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艺术论文

2022-04-16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且在创造中不断发展,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必然具备较高的观察力与艺术的创造性。因此在当前高校音乐表演艺术教学中,除教授学生基本的音乐知识之外,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创造性展开培养,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创造性思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表演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音乐表演艺术论文 篇1:

浅析音乐表演艺术中“音乐信息”等相关问题

摘要 音乐信息属音乐自身范畴,是通过二度创作使音乐得到合理解释的依据,同时它们是由音乐而衍生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以及具有各种显性特征的音乐产物。

关键词:音乐表演 音乐信息 哲学思考

音乐表演艺术发展至今,其内在规律及外延关联始终保持着最为根本的自身属性。当下,音乐表演艺术更是赋予了它诸多的社会属性。受其文化语境的多元影响,音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研究具有宽泛的研究范畴和多元的研究体系,对于审美问题的思考更是涉猎了众多学科的交融。“音乐信息”作为音乐附属的存在因素,它能折射出历史和社会对于音乐的需要,由此便能深入地去阐释音乐艺术的美学价值。

音乐表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承音乐文化和繁荣音乐艺术,它是富含着美学性质的一种表演活动,是建立在各种关于音乐基本问题上形式与内容的高度整一,它更是关乎审美层面的哲学思辨过程。

一 二度创作与文本之间的哲学关联

音乐表演是对音乐自身的一个实践,是富含着美学性质的一种表演活动。在音乐表演美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是音乐的本质、风格的演绎、再创作的个性发挥等主要问题。“文本”是音乐最为基本的构造之一,在对文本进行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不仅是为听众展示原作,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能够清晰地溯源它本质意义的所在以及它所隐喻的相关音乐信息,从而得出相应的审美结论。

二度创作是对音乐本身的一个“述说”,它要将音乐通过媒介展示给受众,达到一种审美效果,是一种对于创作的抽象。然而,这种抽象不是对某种现象的抽象,而是基于所有音乐现象共有的内在联系和普遍规律的思考。

对于作品而言,它的信息层面容纳了技术功能、边缘理论、综合分析等广泛的因素。这些游离于其生命中的成分由“人”的综合体而产生,同时也受限于一定的制约。作品的现实意义是其内涵构筑的基本要素和外延意义的呈现条件。一部作品欲达到审美价值的评判,则必须通过媒介信息来呈示,而且这种呈示需要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反思条件获得支撑。

1 历史文化对于音乐表演的形而上思考

对作品的理解,曾有很多表演者所表现的认识是完全与其自身的生理与心理为基础的,由此抽象出不同的表现方式,得出相应的结论。但从整体来讲,似乎这种表演并不足以盖面,这远远不是对音乐本质寻求的最终答案。历史是经过沉淀的,在历史文化中个体的认识才是最充分的创作主体,与物质世界脱离干系的一切思辨都将是片面的,只有在传承中寻找与音乐对话的“缘由”,才能更为客观地阐释音乐系列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感受音乐信息等与音乐相关的内在因素所带给音乐的定性和变化。对音乐研究的立足点与理解是超脱于音乐本质之外的有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思考。它并不孤独,而且具有一定的属性根源。

二度创作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是对“文本”的理解和“塑造”。表演者承载的任务也不仅仅是展示原作,而是将原作的“灵魂”放到时代意义中去体现,从而确定原作的风格,使众多作品根据其“灵魂”而划分归类。音乐原创的作品中包含着作曲家“意向”过程的所知;那么,表演者在所知当中就要完成自我意识的“所感”。这个“所感”是建立在原创意义上的所感,是需要大量合理的依据的,对于把原作作为对象来看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释,例如,文本的“同一性”,原作的“间接性”、“可变性”等特征;表演者对作品“意向性”的反向思考,“溯源”思考的本质活动体现等。不同的表演者在自我认识的框架中努力去与文本达到“吻合”,这是大多数表演者能够做到的。但音乐表演美学的研究中发现,这种“吻合”并不是音乐表演的最终目的,似乎还不够全面,还不能找到一个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来说明音乐表演艺术的真谛。

纵观音乐作品形成,其内在规定性隐性地解释着音乐作品存在的各种论断,音乐信息等内容也包含其中,这些信息的内容对表演起着一定的作用,历史的文化积淀在必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音乐作品的实质,把历史文化真正融入思考才是对音乐表演思考的重点所在。

