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研究历史论文

2022-04-16

摘要:如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深入探索历史与社会命题创新策略,让命题更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话题。通过分析当前历史与社会命题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开展核心素养教学的有效研究方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命题研究历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命题研究历史论文 篇1:

核心素养语境下初中历史命题研究

摘要:核心素养作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体系中的基本价值维度,一定意义上具有指导实践教学、引领教学改革的基本功能,强化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学科命题研究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历史学科是初中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培育学生民族情感、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等层面上发挥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而学科命题是检测教学成绩、引领学科教学的基本路径,如何在初中历史学科命题过程中体现“核心素养”这一基本元素是需要高度重视和持续探究的命题。本文以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知识点为例,系统探讨核心素养语境下初中历史学科命题的基本价值维度。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命题研究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初中阶段宏观层面上的教育教学价值维度、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最终的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等元素都实现了优化提升,尽管相应的学术讨论和实践探索依然在持续进行的过程中,但培育学生个体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基础性价值追求,这一定意义上将引领我国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正如学者提出的那样:“随着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到如今的敲定,一直都是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朱立明、马云鹏,核心素养:敢问路在何方,全球教育展望,2019年03期,第3页),这是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同时也为持续深入的教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命题是初中历史学科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检验教学成绩、引领教学改革的重要功能,探究“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初中历史学科命题是当前学科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值得相关主体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本文以初中七年级下册的知识点为例,依托相应的案例阐述和探讨相应的命题。

一、核心素养语境下初中历史命题要突出整体历史观,力图引导学生个体对我国以往历史有一个宏观上的感知

历史学科作为初中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学科功能即引导学生系统了解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轨迹、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整体历史观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意味着学科命题要凸显对学生整体历史观的考察,这类题型要脱离具体历史知识点的纵向追踪,以封建朝代的先后顺序等基础性内容为基础进行命题,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一则试题:

例题:“朝我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制度。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隋文帝时开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②唐太宗增加了科举考试的科目 ③武则天增设殿试和武举,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④宋太祖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⑤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录取名额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

这是关于我国古代科举制的一个试题,很好地体现了核心素养语境下对学生整体历史观的考察。整体上而言,科举制自隋至清,历时1300多年,但科举制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静态的选官制度,历朝历代都对科举制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它始终处于动态的历时发展过程中,调整的方向实际上与具体时代的政治发展状况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学生对此要有清晰的感知和系统的掌握,本题就是这样的一个命题思路,具体涉及到隋、唐和宋三个朝代,将很多琐碎的知识点糅合在一起,引导学科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按教材中的朝代为顺序学习历时,同时也要对特定的制度进行整体上的剥离,这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

二、核心素养语境下初中历史命题要强调考察的情境性,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化情境中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众所周知,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改革中所谓的“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个体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被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样的教育教学改革理念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学科教学践行和贯彻“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基本逻辑,学科知识不再是脱离现实生活而显得毫无生气的死板教条,依托生活化情境这一基本途径,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变得直观生动,变得可以触摸。在上述这样的基本理念下,初中历史学科命题过程中要将具体的学科知识点放置在学生生活化的情境中去,如下面这则命题:

例题:如果你穿越到盛唐时期,你会看到哪些景象(    )

①农民在使用筒车灌溉 ②商人用“交子”到扬州购买丝绸 ③兵部接到金国入侵的消息 ④夜市上人头攒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

可以看到,这个命题中将七年级下册唐朝的筒车、宋朝的“交子”和夜市以及两宋时期的民族政權等多元化的内容融合在一起,重要的是“如果你穿越到盛唐时期,你会看到哪些景象”这样的设问一方面是初中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同时在学生审题和思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会将历史课堂知识点与特定时代情境联系起来,这有助于学生个体“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核心素养语境下初中历史命题要树立大文科观念,注重考察学生的整体文科素养

