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文言文中学写议论文

2022-04-27

【摘要】本文以教学《谏太宗十思疏》为例,探讨了以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议论文;写作能力苏教版必修中的文言文,文体多样,内涵丰富,特别是议论文的选取,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不仅为学生在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上提供了很多实效;而且对于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提供了许多“以古为鉴”的实用方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从教材文言文中学写议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教材文言文中学写议论文 篇1:

从语文课本中汲取写作营养

摘要: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选文总体上说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作文教学、运用范文向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将课本中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写作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课本;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材资源本身的内容丰富性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新的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以现有文本为基础,在作文的拟题、立意、技法、语言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很多行之有效的写作范式,将文本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为一体,则语文教师再不会因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绞尽脑汁了。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找到一些可值借鉴的捷径或模式用于学生的写作实践,学生自然易学易用,定能事半功倍。因此,提高课堂作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从现成的语文课本中学会写作。

一、老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从语文课文中学会作文立意

作文构思立意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一般都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可供借鉴的佳作。例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此文记叙在前,抒情议论在后;记叙生动细腻,抒情议论生动简明;记叙着眼于表现人或事,抒情、议论借文中故事的意义表明自己对人生的感受,从而在立意上以小见大,化实为虚。这种“人生经历+人生感受”的两段式结构是写作的基本结构,叙议结合,结尾画龙点睛,深化主旨,学生易学易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也用四次背影的描写,极其自然的体现了在乱世之中弥足珍贵的父子之情。对这些构思精,立意深的课文,在教学时则不必面面俱到,选其最精当的一点与学生共同揣摩、研讨,引导学生悟出“怎样写”的规律,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准相似点,选好依据的文例,快速运思成文。学生经过“借瓶装酒”到“借神骨以创新篇”的历练,很快会有新的发挥与突破。

二、老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从语文课文中学会写作技法

读莫怀威的《散步》,学记叙文的“五笔”:文章开头是倒叙,开门见山“轻点一笔”;文章中间对第一段所叙写的事进行补说、解释,可以说“交代一笔”;再回到叙事主线,开始出现“镜头”,略写一家人“散步”,这叫做“简叙一笔”;中间散步过程出现“分歧”,由于“分歧”,散步中就有了“故事”,就有了“波澜”,这叫做“巧折一笔”;最后一段,抒发情感,又表达感受,画龙点睛,这叫做“深化一笔”。“五笔”,呈现了一种记叙文的写作模式。课文中的其它一些写作技法还有很多。第一是“假中藏真法”: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结尾鲁提辖“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踏步去了。”只这一骂,一个精中有细,有勇有谋的鲁提辖就承现在读者面前。还有“我的老师”中到“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哭了,她也哭了”这一举动,老师是“假”怒“真”爱,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便在这一落一迎中体现了。第二是“巧设悬念”法:例如《枣核》中三设悬念,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悬念一,“同窗索要枣核”;悬念二,“同窗珍惜枣核”;悬念三“同窗“故弄玄虚”。设悬念是使文章跌宕起伏的好技法。第三是“言为心声”法:《陈涉世家》中第一段,陈涉只说了两句话“苟富贵、毋相忘,”“嗟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而这两句话已表明陈涉不安居于人下,胸怀大志的性格特点,用人物对话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第四是“环境烘托”法:例如《最后一课》中对自然环境明媚的描写,对社会、环境险恶的描写都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孔乙己》中在孔乙己的最后出场时用环境的萧瑟来暗示了人物必然的悲惨命运……可以说写作方法千变万化,只要是有心人,一定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找到很多可供学习的好文章、好方法。

三、老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借鉴课本原话或仿写课本语言,扮靓写作语言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中也对“有文采”作了明确的规定。“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模仿和借鉴课文语言,将有助于快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引用课文名句,点缀考场作文。如,必修一中张洁的《我的四季》是一篇哲理散文,文中有大量的哲理性语句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引用以扮靓自己的作文,如“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有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只要我认真的活过,无愧的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等语句。再者课本中的文言文也很好的保留了古人的一些思想精髓,如果学生在写作时适当引用势必会增加文章的思想含量,及文采性,使文章增色不少。仿拟段落、句式,打造语言亮点。如,我们在讲食指的《相信未来》时就让学生模仿诗歌中的前两个小节的句式‘‘当……,当……,我依然……”进行了仿写训练,再比如《十八岁及其他》中有这样的句式“十八岁使我想起了……,使我想起了……”。化用。如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寻找它的答案。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引用,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这就好比使用典故的雅词一样,将原文或原诗简缩成一个词语或短语,使读者一看便知是用了哪篇课文中的人事物,从而又使文章典雅而显书卷气,雅致大度而不俗。

