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产管理论文

2022-05-10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高校资产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高校资产管理就是要保证高校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对高校资产运用的不同环节或过程进行管理,防止高校国有资产流失,促进高校资产合理、有效与节约运用。针对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第一篇:高校资产管理论文

高校资产管理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对教育经费投入的逐步增加,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新形势下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学校管理实际,学校在资产管理工作中遇到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离校资产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学校资产管理工作应以体制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健全为保障,通过资产内部控制和信息化管理,推进全员参与资产管理工作,协调校内各项资产管理活动,有效提高资产管理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资产信息真实和完整。

【关键词】学校 资产管理 内部控制 信息化

学校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数据统计,2013年年末全国各类学校校舍建筑面积总量28.7亿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5840.5亿元。其中,普通高校校舍总建筑面积8.4亿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3309.6亿元。从近些年政府主管部门组织的资产清查情况来看,学校资产闲置、挪用、毁损、盗窃和流失等现象频繁发生,国有资产浪费和损失风险较大。

一、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

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相比,学校资产管理工作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资产管理工作相对落后。一些学校资产规模达数十亿元,但内部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相关的制度建设不规范。许多基础教育学校设置了专职会计,但未专门设置资产管理工作岗位。部分学校配备的资产管理岗位工作人员对于财务工作不熟悉,造成学校资产管理专业性不强,资产管理水平得不到提升。一些资产规模较大的学校未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而是由财务、设备或后勤部门代为行使资产管理职责。有些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在内部资产管理中尚存在多头管理现象,如货币资金由财务部门管理,土地和房屋构筑物由总务后勤部门管理,图书由图书馆管理,设备由实验室管理部门管理,车辆由校(院)办公室或车队管理等。多头管理导致单位内部资产管理混乱,各项资产管理工作之间衔接性不强,协调不顺畅,工作相互推诿或职能重叠。一些学校在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以及对外投资过程中,可行性研究不够,未执行集体决策,监管不严,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有些学校无形资产被私自滥用,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合法权益。

(二)资产账务管理不规范

一般来说,校内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学校资产的验收、登记入库、建立资产台账等工作,财务部门负责资产价值的核算及入账,登记资产总账和一级明细账账簿。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对于资产的账务处理不规范,资产科目使用衔接不畅,导致资产账目混乱。一些学校未建立验收、入库、领用、记账等资产管理流程,造成资产管理程序不透明、不规范。学校资产入库登记和财务记账之间存在着业务办理时间差,且对账工作不及时,导致资产虚增入账、重复入账等情况时有发生。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建立的资产台账与财务部门会计核算账簿之间资产明细科目使用不统一,导致许多学校特别是资产规模较大的高等院校校内资产账账严重不符。资产处置账务核销时,财务、资产部门未同步核销相应资产科目账面价值。许多学校账务核销与当年资产入库登记、记账信息不对应,造成资产核销账务处理不准确。一些学校资产卡片、资产台账、原始单证等保管不严,未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及时归档,导致重要凭证丢失,资产账务管理基础工作薄弱。

(三)资产内部控制不严

资产内部控制是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基础。目前,学校资产内部控制中普遍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岗位责任不明确、相互牵制机制不健全、管理程序不规范、业务流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一些中小学校会计、出纳岗位人员未有效分离,造成货币资金人为损失。在存货管理方面,许多学校对于实验用品、耗材、低值易耗品等流动资产管理流于形式,未形成有效的采购、验收、入库、仓储保管、领用申请、出库、盘点等管理流程和相互监督机制,导致存货浪费、流失、变质、毁损、被盗、挪用等现象严重,甚至造成危险化学品流失后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一些学校未严格按照政府采购规定办理资产配置事项,导致资产重复购置,甚至在资产购建过程中发生违法、违纪等舞弊行为。一些学校在设备到货验收过程中核查不严,购进的仪器设备不符合采购要求,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在资产保管、使用和维护方面,一些学校未明确相关人员责任,导致仪器设备毁损、丢失以及维护不当导致资产使用寿命缩短。在资产处置方面,由于把控不严导致资产损失或产生舞弊。在对外投资管理方面,一些学校利用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过程中未开展可行性论证,未进行有效评估和集体研究决策,对投资后企业经营行为监管不力,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投资收益损失。许多学校对无形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造成校名、校誉和其他知识产权被其他单位和个人无偿使用。

