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中学生文言文教学分论文

2024-04-24

藏族中学生文言文教学分论文(共11篇)

篇1:藏族中学生文言文教学分论文

巧妙“教”文言文

随着课改的推行,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个难点问题,从我的教学经历中,深感其任务之艰巨。为此,我在此谈谈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做法,以抛砖引玉。

一、培养学生多读、多背、多诵的习惯。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从在着很大的距离,其中的意思对于中学生而言。,并非全懂,也并非全不懂,这时应该通过多读,多背来 弥补其不足。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增强文章语感,汲取其中的精华。所以培养学生多读,多背的习惯是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

二、教师点拨其文路和文义。新的教育理念以为,教师是开启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金钥匙。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与启发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应承担起这一 角色,引导学生接近文言文,走进文言文,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文言文的兴趣。就一篇文言文而言,其中必有一些文字成为学生阅读的障碍,更影响到学生对文章内 容的理解。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应该运用简洁而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理清文路,加深对文章内容理解。从而让学生很自然的迈开这一难关,向文章更深层次 的内涵靠近。

三、师生互动,共同直译其文。在理解文路的基础上,倡导师生共译的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以更有效的思维走 进文言文课堂。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在此我倡导直译法,更忠实于原文,争取做到字字落实,只有在难以直译时,才辅以意译。这样既便于“教”,又便于 “学”。

四、善于归纳总结,增加学生的知识库。学过一篇文言文作品,不能一过了之,而应该增加归纳总结的环节,有助于以后的文言文阅读。因此,在学习完此文后,学生必 须按照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典故等一系列的分类,归纳总结已学过的文言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才能够规律化、系统化,进一步增加其知识积累,往往在以后的 学习中会有很大的帮助。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篇2:藏族中学生文言文教学分论文

我们知道以往的数学教育受传统文化中“大一统”观念的影响,常出现对教学模式理解与运用的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通过建立统一的教学模型,也就是过多地注重了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对学生数学素养、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关注不够,使数学教育变成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迫使学生疲于应付“八股”式的教学,逐渐产生了“数学难学”与“枯燥乏味”的`感觉。在笔者多年的民族数学教学实践中,深为这种认识所困惑,因为我们发现学生们一旦对数学产生了这样的认识后,会对后期的数学学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不断地摸索并结合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提高藏族大学生数学素养最根本的还是应该从学生本身出发,也就是将鲜活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这些对象的具体情况,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寻求恰当的方法。

1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藏族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如下错误认识

1.1 “计划经济”遗留的思维惯性

相当一部分藏族大学生对大学的认识还停留在过去上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什么都不用愁,他们从一入校就认为进了大学门,以后就没什么大问题了,反正自己已经是一个大学生了,以后的前途国家会考虑的。所以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大学数学课程学习的警惕性,学习的目的也不明确,大脑里带有深深的计划经济时代下大学生思维的烙印。

1.2 对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数学专业是基础科学之一,表面看上去很难直接指导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生活,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忽视对数学的学习,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学好数学没有什么用,反正自己最后还是回去教中小学,在中小学用不到那么多的诸如微积分、向量空间之类的高等代数的知识,所以不喜欢学习也不愿意学习数学。

1.3 低估了大学数学的抽象与容量

中学数学尤其是高中数学由于内容少、课时多,有时会出现老师一节课只讲一个例题的现象。总体上来看教学容量不大,而大学数学的教学应该是使学生向自学能力提高方向培养的转折点,所以为了教学进度老师有时一节课讲10多页也是正常现象,并且中学教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关系更紧密一些,但难以与高等数学知识的具体、抽象直接衔接,加之学生初学伊始一般会用中学的眼光来看待大学数学的课程,往往会低估了大学数学的抽象与容量,使不少大学一年级学生一接触到“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课程,就对数学专业产生了畏惧情绪。

1.4 故意降低自身学习数学的标准

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来自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该地区经济不发达,信息传播很慢,在具体的中学数学教学中也出现了对课本中部分章节内容的删减,所以他们认为反正自己毕业后要回到当地去,如果做中学教师也用不了那么多的高等数学内容,因而不深入地学习,只学一点皮毛而已,还有部分藏族大学生认为自己的高考分数低,数学基础不好,只要数学考试过关就行,从而故意降低自身学习数学的标准。

2 如何走出误区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2.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阿伯特爱因斯坦(AlberEinstein)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作为民族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2.2 吃透定义是根本

教学发展的动力源于社会和自身发展应用的需要,如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这种需要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内在动力的关键,通过再现数学思想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需要,也使他们有探索的“愉悦”,这样的例子很多,本文不再累赘。至于吃透定义对藏族大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定义”就是通过指出概念所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来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2.3 温故而知新,自我去总结

大学数学的教学容量是不大的,为了教学进度老师有时一节课可以讲10多页也是正常现象,对数学概念及思维的掌握及诸如英语等课程的巩固,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前面学过的知识遗忘得很快,这就需要我们学会自我去总结,善于温故而知新,尤其《高等数学》与《解析几何》之间的知识点有很多是有联系的。学生的思维总是体验每一次总结之后得到升华,学生的创造力也是在体验掌握成功的过程中得到开发。例如:在学完求极限的过程之后,可以让学生总结诸如“利用连续性”、“倒数法”、“约简分式法”、“有理化法”、“设变量法”、“罗比塔法”等方法求极限。

以上针对藏族大学生提高他们数学素养的方法,只能说是最基本的几种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种方法都能独立发挥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需要视具体情况与用多种策略,以求达到较好的效果。

总而言之,以上的这些探究也好,策略也罢,实施起来都离不开藏族大学生自身的勤奋,所以作为教师在授课之余还应该培养他们的做人意识,树立竞争意识,使他们能够清楚地意识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必须树立学习终身化的理念。这将会帮助他们根除对学习数学的思想认识误区。同时,还应激发他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要树立到更好的大学再继续深造的信心;到更大的城市谋求发展的壮志,使他们自己能够真正意识到具备数学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高雪芬,胡觉亮.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我校开设“数学与科学进步”课的具体做法[J].大学数学,(1).

