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教学浅析

2024-04-07

中学文言文教学浅析(精选8篇)

篇1:中学文言文教学浅析

2018年高考全国一卷语文试题分析

15级汉语言二班 1511020214 陈星竹

全国一卷2018年语文试卷的整体命题思路为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第一大题为现代文阅读,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三个部分。与2017年保持一致,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都是必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原文论证以及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阅读材料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一文,适合高中毕业水平考生的阅读和理解。3道题考点各不相同且指向明确,第1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2题考查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第3题考查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重点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阅读材料是阿成的小说《赵一曼女士》。选择这篇材料作为高考文学类阅读材料,追忆了革命先烈,彰显了爱国精神,且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导向意义。第4题作为客观题,考查的综合性较强,涉及到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涉及到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第5题考查文中关键句子的含意;第6题考查艺术特色的鉴赏。

从2017年实用类和文学类阅读变成必答题的华丽转身之后,今年的实用类阅读题在保持去年面貌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从分值上看,虽然总分依然是12分,但却把5分的多选变为了3分的单选,多出来的两分加在了主观题上。和文学类阅读12分的主观题相比,可以看出实用类阅读的特色是主观客观并重,既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文体的基本特征、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原文内容,也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关于鲁芝的这段文字选自《晋书.鲁芝传》,原文篇幅较长,有680余字,考题根据需要做了少量删节。本次重点考查了文言虚词“以”和“为”的多种用法以及帝王世系方面的专门用词。从整体看,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型的文言文作品,文字浅显,故事性强。考点并不生僻,而且故事背景是大家极为熟悉的三国时期,非常适合对高中毕业生进行的考查。

古代诗歌阅读是李贺在落第之后自我排解的诗篇。开篇先写自己射技高超,实际上是暗指才华不凡。第二联写自己命途多舛时的自我开解。第三联开始转向抒怀,感慨的是自己仕途蹭蹬难展抱负的命运(文言文中“穷”一般指处境恶劣)。尾联自我安慰,畅想未来如春柳重萌,颇为乐观。整体上看,本题需理解其基本意涵即可。

第三大题集中测试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三道选择题均与一篇阅读材料相关,从材料出发来设题。第17题考察病句,但是改变了以往正确或错误四选一的出题模式,而是在文章中设置病句,让考生选择修改恰当的一句,形式虽然有所变化,但本质与以往并无区别。第18题,原本的补写题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考察学生对句子结构等方面的掌握。第19题,依然考察成语的正确使用,但采取了回到文章中填空的考察方式;试题难度上并无太大变化。

第四大题集中测试考生的写作能力。作文呈现明显的任务驱动特征。文章一方面要求将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谈论自己的联想和思考;另一方面要求以下一代人为阅读对象。

下面将对考卷中的文言文部分进行简单的分析。

首先是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题,对很多学生来说难度大。原因无外乎两点:一则看不懂。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做题首先要看懂文章。对于现代文阅读,考生即使不会做,文章还是看得懂的,知道文章写了哪些内容,知道要回答什么问题。文言文则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对于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要烂熟于心,能够活学活用;特别是要积累足够多的文言实词、虚词意思,在面对一词多义时,才能选择最适合语境的意思。即使考生有了以上文言知识的积累,考生还必须阅读背诵足够多的文言文,培养文言语感,提升文言文阅读速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答题。

二则看懂了不会做题。文言文我看懂了,知道了大意,但试题得分上不去。文言文全国卷是四个小题,前三个选择题,最后一道是翻译题。第一道选择题是断句,只要理解意思,基本就能拿到分。第二道选择题是文化常识题,这道小题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需要积累,更需要辨析。对于古代文化常识,高中语文课文诗词文言文中都会有所涉及,考生要熟记,而且文化常识考的是选择题,考生可以用排除法。第三道选择题是对文章的理解,对传记人物形象进行评价,考题设置点无外乎张冠李戴,错乱时间事件,错误意会原文意思。最后一道小题是两个翻译,考查的是考生的文言文功底,考生要有一定的文言敏感性,预设三个得分点,进行精准翻译,其他地方流畅翻译即可。

以上两点说起容易,做起来就难了,需要考生有日积月累的文言功底。我认为,在文言功底扎实的基础上,考生如果能在备考时进行文言文阅读时,勾画关键词,精读深析文言文,会在考场上快速抓住信息,提高阅读效率和做题质量。