(四)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从全国来看,学校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呈现高低不平衡状态。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学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资产信息化管理能力较强。有些省市区内学校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还停留在单机版系统建立资产台账和开展日常资产管理状态,个别学校甚至还使用手工记账和管理资产台账。一些学校虽然启用了信息化平台管理资产,但与财务等部门信息系统间未有效对接,成为信息“孤岛”。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落后,导致资产数据的日常维护、统计难以达到动态化管理水平,造成资产账账、账卡、账实核对工作不能很好的开展,资产使用状态调查和数据分析无法正常进行。校内资产管理部门不能随时调用分类、分户资产数据信息,学校领导层不能时刻掌握校内资产现状,教育和财政主管部门也很难准确了解学校资产配置和资产日常管理实际情况。

二、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与企业相比,包括学校在内的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忽视资产管理工作的现象。就企业而言,资产是企业从事产品生产和价值创造的直接基础或辅助投入,是产品生产的投入关键要素之一。资产的使用最终要分摊到企业每一件产品的成本中,为企业产品的市场定价奠定基础。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通过产品成本控制实现单件产品利润的最大化,千方百计节省资产的投入和耗费,强化资产使用管理。而学校资产作为办学的基础条件,无论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内部,长期以来都未形成资产使用耗费量化以及生均成本控制意识。与企业资产相比,学校资产具有非营利性和无偿性等特点。学校资产主要为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围绕教学中心任务,服务于科学研究工作,资产使用具有非营利性特点。学校资产一般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等财政性资金购置,或通过接受社会捐赠获得,资产获取具有无偿性。长期以来学校资产不计提折旧,相关损耗不计入相关办学成本,使得学校资产管理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资产科目分类标准不统一

长期以来,学校资产会计核算科目与资产台账科目所使用的分类编号和名称不一致,给资产日常核算和管理带来很多问题。如就高校固定资产科目而言,相当长时期内,学校财务部门按财政部会计制度六大类科目执行,包括房屋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而学校资产和设备部门执行的是教育部十六大类分类标准,包括房屋及构筑物、土地及植物、仪器仪表、机电设备、电子设备、印刷机械、卫生医疗器械、文体设备、标本模型、文物及陈列品、图书、工具量具和器皿、家具、行政办公设备、被服装具、牲畜。财政部、教育部新颁布实施的《中小学校财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对于资产分类进行了统一,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新制度在固定资产的分类上也予以了统一,具体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虽然新会计制度统一了资产会计科目和分类,但学校在资产日常管理中执行的分类与会计制度衔接还不顺畅。如高校固定资产的分类还是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目录》中规定的十六大类进行划分。目前,教育部未出台相关规定对十六大类固定资产分类与六大类固定资产分类之间进行明确对应。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1年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 14885-2010)》,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和编码进行了整合,但此标准面向所有行业,无法直接套用到学校固定资产科目分类中,且该标准将土地与房屋及构筑物合并作为第一大类固定资产,这与学校财务制度中将土地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管理相冲突。资产分类标准的不统一,造成学校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账目核算的混乱,使会计账簿和资产台账相符成为理想化追求。