四、老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借鉴课本,丰富情感体验

好文章总是给人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震憾。没有对生活的思想敏锐性和思考的深刻性,要写出富有创见、思想性强的文章,那是不可想象的。丰富的的思想和真挚情感,并不都是必须从现实生活中亲历直接获得的,除了我们在生活中学习感悟之外,绝大部分思想感情是通过向书本学习、在于文本真诚对话中吸纳、体悟后得到丰富和提升的。教材文本中,许多作品的作者不仅是中外著名的作家、诗人,而且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学者。与他们的作品倾心“交谈”,既可使学生了解他们生活态度各原则,又可使学生在“对话”中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接受他们的生活思想,获得人生启示。当学生与文本对话有一定触动,心灵深处进一步体验作家的独特见解和真情实感时,他们的思想会深刻起来,情感会丰富起来、认识会全面起来、感情会敏锐起来。认识提高了,情感丰富了,作文文意自然就高远了,文章也就有了感染。

总之,从语文课本中汲取写作材料,是一条丰富写作内容的重要途径。但要在学生已具备一定遣词造句与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将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有效的进行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迁移,让学生在模仿中领悟写法,从而有所创造,提高写作水平。

(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县赣源中学342700)

作者:潘琴娟

从教材文言文中学写议论文 篇2:

以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摘要】本文以教学《谏太宗十思疏》为例,探讨了以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议论文;写作能力

苏教版必修中的文言文,文体多样,内涵丰富,特别是议论文的选取,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不仅为学生在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上提供了很多实效;而且对于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提供了许多“以古为鉴”的实用方法。

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上,很多老师对于叙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很感兴趣,课堂精彩呈现。而对于一些论述性强的文章,以推脱学生难以理解、考试不会涉及为理由,有的在自己也不甚理解的情况下,草草了事,有的甚至不教。

笔者认为,此类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思想外,在培养学生精神品质层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当下社会映照,不仅可以来完善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建立,而且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洞察力,培养学生严密的论证习惯。

说的功利一点,如能让学生把握一些论述类文言文的特征,至少能够培养学生考场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下面,我以苏教版必修三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政论文为例,来浅谈如何在文言文中学得议论文写作之法。

《十思疏》是一篇政论文,宋朝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也忽略了它的写作方法,这是很不应该的。其实它的论证方法与文学价值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推崇。

一、观点精炼鲜明

在我们的头脑中,唐太宗是个开明的君主,好像只有优点,没有缺点。但时间上,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除病救人治国的良药。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文章用一“思”字贯穿始终,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可谓单刀直入、观点精炼鲜明。

二、结构完整清晰

文章共有三段,完全的按照议论文一般写作思路展开,由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第一段就直接亮明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其后在第二段中总结历史经验,以“创业守成、人心向背”来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最后,从正面回答如何“居安思危”,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十思五戒”。结构合理,思路清晰,为一般议论文写作之典范。

三、议论方法得当

在文中,魏征用了很多论证的方法,来达到他劝谏的目的。其中最明显的是第一段中,分别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既形象又有力。开头直入比喻,先从正面说明木必固根,流必浚源,引出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源不可不深,根不可不固,德不可不厚,这是一般人都能明白的道理,而作为人君如果连一般人都不如,那么想长治久安,只能是一种妄想。两层意思成为鲜明的正反论证。

现在的高中生,虽平时也能积累很多的事例,古今中外都有,但是写到作文中,往往只是一些举例的累加,就连正反对比论证都很少涉及,更谈不上用比喻论证了。这一点,笔者建议,对于当代典型议论文——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老师也应当作典范来学习,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分析说理透彻

