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外国文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通过访问大连海事大学各院系、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及利用电话、微信等形式,对大连海事大学阅读经典校园读书活动情况进行调查、汇总及分析。发现大连海事大学阅读经典校园读书活动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培训学生利用数字资源识书、读书,并创立读书品牌。文章针对如何深化阅读,使读书更具可持续性进行探讨。期望文章能为高校开展校园读书活动提供参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经典外国文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阅读经典外国文学论文 篇1:

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外国文学经典阅读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秦惠   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英文为Hui-Chun Chin and Tsung-Dao Lee Chines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ndowment (CURE))”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摘  要:文学经典阅读的真正作用是增进内在自我的成长,完善人性。读者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以及对深层社会内涵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与人文素养。然而基于文本的文学阅读方式导致读者阅读兴趣下降。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视角,以《呼啸山庄》为例,探究在阅读中如何更好地体会作品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内涵,进而探讨外国文学经典阅读的新模式。

关键词:接受美学;外国文学;阅读;《呼啸山庄》

作者简介:刘芝钰(1999.3-),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在读,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专业。

引言:

文学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多年历史考验而沉淀下来的精华。经典阅读对读者涵养心灵、人格塑造,对社会人文精神的构建、文化的传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文素养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内涵,其提升离不开经典文学作品的熏陶,尤其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能够使读者开阔眼界,增强文化包容性,且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然而基于文本的传统文学阅读方式容易使读者感到枯燥乏味,导致阅读兴趣下降。接受美学理论反对“以作者为中心”的文学解读观点,将研究重心转向读者自身。因此,研究外国文学经典阅读方式需要重新考虑文学作品的读者在阅读中的地位,从而实现文学作品多元化的阐释。

一、接受美学理论基础

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又称接受理论(Reception Theory),是由联邦德国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汉斯·罗伯特·姚斯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的美学理论。在此之前,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主要著眼于作品本身,如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提供感观的愉悦,而非传递道德或情感信息。因此基于唯美主义的文学评论多注重对作品本身艺术价值的解读。不同于传统美学理论重作品而忽视读者,接受美学将视角转向研究文学作品的受众,即研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状态和地位。接受美学反对唯文本趋向解读文学作品,重视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读者接受、体验作品等角度解读作者所表达的审美和其中蕴含的深层意义。[1]

姚斯反对将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分开,他认为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不同,文学作品只存在于接受主体的审美感受中,受到接受主体即读者的主观思想情感支配。基于此观点,姚斯提出接受美学理论的一大特征“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由读者已有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转化而来的关于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即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对作品显现出的形式已经有了定向的期待。期待视野因人而异,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意味着通过定向的期待,读者能够自行解构任何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文本[2]。作品的期待视野给确定作品的审美价值提供了衡量的标准。期待视野是姚斯文学史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意图在于尽量缩小文学和社会历史之间的鸿沟,充分发挥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作用。

二、基于接受美学视角探究《呼啸山庄》的审美价值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怪异”的小说之一。小说首次出版于1847年,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作为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中的一员,艾米莉·勃朗特在写作上极具天赋,对英国文学做出了不逊色于姐姐夏洛特和妹妹安妮的贡献。评论家指出《呼啸山庄》是一部以约克郡荒原为背景的“充满激情和仇恨的极富想象力”的作品。全书描写了一场荒诞又轰烈的爱情悲剧,围绕两代人的爱与恨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畸形的爱恋与扭曲的人性。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读者在阅读《呼啸山庄》之前可以搜集维多利亚时期社会背景、“金钱至上”婚恋观的相关资料,进而与当今社会拜金思想相结合,为作品的整体感知与视界融合打下基础[3]。通过读者自身的生活阅历更深刻地接受、理解作品,加深情感体验。在阅读中,读者发挥其主体地位,加强对作品的整体感知,如读者可以从希斯克利夫粗鲁的口头语中感受到他残忍凶狠的性格以及艾米莉·勃朗特独特的写作风格。在阅读中静心体会小说中对每一个场景、情节、环境、角色等的细节描写,从而激发读者对作品多元化的阐释。以下基于接受美学理论,探究在《呼啸山庄》阅读中如何更好地体会其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内涵。

