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教育惩罚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结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探索校企实体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教育管理。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爱心教育惩罚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爱心教育惩罚研究管理论文 篇1:

赫尔巴特论“教育爱”

摘 要: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探讨了“教育爱”。在进行儿童管理方面,他提出必须给儿童心灵以帮助——权威与爱。他认为爱在教育儿童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爱也能帮教育者减轻身上的管理负担。当教育者用爱去对待儿童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和谐,一旦激发了儿童内心的情感,他们就愿意信赖教育者,管理工作也由此变得简单,这样就实现了赫尔巴特在书中写的“管理最好保留在那些自然地得到信赖的人手中”。赫尔巴特的“教育爱”观点在如今的教育活动中也很有意义,教育者应用爱与学生相处,在爱的基础上管理、教育学生。

关键词: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爱”

爱与教育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爱是教育的基础与精髓。只有对学生充满热情,把爱分给每个学生,才能更好地管理、教育学生。本文拟将从以上三个维度出发,对赫尔巴特的“教育爱”观点进行阐述和评析。

一、“教育爱”的内涵

“教育爱”是什么?高德胜在《论爱与教育爱》中写道:“从广义说,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爱和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爱都属于教育爱。狭义的教育爱,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爱。”[1]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到的“教育爱”属于狭义的教育爱,因此本文所提到的“教育爱”也都属于狭义教育爱的范畴。“教育爱”是无条件的爱,是全身心地为孩子成长而付出的爱。“教育爱”是尊重,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和行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将学生视作与自身同等地位的存在。“教育爱”也是理解,理解学生幼稚、童真的行为和话语,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用他们能接受的方法教育他们。

赫尔巴特认为,“爱基于感情的和谐,同时基于适应”[2]。对教育者而言,“教育爱”的对象理应是全体学生,教育者要与他们培养和谐融洽的感情,这样才能用爱关怀他们。当然,对班级里那些优秀乖巧的学生,教育者爱他们是一件简单的事;然而,每个班都无法避免地存在着不那么优秀的学生,他们不爱学习、顽皮捣蛋,但教育者也应对他们态度温和、耐心教导,与他们慢慢培养感情,让这些学生信赖自己,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就如同赫尔巴特在书中所说“长的时间、温柔的爱抚、单独的交往均加强这种关系”[3]。这样的“教育爱”也许正是那些不那么优秀的学生一直都渴望得到的。总之,教育者要牢记,所有学生都是可爱的,所有学生都值得被爱,热爱每个学生是教书育人的前提。

从《普通教育学》中,我们也能读出赫尔巴特“教育爱”的特点。“教育爱”具有情感性,教育者要对学生有仁爱之心,用知识和爱心滋养学生,伴其成长;“教育爱”具有包容性,学生容易犯错,教育者需要用更大的包容心去宽容他们,耐心教导;“教育爱”具有理智性,教育者对学生的爱应是慈爱与严厉相结合的,而不是盲目冲动的,正因为是学生,所以更要用正确的爱对待他们,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教育爱”具有纯洁性,学生是世界上最纯真的存在,所以对他们的爱也应是纯粹的,这样才能让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教育爱”的价值

赫尔巴特认为儿童心灵的培育不能忽视管理,而教育者对孩子的管理必须是有爱的,他还认为“只有当学生能够用某一种方式与教育者交往起来的时候,学生才能致力于他与教育者关系的发展”[4]。只有当教育者用爱关怀学生时,学生才能真诚地与之交往,才会更信任教育者,教育者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就是对孩子们的深沉的爱”[5]。

中国当代教育家孙云晓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一书中写到,“真爱是衡量一个教育者是否合格的标准”[6]。爱是人的本能,教育者要给学生营造充满爱的环境,让他们在爱里学习,在爱里成长。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爱”就如同母亲对孩子的爱;他还提到,这种用爱管理学生的方式并非想达到任何目的,而是要在他们心中创造一种秩序,为了防止他们对他人和自身产生伤害。用爱滋养学生,他们更能在心中建立属于自己的秩序,会懂得关爱他人,掌握各种分寸。在爱里,他们能看到自己的价值,提高道德水平,会更充满正能量,积极进取。尤其是在孩童阶段,教育者对学生的爱会对学生的一辈子起到举足轻重的教化作用。在教育者爱的影响下,学生也能学会如何爱别人,更好地成长。