[2]朱士信.如何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大学数学,(3).

[3]李医民,王学弟,丁丹平,等.数学素质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J].大学数学,2003(4).

[4]樊晓明,王志刚.数学实验与数学素质的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5]陈少云.对高职学院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篇3:中学文言文教与学的困境与突围

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关键在于人。但是,当下的课程与课堂很难培育出可以“为往圣继绝学”的人才。从文言文的教育成效来反观文言文教育,就知道问题的严峻程度:莫论秦汉唐宋,单是明清之际的文言文,让已历十余年寒窗的高中生来阅读,又有几人能实现无障碍、流畅的阅读?笔者认为,只有直面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一、文言文教与学困境之探因

是什么导致文言文教育成效如此低下?虽然有历史、社会等因素,但笔者认为更主要的原因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顶层设计问题

不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均可表述为“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以读懂文章内容为最高要求”。我们的困惑也随之而生。首先,在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上,初、高中基本一致,且缺乏阶梯式渐进,是否科学?初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高中还是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那长达六年的时间跨度,且在最有可能实现全民文化素质涵养全面提升的中学阶段,我们只让学生机械地做着原地踏步、反复喊着“一二一”。这样的顶层设计是不科学的。

其次,对于高中生而言,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过于低端。孔子告诫学生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孙子兵法》亦有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儒、兵二圣,其言所指或有不同,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极其相似。二者阐释的是目标与成效之间的关系:制订高的目标,最终往往只能取得中等的成效;制订中等的目标,只能收获低等的成效;而如果制订低下的目标,其结果则可能是一无所得,甚至是“必败”。这两句话,可谓一语击中文言文教育的肯綮:过低的目标要求,最终导致文言教育的一片荒漠。

最后,仅以“读懂”为旨归的文言文阅读定位,会让我们错失古代文学、文化“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各种精彩。古代的文章典籍是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我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壮阔、丰富与美丽,恐怕不是仅仅“读懂”二字,就能够去领略、传承的。入选高中课本的每一篇文言文,其文字的意蕴,其行文的气脉,其怀抱襟度,其识见智慧,其丰厚的文学、文化价值,都是值得去发掘的,也是值得学生去涵泳、鉴赏的。学生与我国传统文化间有“如隔万重山”的阻碍,就在于他们无法领略古文的厚重与美丽。传统文化就像一个大观园,园内满庭芬芳独自开落,园外行人匆匆奔波西东,没有交集。要让园内、园外有交集,就必须让学生能读懂文言文,还要拥有良好的文学、文化功底,拥有较高的品鉴能力。没有品鉴能力的人,无异于失去味蕾,面对一桌子的满汉全席,亦只能是味同嚼腊。

(二)教材设计问题

现行教材的编写模式,大多是以年代、体式的差异进行章节划分的,而其中,古今文章又自成分水岭,大有井水河水互不相犯之势。单就文言文的选文来看,这种模式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教材选文的难易、长短落差太大。从学生的学习规律而言,选文应坚持由易至难、由短到长的原则。但教材的编写主要从朝代的顺序、体式的均衡以及文章的经典性考量,也因此造成选文难易不均、长短悬殊的局面。其次,文章自成章节、互成壁垒的格局,大不利于学生的积累。学生获得良好的语言和文化积累,必须建立在对一类文章有连续性、系统性的积累的基础之上。但是我们的教材或教法,是让学生在学完一单元的文言文之后,等待大半学期,再去学习另一单元的文言文。相隔大半学期的等待,所谓的文言积累,早已如浮云。

(三)课堂问题

受制于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许多语文课堂对于文言文教学只流于枯燥的随文串讲、沉闷的文章解析。在功利化心理、应试化目的的驱使下,文言文成为“为考而教”的附庸,文言文教学成为“字词分析”的集中营,文本解读成了考点解读的训练场。本来华彩无限、脍炙人口的一篇篇佳作美文,成了手术台上、无影灯下一个个苍白无力的标本,文言文教学的课堂魅力、文言文本身的文本魅力,荡然无存。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无法传递文言文的美丽与壮阔,不能展现文言文的独特韵味与魅力,是我们日渐失去学生、不能引领学生走进传统文化大观园的一大原因。

二、如何实现文言文教与学的突围

如何摆脱当前的困境,实现文言文教与学的突围?事关顶层设计或教材编写的问题,并非一线教师所能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呼吁、呐喊,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些问题,形成群力与共识,最终下情上达。而事关师生教与学的问题,方法总比困难多,课堂内外总是给有智慧的教师提供大有为的空间。课堂永远是教师的主阵地,是争取学生、赢得学生的大有为空间。因此,在有限的课堂空间内,教师要思考如何丰富、深化文言文课堂,思考如何迁移、拓展文言文的阅读积累量,使学生真正夯实古文的功底。

