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无形资产特征论文

2022-04-20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行资产评估方法的描述,结合公办高校无形资产的种类、特征及当前评估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如何将期权理论中的二叉树定价模型应用于公办高校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从而为公办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及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提供理论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无形资产特征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无形资产特征论文 篇1:

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对策分析

高校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高校提供某种经济利益或特权的资产。高校无形资产的范围一般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校誉以及其他财产权利。与高校其他资产相比,高校无形资产具有以下特征:无形性,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垄断性,无形资产归高校特定主体依法拥有和支配,其它的任何主体不得非法享有这种权利;不确定性,无形资产所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准确计量;高效性,无形资产往往能产生有形资产所达不到的价值;无可比性,高校无形资产特有创新性、单一性,市场上一般找不到相同的。由于高校无形资产具有自身的特点,其管理就有别于其他资产,具有特殊性。

一、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统一、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近年来,为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高校的有形资产管理逐步得到了规范,而无形资产管理始终没有得改善,缺乏统一、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无形资产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又相互交叉。职责不明确,互相推诿的状况。特别当高校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时候,也没有一个统一、专门的管理机构代表学校出面协调解决,保护学校权益。

(二) 缺乏行之有效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许多高校自身不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在无形资产的管理领域内,系统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很少,管理方式极不科学,规章制度极不完善。大部分高校因制度不健全而无章可循,也有些高校虽然制订了一些规章制度,却存在某种缺陷,不具备可操作性。特别在产权确认制度、保密制度、开发利用制度,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缺乏合理的规定,使得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无据可依。管理制度的缺乏,管理工具手段的落后,制约了无形资产的日常管理。

(三) 缺乏规范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及评价体系就目前高校无形资产的核算而言,要比有形资产的核算难度大得多,核算过程更复杂。高校无形的形成过程蕴含着很多无法计量的智力资源,按现行会计制度核算,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造成无形资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相背离;另外,对自制无形资产的价值及投资收益的确定没有合理的核算与管理办法,这导致无形资产账外流失严重,给学校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由于无形资产形态的特殊性使无形资产目前缺少一套权威的、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以衡量无形资产的货币价值。因此,高校难以对无形资产进行量化管理,大多数高校对已有的无形资产未进行有效评估或评估不当,使无形资产价值得不到真实反映,容易造成流失。

(四) 高校人才资源、技术资源流失现象日趋严重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才的合理流动已成为—种必然趋势。现在许多高校为了提升学校整体综合实力,不惜重金吸引各学科高~A31-,纷纷采取优厚的条件和待遇广泛吸纳人才,使高校教学、科研、学术上具有高水平人才的大量外流,并带走他们所掌握的有关技术工艺、学术研究、科研成果等,以致影响到学校声誉和实力水平的下降,形成无形资产流失。另外,有些科研人员因经费的原因,对其创造的科研成果未能及时办理专利申请,还有些以学校名义争取立项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一旦鉴定,一般都成科研人员自己的成果,学校没有及时进行评估并计价人账,也造成了无形资产的流失。

(五) 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成果转化与科研工作结合的不够紧密,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过高,部分时效性较强的无形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失;还有部分学校长期闲置,科研成果鉴定完后就束之高阁,既不推向社会实现其价值,也没有能力将其转化,使这部分无形资产长期闲置存放,无法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对策研究

(一) 成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为了对高校的无形资产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管理,高校应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成立一个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无形资产管理部门,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员和专门经费,在分管校长的直接领导下专门负责学校声誉、知识产权、高素质人才等无形资产管理工作,并对学校所有无形资产的占有、支配、收益、处分进行有效管理,彻底解决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缺失的问题,使无形资产管理尽快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二) 加强元形资产管理制度建设高校应根据无形资产管理现状,依照相关法规制度化,研究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同时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设,使其在发生各种不同情况、问题时,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遵循,堵塞可能造成无形资产流失的各种漏洞,使无形资产管理具体化并易操作,确保无形资产的规范管理。

