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构成教学平面设计论文

2022-04-25

摘要:三大构成课程是广告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形态构成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旨在通过三大构成与广告学专业的关系问题来探究如何进行三大构成课程的教与学。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三大构成教学平面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大构成教学平面设计论文 篇1:

三大构成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

摘要: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在设计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基础性作用。而我国目前的设计教育体系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弊端,在现代设计教育改革的当今,更应该坚持三大构成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以此来完善和构建我国的设计教育体系。

关键词:三大构成;现代设计教育;教育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艺术形式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媒体数字化的发展,电子技术、影视动画、网络空间等新兴的巨大发展空间对现代设计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一并对传统的设计教育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但三大构成在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却没有动摇。

一、 三大构成

构成,简言之,即“分解和组合”,来自于20世纪初前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源于对具象的分解、抽象和重新组合,是一种造型活动,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一种构思方法。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构成体系起源于1919年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

1. 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即在二维平面内创造理想形态,或是将形态要素(形态、色彩、肌理)按照一定的法则进行分解、排列、组合,从而构成理想形态的造型设计基础训练。

平面构成的目的是从一系列抽象的平面构成训练中寻求和感悟设计的形式美,从而建立起理性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理念,同时应用这种思维和理念对图形、文字、色彩等形象视觉元素进行探索、研究和拓展,掌握视觉元素构成的方法和规律,为最终进行平面设计奠定基础。另外,我国传统的几何图案与现代平面构成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是运用点、线、面、体构成平面视觉图形。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主要有:和谐、对称、均衡、韵律、秩序、材质、肌理、比例、结构、层次、渐变等,这些都是对形式的美和美的形式的高度概括。它的基本形式主要有:重复构成、近似构成、渐变构成、发射构成、特异构成、密集构成、分割构成、对比构成、肌理构成、空间构成。

平面构成法则主要运用于标志、包装、广告、展示等平面设计作品中。

2. 色彩构成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彩的最基本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法则重新搭配、交变,组合成新的理想的色彩关系的过程叫做色彩构成。它是对各个颜色在一定的构成要素下相互关系的研究,包括对色彩的面积、节奏和韵律等空间关系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并赋予设计以灵性和生命,是色彩的物理、生理和心理知识的全面认识,从而能够较好的把握色彩的搭配、构成的要领。

色彩构成的主要内容包括:色彩三属性的推移构成、色彩补色构成、空间混合、色彩心理构成、色彩节奏构成、色彩基调构成、色彩透叠构成、色彩肌理构成与色彩的对比和调和构成等。色彩构成课是继水彩、水粉写生等架上绘画训练之后的一门比较系统、完整和科学的认识掌握色彩规律的一门课程。

色彩构成主要运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广告包装标志设计之中。

3. 立体构成

立体构成是研究立体形态的材料和形式的造型基础学科。立体构成所研究的对象是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创造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立体造型的物理规律和知觉形态的心理规律。它以产品设计、建筑设计、舞台设计等所有立体设计所共同存在的基础性、共通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其对立体与空间形态的研究,为现代设计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奠定了更为广泛的基础。

立体构成有三个主要方向,即三维空间内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同时,有三个基本视图,即平面视图、正面视图和侧面视图。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点的构成,线的构成,面的构成,体的构成以及空间的构成。立体构成的形式美法则主要有: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

立体构成主要运用于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舞台设计等立体形态的设计和布局之中。

平面构成是“构成”艺术的基础,同时,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中也存在着色彩构成,而色彩构成也不可能脱离平面构成而单独存在,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们可以从蒙德里安的作品中体会到组合和创造的内涵,以及三大构成之间的相辅关系。

4. 三大构成在现代设计教育中的意义

构成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理性的分析与研究,揭示事物形态之间的构成关系,认识现代设计在视觉传达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造型规律”。它之所以可以作为基础课,在于通过构成课的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视觉语言、造型方法等方面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构成教育进入到我国到现在,构成课对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基础作用。

