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构成设计教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三大构成课程是实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设计创造力有重要的作用。在该体系引入我国30年后,三大构成在高校教学出现了一些变化,处境堪忧,针对这一教学困境,文章将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大构成设计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三大构成设计教学论文 篇1:

解读三大构成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意义及改革

摘 要:三大构成课程是当前阶段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也要进行一定的调整,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将就三大构成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其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三大构成;艺术设计;意义;改革

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三大构成课程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具有重要的意义。三大构成的内容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以及立体构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三大构成课程已经深深的融入到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之中,因此,当前阶段针对三大构成课程的改革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意义重大。

1 三大构成对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意义

可以说,三大构成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基础。三大构成主要是由平面、立体结构以及色彩研究三个方面组成。三大构成的为视觉教育提供了更加科学规范的理论基础,使得传统的依靠主观感觉进行视觉教育的模式得到改善。三大构成教学是美术与设计的基础课程,是现代造型设计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基础。因此,三大构成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的艺术思维得到有效的开发,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此外,三大构成课程还能提升学生的归纳整合能力,使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得到切实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学生后续的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现阶段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三大构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门课程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艺术设计专业招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与之相对的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却陷入了困境,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难以达到理想要求。究其原因,是因为字三大构成课程引入我国以来,一直是遵循既定的内容以及程序进行教学。但是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我国的社会环境也随之改变,这就对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大构成课程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要求,因此对其进行创新改革已经刻不容缓。此外,我国高职院校的三大构成课程普遍是参照本科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进行的,这将导致课程教学与实际情况之间出现巨大的偏差。需要知道,本科教学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是有所区别的,将本科的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教育缺乏科学合理性。

3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三大构成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3.1 根据专业要求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

对高职院校三大构成课程的改革必须以实践为依据,针对当前阶段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并结合实际要求进行优化重组。这就需要个高职院校对艺术设计各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之后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教学规划,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标准对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探索。这种改革不应过度关注课程容量的增减,而应该注重课程的设置与各专业之间的有效衔接,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要结合实际案例加深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改革之后,课程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们将知识融会贯通。此外,其内容也要与时俱进,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例如,在进行平面构成重复、近視的设计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添加一些实践性内容,如地板的设计。再如,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图案设计的内容。在立体构成的教学中,添加一些模型设计的内容。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辅助与实践,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3.2 丰富教学方式

在对三大构成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的基础上,还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是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因此,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去迎合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所以,在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必须将形象教学的方式渗透到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之中,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此外,教师也可以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使用更既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还能促进学生创新探索能力的培养。

3.3 更新教学理念

新时期的三大构成课程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必须对教学观念进行创新,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课程教学的实际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高效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优质的课堂设计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职院校三大构成课程的改革过程中,要从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以及教学理念的更新三个方面入手,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艺术设计专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旭东.“三大构成”课程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6,03:7173.

[2]黄有迪.高职艺术设计“三大构成”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8:109110.

[3]卞小燕,王文玲.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J].纺织服装教育,2015,01:4345+49.

作者:李文雯

三大构成设计教学论文 篇2:

浅析艺术设计教学中三大构成课程的困境

[摘要]三大构成课程是实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对培养学生设计创造力有重要的作用。在该体系引入我国30年后,三大构成在高校教学出现了一些变化,处境堪忧,针对这一教学困境,文章将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三大构成 困境 艺术设计

[作者简介]陈群(1975- ),女,河北唐山人,华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艺美术;刘朝辉(1975- ),男,山东潍坊人,华北科技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平面设计。(北京 101601)

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该教学体系始于1919年德国教育家格罗皮乌斯创建的公立包豪斯学校,后改称设计学院,但在习惯上仍被人们称为“包豪斯”。两德统一后再次更名为魏玛包豪斯大学。它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正是在这里,院长格罗皮乌斯首次提出“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号召艺术设计人士共同寻求,用于实用艺术设计的教学方式。在他的带领下,学院数位艺术家、教师从造型方法和理念着手,对点、线、面、体等抽象艺术元素进行大量研究,特别是对于形、色、质在造型的关系上作了深入探讨,这为现代构成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世界各国大学中实用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科目,皆以此为蓝本。

20世纪80年代,我国才正式引入构成教育。先是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院等院校实行,继而推广到各省、市级艺术设计类教学单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提高我国实用艺术设计的技术与艺术结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开拓学生思维模式、激发学生审美意识上,功不可没。这种教学体系的确立,使很多传统专业(如染织专业、陶瓷专业)的教学从“作坊”传承模式中解放出来。然而,历经30年,三大构成在高校的教学现状有了一些新的境遇,处境堪忧,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三大构成被泛化为基础课,陷入大基础课行列的困境

目前,教育界提倡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理性选择。本文针对不同专业的基础课合班是否得当展开探讨。

