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案例研究

2023-05-26

第一篇:中学历史教学案例研究

中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比较研究

摘 要: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对中美两国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并探讨中美两国在历史课程改革方面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经验,为当今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比较;中国;美国

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研究中美中学历史常用的教学方法,探讨异同点,以期对我国历史课程的改革有所启思。

1 比较

1.1 背景比较

1)文化的差异

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奉儒家思想为正宗。在师道尊严的文化氛围下教师的外在灌输与学生的死记硬背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独立宣言》向世人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人们追求着自由,宽松和民主的氛围培育了美国人的自主意识、自我观念。教育者更多地是鼓励孩子自己拿主意处理问题,形成自己的见地。

2)目标的差异

中国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B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知识层面由具体的史实和抽象的认识构成。能力层面包括历史技能的培养和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 “过程与方法”: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形成个性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美国历史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成为民主社会中良好公民的知识、态度与技能,欣赏并尊重美国的制度及其背景,批判与思考当前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能力,增进对世界的了解与宽容。[1]目标分为“历史思考”、“历史了解”,重视这两者的整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了解美国的发展过程,以增强爱国意识。 具体目标是:一,了解美国的历史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培养爱国主义意识和对民主制的忠诚。二,让学生采用类推的方法去思考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对当前国内外的形势有一定的洞察力,形成自己有见地的观点。三,培养学生澄清问题和考证事实的能力,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四,让学生形成全球意识,分析、研究和认识全球和美国的关系。五,为学生学习其他社会学科的学习提供一些观察、分析问题的历史背景。

3)理论的差异

新中国建立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学历史教学中总是围绕凯洛夫教学论来进行的。以知识为中心,在学习方法上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通过接受学校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而美国,深受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杜威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从儿童自身活动中进行学习,即“从做中学”,反对统一的、机械的学习方法,注重实践,学生有很大的主动性,与中国形成巨大的差异。

2 共性

2.1 重视能力培养

学习历史不仅仅要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解释、研究能力和学习历史的方法。中美两国也一直都在强调历史学习要提升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探究能力的培养。

美国“做历史”教学方法中,从“历史问题”开始到最后“结论”,都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中学生自主地查阅、分析和运用资料来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学习,历史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中国“讨论法”教学中,也不难看到教师改变了以往“一言堂”的教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研究、讨论并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体现着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当然,同样都重视培养探究能力,但在具体方面还存在差异:美国的历史教育,生动活泼具有创造性并善于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从自身生活、社区生活和亲身的调查研究中来学习历史。强调学生应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和看待历史。而中国的历史教育,尽管课程标准提出了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的必要性,但这一状况还没有彻底改变。

2.2 重视教学方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中美都创造、总结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美国有“做历史”、“角色扮演”,还有“演讲法”、“计划专题法”、“讨论法”等,在应用中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讲授法仍是主要方法,实际教学中,各种方法综合使用。“做历史”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学会学习历史,这是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在中国的教学实践中,不论是讲授法还是讨论法也都在改变原有被动的学习方式,运用各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从“学会知识”中转变中“学会学习”。

2.3 重视信息技术

中美两国在历史教学中都注重信息技术的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系统的历史知识,更好地接近历史,理解历史,把握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促进有效地思维训练,同时也为历史教学本身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更为广博、便捷的知识信息平台。

不论是“做历史”、“角色扮演”还是“讲授法”、“讨论法”, 都必须有供学生探究、体验和自学的材料,需要借助于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在美国,大到国家、州,小到中小学都设有不同规模的图书馆,其中,世界上最大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既有藏书近一亿册又能提供数据化的网络服务。该图书馆设有一个“Learning page”栏目,不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史料,还收录了大量的课例和教学心得,帮助教师有效地利用这些网络共享资源来指导教学,也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这些资料。

在中国,也有许多相关的历史网站,如“中学历史教学网”、“历史风云网”都设有学史入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战争史等专题,其中多数专题是根据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而设计的,有一线的教师上传的教案和教学心得等,但资料分类不明确,使用起来不如美国网站那样方便、快捷,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