众所周知,尽管当前依然是学科制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机制,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必须予以重视,所有学科教学实际上最终都作用于特定的个体学生身上,都应该服务于培育学生个体“核心素养”这一宏观价值维度,这是当前的基本命题。就初中历史学科命题这一特定内容而言,要注重考察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将学科知识建立在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基础上,即要树立和践行大文科观念,注重考察学生的整体文科素养。

例题: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下列诗句,能反映唐玄宗统治前期盛世景象的(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忆昔开元全盛时,小邑犹藏万家室”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历史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文学、政治甚至法律等多元化的知识具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这为学科命题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上面这则历史试题就将唐朝的“开元盛世”和诗歌联系在一起,具有较为理想的师范效应和现实指导价值,值得一线学科教师和教研员等主体的持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曹勇,初中历史命题的发展趋势和教学启示[J],《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11期。

[2]王瑞、魏恤民,初中历史开放性试题——命题实践的回顾与展望[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04期。

[3]罗安琪、杨杰,新课改理念引领下的初中历史命题改革之路——宜宾市初中历史命题改革的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05期。

[4]邓解骖,考试要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昆明市初中历史开放性命题的回顾与反思[J],《历史教学》,2002年03期。

作者:张益英

命题研究历史论文 篇2: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历史与社会命题创新研究

摘要:如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深入探索历史与社会命题创新策略,让命题更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话题。通过分析当前历史与社会命题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开展核心素养教学的有效研究方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与社会;命题创新

根据新课程标准实施几年来的历史与社会命题情况,相信很多教师已经深刻认识到无论是题目形式还是考查目标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对于考试目标的覆盖范围更加全面化,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要求教师在命题环节中,注重创新命题理念,掌握命题技巧,遵循命题方法与原则,进一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历史与社会命题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从历史与社会选材形式分析,过于单一

具体分析当前历史与社会命题试卷的形式,命题的呈现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依然是选择简单的填空题、选择题与简答题,并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试卷内容的呈现信息量不足,缺乏实践性,无法全方位检测出学生真实的历史与社会学习水平。

2.从历史与社会选材内容分析,整合旧题

在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大部分教师则选择逃避,并没有真正从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上入手,始终采取传统历史与社会教学理念,并认为历史与社会知识教学无非是考察历史事件或者地理现象以及社会人文知识等,并没有任何可以值得扩充的知识,因此教师在命题环节中则是直接将历史与社会几套试卷的内容整合为一套试卷内容,没有深入思考其所导致的后果,这样做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并将历史与社会教学引入了误区。

3.从历史与社会选材方式分析,简单筛选整合

在初中阶段,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学校所定制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资料普遍比较少,因此部分教师则直接利用网络的方式,下载历史与社会学科相关的试题,之后简单筛选与整合,从而形成一张“完整”的历史与社会试卷。实际上,从网络上筛选出的习题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试题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的试题可能会出现误导学生学习的情况,背离了新课程教学理念。

二、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历史与社会命题创新策略

1.关注历史与社会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培养学生空间感知能力

处于新课程背景下,很多教师都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新课程标准删除了原有大纲中不少知识点,那么在以后的命题中应当如何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呢?实质上对于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的考查并不是命题的最终目的,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历史与社会命题的考查具体则是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将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命题的要求则应当遵循从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来,并进一步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的原则。对于命题的设计,注重图片的合理性应用,注重形式的新颖性,具体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避免形式过于呆板,从内容上分析,从历史与社会学科中来,同时也应当注重超越课本,回归实践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高效掌握历史与社会基础性知识,促进学生空间感知能力形成。

例如《往来在区域之间》教学中,设计了如下命题,小梅的妈妈在社区里开了一家小商店,货架上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品,小梅妈妈把以下商品的货名和产地的标签搞乱了,请帮忙正确搭配《連线》。

连线命题设计综合性应用图片的形式展示其货物的名称,便于拉近历史与社会命题与学生实际之间的距离,同时对于地名则是呈现其区域状态,便于强化学生对于地名空间的感知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培养。