(三)资产内部控制建设不完善

2012年财政部制定下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并要求从2014年年初起施行。从教育行业来看,目前执行情况不是很理想。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并未建立起符合学校特点的内部控制配套制度或实施细则,学校在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过程中无直接可参照依据。其次,各级各类学校办学各具特点,在内部体制和内部控制基础建设方面参差不齐。目前,绝大部分学校尚未启动制定内部控制建设实施方案,未指定或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实施牵头部门或岗位,未出台校内内部控制相关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实施的滞后,造成学校资产管理工作在岗位设置、人员配备、职责确认、流程设定等方面不健全、不明晰。许多学校当前资产管理工作的重心还仅停留在日常工作的运转上,未综合考虑和谋划资产管理职能设置、岗位配备、保管和使用责任等资产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一些学校虽然成立了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但局限于政府采购执行、资产账务管理等方面,资产实物的管理工作无法深入进行。一些学校对于资产配置采购、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工作监管不严,出现了相关领域内的违法、违纪问题。许多学校忽视无形资产管理,导致学校拥有的知识产权被无偿侵占,校名、校徽、校内重要标识被无偿使用,造成无形资产使用收益的大量流失。

(四)资产精细化管理意识不强

资产是学校内部各项办学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和支撑条件,仅靠资产部门或若干个资产岗位管理是不够的,需要全校上下各级人员、各个部门相互配合才能将资产管好。资产管理部门或资产管理岗位人员是牵头和协调资产管理工作的责任人员,除了利用完善的内部制度作为管理工作的基础外,还需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工具。许多学校特别是规模较大的高等院校,在经历院校合并、新校区建设等发展过程后,确立了多校区办学格局,资产分布范围较广,资产数量和资产总值庞大,根本无法在厘清各件资产保管使用状态的基础上实现动态化管理。资产信息化管理是资产管理发展的趋势,是推动学校资产管理工作上水平的重要手段。从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普遍兴趣浓厚,但大部分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学校将重点放在多媒体课程、远程教学、网上选课、学生信息管理、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对于财务、资产等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重视程度不够,相关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学校资产管理工作依赖于简单的单机版管理系统,甚至有些学校还停留在手工核算和资产记账阶段。只有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校内资产管理部门和岗位人员才能够通过组织资产调配、启动资产清查、开展资产对账等方式实现资产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信息化手段落后已严重制约了学校资产管理现代化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校内资产管理责任制

资产管理工作是校内财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学校办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条件之一。无论办学规模大小,学校都应设置专门的内部资产管理部门或资产管理岗位,履行资产管理职责。规模较大的学校应建立“资产管理委员会(或资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资产部门和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资产保管使用人”四级资产管理体制和责任落实机制。“资产管理委员会(或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资产管理的领导和决策工作。资产部门和财务部门作为资产管理等财经工作的综合部门,具体负责资产日常管理工作和资产账务处理、核对。资产使用部门负责对占用资产的实物管理,确保资产安全和完整。资产保管使用人负责对所保管资产的合理使用,做好资产日常使用管理和保养维护。规模较小的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根据办学实际,建立“资产工作领导小组—资产管理岗位和会计核算岗位—资产保管使用人”三级资产管理体制,全面开展资产日常管理工作。

学校应在健全分级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完善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制定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出租出借和对外投资、评估和清查等具体资产管理规定,出台货币资金、存货(耗材和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分类资产管理办法。学校内部资产管理体制的建设应做到不留死角、不相冲突,确保各项资产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条件成熟的学校应建立包括资产管理在内的经济责任制度,全面落实学校各级人员在资产管理工作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完善资产保管和使用的奖惩机制。学校应逐步完善校内资产使用绩效考核体系和成本控制机制,设置科学、合理的成本考核评价指标,按期对各部门和人员资产使用情况开展绩效考评,有效提升资产保管和使用的责任意识。

(二)做好资产科目对接工作

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新出台的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 14885-2010)》,尽快制定资产登记科目和会计核算资产科目相衔接的有关规定。学校财务部门应建立固定资产二级分类会计核算科目,固定资产科目之下设置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图书档案、文物陈列品、家具(用具和装具)及动植物二级核算科目,对固定资产价值进行核算,完善会计账簿。资产管理部门应建立资产明细科目,在六大类会计核算科目之下设置具体的明细科目,完善数量、价值结合的资产卡片和资产分类、分户台账。土地使用权应按目前学校财务和会计制度要求,列入无形资产管理。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相互协调,形成“财务部门分类总账、资产部门分类和分户明细账”的校内资产账簿管理体系。

