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会计课教学特征研究论文

2022-04-28

摘要:在信息技术发展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背景下,各个行业对于应用型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高等院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应不断调整方向,以确保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会计课教学特征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会计课教学特征研究论文 篇1:

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自经济全球化发展,加速了我国信息化进程,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高校会计教学也逐步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其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本文主要探讨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首先分析了当前高校会计信息化现状,接着阐述了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最后总结了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本文讨论结果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教学现状;模式创新]

“十二五”以来,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得到了稳定提升,信息技术也逐步渗入各行各业中,推动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化本身属于一项综合学科,结合了会计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高校必须要及时转变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才可保障教学质量,提升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1当前高校会计信息化现状

当前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主要是教师上机演示、理论授课的教学方式。这类教学方式是以实验教材为参考资料,学生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上机实践操作,难以实现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1.1课程学习兴趣不高

传统单一灌输式教学方式,为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方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甚至部分学生还会丧失学习兴致,难以为学生后期就业奠定基础。

1.2教学方案设置问题

为保障教学安排的合理性,院校一般会开设计算机方面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上级操作机会。但由于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理解不足,无法深入教学,导致教学设置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1.3师资力量存在问题

部分院校在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阶段,大部分教师属于计算机课程兼职教师,会计理论知识不足,学生无法认知自身学习的意义,难以掌握重点知识,无法保障知识与实际衔接。

1.4教学模式存在问题

分析当前全国各类财会专业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①实验教材陈旧,且实验教材单一,高校會计信息化教材更新缓慢,无法保障会计信息化效果,难以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②实践内容与真实实务不符合,学生模拟实训与真实会计实务处理之间存在这较大的差异,无法保障会计业务实施的真实性。或部分院校只注重理论教学,学生完全没接触过会计实务处理,难以消化会计知识。

2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核心基地,只有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展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才可保障教学质量,较快教学改革。

2.1提升课堂趣味性

第一,需要积极开展分组实验教学,提升课堂趣味性。相比传统单一授课方式,选择分组独立学习、师生互动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强。比如:在上机实践课程教学阶段,教师可将课程的1/2时间用以教学,布置实验内容,剩下的1/2促使学生开展自主实验操作,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掌握相关知识点,在小组协同操作下,可实现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第二,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可选择案例授课方式,配备其他的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层面,促使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密切结合,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促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环境。

2.2调整教学方案

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开设前,院校应当先开设计算机软件、会计学等课程,为学生后期学习奠定基础,促使学生更好的领悟会计信息化的用途,明确会计信息化的工作原理。与此同时,还需要及时转变培养方案,因材施教、依据实际情况,科学开展会计信息化实践操作课,强化学生动手能力锻炼,促使学生全面掌握会计课程内容。

2.3强化师资培养

学生想要全面掌握会计信息化课程知识,需要记住计算机技术与会计理论知识,并将两者综合应用,才可完善自身会计信息化知识体系,这一切需要师资队伍的支持。院校在师资配置上,需要选择资深教师,并对教师开展深入培养,定期开展理论知识培训,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也可派遣教师去企业实践,不断丰富自身的会计信息化实践经验,以此保障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持续性。

2.4改进实验教材

若直接摒弃传统会计信息化实验教材,无法实现短时间内实验教材的整合,院校应当积极扩展思维,征询教师的意见,参考西方会计实验教材编写思路,科学规划院校办学特征,及时更新现有实验教材,修改教材内容。首先,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确保编写的教材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知识。其次。我国会计信息化体系本身起步较晚,院校需要积极参考国外教学体系,做出合理完善,以此保障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事半功倍。

3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

当前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主要是教师上机演示、理论授课的教学方式。在信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类传统授课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保障教学质量。本文提出一种全新的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主要如下。

第一,基于现在国内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结合院校教学特色,合理调整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明确当前会计信息化人才类型,主要包含:应用型、开发型、实施型,不同类型的人才,应当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

第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实务教学的原则,强化理论教学设计与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设计,完善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课程结构设计。

第三,在实际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中,落实前期规划,结合信息化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做到同步教、学,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升,为学生后期就业与发展奠定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不断尝试,积极创新,就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的对策,以此保障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持续性,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祝红艳.高校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设置及优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8,22(08):47+53.

[2]杨梅,张广旭.“互联网+”引发的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改革研究[J].中国市场,2018,08(11):194-195.

[3]杜静.高职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安徽省高职院校为例[J].当代会计,2017,15(07):60-62.