2.命题设计关注提问方式应用,培养学生历史意识

历史与社会教师在进行具体命题设计环节中,采取提问式方式,与学生进行虚拟交流,增加对话形式的命题。对话形式命题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到问题情境中,让学生真正进入到答题状态,无形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学生看到试卷中出现对话形式的题目,自然会消除考试的紧张感,放松身心,进入到所设定的对话情境中,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历史问题,由于时间距离学生久远,因此设计对话形式命题,将历史事件放在学生面前,与学生面对面对话,无形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例如《明清文化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设计如下命题:某剧组在横店拍戏,拍戏内容为明朝时期,有几位学生在商讨明朝时期应当设定的场景,下列为四位学生的对话:

学生1:汉调、京剧与昆剧在市场中非常受欢迎。

学生2:晋商、徽商的会馆遍布京城内外。

学生3:在街边小摊贩上出现叫卖玉米与甘薯的情景。

学生4:市民们都喜欢阅读《红楼梦》。

提问上述哪些情景不属于明朝时期应当出现的,学生回忆自己之前所学习的明朝知识,由于清朝与明朝年代比较接近,因此学生在进行区分中容易出现混淆的问题,设计对话情景,让学生走进明朝,感受明朝历史情景,在对话阅读中获得自己的认知。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会分析京剧是在清朝时期形成的,因此不应该出现在明朝时期,《红楼梦》是清朝时期的小说,也不能出现在明朝时期,在解决问题中,帮助学生理清历史脉络,形成系统化历史框架,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设计提问式命题形式,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在情景对话中进入到做题环境中去,同时利用情景提问式方式,将真实历史情景放置在学生面前,与学生展开面对面交流,无形中拉近学生与历史情景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深入感知历史情节,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3.命题设计贴近社会生活实际,展现学科人文关怀

对于历史与社会学科命题设计的首要特点应当体现出人文性特点,对于试题的内容的编写以及设计则应当从趣味性的视角出发,内容的呈现方式注重生动化,拉近学生与试卷内容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要求教师在对具体内容设计中,摒弃过去的呆板、沉闷以及封闭的内容,设计内容应指向关注学生个性,并服务于学生。教师在进行具体命题设计中,可以设计卷首语、友情提示以及鼓励语句等,例如“亲爱的同学,欢迎你进入到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加油,相信你可以选择出最佳答案。”“在问题面前,一定要认真阅读哦,不要遗漏每个字词。”在命题设计中关注人文性的特点,主要目的是消除学生考试的恐惧感,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考试环境,让考试成为学生愉悦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期末考试试卷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卷首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到《历史与社会》知识学习的尾声了,历史与社会课本中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一张张熟悉的历史画卷,一幅幅优美的山河图始终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历史与社会,品味知识,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吧,让这张试卷见证我们的历史与社会学习过程吧!对于选择题的提示语设计如下:运筹帷幄,冷静思考,相信你能够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对于判断题提示语设计如下:在判断中规避小陷阱,切忌掉进去哦!通过多种小提示,减轻学生对考试的恐惧感,为学生营造轻松的考试环境,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

4.命题设计注重内容整合创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注重结合新课程标准,在命题环节中注重突破原有学科的界限,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在历史与社会学科命题设计环节中,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探究能力的考查,教师可以在试卷中增加一些探究性历史与社会习题,突破原来单一考查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的命题倾向,将具体的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在对历史与社会命题设计中,还应当注重其创新性与开放性,鼓励学生写出具有创造性的答案,鼓励学生对历史与社会问题进行个性化解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学生在面对创新性历史与社会问题中,围绕关键性问题,关联内容,并注重构建整合线索,利用历史与发展眼光看待社会,形成综合性思维能力。

例如《家住平原》教学过程中,对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命题:对比分析—阅读美国中部平原与湄公河平原人们农业生产的相同与不同点,并回答问题:

相同点:都是发展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粮食。

不同的:美国中部平原主要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小麦和玉米,大量出口。棉花和亚热带经济作物也有种植,依靠高度机械化。

湄公河中下游地区:发展水稻种植业,主要种植水稻,还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稻米以当地消费为主,热带经济作物大量出口,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

问题:造成美国中部平原与湄公河平原两者的不同的原因有哪些?

