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历史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泰州市姜堰区克强学校地处革命老区,学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加强红色乡土文化课程开发与研究,努力将德育活动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促进学校的整体提升。以红色乡土文化为主题,通过引领学生博览红色书籍,聆听红色讲座,观看红色电影,组织红色之旅,重温红色故事,吟诵红色诗歌,咏唱红色歌曲,打造红色教室,创写红色作品,让学生从生活学习感知,开展红色教育。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小学德育历史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德育历史研究管理论文 篇1: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高校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高校教师发展越来越多,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为此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总结历史经验,史论结合,吸取经验和教训,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这为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师 思想政治教育 新局面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是教师。”历史事实表明,教师是高等院校中一支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学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所以本文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历史角度出发来阐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以此来为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供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背景

“文革”结束后,党的工作经过两年的徘徊,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并实行改革开放,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艰难启动了拨乱反正与改革探索的历史进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党中央领导人结合新的形势,着眼新的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出现了新局面。与此相适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经过拨乱反正,恢复与重建,在不断克服“左”的和右的特别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袭扰的过程中,通过改革不断创新和发展。在此背景影响下,对高校教师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新发展。

邓小平曾说:“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及其他领导人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有步骤地解决了思想政治战线遗留的重大历史问题,全面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拨乱反正,思想政治路线得以重新恢复和建立,提出并确认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论断。在此基础上,首次以法律条文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载入宪法和党的相关决议,正式创立、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学科,并结合改革开放和各条战线的实际情况,制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内、农村、企业。军队、学校等一系列行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法规性文件,形成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飞跃。

这一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发生过严重失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重新出现了生机。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拨乱反正与理论创新,在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指导下,全面开创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科学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气象

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为和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焕发出了蓬勃生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我们知道,高校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简称政教专业),是高校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培养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的重要阵地,于是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为重视,把对大、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尽早的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即“中发[1985]18号”文件。这个文件,是针对我国大学、中学、小学等所有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的改革的,是一个总的带有根本性的指导改革的文件,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全面启动。

这一时期,高校政教专业改变了过去长期封闭禁锢的状态,排除错误思潮的干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教育教学改革,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扩大专业知识领域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新的经验。但也必须看到高校政教专业的工作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依然存在,为此,国家教委根据新形势发展的需要,陆续制定和发出了一些政治理论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新方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新局面。

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面貌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了各种各样有效的措施和政策促使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新面貌,在内容、方法、领导和管理上各有体现,主要有1989年下半年以来,基于对八九学潮风波的深刻反思,在高等学校一些青年教师中出现了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和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作的可喜现象,并形成了一定规模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为了引导和推动高校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健康、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1991年2月27日,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发出了《关于组织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青年读本的通知》,组织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要求“高校的党校、团校以及马克思主义著作学习小组在引导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活动中,组织青年教师认真精读原著,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及其他各种政治理论学习”。其中青年读本包括《马列著作青年读本》、《毛泽东邓小平著作青年读本》以及辅导上述读本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读本导读》。这是中宣部教育局、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共青团中央学校工作部为了适应高校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活动加强领导,使之与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学习要注重实效,方式可灵活多样,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在这一精神的指导下,学习活动逐渐展开,蔚然成风。但从总的方面看来,这项活动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发展不平衡。为了能够将这项活动继续推向前进,1992年6月18日,中宣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组织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充分认识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要理论联系实际,重点解决青年教师立场、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着眼于培养一支骨干队伍,并努力在他们中造就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要组织青年教师认真精读原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务求实效;要加强对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的领导,努力为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各种方式,把高校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动不断推向前进。

总之,这一时期,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活动在全国高校普遍的展开,深入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 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下)[M].武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3.

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究(上)[M].武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58.546.

