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影视资源与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影视教学的重要载体,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历史影视教学更加重视其中蕴含的求真求实和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本文分析了影视史学与历史影视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影视教学中的史料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關于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思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影视资源与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影视资源与历史教学论文 篇1:

善用历史影视剧资源,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摘要:在体验教育、情感教育等理念的号召下,历史影视剧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大部分历史教师开始应用影视剧资源实现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学科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但是,目前来看,农村历史课堂上影视剧资源应用方式较为单一,只发挥出了教育价值的百分之一。鉴于此,本文探究了历史影视剧资源的灵活应用问题,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影视剧资源

影视剧资源是一种先天具有优势的教育资源,与其它资源相比,它的可视性、可听性较强,可以营造活跃、动态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激发学习兴趣,经历知识产生过程,潜移默化中熏陶人文修养和道德情操。故而,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历史题材的影视剧资源应该贡献力量,推动农村历史教育发展。那么,如何灵活应用影视剧资源呢?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相当于历史教学的“引桥”,通过观赏、辨析、体验、学习影视剧内容,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取历史知识、增强历史素养,奠定历史教材知识学习的基础,提高历史学习效率。因而,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如此利用影视剧资源:

一、基于历史影视剧创建情境

人文性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但是,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只注重开拓历史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知识,无法感知知识的情感和价值意义。而如今,教师可以通过历史影视剧打破这一窘境,开辟人文性历史教育之路。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创设历史影视剧情境,引导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感知教学主题,体验历史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历史素养。

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我利用影视剧资源创建了历史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具体来说,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鸦片战争》的部分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件发展过程,感受鸦片给国人造成的危害,奠定学习的情感基调;其次,根据视频内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整理、表述虎门销烟事件。在表述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形成了“落后挨打、振兴中华”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历史素养。因而,在影视剧资源的运用上,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增加历史教学的人文性,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質量。

二、基于历史影视剧讲解历史

某种程度上来说,历史影视剧是历史的还原和再现。而学生通过观看历史影视剧,观察剧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可以产生同理心,体验人物情感,继而树立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念。因而,影视剧资源是学生与历史教材沟通的“桥梁”,通过影视剧,学生可以理解历史内容,获得历史情感,记忆历史事件。因而,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影视剧讲解某段历史、某个历史知识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时,由于该部分历史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具备同理心去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评价、天平天国运动意义等知识点,学习质量较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引导学生观看了《天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灭亡全过程》,而视听语言很好地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还原了这段历史。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彷如置身其中,正在经历这段历史。而在经历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正确性和先进性,理解了“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同时,当置身于这段历史环境之中,学生亲身感受了“太平天国运动”,自主建构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因而,历史影视剧资源辅助讲解历史,提高了历史教学质量。

三、基于历史影视剧辨析历史

历史影视剧不是客观还原历史事件,而是主观再现历史事件。因而,某种程度上说,历史影视剧不算是历史的真实还原,它还掺杂了艺术创作手法和作者的个人情感。所以,某些历史影视剧会与历史相背离。那么,这些历史影视剧资源是不是就是“废料”了吗?恰恰相反,这些艺术性表达的历史影视剧可以用来“迷惑”学生,促使学生进行历史辨析,增强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戊戌变法”时,我组织学生观看了《走向共和》,在电视剧中,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两个人物的形象明显被美化了。此时,我抓住这一细节引导学生思辨,探究“慈禧和李鸿章‘真面目’”。在辨析的过程中,首先,学生搜集了一些与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有关的历史资料,掌握了慈禧太后支出国库银两修建颐和园、推脱责任给光绪帝和康有为等史实;其次,将掌握的史实与电视剧进行对比,真正评判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两个历史人物。而通过辨析影视剧,学生培养了历史学习兴趣,拓宽了历史视野,更加全面的认知了历史。

总之,历史影视剧资源的利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农村教师没必要将其局限在导入功能上,而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不断挖掘影视剧资源的教育价值,实现多样化运用影视剧资源,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进步。

参考文献:

[1]徐济锐.影视资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利用[J].好家长,2016,(046):185.