以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文言文为例: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出身名门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不幸的童年,父亲早逝,鲁芝年幼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耽”,沉溺,鲁芝喜欢看书学习。“坟籍”,即书籍,可能会考文化常识)。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受到当地官员重视,被举荐、征召。“举”“辟”,举荐制度,可能会是个考试点)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受到当政者重视,敬重)举孝廉,除郎中。(再次被举荐,任命官职)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任命官职,一路升迁,平步青云)真薨(“薨”,死,可能是个考试点,不同身份人的死的称呼不同),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鲁芝有执政才干,治理有方,清除盗贼,建造城市,收复土地。此处可能出题,被邻省蜀侵掠,可能会考翻译)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阙”,代指朝廷。老幼都到朝廷去请求留下鲁芝,间接说明鲁芝有执政才干,获得民心)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谠”,正直的,重点字词)嘉谋,爽弗能纳(曹爽不善于纳谏)。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对曹爽忠诚)劝爽曰:“公居伊周(“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执政有方的臣子)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此句和《苏武传》中卫律劝降苏武的话类似“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东市”,杀头的地方,泛指刑场,可能会出文化常识题),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断句,“当死”和《苏武传》中有原句“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诸葛诞以寿春叛,(三国时期有名的寿春之战,司马昭在寿春歼灭诸葛诞军及吴军近20万人)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先驱”,前锋之意)。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鲁芝有军事才干,平定诸葛诞,升官)武帝践阼(“践祚”,登基,可能会考文化常识题),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悬车”可能会考文化常识,“悬车之年”即七十岁),告老逊位(“逊位”,不是皇帝让位退位才称逊位吗?此处用于鲁芝,可见古代“逊位”也可用于大官,此处也表明鲁芝的谦逊,认为自己年迈,欲让位于有才的人),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羊祜谦逊,从侧面表现鲁芝品行好,有能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茔”,坟墓之意)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接下来再看题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爽懦惑不能用 /遂委身受戮 /芝坐爽 /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 /志不苟免 /宣帝嘉之 /赦 而不诛/俄而为并州刺史 /

B.爽懦惑不能用 /遂委身受戮 /芝坐爽下狱 /当死 /而口不讼直志 /不苟免 /宣帝嘉之 /赦而不诛/俄而为并州刺史 /

C.爽懦惑不能用 /遂委身受戮 /芝坐爽下狱 /当死/而口不讼直 /志不苟免 /宣帝嘉之 /赦 而不诛/俄而为并州刺史 /

D.爽懦惑不能用 /遂委身受戮 /芝坐爽 /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 /不苟免 /宣帝嘉之 /赦 而不诛/俄而为并州刺史 /(“芝坐爽下狱”,鲁芝因为曹爽的原因被关到监狱里,排除AD选项。“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对偶句“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嘴里不申辩是非曲直,不愿意苟且免除处罚,排除B选项。选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代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C.“ 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利,登上国君宝座。(“践祚”指皇帝登基。“踏入古代庙堂前台阶”错误。践祚指踏上主台阶,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错误。)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谦让行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芝自小受苦,位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 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错误,是对“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误解,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天水郡屡次被蜀地的人侵掠。)

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 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赛 欲,与人和睦又不而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 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注意“以”“文武”“先驱”的翻译。“以”,凭借。“文武”,文武官兵。“先驱”,先锋。此题难度最大的地方为“以寿春叛”,如果考生不知道寿春之战,也不知道寿春是个地名的话,很容易出错,会以为寿春是个人名,翻译成“诸葛诞率领寿春反叛”。不过根据后文“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会发现寿春是个地名。所以,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测有疑惑之处,进行正确判断。)

(翻译答案: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注意“以”“素”“屋五十间”的正确翻译,“以”,因为。“素”,向来,一向。“屋五十间”,定语后置,五十间屋。此句翻译难度小。)

(翻译答案: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向来不置办私宅,派军士为他建造了了五十间房屋。)

接下来是诗歌部分。诗歌部分同样可以采取以上方式进行分析:

野歌

(在野之歌,在田野放声高歌。抒情气息浓郁,可能抒发诗人郁闷不平之气,也可能表达诗人开阔豪迈情怀)

