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文言文教学范式探究论文

2022-04-29

中学文言文教学范式探究论文 篇1:

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摘 要: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况,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从培养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切实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性 自主 创新

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課堂教学结构呈涣散状态,说到哪里算那里;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用同一种模式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止了学生的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以往,我们的课堂往往是老师讲、问,老师繁琐的讲解和文言文阅读资料的详细注释使学生疏于思考,人云亦云。

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在文言文教学中力求做到: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读、多思、多练;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题,相机诱导,把立足点转移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上,从而使主导和主体结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看似是一个新的话题,但其问题的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促进教与学的发展则是与教育改革的发展与要求一脉相承的。高效率的课堂教学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受益,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因此值得所有教育的参与者特别关注。

下面就切实提高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主体意识

文言文的教学要避免“满堂灌”,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高。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文言文教学同样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教师不必顾虑这样组织教学会影响教学进度,也不要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在课堂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这里的学生自读不是盲目地自读,而是有针对性的阅读,是教师提出有关知识让学生进行重点阅读,或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疑难问题。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探索、研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探索、研究形成结论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不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去掌握知识,而且会发现教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处。

笔者认为,让学生自读是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坚持让学生自读,让他们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直接感知课文,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了自读的方法。他们把“预习提高”作为入门的向导,借此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他们以注释为无声老师,借此去理解词句,扫清文字障碍,并且养成了运用工具书的习惯。每学一篇文言文,他们必先看提示,再对照注释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偶遇不解的问题,便做上记号,听讲解时也就更加专注,老师稍加点拨,即有“柳暗花明”之感。他们由此获得了学文言文的乐趣,如此成效是满堂灌的陈旧教法无法比拟的。

如果在课上坚持让学生自读,让他们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直接去感知课文,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落实的角度看,通过诵读可以加深记忆,丰富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钱梦龙先生也说应重视学生的:“自得、自悟和语感的培养。”当一种语言在学习者的记忆中成为一种习惯,我想,其他的一切都会容易起来的。

二、激趣导入,抓住要点,精讲精析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的动态思维,通过设置“兴趣点”,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促使学生进入积极、愉悦的学习状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有效促进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和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积累,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很有实用价值。内在动机是一种不依赖于外在的报偿便能促成某种行动的东西。学习动机便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去“发现”的内驱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爱,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使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化,从而使内部动机成为进一步探究知识与问题的动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哩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这话不仅适合白话文教学、也适合文言文教学。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既夯实双基,又培养能力,还能愉悦情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其中的三个要素。在不同学科不同课堂里,这三个方面的整合角度和切入点不同,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为考试而损害三者的和谐发展。知识点和技能要抓核心,有的知识点思维价值和情感价值比较丰富,这就需要挖深挖透。要根据知识的不同特点来整合思路。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所以语文课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写什么’的基础上,要深入到课文内部,揣摩‘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理解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只有这样做,语文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发展语言能力。”

在让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我吃透学情,讲解就有了针对性:凡学生已懂的一概不讲,尚有模糊含混之处略讲,深奥难懂之处重点讲,努力使学生开窍,并根据课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讲求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

1.补充性讲法。对历史背景略作勾勒,以帮助学生领会课文内容;或简介作者的生平及思想倾向,使学生正确认识文章的有关主张和见解;或对注释略作增补,减少学生的阅读障碍。

2.点拨式讲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加以指点,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在学生的认知易出偏差之处,精心点拨,避免陷入思维误区。

3.解惑性讲法。对学生困惑不解的问题,着力启发、讲解,努力使学生茅塞顿开。

三、注重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让学习者掌握教材最好的方法是“发现学习”。他认为单纯传递教材知识不可取,重要的问题是培养学习者学习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教育中单纯的传递教材知识的情况比比皆是,学生独立探究能力奇缺。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强调教学的探究性。

