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管理创新论文

2022-04-20

摘要: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农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发展好农业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村经济作为我国“三农”问题之一,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村经济管理创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经济管理创新论文 篇1: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随着农村经济建设的不断变化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可喜的成就,解决了十多亿人口吃饭的问题,但是,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由于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迁,使得农村生产滞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缺乏竞争力,尤其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现状。那么,如何解决我国的农村问题,改变现有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建立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管理体制。文章主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着手,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一些适当的建议,希望给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助力新型农村发展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大背景下,经济管理工作自然成了村务工作的核心内容,设立合理高效的经济管理系统,便可以优化农村土地的利用率,使农业资源得到更加高效地开发。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是保证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可靠保障。在已经建成的多个新农村经济管理试点村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村民活动中心、戏曲爱好团队,在娱乐自身的同时,也丰富了广大村民的业余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极大提高新型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提高农村资产收益率。建设合理高效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优化农村资产的配置,提高资产收益回报率,实现集体财产的决速增值,实现集体共同利益最大化。同时,设立严格的资金使用监管机制,对于传统的农村资产管理模式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开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随着科技进步,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依靠科技推动、提高生产效率的新阶段,传统农业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农业管理部门出台的新的管理文件中,对农村土地资源、土地经营方式、经济管理模式均作了详细的论述,其内容充分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推动了新型农村经济管理工的进程。

保证了当地劳动力的供给。农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劳动力成本升高,这种进城务工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需要转变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人才回流,助力新型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更利于家庭生活的稳定,化解当下城市发展的难题,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

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劳动力素质低下。我国农村的新生代居民有着良好的教育,在消费观念、就业观念和生活方式上都有着很大的变化,这与传统的农业经济观念是不同的。有很多的年轻人都会走出农村去城市闯荡,这样就获得了与城市人其同样的就业机会,待遇水平也比较高。这样就有很少的居民愿意回到农村来发展农村经济,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有很多的劳动力都是老年人或者是一些知识水平较低的年轻人,这些劳动力是不能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机械作业的,一些先进的种植培养技术就不能够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进行合理的应用,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的缓慢。

农村土地经营的规模较小。我国土地面积较大,耕地面积也十分的广阔,但是有许多的地区是属于丘陵地形,而且人口较为密集,土地的经营方式一般是小农经营,这种小农经营方式存在着独立性和分散性,不能够实现大规模的农业经营。正是由于独立性和分散性这两大特征,使得这些区域的农业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严重地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而且国家土地政策对于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也有着一定的限制,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作用,导致了土地资源存在着利用效率较低和浪费的现象。

农村居民的维权意识比较薄弱。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农村用地,农村土地信访案件在不断地增加,这样就严重的侵害了农民的基本权益。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惠民政策,但是这些惠民政策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方并没有进行落实,有些官员甚至以权谋私,将农业补贴用到其他的地方,占用了农业发展的资金。由于农村居民的维权意识比较薄弱,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农村的维权团队也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对于执政资源和社会资源无法科学地应用,维权团队处于无组织状态,并不能够保证农村居民的基本权益。

缺乏公共基础设施。新时代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并没有重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城乡的差距在逐渐地增加。这样就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而这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增产,因此一定要重视。目前,我国的农村已经开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社会保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一些财力和物力缺乏的农村地区,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并不能够为农村居民建设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正是由于资金的限制,使得有些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速度十分的缓慢。農村公共事业与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差距,这样是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的创新

建设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团队。选拔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政治素养、责任心和业务水平,提高整个管理团队的素养。作为管理人员必须要有着高层次的教育,对于学历有着一定的要求,要掌握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做出正确的决策,对于农村的领导干部选拔也要加大监管力度,使得领导干部有一定的示范和引导的作用。还要对政府人员还要进行创造性学习,而且经济管理团队也要有稳定性,保证定员、定编和定岗的合理性。这些管理团队的相关人员还要有着一定的专业性,能够参与到相应的农经管理工作中,除此之外,还有健全问责制度,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够构建出优秀的农村经济管理团队。

