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20

教育部在2000年3月颁发了新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为了体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新大纲特别强调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提出在历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题研究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题研究历史教学论文 篇1:

创建历史研究性课题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教育部新课程计划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又特别强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并在最后设计了22个研究性课题。对于这些研究性课题如何认识,怎样开展教学和研究,我们必须加以探讨和实践。

一、新大纲中研究性课题的特点

1围绕问题开展教学和研究。对于新大纲中的22个研究性课题,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由学生选定或研究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课题。这些课题既是学生研究和学习的问题,又是学生研究和学习的载体。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和能力,对于知识的选择、积累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和运用,都完全以问题为中心,所涉及的知识和能力是横向的、交叉的和全方位的。

2是开放性的学习活动。由于研究性课题的学习活动更多地依赖课本外的教学资源,且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研究的内容、方式各异,因此,其研究和学习必然会突破以往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不仅改变了学生学习的环境和内容,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突出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课题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和确定课题,采用个人或分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整个过程及内容、方式、结果,都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努力,学生对研究和学习目标的实现负主要责任,他们真正地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调动。

4重视结果,更注重过程。研究性课题的研究和学习并非一定要求学生达到"发明""创造"的标准,而更重视研究、学习的过程,强调综合和运用。它要求学生去发现所学学科知识的联系,并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到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并使其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在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选定课题、搜集资料、设计方案及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知道除课本外,还有很多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可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使他们在今后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达到"发明""创造"的境界。

二、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模式

1搜集文献资料。根据课题的要求搜集、利用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通常是把重大的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并得出经验和教训,为现实服务,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如何看待五四精神"等课题。

2写论文。根据课题确定题目和涉及的范围,在搜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应该包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论证及得出结论,并可附上资料来源或参考书目。如"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史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探究"等。

3开展调查研究并写出调查报告。通过对企业、学校、家庭等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分析相关材料,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写出调查报告。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等课题。

4写人物小传。有些课题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以通过阅读有关书籍和搜集相关材料,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研究,然后以人物传略的形式,概要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如"世界近现代史上著名科学家的传略"等。

5讨论思辨探究。将研究性课题设定为讨论的题目,在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交流,并将多种不同观点或论点引导组织学生相互辩论,并有史有论地作出总结,使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如"评价拿破仑"、"我国古代史上著名政治家的评价"等课题。

三、研究性课题教学的一般程序

1参观考察、开设讲座。提供选题的背景资料,激发学生对研究性课题的研习兴趣和动机。

2指导选题。进行研习方法的辅导,让学生确定研究和学习的课题。

3组织研习课题组。按照规范制订计划和课题方案。

4实施研究。搜集资料,获取数据,争取有关人员的指导。

5写研究报告。处理信息,探究结论,撰写研究报告。

6交流和研讨。组织研究成果的交流和研讨,也可组织专家对成果进行评审,让学生参与答辩。

四、研究性课题研习应遵循的原则

1小组化原则。为了保证研习的有效展开,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研交流能力,通常以3~5人组成一个课题小组,采取学生自愿结合为主,教师在必要时给予适度调控,使相同情趣、不同能力的学生有一个合理的搭配,确保小组成员结构的合理性。

2自主性原则。在同一班级中各小组可以有相同的研究课题,也可以选不同的研究课题,允许每个小组有各自的活动,并在活动中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活动课的主角。学生在活动课中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他会由衷感到创造的快乐。从中学生能体会到集体力量的重要,同伴合作的重要,体验到成功与挫折的经验和教训。

3指导性原则。每个小组根据课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开展研究活动的需要,由小组自己聘请有关人员担任顾问,但所有主要的、具体的研究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决定。

4特殊性原则。21世纪需要的人才是以强调社会化和个性化高度统一为特征的。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保证研究性课题研习活动的社会程度的基本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充分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研究性课题的研习充分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差异性决定了个性发展的特殊性。

五、研习过程中应处理好几组关系

1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新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设计的研究性课题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要求我们要给学生发挥更多的"自主""自理"作用的机会和时间。教师应是倡导者和指导者,不可一切包办代替。