赫尔巴特相信,用爱去教育学生,学生一定会给最好的回报。教育者給他们鼓励,他们就会回报以自信;教育者给他们赞美,他们就会回报以感恩;教育者对他们充满爱,他们同样也会回以毫无保留的爱。学生往往最细心、敏感,能感受到教育者一举一动中流露的情感并给予回应;他们会无条件地相信教育者,用自己的信赖回报教育者的爱。教育者的爱是不求回报的,但学生总会用最好的方式把爱“还给”教育者,这应该也是“教育爱”的价值了。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付出,而支撑教育者不求回报、默默付出的便是对学生炽热的爱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曾经说道:“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7]“教育爱”的现实意义其实就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教育。教育者用爱包容学生的一切,用爱教会学生人生的道理,让每个学生都能沐浴在爱里,健康地成长。

三、“教育爱”的实施方式

教育者应用自己毫无保留的爱去亲近学生,树立权威形象,获得信任,受到爱戴。在赫尔巴特看来,树立权威的关键在于卓越的智慧,而教育者受到学生爱戴的关键就在于要有“教育爱”,与学生保持亲密关系。因此,在学生中受欢迎的教育者必然是拥有“教育爱”的人,他必然有很好的实施方式。赫尔巴特也在《普通教育学》中讲了两种大致方法:第一种是教育者深入学生的感情中去并巧妙融入;第二种是努力使学生的感情以某种方式贴合自己的。而后者又必须与前者结合运用才能达到效果。

“教育爱”的实施应是公正的,要在平常管理、教学中体现出平等的爱。苏联教育学家赞科夫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8]。这也告诉教育者不仅要爱成绩突出的学生,还要关爱成绩落后的学生,不能只凭借成绩来决定爱。成绩不那么优秀的学生身上也有闪光点,也许他们在其他方面更优秀,所以教育者不能因成绩而否定他们,这样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甚至会毁了一个学生。

“教育爱”的实施应是严格的,教育者除了要温柔、慈爱地对待他们,也应该在某些方面严厉对待。比如,严格要求学生的学习,由于学生的职责是努力学习,因此教育目的也是让他们更好地学习知识;在品德培养上也要严格,品德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而教育者在学生的品德培养方面也起着非凡的作用。当然,这个严格不仅是针对学生,也是对教育者自身而言的。赫尔巴特就认为教育者需要有卓越的智慧,要不断充实内心,学习新东西,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树立权威,同时在品德方面做榜样。

“教育爱”不仅体现在教学管理中,也从各种不经意的小细节中流露。教育者要有细腻的内心去观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在平时可以多夸奖、鼓励学生,学生都是渴望得到赞美和激励的,一些不经意的行为、言语在学生看来也许是莫大的鼓舞。

赫尔巴特提出,儿童管理和国家管理一样都不能对恶的意志進行惩罚,教育要做的事情,就是给予恶的意志深刻否定。[9]对处于孩童时期的学生,宽容或许比处罚更有力量,更能被学生接受,让他们意识到错误并改正。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很容易犯下错误,但学生犯错时恰恰就是教育者最好的教育机会。教育者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到其犯错的原因,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借此达到帮助改正的目的。当然,并非所有的错误都能用宽容来化解,也不是所有情况都允许被宽厚对待。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中提到,假若孩子产生了邪恶的意向,只要这种意图已经或可能变为事实,就要受到惩罚。“教育爱”的实施是对不同程度、性质的错误不同对待,以使学生意识到错误并改正,决不能纵容。

在管理与教育班上的学生时,一定要尊重和理解学生,他们都有很强的自尊心,都渴望得到重视。同时,教育者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同一个班上的学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氛围和性格,也有不同的内心世界,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实现内心的想法。

总之,教育者要对学生付出最大程度的爱,让学生时刻都感受到“教育爱”,要在学校给他们创造温暖、有爱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让他们在爱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高德胜.论爱与教育爱[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3):1-6.