首先,构成课的目的在于创造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能力。作为基础课的构成课,本身就需要一个扎实的自身专业修养,只有基础打扎实了,才可以拓宽专业方向。在基础课的训练上,应采取从中心一点向四周扩展的方式进行训练,即在对点、线、面最基本的元素训练的同时,也应进行一些万变的基本形的训练,以及色彩和立体材料的训练,“以不变应万变”。来达到引导学生展开数理思维方法、情理结合思维方法及悖理思维方法的训练,促使思维方式多样化,创造方法灵活多变的目的。

其次,构成课是基础课,就应该紧紧围绕基础课的作用和地位来进行,三大构成是设计的基础,也是设计的核心,是任何一项设计的具体表现,所以,构成课应和专业方向课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能相互脱节。在平面构成点线面的分割排列中,在色彩的组合中,以及在对立体空间和新的材料的运用中,都应该有预见性地延伸出专业设计的动态,应该在专业设计过程中体现出三大构成的内涵,应该在新的时代下改革旧的构成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比如,在平面构成中重复构成的训练中,可以增加一些花布等的设计,在色彩构成教学中增加些装饰画、招贴的设计作业,在立体构成的过程中多接触些展示、环艺的设计训练等。这些,都是对三大构成的升级和完善,也是对现在教育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同时,构成课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为重要,在训练的过程中也应注意新材料、新工具、新技法的运用,构成课的目的就是要在反复的动手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随着我国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在三大构成基础上形成了构成学,并不断扩展和延伸出光构成、声构成等新科目。

二、 现代中国设计教育体系与现状

目前,全世界的设计教育行业的专业基础课都来源于包豪斯设计学院,这个基础课的体系结构,是把对平面和立体结构的研究、材料的研究、色彩的研究三方面独立成体系,使视觉教育第一次牢固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仅是基于艺术家个人的、非科学化的、不可靠的感觉基础之上。

构成教育应该是美术与设计的基础教育或者说是平行教育,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体系,它为现代造型设计奠定坚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我国的构成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引入的,成为所有艺术院校的基础课程的,其目的是努力把学生从传统的美学意识和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构成课的引入对提高我国艺术设计的理论和开拓设计思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各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

而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缺乏经验,还处于建立和完善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起步阶段,大部分院校都有一味的模仿和照搬国外艺术院校的办学理念和体系模式,没有顾及到自己本国家本民族的特色。虽然大部分的艺术院校都把构成教育放在了设计教育体系的基础位置,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还没有从根本上体会到构成教育对设计教育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在目前我们国家的设计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和缺陷,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由于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在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因而会影响到很多学生对设计基础教程的不重视,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不愿意独立思考,也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设计知识理论体系,从而将会延续影响以后的创作。另外还有的同学,在当今死板的设计体系的引导下,完全地放弃了本民族的一些精华部分,一味地盲目追求国外的一些“先进”“时尚”,等等,这样的状况,不得不令人对我们的设计教育事业产生一定的担忧。

所以,我们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解放思想,打破学校学科、专业界限,走多模式、多层次、多渠道培养设计人才的道路。在构成教育方面,我们应该打破原有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严重脱离的现状,打破原有的构成教育单调死板的教学方式,从宏观上把握构成教育和未来相对应的专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时把三大构成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三个部分之间应该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不应该把三大构成武断的分割为三个部分,以此锻炼学生设计的各个方面的能力,使构成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成为基础教育。同时,在构成教育的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设计的创新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以及色彩感知能力等,训练学生设计思维的转变、想象力的提升和新的设计思维的形成,使每个人都形成一套完善的基础设计体系,为以后的专业教育打个坚实的基础。

我们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应该在学习外国长处的同时,也要紧紧地抓住本民族的一些古老的历史,认真研究我们国家设计教育发展的未来,放眼于本民族的历史,才可以放眼于未来。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设计教育才可以走得更加长远,更加坚实。

参考文献:

[1] 立体构成.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 黄卢健.平面构成.广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张 虹 窦向东

三大构成教学平面设计论文 篇2:

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思考

摘 要:三大构成课程是广告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形态构成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文旨在通过三大构成与广告学专业的关系问题来探究如何进行三大构成课程的教与学。

关键词:三大构成;广告;教学方式;训练模式

1 三大构成课程的特征及意义

三大构成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三个部分,并且这三个部分是既相对独立,又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所谓“构成”即是一种“组合”,是指将不同的视觉元素按照一定的形式规律与法则进行重新的排列与组构。

首先,平面构成就是在二维的空间中把点、线、面等基础的视觉元素依据一定的形式规律进行分解、排列和组构,从而创造出新的视觉形象,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平面艺术美感。可以说,平面构成是三大构成之本,是学习构成课程的基础。通过对平面构成的学习,可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审美表现能力,这既是学好其他两大构成的关键,也是广告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其次,色彩构成是将多个色彩按照一定的规律与法则进行重新的搭配和组合,从而形成新的色彩形象和视觉效果;对于色彩构成的学习,需要学生在认知色彩的前提下,提高对色彩的运用与表现能力。立体构成则是指在三维的空间中,运用各种材料将视觉要素(点、线、面、体、色彩和空间等)按照一定的形式规律进行重新的组合,从而形成全新的立体形象。对于立体构成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态表达能力。

三大构成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为主的,这也是广告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并且,三大构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需要特别注重学生扎实的专业修养,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三大构成课程在广告学专业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石作用。

2 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方式研究

三大构成课程引入我国已有多年,如何提高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很好地实现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去研究与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直以来,三大构成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教师先讲解构成的基本理论,然后为学生做示范,最后布置构成作业,让学生进行动手训练。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被动地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完成训练。由于广告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基本上没有经过美术训练,是没有美术功底的。因此,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讲,是不能很好地激起他们对构成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的,显然也很难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有所研究与创新。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要与广告学专业的特色结合起来,使课程的讲授更具有针对性和实际的意义。广告专业学生的特点是头脑灵活、思维较活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也要灵活、多样,尤其是对于三大构成这种需要学生动脑与动手的课程,更加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确定采取何种手段来完成教学。鉴于此,在教学设计和安排上,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先入为主,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导,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热情。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先借助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构成作品及以往学生的优秀作业,让学生感受构成的魅力及精彩所在,使学生对三大构成获得感观上的认识与了解。可以说,人类在认识事物时,就是先通过感官来感知的,之后才可进行正常的心理活动与分析,这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有了此基础,教师再为学生布置一些任务或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对其任务或问题进行探索性地研究与完成,从而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对知识进行建构以及自主性地学习。

此外,在三大构成的教学中还要注意避免“重技法、轻创意”的教学模式和缺陷。可以说,三大构成的课程目的就是通过动手实践与操作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态创造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如果在课程的实践中,让学生把大量精力和时间都花在技法上,就偏离了课程的培养初衷,失去了课程开设的真正意义。

3 三大构成课程的训练模式思考

三大构成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因此,通过怎样的模式才能很好地达到训练目标和预期效果,是教师在三大构成课堂上需要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平面构成的训练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想象来完成视觉元素在平面上的形态创造与组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方式,进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与开发。并且,这一训练目标正好与广告专业学生要具备的能力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训练时要采用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操作模式。比如,可以通过比赛式的训练模式,即在保证作业质量的前提下,以数量取胜。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让学生在训练中体会到形态创造以及挑战自我极限的无穷乐趣,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第二,对于色彩构成的训练,其目标是提高广告专业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和敏感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色彩感觉以及对色彩的创造性表现和构成能力。针对这一训练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色彩的主题创作专项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色彩运用与搭配能力,提升学生对色彩的领悟以及审美能力。并且,这种对色彩的感受力与审美情趣的培养对于没有美术基础的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色彩的感觉是美感最普及的形式”。对于主题式的色彩构成训练,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对主题的理解来配色、设计,从中加强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及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最后,关于立体构成这部分的训练,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对于三维空间的把握与创作为训练目标的,相对前两个构成部分而言要复杂些。而就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在训练时让其以小组的方式来进行实践,即在课堂上把一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最后再进行作业的总评与排名。这样做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训练的过程中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而且对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是非常有益的。同时,这种从大一开始就注重对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培养的做法,也为学生今后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与广告创作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以上内容是我从广告学专业的角度对三大构成的教学所做的一些思考与探索。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方向和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专业特点来安排和设计教学,不能泛泛而讲。换句话说,教师在课程教学前首先要明确该课程与专业课程以及该专业的关系是怎样的,有什么特殊性需要把握,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实现专业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良好衔接。