资产部门在资产入库登记时,根据资产类型、购置时间、供货商、型号、保修期限、使用部门、保管人、领用人等关键信息填制资产卡片和验收单据,并确定资产的具体分类,财务部门会计人员按照资产部门形成的分类卡片和验收单据予以记账,确保财务和资产相关科目使用的一致性。由于绝大多数学校资产登记和财务入账工作之间存在时间差,学校资产部门应设置资产登记、审核、复核、记账等具体流程。资产部门按期与财务部门开展账务核对,当资产部门填制的资产卡片和验收入库单完成财务报销和记账手续后,资产部门才能确认资产记账工作,形成资产账簿。资产部门应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保管好校内资产采购、验收、登记、调配、处置等业务活动的重要单据和凭证,及时归档并妥善保存。资产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学校,可以实行财务、资产系统自动对账,在数据共用共享的基础上,实现财务和资产账目的统一。

(三)强化资产内部控制管理

资产内部控制是学校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是体现学校内部控制中财产保护控制的重要方式。加强资产内部控制建设,强化资产内部控制管理是新形势下学校财务和资产管理、会计核算工作的新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相关规定,结合各级各类学校实际,尽快出台学校内部控制实施办法。学校应强化资产内部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学校资产业务中的各种差错和舞弊,维护资产安全完整,防范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能。学校应建立资产内部控制配套制度,梳理资产管理程序和业务流程,评估资产业务中存在的风险,设定内部控制目标,排查关键控制点,确保资产内部控制合理有效。

在货币资金管理方面,学校应制定货币资金业务流程,控制业务风险,合理设置货币资金管理岗位,确保出纳、记账、复核、稽核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互相牵制和监督,加强会计单据和财务印鉴管理,强化支付申请、授权审批、支付审核、复核、记账、对账、盘点等货币资金日常管理工作,确保货币资金业务安全、合法、真实和可靠。在实物资产管理方面,学校应分类制定存货和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合理设置实物资产管理岗位职责,做好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保障实物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优化办学资源配置,避免资产的闲置和浪费,提高实物资产使用效能。学校应梳理存货业务流程,明确请购与取得、验收入库、仓储保管、领用发出、清查盘点与处置等各环节相关审批程序和手续,做好危险化学品的仓储保管,采取“限制接触”和“隔离储存”等措施,防范危险化学品流失可能造成的重大安全事故风险。学校应加强固定资产预算配置、购建、验收登记、保管使用、维修保养、转移处置和清查盘点等各环节管理,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强化固定资产的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和监管。学校应健全校内无形资产管理和保护制度,提升无形资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应遵循“公平、公正、规范、透明”原则做好政府采购工作,按照“先审批后处置”原则,依法依规做好各类资产的出租、出借、对外投资业务,杜绝违法、违规等舞弊现象,维护学校合法权益。

(四)加强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促进资产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手段。资产管理工作涉及学校办学业务的各方面,延伸到校内各个角落,需要全校各部门共同参与,依靠全校人员共同努力。随着一些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多校区办学格局的形成,传统的手工账务管理和单机版系统已满足不了学校资产管理的需求,需要实现全校资产信息的共享,推进资产的共同管理。

在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选择方面,学校可以取用C/S(Client/Server)结构模式构建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即客户机(Client)和服务器(Server)数据链接的局域网管理模式。但C/S结构模式非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管理,对于终端登录的限制条件较多,满足不了跨校区办学学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为满足信息化建设的前瞻性要求,资产规模较大的学校应选择B/S(Browser/Server)结构模式,即浏览器(Browser)和服务器(Server)管理模式搭建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B/S模式运用校园网的高效虚拟环境,能够实现多点登录和操作,实施全电子化监控,达到全员参与校内资产管理工作目标要求。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着手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定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统一资产数据接口,实现资产数据的互通和共享。校内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相关人员按照授予的权限在信息化平台上开展资产入库登记、领用、调配、处置等申请和审批工作,实现资产使用状态查看、资产报表统计分析的动态化管理。财务部门会计核算等财务系统通过校园网平台与资产信息化系统进行链接,资产登记情况及时通过网络推送至财务系统,财务系统依据资产信息化平台确认的资产登记信息形成财务记账凭证,确保资产和财务账目在资产名称、资产科目使用、记账等环节的统一,并按期完成财务与资产的自动对账。