作者:彭超

历史影视资源与历史教学论文 篇2:

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历史影视教学

摘要: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影视教学的重要载体,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历史影视教学更加重视其中蕴含的求真求实和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本文分析了影视史学与历史影视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影视教学中的史料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關于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思考。

关键词:影视史学 历史影视作品 历史影视教学 实证意识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五个方面: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历史解释;三是时空观念;四是家国情怀;五是史料实证。对于历史影视教学而言,主要是把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如现代教育技术、历史学与影像影视技术等进行有机整合。核心素养视视阈下的历史影视教学,需重视历史影视教学求真求实和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而历史影视作品则是历史影视教学的重要载体。

一、影视史学与历史影视作品

1979年,劳伦斯·斯通发表了《叙事史的复兴:对新的传统史学的思考》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直言“新叙事史”的问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一种对昔日的变化做出井井有条的科学解释的企图的终结”。“叙事史的复兴”,借助于电影等传媒技术的发展,推动了长于叙述的影视史学的诞生。海登·怀特在1988年正式提出“影视史学”。作为历史学科的新生代——影视史学,它由传统史学衍生而来,是历史学与现代影视特别是现代影视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的学科。

所谓历史,就是以往发生的真实事件。我们难以回到过去对实际状况展开考究,若想对过去进行探究,必须依据史料。史料的类型有很多,如实物、文字、口传、图像、现代音像史料,等等。相较于文献史料,历史影视作品凭借现代影音技术,更能呈现出某些历史场景,使历史叙述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此外,相较于文献史料,历史影视作品的受众面更广,更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某种程度上,一部优秀的历史影视作品甚至能够推动历史知识的普及。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客观历史是无法复原的,它和书写历史以及历史影片中所展示的世界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历史影视作品以及影视史学是无法在真正意义上还原历史情境的。但一部优秀的历史影视作品,一定是建立在大量史料占有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同时结合时代背景,特别是对细节的把握和斟酌。由于历史影视作品归根结底仍然是艺术性的作品,创作者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也要赋予其艺术生命力。《史记》把文学性与史学性的基本特征进行紧密结合,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与教育价值。因此,历史影视作品要做到史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进行艺术再创造。客观存在的历史与历史影视作品二者之间,也要发扬实事求是的史学精神。

2016年10月21日至23日,1813莱比锡民族会战周年庆祝协会经官方授权以军事重演的形式纪念莱比锡战役,上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军迷齐聚德国莱比锡,穿上复制军装,手握火枪,“参加”那场200多年前拿破仑时代最为惨烈的战役。官方宣称,“本次参与重演的军迷们本着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忠实还原历史原貌。无论是服饰、武器、战马,还是旗帜、营帐、军粮,都力求真实。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重演之前,军迷们还会手工搭建、仿造19世纪风格的建筑、车辆,而这些‘赝品’都将被‘战火’焚毁,以求真实再现残酷、震撼的战争场景”。网易历史频道进行了全程直播。

1813年莱比锡战役这一客观存在的史实已无法再现,200多年后的今天,现代人以“战争重演”的形式让历史变得可“看”可“听”。然而当年这场战斗的重现,只能是对历史原貌的一种“复写”,再忠实的态度,2016年的“决战莱比锡”也无法与1813年的莱比锡战役保持一致。当年那场战役双方死伤共计约9万人,当下的这场“战争重演”仅仅是一场“和平演习”,但是参与者在服饰等各方面努力贴近历史的态度,使得求真求实的史学精神通过这场极富震撼力的“战争重演”得以传承。