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研究性课题的内容不同,形式也不同。但形式必须服从内容,必须按客观条件的许可开展一定形式的活动,并须立足本校、本地、本人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实施研习活动。

3校内与校外的关系。新大纲中的研究性课题强调社会性、实践性,走出学校,到社会去争取多方支持,充分发挥社会历史教学资源的作用,以使研究性课题的研习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效果更明显。具体安排上,应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

六、关于研习的评价

1评价的特点。要体现重过程、重运用、重实践、重能力的特点;体现随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的特点;体现指导思想的特点。

2评价的主要环节。开题的评价和指导:在学生确立课题之时,对所选课题的可研究性、研究价值和研究成果的达成进行基本评估,给予学生课题研习必要的方法指导。中期检查和指导:由于十分重视学生对过程的参与,所以必须十分重视过程的检查与管理,在学生课题研习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检查和指导。结题的评价:应采取客观评定的方法,允许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将研究性课题进行到不同的阶段,取得不同的成果。只要学生围绕课题认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即使未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也要给予成功的评价,以保护和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3结题应交的材料。包括:开题报告;研习记录;过程资料;总结性成果,如论文、报告等;参与人的体会总结。

总之,新大纲中的研究性课题是按教育部在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新课程要求设计的,它对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将起到巨大的作用。此外,对深化历史学科的教育改革、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中学)责任编辑:彭 莘

作者:沈素英

课题研究历史教学论文 篇2:

论历史教学中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

教育部在2000年3月颁发了新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为了体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新大纲特别强调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提出在历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并且在新大纲的最后,附有"研究性课题参考题目",列出了与学习中外历史相关的22个研究性课题,作为在教学实际中开展历史研习活动时选题的参考。开展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的内容,需要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进行实践。本文拟就研究性课题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期望引起更广泛的探讨。

一、开展历史研习活动的意义

众所周知,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这三项教学目的,不仅是针对教育者的角度所提出的任务,而且是针对学习者的角度所提出的要求。只有通过历史教学,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发展了学习能力,提高了思想素养,历史教学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这就是说,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是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上。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在教学关系上和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性的地位,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历史教学亦是如此。学生学习历史,其真正的意义并不是在于使他们只是知道和记住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更不应该只是让他们学会重复老师或课本对历史的叙述,而是要通过历史教学的活动,使学生不仅感受历史的境况和氛围,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想法,而且逐步学会怎样对历史进行认识,如何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从而掌握认识历史和了解社会的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观察、思考和探究的经验。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活动,而在教学过程和活动中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展开、方法的运用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是对现成知识的死记硬背。因此,目前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提倡学生对教学的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和有创造性的学习,力图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的和机械的学习模式。从教师教学的角度上讲,也是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共同探究,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注重在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注重学生对历史的解释和理解,注重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方法。即使是传授历史知识的教学任务,也应该是在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注重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掌握,尤其是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运用。

历史教学中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是属于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研习活动,这种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历史、探究历史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理解,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阐释和表述,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提高和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发展。此外,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

二、历史教学中研究性课题的类型

新大纲中所附的22个研究性课题参考题目,是选择了中外历史的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对这些课题开展研究和探讨,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来说是有益处的。因为从这些研究性课题的类型上讲,题目的设计侧重在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例如,"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等课题,是属于分析型的,需要对课题所涉及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中国古代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等课题,是属于综合型的,需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课题进行综合研究;"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等课题,是属于比较型的,需要进行比较或对比,找出两者的特点和区别;"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课题,是属于归纳型的,需要将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归纳;"近代历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等课题,是属于概括型的,需要提炼和概括出历史发展的特点;"我国古代史上著名政治家的评价"、"评价拿破仑"等,则是属于评价型的课题,需要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述,评论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这些研究性课题,就所涉及的学习内容来说,具有明显的特点。

1.开放性。即课题的结论并不是预设的,而是开放性的,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如何看待五四精神"等课题,要由学生展开他们的思考,做出自己的结论。

