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24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提升课堂关注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缩小优差生间的差距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如何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认知合作规则,让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更加科学有序、健康合理,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论文 篇1: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 要:新课程改革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下,需要我们变革教学方式、学习策略。因此在着眼于高效课堂建设,着眼于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在过去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再分析,再研究,在不断实践反思中形成以“导学”和“导思”为核心的“两导”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

关键词:核心素养;两导;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转变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方式、学习策略。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也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基于以上分析,我校着眼于高效课堂建设,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展,通过对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实践、优化完善、总结提升,形成了学校“两导”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不再只是单一的知识传输的场所,而是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合作交流的舞台,成为学生思维碰撞、智慧生成的舞台。

一、剖析论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再思考

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十三五”期间借助课题研究,回过头来对模式进行再思考,发现现有的合作学习课堂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学生的学习还停留在浅层次的阶段,达不到深度学习的程度;二是课堂中部分学生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缺乏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教师的点拨引导实效性不高;三是教学模式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二、立足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再研究

(一)明确目路,确定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首先通过分析将研究目标具体化,从学生、教师、课堂三个层面提出具体改进指标和要求。

学生层面: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学会学习、科学精神、实践创新作为重点来落实,在合作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提升探究、质疑、归纳等能力;教师层面:将关注“教”转向关注“学”,提升备课、上课能力,提升学科素养;课堂层面:通过课例分析,最终形成优化后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

(二)多轮课例研究,完善优化模式

立足课堂,以“课例研究,精准把脉,逐个破解,总结策略”为思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精细化研究。我们沿用学校传统的“过关课”开展课例研究,此處的“关”即为每一轮“过关课”要解决的问题及达成的目标,每过一次“关”,力争解决一个问题,达成一个目标。

三、完善模式——“两导”课堂模式的形成

在多轮课例的实践研究中,我们不断优化完善原有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两导”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1.名称内涵:

“两导”的含义是:“学案导学,以研导思”。这里“导”的含义是教师的主导和引导,两个“导”是递进的关系,第一个“导”是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知识的引领;第二个“导”是课堂中针对学生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疑难进行的点拨引导,是思维的提升。“导”对应的是“学”,这里的“学”指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思”是“学”的另一种提升,是从知识的学习走向能力的提升、思维的拓展、素养的形成。“导”和“学”不是孤立平行的两条线,而是交流碰撞,不断上升的。

2.课堂模式简介:

课堂五环节:

学案导学,提出问题(学)→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议)→ 点拨精讲,引发思维(研)→ 分层巩固,拓展提升(练)→达标检测,总结反思(测)。

在这五个环节中,“学”为基础,“议”为关键,“研”为核心,“练”为巩固,“测”为目的,而整个课堂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形成每个环节相辅相成的两条线索,形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有效链接,成为拓展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生成的催化剂。

“两导”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充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把握并顺应学生“学”的规律和特点,让学生的“学”逐步走向深层,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科学精神、创新能力。

四、反思总结——“两导”课堂模式的成效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课堂水平的提高

在“两导”课堂中,教师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课堂上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尊重学生的创作、潜能和价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带领学生逐步走向深度学习。学会把思考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把提问、探究研讨的权利让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理性思维,学会批判质疑。同时教师在原有“两导”课堂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细化研究,在保留课堂核心环节的基础上探究与自己本身相适应的,与本学科相适应的“两导”精细化新模式。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部分核心素养的形成。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由被动接受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单一的个体的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两导”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质疑、归纳能力不断提升,思维品质得到了培养,课堂成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思维碰撞、智慧生成的“思维场”。“两导”课堂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实践、学会创造。

在我们的“两导”合作学习课堂中,我们追求的并不是教师不需要教,我们更希望学生经历主动探索、辨析、历练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成为既有一定知识素养,又具备各种能力的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有智慧的人。

参考文献

[1]徐建敏,管锡基.国内外当代教学理论简明读本[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2月版.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

(本文是山东省烟台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组合作学习精细化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任英杰 潘同义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论文 篇2:

农村中学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法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提升课堂关注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缩小优差生间的差距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如何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认知合作规则,让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更加科学有序、健康合理,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 小组合作学习 策略与方法

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最佳切入口。

农村偏远中学,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的习惯和对合作规则的认知,与城市的学生都有明显的差距,推行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改革有很多阻力。下面我针对如何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认知合作规则,谈谈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中的做法。

一、合作课堂的组织原则与习惯培养

(一)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提升课堂参与意识

首先是聆听的习惯。认真聆听是准确获取来自教师、同伴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聆听的时候指导学生不急躁,不起哄,不抢话,抓住讲话人讲述的重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专门训练,如听读,然后用语段中的词语或句子完成作答;转述他人的话或传话;简要概述他人讲话的要点等。教师可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纳入奖惩评价。

