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解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总的教学体系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要求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类型和结构的选择,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又是遵守教学规律,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形式。【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类型结构教學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历史课堂教学解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课堂教学解析论文 篇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解析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将我国各个时期的历史内容都融入其中,具有较为浓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但是从现今的教学体系来说,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了低效化的现象,这样就对初中历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初中历史教师要采取有效教学形式,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原因分析

1.教师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我国虽然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但还有很多学校仍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没有教学改革的意识,有些初中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多数是运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枯燥,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相脱节,无法将历史教学思想发挥出来,导致学生在学习历史时缺乏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无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效率,这是导致历史教学低效化的主要原因。例如,教师在进行历史(人教版)教学时,教学形式过于流水账,而且教学内容只停留在书本内容上,完全没有内容扩展,学生也只是理解了表面内容,其深刻含义完全没有理解,这样也会导致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偏低。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教师都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过程,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只陶醉于自己的讲课内容中,学生也只是呆呆地看着教师在台前讲课,而对教学内容学生却很少理解,这样的教学形式太过被动,无法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而且教师在教学中提问的次数也相对比较少,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良好的思考能力,教学氛围也比较压抑,这些都会导致历史教学效率下降,所以教师一定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历史教学整体效率。

二、解决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的有效策略

1.将现代化教学手段融入历史教学中,整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涉及的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相对比较多,并且很多与我们生活的年代要距离几千年以上,如果教师只运用单一的语言进行历史描述的话,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将现代化技术融入历史教学中,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可以运用投影仪、多媒体幻灯片、录像机等设备进行历史教学,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授历史(人教版)“灿烂的宋元文化”时,可以在课前收集宋元时期的文化内容,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做出教学课件,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幻灯片内容播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宋元时代的文化,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可以提高初中历史整体教学效率。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与学生多进行互动和交流,通过互动和交流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讲授鸦片战争时,要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给学生提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鸦片戰争爆发的时间?是什么引起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对历史的影响?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先讲授了鸦片战争的背景,之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课前问题,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学生都很积极地回答问题,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学效率也有所提高。

3.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有效实施素质化教育。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选取正确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展學生视野。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初中历史教学的作用,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整体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小生 

历史课堂教学解析论文 篇2:

解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类型与结构

【摘 要】在总的教学体系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要求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类型和结构的选择,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又是遵守教学规律,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类型 结构

教學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在传统社会里,我国和外国都盛行不同的教学形式。在16、17世纪的欧洲,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众的、普遍的行为和活动。个别教学形式远不能满足需要。因而欧洲出现了班级授课的新形式。17世纪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的形式进行了科学而的阐释和概括,把它基本确立下来,以后这种授课制度为欧洲各国所采纳,并日益发展完备。19世纪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等人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的理论,给夸美纽斯理论以重要的补充。20世纪苏联凯洛夫主编《教育学》时明确提出了课堂教学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由此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国在戊戌变法后逐渐采用这种课堂教学形式。

中学历史的教学形式很多,这里主要探讨课堂教学这一形式。历史教学的课堂类型划分,简而言之是由其教学任务的多少来决定的。教学任务在两个及两个以上者为综合课,在两个以下者为单一课。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主要是解决历史基本知识传授的问题。为此,在进行课堂教学准备时,针对教材内容的具体特点,结合学生情况和教师自身特点,应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类型和结构。一般说来,课堂教学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来组织、处理教材内容的,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的兴趣特点,规定每节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在总的教学体系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要求选择不同的课堂教学类型,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课堂教学类型和结构的选择,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又是遵守教学规律,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形式。

一、综合课型的内涵与结构

综合课是历史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的课型,它的特点是在一节课之内要完成两个及其以上的教学任务。综合课的任务大致有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和课堂提问、讨论及练习等几项。一般说来,综合课比较适用于头绪不多,分量适中,在一节课内可以完成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教材内容。只不过在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和精力不同,一般比较倾向于把讲授新知识作为主要任务。

综合课比较适用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第一,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兴奋点容易转移,兴奋中心容易疲倦,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需要适当的变换方式予以刺激、巩固和加强。第二,低年级学生接受能力弱,教学时间比较充裕,一节课不宜讲授过多的新知识。第三,比较容易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定量分析到定性分析来处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综合课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组织课堂教学。所谓组织教学,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处理,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安排,注意随时随机的相应变化、调整。

第二,复习巩固及提问。这要求一方面检查、巩固旧知识,另一方面温故而知新,寻找讲授新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提问的内容应该尽量与新课内容衔接,以便作为新课导入的材料。

第三,讲授新知识。讲授新知识既要注意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又要注意与下节课内容保持一定的连续性,这是由历史知识的系统性特点决定的。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可以穿插提问,也可以组织小组进行讨论。新课讲授结束时要做到言简意赅、重点突出、画龙点睛、有启发性的小结。

第四,巩固新学知识。巩固新知识就是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解决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消化所学习的新知识,为课外阅读、课后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做好充分准备。

第五,布置课后作业。一般地说来课后作业要多以阅读、思考为主,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现在很多的一些学校在布置历史作业时,都会为学生订购一些历史习题册之类的教辅书籍,让学生按章完成每一课的历史习题,这些习题都是一些课本上的死的内容,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平时布置历史作业时要尽量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后学习的氛围,不要因为繁重的课后作业和学习任务而打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单一课型的内涵与结构