(三) 规范无形资产核算和评估管理高校应充分关注自身无形资产的价值,加强无形资产取得、分期摊销、对外投资转让的会计核算;应实施无形资产的监管,及时的对无形资产的未来收益、经济寿命、资本化率进行评估和确认,确保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从动态上掌握高校的无形财富。特别是现在高校合并、资产置换等经济活动相当频繁,无形资产的运作和交易显得格外活跃,通过对无形资产的内部核算和管理,可以减少交易过程中的无谓损失。此外,加强高校无形资产评估鉴定势在必行,应尽快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估规范、标准程序和方法,建立一套健全的无形资产评估鉴定机制,科学地确定无形资产价值。

(四)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高校人才群体既是无形资产不可忽却的一部分,也是无形资产的发明创造者,高校集中了大批科研人员,有很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如果能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实现科研人员自身的价值,而且能够促进高校无形资产增值。高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利用自身现有的条件不断营造创新的学术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竭尽全力为他们的教学、科研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人事管理制度,将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与个人的职称、待遇、奖励等挂钩;以法规的形式明确国家、单位、个人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制定合理的利润分配比例,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留住人才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引进和充实各学科优秀人才,形成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为学校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知识财富。

(五) 加快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无形资产的及时转化是实现高校无形资产价值的有效途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这么迅猛,无形资产的时效性决定了其只有进行及时转化才能实现它的价值,才能给学校带来收益。加快和促进无形资产转化,必须建立有利于无形资产转化的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例如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奖励发明创造和专利申报维护费用,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办法,从制度上保证科研人员的权益,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成立类似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机构,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组织,进行科技成果管理和推广,加快和促进无形资产转化步伐,增强无形资产的效益性,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六) 加强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管理与无形资产管理的其他环节相比,高校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管理更加复杂,管理要求也更高。高校只有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后,才能将无形资产用于对外投资。高校用无形资产投资时,实际上是依托无形资产的价值从被投资单位获得一定比例的权益,并按其在全部权益中的比例享受被投资单位定期分配的利润,因此高校作为投资者,应积极参与被投资者日常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被投资单位的获利水平。只有如此,高校才能真正从无形资产投资中获益。

作者:刘云

高校无形资产特征论文 篇2:

二叉树定价模型应用于公办高校无形资产估值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行资产评估方法的描述,结合公办高校无形资产的种类、特征及当前评估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如何将期权理论中的二叉树定价模型应用于公办高校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从而为公办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及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二叉树定价模型

改革开放以来,资产评估从无到有,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有形资产的评估,已形成一系列成熟而适用的估价方法,而对于无形资产,特别是公办高校的无形资产,由于其存在形式的特殊性,交易次数有限性等,导致与有形资产估价有诸多不同之处。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其价值,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并不充分,本文在进行大量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一、传统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及其适用性

传统无形资产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和清算价格法,下面简要介绍其方法及适用性:

收益现值法,通过对被评估资产合理的预期获利能力进行适当的折现,累加求和计算出资产的现值,以确定其重估价值。该方法重估价值时需综合考虑历史收益及未来市场情况,以预测未来的获利能力,在有稳定收益的资产评估中比较常用。

重置成本法,通过计算重新购或建相似资产的价格或成本,根据待估价资产的使用期限,考虑资产功能变化等因素确定成新率来评定重估价值,多适用于无市场交易案例的资产估价。

现行市价法,通过参照相同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对影响资产价格的因素进行综合比较后评定该资产的重估价值,适用于有大量交易实例的情况,比较科学、合理。

清算价格法,根据企业清算时其资产可变现的价值评定重估价值,由于其适用环境特殊,通常不能够完全体现该资产的实际价值。

从广义上讲,公办高校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学校声誉、与企业及相关机构的合作关系、校园文化、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及土地使用权等,这些资产是高校的宝贵财富,直接影响其兴衰成败,此类资产极少甚至没有可比交易实例,应用以上四种估价方法都无法完全反映高校无形资产的价值。