作者:徐丹丹

小学德育历史研究管理论文 篇2:

红色乡土文化:学校整体提升的推动力量

摘要:泰州市姜堰区克强学校地处革命老区,学校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加强红色乡土文化课程开发与研究,努力将德育活动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促进学校的整体提升。以红色乡土文化为主题,通过引领学生博览红色书籍,聆听红色讲座,观看红色电影,组织红色之旅,重温红色故事,吟诵红色诗歌,咏唱红色歌曲,打造红色教室,创写红色作品,让学生从生活学习感知,开展红色教育。

关键词:红色文化;乡土文化;课程基地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沃土。泰州市姜堰区克强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的地域优势,以“红色乡土文化”课程基地建设为契机,努力挖掘红色乡土文化内涵,层层深入推进特色文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整体发展。

一、开展“红色乡土文化”课程基地建设的背景

1.学校红色乡土文化渊源深厚

我校地处黄桥革命老区,毗邻黄桥新四军纪念馆、白马中国海军诞生地,学校周边的红色旅游景点丰富,学生身边的英雄灿若群星,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学校是以姜堰区(原泰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徐克强烈士的名字命名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常年与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大江南北》杂志社、区老年干部大学等机构合作,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乡土文化”教育条件。学校一直秉承“思强”校训,凝练“思强”的两重含义:一是缅怀先烈,不忘历史;二是发奋图强,拥抱未来。学校践行“明理强志、博学强能、务实强校、育才强国”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克勤克俭、强智强体”的优良校风。一所地处老区又以烈士名字命名、有着革命历史渊源的学校开展红色乡土课程基地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2.学生发展亟需红色文化教育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再审视,更重要的是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发扬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为培育人才及建构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红色文化被很多人所忽视。现在的青少年最缺乏的就是对于历史和现实的认知,很多人都缺失精神信仰,迷失成长方向。因此,必要的红色教育是必需的,要让他们认识历史,知道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他们才可能珍惜现在的生活和时光,找到精神的力量和前进的方向。

3.红色文化是学校德育的固有内容

在学校德育中融入红色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营造具有浓厚红色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红色精神的再现,从而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养成红色文化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就是要在学校中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中包含的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操,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为理想和事业积极奋斗、团结拼搏的精神,引导青少年增强忧国忧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奉献社会的意识。

2013年,学校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建立了“红色乡土文化”课程基地。学校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挖掘红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打造红色品牌,传承并发扬光大红色文化。

二、“红色乡土文化”课程基地建设的目标构建

泰州市姜堰区克强学校红色乡土文化课程的内涵很广,我们结合学校的实情和学生的特点,确立了“学身边英雄,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的课程核心理念,对课程基地的建设进行目标设定和整体建构。

1.课程基地建设目标

以“信念、理想、坚强、奋斗”等红色元素作为红色乡土文化课程基地的内核,让学生懂得挫折使人成长、苦难使人成熟、磨难使人成才的道理,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正视挫折的勇气、积极的人生志趣和理想追求。

2.课程基地整体建构

发挥学校九年一贯制的优势,开发分学段、有梯度的基础性红色课程、拓展性红色课程、探究性红色课程(如下图所示)。既重视校园红色文化对学生的感染,也重视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的影响,以课程营建学生的精神家园,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发挥学科教育联动的作用,各学科共同参与,在教学中挖掘红色教育内容,宣传红色文化精神,让学科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红色文化课程的发展,加深红色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三、“红色乡土文化”课程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

1.硬件建设

学校建设了以“思强”文化为核心的校园建筑群。从“立校纪言”碑石的设计到“强师楼”、“强学楼”、“强生楼”、“强技楼”、“思强楼”等建筑的命名,再到屏风、假山、雕塑、画廊的设置,都努力彰显校园红色乡土文化。目的是激励师生积极进取、奋发图强,让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发挥育人功效,让红色精神溢满校园。在省、市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学校又多方自筹资金,建成了多功能展示厅、自动录播室、音视频制作室,上述场馆的建设为学校有效开展“三个一百”(展示100个红色旅游景点,学会100首红色歌曲,观看100部红色经典影视片)主题活动提供了场所,红色乡土文化陈列室、红色阅览室、红色讲堂为师生直观展示了苏中抗战史以及身边的英雄;文化长廊定期开展师生红色文化作品展览,展示师生在“学英雄见行动”等活动中的风采。校园“红色之声”广播电视台每周对身边的“闪光点”进行弘扬宣传。