3 差异性

3.1 教学内容的差异

中美两国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美国历史课堂上,教师不仅仅会使用教科书,还要向学生介绍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加以阅读,并对如何分析文献,老师都会设问来引导学习并对分析资料的过程作评价。然后要求每位学生来完成一篇论文。每课都有课文简介,教学手册,学生手册和史料这四部分。

在中国课堂上,教师主要围绕着一本教科书,其中也涉及到一些文献资料,但大多都是在课本中、题单中集选的只言片语,学生茫然不知其解,不会分析、辨别文献资料的真伪。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是就题论题地解释相关文献资料。

3.2 教学效果的差异

在中国,不论是“讲授法”还是“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都在学习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历史事件。每个事件的背景、内容、结果、影响等,以便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只有掌握了这些系统知识才能应付考试。

在美国,不论是“做历史”还是“角色扮演”都注重的是学生亲身体验或亲身研习来体会和领悟历史。学生不仅仅是学会了“历史”,更重要是他们体验到了历史学家做历史所运用的技能,有助于?W生达到“会学历史”的境界。也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的这种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就与中国不尽相同。

3.3 教学评价的差异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的一种反馈。在中美历史教学中教学评价存在差异。

在美国“做历史”中,我们看到:通过对文献资料分析、解释,得出自己的结论及最后撰写小论文。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是进行跟踪测评的,这种测评方法不仅仅是对论文的评定,还是整个过程中的各种任务完成情况的评定。这种形式对师生来讲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评价方法在中国一般都是采用测试来进行的。如:“讨论法 ”中提到课堂内容结束后进行强化训练,是通过出示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测评,通常练习题都来自于题库中,题型主要有两种,主观题和客观题。这种传统的测试方式对于检测学生所要求掌握的各种研究能力而言较为乏力。虽然在课改中也提出了一些新颖、具有创造性的成绩评估体系来全面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但在实践中还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真正实际的作用。

4 结语

美国 21 世纪高中教育目标为:“培养学生善学、好学的品质,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和面对问题解决过程中莫衷一是的情形时乐此不疲的情怀,从而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诸方面为中学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把学生培养成各方面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掘而全面发展的人。中国课标中提出?s“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培养以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全面发展”

199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性的教育主题定为“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往”,随着21世纪的到来,“学会学习”这一主题显得越来越重

要。在对中美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在致力于达到“学会学习”这个最终目标。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有以“学会学习”的思想来指导才能使课程改革真正地落到实处。

4.1 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受固有教学观念和高考的影响,中国历史教师仍是唱独角戏,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难以实现。必须彻底转变教师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可以将一些有效地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美国的角色扮演、做历史、辩论、模拟以及讨论法等。其次是是改造和创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和创新,突破旧模式,创造出适合中国学生的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4.2 改革教学环境

要使历史新课程所倡导的新教学方法真正进入中学课堂,还需要对教学环境(教具、教材、评价方式等)进行彻底的改革。当前,中国高中历史课程还存在一些弊端,首先表现为课程设计缺乏人文关怀,内容过于政治化,远离学生生活,其次是课程的思想教育与目标相差甚远,看似重视思想教育,实则降低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教育性。再次学习中忽视科学精神教育,在课标中提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历史过程”,得出“历史结论”,而在教学中总是把现成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很少自己有机会收集、探索、过程、感悟科学精神。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是与现在缺少大量史料、资料进行探究的教科书有关系,更与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王铎全:《历史教育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6 页。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第二篇:《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我校《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大连市西岗区“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1. 背景与意义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时代,它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背景,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指出了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为贯彻《决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教师培训培养等各方面规定作了定性描述,形成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诸方面的一次大力调整和彻底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其中,教学改革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贯彻《纲要(试行)》精神,达成课改目标,落实课改理念,体现课程功能(课程体现课改理念)的必然途径。

2002年9月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在神州大地上铺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题旨在改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搀一步,挪一步,教师是辛辛苦苦工作,不敢放松一步。学生是“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占据讲台滔滔不绝,充分扮演“演