二、历史影视教学的史料问题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合理地利用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课程标准》认为,历史影视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因此必须加以科学、有效的利用。在对作品进行选择时,要确保所选作品与历史实际较为接近、与课程内容具有密切的关联。只有选择了合适的作品,才能充分发挥作品的教育价值与历史价值,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在使用时,教师应注意进行必要的指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常见到教师将历史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使用,其中却往往存在观念和实际操作中的误区。

笔者在一次初中历史教研活动中观摩了一节说课,课题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说课设计中,教师以民国时期著名外交家“顾维钧”这一人物为线索,串联起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两个子目,其中两次使用了电影《我的1919》中的部分片段。第一次在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了一则视频,时长2分26秒。该视频讲述在巴黎和会末段,时任驻巴黎和会中国代表的顾维钧毅然抗争,慷慨陈词,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引发轰动。教师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提出问问:“会议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让顾维钧感到如此失望和愤怒?”

第二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在分析《凡尔赛和约》涉及有关中国内容时,出示了另一则视频,时长5分09秒。该视频是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日本外交官对峙时发表的精彩绝伦的演讲。教师在解释设计意图时,表明通过播放视频,再现历史,感受一代外交家的魅力,并与线索相呼应。

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历史影视教学2020年4月下第8期(总第48期)不得不说,教师的设计意图确有其新意,以“顾维钧”这一人物线索来串联两次国际会议,使得历史教学“眼中有人”。并且通过对历史影视作品的利用,能起到活跃课堂、提高学生兴趣的效果。但是,两则视频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该教师定义为:重点为《凡尔赛和约》及《九国公约》的内容,难点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但两则视频共计7分35秒,放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就显得极不妥当,且两则视频并不能有效突破重难点。其次,由于艺术性手法的渲染,使得视频所反映的历史内容已经违背了历史事实,这也是教师所忽略的地方。

实际上,顾维钧在其回忆录中提到此事时说,起初他坚信如果中国在努力收回山东青岛主权失败后拒绝签字而不是直接妥协,就可以在舆论方面得到国内外的大力支持。因此,他想方设法在巴黎和会上做出口头声明。然而巴黎和会秘书长迪塔斯塔声称发表声明无法接受,这使顾维钧非常气恼、沮丧,因为这一拒绝使得所有的妥协方法均告失败。他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能直接拒绝签字,没有其他选择。他想象,在巴黎和会闭幕典礼上中国代表缺席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使全世界都倍感惊讶。也就是说,实际上在巴黎和会的最后关头,顾维钧并未到场。影片中所谓顾维钧最后在现场演说从而引发轰动,是不符合史实的。

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出示上述两段视頻,并非不可。但是,两段视频的播放时间应控制在4分钟以内,此外还应出示相关文献史料,触发学生多角度、完整地思考问题,使影片的使用效益发挥得更加充分。实际上,上述文献史料所反映的惨痛事实也昭示着我们“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三、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思考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了解历史,更好地对历史进行解释与说明,从而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和学习兴趣。史料实证讲求全面地辨析相关史料,并借助于真实可靠的史料对历史的真实情况进行重现。历史影视作品中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也包含着一些历史信息,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亦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学生学会考证历史影视作品中的信息。

历史影视作品的来源很广,教师应加以斟酌、筛选,历史影视作品的择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历史影视教学的实效性。求真求实是历史课堂的终极价值追求,因此,相对而言,文献纪录片无疑是较好的选择。文献纪录片的纪实性,要求“只允许有记录的真实,而不允许掺假,对于纪录片来说,非虚构是最后一道防线”。历史影视作品与历史教学是相关相容的,教师在择取历史影视作品时,要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可突出、强化教学重点,亦可突破、解决教学难点,或设置在一节课的情感共振点处。

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历史影视教学,实际上是学生通过历史影视作品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并非教师对历史影视作品进行展示,而在于通过运用历史影视作品,组织和引导学生针对其中的信息去观察、进行思考与求证,在此基础上产生历史的理解。假如学生只是觉得历史影视作品有趣,却没有充分重视求证推理的过程,那么史料求证素养的培养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教师在呈现历史影视作品的同时,必要时也要呈现文献史料,培养学生在对比分析中解读史料、考证史料的能力。总而言之,历史教师要进一步质化历史影视教学的品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求真求实为价值追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参考文献:

[1]劳伦斯·斯通.叙事史的复兴.对新的传统史学的思考[J].过去与现在,1979(85).