(一)语言特色

《呼啸山庄》的语言蕴含了浓厚的浪漫色彩,理解作品的语言特色才能更好地体会作品的艺术内涵。《呼啸山庄》的主要语言表达风格之一即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通过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转换来展现不同人物的社会地位、教育背景、性格特征。主角希斯克利夫的语言是典型的口头语言,他阴郁、残忍、凶狠的性格在他粗鲁尖酸的语言中就可以体现出来。在第一章中希斯克利夫与叙述者洛克伍德谈论狗咬人时,他说道:“我要是给咬着了,我可要在这咬人的东西上打上我的印记呢。”[4]从中不难看出他偏执、凶狠的性格以及扭曲的占有欲。希斯克利夫很清楚语言的力量,他用粗鲁的语言直击他人的灵魂深处,不断向老欧肖、林顿等人施加精神上毫不怜悯的折磨和摧残,最终实现他的复仇。

而林顿和欧肖两家作为书中上流社会的代表,在书信以及对话中则使用得体礼貌的书面语。从小说中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穿插使用可以看出希斯克利夫与欧肖、林顿之间矛盾的激化,凸显了他们的阶级地位差距,暗示了在维多利亚时期的爱情悲剧。

除此之外,象征手法在全本小说中随处可见。象征是借用具体的意象来反映主观精神世界的手法。《呼啸山庄》中,自然天气、山庄的动物植物等都被勃朗特赋予了深刻的象征寓意。从小说的标题来看,“呼啸”原意为“(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用“呼啸”来给山庄以及小说命名奠定了小说阴郁诡秘的基调,同时暗示了希斯克利夫如狂风骤雨一般凶狠的性格。在人物姓名方面,希斯克利夫(Heathcliff)的名字由“heath(荒野)”和“cliff(悬崖)”组成,这两个意象给人以原始野蛮的直观感受,同样与他的性格相呼应。小说中还运用大量天气描写来烘托人物情感变化,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5]比如凯瑟琳离开人世的前一晚,初夏的天气骤变,对那晚暴风雪的描写不仅为小说增添了怪异的色彩,还体现了希斯克利夫人性的消失:满腔的仇恨在风雪中滋生至顶端,复仇成为了他所有行动的出发点,寓意深刻。[6]

(二)人物形象

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人物在推动情节、揭示主题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成熟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必然是丰富的。评论家曾指出希斯克利夫是“善与恶并存”的矛盾体,随着凯瑟琳的逝去,恶与仇恨才最终吞没了他残存的人性。希斯克利夫的悲剧根源在于维多利亚社会对金钱地位的追求。由于他只是个出身低微的弃儿,即使收养他的欧肖先生给他宠爱、凯瑟琳给他狂热的爱恋,他仍然是呼啸山庄众人冷眼欺凌的对象,这给他种下了仇恨的种子。错失所爱使他心中最后一丝人性随之消散。他带着满腔恨意对林顿和欧肖家展开了疯狂的报复:曾经的仇人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成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主人。然而这复仇并没有给他带来快意,希斯克利夫在折磨仇人的同时也在折磨自己。这只残忍的野兽从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的相爱中看到了他和凯瑟琳的影子,他对凯瑟琳偏执的爱最终唤醒了他残存的人性。“久违的人性终于在一个新的空间和时间里复苏了”[7]不同于其他作品中温文尔雅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更像一个偏执的疯子。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更能引发读者对于爱、恨与人性的深刻思考。

凯瑟琳是《呼啸山庄》中另一位主要人物。虽然在洛克伍德的视角中她只活在奈丽所讲述的故事里,凯瑟琳的形象也已被塑造得生动丰满。凯瑟琳是希斯克利夫眼中的天使,她是呼啸山庄中唯一给予希斯克利夫精神慰藉的人,也是唯一能唤起希斯克利夫爱和人性的人。她骨子里的野性和叛逆精神吸引着希斯克利夫,使得两人坠入爱河。他们的爱是勇敢、自由、随性的爱,然而这份爱最终输给了她的自私虚荣。在进入画眉山庄后,她舍弃了真爱而选择了家境富裕的埃德加,这一举动点燃了希斯克利夫的仇恨之火,也最终导致了欧肖和林顿两家的悲剧。嫁入林顿家的凯瑟琳只能压抑着自己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她像一只折了翅膀的鸟儿一般郁郁而终。凯瑟琳由最初的活泼天真逐渐被拜金思想所腐蚀,变得虚荣自私。勃朗特借凯瑟琳面临的矛盾揭露了维多利亚时期“选择爱情还是选择面包”的现实问题,展现了维多利亚时期“金钱至上”的畸形社会面貌。