议论文重在分析,很多学生在剖析能力上非常欠缺,大多是“理不够、例来凑”,导致老师翻看学生的文章,完全是事例的堆叠,而对于事例的分析只有寥寥数字,甚至于由此事例直接得出他想要的分论点。

我们学校语文组一直倡导要培养学生书写议论文完整段的能力,在这一段中,既要有观点,又要有事例,更要有说理和结论,此为完整的一个事例分析的段落。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如何说理知之甚少,不知该怎么抓住要点分析,也不知该如何去分析。在教授《谏太宗十思疏》时,如能把第二段内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仔细品味其分析说理的方法,相信学生会有所感悟。

文章在第二段中,先指出过去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的历史现象,摆出这一客观的事实。然后提出疑问: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然后分析产出这一现象的原因。这就是采用论据分析的一种方法——因果法。在学生的作文写作中,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以较好的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其标志性的词语有:“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等。这样整个段落从直接点明观点并阐释观点,到引述事例,再到追根求因,最后得出结论,完成了一个议论文完整段的写作思路。

而后,魏征又进一步分析“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假设了“傲物”进一步的发展。这又是采用了论据分析的另一种常见方法——假设法。在具体的议论文写作中,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问几个“如果不这样,会怎样”,从而使得论证更深入。它的标志性词语是“如果没有……就没有……”“如果……却……就不会……”等等。其具体段落基本结构与因果法相类似。

诚然,该文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很多语句本身能成为议论文的素材,所以,也值得积累。

如果我们能发现教材中优秀的文本,把握其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把课文学习与学生写作融合在一起,相信一阶段后,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就不会出现语言干瘪,不知所以的现象,获得成才成人的双丰收。

(编辑:龙贤东)

作者:陶磊

从教材文言文中学写议论文 篇3:

基础与素养并举,读讲和探究同步

摘 要: 选修教材的教学目的在于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史记》是我国史学与文学的瑰宝,如何在课堂中充分展示其魅力,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领略其风采,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史记〉选读》 选修 教学安排 教材使用

一、关于选修课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语文学科课程由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组成。其中必修课程主要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则在顾及基础性的同时,更多地体现选择性原则,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差异,侧重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个性学习的发展空间。

虽然选修课程的选择性很强,但选修课程中仍有规定性要求,比如课时规定(必修、选修课程都有规定的课时与学分)、课程目标规定(按照课程标准)等。而且,理论上讲,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基础潜能自由选择,但现在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学校事实上并没有能够完全遵循学生个体自由选择的原则,而是统一地选择内容。如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内容包括5个系列16个模块:

(1)“诗歌与散文”系列:①现代诗歌选读,②唐诗宋词选读,③现代散文选读,④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2)“小说与戏剧”系列:①短篇小说选读,②《红楼梦》选读,③中外戏剧名著选读。

(3)“新闻与传记”系列:①新闻阅读与写作,②传记选读。

(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①实用阅读,②写作,③语言规范与创新,④当代语言生活。

(5)“文化论著研读”系列:①论(语)孟(子)选读,②《史记》选读,③鲁迅作品选读。

一般来说,学校只选择其中的四本(或者说是四个模块):《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或《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论语〉〈孟子〉选读》)、《现代散文选读》和《写作》。其余的可能只作为“校本选修”,供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选修或自修。

二、选修《史记》的意义

(一)从体例来看,《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它完整地包括了纪传体史书体例中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几个部分。中国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二)从历史价值来看,《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古史资料价值,是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贵文献资料。

(三)从文学价值来看,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特别的,作为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的纪传体史书,其白描式的人物刻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荆轲、项羽、韩信等;而其中的记言、记事也是可圈可点。明代茅坤论述《史记》叙事写人感染力时就曾说:“今人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

(四)从文化内涵来看,《史记》具有独特的悲剧精神、审美价值,文化内涵丰富,能引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价值,从而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

(五)从文言学习与高考角度看,《史记》中的篇章都属于比较规范的文言文,学习《史记》,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文言知识,从应试层面看,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仍多属于记传类。而且,借助《史记》中学到的文言知识,也完全可以解论述类、散文类文言阅读题。

三、《〈史记〉选读》课程安排的几种参考方案

(一)按照教材安排的专题顺序。

课程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其人其事”—“体例”—“史家传统”—“理想人格”—“人物刻画艺术”—“叙事艺术”—“影响”—“研究”这一顺序进行设计。

