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之文言文论文

2022-04-16

【摘要】本文试图从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误区入手,通过分析其意义、做法等,期望达到在文言教学中大力提倡运用诵读法的目的。【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诵读法一、误区、解析、意义1.诵读法教文言文的两个误区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它由于年代久远导致难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诵读之文言文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诵读之文言文论文 篇1:

诵读,文言文教学之根本

【摘要】介绍一种引导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诵读法。一、诵读前引导学生借助资料营造诵读情感氛围。二、诵读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构建诵读的语言基石。三、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味作者情感。四、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应用,读写结合。

【关键词】诵读;新课标;高中文言文教学法

千百年来,大浪淘沙,中国古代诗文中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奇葩,令人百读不厌。这是我们国学的积淀和载体,是我国文人知识分子人生价值和情感世界的重要载体,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它已经成为了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素质的重要来源。因此必须学好、教好文言文。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传承国学精髓、延续中华文脉、精读人文典籍呢?笔者依据新课标理念,摸索出了一种引导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诵读法。

所谓诵读法就是以诵读为核心,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惟其意;因声求义,由声悟情。下面,笔者以《陈情表》一文为例来谈谈这种方法的实际操作。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斧正。

一、诵读之前引导学生借助资料了解《陈情表》的创作背景、后人的评价,营造诵读的情感氛围。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李密的《陈情表》乃千古写孝至情至性第一文,“虽庸人读之犹为感动”,如果“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此表以拳拳真情终于打动了阴险多疑的晋武帝,使之叹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许不仕。学生通过了解这些评价,激发了诵读欲望。

二、诵读之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构建诵读的语言基石,即:

1.借助工具书,正字音,断句读,逐段逐段地读顺句子,积累文言词汇。积累文言词汇是文言基础知识教学中的重点。王力先生曾强调:“应该先抓词汇方面”的积累,“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到:“古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积累词汇才能融汇整合文言文的阅读。

2.理清文章脉络。本文的脉络是:①先陈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祖孙关系特殊以此作为陈述的依据。②再陈述对新朝廷宠命的感激涕零之心,传达感恩尽忠之情。③又抬出朝廷以孝治天下的大理,恳求准许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的心迹排除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道德因素。④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先尽孝、再尽忠,合情合理,顺理成章。

三、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即:缀句成篇、熟读成诵、感受语言、走进作者的心灵与古人对话。

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本文多四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但在以四字为主的同时,又杂以三、五、七、八、九、十、十一字的句式,构成了句式的错综变化,使文章脉络流畅,音韵和谐。诵读时要加以体会,读出文章的节奏感。

其次,逐段地理解品味与熟读成诵相结合。

(一)诵读1、2两段,把握作者打动晋武帝的依据。

1.诵读1、2段,检查重点词语的积累情况。

2.读第1段,明确李密陈述的悲苦身世,理出背诵的思路。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抓住“夙”字,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父死母嫁、祖母抚养、年少多病、无亲无戚、祖母卧病。

3.先让学生想象作者“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情景,体会作者孤苦之境,理解第1段所陈之实情:陈自己孤苦伶仃之悲,诉与祖母相依为命之情。然后诵读,提示学生在理解李密身世悲苦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时凄苦、悲凉的语速与语调。

4.筛选第2段信息,疏通文意、理解内容与体会感情同时进行。

(1)找出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态度的词语与李密对起用的态度的词语,分别归类串讲。

新晋: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李密:辞不赴命,辞不就职。

新晋:责、逼迫、催、临。

李密:进退、狼狈。

(2)想象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情景,体会作者内心的焦灼与痛苦。在此基础上理解作者此举旨在加强对皇帝的暗示:不出仕是情非得已。从中体会李密所陈之衷情:陈自己对朝廷恩宠的感激之情,诉奉诏与尽孝的两难。

(3)分析该段富有感染力的句子,最后齐读该段,读出作者进退两难的无奈心情。

如:结尾句“臣欲奉诏奔驰”中“奔驰”二字活画出了一位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为皇帝奔走效劳的忠臣形象。此句既表达了自己愿意效忠朝廷的焦急之情,又委婉地诉说了祖母病情日笃的苦情,表明自己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令人同情。

(二)诵读3、4两段,把握作者说服晋武帝的依据。

1.李密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该如何选择呢?齐读3、4两段,并讲解重点词语。

2.读第3段,理解三层意思,并找出相关语句;文势有三转,找出表示转换的字眼。

第1层:本人孤苦,需要怜悯。表转换词语:伏惟。

第2层:本人不矜名节,不敢盘桓。表转换词语:且。

第3层:本人区区不能废远。表转换词语:但。

3.第3段说理的依据是什么?情和理是如何结合起来的?