二、二叉树定价模型的发展及其原理

通过大量调查和分析,本文认为公办高校无形资产的价值主要在于它能够给学校提供将来的增长机会,在某些方面具有期权的特征。因此,本文对期权定价模型是否适用于公办高校无形资产估值进行了研究。

1、期权定价模型的发展。自从期权交易产生以来,诸多学者致力于对期权定价问题的研究,期权定价理论也获得了一定发展。197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 Fischer Black和Myron Scholes发表《期权定价与公司负债》[ Black, F., and Scholes (1973) “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1( May-June), p. 637-659]一文,提出了著名的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而由于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推理過程复杂,实践中不易理解,在他们之后,各种期权定价模型也纷纷被提出。1979年J. Cox、S. Ross和M. Rubinstein在《金融经济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期权定价:一种简单的方法》,即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该模型比较简单直观,运用起来也比较容易,不仅可以用于欧式期权定价和美式期权定价,也可用于无收益资产定价和有收益资产定价。

2、二叉树定价模型的原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对二叉树定价模型的推导过程不做赘述,仅对其原理加以简单描述,以供参考。该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在调整到市场无套利的情况下,在给定的时间内,资产的价格运动有两个可能的方向:上涨和下跌。假定S0为该无形资产的现行价值,u为上行乘数,d为下行乘数。在不确定性情况下,Su为上行情况下的资产价值,Sd为下行情况下的价值(见图1)。

图1资产期权执行日价值分布假定X为该项资产期权的执行价格,C0为看涨期权的现行价格,则上行概率为q的情况下,Cu为资产上行时期权的到期日价值,Cd为资产下行时期权的到期日价值(见图2)。根据该资产的上行概率和下行概率,最终求得期权的到期日价格。

图2资产期权执行日价值分布三、二叉树定价模型用于公办高校无形资产估值的适用性及局限性

1、二叉树定价模型的适用性分析。通过对公办高校无形资产种类及特征进行分析,高校无形资产具有许多美式期权的假设条件,如完全能体现资产价值时市场无套利,风险中性和市场有效率等,二叉树定价模型用于公办高校无形资产估价是可行的。在估价过程中,u和d值可根据当前市场情况结合未来趋势进行估计,无风险收益率可直接用国债收益水平代替,则上行概率和下行概率可通过上行收益率、下行收益率及无风险收益率求出,从而最终求得期权的到期日价格。

2、二叉树定价模型的局限性分析。期权定价模型用于公办高校的无形资产评估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公办高校无形资产存在特殊性,在应用期权定价模型时存在部分障碍,主要表现在:

(1)公办高校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管理者的决策权受到制约。公办高校由政府出资设立,这种产权属性决定了公办高校资产交易必须征得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同意。因此,公办高校的无形资产鲜有上市交易案例,即便有交易大多也非市场价格,这对应用期权定价理论造成一定影响。

(2)政府政策左右高校无形资产期权价值的不确定性。我国公办高校去行政化的工作任重道远,各级政府是否扶持直接影响高校的无形资产价值。因此,在非完全市场经济情况下期权的适用性会受到一定影响。

(3)影响高校无形资产期权价值的不确定性因素多且复杂。高校承担着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从业人员及为社会服务两大功能。而随着我国高校规模扩张,适龄学生数量持续下降,各高校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逐渐显现马太效应,在多方面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高校无形资产的期权价值估算难度加大。

结语:

随着国家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我国高校在教育质量、科研实力等方面均有大幅提升。同时,公办高校业已积累了庞大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这对于公办高校的资产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公正、合理的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从而提高管理水平目前还是一个难题。应用二叉树定价模型对公办高校所拥有的无形资产进行估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而如何完善该理论的实际应用则有待继续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齐美青:《基于实物期权的无形资产价值评估评估》,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李世清:《构建高效人力资本价值评估量化考核模型方法的研究》,载《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12月.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期权理论在高校无形估价中应用的研究”(201106LX811)

作者:万建国 杨盈盈

高校无形资产特征论文 篇3:

高校无形资产有效转化研究

【摘要】 高校办学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以知识和技术为特征的高校无形资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关乎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对其进行合理开发转化对学校及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高校无形资产转化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经验指出应从四个方面进一步促进高校无形资产的有效转化。

【关键词】 高校; 无形资产转化; 知识产权; 专利技术转化

高校办学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高校无形资产是指高校所拥有的、不具有实物形态且能为高校提供某种权益的一种特殊性质的资产。以知识和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无形资产,对高校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师资水平、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以及经费的来源等有决定性的影响。高校如何分析不同类型无形资产的特点并针对性地予以合理开发利用,将其有效转化为有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高校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资源,促进学校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及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无形资产的主要类型及转化特点

高校无形资产涵盖内容较多,对其内涵尚无统一的界定。按照不同标准,高校无形资产可以有不同类型的划分。一般来讲,高校无形资产的构成可划分为知识产权类、人力资源类、管理类、品牌声誉类、权威授权类等,不同类型的无形资产在有效转化时又各有特点。(见表1)

二、我国高校无形资产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无形资产不具备实物形态,看不见、摸不着,长久以来我国高校在资产管理中一直存在重有形轻无形的倾向,造成很多无形资产白白流失,在专家学者的呼吁下,高校逐渐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与转化。但高校无形资产涵盖内容众多、产权归属复杂,又涉及诸多部门利益,目前在管理和有效转化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视不够、成果搁置,高校无形资产转化意识薄弱

部分高校管理者对无形资产的科技含量、社会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因此缺乏对高校无形资产有形转化和利用的意识。很多高校的科研导向是重视基础性研究,强调高水平的论文,重视上游的研究,而轻视应用性研究,对实用技术的开发研究更是重视不够,忽视生产急需的技术、忽视下游的产业化,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处于搁置状态,没有被激活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高校管理者重成果、重论文,轻专利、轻效益,把承担课题、成果鉴定、论文发表、论著出版直接与教研人员的升职、加薪、分房等切身利益挂钩的政策导向,直接导致高校师生在知识产权管理转化方面缺乏市场意识和法制观念,一有科研成果就急功近利地急于公开以获得同行认可,而不是从长远考虑申请专利以获得知识产权。

管理类、品牌声誉类、权威授权类无形资产管理与转化不够。部分高校人事管理缺乏激励与淘汰制度,教学管理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学生管理松散,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欠佳,管理类无形资产水平较低。品牌声誉类和权威授权类无形资产保护与转化不力,校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合作伙伴的社会地位及业内水平较低,校名、校标、校徽被社会企业非法占用,甚至一些个体或校属单位利用高校的权威声誉在外办班或做生意,获取大量利润。

(二)体系不全、激励不够,高校无形资产转化效益低下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在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从实际效果看,高校由于在无形资产转化方面缺乏完善的管理和强有力的激励机制,普遍存在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无形资产转化效益低下的状况。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显示,2003—2009年高校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都呈上升趋势,但在个人、高校、科研单位、企业、机关团体五类主体中,高校专利职务申请和授权数量比例仍较低。2009年国内高校专利申请受理数量为32 680项,仅占当年全国专利申请总量的7.02%;高校专利授权27 964项,仅占全国授权量的5.58%(见表2)。与发达国家不低于30%的科研成果转化率相比,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仅有10%~15%左右。

(三)界限不清、产权不明,高校无形资产转化难度较大

我国高校属于全民事业单位,资产国有化。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高校只拥有其管理权,而无形资产的使用权分布在占有单位,这就造成无形资产的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离。大多数高校无形资产的登记管理在科研或教务部门,无形资产经济核算在财务或物资管理部门。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高校进行科学研究,最终成果就体现在人力资源、专利权、著作权、版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上,由于无形资产的管理职能不明确,无形资产产生以后,管理部门都不重视。