提高农村经济管理重要性认识。农村经济管理是农村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各地政府应当加强认识,将农村经济工作纳入议事内容中。家庭承包经营的双层经营体制需加强完善和稳定,土地承包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凡是涉及农民利益的工作需加强监督。在防范农村经济管理问题时要开展审计监督。各级政府要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

完善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法规。调解土地纠纷、农村财务审计和监管农村负担都是强政策的行政执法工作。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尽管有相关的法规支持,但农村经济管理的法规较少。我国政府需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顺利开展农村经济管理执法工作,保证农村经济秩序稳定。

完善农村财务核算方法。在农村经济管理中,财务核算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财务核算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化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要建立全面核算模式,完善农村财务核算工作,加强成本与预算管理控制,来控制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管理成本。利用成本管理质量的提高使农村资产管理得到保证。

加大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资金支持。虽然近几年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科研投入呈逐年递增趋势,但就资金规模而言,依然有限。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之所以难以开展,一是在财政上,缺乏对土地流转合作建设的支持;二是缺乏足够的委托代理经费。各级政府部门应大力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实行宽松的信贷政策。经济发展的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农村而言,资金主要来源于各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金融主管部门,应合理运用行政手段,保证农村建设资金需求的总额和比例。农村经济发展的两个增长点:一是农副产品加工收益;二是农村商贸产业利润。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设立农产品价格波动保护机制,增加农民收入,提升生活质量。

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各级农村基层政府切实发挥主导、组织和协调职能,进行科学的全局规划,协调各利益相关部门、群体和个人间的收入分配和矛盾调解。强化乡镇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责,加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农村经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建设自身监管机制,定期召开内部管理提升会议,落实好外部的民主监督制度,保证村务公开内容的真实性。

时代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农村的经济管理也会发生变化。农村经济管理要紧随时代发展,工作人员要以良好敬业精神和高度负责态度参与新农村经济管理,并完善和充实农村经济管理内容。通过深入实践,寻找问题本质,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转型和升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经济管理。

(作者单位:山东省安丘市柘山镇党委)

作者:于明燕

农村经济管理创新论文 篇2:

市场经济下农村经济管理创新

摘 要: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农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今,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发展好农业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农村经济作为我国“三农”问题之一,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

关键词:市场经济;农村经济; 转型; 创新

一、农村经济管理中的不利因素

(一)农村经济管理的观念较为薄弱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虽然我国近年来在农村发展方面出台了许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也调动了许多的资金来帮助其发展。但由于农村经济结构复杂,地区差异较大,由于对农村经济缺乏长远认识,相应的领导干部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观念不强,认识不到进行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常常会导致政策和措施实施不到位、资金使用不当等一系列问题。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涉及到许多与法律相关的内容,比如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方面,每个农民拥有相应面积的土地,但他们的拥有权是有一定年限的,这些内容都需要体现在土地承包的合同当中。而签订一个完整的土地承包合同,不仅需要相关的财政审计和监督管理,更需要有完善的法律和政策的支撑。但就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来看,由于现有的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我国农村经济管理法治环境不完善,相应的职能不能有效发挥,相应的国家政策也无法施之有道,在出现问题时无法适当地解决,使农民的基本权益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三)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应体系不完善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深,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在不断得到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相应挑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农民的收入不再只依赖于土地,而是朝着收入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农村经济收入体系的变化,使得原来单一的利益结构逐渐变得复杂,这就需要相应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利益的协调和维护,调节利益纠纷等。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在问题产生时相应的措施不能行之有效,进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缺失

无论在哪一个行业,经济管理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相应的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管理。当然,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逐渐增多,更加需要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政策和体制上的创新与改革。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国缺乏对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高校主要培养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和工业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不少大学生因为专业不对口而不愿意驻扎在农村。

(五)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管理不规范

资金可以说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命脉,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关乎着农村经济体系的运转,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资金常常由村级领导干部进行保管和发放,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诸多因素,使得资金的流向不透明,农民无法了解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在具体的措施中缺乏资金的支撑,使得农村的经济建设无法进行。