2 音乐信息——二度创作的表演内涵

音乐表演与音乐信息的关联性意义体现在目的性、约定性以及可塑性的内涵。二度创作是基于主体思考之上的,是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所进行的表演,在表演中,通过音乐的声响传递给听众“形象”上的认同,让音乐在人们的脑海中呈现出一种立体的结构,由结构中“剖析”其框架的“意义”。在这样的画面中再体会它的“色彩”。可以说再创作也是一次创作,是对音乐阐释中极为重要的一次创作。但这为我们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挑战——对于再创作个体因素与原创的思考而引发的对于音乐审美的评判分析。我们所分析的不仅仅局限于音乐的声响,还有对于融入这种声响的人为因素的内在诱因。

音乐信息的目的性主要思考的是音乐的本质和内容。这是一个庞大的认知领域。从音乐作品的角度来认知。它主要是指创作者的本质和内容。凡是涉及到“人”的话题,问题就变得复杂了。仅从创作者的创作角度而言,作曲家是严谨的,“他”要设立自我欲求的目的,并最终为此达到一个结论,这其中包含了一度创作中所涉猎的所有层面,因为他将要为二度创作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文本,这个文本是详致而有依據的,它不涉及到精神层面的表现,而仅仅是围绕着乐谱的技术层面罗列。除了极少数表演者能够从原谱中读出所感之外,大多数表演者从文本中能够掌握的也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思考——节奏、力度、曲式的分析。这些问题都是显性的。

而音乐信息中比较隐性的话题就确立在风格研究中,也就是对于二度创作的约定性。对于这一问题往往是不好掌握的,特定时期、不同流派的作曲家风格迥异。这些因素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都能从对历史的分析中总结各个时期的不同性,但对于二度创作的表演者来说确实受到了一定的约定,而这种约定是否能够被实际意义上的“约定”是表演中很难把握的问题。社会中的“人”具有一般的社会属性,同时受着道德、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影响的表现可以理解为对原创“基本意向”的制约,但同时创作者所要表现在音乐作品中的“意向”就是一种风格作品区别于另一种风格的“标志”,那么这种存在于创作者意识中的“意向”倾向就变成了一种复杂的东西,其内涵是深刻的,它包含着对历史时期、文化背景、流派以及艺术家固有意识形态的综合因素在内的音乐特质。在对音乐美学的研究中,我们正确的以原谱为依据能够为受众更好的解释音乐本体。而当下,对于作品的再创作中融入个性发挥的问题逐渐趋于一种趋势。但是这就为表演者供了一种要求——个体素养的标准。个性的发挥能否让听众完全回归到原作当中去?这不仅仅需要表演者具有良好的个体素质,也需要我们围绕作品所关联的各种信息层面进行思考。

瓦尔特总结说过“演奏家的艺术处理和间接越高,他就能更大程度地传达该作品”,“只有伟大的个性才能明白揭示伟大的创造”。

音乐信息中最为原始的因素不能被忽略,否则,欣赏者将很难通过媒介在意向中达到对作品的“还原”。对于表演者来说,我们要最大限度的还原文本。

3 音乐表演中的“现象还原”

音乐的特殊性就在于其存在方式。音乐表演所呈现的方式就使音乐在时间与空间中得以存在。在审美中,这种呈现的方式需要一定意义上的支撑——表演者、媒介、信息等。当然,对于审美层面而言,则包含着更为宽泛的内容,这些信息内容都被表演者作为在意向过程中逐一体现。对于音樂意义而言,审美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突显音乐艺术的魅力——而其存在方式、表现方式等都将被音乐表演归为一种音乐活动的现象,从哲学层面思考,现象最终是体现本质的。

对于音乐的表演其实是对于作品的理解,将它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呈现给听众。如果我们把音乐表现活动视为一种对音乐实践的现象的话,那么音乐的一度创作(文本)以及所隐含的创作意义就是现象的本质。将现象进行还原一方面是表演者自我理解的思考,另一方面也为受众解释了作品以及通过作品了解音乐的本质,从而产生审美评判。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指出:“这种多重的关系是在一个严格统一的行为中进行的,在这个行为中,一个对象只显现唯一的一次,但它在这个唯一的当下中是一个组合意向的目标。”在音乐中,“当下一个组合意向的目标”就是表演者与作品之间的一个“意向性”结果。任何事物的表象都以其本质为依据。无论表现何种形式,它均以内容为基点,只有这样,表演者才能去实现“媒介”作用的价值。