设计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性分析,可以从经济、科技以及劳动力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性思维能力。

5.命题设计注重方式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探究性历史与社会命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种全新题型,命题设计具体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为出发点,站在思维层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往往会运用到一系列的思维方式,例如归纳、分类、比较、观察以及数据分析等。在历史与社会命题中,学生具有应用综合性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具体是因为历史与社会学科命题不仅是众多事实与结论,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不断探究的过程。综合性应用各种方式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高效完成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目标。

例如《新中国的诞生》教学过程中,设计命题如下:周恩来说: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请利用史实说明周恩来这句话的合理性;请说明这两件历史事件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本试题的设计具体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并结合自己所学习的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入探究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事件的起点与终点,高效完成历史与社会学习任务。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命题方式终将会被全新命题方式所取代,针对历史与社会命题创新研究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善于从命题方式与命题内容多个视角出发,设计合理性历史与社会试卷,为学生营造轻松考试氛围,调动学生历史与社会思维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历史与社会学习取得不错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亚丽.初中历史与社會教学中“史料”的巧妙运用分析[J].才智,2020(16):211.

[2]汪文渊.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3):219.

[3]金晓凡,陈国民.扶“架”而上九天揽月——初中历史与社会“支架式”自主复习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9(19):10-13.

[4]吕小萍.核心素养引导课堂教学——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4):95-96.

[5]董海燕.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多元评价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8.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宁市第二中学,浙江 海宁 314416)

作者:程琴

命题研究历史论文 篇3:

2018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历史试题总体分析及命题趋势研究

摘要: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从总体上看,特色鲜明,凸显学科核心素养价值,加大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加大了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考查,同时注重联系实际,体现创新意识,提倡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此基础上可以分析出2019年高考具有以下命题趋势:高考命题工作必须坚持“四个坚持”和“四个服务”;高考的主要任务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高考的评价体系是“一核四层四翼”。

关键词:全国卷历史试题;总体分析;命题趋势
一、2018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历史试题总体分析

(一)学科核心素养价值凸显

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出高考要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科学生需要具有以下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将是2019年乃至今后高考的命题热门。

2018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以下简称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41题,以上海和曼彻斯特两个城市的发展为例,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比较视域下的考查,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考生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说明。

(二)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2018年高考试题精心选材,萃取精华,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41题,通过对“宋朝至明清乡约制度的变化与当今中国的村民自治比较”,引导学生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彰显中国文化的价值。使学生了解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伟大历程的成功探索,使其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人民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不仅是化人之本,也是我们能够自信的底气所在。2018年高考试题致力于引导学生感悟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认同,礼敬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27题呈现了传统戏曲昆曲的精美与雅致,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26题叙述了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脉络,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及认识能力。

(三)加大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考查

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党和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中积累的时代精华,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凝聚各族人民意志和力量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革命文化都是激励青少年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倍加珍惜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2018年高考试题注重对革命文化的弘扬,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30题,通过美国记者对抗日根据地的描述,能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推行基层民主、减租减息政策,这大大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制度保证,以此引导学生理解和认同革命文化。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坚持正确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彰显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精神塑造与理想追求;增强文化浸润,以深厚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高考试题的明显特征。

1.坚持正确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8年高考命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十九大精神等内容与学科知识自然融合,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实到素材选取、试题设计、答案编制的全过程,体现鲜明育人导向,引导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39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党章有关“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的重大论断为材料,要求学生分析“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促使学生领悟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实践逻辑,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四个自信”。