结合上文分析,笔者认为文言文课堂可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建构。一是建构符合文言文体式特点的精彩课堂。文言文课堂须能呈现精彩,展现古诗文华彩的文学精华、丰厚的文化内蕴,开拓学生视野,加强学生积淀,深化学生古诗文能力。二是开展有实效的文言文经典阅读训练。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开展较为系统的经典训练,实现一定程度的文化传承,是语文课堂的应有之义。

起于课堂之训蒙,务于文化之传承,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下文是福建省安溪市第一中学教师团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果展示。

(一)文言文“四文维度”课型建构

文言文是汉语文化的根本,文言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文化的因子,是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有的目标定位,更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追求。但这一目标的实现,绝不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天马行空式的架空分析,而是让课堂扎根在文本的沃土中,把思想的铧犁深深插入文本的字里行间,玩味涵泳,最终实现与古圣先贤的交流、碰撞。而这一切,必然源自对文章的深度解读。因此,文言文教学要有适当深度的挖掘与呈现和一定广度的拓展与表现,须能展现文言文精彩的文学精华、丰厚的文化内蕴,须能从文学素养和文化传承的更高站位上开拓学生视野,加强学生积淀,深化学生文言文能力。

为此,文言文教学要兼顾“文字、文本、文学、文化”四个维度,积极建构文言文“四文维度”课型。“四文维度”课型从备课、上课及反思、反馈整体把握作品,着眼于整个高中阶段文言文课程的系统化、网络化建构,而不仅限于单一课时的呈现,亦不仅限于单一篇章的建构。

其一,文字维度:辨其形以穷其源,溯其流以通其变。在释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对于重点字词,教师不应过于单一地、浅薄地释疑解难,须能前后勾联,古今同窥,既能辨其形以穷其源,也能溯其流以通其变。所谓“前后勾联”,是指教师要将该字在不同文章、不同语境中不同用法的例句,搜集整理出来;所谓“古今同窥”,是指将这些例句中该字的义项,结合今意进行梳理;所谓“辨其形以穷其源”说的是,中国汉字本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该字的形体,来判定其本意;所谓“溯其流以通其变”,是指根据其本意,结合古今例句,去分析字义的发展脉胳,了解、总结字义间的历史嬗变。

文字的解析,同样可以解得精彩。借此维度,利用文字学、语源学的知识,以更精深的内容,用更丰富、活泼的形式,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夯实学生的文字积淀。

其二,文本维度:读文当求所以入,须以文心为己心。南宋文艺评论家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谈及读书方法时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唯能入得书,能以诗心、文心为己心,方能识尽古人用心之高妙处。为此,为人师者,在文本解读层面,应坚持以文本为核心,从文本出发,透过文本的文字符号信息,借助作者设置的情节、情境或意境,去感受作者寄寓其中的独特情思、深邃理念、理想愿望等内涵,抓住作者游弋其中的“心”。

同时,在此维度,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诵读积累。文言文的诵读,是诗心与诗心的对接,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不设屏障,把握文心,并涵咏性情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读者与作者的主客异位,能以诗心、文心为己心,读出古人意。

其三,文学维度:以精彩再现精彩,以匠心还原匠心。入选高中课本的文章大都是一时之典范,其文学价值之高,自不待言。教师要能用其妙语连珠的讲解、别开生面的提问、精辟警策的点拨、精彩纷呈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使文本的精彩因课堂的精彩而立体生动起来,使作者的匠心因为师者设计的匠心而探幽索微地展现出来。若能如此,通过教师及课堂的桥梁,作者与学生的情感脉动息息相通,心灵节拍丝丝入扣;学生也才会在最小的阅读障碍下把握文心、获得颖悟,收获浓郁的文学熏陶和丰富的文学积淀。

其四,文化维度:借斑窥豹识全貌,登堂入室揽大观。高中三年语文课本选录的文章,也无非一二百篇之众。但这一二百篇的文章,均是经过多个专家斟酌选定、可为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经典之作,在时代、时期及文体上,有一定的覆盖面及代表性。这一篇篇的经典作品可视为一个个“点”,三年的高中教材恰好可以构成一张在时代、时期、文体等方面涵盖较广的“网”。而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运用自己平生所学,借助解读、迁移、拓展等教学手段,为这些“网”的间隙填充丰富的“文学”“文化”内容,使这张“网”最终充实起来,形成富有文学意蕴、文化内涵的“面”。这样,学生就能在三年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文学素养及较深厚的文学积淀。

我们致力于在文言文教学的定位上、文本内容的挖掘上、教学课堂的表现形式上进行全新的探讨与尝试,引领学生走进璀璨夺目的古典文化殿堂之中,让学生充分领略文字之蕴、文辞之美、文学之韵、文化之博,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更厚实的文学、文化积淀的学生,让中华文明的基因深植在学生之中,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文化领域里传承者与传播者。

(二)经典训练:课前五分钟的百字经典古文诵读

如果将中华传统文化比作一座百花园,语文教师就是守园人。因此,建构文言文“四文维度”课型,就是要为学生打开一扇可以观赏园内风光的门,要让他们知道这座园子里有可以令人沉醉不知归路的大美。但是,光知道还不够,语文教师还必须把他们引到园中来,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去悠游、流连其中。那么,如何开展经典训练,让中学有限的课堂与课本篇章与弘大壮丽、洋洋大观的中华传统文化对接呢?对此,笔者认为需要考虑以下四个问题。

其一,教师介入程度问题。文言文毕竟不同于现代文,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还存在着较大的阅读、理解障碍。没有教师的组织与指导,学生恐怕都会畏难而退,少有能够自主、主动地阅读古典文籍的。

其二,时间布局问题。除了教师的适当介入,文言文经典阅读训练还要有时间保障。我们该从何处去挤出一段时间,以供师生诵读、学习古文之用?