李贺

(作者为李贺,他被称为“诗鬼”,一生怀才不遇,此诗可能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愤懑不平之意。但高考题,要“立德树人”,不能只有抑郁不平之气,还应该有积极正能量的情绪。)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意象为“箭”“弓”,动作为“射”“鸿”。“鸿”即大雁。诗人射箭技术高超。李贺在读者心中是作为诗人形象出现,而不是军人。此处应该为诗人借助射箭技术高超,喻指自己文采高,才华横溢。)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麻衣黑肥”,描写诗人的衣着打扮,诗人穿着宽大的黑色麻衣迎着北风站立,“冲北风”与“独立寒秋”的意境有相似之处,有一种孤独的倔强,有一种大气凛然。“酒”“日晚”“歌”诗人在田野中喝酒唱歌看日落,与题目“野歌”相照应,表现出田野放歌的豪迈行为。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表现诗人的衣着打扮、行为动作,表现其复杂的心情,是困厄不平情绪的释放。似乎此处也暗含了一点豪迈情绪。)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屈穷”,屈辱困顿、不得志的处境。“心不穷”,作为七尺男儿,即使身处困厄之中,受尽委屈,但内心不困顿,对未来有希望,直抒胸臆表现出诗人的自我宽慰、乐观向上。李贺有才,但因为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避父亲的名讳,不能参加礼部的考试,所以有“屈穷”之意。“枯荣不等”,自然界万物一枯一荣,各不相等,他们嗔怪老天。个人认为,此句结尾用“?”更好,有质问之意,自然万物不平等,难道要怪嗔老天?借助自然界万物的不平等宽慰自己,我不能仕途通达,难道我应该怪老天?即使我身处困境,但我依然可以热爱生活。)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寒风过去,春天到来。初春时节,柳枝吹拂,如烟似雾。以景结尾,余韵悠长,美好的景象激发诗人对生活的希望,融情于景,表现出诗人乐观的心情。“寒风”到“春柳”的变化,既指的是自然界的变化,也喻指人生的机遇变化,人生无常,对生活要充满希望。与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有相似之处,即使生活艰难,受压抑,但不沉沦,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表达自勉乐观之意。此处即可照应上句的“心不穷”。)

整首诗看完,考生能体会到诗人复杂的心情,在田野放歌,释放内心郁闷,看到自然万物,不再怨天尤人,开始自我宽慰,自勉自励。了解到这种感情后,后面的题就简单了。由此可见,文言文和诗歌并不难做,考生只要掌握相应技巧,便能轻松应答。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应引导学生采用正确有效的方式学习,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言文、诗歌的涵义和情感,争取在考试中从容应对,冷静分析。

篇2:中学文言文教学浅析

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发现小石潭——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记,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忧和乐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想了很长时间,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教学反思《中学文言文教学反思》。

现代人总会对文言文形式的语言感到遥远,而且陌生。这首先从心理上加大了现代人尤其是现代中小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的难度。我们要学习文言文,就必须首先越过这个障碍。这个“越过”绝不是“跨过”,而是“穿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认知和理解的方式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培养语感入手,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决不能忽略这个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首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读懂文章内容,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篇3:中学文言文教学浅析

一、培养学习兴趣, 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由于文言文的内容脱离现在的生活, 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致使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习效果不理想。同时文言文本身晦涩难懂的词句等基础知识也增加了文言文的学习难度。此外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学方法的运用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兴趣的培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所在。

(一) 以诵养趣

古代文章虽然意思晦涩, 但韵味十足。所以, 我要求学生每天进行吟诵, 在诵读中培养学习的趣味性, 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从中体会古代文学作品深远的意境和哲理。

在诵读全文时, 发现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并且把不懂的问题留到课堂上, 这样在听课的时候也就有了针对性。

(二) 发掘历史文化背景

每一篇文言文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 在讲课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课文中历史故事的讲解和描述,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出师表》, 可以给同学们介绍三国时期, 蜀国的历史背景, 通过一个个的历史故事, 带领同学体会当时诸葛亮所面临的环境, 从而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文中的意思。