条件成熟的地区,在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可以根据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原则,按照预算管理渠道和财务隶属关系搭建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如各级中小学校,财务关系隶属地市、县、区财政的,由地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搭建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并分类授权控制,校内人员按授权开展资产登记、领用、处置申请和审批等日常工作。财务关系和预算渠道隶属于部委、省(市)的高等院校,可以由部委、省(市)主管部门牵头搭建资产信息化平台,实现政府主管部门对院校资产的适时追踪和动态监控。

信息化建设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由省(市)财政部门牵头搭建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实现包括学校在内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省(市)统筹管理。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今后学校可以引入物联网新技术应用,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对校内重要资产和装备进行智能化追踪和监控,实现实物资产的自动化监测与管理。

四、结语

资产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是体现学校内部控制中财产保护控制的重要方式。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相比,学校资产牵涉面广,涉及资产单位数量多。长期以来,学校资产管理中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等情况,出现资产账实不符、账账不一致、重复采购、流失和浪费、办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对学校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新形势下办学事业的发展对学校财务管理体制、内部资产管理和监控机制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近年来在教育领域资产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违法违规现象,政府和学校在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的同时,出台了系列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紧扣学校资产业务实际,从制度建设上对学校资产管理业务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制度的出台,进一步凸显了学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学校资产管理,有效实施风险防控,既能对校内资产管理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又能排查日常资产管理中易被忽视的盲点和盲区,可以全面提升学校资产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实现学校资产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优化办学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 辛爱梅.知识管理在高校资产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与管理,2013(4).

[2] 帅毅.基于生命周期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13(5).

[3] 高跃峰.高校资产管理信息化模式探讨[J].新会计,2013(6).

[4] 高跃峰.高校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研究[J].新会计,2015(2).

作者:高跃峰

第二篇:高校资产管理浅析

摘要:高校资产管理就是要保证高校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对高校资产运用的不同环节或过程进行管理,防止高校国有资产流失,促进高校资产合理、有效与节约运用。针对高校基建工程、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基建;项目经费

一、高校基建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由于高校基本建设项目为非经营性项目,投资大、专业性强、管理要求高,以前主要靠国家投资,筹集资金相对来说有保障,导致高校对基本建设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基本建设的组织和结算由一个部门完成,基建部门就是基建资金的管理者又是使用者。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奖惩措施。

2.招投标制度不健全,运作不是十分规范。目前高校在招投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在工程这块采用了招投标制度,但是对勘探、设计、监理以及重要设备等大部分没有进行招投标制度,从而导致施工过程变更较多;(2)违反规定,对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不招标;(3)将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采取少计工程量压低造价等方式规避招标;(4)不按正常程序公开招标,而是以议标、邀标、指定招标等方式将工程发包给有关系的施工单位,搞假招标,从中谋取好处或收受贿赂。

3.基建项目施工过程监督不力。由于高校基建管理人手缺乏,专业人员不足,基建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基本上都委托给了监理单位。在委托监理单位时,很多高校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选择随意,对监理人员的工作情况也没采取必要的监管,过度信任监理单位。

4.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不高。有的高校基本建设财务人员对基本建设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少,主要是根据财务制度办事,不熟悉工程知识,也不是很了解工程进度中的各种关系和问题,单纯从财务制度上审核各项开支,难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5.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高校中教职工对于基建领域的腐败行为议论很多,但由于不能深入其中,从而很难发现问题的症结,更不要说掌握腐败的证据了。监督不能到位,腐败问题不能被发现,也就不能查处,这就是高校基建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高校基建项目存在的问题及高校在产管理现状,可从以下方面加强管理

