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兴趣学习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探讨管理课程隐性知识的教学方法。通过管理课程学习中隐性知识的特点以及教学主体特点的分析,提出利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来提升隐性知识的教学效果,通过搭建教师教学平台、教学互动设计和学习型课堂的建立实现隐性知识的个人化及共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明文兴趣学习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明文兴趣学习管理论文 篇1:

管理学习浅论

从新世纪是知识爆炸、超级直接经济交换时代,到我国的基础教育“应试教育”浓厚,学生们被动读书,导致中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低下,鲜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教育成果,揭示了“管理学习”的必要性,并阐明了管理学习的具体方法及其意义。管理学习学会读书少教多学一、管理学习的必要性(一)知识爆炸,教育成果与信息文明特征相背有史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已从直接经济交换时代——农业文明阶段,发展到了间接经济交换时代——工业文明阶段;目前,已从间接交换经济时代,发展到了超级直接经济交换时代——信息文明阶段,其主要标志是出现了新的生产力——网络。再加上不断发展的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其中的流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智能化和虚拟现实技术对网络的技术支持,使得地球真的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不仅“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成为现实,还让“通话见面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因此信息文明时代,是按需生产,让滞销、浪费趋于-∞(无穷小)的阶段。使得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本世纪初有如下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仅占10%。现代人在校读书时间过长,如果一年不落地从“小学读到研究生毕业”,其年龄已为二十六、七岁。然而当今社会能活过百岁的老人依然鲜见,由于生活条件比工业时代优越,只是高龄老人增多而已。这使得风华正茂的学子们,来不及品味美好的青春,一踏上社会就几近而立之年了。莘莘学子“所学是否既所用”都成问题,这正与目前时代的特征“超级直接经济交换时代”形成了矛盾。(二)应试教育,学历明显高分低能我国的基础教育“应试教育”浓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在背“各学科的标准答案”,读书只为考试,绝大多数教师只教与考试相关的内容。这样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禁锢。中国在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从以上关系式中可明显看出,2000年后的同等学历分值低于2000年前的,其能力自然随之降低,所以说“学历高”不等于“高能力”!从而导致当今社会大本毕业找工作都底气不足,只有研究生毕业(从小到大读书共19年)后26、27岁,才会有信心去找一份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工作!信息时代的中国把“自古英雄出少年,变成了当代英雄出长者(某某院士基本都是年过半百)”的一种怪事,鲜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教育科研成果。要知道没有比尔·盖茨1975年19岁时的白手起家,人类就不可能这么快就进入了信息时代。鉴于以上原因,我国的基础教育学科,必须要培养学生“管理学习”,让我们的孩子,少年得志。让各行各业的人才横空出世,再现“自古英雄出少年”的神话。学海无崖,有法则近。二、管理学习的内涵及其具体方法(一)管理学习的内涵就是在现有的知识储备量的基础上,使用有效的方法,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质,发现其自身的特长所在,使其在学习中选择机会。其实质就是让学生有架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要么自学,要么向他人请教。(二)管理学习的具体方法1.开设学会读书课。从小培养学生爱读书、读懂书的好习惯,逐步使其具有独立的见解和架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开设读书课。要以孩子的个性为基点,让孩子自己或引导孩子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文学或科学类书籍去读,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随时答疑。读完后让孩子先说一说你从中得到了什么知识,你最喜欢本书中的什么内容,什么内容让你感到很难忘或很受益?兴趣会让孩子从读书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这样的读书课,不可能是一对一的辅导,这就要求指导老师知识面宽,至少通读过孩子喜欢读的书籍才能答疑解惑。当孩子读过两三本以上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后,就要引导孩子开始写“读后感”或本书简介之类的读书笔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能读懂自己有兴趣的书籍之后,就自然会用已有的掌握知识的“技能和方法”去攻克感觉枯燥的、却对其生存发展又必须要知道的课程,因为知识是触类旁通的。到初中后,可以指导、训练学生“自学”教材的能力。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答案多元化)为主,“封闭性”的问题(答案唯一)为辅。在上新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将“读不懂的内容”作标记;之后在听老师讲课时,重点听有“标记”的内容,检查“非标记”内容是否真的听懂了?这样在每个学科上,都培养学生这种“先自修再自查”的好习惯。