三、接受美学理论与外国文学经典阅读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接受的过程,而不是对阅读内容被动的吸收。接受美学理论真正的意义在于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进行文本解读的想象与再造。接受美学理论弘扬人文主义的精神品质,凸显读者的开放性思维与主体特性,而这些都是传统文学阅读所忽视的。[8]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是文学作品的接受主体,作品的教育、娱乐等功能在读者阅读中实现,并且这一实现过程是文学作品最终获得生命力的过程。读者阅读外国文学的过程即个体接受文学作品,实现美学和历史相统一的过程。传统外国文学阅读基于文本逐字分析,容易让读者产生文学学习无意义的念头,认为文学阅读枯燥乏味,严重影响阅读动机。“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受美学鼓励读者基于自身已有经验和对作品的期待视野从多元视角创新性解读作品。这种不强迫接受文学信息的解读方式充分尊重并发挥了读者的主动性,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又受到作品中新的启迪[9],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以及人文素养。

接受美学理论要求读者将自己的经验与文学作品相融合,要求读者跳出文本的束缚,赋予作品新的内涵,有利于实现形成读者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总目标。除了针对文本的解读,文学阅读还需注意读者对作者创作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解读。从历史角度对作品作出多元化的阐释,促使读者充分激发出自己对文学和历史的观点,发现自身的解读对文学历史发展的作用,并积极在阅读中再造对文本的解读,赋予经典作品以当代涵义。

结语:

姚斯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是以读者的接受为根基产生的美学理论,其核心以讀者为中心。作为一种具有时代性的文艺理论,它不同于传统美学理论注重作品,而是将视角转向读者,提倡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作者和作品的地位是平等的,研究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审美和情感体验。基于接受美学理论基础的文学阅读为外国文学经典提供了全新的解读视角,有利于激发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解读,从而培养和提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及其文学、人文素养。

注释:

[1]陈瑞英.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文化综艺《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现象[J].戏剧之家,2020(05):80-81.

[2]“Horizons of Expectation”.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3rd ed.). Retrived 12 March 2013.

[3]高向晔.接受美学理论对外国文学阅读教学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6(14):17.

[4]杨苡.《呼啸山庄》中译本[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

[5]张艳红.艾米莉·勃朗特作品语言研究[J].林区教学,2016(08):38-39.

[6]董雅娟.论《呼啸山庄》的语言特征和翻译特色[J].芒种,2015,(20):33-34.

[7]赵谦.献上蒙娜·丽莎的微笑:祭奠《呼啸山庄》中致命的爱[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4(3): 20.

[8]高向晔.接受美学理论对外国文学阅读教学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6(14):18.

[9]李涛.文本形式分析与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2016,(01).

作者:刘芝钰

阅读经典外国文学论文 篇2:

校园阅读经典读书活动调查分析

摘  要:通过访问大连海事大学各院系、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及利用电话、微信等形式,对大连海事大学阅读经典校园读书活动情况进行调查、汇总及分析。发现大连海事大学阅读经典校园读书活动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培训学生利用数字资源识书、读书,并创立读书品牌。文章针对如何深化阅读,使读书更具可持续性进行探讨。期望文章能为高校开展校园读书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 阅读经典;个体需求;读书机构、机制

一、概述

大學教育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大学阶段,如何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使其成为真正的“文化”人,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项严峻工作。而经典书籍的阅读恰恰对学生人格、品格的塑造起积极作用。“我们阅读传统经典,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为了一个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或许是寻求一个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最好途径”。[1]“大量阅读图书,可从认知、欲望和意志、情感和审美等角度,对大学生的主体心理结构进行全方位的模塑,促使大学生人格经由趋真、趋善、趋美的途径,获得全面、均衡、统一的发展,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2]如何鼓励学生阅读经典书籍,及如何使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以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学生素养养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培养未来航运一流领军人才,大连海事大学围绕如何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赏析经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读书活动。作者访问近两年来大连海事大学各院系、图书馆网页,汇总各种媒体对学校读书活动的报道与推送,采访了个别学生的阅读体会,并针对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及个体阅读需求,如何完善服务于学生的读书机构、机制,及如何使阅读经典具有可持续性提出建议。期待本文能为高校开展阅读经典读书活动提供参考。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作者以大连海事大学图书馆、团委、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为调查对象,访问其近两年的网页、微信公众平台,利用电话、微信,调查汇总校园读书活动主题,内容,形式及场次,并采取面对面形式对个人就读书情况进行采访。调查采访发现:大连海事大学为营造校园读书氛围,围绕阅读经典读书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场次众多的读书活动。

三、校园读书活动概况分析

大连海事大学校园读书活动围绕“书香校园”“弘扬国粹”等主题展开。读书活动内容为经典书籍阅读。形式有:专题讲座、演讲、比赛、汇演等,以展示“阅读”与“悦读”之美;除了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外,学校还注重读书品牌建设,先后建立了体现学校特色的沙龙、书屋、及书院。“有鹏来”读书沙龙,“悦享书屋”及“明德书院”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校园读书活动;在引领学生阅读经典过程中,除了纸质书籍阅读赏析外,还鼓励学生利用数字资源进行阅读。增加阅读经典读书活动的实效性。教师自发成立的阅读经典书籍分享小组,通过师生间,学生同辈间交流阅读体会,激发了部分学生的读书热情。