2.探究性。这些课题的研究多是围绕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特点、影响、评价等方面,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3.实践性。有的课题的研究需要开展社会调查,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材料,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等。

4.现实性。即课题的研究与现实社会的问题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对于认识和理解当今事务是有帮助的,如"巴尔干问题的由来"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认识科索沃的问题就有现实意义。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对学科能力的表述,一是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二是对历史资料进行搜集、整理、解读、判断和运用的能力;三是历史思维的能力;四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从研究性课题的类型和特点看,正是要体现这四个层次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对课题的研习,使学生的学科能力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三、开展历史研习活动的方式方法

在教师和学生选定与历史内容相关的研究性课题之后,教师如何组织和开展学生的研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或合作研究,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了。教师首先要在准备的过程中研究选定课题所涉及的内容、解题的思路和可能的结论,在备课时要对研究性课题心中有数,然后再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研习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应该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探究活动,教师都需要使学生对研究的课题具有一定的背景性知识,了解和把握课题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如阅读有关的历史读物,并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接触到相关的研习材料,尤其是文献材料,以使学生把材料作为研究的对象和论证的证据,通过对材料的运用,如整理、辨析、比较、判断、推论等,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讨,从而使研习活动扎实有效,避免空谈。在开始进行课题研究活动时,教师还应当介绍一些研究的方法,亦可以帮助学生制定研究的计划,商讨研究的步骤,使学生能够有计划、有准备地进行研习活动,完成研究性课题。

开展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下面介绍一些研习活动形式,供教师参考。

1. 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首先是要选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在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应包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和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论证及得出的结论,并附有资料来源或参考书目。

2. 开展读书活动并编写读书报告。根据所要研究的课题,选择阅读的有关书籍,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与思考,并作必要的读书笔记。读书报告的编写应该包括对所读书籍的重要内容及其观点的介绍与分析、读后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并将阅读书籍的内容与研究性课题的解决联系起来,作出评述。

3. 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有些涉及近现代史的研究性课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在组织调查活动之前,教师和学生应当根据选定的研究性课题,拟订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际的调查,整理调查的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

4. 撰写历史人物小传。有些研究性课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搜集材料,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专门的研究,然后以人物传略的形式,概要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

5. 编写报章的社论和报道。在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可以让学生模拟报纸的记者或编辑,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这种形式既可以模拟当时的情景,对重大事件进行即时报道和评论,也可以从今天的视角撰写纪念性的报章社论。

6. 组织讨论。将研究性的课题设定为讨论的题目,在收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还可以对以上一些活动方式的研究成果,如小论文、读书报告、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以讨论的形式使研究进一步深入。讨论的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除了常见的课堂讨论外,还可以模拟成人的讨论形式,如圆桌会议式的讨论、论坛式的讨论、专家咨询式的讨论、论文答辩式的讨论,等等。

7. 组织辩论。即对研究的课题或研究的成果进行辩论。但这种辩论不是在两个人之间,而是一种集体式的辩论形式,可将全班的学生分为三方:正方、反方、评论方,模拟大专辩论会的形式,既有正、反方的陈述性发言,又有双方的对抗性答辩,最后有各自的总结性发言。还可以模拟法庭辩论的形式,将学生分为原告及辩护律师团、被告及辩护律师团、法官及陪审团三方,展开辩论,进行评判。

此外,还可以采用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更为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展示自己的研习成果。

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开展研习活动,都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由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活动,完成研究性课题。但教师对学生进行研习活动的引导、组织和帮助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对学生研究的过程进行必要的监控和调控,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同样重要的是,教师要注意学生研习情况的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题的研究。在对研究成果的评价方面,教师应该做出诊断性的评价,即和学生一起分析他们研究的成就、进步、特色等,找出不足之处,提出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在开展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中,还要特别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互动,经常进行交流,这既包括研习过程中的交流,又包括研习成果的交流,并可以用墙报、专栏、刊物等形式展示学生的研习成果。另外,新大纲中所列出的研究性课题,是参考性的,并非是指定性的,大纲中也特地说明"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拟订更具体的研习题目"。还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是要占用一定时间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学期教学计划中进行合理和细致的安排,事先把研习活动列入计划之中。当然,这种研习活动在实际教学当中不大可能经常开展,一般在一个学期中安排一至两次,还是比较合适的。

