责任编辑:肖秋兰)

上一篇:企业税收筹划问题论文下一篇:护理措施骨科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