试题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领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方法及国家民族情怀。试题重点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括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战略安排等内容,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领域。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1题,选取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论述,考查学生对党的最新理论的形成和创立历史条件的认识,让学生懂得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创新是科学品格的道理。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22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性论断为材料,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改革发展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试题紧扣学习宪法、尊崇宪法,扎实培养学生宪法意识、法治观念,引导学生守法用法,在生活中自觉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主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39题以宪法修改为背景,着重考查学生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正确理解,提高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16题,以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为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和重要成果,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

2.彰显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精神塑造与理想追求

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抓好这一时期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十分重要。高考坚持不懈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为学生青春奋斗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强大精神动力,引导学生为实现青春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介绍说,试题强调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考查,助力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洞察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如文科综合全国Ⅲ卷第40题,以甘祖昌的感人事迹为材料,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使命,确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甘祖昌将军一生秉持“共产党人不能享清福,要艰苦奋斗一辈子”的信念,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毕生精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甘祖昌将军的艰苦奋斗精神,强调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中国人有自身独特的精神世界,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高考命题将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融入考试内容中,增强试卷的精神感召力,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引导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比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0题,以我国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从事杂交水稻研发推广并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为素材,充分展现了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激励学生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开拓进取。

3.增强文化浸润,以深厚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高考试题通过精心选材,将人文关怀与价值导向紧密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试卷的鲜明底色,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浸润,进而陶冶情操、涵养正气、升华人生境界,并激励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熔铸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2018年高考试题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试题,形成点面结合、精神深蕴的格局,促进正能量的传播。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40题,以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农村改革为背景,要求学生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的科学内涵,引导学生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成就。

(四)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

1.注意聯系实际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高考试题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发展阶段特点中的具体实例,要求学生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关注新时代国家重大改革和发展战略举措,是高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向。如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43题、Ⅲ卷第3至5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举措等,考查学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分析能力。

2.体现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学会创造。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高考命题在强化能力考查的基础上,体现了鲜明的创新导向。通过合理创设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激发想象力和思想张力,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考查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素养和宽广的视野,旨在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品质。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42题,材料选取自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小说的情节不仅能够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和大航海时代殖民扩张、奴隶贸易等重大史实,也折射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许多历史文化现象。学生可从多个角度入手,发现历史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进行思维发散。

3.提倡学以致用

强调知识内化,助益融会贯通。高考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选拔、培养质量提出的新要求,提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考查目标,突破了单纯的“知识”“能力”或“素养”立意的线性思维,形成了兼具继承与发展、贯通整体且有机的考查目标体系。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指出,高考强调“必备知识”,并不是进行点对点的单纯知识考查,也不是将它们进行孤立和割裂,更不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应对。高考试题将“必备知识”的考查目标置于广阔、丰富的情境中,与能力、素养等考查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学生对必备知识的内化,考查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必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对必备知识的建构、融会贯通和迁移,从而形成具有内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整体知识网络结构。如文科综合全国Ⅰ卷第24题,通过启发学生联系墨家思想代表当时下层劳动群众利益的已有知识,得出《墨子》饱含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结论,而不是机械考查《墨子》的主要思想和观点。
二、2019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历史试题命题趋势解析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党委书记刘桔,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就教育考试工作发表了重要意见。此文可以说是对高考命题的“最新定调”,对于2019年高考命题尤其是全国卷的命题具有非常明确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考生复习和教师指导也有重要的方向性指引作用。

(一)高考命题工作必须遵循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坚持”和“四个服务”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教育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大局,坚持改革创新。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高考命题工作必须遵循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坚持”和“四个服务”,把握好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规律,使其贯穿于高考全过程,全面提升高考的育人功能和导向作用。

坚持正确方向,就是要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参与命题的全体教师和全部学科中,确保命题工作政治方向不偏、政治纪律不懈。十九大精神必将体现在2019年高考命题中。值得注意的是,切勿认为这些只会出现在文综试题中,各个学科都会体现十九大的新精神、新论述。