过去,由于搞“滿堂灌”,挤掉了学生自读和思考的时间,几乎所有的思考题都在课外完成,而高中阶段学生数理化学习的任务很繁重,常常无暇顾及语文作业,更难抽出时间去复习文言文,致使文言文的成绩难以提高,废止了滔滔不绝地讲,便能节省时间进行必要的思考,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教学《鸿门宴》如从设计关联作文《浅谈项羽失败的必然性》入手,从分析双方八个人物的言行入手。以呈现开放性的特点,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析文中语言细究大有味的文字。突现还课堂于学生,使学生不断探究、不断发现、不断提高。随着课堂的深入,学生新的感受新的认识自然不断生成。在对项羽必然性分析涉及的因素自然越来越多,历史的现实、客观的、主观的、社会的、个人的……对细节的品味自然不断深入、字词理解不断加深,使学生深切体会作品的价值。也可使单纯的文言字词掌握融于文言语境中,将文言语句理解置于文学作品鉴赏分析当中。再如《陈情表》如引导“本文所陈之情以什么为主?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表忠还是表孝心?还是忠孝兼长?“讨论时要求学生引用课文语句,发表自己看法。答案不求唯一,允许有不同理解,教师由此引向作品的客观效果,应该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拳拳亲情,是亲情的温暖对权势的冷酷的征服。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就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因为从中他们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乐趣。语文学习本身应该是生活化的,充满创造力的;词汇日新月异,语句无限生成,语文运用在实际中灵活多变。因此,语文教学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加强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将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这一方面有明显的收获。

如果我们能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来强化学生的发现问题的创新意识;通过对求异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话,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将会得到充分的提高。

另外,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首先应该提高个人素养,通过阅读研究,听课学习,实践揣摩等方式,增加自己的教学机智,拓展、深化对学科内容的理解;通过提高个人素养,树立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感召,多与学生交流,从言谈、作业中了解学生,从而提高对课堂的引导能力,更好地利用学生的质疑推进教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与教学方法,依据教师本人特长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恰当的教学环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课堂节奏张弛有度,充分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的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它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感知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美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应该飞出教科书的狭小区域,为学生设置更广泛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同身边的母语联系起来,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母语世界之中,只有这样,承载着教学内容的母语才会鲜活起来,学生的心灵才会神思飞扬。

总之,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体现引导者的作用,以启发点拔和方法指导,力促文言文教学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学会去发现,发现知识、发现感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以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去解读作品,不断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方青稚主编.《教学的革命》.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3

3.李召存.教学中主体参与的有效性分析.中国教育学刊.2000(5):26

4.崔允漷.《教学研究新进展:一种范式观》,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赵丽敏.论学生参与.中国教育学刊.2002(4):26

6.启泉,崔允漷,吴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浦江第三中学

作者:陈永照

中学文言文教学范式探究论文 篇2:

窥斑见豹 执体驭文

摘 要:对话体文言文的教学是创新教学的一个盲点,如何让对话体文言文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摆脱对对话体文言文的恐惧和抗拒,文言文一体四面,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将如何融会于对话体文言文的教学中?本文以对话体文言文的对话大结构为解读文本的抓手,从对话体中人物的动作细节、神态细节入手,以一点撬动全篇,实现了文言文文章与文学的有机统一,进而探究了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活动教学组织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笔者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论述对话体文言文的教学策略的现实意义、理论基础,及其在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应用,并形成对话体文言文教学的经验成果。

关键词:对话体文言文  对话结构  细节描写  活动课堂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本,但传统的文言文教學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教学历来是创新教学的一个难点。对话体文言文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是有一定比例的,比如《侍坐》、庄子四则中《呆若木鸡》《鸿门宴》等传记类文言文中也有大量的对话。这就为笔者研究对话体文言文教学奠定了素材基础、文本基础,也奠定了今后将对话体文言文的教学策略进行有效迁移的实践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1.传统文言教学文言分离

传统文言教学在如何处理“文”与“言”的关系方面是先言后文,先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然后进行文本探究。这种教学模式人为使“文”和“言”割裂开来,没有处理好文言与文章、文学、文化一体的统一关系。

2.传统文言教学以言为主

文言文的特点,虽然首先体现在“文言”,但文言只是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外围语言障碍,而不应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终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只是着眼于文言知识的讲解和梳理,对课文翻译的串讲,把文言作为教学的重点和终点,对于文言文文学层面的探究近乎忽略,对于文章和文化的深入挖掘也远远不够。

3.传统文言教学老师本位

传统文言教学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余党绪老师说“语文教育必须走出知识膜拜和价值迷恋的双重误区,构建以表达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育为导向的现代语文教学体系。”传统文言教育以文言知识的传授为中心,以古圣先贤的价值观念固化学生的思维和表达,学生怎能喜欢上文言文?