员”的角色,学生则充当忠实的“听众”和“看客”。这种一个教师牵着几十个学生鼻子走,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懂,是否愿意听的“填鸭式”教法,严重忽视了天真活泼的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扼杀了学生智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国内外大量研究说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操练式学习对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非但没有显著效果,有时甚至还有负面效果。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改变,仍然按照老一套教学,“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或者只是换一套教科书,教师的教学理念、角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考试评价制度都不发生改变,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变革就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变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以课堂教学变革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这就是我们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广大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逐步有效的推进。

因此,进行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我校的现状来看,我校西岗区的薄弱学校,主要表现在,生源差,学生家庭教育薄弱,我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借读的农民工子女,他们大部分都来自于偏远的贫穷地区,教育落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初中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英语,他们的父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庭教育环境跟不上。他们相对于其他孩子在起点上就落后。如何让这样的学生同样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是高水平的教育,“二等苗同样能结出一等果”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成才,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而教学质量来自课堂的高效率。在我们这样的学校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势在必行。

二、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1、课题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

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我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之际,讨论和研究如何促进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思考,我校申请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并被列为我校的重点工作来抓。

为了了解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查阅了大量的

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虽然,许多学校和教师接爱了课改新理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教和学的有效性还不高。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适合于做这种研究,当然专业人员的参与不可或缺。也需要提炼总结出有效性教学的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即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解决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

有效性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对本课题理念内涵的基本解读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师生既要共同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又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创造出高效的学习效益。二十世纪西方国家提出的“有效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1.概念界定:

① “有效”:是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

②“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关注的是“教”学生如何“学”。

③策略研究:“策略”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本课题中的“策略”就是根据教材因素,学生实际而采用的艺术和方式方法。“策略研究”就是为创设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由地获取知识而运用的艺术及方式方法的研究。 2.有效教学的具体内容: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要明确“教学”是如何“教”,学生是如何“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

要正确理解时间和效益的关系,教学效益并非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多少内容。 ③有效教学要有明确的测量性,即评价目标。

每一时段的学习都要建立评价的目标,要让学生明确我学懂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④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还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⑤有效教学更是一种策略

要求教师对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提出系统具体的问题行为解决方式即教学策略。

3、已有的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的研究成果

(一)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

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 现代教学理论按照递进嵌套的层级关系把课堂教学时间区分为分配时间、教学时间、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等不同类型,后一变量较之前一变量其时间范围逐渐由宽变窄,其与学习结果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

这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

同时,由于实用时间、学术学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教学目标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同样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既可用于较低认知水平的“题海战术”,也可用于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

因而,还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用和学术学习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项任务。

(三)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 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

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 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2)加强学习策略教学 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应用知识解题的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以及掌握知识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等元认知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三、课题研究重要性和意义

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体验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活动热情,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通过多层次的师生互动,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人本地位,通过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使所有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上最具有意义的地方。

学校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要减负增效,这就触及到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主题,即教学要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感知、理解、记忆与迁移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有效教学,要珍惜学生在教学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认识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是教师最大的失误,让45分钟分分秒秒都产生效益。这要求学校领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掌握最佳的教学方法,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因此,进行历史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原则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形成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初中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2)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3)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4)研究各种课堂教学形式,使之行之有效,构建相应有效教学模式;

(5)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教和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教和学的效率。

2.研究内容:

(1)影响课堂教学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因素分析。

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

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分析教师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2)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与策略的研究。

针对师生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对学生而言,学生有效主动参与的策略,主要有探究、合作、活动策略。对教师而言,主要有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价策略等。

3.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2)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实验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

(3)对比实验法。在同年级平行班中进行对比实验,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搞好包括分层教学、综合活动、有效测试等实验设计和实施。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随时总结改进提高。

(4)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4. 研究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提倡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紧密结合,积极参与。 (2)发展性原则。一切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均以学生积极的终身的发展为前提。

(3)整合性原则。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对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如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进行整合、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等。