二、如何解决农村经济管理中的不利因素

(一)加强对农村进行经济管理的宣传,转变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驱,积极的思想对行为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更会促进行为的发展。根据现今农村经济管理观念较为薄弱的情况,国家可以指派相关人员对農村经济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使他们认识到对农村进行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另外,要加强领导班子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使其在开展农村经济建设工作的过程中注重运用科学方法,创建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法体系,从而落实国家政策,提高办事效率。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在相关问题上做出正确决策。并以此来调动农民积极性,创造更好的农村发展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良好发展。

(二)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

虽然在农村有一系列土地承包合同、财务审计以及监督管理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措施,但始终没有一个相对健全的法律体系来保证和解决其在实施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问题,在出现问题时,没有与之相关的追究责任的规定;同样,也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进行鼓励。所以,政府应当积极出台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使之形成一个执行有力、行之有效的经济管理体系,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效率,从而实现确农村经济发展的“稳中求进”。

(三)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素养,引进专业人员

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大都是由村级干部进行指导并实施的,他们自身的专业素养有限,对当前的经济状况无法做出正确的评估,这就需要专业性较强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分析和指导,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进行。当然,仅仅具备专业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这些管理人员对市场发展要有全面的洞察力,同时也要学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道理,要时时关心农民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并将自身的专业素养与农民的现实需求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加大农村经济管理投入,保证资金公开透明

相关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有资金的保障和支撑,农村经济更是如此。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注重招商引资,并不断吸纳社会有用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开发农村资源,扶持农村多元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资金运行的过程中,还应完善相关机制,加强资金的流动监管,防止滋生腐败,保障农民切身利益。利用国家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革新农村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能激发农民对发展农村经济的热情。

三、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管理需要树立相应的经济管理观念,在实施过程中要有法律法规和完整的体系支撑。最重要的是,要有资金的保障和专业人员的参与,还有,在农村经济管理中,不能忽视农民的主体地位,注重农民能力的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只有将这些因素适当地予以结合,才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不断稳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景龙.简议市场经济下农村经济管理创新[J].网友世界, 2014(14).

[2] 张玲祥.新经济时代下农村经济管理的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4(01).

[3] 肖子连.略论农村经济管理的服务作用[J].吉林农业,2012(1).

[4] 林辉煌,吴秋菊.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创新[J].中国市场,2011(33).

作者:王怡娇

农村经济管理创新论文 篇3: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创新

摘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巨大的转型阶段,面临着各种风险因素的挑战,单纯依靠原有的危险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因此需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经济管理,从单纯依靠危险管理的模式转换成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经济管理模式,使其不仅能够对已经发生的危险事件进行有效管理,而且能够将管理有效地转移到对风险前期的预防和控制,从而建立一个有预见性的基层管理体制,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长久稳定。

关键词:市场经济;风险社会;危险管理;风险管理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从而将社会管理纳入更完备的体系性框架之中;2009年底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会议所强调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2011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问题。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关注社会管理问题,是因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其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和基础。[1]我国农村正处于高风险期和危机频发期,风险形态复杂多样[2]。然而,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采取的是危险管理,侧重于事后的应急性抢救,这种管理模式往往又强化了经济风险本身。通过长期的农村调研,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创新的根本在于将危险管理转化为风险管理,从而把未来的危险化解在日常性的管理机制中。