[4]庄燕娜.基于成果导向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会计类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16(28):254-255.

作者:颜洁

高校会计课教学特征研究论文 篇2: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会计教育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在信息技术发展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背景下,各个行业对于应用型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高等院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应不断调整方向,以确保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随着全球化经济不断发展和大数据的应用,对经济类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不仅需要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同时还要对学生的信息操作能力不断进行强化,以确保高校输送的会计人才符合当下就业单位需求。现阶段的高校会计信息教学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高校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大的阻碍,基于此,本文对信息化环境背景下当前高校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细致分析,联合信息化社会背景提出解决高校会计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旨在为高校会计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会计人才提供相应借鉴依据。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会计:教育教学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信息技术应用于各个行业领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便捷方式。在当下的高校教学中,教师更加需要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提升,为此教师不仅需要夯实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基础,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确保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满足其就业发展需求。高校作为学术研究以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充分掌握信息化时代发展机遇,会计专业作为经济类专业的一个学科,信息化操作相对来说要求更高,我们应在教学中加强动手实操的综合训练,避免动手实操滞后于理论知识,解决高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动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会计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形式相对陈旧,难以有效应对信息化带来的转变

新型教育模式的应用是传统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对于高校会计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存在着更高的教学要求。

第一,传统的高校会计教育在进行会计理论教学时,大多是通过实体假设进行讲解。然而在信息化时代下会出现网络公司以及虚拟企业,这种公司形式可将原有的假设实体完完全全直观展现出来,为此传统会计理论基础中的会计对象以及假设对象都要发生一定的变化,进而满足信息化背景对会计教育的要求。但当下高校会计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传统教材,忽略学生会计知识领域的拓展,致使会计专业的学生严重缺乏创新精神。

第二,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大数据会计、财务信息同步乃至云存货管理等技术都被会计人员所应用,且当前会计核算的重点也逐渐向企业会计管理方向转移。若高校会计教师并未掌握会计市场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情况开展高校会计教育,培养出的会计人才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则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教育目标也无法实现。

第三,高校会计教师的对于相关软件的操作管理知识掌握并不完善,难以满足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会计教育需求。

(二)信息化重视程度较低,设置的会计信息教学课程不完善

高校开展会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所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为此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极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信息化会计教育模式融合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特征,打破时问、空问对于高校会计教育的制约,同时信息会计教育模式中主张的自主性与个性化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发展特征,因此培养的会计人才质量也在不断提升。现阶段,虽然部分高校意识到信息时代下开展的信息会计教育对于会计专业教学的有利影响,但是对于会计信息化教学课程重视程度仍旧较低,对于当前会计教育质量的提升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当下会计专业教学受到信息化的影响,开展信息化的会计专业教学仅仅是建立网络平台或是建立网络课程,并未将信息化技术与会计教育有机结合。信息化技术作为传播信息传播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当下会计教育模式极为缺少的教学手段。此外,当下的高校会计教育与信息化课程融合过程中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教学制度难以有效落实的情况,继而导致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效率难以有效提升。

(三)教学模式较为滞后,教学内容调整并未与时代发展一致

当下的高校会计教学仍旧沿用传统的实体教学模式,这种会计教学手段以及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会计人才的高标准、高要求。

第一,由于大多数的高校会计专业设置大多是深层次挖掘会计准则或是会计制度,继而导致这种过于专业化的课程设置模式不仅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同时还会对会计课程的改革创新带来影响。在社会实际发展中,未来的会计处理技术将会实现实时报销以及实时审账等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可以利用会计软件处理所有于会计工作相关的事项。但当前的高校会计教育模式并未实现会计至于信息化技术的有机结合,进而导致高校会计教学质量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二,高校会计专业采取教育模式仍旧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磨灭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要知道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单纯进行知识传授,而是师生之问开展有效互动,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但由于教师并未认识到这一点,继而导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会计人才难以满足信息时代需求的会计人才标准。

三、信息化背景下解决高校会计教育策略

(一)提升会计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完善课堂教育管理

实现高校会计课堂教育管理模式的完善,就需要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应用创新的教育模式,通过对教学课程的合理分配,继而全面提升高校会计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一,针对高校会计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的问题,高校需要加大对会计教育理念的改革创新力度,利用高校有效的会计教育资源建立具备网络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特征的会计教学模式。此外,还要加强高校对教育网络化管理意识的培养力度,进而全面培养高校会计专业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第二,为了满足信息化背景下对于高校会计教师的教学素养需求,高校需要以全面提升会计专业教师整体素养为中心,全面推动综合素养的快速发展。需要确保教师具备动态创新能力,在信息化背景下会计应用的创新发展将会成为会计教育模式改革的原动力,为此教师在进行高校会计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信息化背景对于会计理论发展造成的影响,加强自身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的创新提升,为教师信息化背景下开展的高校会计教育活动提供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创新理念,在多元化发展形势下,需要确保教师能够通过教师交流实现会计教学模式的創新,为此教师需要根据信息化发展趋势,结合同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对自身的会计教育手段不断进行完善。