众多的古文中, 有不少脍炙人口、传送至今的文学作品。例如:《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等等琅琅上口的文学精品。这些作品充满了文化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带到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可以作为励志文章给同学讲解, 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而体现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三) 个性化培养, 自主学习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 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 既吸收了作品原有的精神, 还通过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创造出自己独有的思维个性。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每个语文教师所应当进行的教学过程。

教学的解释就是“教”学生“学”。可见, 学生拥有知识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自己去体验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二、思维的培养

文言文短小精炼, 语言紧凑, 给人留有丰富的想像空间, 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和理解, 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众多文言文中所体现的古代思想, 依然可以指导现在人, 但同时也与现在人的观点形成一定的摩擦。教师可以利用这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评判和审视古代思想的性质。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来解释现代的一些社会现象, 做到古为今用, 拓展学生的思维界限。并挖掘古文中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来探究现代教育的优劣, 使学生的思维在自主探究中得到深入和活跃。

篇4:浅析中学文言文教学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言文教学 方法策略

文言文有效教学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效果。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文言文有效教学方面取得可喜成绩。本文谈谈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强化诵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并且其中有些要熟读成用。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再如教学《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来朗朗上口,其结构亦条理分明,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在教学中,笔者让小组分读前五段,再由自己范读后四段。当笔者用恳切的语气、语重心长的口吻进行朗读时,教室里静寂无声,当朗读到末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笔者的声音低缓,表情沉重,而全体学生亦久久沉浸其中,无不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诵读可以说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如果有条件能配上恰当的音乐,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笔者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三、教會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四、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五、重视课外阅读

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篇5:试析中学的文言文教学

论文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方法

论文摘要:中学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从让学生通读全文到理解关键字、词、句这一过程,由教师引导学生互动的方式完成。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并通过各种阅读形式体验作者情感,挖掘作品内涵,使学生受到文化素养的熏陶,提升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能力。

文言文的教与学是相辅而行的,语文大师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给方法,训练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一、指导自主学习

首先,定向,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例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的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作品时,我鼓励学生根据注释先去自主阅读,让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学习,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不求统解、甚解,力求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其次,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方面提出问题。再次是合作,这一步是在前一步的基础上翻译课文,可以采用灵活自由的方式进行。如可结成四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学点评、更正或补充。这样涉及面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可按照事先编好的组别,按次序轮换,完成课文的翻译。其间,教师加以评价,肯定译的好的地方,明确需校正和补充的地方。

二、教会综合比较

教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同义词的比较。例如“视”是近看,《曹刿论战》中有“吾视其辄乱”,“视”是“远看”,现代文还常说“近视眼”“望远镜”通过同义词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学会区别词义,从而确切掌握词义。

古今词义的比较。古今词义的差别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古今形同但词义不同:如《石壕吏》中讲“出入无完裙”。这个“完”作“完整”讲,跟现代汉语的“完结”的“完”(结束)词义不同。第二,古今词形式相同词义也好像一样,其实并不相同,如苟子《劝学》中的“劝学”,应当作“鼓励学习”讲,现代汉语的“劝”作“劝告”,“劝阻”讲。当然,古今词义也并非一刀切,要看有无非常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不少常用的文言实词有很强的生命力,必须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另一方面现代普通话又常常采用一些历史性的或陈旧的词作为语素或构成熟语的一个词。如“完”在“完全”、“完美”、“完好”、“完璧归赵”、“完美无缺”等词中仍作“完整”讲,这对教学文言课文有很大帮助。

程度的比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得罪”是“获罪”(词组),程度重;现代汉语说“得罪你了”,“得罪”(词)只是“抱歉”的意思,程度较轻。

文言文的虚词教学是一个难点,教学时也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比较,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虚词“之”,在“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中是“他”的意思,在“吾欲之南海”中是“到”的意思,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中是“的”的意思。

另外,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应了解一些相关的文言句式的特点。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并不是指除了现代汉语常见的句型,文言文还有一套独特的句式,这也需要我们对这些句式进行综合比较,理解其结构,准确译出内容。

三、训练语感能力

我们学习文言文不只知道一些词句的差异,并会翻译,我们学习文言文还要完成《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目标,为此,学习文言文就必须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