首先,以纯艺术类专业为例,如雕塑专业、油画专业、版画专业等,可以将素描、色彩、速写等课程同班开设,一来节省师资;二来增加专业交叉,扩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就业面。在这样的教学改革中,很多学校确实收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该类课程合班上课是合理且科学的。

其次,在实施课程合并时必须对课程属性深入探讨,并不是所有基础课都可以如此合并开设的,特别要注意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存在的诸多不同。如作为实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三大构成等课程,被跨专业合班开设后,其效果并不理想。如服装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两个专业同属实用艺术设计类别,但就其设计的对象而言,存在显著的差异。尽管两个专业都需要修习三大构成科目,但在运用这些设计基础手法时又面临着各自较强的针对性。如果合班开课就不可能针对专业逐一讲解,更无法详悉各种构成手法如何结合专业方案来运用。合班上课会抹杀三大构成在不同专业中的差别性,使讲解流于空泛的概念。在很多教师的反馈中,笔者也发现这样教授三大构成,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将构成技法结合到自己的专业之中,这无疑降低了构成课程的实用性,使教学效果打了折扣。

二、三大构成名为“主干”课程,实为“边缘”课程的困境

从1919年建立到1933年被法西斯取缔,包豪斯大学仅仅存在了14年,但其三大构成的教育体系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是在学院中,在一流的伊顿、康定斯基、莫霍利纳吉等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下,真正运用于实用艺术设计的教育体系日臻成熟,彻底改变了此前实用艺术设计中“手工作坊”似的师徒手口传授的教学模式。通过构成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的精神及创造的能力。同时,构成课注重“技”与“艺”的高度结合,注重学生“手”与“脑”的实践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对新技法、新工具与新材料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三大构成是一门重要的开拓学生设计思维空间的课程。

但现实中,课程在教学环节中的重视程度并不乐观。很多院校,三大构成总是一门“剩”课。经常是新来的教师,或是专业不对口的教师来担任。在教学分配中,出现了一种潜规则:一等教师教创作,二等教师教设计,三等教师讲构成。即便在一流的艺术院校,这样的构成课也依然是师资最薄弱的,课程仅仅是教学环节的必要补充,在教学实施的序列里被“边缘”化了。在这个困境中,教学面临的问题有些棘手,表面上是如何调剂好三大构成课程的师资不足的问题,深层的则是艺术教学战线上不缺乏艺术家,而是缺乏艺术教育家,不缺乏知识体系的好教师,而是缺乏敢担当的好教师。

三、三大构成体系陈旧,难以与中国设计艺术结合

第一,教学手段单一,无法跟上信息时代设计需求的步伐。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为例,很多训练仍以手绘为主。当然,手绘始终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项重要基本技能,但不是唯一技能。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设计已由辅助角色越位到主要角色,虽然计算机不能替代人的大脑创意,但它的快捷与便利对手工技能确实有一定的取代作用。遗憾的是,除了一些国内一线艺术学院和较少师资雄厚的艺术学院外,大多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还处在手绘作业的教学条件中,学习效率低下。这个问题已经被很多业内人士所关注,但在教学实际情况中还存在障碍,有些是经济上的无奈,而更多的是教学手法上的茫然。怎样结合计算机来授课,依然是尚未成型的教学尝试阶段。再者,立体构成课面临的问题也颇为严峻,它与材料、工艺的关系更为密切。在新的机械设备层出不穷的今天,很多院校在开设这门课时,还仅具备诸如“手工课”的刀子、剪刀、手锯这样的基础设备,雕刻机、切割机等完全没有,金工实验室等实习条件更是奢望,如何将大多数院校的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手段健全和设施完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教学内容陈旧,难以结合我国本土设计风格。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虽然在不断尝试创新,但仍然困在缺乏经验的瓶颈之中,在教学实施中目的照搬和模仿国外艺术院校的体系模式和办学理念,重模仿轻创新,没有真正把三大构成放置于我们本土的设计环境中来思考,没有思考该如何调整三大构成在我国原有的传统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如三大构成课程与图案基础课程两者的授课关系如何处理。前者是晚生的外来教育体系,后者是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使用的高校艺术设计传统基础课程,这两门课程的冲突,实质是外来教育体系与本土教育体系的冲突。在三大构成体系引入之前,很多中国传统设计造型的讲解有赖于图案基础课程,在其引入后,很多学校纷纷用三大构成取代了图案基础。令人反思的是,“图案基础”课沉寂了良久后,近些年又被重新添加到实用美术基础课教学结构中。那么,为什么当初会被取代,这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如今又会恢复,这更是一个问题。既然现在两门曾经有替代关系的课程同时出现在教学体系中了,我们该如何安排两者的教学任务,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总之,三大构成教育体系运行至今,历经了从无到有,由局部到全国的建设历程,接下来的完善与整合是摆在我们面前更艰巨和迫切的任务。我们的教学环节还存在很多不足,艺术设计课程有着较之文理专业所不同的特殊性,这使得相关课程之间存在着模糊的顺序性、交叠的领域性,它的这些特殊性,使得我们必须多调研、多思考、多尝试,建立和完善我国艺设设计教学体系是一条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研究与探索的路。