其三,连续性、系统性的规划与建构问题。如前文所述,要让学生获得良好的积累,是必须建立在让学生对一类的文章有连续性、系统性的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如何让这种经典训练,既实现时间上的连续性保障,又能实现内容上的系统化建构呢?

其四,量的问题。这里“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选文篇章的数量与篇幅的长短。一方面,经典的训练如果不能在一定的“量”上铺开,如何体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精彩?学生的文言积累,如果没有一定“量”的蓄积,又如何实现古文能力“质”的飞跃?另一方面,自古不乏有滔滔千言、长篇大论的文章,但这种文章在实际的操作中难度很大。因此,选文还须短中求。

综合上述四个因素,学校编著了《(日诵一则)百字经典古文》一书,精选了上起先秦、下讫明清共计310篇百字左右的古文。该书凸显以下特点。第一,选文字数,少则二三十字,多则二三百字。第二,选文以“文短意长、情深思致”为标准。第三,作为普及读本,书中对文言都予以注释、翻译与简评。其中,简评也以文言的方式呈现,以培养学生的古文思维。学校以课前5分钟为阵地,让学生每日诵读一则,反复吟咏。如是而为,学生日有所积,月有所蓄,学生有此300余篇古文为根基,不仅能打下坚实的古文功底,亦能对上下数千年的中华文化有较深刻的感受与理解,更能对自身的襟怀素养、精神情操产生深远的影响。

日积月累,学生诵读本书最显著的成果就是能够创作古文。能创作古文的能力,其实已远超课程标准、考试说明里的能力要求,这样的能力,应付考试,已绰绰有余;而对于文化传承,已距之不远。

摘要:当前,中学文言文教与学已走入困境中。分析来看,顶层设计的关于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等文件对中学文言文教与学缺乏系统、连贯、高位的设计;教材设计中未能考虑文言文学习的整体性、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对接;课堂教学中,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取向遮蔽了文言文学习的本质。对此,一方面,语文教师要着力构建符合文言文体式特点的课堂;另一方面,要开展有实效的经典文言阅读训练。福建省安溪一中开展的“四文维度”课型,从“文字、文本、文学、文化”四个维度深入把握文言文教与学内涵,不仅有利于学生古诗文鉴赏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此外,学校开展的日诵一则百字经典古文的训练也成效显著.

篇4:从教材文言文中学写议论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材;语文;教学;作文;议论文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74-02

通常情况下,议论文要求结构严谨,语言铿锵有力且引人深思。文言文是中国数千年来形成的典雅、简洁的书面语言,它文字精炼、微言大义、合于音律。本人以为将文言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巧妙地融合,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就地取材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一、论点力求准确、鲜明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因此,论点的提出力求准确、鲜明。而古典散文中的议论文都有极强的针对性,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进行的写作。《劝学》开篇即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主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韩愈在《师说》开头就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以此倡导从师的风尚。 苏洵的《六国论》是通过论史来评论时政:对北宋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进行批评,他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总贯全篇。而唐代诤臣魏征为了向唐太宗阐明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起笔第一句即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正面设喻,借此引出全文的中心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随即第二句又从反面设喻强调“德不厚”的“知其不可”,这也是为了突出“积德”对于人君的重要性;最后第三句则直言“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内在深意不言而喻。梁启超言:“作文最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易于动人。”陈继儒讲:“诗文只要单刀直入,最忌绵密周致。”他们都强调开头要干净利落,不要拖泥带水。综观上述四篇文言文,皆不蔓不枝,落笔扣题,中心论点的提出更是切入要旨,以此达到的效果正如唐彪在《读书作文谱》卷七 《文章诸要》之“势”篇中提出:“通篇之纲领,在首一段,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这种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提出论点的方法值得学生借鉴。众所周知,写议论文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明白清楚,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是议论文的大忌。然而,在写作中,学生往往一审完题就埋头疾书,到底文章的论点是什么,只有自己心里清楚,别人不知所云。那么,教师可以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写作议论文时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指导,使学生学会确立准确、鲜明的论点。

二、论证思路力求清晰

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指作者在论述某个观点时的思维过程。这个过程讲究层次明晰。清晰的论证思路,对于整篇议论文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方面苏洵的《六国论》可为例证。“六国论”实际就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敗的原因,借古讽今。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提出问题。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两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三、四两段实际上是围绕这两段展开的,分别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方面进行论证,这就是具体回答了“为什么弊在赂秦”。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后,文章第五段得出了“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文章到这里也可以收束了,但作者又写了第六段,似乎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但其实意在告诫北宋的“为国者把对历史的评论自然地转到现实上来。整篇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可为学生学习写作议论文的典范。再如韩愈的《师说》,也是一篇深思熟虑的作品,思路清晰,说理透辟。教材中,这样的文章还有不少,教师在教授这些文言议论文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使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基本能够做到思路清晰,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论证方法力求灵活、适当