情理结合:将讨欢心、诉悲苦、求谅解、表心志结合起来,极尽陈情之能事,可联系该段文字具体分析。

4.既然决定尽孝而不能废远,那么如何尽忠呢?教师范读最后一段。学生赏析词句,体味作者的情真理切。

明确:最后一段开头陈述事实“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从事实中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理由恰当而中肯。“乌鸟私情”的措词委婉得体,以乌鸦反哺表达对祖母的拳拳孝心,令人动容。“愿乞”“愿矜悯”“愚诚”等一连串词语,让晋武帝看到了一颗极其谦恭的降臣之心。“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则表现出李密对晋武帝的无以言表的忠心。

5.理解最后一段所陈之理:先尽孝后尽忠。

6.诵读全文,读出情真意切的语气。

四、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应用,读写结合。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自学古文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已有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行拓展和知识的应用。

下课时,我留给学生的作业是完成课文后第三题,翻译所选《孝经》的文段,将你对“孝”的认识写在随笔里。事后,我在读学生的随笔时颇受感动。其中有一个正与母亲赌气的学生深深自责,并感悟到: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才能进而关爱他人,报效祖国。也读到了学生随笔中充满真情实感的句子:“孝是一首余韵不绝的歌,把浪漫的情怀和严峻的现实交织在一起,拨动人们的心弦,孝是江河里奔涌的激浪,天地间回荡着澎湃的激情。”“孝让我体会到母爱的博大,孝让我成熟,孝教我理智。爱源于孝!”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而它的育人功能有别于其他思想工作,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意境,为学生创设浓厚的美感气氛和兴趣氛围。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让学生在感受鉴赏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思考,并领悟其深刻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及时代精神,以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作者:周艳琴

诵读之文言文论文 篇2:

诵读法教文言文之有效性分析

【摘要】 本文试图从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误区入手,通过分析其意义、做法等,期望达到在文言教学中大力提倡运用诵读法的目的。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诵读法

一、误区、解析、意义

1. 诵读法教文言文的两个误区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它由于年代久远导致难懂。于是许多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往往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对文言文字词的疏导上,对语法知识点的细究、探讨之中,要求学生把一些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背下来,甚至有的老师还要求学生背诵译文,以为只要记住了这些,便学会了文言文。这样,学生的主要精力就会集中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上,而把诵读课文本身排在次要的地位,看成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算是去诵读却早已是未“诵”先“厌”。这样看来,诵读对文言文教学便无多大意义。

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便是“以诵代讲”,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以为诵读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放任学生漫无目的的诵读,要学生自己体会,课堂可能会热热闹闹,点子也会层出不穷,但学生对文言文仍是一窍不通,而且大多患有“考后遗忘症”。

以上两种做法“粗暴”地割裂了诵读与文言文教学之间的联系,这样做不但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而且对于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毫无作用。究其根本原因便是未真正领会诵读的要求。

2. 诵读解析

其实,诵读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更深的含义,宋代朱熹在《朱子蒙童须知,读书写文字》中说“详缓看书,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谓熟读而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散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子的这段话不但对诵读的质量提了较高要求,尤其提出了“读书三到”“心到最急”是对后人诵读有指导意义的诵读精髓。这何尝不是一种解析。

3. 诵读意义

我们还是先了解诵读法的意义吧。

(1)诵读能唤起美感、引发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指出:“有的教师上课非常努力,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另一些教师好像并没有特别努力,但得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后者的教学和教育活动都符合学生心理,很协调,一切活动都考虑学生的长处和短处,考虑到他们的兴趣。”这就告诉我们,后者教法能激起学生美感而引发学习兴趣。文言文采用诵读法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心理,激起美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新编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诵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同时,对诵读的要求也不宜太苛刻,让学生在诵读前没有什么思想包袱,诵读的整个过程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此外,诵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诵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灵感,净化情绪,塑造良好的情境。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诵读效果。同时通过学生的诵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在美感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诵读课文后,就是对学生不作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注解、读课文,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诵读能锻造想象、激发创造