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的五六年间,可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自学”的能力。到高中时,随着孩子知识量的增多,能力的提高,孩子们在学习中一定会有“选择学习”和质疑某个“知识点”的能力。此时的读书课,可让孩子在读完所选书籍之后,可引导其写一篇“读《×××》之我见”之类的小论文,以培养其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开设学会读书课,在基础教育阶段从兴趣出发,以点带面,可达到全面发展的学习效果。因为孔圣人所言:“知之者不如好(喜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实行它为快乐)之者。”2.少教多学。其原则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精心而科学地筛选教学内容,用“知识做基础,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法,以少教多学为准绳,开发学生自己的学习潜质,逐步让孩子具有“管理学习的能力。”少教多学的切入点是要把所有学科的学习内容归纳为“概念、知识和技能”三类之后,再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1)概念: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概念的讲授要“一贯耳、二理解、三记忆”,从而使其成为自己的知识。通俗地说:贯耳就是将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概念名称事先不讲解而直接贯穿于文章的段落之中,以阅读理解、说明文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先学习,其中设填空、提问等题型以引导学生理解该概念,如学生能在段落中理解概念更好;如不能,脑海中会记忆了许多“不理解的名称”。此时老师再去讲解他“不理解的名称”,由于孩子的求知欲很强,就会很快理解并牢记。(2)知识:人类认识自然或社会成果的结晶,识别万物实体与性质的是与不是,定义为知识。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知识的传授重在理解和内化。就是让其能分辨一事物、而不是它事物,并能在学习者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对知识进行加工和利用。(3)技能:技艺才能。它的重要性和涵义古人早有诠释。a.古人对技能的理解①技能是能力的重要方面。如春秋管子《管子.形势解》:“明主犹造(再生)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不会生活困难,也不会受到制度的伤害)。”②技能不是人人能通晓的。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然吾闻浮屠人善幻(丰富的想象力),多技能;闲如通其术(高闲如能通晓他们才艺的话),则吾不能知矣(然而我就无法通晓了)。”③有技能的人,是令人赏识的人。如明李贽《李生十交文》:“技能可人,则有若琴师、射士、棋局、书工(缮写人员)其人焉。”技能珍贵,不能失传。如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文儒近臣不当(适当)崇尚技能,师法夷裔(那身怀绝技的人,将无法将其技能传于后人)。”b.技能的具体教学方法首先,技能的教学要侧重基本功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举一反三,使学生熟练掌握所教的基本技能。其次,在熟练了基本功的技能之后,再训练其技能的运用能力。从简单应用,到复杂应用,再到综合运用,步步提升。逐步引导学生们能将这种技能的一般方法,不自觉地迁移到其它方面的学习中,从而使其具有管理学习的能力。当这种能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其创新能力也就不自觉地成长起来了,也就是说在不自觉中建构着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再次,特别要注意的是——技能不是人人能通晓的。因此在技能的教学中,只能让人人学会最基本的入门级别的技能就够了,而不能逼迫所有学生都去掌握提高级别的技能。如数学很多学生就比较难于深入地学习。如“中国‘差生(主要是数学差所致)’在加拿大成‘天才(走艺术创作之路)’”的故事,就说明由于我们对学生评价机制的缺限,而无法让天才学生崭露头角。总之,无论在哪个学科的教学中,只要将其所有教学内容,归纳为:概念、知识和技能三类,再精选出其中的要点,選用该学段学生“最容易、最快捷”接授所学内容的教法进行有效教学,即让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逐步建构起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就一定能达到“少教多学”的教学效果。三、管理学习意义管理学习中的“学会读书”,是以“看”为主的学习方法,男生擅长的是“看”;管理学习中的“少教多学”,是以“听”为主的学习方法,女生擅长“听”。从“所看”中分析问题,就会有独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具有创新能力;从“所听”中记忆和模仿,从而有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管理学习,可同时开发男生和女生本身的优势,弥补其自身的不足之。在学习中既有“一般”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一定能让学生具有架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管理学习,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教学体现;管理学习,可让孩子们自己有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发现自己的特长所在,在学习中选择机会;管理学习,能进行有效教学,实现“使教学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数量到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实现如《中外哲理名言4》中北京市的孙奉中所言:教育任务的终极,是所有受教育者都具备了自学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曦.少教多学——新加坡教育改革新视角.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7).

