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汉语热”和“中国文化”备受欢迎的今天,国内各种团体和个人,以各种方式从各个方面呼吁回归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与此相对,有一个很尴尬的社会现象——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忽视。本文重点研究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学文言文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学文言文论文 篇1:

中学文言文教学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实践

◆摘  要:中学文言文一直都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怎么让学生读懂、读通文言文,学好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探索的重点。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运用互联网技术与理论,实施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认真研究中学文言文特点,分析学生学习难点,找到适合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学文言文教学;互联网时代;教学新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时代互联网代表的教育改革之下,中学文言文教学工作也在不断发生改革。基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特点,需要学生深刻把握文章背景,理解文章深意,深化中心思想。将互联网技术与中学文言文教学融合,为传授文言文教学开展提供技术与便利。

在互联网时代,中学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自信,要鼓励学生勤于了解文言阐释,明确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全面、系统地掌握文言文知识。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在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学习难点、重点,提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新实践,以现代技术与传统理论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课堂效率。

一、传统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不明确。在中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模式中,有些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当传授学生什么知识。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一般先介绍作者,时代背景,再根据注释将文章翻译一遍,对实词、虚词讲解一下,最后概括中心思想,让学生背诵全文,这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迫复制知识内容的教师手段,不仅偏离文言文学习目的,且对学生学好文言文帮助不大。

2.学习方法不对。在文言文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师方法陈旧。一方面,过分解读文言文字词句的解释。首先,教师将课文翻译一遍,让学生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再对文章中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含义作出解释与强调。这样的做法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更让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同时也将原本富有情趣与性灵的文言文变得支离破碎,缺乏美感;另一个方面,重视背景解释,忽略阅读训练。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填鸭式”教学,大部分将精力放在背景介绍、书内情感述求这类考试内容之上,或者就是课后安排学生背诵,忽略引导学生富有情感的阅读训练。

3.对于学好文言文定义不准确。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便利,大部分在讲解注释之后,主要是看学生能否翻译全文和背诵全文,对于文章理解把握不足,评判学生学习能力效果不佳,给学生造成,文言文只需要翻译和背诵就算学好了,这样的错误思想。

二、互联网时代带给中学文言文教学变革的必要性

1.丰富教学手段。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对文章背景有深刻的理解将有利学生更全面了解文章中心思想。在文言文教学中,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教学资源,广泛查询相关资料,实施网上资源共享。在互联网模式下,网上可以很轻松找寻到我们所需要的历史资源或作者资料,利用网络信息,解决学生疑问,从而促进教学质量。

2.改革教学方法。在互联网模式下,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理论相结合,创造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方法,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学习经验,促进自身修养的提升。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网络上有用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明确教学目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目的,不再单纯传授学生知识,而是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提升。利用互联网技术,针对学生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引用优秀讲课视频,学习优秀课堂教学方法,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地学习目标,为教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思路,从而明确教学目的,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三、中学文言文教学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实践

1.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善于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手段进行变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中学文言文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帮助学生克服面对文言文苦涩难懂词句地恐惧心理,让学生变得愿学、爱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转变学生学习心态,将“要我学”心态转变成为“我要学”心态。教师要唤醒学生课堂参与度,首先就必须了解学生心理,以生动的引导开场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播放与文言文背景要符合的歌曲、影视片段等,拉近古今距离,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利用优秀朗读音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要掌握文言文深层次含义,就必须多阅读文章,但是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重视文言文阅读断句与停顿的重要性,学生基本属于没有感情的阅读文章。而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文言文的含义,除了需要学生反复阅读与体味之外,更需要把握文言文语感,把握文言文句式特点。我们可以向学生播放此篇文章优秀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去学习与模仿,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表达方式,促进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气与重音的变化。

3.转变思想观念,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挑战与机遇,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利用现时代技术,科学合理的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研究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整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时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以更好地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目前教学中借助网络工具——教学助手。教师在教授文言文之前,通过教学助手发布导学单,让学生提前做好充分预习;在课堂上,教师以学生预习情况作为引导,刺激学生回忆预习内容,并帮助学生补充预习不到位、预习错位等情况;课后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助手查看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并线上进行批改,指出学生不足。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助手向学生共享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在家里也可以很好的吸收知识。以现代科技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多方位刺激学生学习能力。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针对学生学习现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多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充满自信,变得愿学、爱学文言文。

参考文献

[1]胡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踐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06):13-14.

[2]刘艳艳.“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变革[J].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8,01.