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都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都熔铸着作者十分丰富的想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通过声情并茂地诵读和生动形象地描述,从而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与词语相关联的表象,并按照作者的描述进行表象组合,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做既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3)诵读能增强语感,提高表达

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虽然离我们现代语言习惯很远,但它毕竟是那个时代凝练的概括性强的语言,何况现代汉语语言是对古汉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有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甚至现代汉语语言还有直接保留的古代语言,可以说文言文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材料。文言文诵读教学则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提高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完全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4)诵读能帮助学生体会内容、把握感情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诵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诵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声音,使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

总之,诵读法作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方法,不仅需要观念和习惯的改变,更要求教师本身具有相对扎实的诵读基本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让文言文中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

二、环节、目的、形式

1. 多样形式

(1)诵读时间的制定

每天诵读做到三个“十”,即每天课前十分钟进行诵读,午读十分钟,晚上诵读十分钟。

(2)诵读形式多样

或老师范读,带读,引读;或分学习小组、男声齐诵、女声齐诵、男女声轮流诵、男女声合诵、独诵与合诵的结合,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地加以运用,可起到如同交响乐般的奇妙效果。

(3)配乐读

准备与朗读作品相和谐的音乐或唱诵视频,营造音响氛围进行配乐朗读。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都可以。

(4)诵读内容循序渐进

读准——读熟——读美。主要是读出诗歌的韵味。

读了几遍后,部分学生能达到背诵程度,学起来较轻松。“一章十遍读,一句十回吟”,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

2. 不同环节、不同目的

要把诵读训练的过程变成对文章或作品深入理解的过程,要把诵读与其它基础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具体做法如下:

(1)在通读环节中正字正音

即在新课之前,让学生先预习,自由通读全文,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均要朗读出声,就这一点要求不能太高,只是对文章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把所有难字字音弄清即可。

在这一环节,除了适当讲解一些汉字的造字法等常识和告诉学生查阅工具书的方法并督促学生勤查工具书以外,还要适当地编一些练习,让学生出声诵读,在诵读中辨析字形和字音。

(2)在跟读环节解决句读

跟读是指教师在导入新课,讲授相关文学常识及背景知识后,学生仔细听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其中的语速、停顿、字词读音等,再请学生仿照教师的读法或录音范读进行朗读。这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教师的指导纠正。

例如,对“广(指李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这句,初读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A. “广为人,长(zhang)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意思是“李广是人却长着猿猴的胳膊,他善于射箭是他的天性”。B. “广为人长(chang),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意思是“李广身材高大,胳膊像猿猴的胳膊(那样粗壮),他善于射箭是他的天性”。经过这种读法的比较,学生明白第二种读法第二种断句才是正确的。

(3)在析读环节解决词义

首先,让学生对照课文注释朗读课文,或在老师帮助下,试着理解文章中每一句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避开注释再次朗读,体会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自己是否已经能理解句意,如果某些句子还不能理解就再去朗读看注释,如此反复几遍,就会很快达到朗读的效果并能理解文意。

在诵读中可以运用重音辨析词义。重音运用得不同也往往表现对词义的理解不同。

例如《游褒禅山》第二段中记游华山的经过中有“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一句,其中“记游者甚众”有两种读法:A. 把重音落在“记”上可以理解为“记载(此处)游客很多”;B. 把重音落在“者”上可以理解为“题字留念的人很多”。通过带着问题诵读,在后面的文章中又发现了“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的句子故明白前面当是和此处作对比,那么第二种读法是正确的。“记游”是指在洞壁上题诗留念,合起来是在修饰“人”。

在诵读中可以体察语气。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总是带着语气的。学习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还要仔细体察文章的语气。通过体察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语气是表现在声音上的,这就要靠诵读来揣摩。在诵读中,由于读法不同,语气不同,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大不相同。例如,《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可以有两种读法:A. 前句作重音处理语调高昂。B. 后句作重音,气势加强。显然,结合作者写作时的处境和其胸襟,政治理想而言,后者更能显露他不计个人得失,心怀天下的宽广胸襟和远大抱负。

(4)在赏读环节解决文意

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边读边欣赏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体会作者的用词造句及蕴涵的深刻含义。