(一)赏国学经典,博看世界文化;围绕学校特色,开展主题活动

学校围绕“书香校园”“弘扬国粹”主题展开的读书活动包括:“国韵子衿”国学征文暨演讲比赛,“我爱阅读·诗词篇”“文海求索·墨韵缱绻”“丹墨书香”文艺汇演等。这些以国学鉴赏为主题的读书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世界那么大,我要博看天下”及“悦享·外文经典”等读书活动中,学生近距离与研究外国文化的专家,学者交流,享受世界文化盛宴的同时,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多角度思考能力。弘扬海洋文化一直是大连海事大学秉承的学校传统,“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文化校园行”等特色文化活动体现了海洋文化主题,给学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文化体验,增强了学生们的责任与担当。

(二)校园读书活动场次多、形式及内容多样化

大连海事大学各学院,部门策划、组织及教师自发组织的阅读经典读书活动场次众多,贯穿四个学期。近两年时间,共举办122场读书活动。几乎每场读书活动内容及介绍都在学校的网页及微信公众平台上推送。每学期不间断推出的读书活动切实营造了校园读书氛围。

从2017年4月开始至截稿时间止,作者就全校阅读经典读书活动形式、场次及内容进行汇总(表1)。另外,读书活动其它艺术形式众多,包括:微视频制作、海报和画报宣传、读书摄影活动、文艺汇演等。各种媒体相继宣传校园读书活动,包括:报纸、杂志的报道,电视台采访图书馆读书代言人等。但是,从数据中看出,讲座形式占的比例大,而体现学生读书主动性、自觉性的自发读书活动形式需要增加。

(三)创立校园读书品牌,成立书院

学校范围内的“有鹏来”读书沙龙是大连海事大学校团委策划创建的阅读经典读书品牌,至截稿止,已举办38期沙龙活动。“有鹏来”读书沙龙的命名也独具学校特色,寄望学生“学做鲲鹏飞万里”[3]“立鸿鹄之志”[4],成栋梁之才。沙龙的讲座、报告等内容涉及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历史、军事、哲学、戏剧等。国内知名文化学者及校内外优秀人文教授、专家来沙龙讲学问,品人生,提高了学生们从多角度理解人生的能力。

“悦享书屋”为外国语学院读书文化活动标志性品牌。书屋活动主要针对外国文学、艺术以“悦享”为主。通过中外专家、教师对书籍的导读,使国内、国外,校内、校外师生有机会互相分享学问,领悟人生。

2019年5月,大连海事大学成立了学校文化品牌——“明德书院”。书院的宗旨为:扎根传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传承海洋文明。品读经典、影视鉴赏、传承国学文化等将为书院活动的主要内容。[5]至截稿止,“明德书院”已经举办了8场通识教育活动。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重要的通识教育平台。

阅读经典读书活动品牌的建立可使读书活动具有可持续性。但是,如何更加完善其运行机制还有待探讨。

(四)培训学生利用数字资源、在线课程识好书;媒体宣传推广读书活动

为保证学生正确的读书方向,学校图书馆举办数据库资源培训讲座,开办数据库学习在线课程,鼓励学生利用数据库资源有选择性地识书,讀书。这些讲座及课程包括:“走近大学生”——图书馆数据库资源讲座,“InCites数据库使用”专题讲座;“EBSCO免费网络课程”“ProQuest网络课堂”;方便了学生阅读,讲座“博看数据库”则培训学生:通过移动客户端在手机、PAD上关注图书馆官方微信公众号,阅读与纸刊同步更新的3,800多种人文畅销期刊和学术边缘期刊,20,000多册畅销电子图书,400多种报纸。辽宁省电视台播出了大连海事大学学生“为读书代言”节目。这些活动在营造校园阅读经典读书活动氛围方面起到了很大助力作用。

(五)校园阅读经典读书活动实效性

为更好地服务于全校师生,大连海事大学图书馆于2017年9月增加全校师生的借阅册数。图书馆网页的“荐书荐刊”服务,“图书待订书目”意见征询等为读者提供很大方便。“国韵子衿”征文及演讲比赛、“移动数据库资源知识竞赛”“万方微视频大赛”的奖励激励了学生对读书的热情。“博看微刊——悦读琅琊榜”有奖活动中的日榜、周榜及总榜以日、周时间为自动节点,使阅读册数多的学生榜上有名,增强了学生找书、读书的自觉性。