(4)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教学策略属性的本质规定。

5.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拟用五年时间(2005年9月——2008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和准备阶段):学习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研讨、制定开展活动的方案,进行策略和理念内涵的研究,梳理有关理论,调查分析总结已有的有效性教学经验。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上课以及实践活动,实验总结具体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收集整理较为系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展示成果的专集,进行课题总结、验收。

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是相互交叉进行的,只是各有侧重。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习与积累,努力寻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通道。

课题研究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它需要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点点滴滴数据、信息、经验。为此,我们课题组设计了《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要求课题组成员围绕研究课题,设立本学年或本学期研究的子课题,并围绕自己研究的子课题积极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努力开展教学实验活动。在《活动记录》上记下每次学习、活动的内容,并反思自己实验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总结归纳有关数据信息,从而为期末撰写教科研论文积累一批翔实、有价值的素材。在这些活动记录中,既有理论学习的记录,又有实践印证,还有各课题组成员的心得体会,它不仅将各课题组成员的思维导入深处,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2)关注过程,求真务实地上好每一堂实验课。

每学期初的理论学习之余,我们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组内推出一堂实验课,并及时落实人员、上课时间。每次上课之前,子课题成员集体备课,各子课题成员准时认真听课。上课后根据本课题研究主题和《课堂教学评价表》实事求是地评议。评议中,课题组成员在探讨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探索规律,获得了共同的提高。

(3)加强反思,对研究情况进行事实求是的评析、总结。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在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完善的。我们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产生新的问题,不断琢磨、推敲。在申报本课题后,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对方案进行了论证,使其更趋科学合理而富有研究价值。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对照新课程标准,在本课题研究中及时调整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平时,在教学中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实验经过,善于发现本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与他人合作解决,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及时撰写下来,形成教学案例、论文。

五、实施课题的保证措施

1、精选课题组成员,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网络。

2、充实教育资源库,设立“教科研”专柜。

3、加强理论学习、观摩与研讨、对话与交流制度。

六、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整理学习笔记,撰写相关论文和各种报告。

2、编写有效课堂教学实验报告和案例。

3、形成研究报告。

主要参考资料:

1、陈厚德,《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胡捷利、杨扬,《关于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阐述》,《教育研究与实践》

3、李康,《教育策略及其类型探析》,西北师大学报

4、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 中国教育学刊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大连七十一中学

符玲

第三篇: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讨论文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讨论文 ,欢迎阅读。

历史学科是重要的中学教学内容,是构成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体系的基本科目,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本文根据中学历史教学的经验和具体实际,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丰富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历史教学方法,改革历史课程考试方式等方法,以达到丰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创新经验的目的,更好地为教育实现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供基础性经验。

前言

历史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历史的学习不但可以了解人类的过往活动,更会对人类进步和发展规律形成科学地认知。新时期在社会和文化进步的大背景下,人们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历史教师为了适应发展的趋势对中学历史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持续的改革探索和实践,并形成了一些有益的成果,我们应该对这些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就加以总结,通过对历史教材的丰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考试方式的转变等途径和方法,全面探索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全面的素质教育提供基础和保障。

1丰富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

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有赖于对历史教学兴趣的提高,中学历史课程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虽然经过数次较大的变更和丰富,但是仍然显得内容不丰富、背景交代不详细,一些问题展开不透彻,这会导致中学生对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存在着兴趣、需要不能满足的实际问题。因此,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应该从教学内容的丰富上下功夫,要将学生广泛的兴趣和浩瀚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丰富中学历史的课堂和教学内容,建立他们学习历史的意愿,从主观上和认识上培养他们接纳中学历史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心理定向。