1.反复诵读

诵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是整体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均可唤起想象,引起共鸣。学生口与耳会,眼与心谋,整体感受文言文的情味理趣,通过诵读整篇文章记熟了,其中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记住了,古人说话、写文章的语气、语调、方式、方法也就品出来了。诵读越多,越能触类旁通。钱理群教授曾经说过:“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可见,诵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把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结合起来,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其语感,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

2 品味语言

3.背诵积累

文言文的积累主要是通过背诵来实现的。为此,我们需要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背诵量。背的方法很多但要讲究科学,首先,要口熟。其次,要利用支撑点,就是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记准若干昭示文意的关键语句,包括名句、佳旬以及连接上下文的语句,用它们作为支撑点将全篇(段)贯穿起来。第三,要掌握文章的思路,即努力探索作者为文之用心,特别要弄清楚文中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作者行文的一些特点。教师还可教给学生一些背诵的技巧,如古人行文时常用的结构修辞法和骈文、韵文等的特点来帮助记忆。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常进行这样的朗读背诵训练,日久天长,必能培养出学生对文言文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力。

4.实践语言

实践语言主要是指学生写语感随笔。语感随笔是从口头品味语言到书面品味语言的延伸,是从课内学习语言向课外学习语言的延伸。实践语言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及其书面表达能力。条件许可的话,甚至可以鼓励文言文功底好的学生尝试着写文言小片段,虽然文言文写作并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然而这种尝试对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大有益处。

篇6: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探寻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文化的逐渐延展变迁,文言文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失去实际应用作用而仅仅成为教科书上的一个考点而已。但语言是文明的门户,是开启探索古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神秘天窗。因此,要保持中国优秀文明的传承,继扬古人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文化瑰宝,文言文的学习,理解不可荒废。

关键词:

中学文言文;遣词排句;底蕴积累;语感赏析

文言文承载着国人思想文明的精粹,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并非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让学生了解古人的遣词造句习惯,有一定的古文底蕴可以自发地探索部分文言文大意与思想、流派的传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文言文因其巅峰造绝的用字手段与古今部分字词意思的明显差异,造成了学生难以理解的困难局面。面对这种局面,老师要注意迎难而上,引导学生突破古文学习的障碍彻底吃透课文的深意与难点,而不是流于表面,敷衍的填鸭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因此笔者结合经验具体分析,在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做好充分课前准备

一篇浅短的文言文课文往往蕴含庞大精深的古文知识与思想文明。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突破作者的“春秋笔法”探寻潜藏在古文中的微言大义,需要老师与学生进行大量充分的课前准备,二者缺一不可。老师在课前编制教学方案的时候,要注意从课文的整体结构入手,重点突出文章的重点词汇、句子的特殊文法及理解的难点,并注意围绕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中心编制讲解流程及设置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老师要提前考察文言文课文的历史背景、作者的人物生平与写作的思想背景。例如在讲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老师在备案的时候要考虑学生对该类山水诗文的大意不难理解,但对欧阳修清新而格调高雅的辞藻运用,委婉而诗情画意的艺术性修辞手法的运用则可能理解不深,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备注好全文精讲的课案,之后将文中文采斐然的句子提出来进行赏析。例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这一句可谓是将普通的山林的日出日落浪漫化到极致,老师可以结合PPT课件制作山间日落日出的精美图画,相信学生可以理解太守陶醉在山林美景中,从日出饮到日落不愿归去的心情,再结合欧阳修的生平经历与历史背景,在精讲全文之前就凸显国家积弊以深,改革志士却无力变革,惨遭打压的大环境下,怀才不遇的欧阳修忧郁的形象就浮现在学生的心中,文案的最后,结合课文的多处亮点与抒情之处,反映出太守虽遭贬低但能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豁达心境与悠远情怀。这样备案可以使学生从文意到思想深度解析课文,理解部分的山水诗词与古文画在景中,意在境外的行文手法。老师在进行课前备案的时候也要告知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余裕的学生可以尝试翻译,提炼大意,收集了解作者的生平轶事与代表作,对于课文中不了解的地方提前勾画出来,及时向老师反馈,让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二、字词句精讲,在翻译中提炼重难点

