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19

色彩构成课程设计论文 篇1:

探索色彩构成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本文针对色彩构成实践教学中存在各种问题,提出创新特色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创造丰富新颖的教学活动等措施。

关键词:色彩构成;教学;创新思维

色彩构图是设计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专注于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认识能力,注重从专业化、科学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色彩的搭配效果,使学生从色彩构成的规律以及色彩构成的数量、空间、质量等方面合理设计,进行创造性的组合,创造出全新的色彩效果。

一、传统色彩构成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设计基础课程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才从日本引进,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式都不被学校重视,常常处在被人忽略的地位。目前,我国色彩构成教学的方法依旧比较传统,比较单一,通常是老师以黑板为载体、以粉笔为呈现、以口述为表达的基础课堂教学。这种传统的讲述式、问答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复不变的教学内容艰涩难懂,也会使学生感到枯燥,难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树立创新意识,而固定的教学思想更注重色彩构成原则和技能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和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教学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师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其教学自标,把它变成了一门注重原理知识和技巧的课程。应从色彩构成的原理与技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色彩训练,对于色彩原始本质的分析非常理性客观,而忽略了色彩形象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培养,扼杀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阻碍了学生直觉审美天性的发挥。

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了单一模式的教学与训练,缺乏创新,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难以引起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形与色的认识课程,学生了解了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则,可是对色彩的创新应用能力却没有提高。单一的传统色彩构成知识灌输式讲授法,单调乏味,授课的内容局限在色彩构成课程本身,忽略了与其它学科的相互结合,致使教学的内容比较片面。

(二)教学环境单调

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课堂将学生束缚在课程教材之内,学生只能在非常死板教条的时间和空间,接受相对固定的课程学习。在外部环境设置上,学校重视色彩关系的研究,关心通过色彩各个要素的搭配来实现色彩审美价值的原理、规律、法则和技巧等,缺乏色彩认识上的创新思维培养。简单重复、机械单调的教学环境,严格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使得学生接受获取的知识相当有限,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在内部环境上,美术教师没有注意到学生对色彩构成认识的重要性和创新意识培养的必要性,教学的重心在于让学生掌握原理和技巧,致使形成了临摹比较容易、创作非常艰难的现象。又因为教学的时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无法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学重点出现了偏移,更重视学生原理和技巧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思维固化

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方式,在一间教室内完成,主要的教学思路是一成不变的老师讲授,学生被迫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学生在短时内接受老师系统、完整的学习,进而掌握了色彩构成的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却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思维僵化,不会创新、不懂创新、没有创新思维。教师程式化、缺乏新意的教学思路,不仅仅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探究性,而且束缚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散,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将教学的领域仅仅局限在课堂之内。这种传统的、思维固化的教学思路,不仅限制了学生对作品的创新性表达,让广大的学生产生了审美疲劳,而且教师传授的知识也不能被学生全面接受,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途径

借助新媒体,教师可以使用新媒体教学工具,进行同类色、补色、色彩与平面构成、色彩与图形创意、色彩与心理学等多个方面领域的结合,创新特色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创新丰富新颖的教学思路,实现色彩构成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

(一)创新特色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创新色彩构成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偏重感性认识,将重心放在色彩审美规律和创造性运用上来。首先,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机构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借助于多元化的时代技术、创新教学理念,采用色彩构成与新媒体工具相结合的方式,打破常规,激发出新的活力因子,注人色彩构成教学的新鲜血液。其次,教师应当开展主题式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追求时尚、推崇流行的心理特点,在训练课程设计上切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即“‘色彩构成+流行音乐”“色彩构成+网页设计”“色彩构成十服装创意图案设计”等。“色彩作文+”主题教学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个性化原创设计,使学生充满成就感和价值感。同时,教师可以综合采用外出写生、色彩构成绘画展览等比赛让学生在不同民族地区采风的时候,了解不同民族、地理环境、宗教文化等带来的不同色彩搭配,让学生体会到色彩的象征意味,感受到不同色带给人们不同的冲击力,进而提升色彩修养,为色彩创造性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