[2]罗竹风.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12.

[3]熊丙奇.中国“差生”在加拿大成“天才”.发现,2011,(12).

[4]鲁亚玲.少教多学教学设计.中国校外教育,2012,(12).

作者:黄永丰

说明文兴趣学习管理论文 篇2:

体验式教学对管理课程隐性知识教学效果的提升

摘 要:探讨管理课程隐性知识的教学方法。通过管理课程学习中隐性知识的特点以及教学主体特点的分析,提出利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来提升隐性知识的教学效果,通过搭建教师教学平台、教学互动设计和学习型课堂的建立实现隐性知识的个人化及共享。

关键词:隐性知识 体验式教学管理课程 知识转化

一、管理学知识的显性和隐性

(一)知识的显性与隐性

从1958年,迈克尔·波兰尼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开始,在知识管理中,知识的隐性和显性划分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同。显性知识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另一种在行动中所蕴含的未被表述的知识,则是隐性知识。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于规范化的特点,隐性知识是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存在于人的大脑,不易被人们传播和交流;认识主体在体验学习过程中所产生和运用的隐性知识植根于身体机能本身,由个体特征、知识教育、成长经历等构成的判断力、操作技能技艺等。

(二)管理学中的隐性知识

1、书本中的隐性知识

在管理学课程体系中,文字数据等显性知识在教学中便于通过说明文字图表等清晰地表达,而管理活动中蕴含的管理思维、管理创新的思想,管理理论的应用则是隐含在显性知识层面下更深的知识;由于隐性知识不易文字化,知识的传递不能简单化致使在教学中可能被忽视。隐性知识具有高度个人化的特征,对认知主体要求较高,难于格式化,认知主体的思考方式、思维能力、感知的敏感度理解力甚至是直觉体验都关系着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转变效率,因此隐性知识在管理课程学习中既包含哪些难于消化的深层次管理知识也表现在学习管理知识的学生在学习表现出来的兴趣和投入度,当然某种意义上与教师的引导和教学的组织有很大的关系。

2、教学主体的隐性知识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现代的教学理念中,更强调教学相长教学互动,因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逐步被认同;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互动理念中,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中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隐性知识角度看,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他们的隐性知识经过专业、科学的验证较为系统,学生因知识含量和结构暂缺及经历的匮乏个人隐性知识杂乱和零散性,层次较低。高校教师在教学中的隐性知识表现在教师本身的知识层次,教学理念的先进性、教学思路和方法可行性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过程的掌控上;还表现在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活动梳理和激发出学生的隐性知识搭建学生的知识框架和系统。

3、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障碍

隐性知识表现有四个基本特质高度个性化、难于流动、通过经验获得、是一种无意识的认知能力,这些特点决定了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和隐性知识向更深层次的隐性知识转化过程有很多障碍.隐性知识是创新能力产生的前提,创新思维和能力隐匿于个体的隐性知识中,在隐性知识表达和传递中,认知个体的思维、情感、心智模式、直觉等方面的因素均会影响到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作为一种个人见解的隐性知识,只有通过个人经验才能获取;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隐性知识表达还是学生的隐性能力的体现对环境和情境要求较高,因而怎样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情境的设计至关重要。