(六)师生间,学生同辈间的阅读交流

“一本书,一个世界”经典阅读是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教师积极倡导并发起的读书活动。倡导学生每年阅读一遍教师推荐的一本经典书籍,在校四年本科期间,共阅读四遍,并把每年的阅读体会记录在书后附页上。四年时间里,每年不同的阅读感悟培养了学生深度思考习惯,深化了阅读。外文经典阅读小组在外国语学院教师的导读及外籍教师的积极参与下,从批判性思维角度分析、赏析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作品,开阔了学生们国际视野。

同辈间的影响力也体现在学生间的读书交流过程中。航海学院15级18班的高同学说:“我是个想读书的人,但是,由于一直忙于课程及其它活动,忽略了读书。另外,自己在高中阶段一直在‘刷题’,根本无暇顾及读书,到了大学,很长时间也就对读书失去了兴趣”。他还解释到:“开始,我拿起书来读,知道书是经典,但是,一直读完整本书很困难,没有感到读书的乐趣。后来,参加了老师组织的读书小组,在读书小组里和同学交流,尤其几位读书多的同学的阅读经验触动了我。我渐渐对读书有了兴趣。现在,我向导读老师及同学们要推荐书目,读了一本还想读下一本”。在校园里,像高同学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如果通过参加适当的读书活动,他们也会像高同学一样,渐渐变得喜欢阅读。

四、深化阅读经典建议

大连海事大学校园阅读经典读书活动与推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营造阅读氛围方面。但针对如何深化阅读,使阅读经典更具可持续性,作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及个体的阅读需求,按主题内容深化阅读

“使读书真正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认同的共同需要,和每个大学生自觉的内在需要”[2]是大学教育阶段学生素质教育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学生对阅读的书籍有深刻理解并能提出独到见解,证明学生已逐渐把读书作为自觉的内在需求。在学校图书馆全校阅读统计报告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及个体阅读偏好和需求,按不同主题内容为其提供有益的阅读清单,并针对不同主题内容,定期举办师生读书论坛。这样,既能深化阅读思考习惯,也能使学生朝有益自己的正确阅读方向迈进。

(二)注重同辈间影响力,鼓励学生成立阅读小组

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鼓励相同阅读爱好的学生自发成立阅读兴趣小组会使同辈影响力发挥到极致。在学生需要的情况下,不定期地为阅读兴趣小组提供导读教师,满足学有余力并热爱读书的学生完善自我的渴望。

(三)成立读书“精英班”,完善读书机构、机制

通过招募、考核热爱读书,并有一定阅读基础的学生,成立读书“精英班”,邀请指导教师为“精英班”提供指导,批阅读书报告并对学生阅读水平进行考核。在规定期间内,如果学生通过考核,达到要求标准,为其颁发“证书”以证明该学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作为将来用人单位参考。鼓励学生读书并对学生读书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完善服务于学生的阅读机构、机制,是大学生阅读经典活动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但如何得到对经典书籍有一定研究的指导教师的支持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推广阅读经典经验,扩大社会影响力

“……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家园;就一个民族而言,阅读不仅是个体的行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阅读决定着它的精神力量……”[6]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也是全民阅读日。如何让书香飘满社会也是学校倡导阅读经典读书推广活动的一部分。通过联合书店,社区及得到相关政府部门支持,面向公众开放公共图书资源,并“推出针对不同阅读群体、为社会广泛认可的具有一定层次性、多样性、艺术性的阅读书目”。[6]让书香飘满社会每个角落。

五、结束语

本文对大连海事大学五个学院及部门策划、组织的校园阅读经典读书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校园读书活动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培训学生利用数字资源识好书、读好书。创立了读书品牌。在今后的阅读活动开展过程中,就下列问题进行了展望: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及个体读书需求;鼓励学生自发成立读书小组;完善服务学生的阅读机构、机制;使阅读经典读书活动更具社会影响力,令书香致远。

参考文献:

[1]王余光.论阅读传统经典[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10-116.

[2]傅争鸣.读书、校园读书文化与大学生人格模塑[J].台州学院学报,2011(2):59-62.

[3]庄周.庄子[M].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1.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6:175-177.

[5]“明德书院”成立暨揭牌仪式举行[EB/OL].[2019-05-15]https://www.dlmu.edu.cn/info/1101/11829.htm.

[6]任文香.让阅读成为全民生存方式[EB/OL].光明日报,[2014-03-4]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03/04/nw.D110000gmrb_20140304_4-14.htm?div=-1.