单一课型不同于综合课型,相对于综合课型来说,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就是在一节课中只需要完成一个教学任务,这个任务可以是讲授新课,可以是复习旧知识,也可以是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等等。当然,这种单一课型在教师们的教学活动中并不常用到,因为一般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在一节课中往往要承担多个教学任务,即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要先导入新课,讲授完新课后还要进行小结,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习的新知识等等。因此单一课型一般只有在以下情形下才会采用。

第一,一学期的课程刚开始,教师需要就该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等谈谈具体的教学要求,让学生明白该学科具体要学习一些什么内容以及怎样学习这门学科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绪论课”。 上好绪论课很重要,既可以帮助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又可以让教师用浅而易懂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手段、科学的教育机制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以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来吸引学生,有利于以后教学任务的完成。

第二,一学期的课程已经完全结束,只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复习所学习的知识,将整本教材的知识点进行串讲,以帮助学生将所学习的历史知识组合成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复习课”。复习课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更好的把握历史发生的轨迹。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具体性、系统性等诸多特点,使得历史知识既不易理解又不容易记忆,因此需要不断地、定期的回顾、复习以便深入理解、巩固提高。复习课的一般结构大致有组织教学;提出复习范围、做法和要求;复习练习;综合练习和布置思考题五个环节,其中以练习为主。

总之,水有向下之定势,却无向下之常形。历史课堂教学也一样,也没有一成不变、永远固定的模式和结构,历史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双边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更新、更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来。

作者:刘海军

历史课堂教学解析论文 篇3:

解析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质量

【摘 要】作为一名教师,一直追求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被教师的教学水平所影响,而且教师的实际教学反思与总结也决定了课堂质量高低。那么,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呢?下面笔者就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质量提高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对课堂的态度,由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每一堂课,课前做好备课,课上讲好课,并设计安排合适的作业,同时,作为学生也应该积极配合老师,做到课前预习、课堂听讲等相关学习要求。

作为老师,不能忽视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保证、补充和促进。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向课堂要质量和效益,坚决反对那种忽视课堂教学质量,加重学生课后负担的做法。我国的很多学校目前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那就是课堂教学质量普遍低下,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想不外乎以下两点:

第一,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方法单一,不适应学生个人的发展,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前课堂上,总是会出现这样一幕景象: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课,而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地听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少,甚至一堂课下来,双方根本没有交流。这样的话,教师又怎么能知道学生是否听懂了、学会了,是否当堂消化、吸收了呢?如果学生没有听懂,没有吸收,甚至不知老师所云,那么这堂课的教学质量又怎么会高呢?

第二,学生在课前没有预习课本,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教师的步伐。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或者交头接耳,或者看其他的书,亦或者走神等等,等到再次集中注意力听讲时,已经跟不上老师的步伐了。一旦学生没有做到当堂消化吸理解,势必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并且难以弥补。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了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提出一些具体的相应措施,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采用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树立新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独立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新的挑战和要求,首先就是要求教师要摆脱以前的教学理念,比如,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新的学生观就是要求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的,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积极健康的成长的,他们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此,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这也就是说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学生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在一定意义上,学生的生活、命运全都掌握在老师的手里。因此,老师要努力使学生健康的成长、愉快的学习。

所谓教学方法,指的是在一定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不是没有根据的,它需要遵循一些原则。比如,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要适应学生的发展以及学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还要使教学方法符合教师的业务水平。我国目前运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情景教学法等,不管使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师都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学生并不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而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完整个性的人,为学生创造完整的生活世界,从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在教育中,学生是学习者,其主要任务是学习,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独立的主体,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也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这样做不仅不会成功,反而,会因此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窒息他们的思想,使他们产生某种程度的反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不要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探究知识,最好是能做到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学中要看学习对象,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成绩的差异,男女生的性别差异等实施教学,有的放矢地使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思想品德等得到发展。要想因材施教,就要全面地了解学生,而要了解学生,就要分析研究学生,这主要包括,研究学生的已有知识型结构、能力型结构、非智力因素等。已有知识型结构,指的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能力型结构指的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就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尤其是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因为,一旦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那么,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育,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按照学生不同的成绩水平来施教,在教学中发扬学生的长处,也要抓住个别学生的短处。比如,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加深对知识深度与广度的理解;对成绩中等的学生,要求他们发展综合能力,逐步转变为优等生;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就要加强他们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第二,学生课前要预习功课,课堂上注意聽讲。预习功课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只有经过预习,学生才知道本节课教师将要讲的知识是什么,自己也能达到先熟悉知识这一目的,这样在课堂上,就不会出现跟不上教师步伐的问题了。而且,学生经过预习,就会知道自己哪里理解不透、看不懂,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才会聚精会神地听讲。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做到当堂消化吸收,课下一定要及时询问老师,尽早把自己的疑惑解决掉,否则,很不利于此后的学习。当然,学生课下也一定要及时地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因为,这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的一种方法,通过做作业,学生能更加明确自己是否掌握了教师在课堂上所教的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以来就是教师的追求,但是这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努力提高上课的质量,因为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上课的质量,而要提高上课质量,就要做到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因材施教,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等。作为学生,要在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争取做到课堂上就能消化吸收教师所讲的知识。

作者:赵大恩

上一篇:历史教学理论探讨论文下一篇:科学果树育苗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