二、体验式教学对管理类隐性知识教学的契合性

传统灌输式的教育对现代大学本科的教育已经非常落后,体验式教学自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兴起后得到了教育者们广泛的认同,它能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思维定式,不单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对教育者也提出了挑战。体验式教学是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理论有效性或正确的一种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以理论知识为支撑,教师教学设计为基础,以学生兴趣学习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是经验转化为知识的过程,教学中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鼓励参与和思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

管理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将来从事管理活动,管理活动具有动态性要随时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政策和信息,管理科学学习到的应是一种思考的方式和方法,绝不是针对某一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是管理知识的隐性化特征表现,也就是说,管理思维的形成最终转化为学习主体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学习这种技能的惟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学习者心智模式逻辑推理和思考的能力都蕴含隐性知识,管理知识和学习者之间隐性知识的转化依靠课堂教师的单方传授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需要寻找一个转化的介质,那就是体验。隐性知识总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结合,是对特定的任务和情景的整体把握,隐性知识的构建需要潜移默化中进行。如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中最常用的案例分析来获取管理经验和相关的知识。案例是对企业管理中以往经验的知识表达,通过案例的编写保存在处理事件中所运用的隐性知识;对学生来说,从案例分析中挖掘企业管理专家们在解决案例中蕴含的丰富的隐性知识并学会自我思考和演绎是一种深刻的体验过程。

三、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对隐性知识的转化

居于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特征的梳理,结合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在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能有效促进本科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1、搭建教师群体的隐性知识体验式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管理学知识是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由不同的教师完成教学。每个教师的隐性知识是个人知识和经验的累积、反思、提炼而成,是其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学水平的体现;教师的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都蕴含着隐性知识,教师们会用自己的方法让学生去体验,去实践。体验式教学成为管理知识教学特别是隐性知识传递的重要手段。为了避免资源浪费,教学活动出现多次反复,教学内容重复累赘,教师们应加强体验教学的研讨和交流,应该制定科学可行的隐性知识体验式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搭建一个共享的知识平台,优化体验式教学设计。

2、体验式教学促进隐性知识教与学的互动

知识的转化是双向交流的过程,隐性知识的转化因知识传授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特征各异带来更多传递的障碍。在大学的课堂上,教师通过体验式教学互动的设计,案例讨论过程、课堂分享的交流形成课程教学中的互动,教师本身具有的隐性管理思维、管理活动中深刻思考和批判性能够引导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而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的思辨性、活跃度,对管理问题的思考引发的激烈争论和辩驳,正是激发学生隐性知识获取和输出的原动力。良性互动加速了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吸收。

3、学习型课堂的建立提高隐性知识学习的效率

隐性知识始终贯穿于知识积累的整个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逐步加强和深化的过程,在管理课程的教学中也是一个层层升入的过程。从基础的《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到更专业的企业管理知识,体验式教学设计应该贯穿于整个管理课程的学习中,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团队学习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用心准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体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课堂内外积极学习的学习型小组。正如彼得·圣吉提出的学习型组织建立的核心,学习小组经过课堂分享、管理游戏、案例分析、课外体验活动逐渐改变思考的方式、提高表达能力和人际能力,在团队学习中活跃思维,相互影响,潜移默化中把点状的管理知识与深藏于个体的隐性知识相结合,再通过集体的智慧把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结合起来转化成为更高级隐性知识,管理知识不再是简单停留在认知和识记的层面,而是知识的内化。