2.课程建设

学校致力于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教育活动,进一步彰显红色育人功能。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

(1)博览红色书籍。学校除了每天中午引导学生阅读革命期刊《大江南北》外,还广泛动员师生阅读党史故事、英烈故事、爱国主义教育书籍,每学期至少一本。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学英雄事迹,立报国之志”的主题读书报告会,让学生在书本中学习英烈的革命精神,并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感。

(2)聆听红色讲座。学校不定期邀请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来校现身说法,介绍自身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没有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加强对学生的党史知识教育,让学生感知党的伟大和丰功伟绩,感受党的关怀和温暖。

(3)观看红色电影。学校以建党、建军、建国和建团等重大纪念日为契机,组织学生观看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学校精选了100部红色经典影视片,按年龄段分别推荐给学生观看,定期组织影片观后感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体会革命经典作品的时代魅力,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领悟“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真谛,激发学生的爱党之情、报国之心和成才之志。

(4)组织红色之旅。鼓励师生利用节假日前往曲江楼、陈毅故居、高二适纪念馆、白马海军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等地参观考察。同时,向学生推荐100个红色旅游景点,鼓励学生开展重走革命路、访问老党员、祭扫烈士陵墓、缅怀革命先烈等活动,让学生在参观考察中,学习英烈先进事迹,了解革命史实,增强学生的爱国心。

(5)重温红色故事。为让全校师生进一步了解徐克强,学校专门印发了徐克强的生平事迹,要求学生人人会讲徐克强的英勇事迹。各班都举行了革命故事会活动,大讲革命故事蔚然成风。学校还要求各班依托《大江南北》杂志和教材,选择相关红色故事,每学期排练1~2个课本剧,每学期举行一次课本剧汇演活动。经历我校九年红色文化的洗礼,每位克强学子至少能够熟悉100位英雄人物,了解他们的故事,铭记他们的精神,感悟他们的人格魅力。

(6)吟诵红色诗歌。学校组织学生收集撰写革命诗歌三百多首,经筛选整理编辑成《思强少年》,学生人手一册,广泛诵读。学校每年十月份组织一次革命诗歌朗诵比赛。

(7)咏唱红色歌曲。学校开展大唱革命歌曲活动,音乐老师每班每学期必须教唱两首以上革命歌曲。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红歌会”歌咏比赛,同学们唱出了抗战精神,唱出了爱国热情。我校每班都有合唱队,学校文艺小组还排练了红歌大合唱。学校的歌伴舞《时刻准备着》在全国“青春风采”展示活动中荣获金奖。

(8)打造红色教室。各班在学校“思强”校训的引领下,都以烈士的名字命名班级,进行班级红色文化布置;在挖掘烈士精神的基础上,选取属于自己班级的特色班诗和班歌,形成班级独特的红色文化。

(9)创作红色作品。学校成立以宣传、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思强”文学社。由语文教师和学生文学爱好者为主体,定期出版校刊《燎原》,刊登师生创作的以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读后感、观后感等。在此基础上,学校将这些作品汇编成册,并择优向《大江南北》杂志社投稿,让师生们的红色文化研究有发表、展示的园地,营造浓郁的探究氛围。

经历九年红色乡土文化的洗礼,克强毕业生多形成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勤劳勇敢,乐观自信、奋发图强,互帮互助、团结向上,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良好品质。

3.课题研究

各学科组在教育教学中积极进行红色教育渗透,开展红色课题研究。各学科组每学期初都制订红色教育渗透计划,积极参与红色文化与教育教学相联系的校本文化课题研究,从不同角度选择切入点挖掘红色文化在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区级红色课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红色乡土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已经结题,市级红色课题“基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标准在阅读教学中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正在研究之中。结合课题研究,编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红色乡土》《红色诗篇》《红色童心》《克强学校红色读本》,红色校本教材均获姜堰区校本教材评比一等奖。通过红色课题的研究,拓展了红色乡土文化研究的范围,开发了红色乡土文化的学术价值、教育价值。

四、“红色乡土文化”课程基地建设的校本特色

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放大红色效应,从大处构思,从细处着手,形成了本校的课程基地建设特色:

1.基于红色乡土,打造思强文化

学校地处黄桥老区,学校的名字来源于烈士徐克强,学校原址为享有盛名的“千佛寺”……这些都充满了极浓的红色乡土气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开展红色乡土文化教育,既条件便利,又富有实效。

2.联通内外资源,丰实活动过程

在原有人文地理环境优势的基础上,我们邀请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上海《大江南北》杂志社作为我们课程基地建设的顾问,全程进行指导。每年初,学校都在他们的指导下制订年度红色教育计划,定期开展讲座和图片展,红色宣讲团每月分年级段举办报告会,分学科兴趣小组组织红色之旅等。

3.九年一贯教育,整体设计课程

我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我们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分为三个学习段,分段开展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九年一贯的优势,小学初中联动,实现了校本课程的系列化和红色活动的周期化。

4.结合课题研究,拓展区域影响

开展课题研究是促进“红色乡土文化”课程基地建设走向深入的有效途径。通过课题研究,各学科组都能对红色乡土文化有一个清晰而深入的再认识。全员参与,学科渗透,让红色文化的传承在克强学校开枝散叶,在黄桥老区这块热土上繁衍壮大。

课程基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以后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积极加大学校文化特色品牌的打造,努力推进学校品质的整体提升,并扩大课程基地的辐射效应,向更多的学校以及社会群体开放课程基地,让更多的人接受红色乡土文化的洗礼。

责任编辑:杨孝如

作者:李小勇 李齐荣

小学德育历史研究管理论文 篇3:

创新科研机制,促推课程研发

近年来,学校教科研工作一直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着力创新教科研管理机制,积极课程研发,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课题研究为纽带,优化教科研成果应用,巩固深化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创新“科研管理制度”,促进学校工作可持续发展

1.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管理体系

在教科研管理中,我校加大教科研管理的制度建设、体系建设,构建有效的管理制度网络,强化教科研的管理规范、行为规范、手段规范,实施了《科研导师制度》《校级课题申报、招标制度》《教科研成果实效性评判制度》《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学校骨干教师评选、培养制度》等管理制度,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科研管理制度体系。学校对管理制度各个环节的规范化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调控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特色团队建设,增强科研示范辐射

在健全制度的同时,我们在管理上大胆尝试、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建构互助发展共同体。学校参加了特级教师薛法根校长领衔的全国组块教学联盟,与吴江盛泽实验小学结成对发展。在学校的努力下,学校先后成为苏州市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改实验学校,苏州市50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学校之一。在共同体里,学校互助共进,借力发展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展。在区内,学校先后与金色小学、东渚小学等兄弟学校有计划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共促区域教育的发展。

(2)教师专业发展研修中心。學校成立教师发展研修中心努力以促进每一位教师的发展,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服务为中心。做到教师教科研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教师教研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教师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开展了青蓝工程、成了校内名师工作室。为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量身定做,制定了近期、远期的目标,把更多的教师培养成学科“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师的研修培养过程中,重理念更注重行动,重个人更注重团队,重眼前更注重未来。

(3)学生成长服务中心。学校的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如何定位学生角色,给予孩子完整而幸福的童年生活。我们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这样的学生观:学校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是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学校教育教学的原则是服务而非管理,服务是以对象为本位的,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开发“儿童成长需要”的课程,促进教学内容的变革

1.引进先进课程模式,深化课程改革

学校和上海百特公司合作,购买成熟的财商课程。通过引进的课程体系引入课堂,实现参与式课堂的实践,在三四年级的综合实践课上由我们的教师进行“财商”课程授课,由第三方评价方式的介入,进行课堂观察和及时总结调整。学校先后成立了“科小银行”“科小超市”,整合了各学科评价体系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生活的“美丽分集章卡”评价体系。

2.与科研院所合作,搭建课程研学平台

在课程建构方面,学校与科研院所进行密切合作,先后与苏州大学合作开设创客机器人课程,在刚刚结束的“大闹天宫杯”2016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中我校有许思天、严威获得“大闹天宫杯”双项冠军。9人次获得亚军、季军;和中科地理所合作开发的《玩转地图》课程通过一个学期的联合班级授课。通过先期项目合租,配备我们自己的教师同堂授课,得到了孩子热情的参与。