高校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在开发完成过程中,存在产权界定不明的问题,尤其是一些重大课题成果或发明创造资金来源复杂、主管机构重叠、参与人员较多,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产权关系,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并兼顾平衡,为无形资产的转化增加了难度。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技术合同分则中明确规定“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属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但在实践中,由于智力劳动的复杂性、成果形态的智能性和劳动人员的流动性、职务成果和非职务成果界限的模糊性,使得发明人与其所在单位,在职务与非职务、本职与兼职发明成果的归类问题上,存在着认识和理解上的分歧,从而为无形资产的转化增加了难度,也导致许多职务技术成果以非职务技术成果的名义进行专利申请和技术转让,导致大量高校无形资产悄然流失。

(四)保护不力、监督不够,高校无形资产在转化中隐性流失

高校的科技成果中实验室成果占据多数。受高校场地和资金等方面不足的制约,在进行应用开发类的研究时,需要大企业的密切合作。但是在这种科技合作与技术成果转化中,由于受到信息不对称性、创新成果交易契约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会导致高校无形资产的流失。如在成果转让过程中,需分次支付转让费的情况下,一旦对方掌握了所有的技术并能产生经济效益后,以后的转让费就很难收到,导致无形资产的大量流失。

高校人力资源类无形资产因高校普遍存在教师流动和业余兼职现象而隐形流失。一部分无形资产随人员流动被带到新的单位,还有一部分属于学校所有的技术成果、图纸、信息甚至客户关系等无形资产在教师业余兼职时被转移到兼职的单位;更有甚者,部分企业为了低成本获得高校的某项成果或技术,通过与个别教师私自合作交易,使高校无形资产大量流失。

另外,作为高校科研生力军的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了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实验,并掌握部分项目研究资料或关键技术,学生毕业离校很可能使部分在高校完成的科研成果流向社会。

三、我国高校无形资产有效转化对策

综合分析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高校无形资产转化管理的实践,其经验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建立完备的法制,为无形资产转化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建立高度契合的非正式规则,让高校师生自觉自愿投入无形资产转化活动;三是对无形资产依据其不同的类别性质适度分类,实现分类管理与转化;四是实施机制与机构健全,市场化运作无形资产的转化增值。

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现无形资产的高效转化:

(一)加强宣传、强化意识,营造无形资产转化氛围

无形资产在高校活动中的地位及作用不断增强,无形资产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领导层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的思想认识,从资本的高度来认识其潜在的价值优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进一步培育、保护和发展无形资产,增强保护无形资产的自觉性。其次,无形资产的转化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高校应将无形资产的普及教育纳入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去,组织一支宣讲队伍深入各个院系和各个部门宣传高校无形资产转化的内容与意义,帮助教职工增强对无形资产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无形资产转化理念。

无形资产宣传普及教育应达到三个层面的效果:全体教职工对无形资产的内涵及其重要性有正确认识,了解有关无形资产的法律法规,能够自觉保护本校的无形资产;行政管理部门应自觉将无形资产管理纳入日常工作,完善本部门无形资产转化相关制度,解决本校师生在无形资产转化中遇到的疑难,定期举办一些技术转让的交流及咨询会,积极促成师生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教师和学生应熟悉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和本校无形资产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既专心搞科研,又注重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

(二)完善法制、强化激励,加快无形资产转化速度

高校无形资产的有效转化离不开法律体系和制度保障,为使无形资产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在现有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法律基础上尽快建立涵盖各种类型无形资产的法律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另一方面高校应当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制定和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如无形资产的产权确认制度、专利专著申报制度、校名校誉管理制度、无形资产的评估监督制度、对外许可、转让合作管理制度、保密制度、开发利用制度、融资制度及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制度等等。