4、体验教学中实现隐性知识的个人化及共享

针对隐性知识可以采取个人化的策略。通过体验学习的过程参与,通过案例的引导,游戏的激发在课堂讨论中循序渐进把学生大脑中的隐性知识因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隐匿与管理知识中的隐性知识渐渐被吸收消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这是一个隐性知识个人化的过程。由于这个过程是在团队学习中不断实现转化的,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积极参与体验的学生通在分享过程中就自觉不自觉地把藏于脑海中的隐性知识通过辩论、逻辑分析、体验报告的写作等形成知识的共享。例如,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模拟招聘会的游戏活动,招聘小组由4-5个同学组成,要求向10名应聘者提出相同的3个问题,并对每一位应聘者在招聘过程中追加3个问题提问。在体验游戏中发现,招聘小组的同学在对头三位应聘者提出自由问题时小心翼翼,从第四位应聘者开始小组的成员开始形成默契提出的问题比前三位应聘者更具有建设性,小组成员内部也开始对应聘者的回答展开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和应聘相关的更有效的问题;在简单的磨合中,同学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整合了招聘管理中的相关知识,在模拟的情境下把这些理论教条的知识迅速转化为有效的问题并通过讨论形成共享。模拟招聘游戏体验让学生对隐性的知识实现了个人化和群体化共享的转变。

四、结语

隐性知识的表达和传递是管理知识教学成败的关键。体验式教学的特点与隐性知识的转化有高度的契合性。通过教与学角色的转变、符合知识表达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过程,激发学生主体隐性知识表达的欲望实现知识的转化,有效提升了管理中隐性知识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把握知识的特点,注重教学互动的效果评估,遵循知识显性和隐性之间转化的特点,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质管理人才。

参考资料:

[1]胡泽平,施琴芬. 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的结构与转化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3).

[2]方华,张淑华等. 论隐性知识[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7-32.

[3]田红云等. 体验式教学的认识论基础及应用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2)80-82.

[4]杨志等. 广义隐性知识的萃取与学习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5(1)210-213.

作者简介:

孟 丽 (1979—)女,硕士,玉溪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组织行为学。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 云南玉溪市 650031)

作者:孟丽 周雪莲

说明文兴趣学习管理论文 篇3:

如何加强学生的管理

[摘 要]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有更大的优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强化对学生的管理,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理论素质和过硬的实践管理经验。学生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重要影响。加强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关键词]管理;学习;能力;生活

学校的教育教学离不开管理,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离不开管理。对于一个班级、一个集体,做好管理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工作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教育提供了前提和保障。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教学和管理并存。管理是为学生服务的,学习更要依靠管理,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思想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好的管理不可忽视。

一、学习的管理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并在学习中结合实际生活受到思想教育,使学生能感知所学,领悟隐含在知识中的道理,并能很好地成长、提高、突破和完善自己。

1.课堂是学习的主要阵地

要想学得好,必须要有完善的配套管理:首先,让学生必备的是工具书。在课堂学习中,需要的工具书有:字典、词典、成语词典、近义词、反义词词典等,把这些工具书按照套装分层的方法,挂在自己的书桌旁,每人必备,人人都有,并在这些工具书上标注好自己的名字。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利用工具书能自学解决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学解决,每当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学生会很有成就感,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有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益的。其次,每人准备一个学习用的白板。在课堂练习和回答问题中能及时反馈出学生掌握的情况,由于白板是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样就一改以前学生在桌面的纸上书写,教师要想得到反馈的信息,必须要巡视,而其他同学没有办法看到,通过白板的展示,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再次,学生每人必须准备一个错题本,这样做的目的是更有益于巩固提高学生的所学,学习的反馈就是作业、测验和考试,就是要反馈出自己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把这种不足和差距记录下来,找出原因和解决的方法,更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

2.家庭作业

课后的复习、巩固和提高是学习必备的环节,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在完成家庭作业时也要有相应的管理方法,让学生按照方法实施,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合理地运用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要求完成家庭作业的方法是先做有思考性、解题性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在头脑清晰、精力充沛的前提下更有效地完成作业,然后完成重复性的作业。这样的分配对完成家庭作业是合理的,学生是可以接受的,在相同的时间内,把学生的学习效益最大化,教师和家长沟通好,做好反馈工作,督促学生努力坚持下去,学生形成习惯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会自己想办法调配时间,并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

3.桌面摆放名牌

每个学生的桌面都要摆放自己的名牌,这样有利于任课教师管理课堂教育教学,能对学生起到监督的作用,无形中形成一种压力,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和沟通,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4.桌面要整洁