(二)提升信息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优化会计教育课程

信息化教育理念的应用对于高校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此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需要不断提高会计信息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第一,教师需要以网络基础建设为依托开展会计教育,以网络基础建设为学生提供灵活的网络通信服务,同时也为高校会计教育人才的培养创新改革奠定基础。

第二,加强对于会计知识的管理。教师通过加强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管理力度,将会计知识以音频、视频以及图片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多种形式进行展现,进而为学生打造全新的会计知识学习系统,加强教师与學生之问的互动要求,同时也为会计教育评价以及会计学习考核中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第三,通过完善会计教育课程进而确保高校会计教育理念的顺利实施。对于高校会计学生的培养教育是极为复杂的教学过程,学生作为会计信息化教育的直接受益者,需要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应用信息化网络管理系统,应用原理以及信息化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式,因此教师要以此为基础设计全新的高校会计教育课程,实现以理论实践课程为依托联合网络课程,进而达到高校会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开展信息化的会计教学手段,推动课程教育改革

信息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给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信息社会中,对于会计人才培养标准的不断提升,高校需要加快自身教育改革的进程,确保先进会计理念的有效落实,促使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目标的顺利达成。

第一,加强对高校学生会计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确保高校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会计设计、会计流程。同时,引导学生明确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差异性,全面发挥网络信息集成性优势,为高校会计新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保证。

第二,构建完善会计课程体系,优化高校会计教材内容。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会计教育模式正在朝向多元化的教学方向转变,为此需要保证高校教师对现有的会计教学机制进行改革、创新,确保高校教育组织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有机结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组织模式,稳步提升高校会计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背景下需要实现高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并借此为契机解决高校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会计行业提供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人才。提升高校对信息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全面优化高校的会计教育课程,同时还要开展信息化的会计教学手段,全面推动高校会计课程教育改革,此外仍需提升会计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完善课堂教育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改革事业添砖加瓦,为我国发展提供需求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l]刘玉玲,彭永进,张洪江.智慧树慕课教学平台助力信息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0):195-196.

[2]戴月娥,谢巧静.会计环境变迁对高校会计教学的影响与思考:以高级会计学蓝墨云班教学创新为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5):104-112.

[3]郭巧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以山西应用科技学院为例[J].财会学习,2019(23):206.

[4]张丽宏.教学模式改革与“立体多向互动式”高校会计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4):222-223.

[5]包翠华,郑丹婷,粱颖茜.基于“微课+翻转课堂”的地方高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6):273-274.

作者简介:

张建华,潍坊学院,山东潍坊。

作者:张建华

高校会计课教学特征研究论文 篇3:

江苏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

摘要:会计类人才是江苏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江苏省会计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实施5年来,以高校为主体的江苏会计类人才培养取得较大进展。纵观全国,江苏会计类人才总量不足、会计人员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缺乏:审视江苏,高校会计类人才培养存在资源占有与江苏经济社会地位不匹配、区域布局不均衡、培养目标定位同质、课程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江苏高校会计类人才培养应着眼江苏实际,着力协调苏南、苏中和苏北教育资源布局,建设市场导向、定位多元、政产学研合作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江苏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对策

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包括博士后项目、博士项目(会计学专业及会计类招生方向)、硕士项目(会计学学术学位硕士以及会计硕士(MPAcc)、审计硕士(MAud)、资产评估硕士(MV)、税务硕士(MT)等四种专业学位硕士)、本科项目(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以及高职专科项目。国家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江苏省会计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均强调会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作用。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际,总结江苏高校会计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江苏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截至2014年,江苏普通高校134所,其中本科院校51所,高职高专院校83所:部属院校10所,省属院校97所,民办院校27所:位于苏南、苏中、苏北分别为91所、17所和26所。为探究江苏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笔者采取登录高校官网和电话咨询等方式,收集到江苏高校会计类人才招生计划、师资队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信息。