在诵读中梳理层次。文言文本来是不分段落的,但作者行文却是有思路有层次的,学习文言文必须把层次理清楚,才能很好的理解全文的内容,而梳理层次也是一种重要的文言阅读能力。要提高这种能力,除了学一点词语的承接、句意的传递、前后的呼应、段落的联系等关于文章的篇章知识外,还要结合诵读从语气和语意上探寻文章的脉络。

在诵读中探究。文言文语言的特色。如音韵的铿锵,语言的含蓄和丰富,表达方式的灵活等等,大都是宜于“意”会而不宜于“言传”的。而意会不能光靠眼睛看,还要反复吟诵,要在吟诵之中心领神会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文言文讲究音韵的,特别是骈文,上下联平仄相对,富于音乐美。诵读时要把抑扬顿挫读出来。由于种种原因,文言文中有时不直接讲出自己的意思,而措辞婉曲。如《岳阳楼记》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这里的“居庙堂之高”实际上指的是受重用在朝为官;“处江湖之远”实际是指遭贬谪在野赋闲。采用这种委婉的说法,使语言具有一种含蓄的美。这也要在反复的诵读中加以揣摩。

(5)在诵读环节达到背诵目的

这一步应该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要只是如课本规定那样,而要大力加强。采用多样形式引导学生在朗朗书声里愉快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文言文教学必定使离不开诵读的,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诵读法这匹千里马的潜力,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诵读法的精髓与作用,把诵读融入文言文学习的各个环节,这样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就一定会使学生由厌学变成爱学,文言文这块教学园地一定会开出灿烂之花。

作者:邱志坚

诵读之文言文论文 篇3:

从诵读中领悟文言文之古韵

在部编版的教材中,古诗文的含量明显加大。而文言文作品安排在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无疑是生涩难读,不易理解的。如何让中年段的学生在刚接触文言文的初始阶段,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如何引导他们从中领悟文言文之古韵?这是小学语文老师需要在教学文言文上去不断探索,这更需要我们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去不断思考,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在课堂上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为将来大量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收录在部编教材中年段的文言文中,都是较为简短精炼的,要不解其意背下来,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并不困难,要知其意而背诵,也是可以的,但是死记硬背,只会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文言文有恐惧的心理。这就需要我们从文言文的教学之初,准确地做好定位,要认真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而不是以背诵为目标,让学生在一开始学习就怯步。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中感受到乐趣,孩子们才能更深入地领悟到文言文的韵味。

一、以诵读为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文言文跟现代文相比,都较为晦涩难懂,跟其他课文的朗读也是有一定的差异,它有特殊的句读、有独特的句式和语气,若没有教师的正确引领示范,学生仅仅在读上就存在很大的困难,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第一步需要老师为学生做好示范,示范诵读,让学生在聆听中去感受和领悟文言文的诵读方法,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那我们在教学文言文时,如何做好诵读的指引呢?如何“读”,才能激发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兴趣呢?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文言文一般都是较为短小精悍,但是其中的字词句却不是那么容易掌握,对于中年段的学生来说,读通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就如《司马光》中“光持石击瓮破之”,对于初次学习文言文的三年级孩子是有难度的,在跟读中,学生先把字音读准,在合作诵读中,通过反复的读,学生进一步把句子读通。在学生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体味其中的情感。

2. 读好停顿和节奏。

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习惯逐字逐句地去讲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意思,认为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更快速地掌握文言文,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读好文言文中的停顿、节奏。但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恰恰扼杀了孩子们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有了畏难的情绪,以致孩子们在之后的文言文学习中都没办法很好地感受其趣,领悟其韵味。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诵读是让学生感受,感受文言文的节奏,感受文言文中的语言文字,让这些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真正活起来。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切勿急于让学生知道意思,先以诵读为引,多读,无疑是文言文学习的最重要方法之一。而文言文有特定的停顿、节奏、韵律等特征,在诵读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示范诵读展开引导,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多读,不同形式的读,从而找到诵读规律,体味文言文的特定节奏。

同样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24.司马光》为例,若我们只采用单一的朗读形式,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中年段学生来说,这无疑还是稍显枯燥的,那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通过丰富的形式去朗读,我们可以通过教师示范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小组比赛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同时把文言文呈现,并且根据不同的形式用不同颜色或符号标注文字,让学生更容易地从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停顿,也为下一步让学生更深入领悟其义做好准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 读出情感和感受。