其次是说的习惯。听、说是一对密不可分的伙伴,如果只是被动地听,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兴趣,降低课堂关注度。积极主动地说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表现,说的时候要考虑说的内容、条理、繁简。有表达的欲望,才会促进思考。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说的时候要自信,不要畏惧错误和来自外界嘲笑,要告知学生说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教师的追问,同学的反响,调整说话的内容,使问题解决得更深入。

再次是帮扶合作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精髓就是合作与竞争。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缺少这两种意识,小组合作学习难以为继。

在小组内,学优生要明确责任,切实有效、坚持不懈地结对子帮扶学困生。教师要适度给他们“加担子”,不吝奖励。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优生学习和帮扶的积极性,对于班容量大的班级,也能减轻教师的辅导负担,充分投入到深层的教学教研中。学困生要有集体荣誉感,配合学优生的帮扶指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要纠正学困生对学优生的“学习绑架”(以荣誉为要挟的补偿行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目标。另外,对学困生的帮扶不能操之过急,急功近利很容易破坏师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帮扶合作也就前功尽弃。

(二)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各项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不明规则的听说展示很容易使课堂乱作一团。

首先,师生间要进行各项指令的培训。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间要尽快在指令的认知方面达成共识,这是活泼有序课堂的保障,也能大大节省课堂调控的时间。只有师生、生生在课堂指令的认知上达成默契,才能使课堂秩序良好,精讲多练。各种指令可以具有班级特色,指令语言要简明,适当加入肢体语言,如击两次掌代表活动结束,伸大拇指代表最高奖励。

其次,小组捆绑评价的竞争原则。在小组评价中,每个小组为一个整体,同荣辱,共进退。班内制定各种评价量规,每个小组必须明确量规的使用和实施办法。这样各小组才能在公平原则下自觉遵守,客观量化考核与监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再次,小组内的成员组织与讨论发言规则。组内要明确角色,科学分工,这是合作的前提。一般的,每个小组4-6人,好、中、差(即A、B、C)分层组合。学生发言的顺序一般为C-B-A逆向顺序。发言过程中,教师可按照发言人的等级和回答质量给出相应的评价分数,重奖学困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过分争抢回答又不佳的学优生可以给予警告或酌情扣分,他们的任务不只是展示自己,更重要的是组内帮扶和展示。

最后,小组内作业检查与监督机制。教师在作业检查与辅导中,也要实施捆绑评价,从作业的书写质量、正确率、完成速度与进度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这也促进了小组内的检查与监督。在作文评改中,我尝试以小组为单位,教师范批、小组互批,美文共赏,省时省力,热情洋溢,兴趣浓厚。

(三)合作中的课堂调控要机智巧妙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至关重要。不能让学生成为脱缰的野马,也不能呵责斥骂破坏合作探究的心情和氛围。教师及时结束无价值的讨论,灵活推进课堂生成的深入 ,能够使教学变得有效甚至高效。

首先,教師的提问要认真设计,充分预设,富有层次。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载体。教师要善于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以满足好、中、差生的需要。

其次,提升小组长制止无效讨论和无关行为的能力。学生的讨论和探究,如果缺乏引领和指挥,很可能偏离既定的学习轨道。所以,组长要善于通过问题引领或纪律约束来调控本组讨论探究的进程。近距离调控比教师远程调控效果要好,影响干扰面也小。

再次,教师要善于取舍,灵活调控。课堂上,在学生的讨论中会激发灵感,从而生成新的问题会有价值的结论。此时,教师就要大胆取舍,抓住每一点智慧的火花,巧妙启发,精讲拔高,使其成为更有含金量的“燎原之火”,打造魅力课堂,提升学生课堂关注度。

二、小组合作中的情感因素与舆论导向

合作不单纯的是要靠规则约束,也要靠感情维系。小组内外要心心相印,真诚相处。

(一)良好的班风的熏陶是情感教育的重中之重

班内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彰显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健康有序的课堂才能减轻教师调控课堂的压力。教师要关注班内学生的“两极”,学优生好学上进,学困生懒惰散漫,他们之间本身存在一定的矛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优生不歧视嘲讽学困生,学困生不干扰妨碍学优生,两者互帮互助,各取所长,人尽其才,小组建设才能蒸蒸日上。

(二)家长的情感支持是推进小组合作教学改革的重要条件

农村家长对新事物的认知与接纳并不顺利。尤其是学优生家长,他们唯恐额外的帮扶会耽误自己孩子的学习。教师要多和家长沟通,召开家长会,帮其认清小组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改革本身也会有很多阻力,只要我们锐意进取,有精益求精的思想,有合作“灯塔”的照引,准备好远渡的“舟楫”,在课改的航行中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定会“长风破浪”“直挂云帆”!