确立了准确、鲜明的论点,有了清晰的思路,如果能够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对写好议论文大有好处。以《劝学》为例,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性(意义)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是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句,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四、引用化用佳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在议论文写作中直接引用精彩的文言语段,既能充实论证的内容,又能增添文采。 如《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学生在写作“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这一话题时,直接引用,可成为文章一道亮丽的风景。化用即不直接引用作品, 而是根据写作需要进行描述性的刻画,通过简洁的笔墨,着重描绘人物内心情感。 对于一些文言文素材,我们可以通过对其进行适度加工,把作者与作品的内涵联系起来,通过化用相关的诗词锦句素材, 把其意蕴用于具体的写作中,让读者体味到原作人物独有的文化底蕴。 这样的文章不仅有佳词丽句的简洁、准确,更有属于自己语言的含蓄、新颖,还有贴合写作立意的深度、厚度。 如“荆轲高唱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西楚霸王慷慨高歌‘力拔山兮气盖士,时不利兮骓不逝自刎于乌江边;文天祥奋笔疾书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捐躯报国……他们慷慨就义,为各自的事业而不惜牺牲生命,他们富有中华民族的牺牲精神, 他们用英勇和牺牲铸造了令后人敬仰的民族精魂。 ”文章引用了三个课本人物,通过将人物与他们的语言勾连起来,写出了他们尽管各有不同的人生追求, 但是具有共同精神品质,为了国家的利益献出了生命。 在使用素材时注意运用套用人物名言警句简笔勾勒的方法, 最大限度扩大容量,构建排比,文章表达富有气势,熠熠生辉。

五、结语

当然,这篇文章所涉及到文言文以及议论文的写作方法都只是冰山一角,教师只要勤于钻研教材,善于指导,就一定能解决学生写作议论文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汪浩.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教材文言文选编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3.

篇5:德育学分制中职学生管理探讨论文

随着科技水平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学生从社会中接触的信息来源也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我国对网络信息监管的不到位,出现了许多网络节目主打低俗,娱乐化严重,一些音乐的基调也是颓废低靡,不良的媒体也忽视对报道新闻与信息的积极性,造成了社会舆论的混乱,更难说学生可以从这些信息中接受相应的德育教育。由于许多中职学生缺乏对信息内容的甄选,受到这些不良的信息的诱导,导致学生走向了歧途。

1.2管理教学手段陈旧:

一般情况下,中职的教学大部分都是照搬普通高中的教学教育模式,缺乏中职教育的特点,对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没有针对性[1]。一定程度上由于长期传统德育教学思路的落后,德育教学方法也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很大部分老师的管理教学手段上千篇 一律,只会背离中职教育的理念,没有坚持德育教学所坚持的“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只是纯粹的对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对学生满堂满灌,教学课堂的了无生趣,致使了学生学习学习的劲头不足,不能有效的`接收老师所教的教学内容。最终影响了管理教育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1.3学生本身的问题:

篇6:藏族中学生文言文教学分论文

1 学习策略

一直以来,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校和老师们研究的主要教学问题之一。尤其在学分制机制下, 在现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显得更加重要。总结目前各大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 不难发现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常用的策略有:创设和谐的接纳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等。当然, 这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方法, 有其优秀的一面, 即如何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使学生在愉快、自信的环境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使学习潜力发挥到及至。不过, 这些都是在进行人的情感调动, 在知识的传递和表现的手法上没能更多更好地展示出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和人性化。实际上,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 对于一些抽象深奥的课程学习, 即使精力能百分百集中也会使学生感到时间很不够, 所以, 教学过程的情感调动是一方面, 额外的能量补充也必不可少。像信息类专业开设的《数据结构》、《微机原理及应用》等专业课程, 学习起来很吃力, 《数据结构》中一系列算法和《微机原理及应用》中的CPU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看不见, 摸不着, 抽象难懂, 教师除了在教学语言上狠下工夫, 将只能靠想象的事物作出细致形象的描述外, 让学生“有所见”并且“可操练”更为重要。本文提出自主学习的虚拟示教方法, 即设计强演示性和强交互性的教学辅助资源, 不仅可以作为课堂上教学之用, 还可以在课堂以外让学生自行练习, 将“看不见, 摸不着”的抽象原理“运行”出来, 从根本上克服想象的虚幻, 避免学习的枯燥和无味。

2 示教法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

数据结构是信息类专业十分重要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 它一方面是计算机基础、离散数学、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等课程的后续课程, 能继续深化这些基础课程中的基本技术和方法;另一方面也是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等重要课程的先修课程, 要为这些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另外, 这门课程理论和实践并重, 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据结构及其算法, 又要求将其熟练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以训练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和综合动手能力。很多高校都把数据结构列为考研科目, 因为它考察的是学生软件开发方面的综合能力, 很多企业也要求员工必须得懂数据结构。面对这样重要的一门课程, 历届学生在学习中却往往不能把握其实质, 感到它枯燥难懂, 无从下手, 结果一学期下来理论知识掌握肤浅, 动手能力也没能得到提高, 使得数据结构课程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因此, 采用一种适合算法教学、适合培养学生数据抽象能力的教学手段, 辅以优秀的教学资源,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主学习虚拟示教法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得到充分应用。基于该方法开发的应用系统将数据结构中所有的知识点以算法为基础集成在一起, 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实现的算法描述、动画演示以及变量跟踪。该系统按章节组织, 树式导航, 可运行模式, 学生可以对每个算法进行单步调试、断点设置、跟踪执行以及调用堆栈显示等。介于篇幅限制, 下面仅以单链表的建立为例, 说明该系统的应用情况。假设集合L= (A, B, C) , 现采用尾插法建立带头结点的集合L的单链表如图1所示。

3 结语

自主学习是学分制下的典型特征, 这不仅体现了管理体制由学校“一言堂”向学生“自主点菜”模式的改变, 更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活动告别填鸭式的教育模式, 走向个性化教育的, 因此, 师生并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 通过教与学的交流, 不断总结形成了一些教学思路和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充实, 我们将在后期继续研究探索有关教学改革方面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晓东.教学创新是高校改革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S1) .

