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初探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新课改实行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活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实效性成为了历史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及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可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实效性,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中历史初探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初探研究论文 篇1: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深度教学研究初探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课程进行了如下界定:“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可见,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仅在于传授历史知识和训练解题能力,更在于学生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基于此,立足高中历史教学实际情况,针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深度教学策略展开研究与

论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指的是转变传统教学浅显化和机械化的现状,引导学生深度理解知识内涵,主动建构个性化的知识系统和意义系统,并有效迁移运用于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追求在获得知识意义、建立学科思想、发展学科能力、丰富学科经验的基础上养成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深度教学,既是为了响应新课标理念的号召,也是为了满足高中生发展的需求。基于此,本文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尝试以教材资源、对比分析、合作探究、课堂活动和生活实际为平台,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深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以教材资源为平台开展深度教学,培养学生唯物史观

要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就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认识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类关系。事实上,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合理的利用,从而促进学生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学习“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的时候,教材中向学生介绍了荷兰、英国的扩张史实以及这些史实对于荷兰和英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停留在知识讲解层面,显然无法实现对学生唯物史观的培养。相反,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层面对教材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首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明确跟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拓展有关的史实,理清各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和先后顺序,把握教材中的知识脉络;其次,围绕教材中的历史事件,为学生进一步补充史实材料,并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补充内容,明确殖民扩张对荷兰和英国等国的影响,认识到殖民攫取和资本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尝试论证开辟新航路、实施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拓展等一系列历史动作发生的规律性与必然性;最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这段历史对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与警示作用,并尝试总结这段历史中体现出来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一方面,使学生能对史实材料进行分析与解读,发现历史事件背后蕴藏的客观真理与基本规律,使学生能够利用唯物史观来观察历史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使学生做到“以史为鉴”,运用历史学习中总结出来的思想与规律,对自己的社会实践加以启发与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锻炼与培养。

二、以对比分析为平台开展深度教学,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如果将每个历史事件当成是独立的事件来看,那么这些历史事件就会成为“偶然事件”。然而,如果将这些历史事件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之下,我们就会发现其必然性和规律性。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对比分析为平台,通过类似历史事件的重点人物、发生背景、产生影响等因素的对比与分析,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观察历史、思考历史、解读历史,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的时候,“欧盟的建立”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虽然在时间上存在跨度,但是在建立的原因、涉及的领域、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总结二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通过对比分析,不仅使学生对“欧盟的建立”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知识有了更为全面而透彻的理解,也使学生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来解读历史事件,从变化与传承两个维度来认识历史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时空观念的发展。

三、以合作探究为平台开展深度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史料是我们认识历史的桥梁,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依据。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史料搜集、辨析、解读与运用的机会,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史料实证能力。

例如,在学习“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首先,在课前预习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跟“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有关的史料;其次,在课前导入环节,要求各组学生交流和分享史料搜集成果,并針对每个人搜集的史料的真实性和典型性加以辨析,选出最具真实性和典型性的史料,分享到班级群组,供全班学生进行阅读与交流;再次,在知识讲解环节,教师利用各组“选送”的史料,对于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并引导全体同学对于史料内容进行再次甄别与解读;最后,在课堂练习环节,要求学生再次进行史料搜集与利用,运用史料,说明西周分封制的作用及影响,同时对其作出客观评价。

在“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教学中,教师将史料搜集、甄别、解读与运用的机会全部“下放”给学生,使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在合作探究中得到了全面培养与锻炼,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促进与发展。

四、以课堂活动为平台开展深度教学,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历史解释能力指的是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追溯、分析、评判与整合,分析历史事物的起源、因果、趋势、影响等的能力,是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体现。因此,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时候,教师也应该采取综合的教学方法,将历史解释能力训练渗透于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中,使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形成能力、提升素质。

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時候,教师可以采取以下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首先,采用情境展示的方式,展示若干段有关“辛亥革命”的短片,让学生根据短片内容猜测片中情境发生的时间、背景、寓意等;其次,采用知识问答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段有关“辛亥革命”的史料,让学生阅读材料之后,以快问快答的方式,回答老师的问题;最后,采用短剧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史料内容,以短剧表演的方式,展示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在经济建设、社会风尚等各方面的变化。

教师通过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以史料为依据,对“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与评判,从而促进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提高。