作者:陈群 刘朝辉

三大构成设计教学论文 篇3:

论三大构成与时尚设计相结合的教学创新

摘要: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在进入新世纪后,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课程的目标、形式、内容和方式上,都有较大幅度的升级调整。从传统三大构成设计教学模式浅析,到当前三大构成设计教学模式发展状况,再到时尚产品设计专业对于三大构成设计教学模式的一些创新尝试及成效,本文有针对性分析。

关键词:三大构成;时尚产品设计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1-0043-02

三大构成课程从八十年代开始成为所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课,在我国设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内设计教育的标志性产物。但是随着社会进步、技术发展、产业升级、行业不断细分后对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更细致而具体化的行业需求,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对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调整与优化,在三大构成课程中导入面向职业岗位的多元化规范与标准,形成形式语言艺术化和创意化的设计基础课程。

1 传统三大构成设计教学模式浅析

三大构成课程,指的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立体构成”三个设计基础课程,对于中国艺术设计类型的专业学生,三大构成课程是大家最熟悉且无法绕开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们奠定了所有学生设计语言能力的基本结构。三大构成课程起源于上个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是划分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教育跨时代发展的标志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课程被引入中国,最先开设于广州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随即在中国刮起了一股现代设计概念模式的飓风,是中国的设计教育发展前期最重大的历史节点。

本文所指的传统三大构成设计教学模式,指的是截止到上个世纪末中国通用的三大构成教学模式,以下为传统三大构成的教学模式。

1.1 平面构成课程

主张以抽象的形式来表现,放弃传统的具象写实手法,平面构成也因此以新的造型原则逐渐发展成为现代造型设计训练的基石出课程。

1.2 色彩构成课程

通过训练色彩之间的关系调和搭配,达到具备色彩审美能力、应用能力的设计基础课程。

1.3 立体构成课程

是一门学习在三维空间中,如何将立体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赋予个性美的立体形态的基础课程。

1.4 三大构成课程核心特点

首先,三大构成课程不是孤立的学科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共生互补;其次,三大构成课程是以概括、提炼的方式进行能力培养,由繁入简,其基础理念是一致的,其教学受众对象也是单一性的;再者,三大构成课程针对的是共性的学习群体,在所有的设计学习中导入统一的理念和方式,从而形成一致的学习模式进入到下个阶段的课程学习。

2 当前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现状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在进入新世纪后,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课程的目标、形式、内容和方式上,都有较大幅度的升级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二

1)根据专业细分与不同需求,课程在设定上有授课区分。随着时代发展脚步,设计教育也在原来大专业板块上细分出多种专项学科类别,而传统的宽泛式教学模式无法应对多种行业设计需求,在整体的设计教学模式上,也升级为多元化、针对社会行业目标清晰的点对点专业教学板块模式。作为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三大构成,也在设定上根据不同专业进行了模块划分,明确对应细分背景下的专业课程体系。

①在平面视觉设计课程中,主干课程为“字体设计”、“标志设计”、“海报设计”等侧重平面的课程,在该专业类别的三大构成课程以系统平面视觉编排、图案、文字及艺术类插画手段训练,以培养平面视觉系统设计能力为目标开设的基础课,课程中占绝大部分比例的是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而立体构成多以结构性、功能性立体包装类别训练为目标。

②在产品设计课程中,主干课程为“造型基础设计”、“人机工学设计”、“产品专题设计”等侧重立体空间并研究具体结构的课程,在该专业类别的三大构成课程以结构、功能训练为主要手段,结合不同的圖案及表面肌理设计,是培养立体结构性设计能力为目标开设的基础课,课程中占绝大部分比例的是立体构成,而平面与色彩构成主要解决外观可视化美观效果及材料的肌理质感设计能力。

③在空间设计课程中,主干课程为“工程制图”、“工艺材料”、“空间专题设计”等侧重立体空间关系的课程,在该专业类别的三大构成课程以空间形态、造型、结构与功能为主要手段,结合平面图案、材料色彩肌理设计,是培养具有风格化空间设计能力为目标开设的基础课,课程中占大部分比例的是立体构成,而平面与色彩构成主要解决空间的立面美观效果、空间的材料肌理及色彩搭配等专业基础能力培养问题。

2)根据应用载体的发展,课程在训练技术上有明显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行业主导了现代生产与生活,手机、PAD等可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质媒体成为设计应用的主要终端载体,也同样决定了设计工具和技术的更新换代。