2创新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集中于课堂灌输、挂图展示,这拉大了中学历史教学和中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单调、枯燥的教学环境中无法建立对历史的强烈兴趣和主动学习愿望,使中学历史教学沦为彻底的“填鸭式”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转变可以变换师生的角色,营造易于沟通的氛围,形成学生主动接纳和学习历史的基础。例如:在“日本战败投降”的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对日本投降的原因展开研讨,并针对当前时事进行组间交流和辩论,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形成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又例如:在讲述“波士顿倾茶事件”中,教师以“考试”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压力,在提出考试的过程中必须购买教师专门提供的昂贵的答卷纸,当全班都付钱购买答卷纸后,学生自己阅读“波士顿倾茶事件”的教材相关内容,这时学生对历史的相关内容将会有一个比较准确和切身的理解,也就能够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3改革历史课程的考试方式

传统历史课程考试采用同一的闭卷方式,而且答案固定、同一,这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掌握,也会影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影响,还会影响学生对历史考试的态度,应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革历史课程的考试方式,这是历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难点和重点。历史试题着重考查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道题要求学生根据北魏时期的文物资料,说明当时的民族关系。课本上讲过北魏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我们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文物资料,并解释、说明,然后得出北魏时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结论。这种考试方法训练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解释和说明历史的能力。学生觉得这样的考试灵活,不用死记硬背,能考出真正的水平。考试改革的又一尝试,是今年6月的初二历史期末考试。教师根据学生负担过重和学生学习能力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出了两份程度不同的试题,A卷的复习范围较窄,试题相对容易;B卷的复习范围较宽,试题相对较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试卷。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了B卷,其中有一个班的学生全部选了B卷。我们认为,考查学生的成绩主要在平时而不是期末的一次考试。期末考试各科都要考,学生负担重,不能让学习有较多困难的学生被分数压得抬不起头来,应该让每个学生在期末都有机会得到成功的体验。

4倾听学生的心声

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改革要尊重中学生特点,要满足中学生的需要,有些中学生提出:我能看懂的东西不必讲,应该将宝贵的时间留给学生,让牠们主动去探讨和发展,做到这点需要极大的勇气,着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要不断冲破习惯势力的束缚,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改革更贴近中学生实际和心理,只要我们继续努力,发扬开拓、创新和改革的精神,尊重和理解学生,以有效的方式进行历史教学改革,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历史教学有具有系统性和阶段性,因此,必须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有着清晰、准确的认知。本文从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教材、教法、考试方式进行了实践性的探讨和总结,这对于同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提示和借鉴作用,相信同仁可以借鉴本文较为成功之处,在结合自身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和历史教学改革的具体情况下,形成更为有效、更加具体的中学历史教学措施,推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第四篇:中学历史高效课堂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教育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重庆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或教学理念。 新课改和新高考都呼吁我们要进行有效教学。

2、现实状况:我们铜梁一中是一所重点中学,在铜梁区排位第二,由于有铜梁中学强大的压力,我校学生生源不是很理想,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能力差,学习目标不明确;我组教师4人,两位老教师两位新教师。而且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三、师生互动不强,它的一个弊端是忽视课堂教学中其他知识信息的传递,忽略了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因素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

五、合作流于形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为了适应新的课改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改革,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系到素质教育是否真正落实。因此,我们的课题研究也就具有了实际意义:通过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有效策略研究,促进历史教学改进原有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填鸭式”教学模式,改进教师照搬教材和教辅资料,能够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新情境,提高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主动、探究、批判、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的意义:

1、本课题研究将丰富“高效教学”的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提供经验和有价值的案例,从实践的层面上研究课堂教学的新理念。

2、有助于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策略。本课题研究以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针对现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缺失的问题,探索创设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并具有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系列课堂教学方法。

3、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本课题研究将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个体发展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达到终身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一阐述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二)、行动学习理论: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让本课题组教师了解和掌握研究有效教学的教学过程的基本步骤。

2、通过研究,探索出结合“校情”、“生情”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高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3、通过研究,摸索出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并为当前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丰富有效教学的内涵。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教师以“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为课题的基本原则,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教学的操作点,构建以“高效教学”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言设计的研究

一堂历史课,如果有个好的开端,将能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上课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拴住,使他们怀着新的期待投入到学习新的课题、新的内容中去,为上好课打下了基础。