作者:李冰冰

阅读经典外国文学论文 篇3: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现状及对策

摘 要 通过问卷调查和直接访谈的形式,分析地方本科院校邵阳学院在校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通过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增加图书馆馆藏资源,专业教师的授课引导以及学生自主调动兴趣等对策来指引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文学经典阅读 现状 对策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古人对待知识怀有一种敬畏的态度,阅读书卷前必焚香净手,阅读之时正襟危坐,以显示虔诚之态。[1]在今日,阅读同样重要,文学经典的不朽价值与深厚底蕴自内而外散发文化魅力的馨香。因而,文学经典不分国界、业界、年龄与性别被广大读者认同与接受。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高知分子,是阅读经典的主体人群之一。阅读文学经典,不仅能够增添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也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利于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然而,据全国性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国民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大学生经典阅读情况连年走低。[2]

本文以邵阳学院为样本来源,探究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现状。研究中选取不同年级、专业与性别的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800份,有效问卷770份,回收率为96.25%。在有效样本中,文科学生占35%,理、工、医科学生占65%,男生占56%,女生占44%。另外,利用问卷星等软件进行线上调研,线上与线下双线进行的方式。日常中深入学生群体进行观察,抽取部分学生进行直接访谈,以探究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经典阅读的真实现状。

1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

1.1 普遍阅读数量匮乏

数据显示,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时长每日平均不超过2小时,每月各类型书籍的购书费用在50元以内,每年精读文学经典的数量在一本至兩本之间。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地方院校的大学生用于购买图书的费用不高,其所花费的阅读时间不长。在调查学生最喜爱的文学名著时,仍有大多数学生回答四大名著,显示出学生们对于中国古典名著的认同。有部分学生喜爱《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外国文学经典,极少数学生表示喜爱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中国网络作家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可以发现,有些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文学经典的含义,将市面畅销书籍与经典名著混为一谈,概念不清,此皆可以显示学生经典阅读数量的匮乏。

1.2 文、理、工、医等不同院系区分显著

笔者对全校各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数据统计,通过分析后得出文、理、工、医等不同院系区分显著,文、理专业学生阅读情况明显好于工、医专业学生,而文科学生的阅读情况又优于理科学生的结论。

文、理专业学生对于经典名著拥有更高的认同,他们多会选择纸质的经典读物,对于阅读活动有一定的自主安排与时间规划。而工科与医科学生表示,他们普遍认为有必要阅读经典读物,但不会花费太多时间阅读。他们对于文学名著的喜爱程度不高,自身兴趣匮乏。另外,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实践,因而课下可支配时间少,也成为其不能花费太多时间阅读文学经典的重要原因。

文、理专业学生的阅读情况也有明显区分,文科学生阅读量高于理科学生。对文科生而言,阅读兴趣浓厚,并会接受各类文学性质的课程,学习环境成为酝酿经典阅读氛围的培养皿。而理科学生缺乏文学性质课程的熏陶,以阅读专业书籍为主。他们阅读经典在于想要通过阅读提升自己、消磨时间等。

1.3 各年级阅读情况呈现差异

本研究按照年级、男女比例来划分,致力于对比不同层面大学生的阅读情况。调查后发现,男女阅读情况没有明显区分,但各年级阅读情况不同。大二年级阅读情况最好,大四年级阅读情况较差。大二年级课程设置较松,有较多完整时间进行阅读。大三年级情况次之,其阅读原因在于考研需要。考研需要阅读大量专业书籍,其中也包括文学名著的阅读。对比来说,大一与大四年级阅读情况最差,大一年级初入大学,对于大学生活没有良好的规划,未来目标模糊不清,因而较易受到外来诱惑的干扰;大四年级临近毕业,准备工作同学与考研同学形成显著的分水岭,前者因忙于找工作与实习,阅读量明显下降,而后者选择阅读名著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缓解压力。可见,由于各年级任务不同,经典阅读情况也会呈现差异。

1.4 与大城市本科大学生经典阅读情况表现不同

学界有关研究表明,全国范围内大学生阅读情况不尽如人意。根据我们的调查,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与大城市本科院校大学生的阅读情况存在着一定差异。与北京某大学为代表的大城市院校学生经典阅读情况相比较,[3]两方学生都显示出新媒体时代网络发展对其产生的诱惑,导致学生阅读经典的情况不容乐观。学生们都认识到自身对于传统经典名著理解的不足,因而阻挡其阅读的脚步。另外,两方学校的学生都以大二年级为阅读主体,其他年级的阅读情况稍次之。不同之处在于,大城市院校学生对于经典阅读有着完备深入的认识,思想方面成熟于地方院校大学生。虽他们同时受着新媒体网络的冲击,大城市的学生内心对于经典名著有着高度的认同与归属感,这是地方院校的学生所缺失的。地方院校大学生对于经典阅读兴趣的缺失与其形成鲜明对比,在经典阅读中,大城市学生存在一个由精读到泛读的过程,由于地方院校大学生阅读基数小,因而此方面表现不显著。总体来说,大城市学生的阅读情况较地方院校要好。