一、市场经济与农村风险社会

在我国农村社会面临巨大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影响,传统农村社会正在不断地丧失主体性和预见性,从而导致各种风险因素的大量增加,农村基层的风险社会正在迅速形成。[3]由王权和族权共同管理[4]并因此生成的双轨政治[5]所面对的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乡土社会,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封闭社区中人们结成了世代相传的人情关系,[6]生产出稳定的社会权威结构和公平正义观,[7]因此传统的农村社会管理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管理。[8]传统农村社会的简单性和静态性并不意味着它不存在任何的风险因素,实际上包括个体的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等都会打破人们的正常生活,只是这种风险因素在一个相对均质和稳定的熟人社会中往往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人们借助已有的地方性知识和彼此之间紧密的关联可以较好地进行预见和应对。因此,简单社会中的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对特定的危险事件进行事后管理。而在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农村社会中,风险已经取代了危险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根本因素。现代风险在本质和特征上都迥异于传统的危险,它是一种危险的不确定性,[9]表现出高度的隐蔽性、知识依赖性、高度关联性、跨越时空性、迅速扩散性和高度危害性。[10]因为传统农村社会的主体性和预见性不断丧失,加上静态管理模式本身无法适应当前复杂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现代风险不再具有规律性并且超出了个体家庭甚至社区能够承受的范围。这些巨大的风险在农村经济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当前农村的经济风险主要体现在农民通过农业收入来应对市场经济压力的要求不断提升与不断增大的农业生产脆弱性之间的巨大矛盾。农民被卷入市场经济之后,实际上面临着更多新的风险和压力,因为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低端市场并不能给进城农民提供充分的经济社会保障。随着年老、疾病的出现,农民随时都可能被赶回农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进城农民都希望保留农业生产的权利,这是他们缓解市场经济的风险和压力的有效机制。因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当前的农业至少有两个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通过在城乡之间实现代际分工,分散市场经济所带来的风险,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家庭收入;二是通过在村农民的种田,保障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双层经营体制下的小农生产在激发个体家庭的积极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农村集体具有超越个体家庭来实现公共品供给的能力基础之上的。近年来的农村经济改革尤其是农地制度改革,都是朝着弱化集体统筹能力的方向发展的。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权利,甚至成为一种充满道德情绪的主流话语。有趣的是在这种主流话语之下,广大农民却因为地权的绝对性导致基本的公共品供给难以达成,从而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11]由于农田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再加上市场经济将绝大多数的年轻劳力吸纳到城市打工,对于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和妇女而言,这种基础设施的不足往往直接导致土地的大量抛荒。[12]显然,土地大量抛荒的出现将从根本上动摇农业经济的战略意义,给农民的家庭经济稳定和国家的粮食安全体系埋下巨大的风险。

二、农村经济的危险管理模式

面对农村的风险社会,当前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危险管理,即只有在农村社会出现具体的危险情况时才进行一些抢救性的管理。危险管理的逻辑认为,非正常事件或者重大危险如特大旱灾的发生是极少的,没有必要提前做好准备。这是将当前的农村作为一个简单的社会来看待,没有意识到现代风险的不可确定性和巨大危害性。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任何风险管理的成本都是无法容忍的或者根本就没有被意识到。实际上,当风险转化为具体的危险之后再动员各方力量进行抢救,抢救的成本在险情的压力下往往是巨大的,甚至要远远超过风险管理的成本。因此,危险管理在本质上是一种恢复行为,具有短视性、波动性和严重的滞后性,在社会风险日益增多、而所有社会关联的环节紧紧相扣的背景下,危险管理本身就具有极大的风险。危险管理之所以成为当前农村社会的主要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冲击下中国总体性社会的弱化以及国家在基层的政治建设出现松懈具有极大的关联。基层工作以“不出事”为主要目标,[13]只要在自己任期内不出现问题,其他长远的统筹规划都不在其考虑范围之内。因此,只有危险管理而不是风险管理才适应了当前基层治理的“内在逻辑”。