(责编 张亚欣)

作者:王玉秘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论文 篇3:

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实践及策略

素质教育的理念早已耳熟能详,但真正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自觉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仍然需要借助各种平台规范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要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是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构建一种学生人人积极参与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一种和谐向上的育人文化氛围。我校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将课堂作为学生合作探究的乐园,展示自我的舞台,为每一位学生的快乐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发展,真正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同时也为教师的岗位成才、个人成长搭建丰富的平台。

一、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思想

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因此要想实行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首当其冲是要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育思想。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原有陈旧的教育理念是长期形成的,教学实践中会不自觉地用它支配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开始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必然会有不适应不习惯的问题,必然会有新旧理念新旧教学行为冲突的问题。这就需要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实践的平台、成长的平台,需要教师全员参与集体合作,需要强有力的教改领导机构进行推进指导,需要有健全的监督制度和评价制度作保障,逐步有计划地转变和深化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使新理念逐步被教师接受并且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在教育教学实践尝试中体会到新理念所带来的崭新的效果和局面,又会加深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最终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我校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转变和深化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1.全校联动创设新教改舆论氛围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首的教育理论学习领导小组,搜集整理汇编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成功的教改经验材料供全体教师学习。每周定时间定地点全员参与理论研讨学习,进行教改实践反思,帮助教师提高认识。同时利用单元集体备课先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相互交流每一次理论学习、实践的心得体会,然后带领教师继续深入学习探讨新的教改理论。全校联动创设学习新理论参与新教改的强大舆论氛围。

2.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教改新思路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借外校教改的成功经验激励教师抓住新机遇迅速转变理念,积极投身教改实践。每次参观学习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资料,从课堂教学到学生管理到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都做好记录留下影像资料,以便更好地学习借鉴。参观学习结束,每位教师都要写出自己的参观学习心得在教师论坛交流,并且提供一节学习示范观摩课进行集体研讨。全体教师在感受教改新风的同时反思自己,探索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教学改革新模式。

3.设立教师论坛为教师学习、交流、成长搭建平台

学校创立教师论坛,每周四下午在阶梯教室组织教师参与论坛。每一次论坛都由学校领导轮流主持,主要负责论坛的组织,教师发言材料的修改审核,总结提升教改的新方法新理念,布置下一次论坛的主题。全体教师都要在论坛上轮流发言。通过论坛这一平台,教师把自己对新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自己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深化和提升的过程,以及自己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做法、收获,以及困惑、思索等进行全面深刻的总结论述,将自己的教研教改成果与全校教师一起交流学习分享。通过教师论坛,不仅快速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而且锻炼了教师的能力,为教师的学习、交流、成长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二、运用小组合作构建和谐高效课堂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必然是新课改的重点。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将课堂变成学生合作求知的乐园是我校本次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为了能更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我校重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每节课都是经过教研组集体备课共同研究通过的集体智慧,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一)学习小组的组建

1.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划分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编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学习小组定期进行阶段性随机调整。

具体分组方法是每组6—8人,每班以6个小组为宜。每个学习小组6人中,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分为a、b、c三类。我们座位的安排是每组两排相对,成“非”字形。6人形成aa、bb、cc的组内优秀生、中等生和待转化生相对而坐结构,这样优生与优生,优生与待转化生可以随时进行交流。组内学生既有个性发展的类似性,又有学习程度上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a对a、b对b、c对c的分类合作交流,使学习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同时,可以实现a教b、b教c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既为交流合作提供了条件,又有利于组内帮学,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班内、组内学生学习的最优学习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2.组内成员的角色、分工

分组后,由各小组成员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明确小组每个成员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成员任务分工、发言的顺序、任务完成监督;副组长负责补充、评价;记录员负责整理、记录答案要点,为交流汇报做好准备;纪律员负责声音和时间的控制,声音以不影响临近小组为宜,时间以尽快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为限等等。学习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分工要不定期地互换,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环节

1.预习自学——对照导学案自主解决问题

对照导学案,自己通过认真地阅读教材,独立自主解决导学案中的基础类人人过关的题目。教师可以对进展较慢的学生给予一定指导,但不允许同学之间交流、讨论。对预习中一些不懂的、模糊的知识点未能自主解决的问题做好标注,以便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

2.交流合作——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自学结束迅速开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力求解决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长组织全组成员交流自学成果,讨论有异议的问题。利用学习对子的作用,一对一帮扶,督促每一个组员认真参与,鼓励组员围绕主题发表不同意见,约束组员围绕课堂目标展开活动而不偏离主题。组织成员对学习内容进行生成、提升、创新。这一阶段教师巡回、指导、调控并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合作,在知识上、技能上给予帮助,但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也不可暗示解题途径等。