参考文献:

[1] 陈敏.独立学院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初探[J].理论纵横,2010(2).

[2] 史喜珍,杨建宏.三大构成设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3] 薛嘉.试论平面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教学[J].大众文艺,2012(18).

作者:徐妹

三大构成教学平面设计论文 篇3:

《三大构成》在平面设计专业中的反思与探讨

摘 要: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就目前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平面设计专业的《三大构成》的课程进行了反思与探讨。教学改革在理论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探索具有实验性、操作性、过程性、交叉性的课题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组织三个层面都实现创新,能够很好的为平面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提供一种教学参考模式。

关键词:平面设计;三大构成;反思;改革

文献标识码:A

《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自20世纪80年代末,《三大构成》已在我国各大美术院校中普及,它已经成为了一门艺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既培养了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造型思维能力,又使学生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二十多年以来《三大构成》作为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必修基础课,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但就宁波大红鹰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来看,《三大构成》教学按大众化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显然不切实际,经过深刻反思与探讨,必须进行改革。

1 目前的教学现状

1.1 教学观念停滞不前

由于宁波大红鹰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分为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无论是平面设计还是环境艺术设计,《三大构成》不管是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分配上都大同小异,学习的内容都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手工技法训练为主,讲授的还是包豪斯抽象符号构成的那一套内容,思路过于狭隘,无法体现专业特色。

1.2 教学缺乏针对性

我院艺术设计专业平面方向主要是培养企事业单位一线的平面设计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创意能力。但由于我院属于专科层次,学制三年,加上学生来源于两个层次,职高生和普高生,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动手能力,绘画能力也呈较大差别。一般来讲职高生的操作能力要高于普高生,理科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要高于文科生,男生的反应能力又快于女生。因此,在同一个班级中存在着很多的差异现象,所以对每位同学用同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必然导致教学缺乏针对性,使平面设计专业《三大构成》的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1.3 内容缺乏实用性

我院的平面设计专业中,《三大构成》被定为是基础必修课程。学习内容还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内容一点也不能少,并一律要求在第一学期全部学完,其教学内容、训练方式基本上和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是一样的。知识面面俱到,过分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仅影响了后续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融合,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浪费教育资源,而且跟不上时代需求,缺乏实际的应用性。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来看,我院平面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

2.1 教学方法传统

我院《三大构成》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先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基本知识,学生在教师的辅导指点下完成布置的作业,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加上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过时、教学方法不得当,讲课思路过于大众、基础,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收效甚微。

2.2 与专业课割裂

纵所周知,《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应该为本专业服务才能体现它的意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院的《三大构成》课程却与后续的专业课程相脱节,在教学中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专业学科间的衔接和联系不够,忽略了对本专业本质的研究与探讨。如在“平面构成的形态要素”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通常先介绍点、线、面的构成形态以及运用,然后布置相应构成练习。因此学生只能是利用点线面这些抽象的符号来进行机械地模仿和重构,在教学中没有联系到具体的设计案例,更没有联系平面设计专业特点讲解相关的知识技巧,缺乏形象性和实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明白这些构成形式在专业设计中的具体用途,觉得枯燥无味,难以接受、记忆不深。

2.3 课程的僵化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千篇一律,使学生误认为《三大构成》的学习不过是一种程式化的训练,学生的作业缺乏创意,不仅造成了构成训练与平面设计专业的脱离,同时也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审美天性和专业适应性。由此可见,我院《三大构成》的教学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设计需要,违背构成原则和训练目的的僵化现象。