[2][3][4][9]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5]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唐其慈,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6]孙云晓.教育的秘诀是真爱[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4.

[7]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夏丐尊,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8]JI.B.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作者:朱星宇 肖菊梅

爱心教育惩罚研究管理论文 篇2:

基于人才培养的校企实体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教育管理探索

【摘 要】结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探索校企实体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学生教育管理。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学生教育管理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

9889(C).2011.09.028

一、校企实体合作模式下的学生教育管理

为了推进广西建设行业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满足广西对各类建设技术人才的需求,形成校企合力,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南宁建宁水务集团本着“平等、互补、互利、发展”的原则,经过多次友好协商,于2007年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双主体深层次参与学生教育管理,形成校企实体合作办学新模式。从合作开始至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建立合作组织机构,资源共享,文化共融,师资共建,双主体参与学生教育管理。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南宁建宁水务集团建立共同参与的机制,设立管理委员会,共同协商处理合作校区各项事宜。管理委员会下设各职能科室,教学及教务教学管理人员由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派出,学管和后勤管理人员由南宁建宁水务集团派出。南宁建宁水务集团提供并维护校舍及活动场所,尽量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方便,负责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后勤管理和服务保障;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负责招生、教学、教学管理、就业等。校企双方共同完善教学保障条件,3年时间,增建计算机房3间,语音室1间,多媒体教室12间,学生公寓1栋,新装修办公楼1栋,教室、运动场等资源共享。学管注重企业生产文化和效益文化,教学及教学管理注重教育文化和学术文化,校企文化共融。

(二)以人为本,将教育、管理和服务有机统一。“以人为本”是学生教育管理的核心指导原则,要求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个性化。高职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薄、心理素质脆弱、学习动力不足、自理能力较差等问题,迫切需要个性化的教育、人性化的管理和全方位的服务。合作实体追求教育的核心价值,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管理,优质服务,将教育、管理和服务有机统一,以期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很多高职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有所淡化。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首要大事。合作实体针对高职生思想、认识领域的偏差,高度重视大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适应学生个体成长需求角度出发,发挥辅导员和理论课教师两支队伍的协同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多种途径如爱心募捐、无偿献血、辩论赛、座谈会、主题班会、班级联系人、教学工作接待日、心理咨询疏导、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参加社会实践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实效性和针对性,着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力量。

第二,加强学风建设,人性化管理。高职生相对本科生学业基础较差,很多高职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单调,时间观念不强,纪律松懈,与老师的交流和沟通较少,听课不认真,等等。良好的学风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合作校区努力把學风建设当做头等大事来抓,从新生入学开始,针对许多新生上大学松口气的想法,辅导员和教师深入学生中间,积极开展学风调查与研究,了解学生的想法,具体指导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组织新老生座谈会介绍大学生活经验,组织“如何迈好大学第一步”主题报告会;讲解学校的有关规定与奖罚制度,每天开展检查,定期评比,对学风好的班级、寝室、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学风不好班级或个人给予适当的惩罚或批评。

第三,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提供优质服务。树立教育服务意识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然而,教育服务不同于商业和企业服务,要求服务者不仅有满腔的热情,还应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育技艺、高尚的人格魅力、得体的语言,是一种复杂的服务活动。教育服务,观念的转变是关键,自身服务修养的加强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校企实体合作校区应从转变意识入手,摆正自己的位置,走进学生,建立“服务”型校区管理模式,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眼睛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根据学生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知识基础、个性特点、能力、需求等的不同给予不同的服务,给予不同的关注。同时,还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尽可能地创造一切条件,拓展服务平台,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氛围,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对校企实体合作模式下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考

当前,广西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急需一批与城乡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高职应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念,在校企合作中,不断提高教育管理队伍的工作水平,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强化学生自我教育管理能力,培养合适的人才,扎实推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一)加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素质,必须全心全意依靠这支队伍,坚定不移地建设好这支队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高职教育的职责是培养人才。高职教育改革对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品德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校企双方应加强进行经常性的交流与协调,坚持定期举办洽谈会,建立全方位的交流平台,派往合作校区的所有教育管理人员都应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高尚的师德修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不断学习的探索精神,有较深厚专业知识影响力。