1.加强管理和监督,强化内部控制意识。高校必须重视项目建设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基建管理监督制度,目前高校项目法人基本上由单位法人一人承担,因此,要求单位法人对基建项目的工程质量、进度和资金管理总负责,对高校工程项目内部控制总负责,实行基建项目终身负责制。高校负责人就是项目负责人,对基建项目质量终身负责。

2.严格执行基建工程招投标制度。严格按照《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等的规定,招投标的基建项目必须全部进入招投标中心招标。并对招投标的工作程序、要求作出明确规定,加强管理,健全制度,在制度上堵塞各种漏洞。

3.实行合同管理和项目跟踪审计制度,严格资金管理。资金支付也是容易产生腐败的方面,强化基建工程审计,资金支付严格按照合同规定和审计的工程进度执行,重点强化对工程计量支付和设计变更的管理。

4.加强监理工作,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在新形势下,高校基建管理部门应发挥自己的优势,不但要参与施工管理,而且要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协调处理好与监理单位的关系,充分调动监理单位的工作积极性,甲方和监理配合共同把施工过程管理好。

5.加强高校基建审计工作。健全内审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内审制度,依法行使职能。拓宽审计范围,强化审计监督。审计部门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转变思路,更新观念,采取有效措施,对基建工程全过程审计监督,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全面到位,全方位全过程对项目决策、工程招投标、工程签证、隐蔽工程验收、建设资金管理、工程价款结算以及工程质量的跟踪监督。

6.实行公示制度,搞好群众监督。各种基建项目审计结果都要向社会公布,增加审计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广大教职工和社会各界群众的监督。通过公开审计结果,使基建项目更加公开、透明。使每一项基建工程都是阳光工程。

二、高校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科研经费支出混乱。当前,部分院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体制松散,财会人员在经费支出时审核不严,造成经费支出账目十分混乱。一些科研经费成了“人情款”、“私房钱”或者招待费。尤为严重的是一些科研人员通过虚开发票、购买假发票和虚造劳务费发放单据等手段套取科研经费。部分科研项目仪器设备采购时无任何相关部门审批、验收手续,设备购置不入学校固定资产账,造成科研经费严重流失。

2.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许多高校尚未根据院校科研事业发展实际制定适应本校现状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造成财会人员在经费管理中没有健全的制度可以参照,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不统一、不连续。部分院校领导只重视教育事业经费管理,对科研经费管理不够重视。

3.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各自为政,相互脱节。高校普遍缺乏项目管理理念,造成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各自为政,相互脱节。财会人员不参加项目可行性分析,不参与项目概算和预算编制,无法落实项目成本管理工作。项目完成后,财会人员被排斥在项目验收环节之外,无法参与财务决算与项目绩效考评等管理工作,造成部分院校只注重项目申请,不重视管理,给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根据经费管理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完善管理

1.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落实经济责任制。加强制度和管理流程建设,实现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建立规范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是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解决经费管理突出问题的重要保障。高校应根据发展实际,按照相关制度规定,以各类科研项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为基础,制定适应院校自身情况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使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则可依。同时,高校还应将科研经费管理纳入院校经济责任制范围,制订相应的经费管理流程,规定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其他相关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设置专门岗位负责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项目决算工作,明确科研经费使用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细化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加强仪器设备采购管理,规范科研管理费提取比例和科研协作费转拨手续。

2.利用高校网络平台,加强部门协作,共同管理科研经费。对科研项目实现动态监控,并做到信息共享,这样可使项目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同步掌握项目进展信息。以便对科研经费财务信息进行实时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实现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由结果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学校要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实现职能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以达到管理环节的相互协调,实现相互监督、高效使用。