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可以将色彩作文教学的课堂延伸到广阔的互联网上。一方面,现代化新媒体教学工具,可以让教师通过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跳出传统的课堂去感知色彩的本质、情感和规律,形成“教”与“学”的崭新环境,另一方面,电脑软件的色彩构成教学更为便捷,学生可以运用多种色彩的不同叠加、重复等直观查看到色彩的变化规律,有效减少学生在白纸画板上多次试验而浪费的制作时间,还能让学生开拓大脑、活跃思维。另外,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我们的老师可以提前收集与课堂有关的图文、音像资料,制作教学课件。通过欣赏名家画作、直观形象的纪录片等形式,将抽象的色彩构成知识具象化展现,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实了课堂内容,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进而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再利用电脑软件对作品的创作形成不同色彩的合理搭配,以此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模式。

(三)创造丰富新颖的教学思路

在色彩构成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色彩构成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目标,以培养新时代多元化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为教学任务。首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自己去大胆研究色彩,挖掘色彩构成教学的创新教育模式,通过教材外的资源,去整合色彩构成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感受和领悟到色彩的本质、情感和规律,加强对色彩的表现和应用规律。我们应当在色彩构成教学中吸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色彩搭配精华,将中国传统的京剧脸谱、民族服饰与建筑色彩等搬上课堂同时,教师应当将色彩构成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发挥出综合思维训练的突出优势,比如色彩构成与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割裂开来讲,应当整合色彩相关的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研究等感受到大自然蕴含的大气美观,感受到物体肌理状态与光影的吸收、反射、投射能力的影响。

三、总结

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带来创新教学的多种可能,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大胆研究色彩,创新多种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情景式教学环境,创造丰富新颖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对色彩构成的认识为目标,减少对理论成果的再现,重视挖掘色彩构成的实验分析,让学生在色彩运用的实践过程中,发现知识,分析色彩构成的审美规律,进而整合资源去创造出个性化的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张纯蓉.色彩构成教学中创新性训练课题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09):186-188.

[2]罗锦雄.色彩构成教学改革探究之浅谈[J].广西轻工业,2008(08):175-176+178.

[3]郭俊宁.色彩构成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8(10):189-190.

項目基金:2012年度21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重点课题“高职高专设计基础教学—思维迁移与实践”(2012JGZ199)。

作者:高磊

色彩构成课程设计论文 篇2:

浅论PCCS色彩体系在色彩构成教学中的应用

课题项目:本文系安徽大学江淮学院校级课题项目资助(2012JY0011);本文系安徽大学江淮学院校级课题项目资助(2012JY0011)

摘要:通过对当代设计语境下色彩构成教学的反思,提出在色彩构成教学过程中挖掘日本PCCS色彩体系的应用价值,利用PCCS色彩体系的三维结构、色调图、色彩印象体系等相关内容,帮助学生在建立色彩理性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快速掌握实用配色技法。

关键词:PCCS色彩体系;色彩构成;教学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色彩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其教学目的旨在色彩科学原理的基础上,研究色彩规律及色彩美学形式法则,提高学生的设计色彩驾驭能力。色彩构成具有典型的方法论意义,学生通过掌握不同的色彩设计方法,为后期专业设计领域课程中的色彩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1当代设计语境下色彩构成教学的反思

在我国设计教育届存在如此的现象,艺术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科盲”,理工科专业的教师对艺术也知之甚少,两个群体的学者各自固守在自己的那块领地里,相互之间筑起了高起的围墙,延续着C.P斯诺在上个世纪中叶批评过的“两种文化”的隔离[1]。传统的色彩构成在教学思想上主张中国工艺美术思想,坚持以美学经验技法为主的教学方式。其中针对“色彩体系”的教学内容仍将其作为“标准化色谱”在色彩构成课程设计中简单略过,仅强调色立体可以利用科学编码标号为色彩定名等标准传达色彩信息的功能,忽视了其可以通过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的三维空间关系快速帮助学生建立色彩理性逻辑的重要作用,其中对日本PCCS色彩体系的重视程度尤为不够。

在当代设计语境下,伴随经济环境、设计产业及信息技术等因素的积极变化,设计课程教学更加强调应用性、创意性、系统性,提倡设计教育与市场应用紧密衔接。由于忽视色彩体系在设计实践中方法论的应用价值,学生只关注花哨的色彩形式,在色彩构成课程结束后,学生在独立的色彩设计创作过程中面临各种复杂设计条件与要求,仍无法掌控色彩的各种特性,陷入临摹容易、创作艰难的尴尬困境。所以,在色彩构成教学过程中需要打破艺术学科与理工学科的“文化隔离”,重视学生色彩理性逻辑的培养,其中日本PCCS色彩体系对于应用型色彩构成教学具有重要价值。