辅导员队伍应职业化与专业化。辅导员是学生政治思想素质、身心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中的骨干力量,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因此,辅导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职业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这要求企业派出的辅导员必须经过系统培训,培训合格后才上岗,上岗后定期考评,考评不是由企业方面单独组织进行,而应由合作校区所有教职工参加。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教师的技能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要求学生会的技能,教师必须自己先掌握,甚至更高一层。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应是“复合型”或“双师型”人才,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充满活力、相对稳定。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理论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实习指导教师不足;对教师管理重科研,教师在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疏于梳理知识、技能结构,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对外聘兼职教师重聘任、轻管理,一方面因为优秀兼职教师不容易聘请,一方面兼职教师的教学工作不好管理,一些外聘教师传授知识对本宣科等,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这要求教师队伍结构应按需设岗、因岗聘人,能者上,庸者下,本校缺,校外请,外聘教师有科学合理的聘任机制,教前培训,定期参加教研活动,进行业务能力和业绩水平综合考核,考核意见反馈给其所在单位。

(二)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管理能力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必须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管理能力的培养。自我教育是青年学生实现自觉发展、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职生自我教育管理能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伴随市场经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部分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有所淡化,不少高职生存在学习、情绪、交往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诚信友爱缺失,恶意欠费,同学关系冷漠;有一定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有很强的自尊心,但自我认识不成熟,心理特征未定型,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然而他们的知识生成之路,必然要从自取、自求、自得的自我教育中获得,因此,培养高职生自我教育管理能力是教育工作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人才成功的必要条件。

对于自我教育的认识,人们长期以来忽视了受教育者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的存在,自我教育管理能力反映的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实在化、实际化和实践化的具体进程。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管理能力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培养方法有多种:自我学习、榜样学习、批评、自我批评、自我激励、实践锻炼等,培养内容包括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等多个方面,人格的健全发展是最终目标。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需三位一体,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终身教育,三者需通力合作。

(三)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职业教育的特色体现在“职业”,随着经济发展,用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注重职业精神。所谓职业精神,即与人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等。理想是奋斗目标和动力,态度决定成败,责任大于一切,纪律是保障,良心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信誉和作风决定职业发展。职业精神是个体从事职业工作的关键,职业精神培养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是转化为职业人、融于职业环境、创造职业成就的必要前提。

目前,各高职院校职业精神培养课程体系尚不完善,没有开设独立课程,只在思政课和就业创业指导课教学内容中涉及,更注重职业技能和就业技巧,理论性较强,专业性、实践性、针对性弱,无等级考试,无有效证书,学生从思想上表现不重视。很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多为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的体育文娱活动,或以拓展知识面,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重专业技能、技术培养,忽视职业精神的关注。事实上,很多高职毕业生找工作难,或在工作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是能力差,而是没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应在日常教育中关注,融入学生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特别是融入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考核,而且要求教育管理者自身要有良好的职业精神能起到表率作用。企业精神的培养方式方法很多,可聘請职业精神高尚的企业人员、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作专题讲座,凝聚榜样的力量;可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锤炼职业精神,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演讲等多种活动进行强化,全面开展,全员参与,全程进行,使学生浸润在职业精神的良好氛围中。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区级课题(2010C221)

【作者简介】罗新华(1971- ),女,湖南娄底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科长,讲师。

(责编 黎 原)

作者:罗新华

爱心教育惩罚研究管理论文 篇3:

新时期克拉玛依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党员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关键,也是开展服务的主体。为此,在深入调研克拉玛依市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结合该市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提出从建立党员教育管理服务长效机制、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实效性以及加强监督和惩防相结合三个方面来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从而使党员成为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的主体。

关键词: 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型党组织;基层党建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白俊莉.新时期克拉玛依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克拉玛依学刊,2016(4)35-39.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题中应有之义。面对当前党员队伍呈现结构多元化、思想观念复杂化、需求个性化、流动多向化的新形势,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应对面临的这些新形势并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队伍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的活力,是摆在基层党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6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又明确指出:“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和党员队伍建设,教育引导他们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扎扎实实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推广机关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等做法,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服务。整合各类组织、各种力量参与服务,广泛开展以党员为骨干的各类志愿服务,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服务格局。”[2]由此可见,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对全面提升党员队伍素质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党员成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主力军具有积极意义。