2、板书设计的研究

好的板书设计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研究、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它能把教材脉络结构中复杂的、抽象的、潜隐的问题,直观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启发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的记忆,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3、课堂提问的研究

提问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通过思维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提问正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思维的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教学手段。

4、教学语言的研究

教学语言能把模糊的事理讲清晰,能把枯燥的道理讲生动,能把静态的现象讲得活起来,启发学生去探索,去追问,去挖掘,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从而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5、指导练习的研究 ,精心设计练习题,试题必须有针对性,题量适中,难度适合学生的实际状况。

四、主要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操作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确立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及评价体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借鉴、调查研究、对比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二)实验对象的选择:

本组全体成员:陈升槐、代升智、周雨、刘旭辉;全体高一学生。

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实验时间:2014年9月——2016年6月

(二)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9月至2014年11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了解国内外相关课题动态,客观分析其它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的情况,广泛征求意见,讨论、选题、制订并完善课题方案,做好课题审报工作,做好开题论证工作。

2、实施阶段(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制定阶段实施计划,组织教师在相关主题下进行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研究(开研究课、研讨会),撰写案例和论文。

3、总结提高阶段(2016年2月至2016年6月):完成实验报告、论文撰写和课堂教学成果汇编。课题组进一步总结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由郑春萍及全组成员负责。阶段成果形式:教案、课件、论文、实验报告。

六、课题研究过程:

(一)做好课题实施准备:2014年9月我们正式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确定了组长及课题组成员,对各项工作实行分工,初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手段等,制定了研究方案,定期学习有关理论、研讨课题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调整课题教学实验,并不定期的向专家咨询、请教。

(二)开展历史高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本课题的“历史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这是区别于以往“高效教学”研究的最关键的特征。是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索促进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关注历史教师的课堂所有行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的组织、教学语言、教学评价等等)是否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不断进行反思、积极撰写论文:我们课题组主要在理论上探讨了新课程理念下历史课堂高效教学策略的重要性、迫切性;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的高效策略研究和应用。在实践中我们不断进行反思,对课题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及时总结,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论文、课题研究体会、心得、案例等。

七、研究成果: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随着课题研究进入深入实验阶段,一堂堂的课题实验课,一次次生动活泼的教科研论坛,一个个富有思想、蕴含新课程理念的总结交流活动,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为:

1、带动了学校的教科研气氛,提升了学校的教科研能力,为优化学校办学条件起到了推动作用。

2、形成了课题组优秀教案集、学习笔记集、优秀论文集等,在全校进行了推广。

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策略首先是要找准切入点,即施教者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通过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改变诸方面作深层次的研究,使课堂上教师的教向“民主型”转变,学生的学习向“自主型”转变,教学过程向“多元型”“开放型”转变。然后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体现发展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等基本特征。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教学目标明确化、知识呈现情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解题训练建模化和课堂小结图示化的教学设计策略,由此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思维、能力、情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成绩永远只能代表过去,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还依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例如因为课题组成员课务重,课件的制作不到位,评课记录只有个人记载,没有形成集子等,研究课、公开课能注意到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但平时的课随意性较大,课题组教师年轻化,经验不足,骨干力量较为薄弱,缺乏专业的引领,教师研究积极性有待加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加以完善。虽然我们的课题马上就要结题,但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课题组成员依然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依然会把教学和教研紧密相连,在教中研,以研促教,让我校的历史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从而使课题的研究实效性充分得到发挥。我们期待在课题研究这块沃土中成长!

