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兴趣与计算机教学论文

2022-04-24

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与任务。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学习信心、意志力等内容,是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习兴趣与计算机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兴趣与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1:

浅析在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摘 要]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所需的专业化、技术型的人才,尤其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都为新时代的人才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标准,具备较强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成为新时代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提升中职学校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兴趣,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对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进行浅要的探究。

[关 键 词] 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学习兴趣;策略

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是在中考中成绩不突出、高中录取之后剩余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动力严重不足,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因此在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之后仍然以原有的学习心理面对中职学习,导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学科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不积极、教学过于被动的情况发生,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能够深入参与到多种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中来,保证中职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教学得以有效开展,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

一、强化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

当前的时代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之中,新时代的人才也必须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人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已经在心理方面有了相当高的成熟度,也已经具备了较为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计算机专业在各个岗位上的实际应用情况,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意义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明确必须学好计算机专业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理念,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我激励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学好了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这门学科之后,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配套设备等方面有了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就可以在他人的计算机出现故障的时候大显身手,待故障解决后可以充分享受他人敬佩的目光和发自内心的表扬,不仅显示了自己的能力,还能够拉近同他人的距离,让自己能够更加快速地融入社会、融入集体,这对自己能力的发挥和未来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意义,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采用新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过深,造成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入俗套,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一,一般就是采用教师课堂讲解理论知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机械的背诵,教师进行检查,最后上机进行练习操作的模式进行教学。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沿用了多年,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早已经司空见惯了,再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对原本学习动机就不是十分充沛的中职学生进行教学,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因此必须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例如,在教学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第一章“微型计算机组成概述”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成,例如主机箱、主板、电源、内部存储器、外部存储器、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等,如果教师采用理论讲解的方法,学生没有一种真实可感的形象可供参考,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学习兴趣缺失、学习动力下降、恹恹欲睡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带领学生走进机房,让学生亲自打开主机箱,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认识其中的每一个部件,了解其基本的功用。这种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手脑并用,并且通过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自然明显。

三、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尽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不理想,但是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来,实现学習兴趣的培养。例如,可以组织“电脑主机组装竞赛”,组织“网络连接故障排除能手”选拔,组织“计算机软件设计方法展示”等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能够获得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保证学生的均衡提升。

总而言之,为了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教学中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起点,从本学科的实际教学内容出发,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兴趣点所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用更加科学、更加新颖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开展,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余成方.浅析培养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2016(5):191.

[2]陈忠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0).

作者:翁义军

学习兴趣与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与任务。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学习信心、意志力等内容,是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应该遵循的原则进行了简要分析,进而,提出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策略,希望能给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非智力因素;教学策略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占整个课堂,学生缺少互动交流的机会,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究其原因,就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何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需要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科任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所谓非智力因素,从教育范畴来说,主要指对学生心理的一种分析。人的智力大体可分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部分,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如一个人的情感、兴趣、意志力、毅力、习惯等因素。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时在发挥作用。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的认知活动更活跃,而非智力因素可以更长久地支撑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不仅需要智力因素发挥作用,更需要兴趣、爱好、毅力等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别需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以及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必要途径。这对教师自身品格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应遵循的原则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是支持学生充满信心,克服困难,追求向上的动力来源。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中华文明道德、法律法规与社会责任感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并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是让自己健康发展的重要课程,学好道德与法治学科,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规范意识,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还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将来踏入社会遵守社会规范、为社会做贡献、成为德才兼备人才的基础性学科。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确立具体学习目标,并且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学生的目标明确了,才有前进的方向,才能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责任感。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道德与法治学科虽然具有抽象与理论性,但是教材中的理念与案例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深挖教材中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点的内容,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觉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来源于生活的学科,从而克服因道德与法治学科理论的抽象性而造成的学习障碍,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意识,增强学习动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習惯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而习惯的培养是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根据学科的特点与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制定可行的培养计划,计划中制定的目标要明确,要具有操作性,设置具体教学中所要渗透的内容与环节,包括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二、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有良好的政治品格与素质