二、对话体文言文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

1.文言文的一体四面

王荣生老师指出文言文一体四面:文言、文章、文学、文化(见图1)。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处理这四者的关系?

王荣生指出: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文章是指文言文的实用功能。有些文言文载文化之道,有些文言文言表作者之志,有些则是载道言志合一,所以文言文作为一种文体有明确的实用功能。真正意义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过程。教育一旦失去文化,所剩的只是知识的位移、技能的准备和应试的准备。因此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脚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2.文言文教学两大抓手

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文学品质,学习文言文,应该从研习作者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入手,从而达到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图2)。学习古人写文章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炼字炼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怀。

三、对话体文言文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文言文教学一体四面的体式特点及文言文教学的两大抓手,笔者认为对话体文言文教学设计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对话体式,引领教学

对话体文言文教学设计应该从对话结构入手,引领并贯穿整个文言文教学过程。对话是文言文之文本的主体结构,从对话大结构入手设计教学解读大结构,既体现了本文对话式的体式特点,又使整个教学充满了人物对话的画面感。

2.细节描写,突破教学

对话体文言文之文本中有一些典型的人物细节描写。这些人物细节描写可以说是一种无声的行为语言,可以体现人物的典型性格。对话体文言文之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是解读文本的关键点,抓住了这一个“点”,就找到了解读文本的突破口。

3.活动课堂,点燃教学

活动课教学可以打破文言文课堂沉闷的氛围。对话体文言文设计以“一问一活动”的教学范式作为课堂的主活动设计理念,以学生的分组展示来实现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的教学目标,以小组之间的相互质疑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小组之间的竞争比拼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四、对话体文言文教学策略之实践——以《侍坐》为例

本设计在尊重课文的基本对话结构的基础上,对文本的对话结构创造性地进行了解构和建构,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明晰体式

文本中孔子与四个弟子的四组对话中,孔子与子路的对话不同于其他三组对话,孔子与子路的对话只有子路的回答却没有孔子的问句。基于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教学的第一环节:明晰体式,补全对话(见图3)。

老师出示孔子问冉有、公西华、曾皙三个弟子的问句,要求学生根据三个问句推断孔子问子路的问句:“由,尔何如?”。这一处设计以已有的句式来推测、补全对话,可以锻炼学生的仿句能力,根据文本进行二度创作。同时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完整的对话大结构,是后面教学的结构基础。

2.重视示范

本设计以课文对话体中第一组、第四组对话中子路、曾皙及孔子的四处细节描写为教学突破口和抓手,通过对四处细节描写的剖析来解读子路、曾皙的性格及孔子对子路、曾皙的态度(图4)。

这一环节,分三步来推进。

第一步:老师出示孔子与子路、曾皙的对话,要求学生依据原文填出子路与曾皙的两个动作细节:“率尔”,“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率尔”一词,课文注释有两种意思:第一,轻率急忙的样子。第二,不假思索。老师向学生发问:子路的“率尔”应该是哪一种?有学生从“轻率急忙的样子”这一角度分析,得出了子路性格鲁莽的一面;也有学生提出质疑,从不假思索这个角度分析,认为子路率先抢答,说明子路非常自信,他对老师的问题已有充分的准备。接着老师针对文中“三子者出,曾皙后”这一细节发问:曾皙走在最后,是有意还是无意?有学生认为是有意之举。依据是原文曾皙的两句话“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夫子何哂由也?”。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曾皙很想知道孔子对其他三个弟子的评价,所以他走在最后。对此有学生提出质疑,理由是在老师和学生积极讨论的时候,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当老师问他志向时,他婉言推脱说“异乎三子者之撰”,这表明曾皙个性内敛,所以曾皙后是无意之举。

第二步:要求学生依据原文填出孔子的两个神态细节“哂”“叹”。老师追问:孔子这一“哂”是一种怎样的笑?这笑中是否含有嘲笑之意?有学生认为没有嘲笑之意。理由是课文开头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这句话是让学生们大胆直言。既然如此,孔子就不会因为子路的不谦虚而嘲笑子路。老师继续追问:孔子既然赞同曾皙的观点,为何又要叹?有学生认为孔子这一叹,既是对前面的三个弟子喟叹,也是对曾皙的赞叹,是承前启后的一叹。