[2]胡树林.学分制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 2007 (3) .

[3]陈培正, 张浩明. (数据结构) 教学实践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24) .

[4]程志江.现代教育技术在微机原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11) .

篇7:藏族中学生文言文教学分论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议论文;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苏教版必修中的文言文,文体多样,内涵丰富,特别是议论文的选取,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不仅为学生在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上提供了很多实效;而且对于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提供了许多“以古为鉴”的实用方法。

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上,很多老师对于叙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很感兴趣,课堂精彩呈现。而对于一些论述性强的文章,以推脱学生难以理解、考试不会涉及为理由,有的在自己也不甚理解的情况下,草草了事,有的甚至不教。

笔者认为,此类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思想外,在培养学生精神品质层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当下社会映照,不仅可以来完善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建立,而且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洞察力,培养学生严密的论证习惯。

说的功利一点,如能让学生把握一些论述类文言文的特征,至少能够培养学生考场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下面,我以苏教版必修三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政论文为例,来浅谈如何在文言文中学得议论文写作之法。

《十思疏》是一篇政论文,宋朝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也忽略了它的写作方法,这是很不应该的。其实它的论证方法与文学价值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推崇。

一、观点精炼鲜明

在我们的头脑中,唐太宗是个开明的君主,好像只有优点,没有缺点。但时间上,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除病救人治国的良药。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文章用一“思”字贯穿始终,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可谓单刀直入、观点精炼鲜明。

二、结构完整清晰

文章共有三段,完全的按照议论文一般写作思路展开,由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第一段就直接亮明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其后在第二段中总结历史经验,以“创业守成、人心向背”来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最后,从正面回答如何“居安思危”,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十思五戒”。结构合理,思路清晰,为一般议论文写作之典范。

三、议论方法得当

在文中,魏征用了很多论证的方法,来达到他劝谏的目的。其中最明显的是第一段中,分别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既形象又有力。开头直入比喻,先从正面说明木必固根,流必浚源,引出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源不可不深,根不可不固,德不可不厚,这是一般人都能明白的道理,而作为人君如果连一般人都不如,那么想长治久安,只能是一种妄想。两层意思成为鲜明的正反论证。

现在的高中生,虽平时也能积累很多的事例,古今中外都有,但是写到作文中,往往只是一些举例的累加,就连正反对比论证都很少涉及,更谈不上用比喻论证了。这一点,笔者建议,对于当代典型议论文——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老师也应当作典范来学习,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分析说理透彻

议论文重在分析,很多学生在剖析能力上非常欠缺,大多是“理不够、例来凑”,导致老师翻看学生的文章,完全是事例的堆叠,而对于事例的分析只有寥寥数字,甚至于由此事例直接得出他想要的分论点。

我们学校语文组一直倡导要培养学生书写议论文完整段的能力,在这一段中,既要有观点,又要有事例,更要有说理和结论,此为完整的一个事例分析的段落。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如何说理知之甚少,不知该怎么抓住要点分析,也不知该如何去分析。在教授《谏太宗十思疏》时,如能把第二段内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仔细品味其分析说理的方法,相信学生会有所感悟。

文章在第二段中,先指出过去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的历史现象,摆出这一客观的事实。然后提出疑问: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然后分析产出这一现象的原因。这就是采用论据分析的一种方法——因果法。在学生的作文写作中,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以较好的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其标志性的词语有:“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等。这样整个段落从直接点明观点并阐释观点,到引述事例,再到追根求因,最后得出结论,完成了一个议论文完整段的写作思路。

而后,魏征又进一步分析“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假设了“傲物”进一步的发展。这又是采用了论据分析的另一种常见方法——假设法。在具体的议论文写作中,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问几个“如果不这样,会怎样”,从而使得论证更深入。它的标志性词语是“如果没有……就没有……”“如果……却……就不会……”等等。其具体段落基本结构与因果法相类似。

诚然,该文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很多语句本身能成为议论文的素材,所以,也值得积累。

如果我们能发现教材中优秀的文本,把握其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把课文学习与学生写作融合在一起,相信一阶段后,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就不会出现语言干瘪,不知所以的现象,获得成才成人的双丰收。

篇8:高中语文文言文教育新探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 除了讲解字、词、句的含义, 指导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外, 还要注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与氛围中学习, 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吸取养分, 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从文学艺术上, 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优秀文言文语言优美, 辞藻华丽,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讲解它的艺术特点, 鼓励学生从文章结构、语言修辞、风格等方面学习古人, 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提高写作水平。在思想文化方面, 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学《论语》, 可感受至圣先师的典范;读《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 学习庄子不为物累, 超越尘世的逍遥。

二、加强课外阅读

只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文言作品, 不求他们能读懂多少, 而是要求广泛阅读, 在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简单的文言文, 如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 或者故事性很强的古代小说, 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选择, 不作强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要给予解答。