二、克拉玛依市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克拉玛依市党员队伍情况

克拉玛依市辖2个乡、11个街道、6个行政村、91个社区。截至2014年底,该市设党支部2 681个,其中机关事业党支部623个、农村(社区)党支部105个,全市共有57 603名党员。

(二)克拉玛依市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克拉玛依市从发展党员、党员的教育、管理等方面落实“三个从严”,以达到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使全市党员教育管理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良性轨道,为推动全市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1.从严发展党员。加大在基层一线发展党员力度,采取发展党员季报制度,定期监控发展情况,实行总量调控、坚持标准、优化结构、严格程序、落实责任,确保已发展党员政治上可靠、素质优良、作风过硬。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的普通党员抽样调查显示:92%的党员认为目前单位组织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规范、组织严格。

2.从严教育。首先,为突出党员教育的规范化、多样化,组织部印发了党员教育培训五年实施意见以及做好每年党员教育培训的工作计划。如2015年,在做好全市党员干部定期轮训工作的同时,还分领域组织了四期党员培训示范班,指导各单位对9 106名党员进行了集中培训,覆盖率达18.6%。在此过程中,尤其注重加强对党员培训学习效果的追踪,突出党员教育的实效性。一是严格学习制度,将各党支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对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年度重点考核项目,要求培训工作做到“三有”,即有签到、有图片资料、有培训记录;二是抓好结果运用,参训党员根据培训活动,深入思考总结,及时提交学习心得,存入个人档案,作为评优的重要参考要素之一;三是展示学习成果,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各单位宣传栏等平台,深入挖掘党员学与用的转化,对先进人物事迹进行跟踪报道,提高优秀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激发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各级党组织充分利用党的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党员、党支部“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两会两票”“微型党课”等形式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另外,还通过党建微信、易信、远程教育、党建网等新媒体开展教育,建立党员干部在线学习平台并上线试运行,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

3.从严管理。一是切实落实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通过启动“1+4+1”党员意识提升行动,通过亮明身份、量化管理、开展服务等措施,引导党员增强党性观念,强化党员意识,自觉履行党员义务。二是坚持参管、托管、共管、双管“四管”并举的党员联管制。对流动党员实行“参管”,对工龄买断下岗职工党员实行“托管”,对离退休党员实行“共管”,对在职党员实行“双管”,确保社区党员关系不漏、组织生活不断、教育管理不松、先锋作用不停。在具体管理中全面推行“党员积分制”教育管理,即建立党员积分卡,对党员实行积分评定,通过实施“积分制”教育管理,90%的社区党员主动亮明身份,92%党员公开承诺认领岗位服务承诺,积极参加党内活动、学习培训、缴纳党费,确保了对社区党员的有效管理,增强了党组织的组织功能和管理能力。三是建立流动党员月度摸排机制。对市辖区所有党组织、党员及流动人口中的党员进行摸底统计,抓实不合格党员认定,处置及后续帮教转化等工作;同时,举办党代表培训班,抓好全市69个党代表工作室建设,推动党代表联系服务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的开展。

综上,虽然克拉玛依市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实效,但通过对全市、油田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基层党务工作者、普通党员的抽样问卷调查(党支部书记及党务工作者216名、普通党员420名),分析发现克拉玛依市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三、克拉玛依市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模式不能满足当前党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一方面,目前在单位内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其主要方式大多数还是以传统的“三会一课”为主,多以党的重要会议内容和文件精神为学习内容,管理方式往往是通过行政命令和组织纪律来实施。另一方面,党校行政学院的党员教育,虽然每年的轮训工作都定期开展,每次培训时间大概在一周左右,但在党校一周的党员教育培训侧重对党员理论知识的传授、党性修养方面的培养等,教学中“互动式”的学习平台较少,教育的内容对党员的吸引力较弱。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0%以上的党员最喜欢的教育培训形式是到示范基地参观学习、案例教学、观看电教片、聆听先进事迹报告会等,且不少问卷反映更希望到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参加学习,也希望培训时间能适当延长。