二 音乐信息为音乐表演美学理论研究提供的依据

1 音乐信息属音乐的所属特性

音乐信息中的相关因素均属音乐这门艺术所特有的,所以音乐信息是音乐特性的一个基本层面。音乐信息中的内容所指的是音乐所包含的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对于音乐的研究,一方面是音乐自身这种构造的技术、物理原则、声响等特性的研究,另一方面包含着音乐与人之间、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由于音乐本身的特性,它区别于其它的艺术门类,它不具有直观性和一次呈现的要素,但往往是这样复杂的特性构成了音乐美学问题研究的庞大空间。从审美角度而言,我们要通过表演者的媒介作用而间接感受。那么,表演者所承载的任务就为之重要,表演者首先要了解音乐表演艺术的一般要素,此外,就是在实践中与音乐审美的深度思考。要通过人对人化的对象,思考人类的审美活动。“音乐的本质就决定了音乐比起其它艺术更不易让我们以一般的方式来把明确的和特殊个别的东西掌握住和说清楚。因为音乐尽管要采用一种精神性的内容,并且以这种题材的内在实质或情感的内在运动作为它所表达的对象,这种内容毕竟是比较不明确的、朦胧的,正因为它是从内在方面(或精神方面)来掌握的,或是作为情感而反映于声音的。”19世纪,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曾阐述过这样的论断。音乐的媒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阐释。但是作为表演艺术而言,任何时期的表演者都要遵循着音乐的内在基本规律。表演者所承载的媒介作用蕴含着音乐本身的基本含义。它所呈现的音乐效果是大众为之作品审美的重要过程。此外,无论表演者怎样表现,最终都是要以音乐的基本特性为基础的,要符合一定意义上的各种内在关联。

2 音乐信息为表演者提供了直观的理性思考依据

在各种美学论断和评价中,表演者可以得知音乐作品的价值体现。但是对于表演艺术而言,表演者所要传承的不仅仅是音乐文化,更多的是一种认识上的方法论。当所有问题都指向音乐美学问题研究中来时——现象回归本质、内容与形式并重。

音乐表演作为二度创作,仅仅具有真实性,即对原作的重视再现还是不够的,它还必须与表演者的创造性相结合,实现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才能真正完成音乐表演的艺术使命。

音乐表演创作的基础需要真实性,同时也需要创造性。创造性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之上,要了解创造的内涵是十分不易的。我们要达到怎样的创造?要依靠何种技术手段?要达到何种表现效果?这都是对表演者的一种挑战。尤其是富于个性的表演,一方面要对作品有独特的见解,一方面又要找到合适的表演方式,通过对与美学内涵的思考,形成自己的风格。

表演者对表演的思考应时刻以音乐信息中的相关问题作为参考,忠实原作,远离偏执。不能把“自我”因素完全带入到表演中来,也不能盲目地模仿和复制。音乐是具有灵性的艺术。需要表演者对音乐有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并把音乐中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协调地统一起来,这才是音乐表演美学的要旨和真意。

参考文献:

[1] 乔建中、韩钟恩、洛秦:《音乐美学》,山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2] [德] 埃德蒙德·胡塞尔,倪梁康译:《逻辑研究》(第二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徐科锐,女,1980—,吉林伊通人,2009级在读博士生,讲师,研究方向:音乐美学,工作单位: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作者:徐科锐

音乐表演艺术论文 篇2:

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及培养策略

摘要:艺术来源于生活,且在创造中不断发展,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必然具备较高的观察力与艺术的创造性。因此在当前高校音乐表演艺术教学中,除教授学生基本的音乐知识之外,还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创造性展开培养,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创造性思维。本文首先分析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其次探讨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常用方法,再次对现阶段音乐表演艺术教学存在问题展开分析,最后基于问题和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特点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希望能够有效提升高校音乐表演的教学质量,使更多学生能够具备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音乐表演艺术   创造性思维   特点   培养策略