第三步:要求学生依据原文填出孔子对子路和曾皙的两句评价语言:“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和“吾与点也”。老师追问: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放在课后,而对曾皙的评价却放在课中,这又是为什么?有学生认为这种评价方式恰恰体现了孔子教学的艺术:对自己赞同的弟子,当面表扬,对自己有些不满意的弟子则课后评价。还有学生认为这种评价方式体现了文章谋篇布局的摇曳多姿。

本环节以子路、曾皙及孔子的四处细节描写为突破口,既深入地解读了文本,同时为下一环节我为《侍坐》补空白这一活动做了扎实的示范,教学顺势进入下一环节。

3.巧妙建构

这一环节是学生依托文本自主建构的成果展示环节。学生通过我为《侍坐》补空白这一主活动,对文本进行再创作。本环节按活动提示、活动指示、活动展示三个环节依次展开。活动提示环节老师出示孔子与子路及曾皙的对话格式,为学生创作提供范式依据。活动指示环节老师布置我为《侍坐》补空白活动任务,并下发小组活动任务单: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仿照孔子与子路及曾皙的对话格式,在对话2、对话3中任选一组为冉有、公西华及孔子补充细节描写,并阐述理由(图5)。活动展示环节紧紧围绕表达与思维两个维度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规范与评价。在表达上,要求学生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从容自信、仪表大方;在思维上要求学生依托文本、合理想象,有独到的见解,能体现思辨。同时下发精准评价表,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精准评价。

本环节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自主解读,以学生的展示交流为手段,培养了学生的言说能力和思辨能力。

五、对话体文言文教学之成效与反思

1.教学成效

基于《侍坐》对话体文言文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对话体文言文教学探索收到了以下三个成效。

(1)悟法。《侍坐》对话体文言文教学的实践起到了由一到多,由一篇解读到多篇鉴赏的示范和模式作用。

(2)悟用。在学习中,学生们利用文本提供的对话体式中的行为语言,来为人物创作行为语言,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3)悟言。在活动教学中学生们以展示和相互质疑的形式实现了言语输出的目标。学生们的展示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学生们批判性的质疑及被质疑者的合理反驳锻炼了学生思辨的能力。

2.教学反思

以活动化教学来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向,至于如何有效地展开文言文活动教学,迫切需要我们去不断反思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2]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J].初中生世界,2015(16).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李炳亭.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

[5]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杭州市富阳区职业高级中学)

作者:刘海军

中学文言文教学范式探究论文 篇3:

“四步诵读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古诗文的学习,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而言,都是一个困扰已久的难题。鉴于技工院校对于学生培养目标的指向以及教学现状,本文提出“四步诵读”的新型古诗文教学模式,并以课文《兰亭集序》为例,具体阐释“初读课文——体验式学习、研读课文——探究式学习、品读课文——共情式学习、赏读课文——审美式学习”这四步的设计与实施,旨在为技工院校的古诗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四步诵读法 体验式 探究式 共情式 审美式

一、古诗文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

对于“语文”这一学科而言,普通中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系统地传授语文学科知识”,技工院校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审美意识和健全的人格”。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偏差,技校古诗文教学应该转变思路,剔除掉对“微观知识”等细枝末节的讲授,重点把握古诗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范式,引导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体悟到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精髓。

但是,就目前技校的教学现状来看,古诗文教学成为了横亘在高效课堂的拦路石。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造成古诗文教学困境的因素,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方面在于学生基础薄弱,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则在于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古诗文已形成一种畏难厌学的心态。

而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则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上面,技校语文教学有别于普教,重点要引导学生在把握古诗文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体会文言的语言之美,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训练自己的朗读、概括、分析、理解等非专业能力。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大多选用“讲授式”作为古诗文课文的主要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进行“肢解”,对文言字句进行“精耕细作”式的剖析。如此单调的教学手段,也促使教师不得不成为“霸占课堂”的独裁者。

如何才能撬动这块顽固的拦路石,让学生真正能够体悟古诗文的魅力,明晰古诗文的价值?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才能将“走马观花”的串讲式、片言只语的“肢解式”教学,转变为“内蕴感悟”式、审美赏析式的有效教学?诸多问题值得语文教学工作者深刻思考、积极探寻。