但从文章的具体内容上看,教材的这一编排并不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梯度,第一、二个专题,分别是了解作者、了解体例,理论上符合认知习惯,但事实上,这两个专题的课文文字过于艰深,虽然有翻译,但学生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梯度,重新调整专题顺序。

教师可以以介绍的形式,简单介绍作者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创作目的、《史记》体例等有关一、二专题的内容,然后首先进入第三专题之后相对简单的本纪、列传篇目,最后再回到“其人其事”和“体例”专题。而且对于第二专题几篇文章(《夏本纪》、《鲁周公世家》、《河渠书》、《六国年表》)的处理建议从简,因为有的文字较艰深,有的篇幅又很长。

(三)考虑到《史记》创作中的“互见法”,有些篇目可考虑合并。

有人说,纪传体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分头叙述人物,历史事件则被分记到人物传之中,出现重复矛盾。鉴于这一特点,我们不妨把一些相关的课文放到一起。如《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三篇虽分为三个不同的专题(“不虚美不隐恶——《史记》的史家传统”、“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善叙事理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但其中的人物、事件常有关联,可以考虑放在一起讲。

另外,还有些文章虽未呈现明显的互见,但因内容的相关性或时代等因素,亦可放到一起。如《秦始皇本纪》和《刺客列传》(分属“善叙事理其文疏荡——《史记》的叙事艺术”和“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两专题)可以放在一起讲。

又如《孔子世家》《管仲列传》《屈原列传》《魏公子列传》这些先秦人物可以放在一起讲。

(四)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灵活安排。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可达更好的效果。如可以先学习学生比较熟悉的项羽(《项羽本纪》)和刘邦(《高祖本纪》),也可以先学习内容比较有趣的,如《刺客列传》《魏公子列传》等。

四、《〈史记〉选读》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一)庞大的选修内容与有限的教学时间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史记〉选读》中有些篇目相当长,如果按照以往的必修课程的讲读法,这些篇目甚至可能花上四五个课时才能完成。如果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史记〉选读》的教学,36课时是无论如何都不够的。

(二)学生文言基础参差不齐,影响了选修学习中的诸多教学方式的实施和教学进程的速度。教师感觉如果讲解全部内容,则比较费时,若不讲又不放心。

(三)《〈史记〉选读》中有许多文章是原文的节选,情节的跳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理解,补充还是不补充,抑或补充多少都是问题。

(四)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浓淡不一,较长的文言文字,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加以处理才会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

(五)在《〈史记〉选读》学习过程中,课后的复习整理(如通假字、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归纳整理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目前的学习形势,特别是高二年级面临小高考,《〈史记〉选读》就在高二下学期开设,使得学生对此往往处于一种不是不想完成课后的复习整理,而是没有时间认真完成的状态,教师布置了任务,学生则应付一下,没布置就放在一边,这些都影响教学效果。

五、《〈史记〉选读》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遵循《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文言文的学习也不例外。

(二)按《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经过学习,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①积累·整合;②感受·鉴赏;③思考·领悟;④应用·拓展;⑤发现·创新。文言文的学习也不例外。

(三)中学语文选修课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不以传授系统完整的学科专门知识和理论为重点,主要应立足于语文活动,致力于实际的应用。虽然知识和理论的学习仍是必须的,但应注意精选,以服从于提高学生整体素养的需要。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应关注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学习能力,在重视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知识拓展要有度,活动探究要有明确目标。

(四)不能忽略《〈史记〉选读》教学与高考的关系,应学会在选修内容和高考考点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例如可以联系高考的“文言文阅读”,使学生在感受《史记》文学与史学成就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关于这一点,有些人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看法或者说是顾虑: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吗?其实,素质教育古已有之,并不是新鲜话题,但在现今的教育形势下,很多人自然地把素质教育与高考相对立,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态度。素质教育与高考不相违背,只是其间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想想其实很简单,学生的整体素质都得以发展了,哪有不能适应高考之理呢?