创造是促使音乐表演艺术不断发展的动力,面对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人们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如果在音乐表演艺术中一味的遵循守旧,将很难适应人们的喜好。因此,在当前音乐表演艺术教学中,应注意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引导学生对音乐表演艺术做更深入的思考,从而使之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创造性思维,促进音乐表演艺术的改革与创新,提升音乐在日益多元化审美需求下的魅力。

一、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对于音乐表演艺术者来讲,当其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思维时,其通常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通常需要丰富的文化知识作为基础,在醇厚的文化底蕴熏陶之下,才能够使之思维方式产生变化,从而对事物的固有形态做出改变,并将一些文化知识应用到音乐之中,从而使音乐不断创新发展。从众多的实践来看,凡是在音乐表演艺术取得较大成就的人,其都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

(二)拥有较为丰富的人生经验

实质上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来源于创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创作者将自身的情感、经历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此种创作过程便是一种创新。同时,在音乐作品中融入自身情感,也更容易在表演时引起音乐欣赏者的共鸣,从而让音乐表演更具欣赏价值。

(三)拥有较强的发散性思维

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基于传统音乐知识、模式的创新。在该过程中不仅需要创作者灵活融入所学的音乐知识,而且应在脑中构筑音乐表演艺术的相关场景,逐步升华音乐表演中的情感,以此才能让音乐表演艺术展现出更强的层次性,从而让其拥有更强的表现力。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一名优秀的音乐表演艺术者,其应当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较为丰富的人生经验、较强的抽象思维,这是音乐表演艺术者创造性思维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音乐表演艺术者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当前高校音乐表演艺术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上方面对教学展开优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

(一)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常用方法简介

在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对学生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培养引起重视,并逐渐形成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对其概括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法:

1.评价法

所谓评价法主要借助于一些录音设备或摄影设备,将学生音乐表演过程中的声音或视频录下来,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自身的音乐表演,让学生对音乐表演过程做出客观性的评价,从而在此过程中找出自身存在不足,在后期的音乐表演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和改变。此外,在评价法应用过程中,学生之间也能够相互展开评价,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能够对音乐表演艺术产生更多的想法。实质上学生评价的过程,便是一种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创造性的思维。

2.比较法

比较法主要指的是将不同的音乐表演艺术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在音乐表演艺术中,不同的音色、力度以及速度,带给欣赏者的感受将产生较大的差异。比较法的应用主要在于让学生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分析和理解音乐作品,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让学生对音乐作品展开想象,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而且能够让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形成创造性思维。

3.形象思维法

拥有情感的音乐表演才更具有穿透力和表现力,更容易引起欣赏者共鸣。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在音樂表演时更好的融入情感,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如:通过故事、影像资料等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音乐表演时所拥有的情感能够与音乐作品更加契合。这种情境创设引导的教学方式,实质上也是一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把握音乐的情感脉络。

(二)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培养存在问题

虽然从表面来看,当前高校针对学生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培养已积累起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表现出较多的问题,使得评价法、比较法、形象思维法等在应用时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对现阶段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培养表现出来的问题做出概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虽然许多教师在针对音乐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展开教学时,都有意识的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是在具体执行和实施的过程中,却在能力上显得略有不足,不仅无法有效发挥评价法、比较法、形象思维法等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效果,而且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正常开展,使得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乏味,例如:在比较法应用的过程中,对教师音乐表演艺术作品选取有着较高的要求,首先需要教师自身精确把握表演作品存在的差异性,然后才能在引导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音乐表演艺术作品产生更多的思考,从而将其中的一些技巧和方式应用到自身的表演中,形成创造性思维。但是从当前实际教学来看,许多教师在音乐表演艺术作品选取和后期的引导教育上都表现出问题,使得比较法的作用无法得到体现。

2.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更多的在于引导,引导学生在表演中感悟和体会,以此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但是在当前高校音乐表演艺术教学中,仍然将过多的精力放在音乐表演技巧讲解上面,学生更多的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自身对音乐表演的感悟较为欠缺。甚至许多音乐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并没有在公开性场合下表演的经历,这显然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有效策略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之下,音乐文化产业得到较为快速的发展,为促进该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应当重视现阶段教育教学存在问题,结合时代发展环境,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以提升教学的效果。而在音乐表演艺术教学中,则应充分认识到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下面基于笔者的一些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相关的教学策略。