3.发挥优秀家长资源,提升教师课程开发

学校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与二(1)班齐香原妈妈,科小家委会主任高春香女士合作开发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课程进入我们的思品课程,与生活德育课程整合。同时《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一书荣获了第一届“文津图书奖”,目前1-5年级的孩子们正在全国最大的在线教育平台沪江网学习课程,学校开辟了空中菜园“行知农场”节气实验田,促进了孩子们课程更深入地学习。

4.课程延伸,构建家庭课程

在实现课堂结构优化,教学方式优化的过程中,同步带领家长们进入“生活化家庭教育”的模式。引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启动“家务劳动课程”“亲子阅读课程”“亲子运动课程”“童年体验课程”,以期构建“完整而幸福教育”的同盟体。我们邀请家长志愿者“护学”,邀请家长志愿者“赏析教师随笔”,共护共学,一起成长!

三、建构“教学研一体化”科研新机制,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1.自我反思———用科研视角提升教学行为

教师的反思是“对自身行动、经验或者态度的认真思考和自我质疑”。当教师用科研的视角去看待自身的教学行为时,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着、改进着自我的教育教学行为。

2.课例研讨———用实践研究改进教学细节

我们陆续开展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倾听的关注度?”“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如何更好地运用评价语言”等研讨活动。这样的研讨的生命力所在,就是直面课堂教学中真实的困惑与需求,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一学期以来老师就此形成了66篇教育教学论文在报刊杂志发表、获奖。让教师们在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研讨中迸发出教育敏感、提升教学理念。

3.主题论坛———用专题研究解决现实问题

(1)科小青年教师读书俱乐部。学校成立“科小青年教师读书俱乐部”,借助qq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有计划、有重点地引领青年教师开展阅读,专题研讨。在两年的阅读坚持中先后开展了阅读经典、阅读教育热点,每天推送一篇优质文章,每学期,读书俱乐部都能阅读了一百多篇选自《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文章,总计一百多万字的阅读量。老师们每学期围绕着核心问题,展开主题的研讨,都能写下20多万字的阅读心得,最值得称赞的是培养了一批热爱读书、善于思考的老师。

科小青年教师的阅读,带动了整个区域的阅读,学校成了整个科技城读书基地。2016年苏州高新区阅读节上,徐校长获得了2015年高新区“阅享达人”奖。学校“清山慧谷”读书会被命名为“高新区首批读书会”。二(1)班齐香媛家庭获得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

(2)清山慧谷大讲坛。学校围绕“学生的成长”这一主题展开了系列论坛活动,在校级清山慧谷讲坛上,一百多人次的学生走上讲坛,面向全体家长、学校来宾,讲述自己研究成果,从旅游见闻、历史研究、人体探秘……孩子们用不同的视角讲述自己的研究成果。此外,教师、家长、专家都走上了科小的清山慧谷大讲坛讲述自己的见解与研究。清山慧谷大讲坛已经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快速成长的舞台。

四、实施课题研究“分层指导”策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以省级课题引领,促进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

学校依托主课题省级课题《小学生活德育课程群与微体验实践研究》,践行生活教育的理念,围绕“衣、食、住、行、财”来建构生活德育课程群,在“儿童绘本课程”“卓越表达力课程”“阿福童财商课程”“科技创新课程”“民间艺术课程”“社会实践体验课程”六大领域做了科学的规划和积极的探索,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有效途径问题。

2.自主申报小课题,绽放科研的百花齐放

指导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围绕小课题研究活动组织小课题研究,引导教师将教学中的问题转化为小课题,运用行动研究法深入开展研究。目前二(5)班《玩转注意力研究》、三(1)《二十四节气课程》、三(4)班级《大讲坛的实施与研究》……小课题研究正在引领教师用科研的视角去看待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用科研的专业力量提升教育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

作者:徐瑛

上一篇:农业接力创新生物技术论文下一篇:外语继续教育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