农村经济的危险管理,最典型的是抗旱的模式。近几年来,对农业生产造成最大影响的应该是频繁发生的旱灾(当然,这里强调旱灾并不意味着涝灾或其他灾害不具有重要性)。2010年的西南大旱、华北大旱,今年的中部大旱,极大地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体系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不仅仅表现在水利工程的残破和缺位,更体现在基层水利组织的瓦解从而导致一种更可怕的“治理性干旱”。[14]抗旱工作本身具有极大的必要性,它是对已然发生的农业危险的管理活动;但是如果一切农业管理都围绕着抗旱而进行,即只要一干旱就需要国家投入巨资进行抗旱,而常规性的抗旱机制则处于闲置的状态,那么这种抗旱模式就是值得反思的。很多农村地区的水源条件是非常好的,只要常规性的水利管理体系能够发挥效用,实际上并不需要国家来抗旱。问题是这些常规性的水利管理体系往往因为工程损毁和水利组织缺位而处于瘫痪的状态,因此,只要一出现旱情,就需要国家投钱搭建大量临时性的水利体系来进行抢救。而一旦旱情解除之后,这些临时性的水利体系就撤掉了,而原有的常规水利体系依然处于瘫痪的状态。由此可见,这种抗旱模式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风险管理,它的逻辑是只有发生具体的旱灾,农业生产出现巨大危险之后才动员一切力量进行恢复性抢救。而对于常规性水利体系本身存在的风险,显然不属于管理者关注的事项;只要不是大旱,日常性的灌溉就交由个体农户自己解决。这就是为什么荆门农村会出现几千口私人灌溉井,农民怨言四起而干部却满心欢喜的根本原因。

三、危险管理模式与农村经济风险的强化

在我国农村正处于巨大的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风险因素不断增多,而当前的危险管理模式对这些潜在的风险因素的漠视,有可能会进一步强化经济风险本身。当前的農村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困境,即一方面农民在市场化和城镇化的压力下希望从村庄社会中获得支持性力量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国家的农村政策改革和农村的危险管理模式却在不断地弱化和瓦解这个支持性力量,使得原本在城乡之间可进可退的农民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伴随着这种困境的是干群关系、党群关系的疏远和对立,农业生产的脆弱性以及社会安全感的丧失,这些对农村的稳定和谐必然产生重大影响的风险因素正在不断增多。在这种背景下,当前的农村管理却固守着危险管理的模式,只有当潜在的社会风险转化为具体的危险时才进行应急性的抢救。这种管理模式虽然能够暂时地解决一些危险事件,但是却没能有效地预防下一个可能更大的危险事件的发生。滞后且缺乏预见性使得危险管理只能够治标而不能治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社会风险的危害性,从而为风险因素的积累、强化和爆发提供了极好的温床。因此,虽然危险管理模式具有现实的作用,但是如果仅仅进行危险管理,对于当前的农村经济社会而言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且其本身也许就具有极大的风险性。

单纯的危险管理将进一步引发粮食安全问题,强化经济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绝大多数的农村家庭都是通过城乡之间的代际分工来完成家庭收入结构的转型。其中,来自外出务工的经济收入不断上涨,农业收入对家庭经济的禀赋效益不断下降。从这个角度讲,务农对于整个家庭经济而言已经处于副业的地位。当前的种田格局中,无法外出的老人和妇女所占比例在90%以上。[15]对于他们而言,种田的意义主要在于维持自己的口粮,从而减轻外出务工者的负担。因此,老人和妇女不会轻易放弃种田,但是也不会有较高的种田积极性,他们往往只捡一些水利条件较好的田来耕作,其他的就任其荒芜。这种种田格局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要将国家的粮食安全建立在这个格局之上就必须提供有效的基础设施。然而当前的农业管理是以抗旱为核心的危险管理模式,只有在出现大旱的情况下才会引起暂时的重视。而常规性的水利设施则处于荒废的状态,农民种田要投入极大的成本。抗旱建立起来的临时设施是与常规设施相分离的,实际上等于要付出更大的管理成本来解决一次性的用水需求。这种管理模式无法将国家的资源与常规的管理机制结合起来,从而激活和改进整个日常性的用水模式;相反,它使得常规水利管理体系的瘫痪状态被进一步地隐藏起来。当农民发现基础设施的缺位导致种田的成本远远超过种田本身的收益,原本对土地依赖程度就不高的农民就可能选择抛荒买米。这种结果的出现必然会直接威胁到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