(二)重视程度不够,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一是对基层党务工作者自身教育管理约束不够严格。由于部分党员干部不是专职的基层党务工作者,尤其是市油田企业单位的党务工作者一方面要负责单位党支部相关工作,另一方面还得配合“两委”班子抓生产,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学习理论知识和政策法规。具体表现在:对理论学习不重视,出现“开会学习、不开会不学习”的现象,进而导致宗旨意识不强,自身缺乏模范带头服务意识。

二是党员自身对教育培训重视不够。在抽样问卷调查的党员中,28%左右的党员不能按时脱产参加培训学习。究其原因是部分党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习主动性不强,尚未将学习作为平日工作、生活上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就突出表现为理想信念弱化、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内容单一、管理形式滞后、手段乏力,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党员的实际需要和存在的现实问题、突出问题开展教育管理,导致党员教育管理实效性不佳,出现党员疏于管理的现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6.9%的党员认为本单位现行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单一,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吸引力。

(三)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党员模范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

首先,对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执行不严。虽然各基层党组织基本能够按照上级组织部门的要求认真落实开展各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但也会出现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方面“打折扣”的现象,甚至出现靠“补材料”应付上级检查。尤其是非公企业单位出现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加之部分企业领导班子过于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将经济建设看成是企业发展的“硬指标”,把党员教育管理看作是党建工作的一种辅助手段,认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是“软指标”。在平日工作中表现为,领导埋头抓经济、搞生产,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不够重视。

其次,党员组织生活制度执行不严。在针对企事业单位普通党员的调查结果中显示:仅有69.2%的党员认为单位党支部书记能够按照要求每月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等活动;针对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存在问题,例如“对党员教育管理不严”“党内生活制度实施不到位”的比例分别占到58%和72%。造成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部分基层党务工作者的素质或能力有限,致使日常的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开展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或一些专题学习教育活动走了过场,基层党组织开展的活动对党员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基层党组织对党员远程教育学习、党员理论政策学习等相关自学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党员对参与教育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观能动性。

(四)部分党务工作者的素质不适应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

一方面,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党员队伍,尤其是年轻党员的思想活跃、个性突出,价值取向更趋向多元。因此,如何通过我们的党务工作对这一部分群体加强引导、在尊重他们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使其团结在党组织周围,这是基层党务工作者们面临的现实挑战。

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越来越多,党员流动性较大,尤其是克拉玛依市油田单位党员的岗位性质、岗位形式呈现多样化,党员流动性、分散性特点较为突出,这就给基层党组织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部分党务工作者面对个别党员存在的思想问题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能力有限、教育方式不够灵活,不能有效地通过多种载体和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2%的党员认为目前单位开展的党建活动缺乏有效载体,党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足;有26%的党员明确表示不愿意主动亮出自己的党员身份,主动和上级党组织保持联系的频率也不高。通过这些现象不难发现,这些情况与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效果和对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力有直接关系。

四、构建克拉玛依市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对策思考

(一)严格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探索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保障长效机制

一是要带头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各项制度。首先,各单位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克服消极应付心理,在经常性的理论学习方面不但自身做好表率,而且要把党员干部的教育作为“硬性指标”来抓,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要做到“常研究、常部署、常督促和常检查”。其次,各级党组织要高度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应多方面、多手段,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克服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上的形式主义。

二是要坚持党员培训学习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的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党员教育管理的行为:健全党员教育目标管理机制,建立目标明确、指标合理、易于操作、便于考核的目标管理体系。党支部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从组织发展、组织关系转移、日常教育管理、违纪党员的处理、责任追究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规范;通过网络调查、网上访谈、网上评议等方式对党员教育工作进行科学考评,并把考评结果与干部评先评优、任免等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端正党员自觉接受教育管理的态度,增强党员学习受教育的积极性。