2PCCS色彩体系的理论基础

色彩体系(色立体)是按照色相、明度、纯度的色彩基本属性,对色彩进行有秩序地整理、分类,形成规律性排列,并借助三维空间的形式,组成一个可视化的立体旋转模型。1666年,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的七色色相环理论奠定了现代色彩研究的基础。1772年法国数学家、自然学家—约翰·亨瑞·朗姆伯特(Johann Heinrich Lambert)提出色彩金子塔模型,使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得以上升到三维体系(色相、明度、纯度)。伴随人们对色彩规律研究的逐渐深入,出现了蒙赛尔色彩体系、奥斯特瓦德色彩体系、日本PCCS色彩体系等重要色系理论。

其中,日本PCCS色彩体系(Practical Colorordinate Syste的简称)是日本色彩研究所1964年公开发布,以色彩调和及配色为目的的实践性色彩体系。其结构以色彩三属性为基本空间要素:色相(Hue)以“红、黄、绿、蓝”心理四原色为基础,按视知觉等距插入24色的色相环;明度(Lightness)以视知觉等距为基础分为18级(最高9.5,最低1.0),即色立体纵轴;纯度(Saturation)以各色相的最高純度为上限,统一分为9级(最高位9.0,最低位1.0),即色立体横轴。

日本PCCS色彩体系提出了“色调”概念,将纯度与明度综合成“色调”。色调经过命名分类后,分布于不同的位置区域,形成“色调图”,类似于等色相面,如同一个D字。D的垂直边为无彩色调,分为5组色调(白W、浅灰ltGy、中灰mGy、暗灰dkGy、黑Bk)。有彩色调分为12组,用v、b、s、dp、lt、sf、d、dk、p、ltg、g、dkg十二种名称来给各个色调命名(即鲜、明、强、深、浅、柔、浊、暗、淡、浅灰、灰、暗灰)。

日本PCCS色彩体系建立了色彩印象坐标体系,通过对颜色进行分析及评分,将“动态—静态”、“生硬—柔和”作为表达色彩感受的评判标准, 根据分值在坐标中确定其色彩印象的位置。利用SD方法(语义分类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精心筛选出能够表达人们对颜色感觉的多个形容词,然后对不同工作、生活环境中的1000个人进行了相关的色彩印象测试,并根据测试的数据进行科学整理后得到了单色印象空间、配色印象空间、形容词印象空间。

3PCCS色彩体系在色彩构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1空间结构利于培养学生色彩空间维度的逻辑性

在传统的色彩绘画教学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偏重对色彩理论的经验认知。例如在前期传统色彩写生教学中要求学生面对客观对象,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光照作用下物体的色彩变化规律,进而真实再现自然物象的色彩变化。学生色彩经验的培养偏重于个体的观察体验。而在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学内容方面又将色彩原理解构成独立模块及众多概念。学生从开始分别学习色彩三属性(色相、明度、纯度)的概念到掌握各种色彩对比、色彩调和等方法,这种看似完成众多知识点的散落式学习,由于忽视了色彩空间逻辑性的基础作用,学生对色彩理论是一种割裂式的理解,导致对色彩的综合应用陷入混乱。例如色彩会同时具有色相、明度、纯度的属性特征,而在设计实践中,色彩配置不会只面对单色相的明度组合或单色相的纯度组合等单一色彩属性的色彩组合应用。由于缺乏色彩体系逻辑化的训练与支撑,初学者容易混淆其中的关系,尤其是明度与纯度。所以孤立的看待色彩属性或仅凭缺乏色彩逻辑性的个人色感,在色彩设计实践中会显得无所适从。