2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匮乏的原因

2.1 浮躁社会风气的影响

社会浮躁作为一种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病态心理,对社会各界产生广泛影响。文化界的浮躁风气表现在对于销量的过分关注,出版商追逐利益,大批量发行畅销书,而某些作家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文学作品浅薄平庸,难出经典。文化界受到浮躁心态的影响,在社会层面难以对国民形成有益的阅读引导。浮躁心态也普遍体现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这种风气导致学生们在经典阅读过程中急功近利,追求看得到的效果,不能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学生们更愿意阅读专业教辅书籍,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阅读经典名著不能立刻收效卓著,因而文学经典不是大学生阅读的首选书籍类型。

2.2 科技发展及网络盛行的弊端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盛行逐渐暴露出不可忽视的弊端。某些大学生沉迷网络不可自拔,深受“网瘾”的荼毒,没有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学习习惯,更遑论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来提升自我。部分学生阅读形式也从经典的书籍阅读发展到视觉媒体、互联网等日益复杂多样的“泛阅读”形式。这种经典的传统阅读到世俗泛滥的大众俗文化阅读的转化,[4]将对文学经典的传承产生冲击。对于地方院校的学生来说,又普遍存在着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特征,因而科技的发展与网络兴盛成为致使经典阅读匮乏的重要原因。

2.3 地方院校大学生自身的影响

2.3.1 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笔者在直接访谈中发现,学生们在探究经典阅读缺失的原因中,普遍表示该校没有对相关内容进行强制性引导。究其根本,学生自身的约束能力较差。学生们笼罩在浮躁社会风气与网络盛行的情境下,没有良好的阅读氛围,而独自阅读经典将变成一件“特立独行”的事情。为了不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有时大学生将忽视事件本身的含义与价值,以确保自身能够有效融入社会群体中。

2.3.2 功利性价值观的缺陷

大学生虽文化素质较高,但因缺乏社会实践的磨练,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自律意识不强,因而对于功利主义中的消极方面抵抗力较弱。[5]当学生阅读一部经典著作后,发现实际收效甚微,并不能得到明显提升,便会失去阅读的兴趣。学生们将很快投入到兼职、家教等有实际收益的活动中,或有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摄影旅游来陶冶自己。大学生所存在的功利性价值观,将折损经典阅读的深刻内涵,使其看不到经典阅读的真正价值所在。

2.3.3 经典阅读认识的缺失及兴趣的缺乏

学生对于经典阅读没有正确的认识及阅读兴趣的缺乏是自身阅读匮乏的原因之一。工科学生显示出明显的认识缺失,他们阅读经典数量少,但对经典名著形成了“枯燥、乏味、看不懂”的定性观念。大二年级的学生表示,经典阅读不过是缓解理科学习压力的方式之一。另有学生认为网络小说的趣味性更浓厚,他们更喜欢唐家三少、南派三叔等作家,而对中外著名作家莫言、爱丽丝·门罗等仅是听说过而已。

2.3.4 专业所限及理解能力的偏差

閱读经典无用论几乎成为理工科学生的共识,专业属性拉开学生与阅读之间的鸿沟。地方学校针对理工科开设的大学语文,以实用为目的,主要教授实用文的写作,较少涉及相关名著文章的分析,因而理工科学生很难在课程中受到文学的熏陶。部分学生也表示出对于经典阅读的浓厚兴趣,但阅读后发现因自身理解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接收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阅读后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因理解能力存在的偏差,部分大学生在经典阅读中被打消了积极性。

2.4 地方本科院校所呈现的局限性

2.4.1 图书馆馆藏资源较少

图书馆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场所之一,而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图书馆图书类型收藏不均,校内重视实用书籍的采购,因文学专著价格高的情况而不断削减采购数量。另外,学校不重视文学专著的更新换代。或受经费限制,图书馆藏书常年不进行更新换代,所藏书籍大多老旧,甚至有的已经被图书市场所淘汰。

2.4.2 引导力度不足

地方院校对于大学生阅读经典存在引导力度不足的情况。单从校内授课来说,大学语文为理工科学生唯一接受的文科类公共课,其实用性的本质不能起到很好的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作用。另外,校内缺乏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没有举办适合鼓舞学生进行阅读的活动。如将加综测的方式换成参与活动的推动,也将收到显著效果。