(一)以良好的政治品格影响学生

道德与法治教学对教师的思想品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榜样,教师的表现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无可代替的。教师的政治思想品格、价值观、言谈举止无不对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教师要给学生做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而且要言行一致,不能在学生面前讲得冠冕堂皇,背后另行一套。要以个人的品德、修养,去给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给学生心灵以美的熏陶,情的感染,爱的激励。

(二)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道德与法治教师是学生人生的指路者,也是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传播者。当今是经济发展的高速阶段,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接受新的科学理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紧跟时代步伐,加强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不断充电,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引与教诲,让学生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去改变自己。这一切都离不开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离不开业务精良的专业技术素质。

(三)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有执着的敬业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受教师的感情熏陶与影响的,感情是人格化力量的基础,是学生信心与力量的催化剂,没有感情与爱的教育只能是死水一潭。

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注意爱护学生,呵护学生心灵,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升腾起暖意,学生才能爱上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学习中才能有信心,有毅力去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率。同时,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具有敬业精神,认真研究教材,把握学情,要有工作动力,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以旺盛的精力投入教学,这些都离不开对学生的责任心,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

三、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

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是有一定区别的,它相比于其他学科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更具优势。教材中本身就蕴含着许多非智力因素培养所需要的材料。这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方法与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突出体现了学生主体活动的生本理念,教师可以对这些材料进行深入地挖掘与合理的组织。

如在教学《用发展的观点去看待问题》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运用教材中所提供的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树立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对学习保持应有的热情与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诱发学习动机。在对学生进行“意志坚强”的教育时,可以结合教材上的名言警句,让学生搜集更多的名人名言,并且用这些名人的事迹去深化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最后让学生归纳,这些人物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这样,学生自然就被人物的坚强意志所感染,受到良好的熏陶,从而,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念,克服学习困难,不再为一时的困难所吓倒,想办法去克服困难,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初中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解灌输,学生就会感到知识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及具体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如学习《竞争与合作》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以狮子与驯鹿的故事导入新课,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使枯燥的说教趣味化,这种引导方法适合学生的特点,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不仅理解得透彻,还能留下深刻印象,课堂学习氛围也轻松愉快。同时,在教学时,要营造动态课堂氛围,让学生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这就需要突出学生学习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如在学习《交友原则》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采取了课堂小组辩论的形式,教材中提到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观点,让学生辩论是不是“近朱者必赤,近墨者必黑”呢?这种辩论开拓了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全面的看待事物,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辩论中学生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如何分析事物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现教学的合理拓展

在教学中合理拓展是指在完成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与目标的前提下,突破教学中的一些束缚,将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增加一些信息,实现知识的适度拔高,使教学内容更全面,更符合初中生的特点。如在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三分钟信息传递”活动,让学生介绍生活当中以及媒体传播的新动态,将学生的学习延伸到现实生活当中,体現时代气息与时代精神。在这简短的三分钟内,学生可以讲述国内外科技动态、百科知识等,讲述科技方面的新发现,譬如飞船的对接、电子计算机的未来、人造心脏等。这些跳动着时代脉波的新信息进入课堂,就连平日不善言谈的学生也踊跃参与其中,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这样契合了学生的“求新”诉求,在教学中的拓展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开辟第二课堂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第二课堂是立体的,也是多渠道的,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充分运用第二课堂的空间,组织课外兴趣小组,以及社会现象评论小组、演讲艺术团等。通过道德与法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阅读中外名人名作,激发他们热爱勤奋好学人物的情感,使课堂学习到的理论性意志品质,通过实践内化为自身的品德素养。如社会现象评论小组通过评论社会现象,不仅能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而表演小组可以通过艺术表演活动使自身受到深刻教育,其表演的感染力也会让其他同学受到鼓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在第二课堂中深化了知识、拓展了视野、升华了情感,并且可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提高了综合能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多方面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兴趣,增强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的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目标,唤醒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课堂与课外的结合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吕巧霞.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17,(8).