文言文尤其是唐宋之前的古文因其生僻的用词与迥异的文法,让学生在之乎者也的语言环境中头昏脑涨,理解起来倍感头疼,在该类古文的讲解中,打好字词句的理解基础是关键。老师要有耐心,切不可敷衍地照本宣科只看着自己的备课文件。要实时关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多提问,留心学生有无理解偏差的地方,确保大部分学生掌握文中的重难点知识。例如在讲陈涉世家时应结合司马迁用词的准确性与微言大义逐字逐句地进行讲解,例如:发闾左适戍渔阳一句,七个字中包含有两个生僻词与一个通假字,闾左指代平民,适戍以为法发配守边。适还通谪字。讲解这一句的时候要确保学生理解每个点,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又如:置人所罾鱼腹中,该句的罾不仅属生僻字还用了名词作动词的文法,因此老师在讲解该句的时候不能仅从翻译的角度,讲完每个词的意思后就此带过,还要从句式、修辞手法的角度仔细解读。

三、引导学生多积累基础知识

古文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培养出自主阅读部分文言文的能力,这个目标不能仅靠老师的课堂讲解完成,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使学生养成积累文言文典型的用词、用句的基础知识的良好习惯。例如前文中讲到罾的名词作动词的手法,老师在详细讲解课文里的知识后,可以结合之前学到的名词作动词手法进行对比和小结,例如《童趣》的鞭数十里鞭指代鞭打,《三峡》的每至晴初霜旦里旦指代霜降,《陋室铭》的有仙则名里名指代出名等加深学生对该手法的记忆。在没有类似手法总结的时候,老师可以自行补充,以学生的加深理解为上。久而久之,学生会自主养成对比记忆、常常总结的好习惯。有的学生还会自发地制作表格用力积累各类生僻字词与特殊句型的用法。

四、借今通古,深入浅出,挖掘学习兴趣

文言文的枯燥与含蓄、婉转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知识背景相去甚远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障碍。针对这一问题,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除了阐述历史背景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之外,还可以注意结合当今时事、文化、娱乐生活等与文章写作背景相同的地方,拉近古文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突破学习顾问的心理障碍。例如,课文的具体背景史实与现下流行的影视剧有相通的地方,老师可以从电视剧入手讲解,让学生对课文的时代背景产生兴趣,从而有自主学习、深度理解的动力。

五、重视赏析,带领学生了解古文之美

在大部分人眼中,文言文是古代的通用语,除了借古通今没有任何现实意义,因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总是带着应试的压力,或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在学。虽然有所成绩,但这样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消极的。古文是现代文的前身,因此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如出一辙是有灵魂,有艺术性的。老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古文语感与审美,理解文言文遣词造句的艺术性在什么地方,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积极地、自发地开始对文言文学问的探索。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文言文的学习正是叩开中华五千年历史的门扉的前提与重要手段。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老师要注意结合古人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与文言文课文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积累文化底蕴的同时了解历史,理解古往今来文人豪客思想火花的迸发,明晰大时代背景下各时期文言文的风格与思想展现才是文言文教学任务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樊梦囡.浅谈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10):126-126.

[2]赵长河.激活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浅谈[J].中学语文旬刊,(11):51-52.

[3]王珏.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J].语文教学之友,.

篇7:中学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学习文言文,反复阅读与积极感悟尤为重要。

反复阅读、感知内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言文的阅读要先听老师的范读,再自己反复仔细地辩读,正确分辨出文中的古今异读字、通假字和多音多义字,读准了这些字音,才会准确地感知其含义。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中的“有”通“又”,“奇”读ji,“余数、零数”之意。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词与词的组合灵活,最易混淆组合结构,我们只有通过反复朗读,读准句子的节奏,才能正确感知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一篇优秀的文言文,仅读准了字音和句子停顿还是不够的,要明了文章的主题,我们还要纵观全文,反复诵读,读出作者的创作情感,感知文章的主旨所在。

循文设问、简化疑难。要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的实际能力,我们就得依循文章线索,由表及里地恰当设问,去层层简化疑难,达到把握重点,明确主题的目的。如《曹刿论战》一文,我们可从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从战前的对话中,说明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政治上取信于民。战况的简略叙述,两次“不可”,两次“可以”,强调战术上的两项重要原则是什么?--一是选好战机;二是时刻提防敌方的企图。战后具体的论述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是什么?-一是选择了“彼竭我盈”的战机;二是注视了敌方的“辙乱”,“旗靡”后才追击。全文对战前、战中的论述,紧紧地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远谋,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这正是曹刿论战目的之所在。