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能否在实际中开展,关键还是教师要更新观念,深入研究,努力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从而使历史教学的研习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更为有效和有意义。

(叶小兵,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方面的研究,编写《历史学科教育学》等十多部著作和教材,发表近50篇论文、译文。从1983年起,在《历史教学》杂志上发表过14篇文章。)

责任编辑:彭 莘

作者:叶小兵

课题研究历史教学论文 篇3:

纪录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历史纪录片,是历史教育的重点研究课题。针对高中历史实际教学,教师采取纪录片进行辅助教学,科学创建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促进教学重点的突破,不断化解教学难点,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本文立足高中历史教学角度,探讨历史纪录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历史纪录片;高中历史教学;运用

一、研究背景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和认知观,由传统知识本位逐渐转化成素养本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逐渐渗入了许多新教学方法和新教学理念。历史纪录片是信息技术的重要产物,逐渐成为历史教学的课程资源。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学历史,文明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在世界历史体系中,中国文明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民族心灵的深层折射。我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和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和活力生机。历史纪录片,主要是以史料为基础,通过影像的方式进行呈现,历史纪录片利用实景和实地拍摄的方式,对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形象和真实的重现,能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高中歷史教学中融入历史纪录片,不仅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能有效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与思维,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和正确的评价,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校开始尝试引入历史纪录片进行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仍有诸多问题,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合理、科学地运用历史纪录片,是高中历史教师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立足高中历史教学角度,探讨历史纪录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纪录片的运用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历史纪录片的方式,主要是为了提升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为此,教师在选择历史纪录片时,要注重适应性原则,与教学主题、内容及目标相符合,确保教学的完整性、连贯性,避免与实际教学内容相脱节。所以,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需对教材进行科学分析,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对纪录片进行认真的筛选,以确保与教学内容相符。

(二)适度性原则

采取历史纪录片进行历史辅助性教学时,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历史纪录片与历史电影、历史材料等作用一致,都不能替代教师进行授课,也无法替代学生开展问题思考。所以,在历史纪录片的选择上,教师必须根据适度性原则,科学控制纪录片的时长,避免由于观看时间较长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开展。此外,也要防止学生忙于接收纪录片的信息而忽略了思考。

(三)有效性原则

历史纪录片是一个辅助素材,教师应合理运用,防止“为了应用而应用”,应遵循有效性原则,保证纪录片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预期,更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所以,在备课过程中和授课时,教师必须坚持有效性原则,明确哪一段教学内容选择哪一段纪录片,保证纪录片的片段和实际的教学主题相符合。

(四)多元性原则

为使纪录片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其辅助价值,更好地为历史教学活动服务,在资源运用上,教师可通过人物传记、纪录片及电影等方式,发挥课程资源的多元作用。例如,对于“马关条约”的教学,教师可通过《走向共和》电视剧、《甲午》纪录片的混合剪辑,为学生播放相关片段,让学生观看比较,对马关条约签订的历史事件产生初步认知,为后续维新变法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纪录片的运用方法

(一)科学创建历史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历史,是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和现实具有一定时间距离和跨度。而历史教材所呈现的历史知识较为枯燥乏味,使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较低。为此,教师在授课时,需创建一个符合教学内容的历史情境,大多纪录片制作精良,实现了声音与画面的有效融合,能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刺激,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产生历史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必须对历史教材全面分析,科学选择纪录片进行辅助教学。如在“早期殖民扩张”的教学中,可选择《大国崛起》纪录片的第一季内容为学生播放,生动再现早期殖民国家的探险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的震撼力,使学生能够融入历史情境,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及历史情感,对后续历史教学打下基础。