[2]刘芳.让《品德与社会》课充满生活元素[J].北京教育,2011,(1).

[3]徐有峰.浅谈初中到地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J].学周刊,2018,(4).

[4]何建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研究[J].新课程,2017,(7).

[5]高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研究[J].考试周刊,2017,(10).

[6]蔡世阳.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J].新校园,2017,(4).

作者:李琴

学习兴趣与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3:

时尚元素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将多媒体、网络、视频、信息技术等时尚元素应用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时尚元素 课堂效果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形势下,成长于信息时代的90后大学生对新媒体、对时尚元素比较乐于接受,为提高高校形势政策课的实效性,探索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引入符合大学生审美情趣的时尚元素,让学生因此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时尚的概念及时尚元素应用到形教课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时尚,就是在一定的时间里,人们对某些新鲜事物所呈现出的持久的关注和欣赏。它是一种综合化的与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前行有关的整体概念。

根据随机抽取的北京交通大学1940名左右在读本科生关于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效果、满意度等方面的调查结论显示:同学们普遍认为,课程内容枯燥,深度不够,过于形式化和说教性,对国际形势分析不够,不能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课堂形式也较为单一,不够生动,缺乏互动性,主观说教偏重,缺乏数据分析,教学方式也不够活泼,缺乏吸引力,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设形势政策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瞬息万变。而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并不成熟稳定,一方面,需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现象背后分析事情的本质,并接受正确的观点引导;另一方面,作为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对政策和政治形势必须有自己的解读能力。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形势政策课对于大学生的学习来讲更加重要。但是,如上的调查显示,授课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形势政策课的效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是很有必要的,针对目前90后学生的特点,授课教师可以将同学们最为关心的时尚话题、时尚元素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从而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通过时尚元素在形势政策课中的运用,可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其中多媒体的运用使课程更好地切入,并且通过对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继而形成一种良性的教与学的循环;课上课下多种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时尚元素的引入符合学生认知心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将时尚元素引入到形势与政策课中更有利于发挥形教课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既拉近了老师与学生距离,也增加了课堂的活跃气氛,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才能得保证。教学质量保证了,才不失开这门课程的意义。

二、时尚元素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程中须遵循的原则

时尚元素与形势与政策课的对接并不是随意而为之,需要遵循合适的原则。在相应的原则框架下恰当使用时尚元素,巧妙地将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容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1.时尚元素应为形势与政策课的中心任务服务

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的形势,和国家对当前国内外形势所做出的政策调整,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注重思想上的提高。时尚元素的应用必须紧密围绕这个中心任务,切忌喧宾夺主。时尚元素要具有时代感,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使教学形式更加新颖,增强课程的亲和力,以激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兴趣。

在以完成形势与政策课中心任务为前提的情况下,恰当使用时尚元素易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引导;反之,如果盲目追求运用时尚元素,忽略了教学初衷,偏离了该课程的中心任务,则会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甚至造成曲解和误解,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应务必注意,时尚元素应为形势与政策课的中心任务服务。

2.时尚元素的应用要贴近实际,成为学生与课堂间的有效联系

将时尚元素应用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时,需注意贴近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应用方式。一是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年龄、性格、学习特点出发,密切关注学生关心的方阵政策、热点话题,以学生们感兴趣的时尚元素作为载体对课程内容进行包装;二是联系课堂实际。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恰当选择合适的时尚元素作为运用方式,与课堂进行融合,使时尚元素和形势与政策课本身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促进学生更加充分地消化、运用所学知识,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运用时尚元素要遵循以上两项原则,与时俱进,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为学生所接纳,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时尚元素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作用研究