[2]海登·怀特.书写历史与影视史学[J].美国历史评论,1988(5).

[3]网易历史:网易历史邀请您观看莱比锡决战[EB/OL].http://news.163.com/16/1018/16/C3M321QE000187UE.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6.

[5]任远.非虚构是纪录片最后防线——评格里尔逊的“创造性处理”论[J].现代传播,2002(6).

作者:吴乐康

历史影视资源与历史教学论文 篇3:

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的意义

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历史课程落实实施、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效,也是历史教师促进自身成长的主要途径。

1.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新课程的理念,历史课程资源不应局限于历史教科书,还应该涵盖历史教科书之外的大量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网络资源、教师和学生等等。历史教科书之外的课程资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这是传统单一的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的。由于历史课程资源范围广、数量大,如果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来,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逐步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课程资源,为自身的历史学习和探索服务。可见,只有随着历史学科课程资源的逐步开发利用,历史教学过程才能更多地成为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学生也才能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

2.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新课标》指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使得历史教学的内容大大超越了以往狭隘地以课本为单一主体的教育内容,尤其是把师生的生活和经验引入教学过程,让教学与生活相连,充满了活力。另一方面,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改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把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知识共同建构者,从而真正把学生放到历史教学的主体地位。另外,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能扩大历史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他们的教育观念,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提升教学水平,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二、如何做好初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提高认识。一是不能把课程资源简单地理解为历史教科书及少量的历史挂图等直观材料。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具有多样性。二是不能把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等同于修订教材、编写教学参考书,而是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历史课程资源。三是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不能只依靠少数的专家学者,而应该将广大的一线教师调动起来,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四是历史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还要充分利用相应的专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参观考察场所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科学技术等综合能力。五是历史课程资源的内容,不能偏重于知识特别是学科知识的开发,而是应该加强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注重相应学科知识的新发展和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融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新课标》指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我们要准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实质和内涵,切实把握它的要求,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当然这种开发与利用不能是盲目的,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比如经济发达地区的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当地的图书馆、博物馆、网络资源等来进行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甚至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外地参观历史古迹;欠发达地区的则可以广泛地开发本地历史遗迹、遗址,充分利用当地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等。又如城市学校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往往可以通过学科专家的学术研究、学校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网络媒体的充分运用来完成;农村学校的情况则不同,图书和网络资源相对不足,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主要通过第一手资料来进行,特别是历史留下来的古迹、文物等遗迹资源和口耳相传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以及家族史、家谱等口碑资源。更应该提倡的是从学校的具体条件出发,提高广大历史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进行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3.把握重点,综合平衡。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重点把握一个度,那就是能否有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切不可随意开发,甚至胡乱开发。具体说来,就是要综合平衡,做好几个结合:一是要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相结合,不但要大力开发利用在课堂内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更要重视开发利用课堂外能利用的课程资源,以便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促进作用。二是要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既要开发利用好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各种教学实践基地等校内的课程资源,又要开发利用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等校外的课程资源。三是要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相结合,既要开发利用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课程资源,又要开发利用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课程资源。四是要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相结合,既要开发利用教科书、图书资料等传统课程资源,又要开发利用包括网络、科技成果等在内的现代课程资源。五是要现实资源与虚拟资源相结合,既要开发利用教材、学校、社区、师生等现实课程资源,又要开发利用互联网上海量存在的虚拟课程资源。

作者:王伟平

上一篇:传统色彩食品包装设计论文下一篇:我国中学英语创新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