坚持立德树人,就是要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坚持服务大局,就是要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在高考命题中去谋划、去设计、去实施。

坚持改革创新,就是要把黨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的重点任务细化、实化、具体化,既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和高校选才提供科学的标准,又有力引导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和载体。

(二)高考的主要任务是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1.立德树人“一堂课”:着力凸显价值引领

在高考命题工作中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实现“四个正确认识”,进一步强化、凸显高考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今后的高考将更加凸显“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语文的名篇默写、文言文阅读,政治、历史、地理试题的背景材料,将更加侧重从优秀文学作品和历史、现实积淀中精心选取饱含人文精神与时代气息的素材,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博大精深的文明,感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内涵。

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是立德树人的底气和底蕴,今后的高考将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对于名篇名句、历史典故、各类遗产等内容,考生不能临时抱佛脚地去背诵,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了解、熟悉,把传统文化学习作为语文等科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命题将不拘泥于“固定”的教材,而是从历史到现实,从国际到国内,从社会到个人,从理想到实践,环环相扣,融会贯通,聚焦时代使命。一是从历史到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二是从国际到国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三是从社会到个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四是从理想到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2.服务选才“一把尺”:全面提升选拔效能

高考试题必须保持一定的难度。近年来,多个省份的高分考生数量不断创下新纪录。有人说,现在上清华北大,已经不是看考了多少分,而是看不被扣掉多少分。这种现象多少反映了升学考试简单化、模式化的趋势:试题难度和区分度下降。像高考这种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如果降低试题难度,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拼命刷题取得较高的分数,不仅不利于选拔人才,学生的应试压力也会越大。事实上,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不仅要确保机会均等,更要保证选拔公平。而机会均等与选拔公平并不矛盾,因为不同水平的学生适合不同层次的学校,每一个学生在适合自己层次的学校继续深造才是更广义的公平,才能顺应人才培养的潜在规律。

第一,高考命题要增强基础性,考查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增强基础性不是要考教材原话,而是要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基础性”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全向上的人格素养。高考通过加强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引导学生重视基础,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第二,高考命题要增强综合性,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综合性不是考“大杂烩”,而是考查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对知识间联系的把握。综合性主要体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多角度地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设计注重素材选取的普遍性,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够基于试题情境深入思考,整合所学知识得出观点和结论。

第三,高考命题要加强应用性,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高考命题不能理论“空对空”,而要考查解决现实问题。应用性主要体现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考试题注重将学科内容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设置新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

第四,高考命题要增强探究性和开放性,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看其是否能够自觉运用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方法。试题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对同一问题或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发展个性,增强创新意识。

3.引导教学“一面旗”:大力助推素质教育

文科综合体现学科素养导向,引导教学深入探索。学科素养不是一句空话,2019年高考文科综合将注重创新试题设计、挖掘时代主题、构建问题情境,突出地理、思想政治、历史学科所独具的思维与分析方法。如地理学科试题将更加注重反映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价值取向,将地理学思想方法自然、贴切地融入素材。思想政治学科试题将精心选择能够更好地承载学科知识、反映学科特色的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更好地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历史学科试题将更加注重考查历史思维过程与方法,如学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这两种不同史学概念的理解和辨别程度。

(三)高考的评价体为“一核四层四翼”

基于新时代深化高考内容改革的要求,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高水平专家团队研发构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

“一核”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明确高考在新时代素质教育中的定位和核心功能;“四层”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通过明确考查内容,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做出回答;“四翼”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通过明确考查要求,对如何培养人和怎样提升素质做出回答。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据,高考坚持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机统一,考主干、考能力、考素养,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以此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真懂会用,助力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赵静)

作者:李涵冰 李海军

上一篇:行政管理教学论文下一篇:区域经济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