(一)培养层次与招生规模

从会计类人才培养层次看,江苏设有经济、管理类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共10所,其中设有“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高校2所。拥有经济、管理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高校12所,其中会计学二级学科博士点高校1所,拥有会计类博导的高校有7所,会计类博导约20人。截至2014年底,江苏高校拥有会计学硕士点16个,会计硕士(MPAcc)培养单位16个(其中2014年新增5个),审计硕士(MAud)培养单位2个,资产评估硕士(MV)培养单位5个,税务硕士(MT)培养单位1个。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或审计学等会计类专业的本科院校有39所(单项分别为32所、29所和3所)、专科院校有71所、独立学院23所。

从会计类人才招生规模看,以2014年招生计划(或实际招生数)为例,招收会计学博士约14人、会计学硕士223人、会计硕士331人、审计硕士85人、资产评估硕士36人、税务硕士2人:招收会计类本科生约9654人(其中独立学院4680名),其中会计学专业5578人、财务管理专业3497人、审计学专业579人:招收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实务、会计电算化等会计类专科生约9583名。

(二)培养高校区域布局

如表1所示,江苏高校会计类博士后流动站和博士点全部集中于苏南地区,苏南高校会计类硕士点占全省总数87.5%,会计类硕士年招生人数占全省总数85%。苏南、苏中、苏北高校拥有会计类本科专业数分别占70%、5%和25%,三地区会计类本科生年招生人数分别占78%、4.5%和17.5%。三地区高校设置会计类专科专业数分别占55%、18%和27%,招生人数所占比重分别为50%、23%和27%。由此可见,江苏会计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会计类人才)培养资源主要集中于苏南高校。

(三)培养目标定位与方向

江苏高校的会计类人才培养的定位在不同层次上有所差别,各有侧重。博士生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会计学高级研究型人才,侧重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硕士生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高级管理型人才,学术型硕士强调培养科研型人才,专业型硕士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并且从硕士生的专业培养方向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照期望的工作职位分类,如CFO、CPA、ACCA方向,另一类是按照工作的专业职能分类,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成本管理会计方向: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主要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这三个方面,其中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主流,侧重培养务实的管理人才。

(四)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江苏高校会计类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呈现出明显的板块组合特征。博士生课程分为公共课、理论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任意选修课4个部分,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课与跨学科选修课: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4个部分,其中专业会计硕士和学术会计硕士课程体系近似,但前者公共课的比重偏低,专业课中实务性质的课程较多,且较为重视实践环节,总体的学分要求也较高:本科生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课6个部分。其中专业核心课比重大,较好地覆盖了所在专业的必需知识,专业选修课总体可归为金融会计、管理学、法学与营销4个大类,其中以金融会计类的选修课居多。

二、江苏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江苏会计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其经济地位还不匹配,与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江苏会计类人才培养在与同区域省市及同经济量级省份比较中,拥有发展迅速、基础扎实等优势,但也存在总量不足、层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一)高层次会计类人才培养资源总量相对不足

江苏会计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其经济地位还不匹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会计从业人员结构与布局不够合理,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比较缺乏,会计人才管理体制有待健全,会计人才发展机制尚需完善,会计人才市场有待培育。2014年江苏省GDP达65083.3亿元(约占全国10%),其中第二、三产业分别占47.7%和46.7%:非公有制经济GDP占67.4%,其中私营个体经济占42.8%: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江苏会计人员总量为全国的7.6%,注册会计师会员占全国5%左右。

近年来,江苏省会计类专业招生规模大幅度扩张,尤其表现为主要针对在职人员的MPAcc在省内的大规模招生。“量”的提升引起了人们对人才培养“质”的关注,尤其是对高层次的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思考。笔者通过对比江苏、浙江、上海、广东和山东五个经济和人口特征接近的省市,考察其博硕点数和招生人数。结果发现,从博硕点数量看,江苏博士点偏少,硕士点数量较多,近年增长较快:从博硕招生数量看,江苏高校会计类硕士招生量显著高于比较省份,且增长迅速(见表2)。

此外,目前江苏会计人员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不足1%,中级职称的会计人员约10%,初级职称的会计人员约20%,注册会计师约1%,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约为3:30:67。江苏省会计人员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仍很缺乏。

(二)会计类人才培养资源区域配置不够均衡

因市场程度、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策略等差异,江苏长期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苏南常住人口约占全省的40%,但经济总量占全省的60%,苏北常住人口约占全省的1/3,但经济总量不到全省的1/4。从2014年会计类招生人数与区域GDP、常住人口的对比可以看出(见表3),苏中、苏北的会计类人才培养资源明显与其经济、人口状况不匹配,各层次资源相对占有量均远低于苏南:苏北与苏中的对比中,苏中又处于江苏会计类人才培养资源的“荒野地带”。