高校内部的制度建设中尤其要体现以下几点:一是明确区分职务和非职务成果,职务发明归学校,个人发明归个人。只要是利用学校的设备、数据,或者在学校任职期间由于担任学校职务而产生的发明归学校所有,如果纯粹是发明人在业余时间,也并非是利用了学校的设备、特有数据而产生的发明归个人所有。二是合作研究要签订保密及知识产权归属协议,明晰专利权发明人或涉及学校、各协作单位之间的产权关系及法律责任,为追究泄露科学研究人员的行政、经济责任提供依据,实现无形资产的有偿使用。三是鼓励发明创造,强化激励奖惩。首先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制度保障,激发科研人员的潜能,使之不断创造出高新技术成果。其次,对科研人员、在高校无形资产转化中有贡献的师生或部门及勇于揭露非法利用高校无形资产谋取私利问题者给予合理的奖励(包括行政奖励和物质奖励)。例如,把无形资产转化与职称评定相结合,职称评定时优先考虑科研成果的取得及转化;把无形资产转化与津贴、奖金相结合,按科研成果的取得及转化率提高职工的津贴,给予相应的奖金;把无形资产转化与个人技术入股相结合,在科研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支持相关教师与科研人员持有一定比例的个人股份。最后,对于那些利用高校无形资产谋取私利的个人或团体,要给予严厉的行政与经济处罚,严重者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明确机构、分类指导,提高无形资产转化效益

高校无形资产转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高等学校要设立专门的无形资产转化经营机构,形成人员、场所、经费三落实和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管理体系。西方高校设立无形资产转化经营机构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在校内设立转化机构,典型例子是斯坦福大学;二是在校外设立技术转移公司,如牛津大学;三是采取校内转化机构和校外技术转移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做法,如剑桥大学。这些机构以市场化方式运作,自收自支、自主经营;在产学合作中力争知识产权,谋求企业分担专利费用;为部分技术孵化提供风险资金、为师生创业提供全套服务。

首先,我国各高校内部无形资产各有差异,因此各高校可结合自身状况选择适宜的方式设立无形资产经营转化机构,做到机构设置精简、科学、高效,市场化经营自负盈亏。其次,在人员配备上要搭配合理,做到专业技术人员、转化经营人员、法律人员、宣传推广人员、沟通联络人员、财务人员、监督考核人员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无形资产高效转化。最后,学校应针对各无形资产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从而实施专业性的管理。如可设置一个无形资产转化统筹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学校无形资产转化管理战略规划、规章制度制定、绩效考核与监督,其下设不同无形资产种类的转化办公室,每个办公室不仅要负责本部门的无形资产转化工作,还要与其它部门进行良性协调与沟通,以保证整体的工作效率。

(四)科学评估、强化监督,防止无形资产在转化中流失

无形资产作为一种资源,高校要得到有效利用,首先必须对其价值作出科学评估。无形资产评估是确认无形资产价值、进行无形资产投资的依据。准确评估高校无形资产价值,有利于无形资产的保值与增值,防止无形资产流失;有利于将知识产权一类的无形资产推向商品市场,促进知识技术的推广运用;有利于全面了解资产的整体状况,制定科学发展战略。因此,高校应尽快建立切实可行的无形资产评估规范、标准程序和方法,建立健全的无形资产评估机制,科学地确定无形资产价值。另外,高校无形资产转化中还应强化监督(如将所有无形资产登记在册,定期评估并公开无形资产的价值),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同时让全校教职工、学生直观感受到无形资产的价值并能自觉规范自己的不良行为,以避免无形资产在转化中悄然流失。

总之,我国高校对无形资产的转化尚没有成熟的理论和经验,当务之急是要学习发达国家高校无形资产转化的成功经验,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不断探索其转化的路径。目前,我国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有关高校无形资产转化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高校也要提高对无形资产转化的认识,营造其转化的环境,完善无形资产的管理及转让规则,既使无形资产保值增值,又充分发挥社会效益,为高校自身及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温志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财会研究,2009(9).

[2] 孙建英.高校无形资产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4).

[3] 晁春余,刘志学.高校无形资产的有形化管理[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2).

[4] 胡川,杜莹莹,程鹏飞.高校无形资产有效转化的国际比较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5).

[5] 雷杨,陈梦.西方高校知识产权经营的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0).

[6] 徐世同.规范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规章制度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8(8).

[7] 李成.高校无形资产的定量评估初探[J].科技传播,2010(4)(上).

作者:桑秀英

上一篇:生物安全体系建设论文下一篇:情报学研究新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