作者:汤菲

中学文言文论文 篇2:

试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回归

【摘要】在“汉语热”和“中国文化”备受欢迎的今天,国内各种团体和个人,以各种方式从各个方面呼吁回归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与此相对,有一个很尴尬的社会现象——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忽视。本文重点研究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

【关键词】中学文言;教学;传统文化

“文化因其独特性而产生生命力,文化在人类历史里程中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文化对人来说,具有一种亲切感,认同感。正因如此,文化传承变成了一道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传统文化凝聚着民族魂,没有传统文化,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庞朴《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必修四)

因此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显得尤为必要。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含义的阐释多种多样。

徐仪明认为“中国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是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了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等,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1]

张岱年认为“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佳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2]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文言或古白话为载体的,对古人思维特点、生活习惯、风俗世貌的集中反映。是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内容不断充实,文化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总结出的历史的、世界的、人民的智慧结晶。它不是隐藏于书本中教条指导人民的规范,而是丰富人民生活,充实人民思想,愉悦人民身心的宝贵财富和珍贵遗产。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帮助个人修身成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兴邦治国、维护和平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是我们吸收营养的宝藏。

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首先体现在个人身心的修养养成上。不论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还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论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还是“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传统文化都在教导我们要注意个人修养,弥补自己不足,积极进取,不懈向前。而且,儒家思想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是直接地规范了我们的人生轨迹,体现了我们的人生价值。同时传统文化在培养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积极的影响。

其次,传统文化在今天的教育领域内,仍有值得借鉴,值得践行必要。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思学结合、温故知新、乐知学习、终身学习等等教育思想,仍然熠熠闪光。

不仅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得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对周边国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如东南亚诸国,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在价值观念、道德追求等方面体现出的安贫乐道、坚贞不屈等优秀人文精神,在抵御人们集体意识减弱,价值观混乱、道德沦丧、谄媚拜金等腐朽堕落,消极悲观等思想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因如此,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逐步走出国门,为世人所接受。

(三)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1.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是有效的德育方法。

传统文化的缺失,会导致人们心中没有共同的精神归宿,同时会丢失掉汲取营养和动力的源泉,更有甚者会造成精神涣散、价值观崩溃、人生观扭曲、世界观虚无、好逸恶劳、空虚拜金等不良影响。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身体、心理逐渐成熟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树立起来的人生观、价值观会影响其一生。许嘉璐曾表示“为什么要用传统教育青少年呢?我国有着悠久的优秀传统,这是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奋斗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赖以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我们的文化遗产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赖以延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我们的文化遗产中固然有不少糟粕,但是能够作为民族精神代表的,无疑是那些维系并激励民心的东西。”[3]我们正是要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传递给每个中学生,以培养他们具有优秀的品质和高贵的人格,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2.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以口语和书面语为载体的,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的,通过个人的知识积累、思维习惯、能力本领所展示出来的综合素养。

首先,可以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识记能力。例如同样是“看”,却有“顾”“睹”“望”“睨”等不同词语和不同解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可以通过古诗文的诵读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古诗文有一个共同的“微言大义”的特点。带领学生诵读古诗文,学习古诗文,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联想的能力,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还有,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的过程是读者用自己的心灵通过文字媒介感知作者内心世界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努力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提高鉴赏能力的同时,自己也会变得更加敏感,写作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要通过自己再创作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时或是引用诗句,或是借用典故,或是创造意境等等方法都会使自己的作文顿生文采。

二、中学文言文教学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不论是在口语领域内还是书面语领域内被广泛应用。文言文以及传统文化、传统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加之社会对理工农医类人才的需求与重视,更加威胁到人们对文言文及传统文化中肯的认识与评价。虽然现在文言文出现在教科书之内,传统文化被逐渐重视,但是由于其缺乏实用性,还是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

(一)现阶段的中学文言文教学

在中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工作,是大部分老师和学生反感抵触的教学和学习任务。

文言文的讲解,要求教师备课的内容繁多,工作量加大。要知道每篇文章的体例,如古文中要区别“铭”“说”“书”“论”等有何不同。古诗中要区别《诗经》、乐府、绝句、律诗的不同。之后要了解作者生平,一般著述。最重要的是对文章大意的疏通,字义、词义、语法知识等等工作纷繁复杂。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样,不仅仅要背诵经典篇目,还要记住重点词语的解释和重点语句的译文。大量的背诵、默写工作激起了学生的抵触情绪,越难越不爱学、越学不爱学越难,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现阶段的中学文言文教学工作的重点,还是对字词、语句以及考试内容的学习与熟记。通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就是译字、译词、译文、背诵、默写、背答案。目的也只是为了应试,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答题技巧上,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标准”答案上,从而忽略掉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丢弃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和学习。造成了人们认为学习文言文事件枯燥乏味的心理。