五、以生活实际为平台开展深度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高中生通过历史学习,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取向,能够对正邪、好坏、善恶、美丑具备甄别和判断能力,并树立历史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情怀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单纯依靠书本知识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养,则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降低了教学效率。相反,如果教师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实现历史与生活的结合,则能够大大提高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时,教师可以在给学生介绍古代丝绸之路的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当前“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并让学生对于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代“一带一路”的背景、意义、影响等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不仅了解到古代丝绸之路的伟大之处,也认识到“一带一路”的时代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和自身作为新时代青少年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和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教师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并用这种观念和态度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使学生用“正能量”武装自己的头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本文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立足于高中历史教学实际情况,尝试以教材资源、对比分析、合作探究、课堂活动和生活实际为平台,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深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燕.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以“人生的选择:中山先生的家国情怀”一课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8).

[2]徐蓝.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2017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J].人民教育,2018(4).

[3]张华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环节要素设计探析:例谈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7(4).

[4]莫伟云,薛明,史振亚.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究[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三卷)[C],2018(1).

作者简介:傅林(1980—),男,汉族,重庆万盛人,中学一级,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作者:傅林

高中历史初探研究论文 篇2:

提高高中历史课堂实效性研究初探

【摘要】新课改实行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活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实效性成为了历史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及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可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实效性,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历史 课堂教学 实效性

新课改实行后,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由教师的“独角戏”转变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手段越来越现代化,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但是一节历史课下来,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换句话说,我们的教学实效性究竟如何呢?“教学实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教学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获得发展,应该成为所有教师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那么,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实效性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略地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实效性的前提基础。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区别于兄弟姐妹,区别于朋友同事,在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无数的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就越好。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使我深深感到,建立“乐教”与“乐学”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古人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教师一方面为人师,同时又要尊重学生,既做“先生”,又做“朋友”。这样,师生之间就会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教育教学活动方会更加和谐。

其次,教师要热爱学生。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的真理。”在教学中,教师热爱学生与学生热爱教师互为条件,没有教师对学生的挚爱,也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乐学”,又何谈教学实效性。

第三,教师要了解学生。没有对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观察和了解,我们的教育就难免“偶然”和“茫然”。不了解学生的学情,何以指导学生的学习,教学当然不会有实效性。

二、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实效性的重要保障。

历史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历来被高中历史老师所重视。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不仅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感染力,而且对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营造课堂气氛和提高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创设丰富而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提高课堂实效创造有利条件。

1.巧设导语,诱发兴趣。精彩的导语不仅可以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而且还会使他们把学习当作一种兴趣。导语的设计,可以提出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质疑,也可以以抒情优美的语言导入,营造氛围,感染学生,从而使其产生学习兴趣,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2.设疑激思,产生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悬念,就会在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思维之弦。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质疑,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进取状态,这时学生的思维最活跃,使其萌发强烈的求知欲。

3.方法传授,培养兴趣。“授之以鱼,只供一饭,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管学,把“教”落在“学”上。对于学习方法经验,要多帮学生归纳总结,把自己的切身经验传给学生,并在教学中不断巩固,久而久之,使学生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4.体验成功感,培养兴趣。学生对于已经获得的一定成就容易产生兴趣,而且兴趣还会不断发展,形成某种爱好和能力,如果经过努力有了进步和提高,就会非常喜悦,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学习更有劲头。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成绩,哪怕它微乎其微,以激发起學习兴趣。

5.板书新颖,拓展思维。历史教学中的板书,一方面集中表现了历史课堂的精彩内容,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粉笔字、简笔画、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等多方面的素质,板书设计的越新颖别致,简洁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对教师的尊重敬爱之情越深,而这些正是激发学生乐学的内驱力,它不仅能让教师顺利地教完本课的内容,同时为以后的历史课堂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提高高中历史课堂实效性的关键。

教学过程优化的标准是用最少的教学时间,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情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鉴于此,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地评价学生。 课堂教学中正确地评价学生,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一句赞美、激励的话语,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但是,教师过多的、随意性的评价,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促进作用,反而易导致学生形成随意应付的习惯。我认为,正确的评价应该是鼓励性的评价,针对学生发言的特点,所表达出来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明自己鲜明的观点。

2.课堂提问应把握科学性,启发性,创造性,适度性原则。科学提问的前提是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并且熟悉教材。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启发性的另一方面是教师的问题能引发出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创造性是含金量最高的指标,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的灵魂。适度性即适度、适时、适量。提问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常规环节,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思考、表现的机会。一节历史课的效率高低,往往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实施课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

3.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已多年。实践证明,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知识的重点、难点,使知识的呈现更直观、更具体,更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实效课堂教学已成为新课改理念下历史课堂的殷切呼唤。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真正达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努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志勇.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J].教育创新学刊.2012(05).