(二)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

在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按照实际状况,明确教学难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对教学节奏进行合理调整,实现重点突破,提升历史教学效率。由于部分历史知识点粗放、抽象,增加了学生吸纳知识的难度,教师必须利用多元化辅助手段引导学生科学突破难重点。而运用历史纪录片能生动、鲜活地为学生展现历史事件,使历史重难点更为直观,进而深入把握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三)有效补充历史细节,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历史教材更为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忽略了细节描述。尤其是“中外历史纲要”部分,在上册中,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压缩为29课时,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简化或一笔概述。而实际的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历史的真实、鲜活,保证历史事件的线索清晰,层次空间完整,而这些需要细节的支撑。为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历史细节的补充、开发,不断拓展教材内容,尽量为学生展示历史面貌的真实性、鲜活性。历史纪录片可细致展现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让历史再次鲜活。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合理运用,就能弥补教材缺少微观的不足,不断补充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温度。例如,在“王安石变法”的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中国通史》纪录片,对历史教材的相关细节进行有效补充,让学生对北宋宋神宗时代的社会危机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了解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了解王安石变法为何失败,进而加深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理解。

(四)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不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历史核心素养中的一项关键内容就是家国情怀,而历史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提高自身的国家自豪感和民族归属感,在学习中找准使命感,进而树立追求正义的人文价值。在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合理引导,通过历史纪录片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因素,积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四、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纪录片的教学策略

(一)设计教学目标

在运用历史纪录片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细化教学目标,不断提高可操作性,确保历史纪录片与学生的思维结构与层次相适应。以“秦汉统一”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相关纪录片为学生展示清朝及西汉时期的疆域地形对比,并与汉朝独尊儒术和开疆拓土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串联,能使学生了解秦汉大统一对中国发展的影响。通过这一目标的设计,能使历史价值观、时空观更为明确和具体,学生学习也更为简便。

(二)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创建问题情境,并与历史纪录片相结合,利用分析理解和总结归纳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能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用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方式去探究历史问题。在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探究合作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探究合作,通过创建探究情境,让学生分工合作,开展思考阅读和交流讨论,进而获取历史知识,促进学生历史价值观的发展,不断促进学生创新、探索及实践能力的提高。如在教授中国古代史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关系时,在展示相关历史纪录片片段后,教师可向學生抛出问题后,让学生围绕问题,通过分组制定探究计划,各组多方收集史料,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事件进行梳理,并在组内整理和辨析,再进行讨论交流,在交流修改和补充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本组报告,然后将各组报告进行汇编,制作成合作学习成果。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让学生动手搜集史料,带着证据去探究历史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技能,促进学生史料观的建立。

(四)培养核心素养,注重历史感悟

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进而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崇高行为、优秀品格。高中历史学习是一个情感、知识的交互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培养。在历史教材中,部分历史较为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通过历史纪录片的方式,生动讲述、丰富情感,再现历史人物言行和形象,如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威武不屈的文天祥,天道酬勤的曾国藩……,通过这些人物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使学生在教师生动的讲述中自觉接受精神引领,不断吸取古人的先进智慧,让学生通过历史纪录片了解历史,形成情感价值观。

五、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纪录片辅助教学,能够有效改变历史教材是唯一信息资源的现状。现阶段,信息技术催生了许多优秀历史纪录片,为高中历史教学提高了许多优质的辅助资源。为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思维,积极运用网络技术,对历史纪录片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纪录片的运用方式与方法,充分发挥历史纪录片的独特价值与优势,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化解重难点,不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实现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承.历史纪录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大国崛起·海洋时代》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10):26-27.

[2]吴路路,刘向阳.新课改下历史纪录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02):189-190.

[3]梁冲.纪录片辅助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分析[J].新智慧,2019(28):2+7.

[4]罗吉.基于纪录片观赏的高中历史材料阅读教学实践[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18(08):129-130.

[5]赵晓艳,包来军.人文历史纪录片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价值、问题及对策[J].商情,2020(43):154-155.

[6]代连国.纪录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J].中华少年,2018(09):74.

[7]苏小琴.高中历史课堂运用纪录片辅助教学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5(10):111.

作者:吴树兵

上一篇:财务制度预算管理论文下一篇:本科院校商务英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