三大构成课程训练的方式和技术经历了二十年前由电脑工具代替手绘工具的转变,现在又面临着传统的静态式应用软件向多媒体动态视觉软件的转变,新的软件工具也成为课程训练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多媒体技术融入到三大构成课程,是目前课程训练方式和技术的重大转变标志。

3)根据设计服务对象的精准定位,课程在表现形式上有升级。传统的三大构成课程在表现形式上是概念性的图案、色彩和结构,由于现在设计教育模式的升级,不同的设计对象决定了三大构成课程在表现形式上的深度延展。

①“平面构成”课程,在平面视觉类别中由静态迈向动态,可视化的移动终端展现是其发展的目标;在空间或立体设计类别中,平面图纹图案结合材料质感,是课程展现目标。

②“色彩构成”课程,色彩已经融入到界面、排版、实物和商品中,色彩紧密结合心理学、商业模式和人机交互模式,展现到实际的应用效果中。

③“立体构成”课程,结构性、功能性与艺术性的高度融合是课程展现形式的新目标。

目前,三大构成课程在细分设计专业背景下,成为了点对点、精准定位的模块式教学模式,并更新了教学的技术和软件工具,其展现的最终效果也更趋向于实物化,并以动态效果呈现。

3 时尚产品设计专业对于三大构成设计教学模式的一些创新尝试及成效

笔者从事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多年,也同时承担了时尚产品专项设计课程教学,对于设计基础课程到专题课程的衔接和逻辑关系深有体会,目前细分到时尚创意皮具设计学科中,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形式与创意皮具设计课程形式有很多共同点,经过近年来的授课,课程创新上个人有一点小尝试,在课程训练方式、设计概念创意形式及最终展现效果上,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构成设计课程中导入时尚文化。作为时尚创意产品设计基础课程,三大构成课程应以特有的、专属的时尚创意文化为核心,在文化背景的引领下实施构成课程教学,在学生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能最大限度的深挖视觉创意及美化效果,又能让三大构成课程与后续的专题设计课程形成统一的限定条件,对于设计基础的夯实有实质的教学成效。

2)在构成设计课程中实现电脑工具和手工制作的有机结合。在三大构成课程实施中,将立体构成的课程部分作为皮具产品结构实施课程,在此基础上进行皮质表面的纹理、图案及配饰的创意设计训练作为“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的命题,从而达到创意在电脑工具和手工制作复合创造过程中实现,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构成在软件中构思、继而在手工制作实操中完成,这个过程既有现代设计工作流程,更锻造学生学习设计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匠人”精神。

3)在构成设计课程中强调材料质感与肌理再设计的重要性。以往的三大构成课程使用材料单一(多为纸材),在皮质创意产品中以皮质材料的应用作为构成设计的基础材料,让课程学习在皮质材料上得以展开和深入,对于皮质的粗细、光滑程度、色彩搭配、作为“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课程必须进行的训练项目,强调基础构成设计中的材质肌理组合设计,让材质和肌理设计提前成为基础能力,有的放矢,使学生在三大构成设计课程中得到专属行业的基础能力锻造。

4)在构成设计课程中实现系统性设计。三大构成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训练课程,是在时尚创意产品的概念、外观、结构、纹理、肌理质感和色彩上是整体连贯的系统化设计。平面构成课程实现纹理图案的创意组织、概括和美化,同时辅助立体构成完成外结构的比例和轮廓造型设计,融合材质搭配、肌理再设计和色彩搭配等能力训练,达到综合性复合型设计技能训练课程模式。

5)在课程中设定与后续專业专题课程的无缝链接通道。基于三大构成课程是概念性的半成品训练课程,在完成基础的图纹图案、肌理纹理和结构轮廓设计后,留下了很多课程未解决的问题,包括实施成品的工艺流程、图纹应用到实物的效果、皮质结构的多样化制作方案等,都是学生在三大构成课程结束后留下的问题,这些问题,自然地打开了一条通往后续专业专题课程《皮具设计》、《皮具制作》、《产品专题设计》……的路径,学生在了解基本的造型、素材与视觉美学原则,初步制作半成品产品基础上,渴望进一步掌握制作工艺,提升设计技法,完善产品包装及结构,这些都形成了推动后续专业课程无缝对接的捕垫,从而构建出一套符合行业规律一体化高效率的教学体系。

4 结语

三大构成课程学习是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学习的设计课程,其成果反应在多元化的设计制作半成品上,优化、细分行业标准的整体模块课程,并与后续专业专题深化设计课程形成逻辑体系,三大构成基础课程才能成为新形式下设计教学的支点。

参考文献

[1]何颂飞.立体形态构成[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王安霞.构成设计[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卓丽

上一篇:创新绿色物流管理论文下一篇:政治教员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