二、“四步诵读法”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成为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不妨将“诵读”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古诗文的语言魅力,体悟古诗文丰富的内蕴,感受古诗文的美学风范。

据此,笔者以“诵读”作为线索,自创新式,只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诵读四遍,但是每一遍诵读都要带着问题去诵读,力争每一遍诵读都是有效诵读。具体来说,这四种诵读模式分别为:初读课文——体验式学习,研读课文——探究式学习,品读课文——共情式学习,赏读课文——审美式学习。

下面,笔者就结合本学期具体的教学实例,以《兰亭集序》为例,进一步阐释如何利用“诵读”这一手段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

1.课程分析

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对于教材、学情、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准备与分析,十分重要。

(1)教学目标与知识技能点分析。本次课程是学生在高级工语文学习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按照教学目标设立的三个维度,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类:知识目标——识读重点字词,概括文意;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合作的方式,研读重点语句,归纳作者“乐-痛-悲”的情感变化并探究其原因;情感目标——通过小型辩论会的方式,体悟作者面对生死问题的积极人生观。

按照上述目标,可以将知识点与所训练学生的技能点,进行归纳,见表1。

(2)學情分析与教学重难点。就知识储备而言,笔者所教授的学生均为高级工一年级,在中级工时期,学生们已学习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古代散文,初步掌握浅显的文言知识。就能力起点而言,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合作能力,但欠缺系统的概括能力、深刻的分析能力、深度的探究能力。就学习状态而言,学生们上课爱走神,不爱动脑筋思考,存在厌学畏难的心态;但是学生们的好胜心强,且有较高的团队荣誉感,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激发学习动机。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不难看出本次课程的重点在于——分析重点语句,归纳出作者“乐-痛-悲”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而课程的难点内容则在于——理解作者在感慨“生死”问题时,所蕴涵的积极态度。

(3)教学资源与分组情况。本次课程所需要用到的教学资源有3类:学材,即本校自主研发的学习任务书、劳动版教材;多媒体设备,包括电脑、投影、手机蓝墨云APP(学习软件);工具,包括彩笔、白纸、磁贴。

在分组上,学生按照就近原则,6个人为一组。教师需“调剂余缺”——确保活跃与不活跃、基础较好与基础较薄弱的同学均衡分布。

(4)总体的教学思路见表2。

2.导入并介绍写作背景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看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引导学生说一说观赏之后的感受。在此基础之上,展示图片“流杯亭”,介绍古人“流觞赋诗”的风雅传统,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当你参加完友人聚会,欣赏了美景,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对此,学生预设的答案是“高兴、愉悦”等,进而教师继续追问:“王羲之却产生了与大家截然相反的感受,甚至还想到了生死问题,那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以此为契机,激发学习动机。

3.初读课文——体验式学习

就文言文而言,点拨字词和梳理文意对于理解文章内涵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于技校的学生而言,他们不必将时间大量花费在对于基础知识的字斟句酌,因此在学习古诗文之前,可以将这些基础性工作作为课前作业提前布置下去,并在课堂上利用手机蓝墨云APP进行成果检测。

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进行的第一遍诵读,目的是“正音释义,梳理文意,巩固预习成果”。这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即让学生通过诵读文章,初步感知文章大意,获得一种对于文章内容的直观式理解,建构自己的“学习期待”。

在第一遍诵读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两个小组活动。活动1为“小组竞赛,检测预习”,限时为10分钟,结合教材和学习任务书,自主查找“云班课”上的三组文言字音、词义。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可以进行排名赛,按照最后的完成情况,给予不同分数的加分奖励,评价标准见表3。

活动2为“小组汇报,梳理文意”。按照课前的分工,第一段内容由1组、2组负责,第二段内容为3组、4组负责,第三段内容由5组、6组负责。在课上,笔者利用“云班课”上“摇一摇”的功能,随机摇取学生的学号,被选中的学生分段进行文意的概括。

这一活动的评价标准,见表4。

在这两个小组活动结束之后,进行第一次分数统计并进行初步小组排名,提示排名最后的小组要在下一环节中努力前进。

4.研读课文——探究式学习

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之后,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能够自行梳理出大意。据此,笔者带领学生进行第二遍诵读。此次诵读的目的是进行“探究式”学习,即根据一系列的问题提示,自主去探寻答案,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出作者的情感变化。鉴于这是本次课程的重点,笔者组织了一个类似于“一站到底”小组PK赛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依据教材和学习任务书,进行小组竞赛式学习。笔者将学习任务书中设置的5个问题,按照难易程度,划分为3个星级,采取累计记分制度,见表5。