(一)融合学生所学知识,为学生创造思维空间

音乐表演艺术专业学生,通常都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如:对音乐的调式调性、节奏、速度以及乐器辅助配合等有着一定的认知,能够较好的演唱一些作品。因此,高校教师在对学生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应有效把握这方面的优势,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为学生制定合适的目标,引导学生对音乐表演过程进行想象,为学生创造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够在想象过程中实现思维创新,形成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师可利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艺术歌曲与古诗词歌曲作为教学引导内容,如《红豆词》《教我如何不想她》《阳关三叠》《长相知》《故园恋》等作品,在课堂教学前为学生播放不同的演唱版本,让学生体会不同演唱版本的声调变化、情感融入情况等,让学生借鉴自身在演唱时应怎样控制演唱节奏和声调,以达到更好的情感融入效果。通过此引导过程,为学生创造思维想象空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二)利用教师教学经验,引導学生思维发散

教师作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主要引导者,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经验优势,引导学生对相关音乐表演展开想象,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的节拍和节奏。学生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跟随教师手势变化进行音乐表演,且将此过程利用手机拍摄下来,教师在音乐表演的不同位置改变指挥的收视,引导学生在音乐表演中形成不同的节奏变化,最后让学生观看拍摄下来的表演过程。让学生通过观看自己的表演发现节奏变化带来的表演效果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不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音乐表演形式,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但此过程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为顺利达到理想的引导效果,还需要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才能不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逐渐渗透,循序渐进

学生音乐表演创造性思维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一蹴而就的,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循序渐进,在长时间坚持和引导之下,才能够让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进行日常音乐表演,并将表演的过程拍摄下来,然后与教学班中的其他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相互鉴赏的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更加深入的理解音乐表演这门艺术。同时通过此过程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让学生对音乐表演艺术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

在音乐表演艺术中,乐器的搭配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表演的效果,为此教师可在这方面对学生做出引导,让学生掌握某种乐器,并在自身表演中将乐器灵活的应用到其中,此过程实质上是将乐器变为学生音乐表演创造的载体,让学生在思考乐器应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较强的创造性思维。

此外,考虑到文化因素对学生音乐表演艺术的影响,教师可在教学中有选择性的为学生推荐一些音乐表演方面的文献,提升学生对音乐表演的综合素养,例如:可为学生推荐R.M.哈斯的《音乐表演史》,F·多里安的《音乐表演的历史》,T·达特的《音乐的解释》等文献资料。这实质上便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在文化的影响下音乐表演艺术将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表演者来说则有助于其创造和创新,形成更为灵活的创造性思维。

(四)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创造性思维培养效果

传统常规的教学方式,不仅显得过于死板,而且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导存在较大的不足。为此在当前的教学中,应注意对教学方式做出创新,灵活应用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例如:教师在开展音乐鉴赏活动时,可以采用即兴表演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即兴思维和创造思维。由教师设置演唱表演作品,让学生以歌词串烧的方式逐一进行表演,要求每人根据节奏完成一句既有音乐的改编。通过这种类似游戏的方式,刺激学生音乐表演的灵活性,让学生能够摆脱固有的思维束缚,达到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高校音乐表演艺术专业教学中,对原有的教学方式做出改革与创新,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表现出较为积极的意义。因此,在当前实际教学中,高校音乐表演艺术教师应注意对以往教学方法做出总结,分析已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一些效果突出的教学方法,然后构建科学的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而从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来看,在具体策略制定中,主要应从增进学生文化内涵、提升学生音乐表演实践经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三方面入手,从而逐渐引导学生形成音乐表演艺术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孙雅静.音乐表演中表现力体现的思考——评《音乐表演艺术论》[J].中国教育学刊,2019,(09).

[2]秦序.音乐学,请把目光也投向表演——为2018年第二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表演理论)学术研讨会而作[J].中国音乐学,2019,(02).

[3]孙哲.钢琴音乐表演中的音乐美学——评《指尖的艺术——钢琴演奏理论与技巧》[J].中国教育学刊,2019,(03).

[4]胡东冶.音乐表演行为研究——从声乐艺术表演的角度[J].音乐创作,2018,(11).

[5]晏红,郭晗.浅谈音乐表演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评《音乐表演艺术论稿》[J].中国教育学刊,2018,(10).

[6]周闵.美学视角下的音乐表演艺术解读——评《音乐表演美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8,(09).

