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探讨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深化,现下教育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促使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能够符合现下教学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学生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有效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历史课堂教学探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课堂教学探讨论文 篇1: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已被普遍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也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认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运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最大功用,但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我觉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而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与动力,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课堂教学;“问题”

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已被普遍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也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认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历史课堂提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运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最大功用,但如何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我觉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生学习动力。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如创设历史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标准”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实施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适宜使用多媒体,巧妙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效果。如我在执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一课时,我截取了一段新闻联播关于全国各地纪念“九一八事变”86周年的视频,要求學生通过观看视频,回答以下问题:1、视频中反应的内容是什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吗?(故设悬念,激发学生后面学习的兴趣)。实践证明我这样处理的导入环节让学生很快进入了“状态”,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反思老师的教学应该是有问题的,如果老师还是采用空洞的说教,“填鸭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对学习历史课的动力与兴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老师打破这种“困惑”带来了契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形象直观、生动逼真、感染力强的优势来活化教材,以弥补历史学科的不足。在实际操作中老师们要克服一种“误区”,并不是所有的导入环节都适合视频资料,而要注重现代技术与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即“适时”地选择运用多媒体资源,那样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应用“信息技术”突破历史教学难点,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只有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走进历史,在与历史的近距离接触中了解历史,感受历史,让学生感知历史的的认识和理解,整个课堂才能呈现出“不需仰望他处,此时处处是风景”的景象,这样的历史课堂才能让学生回味、让学生留恋、让学生有记忆,才会使沉寂千年的“死历史”仿佛又“活”在昨天、今天。在课堂教学中,每节课都有教学重点或难点,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是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时空局限等因素,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它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生命力,能使声音、语言和情景有效结合,把历史事件真切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如我在处理《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中“西安事变”后和平解决的意义时,我模拟了现场记者从西安发回的报道音频资料,让学生通过听“报道”来感受到当时的局势严峻,是杀蒋还是放蒋?学生稍加分析已明了,从而对共产党深明大义不计较个人恩怨以大局为重的高尚品质所感动,也就很自然地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这一切对学生进行的历史情感教育如“春雨随风润物于无声之中”。从这个处理过程可以看出: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并不是为了吸引学生眼球,而是要“恰当”地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充分挖掘可用资源加以优化组合,为教学服务,为有效突破重难点服务。如果信息技术运用不恰当,就有可能毫无目的,喧宾夺主,失去创设情境、引发动机的意义!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历史课堂教学也要“适度”。

一堂真正精彩的历史课不是因为老师的精彩,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表现出来的精彩。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的要求是突出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作用,突出新型的师生关系。如何体现?就是关注课堂师生的活动,师生的活动决定着课堂的效度。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一些历史上的新闻、纪录片以及反映时代的图片、数据、视频片段与历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处理可以增加信息总量,反映时代脉搏,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还原历史,实现超时空的信息再现,大大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认知,同时也可以创设出具体真实的动态情景,激发学生的动情点,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与历史教学的有机结合,拥有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也要很好地把握好一个原则:“适度”。老师在授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来选用信息技术,不能为了增加课堂的容量而过多、过快、过滥地使用信息技术。事实证明,过多使用信息技术反而会引起学生的视觉、审视疲劳,从而影响教学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相信只要我们的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实践、多总结、多反思,一定会让我们的历史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看点,让曾经刻板僵化的历史课堂成为张扬教师个人魅力和焕发学生活力的精彩舞台,但也绝不能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成为信息技术的“附庸”!

参考文献

2011年版《义务教育 历史课程标准》

《新课程》2017年第12期《在情境中感知  在对话中感悟》

作者:肖彬

历史课堂教学探讨论文 篇2: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讨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深化,现下教育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促使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能够符合现下教学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学生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有效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本文结合相关教学经验,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高效开展课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前言:

就初中历史教学课堂而言,依旧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急需要相应的教学改革。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的开展,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教學过程中,教师担任着指导者、引导者的角色,并发挥着启发者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发挥自己的作用,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与交流,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课堂效率的提升。

一、全面分析学生,实现因材施教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突出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不应只简单地开展应试教育,更应该注重开展素质教学,培养学生相应的核心素养。为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全面分析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与自身素养,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分析,以此在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原有能力与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素养,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全面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特点,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结合学生学情与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例如:以“秦统一中国”这一课教学为例,教学的重点是促使学生理解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历史剧、历史故事,将学生引入到相应的历史背景和场景中分析秦始皇实施各种措施的意义。教学难点为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概念,以及秦始皇统一措施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于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问题分析能力,以及需要具备一定的识图与解图能力。为更好地开展相应的教学课堂,促使学生深度理解与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文化上的促进作用和政治上的强权分析,促使学生全面理解与认识到统一措施的作用和意义。