[4]袁阳春.杨丹.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解读[J].新课程学习(中).2012(01).

作者:刘兵

高中历史初探研究论文 篇3:

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初探

摘 要: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是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作为教育者,只有摒弃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顺应新课改的要求,积极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组织教学,才会使教学更贴近学生,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本文根据历史教学实际,初探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历史教学;应用

在现行使用的中学历史教材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作为必修课走进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我国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历史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高考形势的需要。新课改给中学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振荡,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观念跟历史教学改革同步,转变教育思想,迎上时代步伐与潮流,积极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学习。

历史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就是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为了检测教育改革的效果,近几年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在其命题指导思想上,已从过去的以考查知识为主到以考查能力为主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表明高考自身面貌正在改变,而且表明命题者正在探索的考试思路与方向正是研究性学习的方向。

上海高考卷直接创设了研究性学习的典型情景。“海市中学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对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兴趣盎然。下面列出了学生的三个研究课题名称。课题一:小区居民用水问题的探讨;课题二:近代文化名人云集多伦路原因考;课题三:上海市中学生自行车牌照税交纳现状调查。在上面列举的课题中,请选择其中一个作为你的课题,并回答下列问题。37、写出所选课题名称,并简述选题理由。38、简述你的研究计划与研究方法。39、该课题最终的成果形式是(什么)。”从试题的选材来看,它十分贴近现实和生活,更富有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从评分标准来看,也极具开放性,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它较为完美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创造性、探究性等特点。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一、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育者,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从目前多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是开展这一课题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在许多地方和学校,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家长都有所顾虑,他们担心研究性学习会影响高考,因而不希望学生或学校花更多的时间去搞研究性学习。常言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无论是理综还是文综的主观试题都证明了学校必须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

二、编演课本剧,通过对课本知识的表演,实现研究性学习

如讲授战争内容,对战争过程的体验,仅靠教师口若悬河、绘声绘色的描述,哪怕是讲得口干舌燥,结果给学生的印象和感染力并不是很大。即使是借助于今天的现代教育技术,将战争场面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也只是给学生一个更直观的感觉罢了。如何让学生有更亲身的感受呢?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让学生深入体验的场景:由一部分学生扮演士兵,并且事先明确好角色要求,其余的学生扮演亲戚、朋友和同学,当战争需要这些士兵上前线为国效力的时候,大家去欢送这部分学生去当兵,给他们戴上大红花,说了很多鼓励的话,大家互相道别。战争一直在持续着,战场上硝烟弥漫,……空隙中一位士兵给同学写信,讲述战争的残酷、艰难与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室里,一位同学有表情地读着士兵的来信。……战争结束了,当兵的这部分学生,有的已经阵亡,有的留下残疾。虽然活着的人胸前都戴着军功章,但想到已经长眠地下的战友,他们的脸上并没有笑容,而是一脸木然。表演结束后,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就战争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这样 ,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就十分深刻了,而且也理解了为什么说当今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流这一问题。

三、撰写历史小论文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重视对过程的操作,这种过程渗透于学生的所有活动之中。可以先从课本上的知识入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如教材中关于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改革开放后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研究性课题。其后进一步发掘学生的主动性,如“九一八事变”是否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又如“从宋代诗词看经济发展”,“林则徐是怎样‘开眼看世界’的?“

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

如讲授古代农业史中的生产工具时,比如说犁具等,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生产工具的形状、结构、优缺点等的详细介绍、绘制图形等。仅管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十分简单,但作为学生而言,却充满想像,是进行研究性学习所不可少的思想火花。

五、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研究性学习

特别是新班级,由于学生对环境有一个适应过程,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有表现的欲望,才敢于质疑,才会有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才会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精神的培养。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精神。只有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顺应新课改和高考要求,把握时代脉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苏月清.在历史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研究性学习[J].新课程(下),2011,11(02):86.

[2] 李应江.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 2013,13(09):144.

[3] 杜 毅.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6,16(06):65.

[4] 陈群涛.浅谈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下),2011,11(12):274.

作者:罗亚运

上一篇:写作教学小学语文论文下一篇:工商管理职能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