(二)中学文言文教学应对传统文化回归

1.中学文言文教学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必要。

学习古诗古文,我们首先要弄清的就是字词句和传统文化的主客关系。不论是古诗还是古文,都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字媒介,也是表现传统文化的文字载体。能够影响人们生活的是传统文化而不是字词句。对于古诗和古文中字词句的学习和理解,知识为了扫清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障碍。教师应负起引领学生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其次,传统文化不是封建思想的余孽,而是数千年来古人留给我们的丰厚的、宝贵的遗产。其中有放任四海皆准的道理,它明确了每个人存在的意义所在,有助于民族和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也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生活。

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精神。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从不缺乏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仁人志士。古人崇高的理想,傲岸的形象,可以激励学生养成坚强不屈的意志。

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心集体的精神。不论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心,还是“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的集体认同感,都能够激励学生塑造完美的自己。

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关爱国家、关爱民族的精神。不论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千古良相,还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贬谪文人,抑或是“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的革命烈士,都以他们忧国忧民的一片丹心,激励学生要关爱国家、关爱民族。

总而言之,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能够正确树立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祛除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2.中学文言文教学对传统文化回归的方法。

要加大中学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其中,应加大经典篇目的比重。能够使学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对传统文化有一般了解;通过经典篇目的诵读,激发学习文言文、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范围,应明确指出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方向。否则,一切改进方法只不过是隔靴搔痒而已。在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当中,要充分肯定“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意义和价值。要明确指出,要求教师的讲授重点,是通过文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

中学语文教师应注意提升自己的文言素养。首先做到是个读书人,要对古诗文、传统文化(各个方面)有大致了解。教师自己要先能够悉心学习古典文化,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讲解文言文要有内容可讲,要能够就某一点旁征博引地展开,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讲,学生会觉得课堂枯燥无味,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培养出有文采的学生。再次,要做好准备工作,认真研读教材。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灵活多样。文言文教学相对于一般现代文教学,存在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如果课文晦涩难懂,往往会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所以文言文教学活动,最主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首先,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古诗、游记、写景散文等,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图片等素材。讲授传记可以请学生分角色扮演,猜想古人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寓言故事可以请学生表演出来。

其次,以诵读法和探究式学习为主。古诗文具有一定的韵律美,即便是不能理解文意,但是学生会读,可以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古诗文的韵律美,激发学习兴趣。在进行合作探究。

再次,以讲授法和问答法为辅。教师要就重点字词句做讲解,注意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教师扮演一个引领者的角色。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还有很多精华和营养需要我们去学习、认识、继承。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回归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正是“任重而道远”有待于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仪明.中国文化纲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董旭 王鑫

中学文言文论文 篇3:

例谈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分支,是以研究古代文献的词义为主的一门学科,是阅读古代文献时重要的参考。在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训诂学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直接效应,为中学文言文教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适当运用训诂学,能够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训诂学 文言文 阅读 教学

训诂学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技术学科。清代张之洞在《輶·轩语》说:“诂,古语也,谓以今语解古语,此逐字解释者也。训者顺也,谓顺其语气解之,此逐句解释者也。”1这里可以看出训诂和阅读教学的关系。没有训诂,经典的阅读教学就无法进行。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新形势下,通过文言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条极具操作性的方法。正如2017 版课标提到:“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研读文本,并联系学习过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可见,教师掌握训诂学,借助训诂学将优秀中华文化渗透于文言文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简单说来,训诂综合运用文字知识、音韵知识和词汇知识,由此,笔者三项内容:形训、声训、义训进行分析。

一.巧用形训,根据字形探求本义

所谓形训,是通过对汉字字形的分析来诠释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形训的实用性较强,具有较广的适用范围。遇到一字多义,学生可以通过了解词义的演变过程,来探求文言它的本义,以进一步联系语境确定文言词义。

如《赤壁之战》“遂以周瑜、 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一句,其中“逆”字是文言文考查的难点之一,学生不易理解。查阅《说文解字》:“逆,迎也。从辵,屰聲。關東曰逆,關西曰迎。”意思是:逆,相向迎接。字形采用“辵”作边旁,“屰”作声旁。同一动作,在关东叫“逆”,在关西叫“迎”。在查阅字形演变中,我们看到“逆”的甲骨文的形体意义是:路上一只脚(代表一个人)走着,正好碰上对面来的人。这说明“逆”的本义为动词,方向交错而行,即为迎的意思。因两人走路的走路方向为反向,即引申义为逆向。《赤壁之战》一文中的“逆”采用的是其本义。最后,联系语境确定词义,“逆”译为迎击。