二、深度挖掘教材资源,有机结合课堂内外

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与理念下,在开展教学课堂时,一定要注重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分析,结合教学内容,将教学课堂目标通过形象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全面梳理清晰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此外,对于历史知识的教学,教师既要全面讲解教材内容,还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为学生补充相应的课外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主要还是依靠教材进行教学活动活动的开展,为更好地讲解相应的知识,教师需要全面分析课本内容,依据教材单元的排版与编排,依据单元的主题活动,促使学生系统完备了解单元教学内容。然后再结合每节课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宏观把控力以及整体分析能力,通过每单元与每节课的梳理与分析,为学生构建相应的历史知识轴。此外,还要重点关注每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突出教学重难点,不断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水平,促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实现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例如:以“明朝的统治”这一课教学为例,主要教学内容是促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建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历史知识归纳与总结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促使学生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以及合理分析与评价科举制度,从而培养与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为更好地开展教学课堂,不断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剖析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为学生学习梳理出一个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在学习明朝历史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元朝历史,对于元朝末期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已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历史的能力,教师可以促使学生结合已学历史知识,自主归纳与总结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以此锻炼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依据教材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对课堂效率与质量的影响较大,并且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发挥着重要的引导性作用,教师在教学课堂上的表现都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控自身的教学语言,并依据教学内容,精心为学生设计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模式。丰富教学内容,趣味化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学习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与事迹。初中阶段,教材上的史料都是在过往的历史中真实发生的事情,为更好地促使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以及融入当时社会环境中理解,教师要注重在教学课堂上创设相应的历史教学情境,融入相应的情感。其次,教师还可以开展与应用学生讲授法的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全面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学生学习信心,锻炼与提升学生相应的能力。

例如: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课教学为例,主要是促使学生了解与掌握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政治、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更好地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制作相应的导学案,让学生依据导学案填写相应的内容,让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历史知识内容的预习,促使学生熟悉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导入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回答,促使学生再次深度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依据教学内容归纳与总结相应的知识,以此锻炼学生的史料分析与归纳总结能力。

总结: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与优化。为更好地开展高效历史教学课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分析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认知能力;挖掘历史教材资源,有机结合课堂内外;精心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不断为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优化与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以此实现全面改革教学。

参考文献:

[1]赵清红.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讨[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18(9):109-109.

[2]邱海宁.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初探[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9(2).

作者:周彩宇

历史课堂教学探讨论文 篇3:

农村地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探讨

摘 要: 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农村中学,这一科目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分析了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农村初中 历史教学 现状分析 对策

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却让人担忧,笔者结合亲身经历,分析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与各位同仁探讨、商榷。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家长、教师都重视中考科目的学习,根本没时间学习历史,个别有兴趣的,也被师长阻止;更何况有的历史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备课时对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或是缺乏设计,或是停留在一问一答浅层次的认知上,甚至只是读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化,挫伤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2.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历史知识的学习,只需要记忆就可,记忆得多了,历史自然就学得好。初三学生都认为:只要多花时间记忆,就可以得到高分,更不必说低年级学生了。

3.历史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当今的历史教学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所学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感到“学习无用”,由此产生厌学情绪。长期的历史学习使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将历史学科简单地认为是记忆的学科,缺乏深入的思考,不能“温故而知新”,不能以史为鉴,不能读史明志,不能用历史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脱离现实的社会基础,历史学习成为机械的接受。当遇到社会生活问题,需要以历史学科知识分析的时候学生就不知所措。

4.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教学方式单一。“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传统历史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较为系统地获取、接受书本知识,充分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其弊端也相当明显,就是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为“以教师的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往往容易形成“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知识传授很系统,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极易形成教师“一言堂”的局面。

5.历史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化,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上。一是在确定学生历史课总评成绩时,一般只重视期末考试和升学考试成绩,对学生平时的历史学习情况缺少记录和考评,或者是有记录而与总评成绩无关;二是在考试方式上,一般只是书面考试,只有几种常见的题型,没有实践活动的考查;三是在考试内容上,多以记忆性知识为主,历史思维能力和唯物史观的考查较少。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如果学生认为历史考试必须“死记硬背”,形成惧怕或厌烦心理,平时就不好好学,考试时临阵磨枪。

二、改变历史教学现状的对策

1.走出教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就要努力走出教材,用各种方法使历史学科更能吸引学生。教师切莫因学生的安全而“因噎废食”,即教师不必过于受限于教材,否则,历史课将陷于沉闷。我们要做的是:以教材为导火线去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教材为说理基础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和科学观念,以实践去体验情感,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必要理念。有了这个理念,教师还要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历史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教师可利用历史的内容广泛性、历史观点的可辩论性强等特点,结合现实,结合农村学生的特点,以各种途径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走出传统,多反思。传统的教育理念在过去的历史中曾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理念已不合时宜,必须消除这种理念的影响。传统的历史教学更强调基础知识的落实、强调学生学习历史要“记”和“背”。对此,我们不能责怪教师。要改变这种现象,改变教师的这种观念,最有效的办法是改变现行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命题方式。现在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命题的确已经在起变化,试题对新课程标准的体现已越来越明显。这一信息教师必须有所感知。如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考试成绩,更可能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因此,每一个教师都要以敏锐的眼光,把握机遇,改进工作,让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实施好新课程标准,同时适应考试的变化。

3.转变课堂教学观。历史课堂应当重视学生的思维,促成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历史课堂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到陶冶与美化。历史课堂还应当重视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不断成长。只有树立“生命课堂”观,才能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4.布置好课后作业。历史学科的作业并不算多,除了必要的识记要求之外,作业更应该体现在学生动手和动脑两个方面。有一些老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比较随心所欲,抄抄课文随便应付,这对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作业是课堂的延伸,要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升华知识,同时也要借此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再突破、再巩固,这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好时机。历史由一个个历史事件组成,历史作业可以让学生写写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认识或者由此引发的启示,不仅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能发挥历史的作用,即“古为今用”,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经验教训的确是后人值得借鉴学习的。

5.搞好评价体制的改革。教学评价标准应由“分数”向“素质”、由“量化”向“质性”转变。教学评价不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课堂教学是其中的一个分支,而学生的评价在新课程教学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评价方式不改革,势必对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产生不良影响。

总之,历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改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探索,改变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作者:郭太礼

上一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论文下一篇:农业管理科学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