三、走入文本, 大胆取舍, 加强诵读

1. 在学习文言文时要读懂文章

怎样让学生将文中的每一个字, 每个词语, 每一个句式, 每一个古代文化常识都弄得清清楚楚呢?我觉得, 这只属于老师的责任, 对于学生却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的含义, 读懂文章的内容。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的目的是阅读浅易文言文, 这里的“浅易”一般的说, 指思想内容不太深奥, 凭借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思维水平可以理解的;表达方法也比较合乎常规, 不太生僻;语言文字比较合乎规范, 是古代的典范语言;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 属阅读难度不大的文言文。凭借已有的古文言知识, 前后勾联, 读懂文章即可, 而没必要将每个字, 尤其是生僻字或特殊字义全部掌握, 所以, 我觉得语文老师不能把文言文课等同于古汉语教学, 否则, 只会让学生在沉重的压力和枯燥的内容中失去学习的兴趣, 最后事倍功半, 忙了老师也苦了学生。

2. 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加强诵读

宋代朱熹曾说:“学者观书, 务须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读一字, 不可少读一字, 不可多读一字, 不可倒读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读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性, 更是对诵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可以说,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 因为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言, 由于远离了我们的时代而古奥难懂, 如果在诵读中培养了一定文言语感, 那么, 我们在接触到一篇陌生的文言文时, 会很自然的进入其语言系统, 然后, 弄清文义也就很简单了。在诵读时, 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 对诵读多加指导, 让学生读得得法。要注意分清句读, 把握句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 而不是机械的硬读, 在诵读中, 通过视觉和听觉双渠道的有效结合, 使文言文的字、词、句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四、走出文本, 对比关联, 古为今用

走出文言文的文本, 站在高处审视文言文的思想内核, 会让学生在扩大了视野、领略了古代文化的精华之后,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动机, 从而推动文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这样一来, 文言知识的学习和文章内容的把握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高中文言文都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 具有极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我们的学习不是纯粹的为学而学, 因为我们都知道, 语文教学还承担着德育的重要任务, 我们要培养良好精神品质的学生, 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文言文教学课堂上, 除了带领学生翻译课文之外, 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对文中观点进行探讨, 或者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要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 塑造他们完美的个性品质, 以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提高终身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朝向健康、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另外, 学生只有多思考, 才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 写起文章来观点才可能新颖深刻。

学好文言文, 是每个华夏子孙的责任和义务。而且, 文言文言简意赅, 准确凝练, 学好文言文, 对我们今天说话为文大有裨益。所以文言文的教与学不应是我们老师和学生的一项任务, 学习已成为一种需要, 成为我们领略民族精髓的渠道, 成为我们指导今天的凭藉, 文言文教学将有助于培养我们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 激发我们特有的民族情愫。

参考文献

篇9:趣教初中文言文

一、巧导入,激发兴趣。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认为“文言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

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明代王阳明就曾指出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导入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比如,教初一的《孙权劝学》《夸父逐日》这一类情节较明显的课文时,我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有时,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自己讲或复述,给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对讲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桃花源不仅景美,而且人们的心灵也美,我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并熟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还让他们把本文与已学过的《社戏》《过故人庄》进行比较阅读。在老师的启发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文中领略了意境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

1、朗诵、背诵比赛。比赛形式有时是男女生比赛,有时是把全班分成若干组,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为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都采用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学生仿读,背诵竞赛等多种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着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

2、快速查工具书比赛。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阅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除了看课文的注释外,遇到疑难问题,还应自己查阅工具书,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比较重视让学生查阅工具书,在查工具书时,用比赛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查工具书的速度与兴趣。

3、给字词找朋友比赛。“给字词找朋友”比赛,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把文言词语进行归类。比赛方法是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时,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词语中,是否在新学的课文注解中又出现的,比较它们的词义(即一词多义)。或以前学过的文言文词语的含义与新学的文言词语意思一样,字词却不一样的(即异词同义)。在文言文复习时,也常常用这种方法。进行比赛时,往往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找得又多又快,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这种比赛方式,因为他们在这种比赛中既可以寻找到乐趣,又可以学到知识,一举两得,这比“满堂灌”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知识能力的提高,不单单是靠每学期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的学习就能解决问题的,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学习逐步扩展到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并能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勇于质疑、议疑、解疑,帮助他们由浅入深地逐步深化知识,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才能提高。

篇10:如何教好初中文言文

随着时代的变化, 人类的语言也发生了变化, 词语的含义、运用, 讲话的习惯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因此, 如今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有一定难度。据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三怕:一怕文言文, 二怕写作文, 三怕周树人。文言文时代与我们相距太远, 初中生不易接受, 这就可见文言文在初中学习中的难度了。尽管许多教师在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 但不得不承认文言文教学还是一潭死水。当下, 初中文言文的普遍教法就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 字字落实, 句句过关, 字斟句酌, 虽然注重细节却不免枯燥。

二、中学阶段文言文的重要性

(1)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 在中学阶段教授学生文言文, 而且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还明确规定了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及学习所要达到的能力层次。没有文言文的语文教育是不完整的语文教育, 这充分说明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 文言文教学是向学生传授文言文知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与有效途径。文言文是中华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珍宝, 学习并理解文言文正是了解与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传统。

(3) 学习文言文能够提高个人文化修养。文言文中蕴含着我们祖先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精神, 这些精神中有很多在今天依然有意义, 领会了其中的精神文化修养自然会提高。