1.传播方式的时尚化变革——多媒体技术、视频

多媒体技术应用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发展最快、最活跃的技术,是新一代电子技术发展和竞争的焦点。多媒体技术融计算机、声音、文本、图像、動画、视频和通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使人类社会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沐浴着它所带来的阳光,新技术所带来的新感觉、新体验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想象的。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视频传递现场情况,通过图片展示当时景象,通过音乐感染同学们,这样对于课堂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具体为以下几点:

(1)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形势与政策课中教学的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2)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让看似枯燥的形势与政策课也能够生动活泼起来。

(3)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4)大信息量、大容量性。形势与政策课的学时少,教学容量大。引用了多媒体技术后,节约了空间和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根据随机抽取北京交通大学1940名左右在读本科生关于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效果、满意度等方面的调查,结论显示,多数学生是很接纳这种使用多媒体进行讲课的形式,特别是采用视频的方式。

2.语言的时尚化运用——网络语言、流行语言

网络语言是指网民们借助于网络在聊天室和网上论坛或者游戏中,彼此沟通交流所使用的一些特殊的信息符号(简称网语)。

词汇的时尚化,是网络语言生活化的写照。时尚、简洁,鲜明,注重借鉴学习与吸收,不断丰富汉语词汇,是网络环境下语言的特点之一。网络语言和流行语言贴近时代,迎合青年人的追求新奇和标新立异的心理需求,并且使用起来简洁便利。同时,作为一种交际手段,为了达到最有效的沟通,网络语言丰富生动而又极具表现力。基于这些原因,网络语言被学生普遍接受,并且使用频率很高。

自主化、个性化、全息化、符号化的网络语言和流行语言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合理利用,作为时尚元素的一种对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网络环境下表达与交流的广泛性,更能体现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中的开放和兼容并包的精神。教师大可不必谈网色变,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网络,从中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这样,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网络语言。教师应认识到网络语言的出现与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必然表现之一,进而客观看待网络语言的迅猛传播及其在形式政治课中的使用。

3.组织形式的时尚化

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教学的其他方面相同的情况下,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会带来极为不同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在课堂内,可以更多些讨论式、座谈式、游戏式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使每个学生真正置身其中,在与师生交往,同学间的交往中做到经验共享、学会合作和发现自我。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更好地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经过在课堂上不断地思考和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组织形式有了多方面的变化。由原来的传统种田式不断向新的更为有效的形式转变。

(1)小组合作式

小组合作式教学组织形式指的是将2人以上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以各小组为单位共同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有效地弥补集体教学的某些不足,给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密切接触、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培养健全人格、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2)马蹄式(双翼式或半圆式)

马蹄式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将学生课桌椅排成马蹄形状,与半圆式、双翼式相似。它的优点是留出的空间大,可以开展一些活动量较大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左右2个大组,便于开展一些对抗性的教学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和分组比赛等。马蹄式既有助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同时便于老师走近每一个学生进行交流,同时对于教师监控整个课堂也没有影响,可以说是一种实用有效的安排形式。

(3)席地式

席地式顾名思义就是教室里没有桌椅,学生可以席地而坐。现在,有一些學校开辟了英语活动室,地上铺设了地毯,老师、学生进入教室都脱鞋,或穿上室内鞋。有的英语活动室还准备了一些小方凳,可以随时组合成各种小组形式。席地式的优点是,由于没有桌椅,教学场地相对扩大,教学活动的空间可以随时变换。学生可以根据要求变换姿势,如站、坐、蹲,还可以根据要求改变活动方式,如全班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等等。学生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学习,没有拘束、没有负担,轻松自如,仿佛又回到了幼儿园。

通过以上对时尚元素融入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分析,对融入过程中原则的把握以及所发挥的作用这三个方面的阐述,相信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中的接纳度势必会有大的提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做,一定会得到丰厚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薛桂林.网络语言的构成及其运用在社会中的影响[J].商情,2008,(2).

本文系北京市教委2009年度共建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实效性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田永静 鲍 炯

上一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产品造型设计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