(三)高校间培养规格定位同质化较为明显

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资源源自传统会计学学科,高校现有会计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培养模式都或多或少带有会计学(主要是财务会计)的烙印。江苏高校会计类人才培养资源主要集中于苏南地区的部属和省属重点高校,由于历史(某些高校历史同源)和现实(同城高校集中)的原因,高校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存在“搭便车”现象。例如,学术型硕士和应用型硕士培养规格存在相似度过高问题,高校间培养模式存在雷同或类似问题。近年来,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会计类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客观上需要高素质、应用型、精细化的会计类人才。上述矛盾导致两种基本现象,一是苏中、苏北地区高层次会计类学历需求旺盛与苏南部分高校会计类硕士生源不足同时存在,二是会计类毕业生供给增加和雇主“一才难求”同时出现。

(四)课程体系建设力度有待加大

课程体系是会计类人才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来源,其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江苏会计类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主要问题表现在:第一,高校发展重心偏移,对课程建设重视度不够,重研究、轻教学,重学科建设、轻课程建设,同样体现于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第二,高校间课程建设多为各自为政,横向合作或联盟案例鲜见,导致会计类课程资源重复建设或利用效率低下。第三,由于规模限制、投入不足、师资缺乏、校外资源利用不够等因素,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培养模式差异不明显。第四,部分高校课程教学方式仍未摆脱“输灌式”,案例教学、校外工作站、慕课等教学手段运用不够。最后,某些会计新领域课程建设步伐不快,如管理会计、企业可持续发展会计、创业创新财务等。

三、江苏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一)发展与江苏经济社套特征相匹配的高校会计类教育

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应立足江苏经济社会特征,为江苏输入高质量的人才,在实现会计人才总量增长的同时,注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首先,江苏应在省属重点高校中再培育一个左右会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满足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其次,实施政产学研用相结合,通过高质量的MPAcc教育为江苏输入高层次应用会计人才。在MPAcc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市场导向、错位发展和品牌经营。第三,江苏高校要注重关注创业创新会计人才培养,为非公或混合制企业培养既懂会计又懂管理的经营型会计人才。

(二)发展与区域战略布局相融合的高校会计类教育

针对江苏高校会计类教育资源主要集中于苏南,苏中、苏北高校高层次会计类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应尽快把高校会计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提上工作日程。主要策略有:第一,进一步加强苏南高校与苏中、苏北高校会计人才(尤其是高级会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具有较明显的属地特征,一方面苏南高校生源相对饱和,有向外扩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苏中、苏北高校培养能力不足,当地有现实和潜在的受教育需求。苏南高校可通过一对一方式与苏中、苏北高校对接,实现江苏会计类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第二,苏南高校可与苏中、苏北会计中介机构、知名企业合作,建设跨地区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第三,加强区域间会计类师资交流。第四,加强区域间会计类学生交流。

(三)发展市场导向和定位多元的高校会计类教育

一是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鼓励和促进江苏高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积极实施会计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推广以高校教学为主体、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构建适应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下游)会计类人才需求,突出特色的高校会计类教育联盟。三是江苏高校会计类人才培养要突出办学定位与特色。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应发挥自身科研实力雄厚、教学质量高的优势,尤其要重视通识教育,培养理论基础厚、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财经类专门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要结合国家和本地实际,培养出专业技能强的实践性人才。

(四)发展课程体系立体化的应用型会计类教育

一是探索江苏高校会计类教学立体化课程体系,主要创新路径有会计类课程国际合作机制、会计类课程职业嵌入机制、会计类证书导向与实务导向课程设置:会计类“高校一中介一企业流动站”式课程培养机制等(见图1)。二是构建江苏会计类研究生和本专科两个级别三个层次的课程改革合作联盟。主要途径有:江苏高校可政产学研合作编撰会计类核心课程教材、教案:高校间会计类课程互认共享机制,共享师资,开设共享课程:规范和实务环节课程由财政部门、中介机构和知名企业财务总监(总会计师)承担,授课点直接设在承课单位:会计类课程案例的政产学研合作开发:会计类国际教育资源共享合作实践。

作者:张长江 翁婷 郑薇

上一篇:技术保障下网络信息安全论文下一篇:福州大学教职工体育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