四、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

在农村进入风险社会之后,单纯的危险管理模式虽然能够缓解当前的危险状况,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将风险因素掩盖起来,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方针。在今年5月份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基本原则。所谓“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就是在社会管理的全过程中,把管理的重心由传统的对危险事件爆发后的应急和控制,转移到对风险前期的预防和管理,转移到对风险的识别与风险认识上。[16]这就是社会风险管理模式的基本要求。社会风险管理(Social Risk Management)是世界银行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于1999年提出的社会保护政策的全新理念,旨在拓展现有的社会管理思路,强调运用多种风险控制手段,多种社会风险防范与补偿的制度安排,系统、综合、动态地处置新形势下各国面临的日趋严峻的社会风险,实现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17]由此可见,风险管理的本质是指在未出现社会危险的情况下所进行的预防性措施,与当前的危险管理截然不同。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蓄水池,已经进入风险社会的广大农村迫切地需要创新原有的管理模式,从单纯进行危险管理转换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农村管理体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危险管理,而是强调风险管理的基础地位,并且任何危险管理的开展都要与风险管理相对接。

农村经济的风险管理,重点在于加强以水利体系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集体时代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实际上就是一种重要风险管理行为,通过建立完备的排灌体系,确保在正常年景可以小水灌溉,在大旱年景可以大水灌溉,在大涝年景可以及时排涝,从而保证每块耕田都可以旱涝保收。市场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取消或弱化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如何独立自主地养活中国,始终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粮食安全是建立在稳定的耕地面积和稳定的粮食收成基础之上的,后者则依赖于健全的具有长远规划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健全的、常规化的水利管理体系是预防农业风险转化为危险的根本保障。因此,农业的风险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关涉农民活命的大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近年来频繁的旱涝灾害,除了气候本身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农田水利体系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一方面表现在水利设施常年无人照看而严重损毁,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基层组织动员能力的弱化,无法实现小水利与大水利的对接。农业生产的风险管理就在于建立常规化的以水利体系为核心的基础设施,正是因为风险管理的缺失导致了整个水利体系无法应对旱涝灾害,甚至在正常年景都难以发挥效用。所以,一有旱情就必须依靠国家投资,另外建立一套临时的水利体系,这种管理方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国家应该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同时要强化基层组织的动员能力,提高基层组织进行公共品供给的效能。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当前农村转型所面临的经济风险内在地要求实现农村管理模式的创新,从单纯依靠危险管理转换成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经济管理模式;除了要对已经发生的危险事件进行有效管理之外,更要将管理有效地转移到对风险前期的预防和控制上,从而建立一个有预见性的经济管理体制,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长久稳定。

注释:

①1986年,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首次用“风险社会”概念来描述当代社会。

参考文献:

[1] 徐立全. 社会管理和建设重点在基层[J] . 求是杂志,2008(4).

[2] 杨安华. 国外农村风险管理研究:一个分析框架[J]. 农业经济问题,2007(10).

[3] [德]贝克. 风险社会[M]. 何博闻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 王玉亮.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管理体制的实质[J] .历史教学,2006(9).

[5] 费孝通. 费孝通文集•第4卷[M]. 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336.

[6] 陈柏峰. 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 41-42.

[7] 贺雪峰. 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8] 刘继同. 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中国社会管理模式的战略转变[J] .管理世界,2002(10).

[9] 唐钧. 政府风险管理的实践与评述——以加拿大和英国政府的改革为例[J] .中国行政管理,2009(4).

[10] 刘婧. 哲学视野中的当代风险管理创新[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1] 林辉煌. 水利的依附性:水土关系视域下的中国农田水利[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2] 邢成举. 新土地抛荒缘何出现[J] .绿叶,2010(12).

[13] 贺雪峰等. 基层治理中的“不出事逻辑”[J] .学术研究,2010(6).

[14] 李宽,贾林州. 江淮农田水利调查:治理性干旱阻碍农田水利建设[N]. 社会科学报,2011-2-10.

[15]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农民思想状况”调查组. 关于农民种田观念和土地流转观念的调查[R],2011.

[16] 刘婧. 哲学视野中的当代风险管理创新[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7] 林义. 强化我国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思路[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6).

(编辑:何乐)

作者:林辉煌 吴秋菊

上一篇:优质手术室护理论文下一篇:成本控制桥梁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