运用形训归纳整理出词义,学生强化了对该词的整体理解,加深了对该词的印象,能够使学生更精准地把握文意。但是,形训自身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固定了的字形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以及字体本身的不断演变。有些词意已经随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固有的老字形跟不上意义的演变。如一些汉字的部首随着时代产生了变形或合并,“肉”部(如:肌肤)的很多字,与“月”(明朗)部合并在一起,楷书偏旁都写作“月”,现在已经很难看出它们是与“肉”有关还是与“月”有关了。

因此,形训不是万能的。运用形训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对教师的训诂素养要求较高,在课堂上讲授所占用的时间也较多。教师使用形训教学,要把握好尺度,切忌绕弯子与故弄玄虚,千万不可泥古不化。

二.依据声训,探求语源诠释通假

在发展过程中,原本同一语源的词在读音上变得不同,在词义的联系上也逐渐变得模糊,字形也相差甚远。所谓声训也叫音训,是取音同或者音近的字來解释字义的训诂方法。

进行文言文阅读时,教师帮助学生借助古音去准确地推求语源,找到有语源关系的词语之间的联系,学生会对这些词有更深入地理解,进一步完善词义系统。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通假现象的普遍存在,声训逐渐突破了字形的束缚,这时“声训”,不仅是为了探求语源,而是为阅读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例,归有光《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由于课本并未给“借”字作注,其他参考书也少有作注。 大多数学生,甚至包括教师默认为“借”的意思就是我们如今理解的“借进”。但稍加思考,归有光为什么要将借来的书摆满自己的书架?这显然不合情理。按,“借”上古属铎部精纽,“藉”上古属铎部从纽,因此“借”可以通“藉”,为叠韵通假。《辞海》注为:“错乱不整貌。”“按狼籍与狼藉同”,并转引古注云:“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据此,这里的“借书”应解为“纵横交错的书”。

运用声训解释通假的现象,必须以古音为根据,一定要有确凿的文献作为佐证,否则就很可能牵强附会。教师还需注意的是,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目的,所以在运用声训学习文言词语时,要学会去伪存真的分析考证,避免滥用声训,流于主观臆断。

三.结合义训,把握词义引申规律

与“形训”和“声训”借助于词的字形、语音与词义的联系探求词义的方法不同,“义训”是训诂中最基本的方法,即依据词义引申的规律对词义相互间的联系作比较分析,以更好把握具体语境中的词义。义训常用的方法有互训、递训、反训、义界等。其中互训最适合运用在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上。

同义词互相解释,即“互训”。互训是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在文言文中,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帮助作者铺陈叙述,起到增强描述的作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遇到铺陈手法时,教师可以运用互训的训诂知识去引导学生利用结构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的句子以及已掌握的文言文字词去解释不懂的文言文字词。

例,贾谊《过秦论》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句中的“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天下”、“宇内”、“四海”、“八荒”是分别处于两组对应位置上的同义词,各表达同一个意思。如此用一组同义词组成的一组句子反复同一个意思,既强调语意加强语势,同时还使语言形式更加生动灵活。

同样《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一句,其中“追亡”与“逐北”皆为动宾结构,“追”和“逐”二字意思相同,由此可以推断出“亡”和“北”的含义相同或相近,我们便可用“亡”来解释“北”的意思,这里两者皆译为“逃兵”。

互训的句式,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出现,例如: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与朱元思书》)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动南飞》)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沁园春·雪》)

以上“大儿”与“长兄”同指家中的青壮年男子;“穷”与“绝”都是“停”的意思;“当作磐石“与“当作蒲苇”都作“永不变心”解;“略输文采”与“稍逊风骚”都有表示“文学才华稍微差一些”的意思。

义训的方法很多,应用范围相对较广。用义训的方式,学生可以在阅读新的文言文时,自己根据句子判断词义,减少阅读障碍,克服文言文理解困难的问题。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使用义训时,要注意与中学教学目标有效结合,制定好相应策略,对字词的教学要把握好难度,切不可生搬硬套,偏离教学目标。

训诂学与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运用训诂学辅助文言文学习时,既促进了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在情感心理方面又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意蕴。这证明了训诂学对文言文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双重重要作用。中学语文教师运用一定的训诂学知识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系统地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传统训诂学中的词义探求方法后,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典籍,推动年轻人阅读国学经典,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符合语文核心素养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陈蒲清.文言文基础知识问答[M].长沙:岳麓书社,2006.1.

注 释

1.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10: 98.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作者:蒙骄杨

上一篇:社会保险学论文下一篇:党性修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