2016年5月31日

第五篇:重点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课题的名称:

指导老师:

组长:

组员:

一、研究内容:

1、 海南骑楼老街的由来:

海口骑楼老街的由来,跟海口的港口开放通商史大有联系。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海禁,开海贸易。琼州(海口)从此海运四通八达;至咸丰八年清政府与英法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琼州(海口)即被辟为通商口岸,称琼州口。从此,琼籍人士热衷于下南洋谋生,外国人则可以在琼州自由往来。1924年,为了建省办特区,当年粤军第一军独立旅旅长兼任琼崖善后处处长的邓本殷热情邀请海外华侨回乡投资建房。《海口文史资料》载“仅二年,争相修建有骑楼的新式楼房计800多幢,使海口面貌焕然一新。这种建筑特色非常适合海南阳光强烈、风雨即来的天气,凉爽舒适的骑楼,利于人们遮阳挡雨。由于毗邻港口,这些家家户户所建骑楼连接形成的街道,有着可供行走的地板,有着挡避风雨骄阳的顶盖,成为“店铺的公共走廊”。

路通财通,随着商业铺面的建设,老城区的商贸业也急速发展起来,当时全市商店迅速发展到600多家,贸易总额达到一年数百万元。到了夜间,店铺灯火辉煌,广告牌被映照得五颜六色,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宛如上海十里洋场。

2、 海南骑楼街区的风格:

沿着海口骑楼老街漫步,这种南洋风格的骑楼,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的,在马路边连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度有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海口骑楼街的价值在于它的建筑形态,在于它中西合璧的特色,门窗、装饰、街道的适宜尺度。这些建筑的柱廊、敝廊、尖顶、雕花门窗和百叶窗,在南洋风格中都融入了欧洲建筑元素

骑楼大都高两三层,最高不过五层,有些还保留着早年的商号,成为具有现代资本主义特征的商业街。骑楼一栋挨着一栋,邻里或者共用一堵墙。骑楼的颜色米色、乳白、嫩黄,端庄典雅,但留在人们印象中的南洋色彩还有那些穿行在骑楼间苗条、婀娜、风情、野性的南国女子,今日的海口街头依然可以看见,衬着大朵的花瓣和高高的椰子树,深蓝的海水和五色的帆船,桃红、橘黄、宝蓝、翠绿毫无顾忌地流淌在骑楼檐下,穿着鲜艳衣物的厚嘴唇、幽深眼睛、轮廓分明的南国女子和少年,和这里的气候一样,热情、奔放、自由。

3、海南骑楼街区的典型建筑:

海口人热爱骑楼,骑楼是老海口的神韵。几代人的生生息息都在依傍它遮风挡雨。静态的老街串起了海口变迁的历史,而动态的人间烟火更能够体现出老街记忆中的人文情怀。在这些骑楼里,有家族的兴衰历史,也有战火中人们的痛苦和无奈。骑楼,不仅是海口的视觉记忆,也是我们直接感受历史的方式。不仅是很多内地游客,就是很多海南本地人,都难以想象当年骑楼老街上外国领馆林立,更难以想象华侨、渔民、学生、革命义士等等在此探求真理谋求伟业的盛况。

爱国华侨积极为海口投资建设,海口老街上的多数骑楼是由华侨修建的。 1928年,热心公益事业的海口汇兑同业工会理事长周成梅倡议集资在海口建一座钟楼,以便统一全市时间。海口商界、香港琼籍商人、海外琼籍侨胞纷纷捐助,所需款项当年就筹足。由于道路扩建,海口钟楼于1952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移建,都保持原结构。该钟楼为六层混合结构,高27米,平面为5.37米×5.37米的正四边形,立面造型采用在四角设随楼层升高而逐层收缩的附角柱,因而表现钟楼的立体感,并在底层设拱形大门和上层采用拱形小窗,衬托出钟楼挺拔俊美的形象。在钟楼顶层四面的报时大钟设在正中,并在楼顶竖起8支高低不一的箭状尖顶,使整个钟楼更和谐和完整。钟楼外墙采用红砖砌清水墙。整幢砖红色的钟楼,在绿树、内海、蓝天的映托下,秀丽出众,清雅夺目。上世纪50年代前这座钟楼旁边就是码头,不少离岛进岛的海南人都是听着钟声从这里经过的,因此对钟楼的印象非常深刻。不少华侨回国后,看到钟楼就似看到了家乡,它也成为了海口人故乡的象征。历史不会停住脚步,钟楼的时间也将周而复始地继续下去。

4、海南骑楼街区的文化意义:

在海口骑楼街区,无论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向人们讲述海口精神和气质。这种精神中带有一种博大和宽阔,也带有几分传奇和神秘。也许“满街的方言只字不懂……而满街的内容涵盖着地理、历史、气象、考古、艺术、建筑、园林。肯留心处,处处是学问”。

因为临海,大海不仅给了海口人开拓精神,也给了海口人对于未知生活的虔诚期待。无论是文化生活还是宗教生活,都是海口文化的呈现。作为移民岛上的移民城市,海口骑楼街区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个案古迹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也因其更显著的地域保存价值而身价百倍。

在这些风情万种的骑楼里,演绎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民国第一楼”家族兴衰的传说,有富家女毅然投身革命洪流的往事,有“大亚旅店”“裕大商行”神秘东家的遗事,有前清北京格格漂洋渡海远嫁海南的旧事……老街、骑楼在沧桑岁月中愈老愈有味道,在现代化的城市格局中越来越显得时尚珍贵……这种生活将在未来继续延续,因为没有哪个城市有这样的自由度,能够改变你的,就改变你;不能改变的,就吸纳你,达到一种共融共生。

5、海南骑楼街区的规划复兴

早在1996年甚至更早的时间,关于海口骑楼街区的振兴已经有过规划。随着时间的推进,2007年6月1日至7月30日,海口市对中山路、得胜沙路、博爱北路、新华北路、长堤路进行全面测绘测量,编制老街测量图册,此举标志着椰城的历史文化名街保护性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在核心保护区,重点突出整体风貌特色的保护,即保护构成街区历史风貌外观的基本要素(建筑外观、建筑平面格局、建筑高度、街道空间尺度、环境小品、市政设施外观、绿化布局形式等),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构)筑物进行整修、改造或拆除。

骑楼老街区对海口市来说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资产,是海口城市中心区最后保留的有历史意义的商业空间……可能成为海口最重要的地标……海南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海洋文化、自然风情和发展需要,在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工作日渐推进的契机,以及环北部湾经济共同体

协力运作下,为了此种发展变化趋势,保存、修复和振兴大量的和重要的老建筑,仅仅保护那些“最好的”或最具历史意义的建筑并不能满足海南省和其省会海口市的需求。

发展现代旅游、精致旅游和文化(生态)旅游,以一个文化制作中心的文化氛围和特色向游客进行海口骑楼街区行销。将原先的古老建筑转变为休闲业态功能标榜着一种浪漫、迷人,带有某种特殊的社会印记和文化氛围的时尚,包括会议、展览、艺术、博物馆、文化遗产、休闲活动、免税店、酒吧、咖啡和一些特殊项目等。南洋风格的骑楼紧邻窄小的街道、小巷,这些不朽的作品与世俗平常的肌理之间的对比形成老街的空间特征。

随着海口骑楼历史街区地位的确立,在受到保护免于拆除和毁坏的同时,这里恢复起来的自信必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商业投资。对于已经开发的商业,便捷的可达性和宽敞的停车场会把更活跃的商业活动吸引过来,同时吸引娱乐业和艺术活动在此扎根。骑楼的本质是给人方便,给人舒适,这样的设计理念永远不会过时。

作为海口城市变迁的载体,海口精神的文脉,注重活力和生机的创造,建设科学发展的国际旅游岛,发展骑楼街区独一无二的精神传承特性,将是海口市城市整体发展的精华所在。

二、探究结束总结:

通过对这次课题的研究,我们从中学会了许多知识,如:我们了解了海南骑楼的由来、风格、文化意义等等。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尊重海南骑楼文化、保护骑楼文化!让海南骑楼文化源远流长!

在指导老师指导下,我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协作讨论,提高了认和能力,养成了自己自主学习的习惯。更为重要的是,重视团队精神,友好与别人相处,对于我们以后的人际关系交往中亦有好处。

在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历史组组员有九位,在她指导下,我们顺利完成此次课题研究。

上一篇:最新红头文件规定格式下一篇:中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