2.4 作业形式落后

从历届学生上交的作业来看,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模仿的现象,造成艺术与技术的背离。加上我院的训练仍全部使用手工制作,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减少了课题的训练数量。

由此可见,我院平面设计专业的《三大构成》教学按大众化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显然不切实际,必须进行改革。

3 改革的基本思路

3.1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1)教学模式“互动化”。

改變传统教学思想,对先前的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反思,以“师生互动”为主改变“填鸭式”、“保姆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实现以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改为由“由学生讲,教师与学生共听”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三大构成》课程概念性的知识点较多,难点不多,较易理解,再者,作为大学生都应该具有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自学、讨论,等上课时,让学生进行讲解。然后,教师把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作重点讲解。这样,学生在经历了收集、分析、思考,再来完成讲课的过程中,不但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了专业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改变了其学习的被动局面;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无形中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想象力、创造力都被激发起来。学生的视野开阔了,设计思路拓宽了,综合素质也提高了,教师也能较清晰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的自觉情况,可以有的放矢,把授业、解惑真正落到了实处。

(2)训练手段“现代化”。

虽然手绘仍然是学生不可忽视的基础技能,但电脑的普及大大缩短了作业制作的时间,提高了画面精细化程度。这使得学生能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中将手绘钩线涂色转为设计的创新思维与视觉化表达,计算机的快捷使构成的复杂作业可以轻松地完成。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构想创新,从而提高造型的创造力。所以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在构成训练中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要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段完成课题任务,训练学生围绕训练主题自己自由选择计算机辅助软件CorelDRAW、Photoshop、Illustrator等表现方式来完成作业。

(3)教学资源“先进化”。

我院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和多媒体教学机房,基本实现了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要求。同时在机房中又接入了Internet并搭建了校园网,以便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 课内外教学“一体化”。

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向学生开放机房和实验室,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能够得到更多的《三大构成》的基础知识和上机学习软件操作的机会,将课堂知识灵活地运用在实践中,从而实现课堂的延伸,将课内课外教学一体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教学内容“专业化”

《三大构成》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培养学生的美学涵养,并为平面设计专业服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其教学思路就应是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为本专业服务,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即的教学内容应与后期的专业设计课保持一致,让教学为专业所用。既然平面设计专业主要研究的是平面广告、企业形象设计等内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提示的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对该专业的指导作用较大,应加强学习训练,而《立体构成》的指导作用不是很直接,可以不学或简单带过。

3.3 教学链接“系统化”

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和完善性,力求学生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课程要从初级向高级上升,实现教学链接“系统化”。把《三大构成》有机地融合在相对完整的小系统中,建立起以设计为中心的大系统。实现着眼于未来的设计师而进行教育的一种体系,把多个设计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

3.4 使用材料“创新化”

由于平面设计创意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是课程的教学重点。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以更新、更广的视角来观察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工具及材料,让学生对各种材料有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探寻材料中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培养良好的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

3.5 课后作业“团队化”

在平面设计工作中设计不是单打独斗能够完成的,只有在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不断修改,的基础上,一个相对优良的设计方案才能完成。因此,学生的协作能力在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课后作业的训练中,可将一个作业同时留给几个学生共同完成从而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学们通过互相沟通,彼此取长补短,共同探讨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的团体协作能力,营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通过改革,合理的教学方法,完善的教学内容,提高了《三大构成》的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应用技能,并有利于平面設计专业的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学习后续课程,有利于学生根据本专业需要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发挥《三大构成》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承担的过渡衔接作用。通过审美判断力教学,训练学生严密的思考程序与灵活的构想方法,锻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合作竞争之中提高专业设计基础的能力,开拓和扩展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语言。

参考文献

[1]倪娜.形态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2008,12(451).

[2]苏杰.平面设计与大设计基础教学[J].创意中国.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9).

[3]朱翔.构成[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吴灿.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2(1).

作者:吕焕琴

上一篇:化学基础知识训练管理论文下一篇:公路工程施工环保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