3.加强科研经费监督检查。保证科研经费出效率、出成果是科研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高校财务部门应根据内部控制的财务要求,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机制。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与监督列入学校内部审计监督范围。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督审计,发现违规现象及时纠正。科研项目经费的审批报销应做到手续合法完整,账目核算准确。确保科研资金合理安全使用。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弄虚作假、挪用经费的行为,对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行为,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从体制上应该把科研经费管理纳入到整个科研管理中。加强监督,建立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4.开展科研经费的结题审计和效益审计,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制度。课题结题审计是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的一种强有力手段。通过结题审计,可以发现问题,对症下药,从而对其他课题的经费使用产生约束力。 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如何,既是资金提供者所关注的重点,也是衡量高校科研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开展科研经费效益性审计也将是今后高校科研管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高校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体系,从科研项目的国际国内技术水平、科技含量、经费开支方面等进行全面考核,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戴维忠:高校新建校区项目过程控制及管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2]沈 菲 沈立峰: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8(12).

[3]程玉红: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作者:程晓凌

第三篇:刍议加强高校植物资产管理

【摘 要】长期以来高校没有将校园植物纳入固定资产管理,在不断加调固定资产管理的形势下,如何改变观念,加强高校植物资产的管理,防止国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提高植物资产的使用效益,已成为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校园;植物资产;管理思考

0引言

高校植物资产不同于一般的固定资产,它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同时也是一种有形的财产,可以用货币进行计价,可以被用來进行一系列的经济行为,如市场交易、资产清理、投资等。高校校园一般面积较大,生长着几十万株品种、粗细、高矮不同的植物,其价值超过万元的树木很多,部分树木的价值甚至超过几十万元,植物类资产的总体价值规模超过亿元。但由于植物资产不同于其他资产的特殊性,如何加强其管理成为了许多高校资产管理者需要探索的课题。因此,笔者结合近年来对高校植物资产管理粗略经验综合实际情况,谈谈加强高校植物资产管理的思考。

1.高校植物资管理现状

大学校园作为开展高等教育的场所,优美的校园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提高文化修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优美的校园环境很大程度取决于校园内的植物,特别是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知名高等学府,其校园所具有的文化艺术价值,更是构成了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的美誉度也是学生择校诸多理由中重要的理由。随着资产管理的不断加强,财政部、教育部也认识到了植物类资产的价值及管理的重要性,为此财政部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及《高校财务制度》,已将植物类资产纳入固定资产核算的范畴,《高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 号)第四十二条“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 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但至今教育部也没有出台关于植物资产管理的任何指导性资料供各高校可参考,可见由于植物的特殊性,要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是相当有难度的。近年来教育部加大了对高校植物管理的监督检查,在检查中暴露出高校植物资产管理各种问题。高等学校植物固定资产在新形势下,如何顺应制度改革要求、加强植物类资产的管理,成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者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2.植物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思想上重视不够

多年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只将土地、房产、仪器设备、家俱用具等列入固定资产管理,没有意识到植物也有固定资产的特性,没有纳入固定资产进行管理。2013财政部、教育部要求年各高校将植物纳入固定资产管理,才开始有所意识,但由于植物管理的难度之大,令不少高校还是望而生畏,从思想上重视不起来,使植物资产长期游离在固定资产管理之外。

2.2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

由于管理意识不强,所以高校对植物类资产的管理在相当长时期是空白的,没有建立采购与验收、调拨、处置与报废、盘点清查等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没有明确责、权、利等关系。许多高校在基础建设或绿化建设完成后,把植物类资产直接交由绿化养护部门进行简单日常养护管理,对于植物的栽植、移植、买卖、消亡处置、 养护考核等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工作流程, 使植物类资产在管理(使用)过程中,无章可查,无据可依, 植物类资产在使用过程中被随意的移栽、砍伐、损毁、丢弃等,管理混乱,账实不符,账账不符,家底不清从而造成植物资产流失。