学习任务书的5个问题及难易程度见表6。

通过前两个问题,学生能够概括出“良辰、人贤、景美、情真、赏心”这5种乐趣,并以文中的字眼“乐”来概括。

第三个问题稍有难度,可以提示学生们重点理解文中第二段“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关键句。据此,学生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3痛一情随事迁、美好时光飞逝、生命有限。

第四个问题是最难的。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并理解“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等关键句,将作者的情感由“痛”转为“悲”的原因梳理出来:3悲——古今同悲、生死齐一、推己及人。

通过前四个问题的讨论与探究,学生则水到渠成地完成第五个题目,将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用关键词“乐-痛-悲”归纳出来。

5.品读课文——共情式学习

通过第二遍诵读,学生已经能够归纳并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产生的原因。笔者继而带领学生进行第三遍诵读。此次诵读是一种“共情式”的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于“生死”问题的态度。

在诵读之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课文中,哪句话表现出作者对‘一死生,齐彭殇’的看法”。在学生找到原句之后,教师介绍当时王羲之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讨论:“有人认为,王羲之面对兰亭的美景却产生了悲伤的情感,甚至还联想到了死亡,这是一种‘消极悲观’的思想表现,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一个“小型辩论会”,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明晰作者的态度,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笔者先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正方观点为“王羲之只是在感慨”,反方观点为“这是一种消极的表现”。让学生自由辩论,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明晰作者的真实态度。这一环节的评价点包括:立场是否坚定、论据是否充足、仪态是否大方得体。根据实际情况,分成ABCD四个等级,先请学生个人自评,然后进行他人评,使每位学生都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与不足,相互学习进步。具体的评价表见表7。

6.赏读课文——审美式学习

在这一环节,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第四遍诵读。此次诵读的目的是站在宏观的角度,对全文进行一种“审美式”的诵读,对文章的思想内涵深化理解,用饱含深情的语调,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在这一环节中,由于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并不强求全班整齐划一、节奏一致地进行诵读,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自主掌控诵读的语气语态、诵读节奏,在优美的古乐伴奏中,读出自己的风格。

随后,进行第二轮小组分数统计并进行排名,请排名第一的小组进行课程总结。教师针对课文的重点内容再次进行点拨与强调并布置作业。

在作业方面,许多教师会忽略它对学生进一步拓展学习的作用,对于古诗文教学而言,除了要求学生背诵篇目中的经典佳句外,还可以布置一些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思考、提高思维能力的活动。例如,在讲完《兰亭集序》课文之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二选一”的作业:请针对课上所辩论的问题,给王羲之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想法;请为王羲之写一篇饱含深情的追悼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情况和自身兴趣,选择其中一种,将作业发布到“云班课”上,以供全班同学进行分享、点评、点赞。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们课外学习的热情、提高课下主动学习的动机;另一方面,将作业发布到网络共享平台上,也可以促进学生们进一步交流,在分享和点评中,将学生的潜力进一步挖掘出来。

三、小结

古诗文的学习,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而言,都是一个困扰已久的难题。鉴于技工院校对于学生培养目标的指向以及教学现状,笔者提出“四步诵读”的新型古诗文教学模式,并以具体的教学案例具体阐释了这四步的设计与实施。

在课程设计上,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首先,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个人学——小组学——集体学——教师点拨重难点”的学习模式;其次,利用了数字化资源,例如手机“蓝墨云”APP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再次,在保持语文学科特色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非专业能力,即分析并归纳重点、口语表达能力等。

在笔者看来,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讲授知识,而是培养一种能力,一种独自思考、自觉探索答案的能力。语文教育的目的,也并不仅仅在于传授中国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生活、社会等更广阔的领域相联系,引导学生能够不断地在思考与探究中锻炼自己的思维与能力。笔者坚信,随着众多教育工作者对教学问题的不断反思、探讨、实验,技工院校的教育工作会发展得愈加迅速、愈加繁荣。

作者:柳冰

上一篇:高职酒店英语项目教学法论文下一篇:直肠癌根治术手术室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