在色彩构成教学中,色彩体系的三维结构有利于学生建立色彩属性的空间逻辑,相对于其他色彩体系,日本PCCS色彩体系在培养学生色彩空间维度的逻辑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它在蒙赛尔色彩体系、奥斯特瓦德色彩体系的基础上加以优化,使显色结构更为科学合理。 PCCS色立体对色彩采用更灵活的纯度分级,使外形比孟赛尔色彩体系更加完整光滑,同时摈弃了奥斯特瓦德色彩体系的机械椎体外形,根据各色相的实际明度差别确定色调环的倾角,准确建立色彩三属性的空间维度关系。既能帮助学生科学的、形象的、直观的理解各种色彩特性,亦能使后期的色彩众多知识点建立在色彩科学逻辑性的基础之上,使知识点理解更加深刻透彻。例如学生可以根据PCCS色彩体系的显色结构清晰的理解各色相在明度值方面的差异。3.2色调概念利于学生掌握实用色彩搭配方法

在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大程度上偏重对众多色彩知识点的理论传达,训练方式也多为独立单元,割裂了各知识点间的应用联系,以至于色彩搭配方法缺乏体系化,学生对色彩配色的综合应用浮于表面。同时,色立体的三维特性对于色彩设计方法论的指导效率显得过于复杂,缺乏实效,导致色彩构成教学脱离了设计应用,陷入虚幻的色彩形式游戏当中。学生参照教科书上的规范示例可以模仿出大同小异的色彩构成作业,但当面对真正的设计课题时,在多种综合因素和色彩元素面前往往显得不知所措。

日本PCCS色彩体系提供了极具实践性的色彩搭配方法。其提出的“色调”概念将纯度与明度整合成联动的整体,把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中简单的色彩三属性之间的搭配,拓展至纯色调、浊色调、暗色调、无彩色调等色调间的搭配,使学生能够建立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色彩搭配方式。不同的色调分别具有强烈、明亮、柔和、黯淡等色彩感觉,教学中可有效引导学生建立色彩配置方法与色彩情感及设计意义之间的联系。

日本PCCS色调图通过二维语言表达三维色系结构,简单的图形展示了丰富的色彩应用(见图2)。一方面,其平面化的观察视角使学生能够直观且迅速掌握色彩搭配的实用方法。PCCS色调图以横轴为纯度阶,以纵轴为明度阶,各色调组内部或之间的纯度与明度变化趋势一目了然。教学中可以利用PCCS色调图二维空间的视觉距离帮助学生明确各色彩属性的对比差别:距离越大,色彩属性的对比关系越强。距离越小,色彩属性的对比关系越弱。另一方面,日本PCCS色调图平面化的观察视角使计算机数字色彩与传统色彩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有效衔接,例如在photoshop软件中,拾色器的色彩选取方式采用平面化的观察视角,其中默认的HSB模式(H明度、S纯度、B色相)在设计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与PCCS色调图的表色方式极其类似,便于学生在计算机数字色彩设计中学以致用。

3.3色彩印象体系利于学生建构色彩情感的逻辑思维

“色彩意向及情感化表现”是色彩构成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传统的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仅强调色彩心理特征的功能表达,例如仅解释色彩具有联想性、象征性、文化性等表意功能,忽视了情感语义与色彩印象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及多变性,使“春夏秋冬”、“男女老幼”、“喜怒哀乐”等配色主题训练陷入不明确的个人经验配色的误区。当学生需要根据设计语意,创造某种意义的图形及色彩组合时,往往显得一筹莫展。

日本PCCS色彩印象坐标体系通过建立色彩印象空间,可以帮助学生系统研究色彩情感特征:一方面,建立以“(柔和)—(强硬)与(动态)—(静态)”的心理判断力为基准轴的PCCS单色印象空间,利用单色印象色彩分布特征,帮助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的色彩印象特性,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对比红色与蓝色、黄色与褐色等各色彩在印象空間上的距离差异及相应色彩的位置等视觉性情报,一目了然的对比色彩情感差异;另一方面,在配色印象空间中,将相似感觉的颜色归纳为一个集合,并为每个集合归纳相关色感的关键词,如“纯净的”、“自然的”等,然后制作相应的配色色卡,进而准确反映配色特征与印象差异。在形容词印象空间中,利用人们对色彩印象经常性使用的类似“温柔的”、“可爱的”等形容词,将色彩印象与文化语义联系起来。例如配色印象空间与形容词印象空间的印象坐标都是相同的,假设打印出一个“配色印象空间”和一个“形容词印象空间”形状的胶片,此时位于相同位置上的颜色和形容词可以说是具有相同的意义,换言之,位于“配色印象空间”A位置上的“颜色配置”完全可以用“形容词印象空间”A位置上的形容词来形容。通过这种方式比较“颜色配置”与“形容词”,学生就可以判断出不同色彩组合带给人的色彩印象,进而建构明确的“色彩印象—情感语意—设计主题”的色彩印象逻辑思维,并由此策划出一套科学客观的配色方案。(见图3)