启发联想、感悟创新。通过反复阅读,感知文章的内容,循文设问,简化文章疑难,获取了某些知识,并不就等于把知识学好了,目的还在于通过感悟,启发联想,由此及彼,展开想像的翅膀。如著名散文家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文章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老师应启发学生,对此展开联想,当时的庐陵太守欧阳修,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视为好官的惟一标准,联系当今时代,让学生阐明自己对此的看法并引导他们正确认识。

篇8:中学文言文教学感悟

一、文言知识的积累

因为文言文的时代距离我们较远,语言和环境都与现代有很多的不同,所以文言文的学习有其独特之处:

(一)扫除字词句的障碍

要掌握古代的语言,学习古文化的精髓,就需要掌握一定量的古代字词的意思和语法知识,更要牢牢掌握那些在古代和现代有差异的字词和语法,尤其是那些差异较小的字词。古今是有继承性的,古今语言虽有很大的变化,但也有相连性,文言文的学习并不是枯燥晦涩的,可以结合现代汉语的知识,来掌握古代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懂得一些文言句式。理解了字词句,就可以理解句义了,进而也就能明白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这些知识教师可以一点点地教给学生,让学生积累起来,积少成多,慢慢就增强了对文言文的信心。

(二)要朗读、背诵文言文,增强文言的敏感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也一样,而且文言文一般读起来都朗朗上口。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多背。语言是需要有语感的,训练语感,就是使学生从实际的语言环境中,从多次循环往复的熟读中体会语言的气势和韵味,逐步形成敏锐的文言感觉,然后再通过记诵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课文下面的注释和工具书提前预习,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推断字义,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可以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新知识,建构新的知识框架。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也是新旧知识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其更快、更有效地学习新知识。

(四)适当的背景知识介绍

文言文的时代毕竟据现代已很久远,在教授文言文时,对文章所涉及的背景知识一定要做适当的介绍。如阅读《捕蛇者说》时,如果教师不给学生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分析当时的苛政制度,学生就不会明白,人怎么比老虎还可怕。

(五)理解文章思想,学习传统文化精神

这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 学习那么多的基础知识就是为了可以读懂古文字, 学习古人的文化精髓, 可以帮助学生同古人展开心灵对话, 理解古人特殊的思想情感。

初中的文言文多是传统文学宝库里的经典,其精要之处往往就在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这就是文章的文眼,作者思想观点全凝注在里面。有些教师怕学生不懂,常常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这除了会增添学生的厌倦情绪之外,更严重的是学生的能力与兴趣也会随之丧失。在给学生讲解文章思想时,一定要避免面面俱到,不分主次的纷繁、琐碎,要做到以重点带一般,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如笔者在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就紧紧抓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中的“闲”字展开讨论,从体现“闲”的句子,“闲”在文中有几层意思等问题入手,结合背景材料诱导启发,最终使学生理解了主旨,感悟了情怀。此可谓:一处通,处处通。

二、文言知识的运用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重要是要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知识。在学生学会了一定量的字词句后,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来归纳总结,以后再遇到这样的字词或句式,学生就可以根据已经能够掌握的知识来推测了。如“而”的用法,初中教材里无非就是以下几种用法:表并列、表转折、表顺承、表修饰、表假设、表递进,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归类,让学生记住典型句子,以举一反三。再如词类活用,对初中的学生而言,难度自然较大。教师可以用用典型句子帮助学生记住这些词类活用的情况,就可以了。如“或”,初中阶段有五种解释: (1) 有时; (2) 有人; (3) 或许; (4) 或者; (5) 有,其中作“有”解释很少见,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这句话记住,来完成该句中“或”的理解。以后在自己阅读文言文时就可以运用这些积累帮助理解文章了。

有了文言字词的积累,就可以理解文言文思想,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目的———理解和吸收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有了相当的文言功底,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与课上学习的文章相关的、难易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让学生来读,不但可以检测学习成果,还可以提升文言阅读能力。如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可选择同一作者、同一写作年代的相同体裁的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作为阅读材料,比较两篇文章间的异同,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

上一篇:钉纽扣比赛王鸣振下一篇:校正人生坐标让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