三、教好中学文言文的具体方法

1.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 在教学中, 诱使学生渴望应用他们所学的东西, 或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 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 在文言文教学中安排、穿插一些故事性、趣味性很强且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 很快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对他们认为枯燥、难懂的文言文产生新的认识, 教师的教学就能取得新的效果。比如, 教师在讲授《出师表》这一课时, 先给孩子们讲“白帝城托孤”和“诸葛亮南征”的故事。用这两个故事作为引子, 引到《出师表》。这样既能自然地导入到本课的内容, 又能向学生们展示诸葛亮写《出师表》的原因, 更重要的一点是激发了他们学习这篇文言文的热情和兴趣。

2. 积累常识, 严禁死抠字字句句

对于中学生来讲, 学习文言文, 最基本的就是理解, 这理解包括对词语的理解、对句子的理解、对文意的理解。要想很好地理解文言文, 就应当扫除阅读的障碍。因此, 掌握词类的变化、活用, 了解一些通假字、各类虚词、各种文言句式以及文言虚词等是非常必要的。所以, 在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 教师就应该就这些常识做简单的介绍, 掌握了这些文言常识应该说就具备了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但是要注意的是讲授这些文言常识时, 找常用的来介绍, 其余的应当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而增加。比如, 教师可以每天介绍一种“之”的用法和含义, 日积月累就能将“之”的每种用法和含义都讲授给学生。待积累了足够的常识后, 学生理解文言文就会变得得心应手, 与每次上文言文课都死抠字字句句相比效果要好很多。

(1) 注重理解, 不生搬硬套。“文以载道”, 只有真正理解一篇文言文, 才能真正掌握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 字词句固然重要, 但是学习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对字词句的积累上, 更应该引领学生穿过字词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把握其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在领悟思想和精神之后, 再引导孩子们联系现实生活, 从而形成高尚的人生追求, 这样才是知识的升华, 才能引领学生到达更高的文学境界。

(2) 强化学生的背诵能力, 令其形成自觉诵读的习惯。背诵文言文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古人有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能够亲近文章消除陌生感。只有背诵足够的文言文篇目, 才能从语音、词汇、句读、语言习惯等方面逐渐感悟文言文, 在背诵的过程中自然受到古代文化的熏陶。因此, 教师要严抓学生文言文的背诵。

(3) 组织开展研讨活动, 让学生互相分享经验。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 而合作学习既能让自己的智慧绽放光芒, 又能分享其他人的智慧。教师完全可以在学完每篇文言文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字句、作者的思想感情、修辞手法等都可以作为学生激烈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经验, 这样更能深刻领悟文章的深意, 更重要的是讨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又叫艺术鉴赏能力即个人所具有的与进行审美活动相关的主观条件和心理能力。具有较高的审美和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才能真正发现其中的语言美和精神美, 进而喜欢这篇文言文并乐意去学习它。一个物品, 你只有发现了它的美才有可能去亲近它, 爱上它。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尤为重要, 但是教师又不能操之过急, 培养鉴赏、审美能力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需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 假如窗外下起了雪, 教师就可以引导并启发学生去发现雪的美, 大自然的美。

四、小结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 而文言文正是中华民族语言中的重要部分, 再加之中学阶段是广泛接受祖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黄金时间段, 所以教好与学好文言文都尤为必要和重要。希望此文能对广大教者与学者有所影响。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地位重要、意义重大。文言文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珍宝,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 学习文言文, 对于了解并传承古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现状、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以及教好初中文言文的方法这三方面来论述。

篇11:走出误区,教“活”文言文

【摘要】要改变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就要走出教学误区,明确教学目的,改变教学方法。

【关键词】教学误区;明确目的;改变方法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却不能在文言文教学中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教学缺乏主体参与。因此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改进文言文教学。

一、走出教学误区

误区之一: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即文言文教学仅着眼于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但仅此一个目标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文言文教学还得全面学习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特别是感受中华古代文化的语言美。此外,文言文教学还要结合课文内容,恰当地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教《扁鹊见蔡桓公》,要教育学生防微杜渐,虚心听取意见,及时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教《岳阳楼记》,应启发学生效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树立报效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教《陈太丘与友期行》,又要教育学生做人要以诚信为本。

误区之二: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教师出于一种保姆式的心理,往往是课前精心准备,课上包讲到底。文言文教学,仍是母语教学,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加上学生反复阅读,和现代文的理解没有什么大的差距,即使稍有疑问,学生主动问教师,也会一点就通。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多是教师向学生发问,尽管问题设计得很有层次,但因为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导致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因此,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

二、明确教学目的

文言文教学基本上是文学教学,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取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比如《桃花源记》、《醉翁亭记》、《三峡》、《岳阳楼记》等等都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语文教材选用《陈涉世家》等课文是取其文学性而入选的,至于诗、词、曲就更应该按照文学作品进行教学了。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时,不能离开文章的思想、艺术价值去枯燥地大讲特讲字、词意思,语法句式,还应侧重于欣赏、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会文中之道,感悟文中之“雅”,通过文质精美的文言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三、改变教学方法

文言文教学不是只讲古汉语知识,讲某某个字词的意思,而是应该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去品味、理解作品的思想观点、艺术价值,从中学会做人。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不宜离开文章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去孤立地讲“文”,应该要在“文”的基础上悟“道”,做到因文解道,缘道悟文,文道并重。

为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我们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知识类化。文言文教学要充分运用诵读法、贯讲法、评点法、译注法、仿写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还应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乐学、爱学。

上一篇:与真诚待人有关的励志精选名言警句下一篇:工会调研报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