综上所述,色彩构成课程不是简单的设计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应以“应用型”为导向,强调与设计市场接轨。所以将PCCS色彩体系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将PCCS色调图与PCCS色彩印象体系等实践性内容导入到色彩构成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色彩理性逻辑思维,帮助其快速掌握实用配色技法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洁,田少煦.数字色彩构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田少煦,李陵.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创新——以国家精品课程《数字色彩》为例[J].美术学报,2011(06):3841.

[3] 廖风华.基于PCCS色系之装饰设计色彩规律再认识[J].艺海,2009(6):9697.

[4] 申红.浅析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118.

[5] 刘卉.色彩构成教学创新模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09):48.

[6] 杨莉.色彩设计教学理念的重构与创新研究[J].美术大观,2007(09):120.

作者简介:闻佳(1982—),男,安徽铜陵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现工作于安徽大学江淮学院。

作者:闻佳

色彩构成课程设计论文 篇3:

平面色彩构成项目化课程教学中项目设计初探

摘要:平面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但在该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其课程专业知识的基础性与所选择项目的实用性之间的平衡,从而无法有效地进行设计实践的开展和对学生专业创造能力的培养。本文意在探索二维构成课程项目化改革之路,目的在于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造型设计能力与创新思维。

关键词:平面构成 色彩构成 教学改革 项目设计

所谓构成,“广义上,其意思与‘造型’相同,狭义上是‘组合’的意思,即从造型要素中抽出那些纯粹的形态要素来加以研究。”平面、色彩构成教育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必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从造型关系出发,将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归纳为点、线、面等抽象形象,并在其构图和配色章法中提炼出事物的形式美本质。

1 平面、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的地位和特点

构成是指将既有的造型元素(包括形与色)在二维平面内,按照一定的法则,遵循视觉美的原则进行分解、编排、组合,从而建构理想形态的设计形式。现代设计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构成”由约翰内斯·伊顿等人在包豪斯任教期间所创立,其已成为当今几乎所有设计专业基础教育的基本模式。构成艺术是现代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教育自然成为现代设计教育的重中之重。

1,1 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是设计的最基础部分,其主要以轮廓来塑造形象,将不同的造型元素按照一定的法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它不拘泥于传统艺术的具象描绘手法,主张在概括、提炼出事物外形特征的基础之上以抽象的形式加以表现。该课程主要研究在设计中如何创造形象,怎样处理形与形之间的关系,如何按照一定的原则构成具有美感的图形设计形式。尤其是在二维空间设计领域,对形态的组织、分解、空间安排等一些关键性问题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平面构成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因而在课程教学中必须采用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方法。平面设计中的构成样式不会仅为代表其自身而存在,抽象形态的背后都有与之相对应的具象内容,正如阿恩海姆的观点“一个物体的形状,从来就不是单独由这个物体落在眼睛上的形象决定的。”作为一项设计基础教育,其大量应用于平面、产品、建筑等造型设计领域。与具象表现形式相比,它更具广泛性,是在具体设计之前必须要掌握的视觉艺术语言。构成在设计教育中是手段,而非目的,它是通向设计的桥梁,教学目标不是构成本身,而是训练学生各种造型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他们对美的感觉和判断,通过创作活动提高造型能力,活跃思维,为设计开拓造型观念,从而进行视觉方面的创造。

1,2 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主要研究色彩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它从人对色彩的视觉感知和心理效应出发,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的色彩要素,利用色彩在性质、数量、空间上的可变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色彩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在色彩构成的教学中,必须强调色彩作为视觉传达要素的重要性。人对色彩的感知敏感度明显高于形状,同时色彩也是表达人类情感的重要形式,它能表现甚至影响人们的情感和表情。色彩的感情不是指色彩自身的物理属性,而是指色彩的表现力,人与色彩之间的心理效应是两者间的重要纽带,具体呈现为色彩的物理刺激和心理效应两种色彩感情效果。