3.成果展示——各组展示合作成果

成果展示是课堂上最精彩最关键的一环,如果操作不好会耗时费力,不仅课堂上完不成学习任务,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展示学生到讲台上面对全班主要展示学会的、生成的、重点的内容。展示过程中教师做好学生展示艺术性的指导培养,鼓励学生抓住机会全面自信地展示自己。同时将所学内容进行拓展、生成,联系前后所学的内容,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问题。展示结束后全班学生进行纠错、质疑、评价、总结,将零散的知识条理化、方法化。展示结束必须有一个纠错、总结环节,否则听同学展示某道题的时候听懂了,但自己做作业的时候又不会做了,问题就出在没总结。

4.整理反馈

整理导学案、达标检测。当一节课完成后,应该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梳理、反馈、检测。检测既可以在课内完成,也可以延伸到课外。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

小组合作可以简单分为预设性合作和非预设性合作。预设性合作是教师备课时预设好的合作,这种预设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目的是通过合作学习来实现三维目标。非预设性合作是教师课前未预设,而是随学生在生成活动的过程中提出有价值、有深度、有广度且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适时灵活安排的合作。在知识与能力生成的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质疑问难适时安排学生合作,促成学生群体智慧火花的碰撞,达到共同收获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预设性合作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

(1)在知识的重难点处合作。这有利于学生主动思考、发表个人的见解,并在成员个体见解发表的过程中出现思维火花的碰撞,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突破重点、难点,解决关键问题,从而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2)在实验操作处合作。很多重要的实验操作都需要学生合作才能完成。这时安排学生合作,有利于学生在分工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感官获得信息,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动手,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从而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跨越。

(3)在知识形成处合作。概念的概括、方法的总结、规律的抽象等都随学习的进程相机形成。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为他们提供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在自我交流探究中获得个人之外的信息,并通过他们的交流与整合形成知识。

(4)在开放性问题处合作。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的解决策略、方法、答案不唯一时组织合作,有利于学生个体思维水平的展现,并在个体思维结果交流的过程互帮互补、共同收获。这样既拓宽了成员的个体解题策略,又达到了培养思维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品质的目的。

三、课堂教学改革保障措施

(一)利用单元集体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单元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备人。在主备教师的主持下教师根据自己写的备课提纲将自己对教材、教法、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手段、教学用具、作业、学生情况的理解、构思、困惑作详细介绍,陈述各自的备课方案。尽量提出自己独到的设计方案,以便共享资源。单元集体备课求实效,教研按照“问题

即课题”的要求,从备课组的集体研讨中发现问题,寻找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研空白,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和疑点强化集体备课的过程管理,提高教研与备课紧密结合的实效性。按照“选定课题、制订方案、收集资料、分析备课案例、形成备课成果”这五步要求,从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困惑入手,对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开展针对性的分析和诊断。

一节精彩高效的课是教师们长期积淀的结果。教研组集体组织编写的各单元导学案是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线图,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因此导学案的学习目标要层次分明,要求明确,让学生学有目标,练有方向;自学内容要抓住教材要点,将自学内容问题化、层次化,由浅入深,让学生易于自主学习;合作内容要立足课本,瞄准重难点,有针对性、代表性,要在知识的重点、学生的疑点和不同知识的衔接点上设置问题,易于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总结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达标测评要精挑细选,要有全面性、差异性,保证80%以上学生能当堂完成。

(二)家校合作为高效课堂提供保障

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全部开放,家长、教师可以随时走进课堂听课观摩。邀请家长进课堂听课,不但可以使家长深入了解课堂,全面掌握自己孩子的课堂表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而且还能对课堂教学对学校建设等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共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三)完善和实施制度保障

1.建立每周开设示范课、领导巡课、听评课制度

通过听评课活动,一方面,能直接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便于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点,并进行总结推广,对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直接给予指导;另一方面,通过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听课、评课,使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2.建立领导包学科制度

每位学校领导都负责一门学科的教研课改实验指导工作。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教研,具体了解每位教师的课改情况,把握全体教师的课改实况和进度,提出建设性意见。

3.建立评价督导考核制度

将课改的实效性定期评价,所有数据直接作为学期期末的评先选优依据并与考核直接挂钩。

我校新课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建立民主宽容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的频率提高,将培优与帮困这两个在时间上很难协调的矛盾消弭于无形之中。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从多角度、多方位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韦淑红)

作者:朱夕文 卢雪丽

上一篇:国内外多元化农业技术论文下一篇:学习兴趣与计算机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