2.4.3 各地方本科院校缺乏交流

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经典阅读情况必定大同小异,存在相通的问题,然而各地方本科院校没有很好地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沟通、交流,这是地方高校的缺失。各地方高校应对本校学生阅读经典的情况高度注视,加强地方间的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共同寻找策略促进学生阅读,也能够有效加强地方间各兄弟院校的情谊。

3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经典阅读的引导对策

3.1 营造经典阅读的良好氛围

良好氛围的营造不仅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阅读经典。改善阅读氛围可从两方面着手:一为学校方面,学校引起重视,加强“经典著作读书月”、“读书节”等活动的推广,增强校内宣传力度,并以奖励、压力两条线并行实施的原则,着力贯彻“多读书、读好书”的理念。另外,对校内各班级的班会进行调控,积极鼓励班内多举办图书报告会、交流会等活动。“书香校园”建设计划的实施,着力打造安静惬意的读书环境。二为学生自主引导,学生社团建设中加大对文学社团的改造力度,将社团作用发挥出来,按时召集学生进行集体阅读。

3.2 加强硬件设施、改善阅读环境

地方本科院校中,应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解决图书馆馆藏资源少的现状,在有限的经费内加大对文学专著的购书力度。另外,馆内设立经典名著专柜,便利学生借阅,简化借书手续。校内应在图书馆、教学楼等单独设立图书阅览室,以保证学生阅读不受干扰。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学校可设置“读书茶馆”,专为学生阅读经典而建设的非营利性活动场所,在此学生可以进行小组性阅读或名著讨论。利用校内的可开发资源,改善学校草地的利用情况,专门开辟“草地阅读”,为学生提供随处可见的阅读场所,扩大经典阅读的影响力。

3.3 有效利用可调配资源

地方院校欲改善学生阅读经典的现状,必须要有效利用起可调配的资源。如开设专业经典名著赏析课,最大程度上开发同学们阅读经典的兴趣。另外对授课教师进行培训,增添对不同专业学生们阅读经典的引导环节,使各专业、年级学生有效认识经典阅读的价值。学校也要遵循时代发展的脚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方式,传播经典阅读的益处,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引导。

3.4 创意性方案的推行与实施

我们还可以在校内推行与实施一些创意性方案。例如读书打卡App的开发,每日打卡,每日坚持阅读,以此培养学生们阅读经典名著的良好习惯与意识。超星移动图书馆的利用,使学生可花费更多时间进行电子经典名著的阅读。以班级为小群体的纸质移动图书馆的建设,使学生不仅能够阅读到自己拥有的书籍,也能够阅读到别人拥有的书籍。这不仅能够节省大学生的开支,也能够扩大学生经典阅读量,加深同学间的情谊。“1+100,one team”小团体阅读,“1”代表专业指导老师,“100”为进行经典阅读的大学生。以大学生为阅读主体,老师为辅的小团体方式,专业老师对学生阅读经典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析,学生以兴趣为驱动力自发组成团体的方式促进阅读。多种创意性方案的兼并推行与实施,着力扩大经典阅读的影响力。

4 结语

“全民阅读”被连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对于国民的阅读情况高度重视。为改善国民的阅读情况,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政府于2017年6月實施《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以加强对于公共图书馆管理为出发点、以推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为目的、以保障公民阅读权益与大力推动公民阅读为蓝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于2017年11月4日通过,并于2018年1月1日施行。公共图书馆法的施行,将会促进县级及以上地区对于图书馆的建设,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除立法层面的推进,国家也致力于营造书香社会的氛围,为全民阅读创设良好环境。地方院校响应国家号召,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整修图书馆,举办“经典读书月”等活动。加大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阅读经典的关注力度,引导院校与学生高度重视,我们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长远的目光展望大学生阅读情况的改善。

*通讯作者:尹喜清

基金项目: 2017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湘教通〔2017〕205号)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经典阅读调研报告——以邵阳学院为例

参考文献

[1] 曾纪鑫.阅读是一种修炼[N].人民网-人民日报,2013-01-15.

[2] 张岚,戴建陆,王春江,等.大学生经典名著阅读与网络阅读透视[J].图书馆论坛,2008(2):169-171.

[3] 王逸鸣.当代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J].出版广角,2014(5):16-19.

[4] 阎海东.从经典阅读到泛阅读30年[N].中国图书商报,2008-04-22(1).

[5] 王文彦.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论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3.

作者:罗铮 许亚洁 喻熙荣 田鑫 尹喜清

上一篇:外国学校德育研究论文下一篇:电子书籍制作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