平面、色彩两大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形式理论基础,在设计教育中已成为必经之路,并已渗入到视觉表现的各个领域,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设计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目前构成课程施行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构成作为设计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思维能力,而且在广告、标志、版面、书籍装帧等其他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实际的设计项目、任务的练习,使学生了解构成的基本知识;掌握构成的原理及技法;学会运用平面造型艺术中的规律及法则;探讨用多变的视觉形式来寻求形式上的美感。

2,1 项目选择中基础性和实用性之间的矛盾

“构成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为基本原则的。”例但一直以来教师仅把平面、色彩构成作为偏重理论传授的专业基础课进行教学,却忽视了设计实践的开展。随着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热潮的兴起,众多理工科院校争相开设设计类专业,但招收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为中学时期的理科、文科生。他们没有美术基础,从中学阶段的抽象思维为主突然转变到以形象思维为主,面对点、线、面和体很容易感到茫然,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专业学习上的不适应。

平面、色彩构成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表现形式的抽象化上,也就是主要是用点、线、面等理念形态来表现人、事、物的形、神、意。这种表现变形极大,主要体现在“取形”和“离形”上。“取形”,即将生活中现实物象的自然形态施以图案化的变形,利用平面造型骨格将各元素巧妙地进行组织,从而成“形”。“离形”,也就是改变事物本来的面目,使之具有一定的寓意。这种对“形”的处理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象征,象征是一种特殊的符号。黑格尔曾说过,象征符号“是一种在外表形状上就已可暗示要表达的那种思想内容的符号。”

传统的构成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如色彩构成中色相、明度、纯度、冷暖、面积、形状等要素及视知觉的对比。学生的课程作业往往只是表面形式的模仿,忽视了作品的内涵、品位、风格等方面的追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虽做了大量的作业,但大多没有注重专业基础与课程设计的衔接,一旦转入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便无法将前后所学知识相关联。系统地学习基础理论,再配合严格的基础训练,是掌握构成技能的有效途径,作业练习是把构成知识点连贯起来的手法之一,也是由设计基础走向专业设计的途径。

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的结合,一直是很多院校设计类专业造型艺术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项薄弱环节。为了使设计基础教育更有效地为专业核心课程服务,平面、色彩构成课程项目设计的合理性至关重要。

2.2 安排时间上实际项目的不确定性与课程教学的固定性之间的矛盾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院校都是采取的双学期制,即每年的3月份(或2月份)至6月份为春季学期,9月份至12月份(或次年1月份)为秋季学期。每学期开始前都应制定整个学期的授课计划,对整个学期的授课内容加以安排。课程教学时间是固定的,而来源于企业、学(协)会和社会的实际设计项目以及院校、市局、省厅和部委的各类比赛时间是不固定的,因此如何在不打乱整个学期的正常课堂教学安排的前提下适时地穿插进实际设计和比赛项目是一个急待解决的

问题,也是该类项目化授课方式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

3 课程项目设计、实施的方法

通过设计项目的训练要使学生学会运用构图的形式美法则,掌握色彩的性质、分类、对比、调和与功能。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前提,打破共性教学模式,走个性化的项目教学之路。

3,1 项目设计主题化

“主题设计是包豪斯基础课程取得巨大成功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它是一个有文化属性和经济、社会价值的课题。通过大量相关背景资料的调研,整合并创造出新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成果。主题的设计是主题性构成训练的关键,它的选择要符合专业发展方向,并适时地结合来自企业、社会(横向)的实际设计项目,以及来源于院校、政府(纵向)的各类艺术大赛。

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中正日益受到重视,正如《京华时报》报道:“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教育部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解读、演绎构成元素的表现内涵是项目设计的一个切入点,这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构成设计的风格理念。在这一过程中,要重视传统民族文化的解构和融合,挖掘如民间年画、民族服饰、京剧脸谱等中国传统设计典范,将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构成理念进行融合,从而丰富中国特色的构成教育,以服务于现代设计,提升我国现代设计的精神内涵。作为“国粹”的京剧脸谱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价值观。历代脸谱艺术家结合对生活的体验和对戏曲人物的全面把握,逐渐在脸谱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平面艺术表现手法,在体现东方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又融合进了源自西方的平面、色彩构成视觉体系。