上什么课用什么工具,其余的全部收起来,这样对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是有好处的,避免了学生分散注意力。同时,在写字用具的管理上也要明确:铅笔要套上笔套,防止铅笔滚落,这样,既能防止铅笔的笔尖断,又能使教室更安静,越是细小的问题,越能使学生得到培养和锻炼。

二、生活的管理

学习中隐含着生活,生活影响着学习,对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生活中要充分运用好这个大课堂,增长学生的能力。比如,和家长去商场购物,学生用心就会有很多收获,产品的说明书是怎样写的,写的格式是什么,通过认真观察,可以提升写说明文的能力,并积累写说明文的素材,调查什么叫合格产品,什么叫三无产品,掌握一些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从而增长生活常识。再比如,进入公共场合,怎样去描述,运用什么样的顺序进行描述,都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描述能力,从而让学生在这种描述中形成自己的思维,还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融入到自己的描述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好这样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三、思想管理

思想是驱动力,思想是源泉。因此,要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学习起来才会有目标,生活起来才会有方向,这是学生成长过程的重中之重,教师要在这方面的管理上认真筹划,仔细琢磨,谨慎应对。

1.公共意识教育的渗透

公共意识的培养教育对学生来说很有必要。学生学习、生活在集体中,不可以我行我素,必须有集体观念和思想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是日积月累的,是一点一滴的,是通过言行的渗透来付诸实施的,这种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正义感和集体观念行为,当学生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的时候,都可以用公共意识这把尺子去衡量自己的言行是否有利于集体,从而在思想上形成一种约束力,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并运用这种约束力去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弥补存在的差距,把自己的强势变得更具特色,把自己的弱势逐渐得到转换和改进,学生有了很好的公共意识,就会融入到集体中。

2.实践意识

学习来源于实践,学生通过实践生活,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受、领悟和反思。比如,种花草、养鱼、观察大自然等系列活动,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自己动手,就会知道自己劳动付出的辛苦,会倍加珍惜这种付出所取得的成果。天天说爱护花草树木、爱护自然环境,学生不会有深刻的认识,但学生亲身体验后,就会形成自我教育,形成自我约束力。

3.资源共享

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都少不了去分享别人的成果,因此,在学生分享成果时要让学生明确,不管是什么成果,都是别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取得的。所以,在分享别人的成果时是否想过自己要做点什么来让大家分享,如果人人都分享别人的成果,而自己不去取得成果让大家来分享,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就不会有成果让大家来分享了。让学生接受这样的观点,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努力去做,努力取得自己的成果,让大家来分享。这样,就给学生一种动力,对学生的学习、创造和实践是极好的切入点,要让学生敢于想,敢于做,敢于创造,在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得到锻炼和提升。

4.潜移默化,无声胜有声

如果一个人说了不做,说的话不算数,那么,通过几次以后就会失信于人,以后无论说什么,别人都不会去在意。学生为了展现正面的形象,所以会考虑到做事情的影响和后果,这样就会产生一种约束力和自制力。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的心里会有意识地去想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自己想做什么,自己要做什么,并在实施中向着合理、高效的结果去努力,这样,学生每天就有了明确的目标。

学习、生活、思想三位一体,相互交织,不可分割,学习中潜在着生活和思想,思想中体现了知识和生活,生活中再现了思想,运用了知识,这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必备素质,生活中用学习知识形成的能力去参加实践活动,生活中用自己的思想去选择自己的实践活动。因此,要从小树立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意识,让学生在未来能更好地去选择自己要走的路,为自己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邓旭辉.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的艺术[J].华章,2012,(22).

[2]许文贤.论小学学校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教育界,2016,(24).

[3]余忠淑.小學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2,(24).

[4]张照霞,黄训军.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的思考与探索[J].读与写,2015,(03).

(责任编辑 冯 璐)

作者:吴艳华

上一篇: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论文下一篇: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