需要说明的是,从2008、2009年高考文科生选考内容来看,高考选考题中的文言考题并不直接来源于选修课本(数学理科生的附加40分考题,其内容直接来源于选修内容),这是选修课程与高考相脱节的情况,但当学生真正把《〈史记〉选修》学到位,很多文言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六、《〈史记〉选读》教材使用

选修学习,需要突出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应在着眼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从而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在选修课堂上,应该更加充分地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应用拓展的理念。

但文言文因其内容的特殊性,容易令教师把课堂变成“讲堂”,文言文的学习容易变为简单的“传授—接受—记忆”过程。在这样的“讲堂”上,学生不用积极思维,只要努力记忆;没有展示机会,只有被动接受;没有反思必要,只需全盘接收。长此以往结果是可怕的。所以,即使是文言文课堂,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反思权利,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积极提供让学生展示的机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创造性。主要有如下方法。

(一)自读·质疑。

可以采用这类教学方法的文章一般难度较小。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魏公子列传》。以《魏公子列传》为例,学生通过自读能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质疑”包括学生对自己觉得困惑的内容提问和教师针对易错或应该重点了解的内容提问。

教师可提的问题,如:

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从:使……从

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急:为……着急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 袖:袖中藏着

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 而:如果

像这样一些词语的解释,如果学生没有提问,教师也可以用来考量学生,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这属于特殊句式提醒。

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今天我侯嬴为难公子也够了。(苏教版教材)

——今天我侯嬴为公子尽力也够了。(原人教版注释)

像这样两本教材注释不一的情形,教师亦可以告诉学生,并引导学生分析。

(二)自读·讲读。

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的文章一般在某些章节上有一定难度。于是,教师应适当讲解,师生共同研究完成。这类文章应是选本中的绝大部分,自读与讲读的结合也只是方法之一。

以《屈原列传》为例:

这篇文章最后“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一节,学生在必修本《渔夫》一文中学过,虽有难度,但不必再讲。“张仪入楚游说楚怀王”一节,学生对这个故事比较熟悉,这部分没有太大的难度,可以交由学生自读。文章的第三小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与第九小节:“屈平既嫉之,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此不知人之祸也。”学生理解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讲读处理。第三小节写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并对《离骚》作出评价,叙议结合。第九小节则是纯议论性文字,是对楚怀王的批评,也是作者自己心中的愤懑。这两小节无论在文字解释还是内容理解上都有一定难度。

(三)讲练结合。

一篇篇幅较短、理解难度尚可的文章可以采用这种在练中了解的方法。如《管仲列传》。

教师可以从字词释义、实词虚词意义用法判断、文章内容理解等几个方面,自拟题目,完成教学。

(四)问题探究。

在“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方法中,无可置疑的“问题探究”应该是选修课程中最值得推崇的一种研习方法。它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热闹”而且“实在”。

可探究的问题五花八门,小到文章字词的运用研究,大到思想内容、创作风格的研究等。就一篇文章而言,探究的问题可以不是一个,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兴趣爱好分成不同的组,就某一篇文章确定不同的探究主题,这本身就体现了选择性、个性化、层次性等诸多特点。教学呈现上则可以表现为讨论式、辩论式、论文写作式等。

例如学习《太史公自序》,结合之前学习的《报任安书》,我们不妨探讨一下《史记》的定位问题。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的这两句评论让人们看到了《史记》在历史与文学上的价值,那么《史记》的创作价值是不是就是这个,或者说仅限于这个呢?

《太史公自序》中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内容: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罔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

创作目的: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显然,《史记》是一部“论治”的书,司马迁借史的形式,倚斐然的文采,讲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问题。所以《史记》的定位应该是:“论治”、史学、文学,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论治”。

又例如对《孔子世家》一课,有教师在组织教学中紧扣作为思想家的孔子核心思想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教育理念,组织学生在探究文本的基础上进行辩论,很有特色,学生和教师都受益匪浅。

再例如《刺客列传》一文,原文共有五千多字,共写了五位刺客,《史记》选读教材选取了专写荆轲的内容,就有三千多字,对于这样一个内容结构处理的探究,是不是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司马迁的人生价值取向呢?

当然,这样的探究问题的寻得,需要我们对于文本有很好的理解。事实上,选读教材给我们的学生打开了一扇张扬个性、发展个性、挖掘潜能的窗户,又何尝不是给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无比的展示自己教育才能的空间呢?

作者:顾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