读通、读准了,那如何读出情感呢?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产生质疑,没有了解每一字、每一句的意思,那如何读出情感,感受又何来?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是如此说的:“首先应该率先垂范地给孩子朗读,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把课文的内容和自己的情感碰撞,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的最高境界。”这就告诉我们的示范,不仅仅是示范读准、读通,还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而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更是如此,我们可通过示范诵读,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味。在教学《司马光》时,我们就可以用示范诵读为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是中年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这就需要我们更重视方法的引领,不急于理解课文,而是激发孩子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而更好地体味文言文之韵。

二、解其意,悟其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十分奇妙的,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晦涩的字词,这与现代文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中年段学生,他们字词含义积累量不大,更是困难。在学习文言文的初期,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让学生体会文言文字词独特之美呢?

要让学生体会文言文字词之美,老师除了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意思。解其意,才能悟其韵,但这里的“解其意”,并不是让教师逐字逐词逐句地“灌输”给学生,或让学生逐字词解释,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不能让他们真正理解其意思,还会导致学生丧失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收效甚微。教师需要的是利用不同的方法,把如何理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授之于学生。如何去“解其意”,这是教师需要循序引导学生掌握的,只有在学习文言文之始,掌握了方法,在以后遇到文言文时,学生才会发现文言文并不难,也并不晦涩难懂,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的韵味。

1. 多种多样的形式,理解文言文大意

在三、四年级语文教材收录的文言文中,大多是孩子们熟悉的故事。《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王戎不取道旁李》、《囊萤夜读》、《铁杵成针》,这几篇文言文不仅短小精悍,还是孩子们常听到的故事,这更有利于孩子去理解文言文的大意,教师在教学这些文言文时,針对文本本身,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让学生逐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比如部編版三年级下册课文《守株待兔》,这就是一篇寓言形式的文言文,看到这个题目有的学生可能已经知道了大概的故事,但是对于具体的细节还是不太清楚,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以绘本的形式呈现,根据绘本再让学生配文,画面的呈现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故事的大意,同时也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也了解了文中的一些细节描述,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去体味文中之韵。

2. 借助注释、组词,直观理解字词

文言文的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塞”给学生,而是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在小学中年段的文言文学习中,更需要积极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借助注释、组词,是学生在熟读基础上进一步直观理解文言文的方法之一。比如《司马光》中“群儿戏于庭”的“戏”,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组词的方法,“戏”可以是“游戏”或是“嬉戏”,让学生掌握了这些简单的方法,孩子们在学习文言文时自然就不会望而却步。学生能自己解决、自己理解的地方,我们尽可能地留时间给学生自悟自得,不必花大力气去解读每一字,每一词。这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自然会提高。

3. 借助插图,理解文本意思

对于晦涩难懂的文字,图片自然更形象地把我们需要理解的内容呈现。在《司马光》中“光持石击瓮破之”,这里的“瓮”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除了可以从注释中可以找到它的意思——“口小肚大的陶器”,但从文字中并不清晰,借助课本的插图,学生更好地理解“瓮”是何解。

三、不断的延伸拓展,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传承是文言文学习的最终目标何价值。学生读懂了今天学的这篇文言文,理解了昨天学习的那篇文言文,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但教育不能只止步于此,我们还需要让它继续延伸拓展,比如在教学《守株待兔》时引入其他的寓言故事,可以适时补充学习寓言揭示的道理。在学习文言文时,还可以利用不同的活动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比如让学生根据文言文画一画,或是仿写文言文等,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其实蕴含着很多中华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不仅是学习文本内容和理解其中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老师需要引导孩子们去了解更多传统的优秀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中年段的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无疑是一个难点,老师需要改变枯燥识记得方式,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学生从诵读中感悟,在熟读基础上,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降低文言文的理解和学习难度,让学生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这样他们才能体味藏于文言文中的古韵。

参考文献:

[1] 刘建. 在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J]. 教学研究,2021,(01)

[2] 陈超.循序渐进,读出文言文的独特“味道”[J].基础教育论坛,2021,(02)

[3] 季明月. 依文而教,接受熏陶,形成感悟——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01)

[4] 欧梦晴. 小学语文中年级小古文教学的策略研究[J]. 新智慧,2021,(15)

作者:邬嘉励

上一篇:科学发展探讨论文下一篇:国土资源科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