在我国现代艺术设计与教学领域,广泛吸收借鉴了民间绘画艺术表现,尤其是色彩运用的艺术之长,设计出了大量极富民族特色的作品。民间美术从基础性文化特征、设计思想等很多方面丰富了平面设计的艺术语言和思想内涵。不少成功的平面设计作品,特别是被国际认可的代表中国风格的设计佳作,其成功的原因,都是因为立足于本土,并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和民间美术的造型、配色技巧。许多有志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设计者,在寻求新的设计元素时,成功地借鉴、运用民间文化的精髓形式来丰富自己的设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民族风格的当代性。许多海报设计、印刷设计、字体设计、包装设计在总体风格、局部形式或个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民间传统美术中的理念,并赋予新意,取得了很好的视觉表现效果,受到了国际设计界的认可。其中民族色彩又是表达信息,吸引人注意力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抓住观者注意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3,2 项目实施灵活化

每学期的授课时间安排是固定的,但是企业、社会的实际设计项目和院校、市局、省厅、部委的比赛时间是不固定的,如何适时地插入设计项目、比赛项目是该类项目化授课方式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从指定专业培养计划之初就要明确这类项目化教学的重要性与课程的安排形式,在平面、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可以更加灵活。课程模块化教学是实际项目实施的最隹平台,模块化的授课时间安排能够最真实地模拟企业的工作场景。同时也要考虑到时间上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在授课计划的制定中安排较为灵活的时间段,方便随时插入更为合适的设计项目。

3,3 表现手段多样化

艺术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情感传达和宣传的工具,但如果将其完全等同于工具,则无益于艺术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因此需要恰到好处地去把握。构成艺术实际上是对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关系元素、实用元素这四大元素的处理。在构成教学中可以适当结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手工表现形式,同时锻炼学生对传统形态的理解和把握,因为“很多形态成为某些特定文化观念、情感的载体,有的甚至代替形象本身,直接以意蕴的面目出现。”但也必须明确的是构成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对表现手段的掌握,而是培养学生对构型和配色的认识、审美和表现的能力。

适量的手绘训练能够培养学生踏实的工作作风,但如果过分强调表现而忽视了作品的创作内涵,就违背了构成教学的初衷。手绘训练的同时应结合相关课程适当增加Photoshop、CorelDraw、IHustrator等平面绘图软件的应用,以省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构思和设计创新。要真正提高造型能力,重在理解和思考,而非技巧的重复和堆砌,否则一旦表现工具、对象变了,便无所适从。计算机在处理构形、色彩关系上有更强的自由度。它不局限于表现工具,而是强化个人感受,突出效果的表现。训练中,学生可以根据项目主题,把握图形关系,进行多方案的实践,实现最佳的画面效果,达到对构成关系的整体把握。

3,4 评价体系多元化

构成课程必须以大量的基础性训练为基础,但学生的训练不能只看重数量,更要重视质量。质量所包含的内容很广,创意是一方面,工艺性也绝不能忽视。分数至上的求学观使不少学生纯粹是为了获得高分而花费大量时间完成作业,以满足过程考核的要求,并没有通过项目的训练真正地掌握构成的原理和方法,舍本逐末。考核与评价的指标应该更多地偏重于设计方案的实际运用效果,结合实际情况甚至可以引入适当的经济与物质奖励。

设计能力主要体现于创造性,作品鲜活的生命力来源于创新。对于学生自己创作的但形式上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效果的作品,教师应该持鼓励态度。针对部分学生很少独立完成设计,借鉴的成份过多,甚至原封不动地临摹,要在评价标准上就对其予以否定。要鼓励学生创造,不能只关注做工质量,更不能只看作品的表现效果,否则会打击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将他们误导向精美临摹的误区,从而将其创造力扼杀在了萌发期。

4 结语

在设计观念和表现手法急速发展的今天,构成教学对设计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提出问题,而不在于提供答案。还没有接触过专业设计实践的大一、大二学生,在精心设计的平面、色彩构成课程项目锻炼中,可以更早地训练对将来设计岗位的适应能力。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不能将构成等专业基础课教学过于实践化,更不能将其过度理论化,而应该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完善构成学科体系,改善构成教学模式。

作者:张磊

上一篇:商品本质会计信息论文下一篇: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