(二)突出党员教育管理实效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党员教育管理的对象突出层次性。首先,对于党员进党校、行政学院方面的教育培训,可依照全市党员单位工作性质、片区分布的层次,结合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对党员进行合理分类,找准党员兴趣所在、期待所在,突出培训内容的类别化。比如,针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着重加强履行岗位职责应具备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以及提高领导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培训;针对农村党员应运用通俗易懂的教育方式,加强与“三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教育和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培训,并强化基层党员联系群众、为百姓服务的责任意识;对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员在坚持传统“三会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奉献日和各类技术攻关、生产竞赛等活动,做到党组织活动与生产经营“两不误、两促进”。通过开展分层、分类教育培训,满足党员“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以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其次,在社区党员教育工作方面,针对社区党员中的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和流动党员,社区党支部可建立为社区党员服务的有效教育途径:第一是政治上多关心,党支部指定专人与其定期联系,及时了解、掌握下岗党员、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第二是生活上多关怀,对年老体弱、身体不佳、生活困难的党员,社区党组织应积极予以帮助和解决困难,如建立联系户“一帮一”制度,发动党员提供服务,捐款捐物,申请社会救济等;第三是在组织上多关注,对党员在接转组织关系、组织发展遇到困惑时及时给予帮助,使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针对流动党员这一群体可精心组织开展类似“党员一帮一”和“一个党员一面旗”等活动,以加强对其的教育管理。此外,还可采取符合流动特点的网络、手机、邮寄、电话等远程教学方式,对其进行不间断教育。

二是教育管理内容突出针对性。党员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在参与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因而,党员的教育管理应围绕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为目标,广泛开展各种教育活动。首先,组织党员参与基层组织建设实践活动。基层各社区党组织可结合当前克拉玛依市打造“世界石油城”的战略目标以及创建法治城市、自治区文明城市等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城市建设发展及实现战略目标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其次,组织党员参与社区日常工作。组织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综合治理、维稳、民事调解等日常工作,发挥党员在社区日常工作中的自觉主动性。最后,组织党员为民办实事。除了进一步强化社区“红细胞”工程、充分发挥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作用之外,还可通过举办“爱心奉献月”“科普宣传周”“为民办实事集中活动日”等活动,积极服务群众,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增添活力。

三是教育管理载体突出丰富性。首先,拓展党员公开承诺、民主评议等传统载体,大力推广党员志愿服务、党员到社区报到等新兴载体,积极为党员服务群众、创先争优搭建平台,激发党员责任感。例如,可在社区党支部领导下,以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党员服务站和社区“党员责任岗”等组织形式,调动党员积极参与“党员责任岗”“结对帮扶做奉献”“一个党员一件事”“服务群众当标兵”等活动,为党员管理工作提供载体。其次,党组织要主动关怀、帮扶党员,推行“三建四关心”等党内关怀机制,通过表彰、慰问、帮困等形式,增强党员归属感。同时,也要严格党内纪律,建立完善不合格党员处置办法,坚持惩罚并重、治病救人原则,严肃处理不合格党员,树立党规、党纪威信,让党员形成敬畏感。

(三)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要监督和惩防相结合

在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同时,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的要求必须加强党员监督和惩防力度。一是要避免出现党员“重使用,轻管理或管理不力”的现象。要严格按照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的要求,教育管理基层一线广大党员,防止基层党员出现违纪违法、“踩红线”的现象。二是要畅通监督渠道,形成监督网络。要组织发动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将群众监督、组织监督、同事监督相结合,形成党员监督管理常态化。三是要延伸监督空间。把对党员“八小时”之内的监督工作延伸到“八小时”之外,从工作圈延伸到生活圈、社交圈,增强党组织监督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党组织还应及时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坚持党员领导干部逐级谈心制度,以便提醒并发现问题,适时提供帮助,解决党员思想上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对部分缺乏政治敏锐性、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组织纪律松散的“问题”党员要进行批评教育,对违法乱纪情节严重的要依规处理,及时清退不合格党员。要定期开展相关的党员警示教育活动,强化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做到警钟长鸣,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和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员教育管理同加强监督和惩防工作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

[2]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4-05-29(3).

作者:白俊莉

上一篇:芭蕾舞教育之西方文化论文下一篇:课程改革初中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