2.3盘点不到位

要摸清家底首先要对植物进行盘点,2013年根据《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教财[2012]6号)等相关规定要求,许多高校对校园植物进行了盘点,但因校园植物种类多,数量大,再加上人手少,专业性强及需较大经费聘请相关专业人员等原因,故2013年大多只对植物大种类及数量进行了盘点,没有做到全方位的盘点,数额真实,盘点还不到位。

2.4未进行价值评估和入账

与其他固定资产相同,要对植物资产进行管理,除了盘清数量,还得要确认其价值。2014年新出台的高校会计制度中尚未明确植物资产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更没有明确入账规则,因此在教育部资产入账相关细则出台前许多高校暂无法对植物进行评估,无法确定植物资产的入账依据。

3.加强植物资产管理的措施

3.1转变管理观念。

统一思想 ,转变观念, 改变以往对植物类资产管理认识的偏差。高校领导、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养护部门等都应从根本上树立植物资产管理的意识和理念,高度重视植物资产的管理,把对植物类固定资产的管理放在与房地产、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一样重要的地位来管理,使植物资产发挥更大效能。另外,要广泛宣传,增强群体绿化意识,大力宣传绿化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珍贵树木挂牌,介绍它的产地、生活习性、观赏特点等。

3.2建立植物资产管理机制

高校要充分认识植物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建立符合植物类资产特性的管理机制,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资产管理机制。由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统一领导植物资产管理工作,由财务部门负责植物资产的价值管理,由后勤保障部门负责其实物管理,后勤保障部门再将植物资产分解到各校区进行分级管理,由具体植物养护部门分解到具体管理人员。由粗放型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

3.3完善管理制度

校园植物分布广、来源多、管理难度大,为使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建立一套行符合植物生长特性的资产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是做好资产管理的重要前提。通过建章立制,明确各级资产管理部门的工作明确资产的购置(引入)、采购验收、保管养护、损毁赔偿、报废调剂的具体管理办法操作流程。理顺资产管理关系,明确各级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责,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规范资产管理行为。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

3.4加强植物资产的实物盘点

为使盘点工作到位,需制定固定资产盘点工作实施细则,成立盘点小组并结合校园的特点,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盘点工作实施计划,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与品种鉴定,根据植物资源学野外调查方法,逐一对所有的校园绿化植物进行详细的调查,其中对相应的乔木、灌球,首先在CAD图上逐一进行标号和定位,然后记录品种名称;对草坪地被植物一方面登记品种名称,另一方面用相应的仪器测量具体面积并进行统计和CAD图标注,对现存的植物类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最后对所有植物的名称、取得方式、存放地、规格、管理部门等进行登记,并建立植物卡片。受植物不断生长和自然死亡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为使植物固定资产记录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应定期对植物资产进行实地盘查,完善管理库数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摸清家底,全面了解植物类资产的情况,提高植物资产的实物管理真实性。

3.5对植物资产价值进行评估

校园植物种类多、数量大,且动态生长,如何评估其价值,成了每个高校进行价值评估的难题,笔者认为定期以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交易价格对其进行价值评估。植物类资产在生长存续过程中会发生价值增值,但增值速度通常不会太快,而且对植物类资产进行价值评估需要耗费成本费用。本着既要加强资产管理、又要考虑成本效益的原则,笔者建议对植物类资产价值评估的周期延长为三年,即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组织专家对相关植物类资产的市场交易价格进行考察调研,对植物类资产的价值进行逐一评估。

3.6实施信息化管理

高校应利用固定资产信息系统平台,将植物资产的类别、名称、规格、数量、单价、保人、种植、移栽、报废等方面的信息,全面录入到信息系统中,加强植物资产的管理,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可通过信息系统的统计分析,及时全面了解植物资产的存量、分布、价值增值及使用情况, 为植物资产购置预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兴国.浅谈园林植物资产价值评估.价值工程,2012(12):61-62

[2]郁建美.加强高校植物资产管理对策.商业会计2015(1):86-87

作者:朱国平

上一篇:机电技术专业论文下一篇:科技哲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