[7]秦杨.对音乐表演艺术中体验与表达的研究——论演唱电影音乐的体验和表达[J].当代电影,2013,(11).

[8]景作人.追求音乐本质 提高艺术素质——小提琴家薛伟谈专业音乐表演教学创新[J].人民音乐,2011,(10).

[9]杨珺.大学钢琴专业教育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性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9,(A2).

[10]张倩,董静.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导刊,2019,(11).

作者:邓彦睿

音乐表演艺术论文 篇3:

关于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传统的音乐表演艺术教学只是理论上的知识传授,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使得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表演能力。传统的音乐表演教学模式由于太过单一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创新,本文就针对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进行创新。

音乐表演艺术  教学模式  创新  实践

音乐表演艺术教学的重点在于实践,只有通过多实践才能将音乐表演艺术进行活学活用,学生才能掌握表演技巧。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音乐表演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所以对音乐表演艺术教学进行创新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1.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

(1)可以弥补当前音乐表演艺术教学的缺陷

现阶段音乐艺术表演教学缺陷主要表现在以教师为主体,对于实践不重视,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表演艺术的学习兴趣,常常达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艺术实践能力,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创新,才能提高音乐表演艺术的教学效果。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掌握表演技能是音乐表演艺术教学的基础,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是比较重要的。通过采取相应的创新教学模式除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之外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审美能力。

(3)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表演技能

通过对音乐艺术表演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开展有关音乐表演艺术的活动,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对学生成长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音乐表演艺术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其中的人文精神的学习,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表演技能,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音乐表演艺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老师主体性较强,交流性差

当前阶段,由于教师深受传统音乐表演艺术教学影响,在课堂上占据主体位置,课堂教学内容的繁重致使教师没有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从课堂开始讲到结尾,致使教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音乐艺术表演这门学科比较注重实践,学生课堂上缺乏互动就会造成思维受限,即使理解的再全面也不能体会实践感觉,就会出现实践效果与理解有很大出入的现象,而老师对于音乐表演艺术教学的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多制造一些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交流互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理想的音乐艺术表演教学效果。

(2)落后的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高校教师的文化程度都比较高,但是仍然存在教学落后的理念,填鸭式的教學方式仍然是教学的主体。由于当前阶段教师所采取的课件内容都比较单一,理论知识讲解占课堂大部分时间,对于视频演示以及音频播放没有过多展示,这就与音乐表演专业的特性背驰而离,学生在课堂不是为了听音乐而是感受音乐表演的魅力,时间一长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不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音乐表演艺术的重点在于表演,表演是有理论作基础的。因此教师会花费大部分时间去讲解理论知识,从而忽视了实践环节,学生的音乐表演艺术能力也不能得到有效提高。校内的一些小型音乐演出也没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艺术能力,并且老师也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很少有学生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音乐表演艺术能力而去参加一些校外的音乐表演。所以教师要想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平衡点,就必须多走进校园参与并开展多种关于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活动,在指出学生不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艺术能力。

3.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策略

(1)对于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音乐表演艺术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多媒体的引导下进行实际的表演,熟练掌握音乐表演艺术的技巧。还可以组织学生到艺术院校观看表演,加强学生对音乐表演艺术教学内容的认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音乐表演艺术的教学效果。

(2)对课堂活动进行合理组织

在音乐艺术表演教学过程中多为学生提供上台机会,学生在展现自我的同时还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根据音乐艺术表演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的组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音乐表演艺术能力,为以后的表演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实践,进一步提高表演技巧

为了提高学生的表演技巧,加强实践锻炼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应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实践锻炼,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还要加强与别的院校的交流合作,才能更进一步提高音乐艺术表演技巧。

(4)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引进基础扎实思维先进以及表演技巧强的专业师资队伍。老师的素质提高,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让他们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实践进行有效指导,音乐表演专业的老师也应该多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表演技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更好开展音乐表演艺术的教学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音乐表演艺术的创新与实践,既要认识其重要意义,又要根据具体教学状况采取一定的创新策略,进一步推动高校音乐表演艺术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音乐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常德坤.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音乐时空,2014(8):137-137.

[2]张晓燕.音乐表演艺术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通俗歌曲,2017(2):143.

作者:张乐

上一篇:数控设备管理论文下一篇:慕容鲜卑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