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基础教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平面构成是一门注重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对于视觉美规则的认知能力的设计专业基础课。现今的平面构成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应该对平面构成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进而使平面构成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图形创意的有效课程之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平面构成基础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面构成基础教学论文 篇1:

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平面构成课程创新方法

平面构成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学生的平面构成学习成果,对于其艺术设计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文章立足于平面构成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平面构成课程创新方法。

在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加强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创新,是提高学生艺术设计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入门级课程,平面构成课程的开放性强。对平面构成课程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

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现状

1.平面构成课程教学重点不太科学

在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一些教师将艺术设计中构成形式的理论知识作为课堂讲解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从一个专题出发,先讲解理论知识以及平面构成的方法,再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做与课堂讲解理论知识相关的习题。每一节课都是上一节课的重复,一个学期的平面构成课堂就成为了一个死循环。将理论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重点,不利于学生平面构成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一些学生缺乏艺术设计的实战经验,抽象化的理论知识与模式化的构成方法,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更不能通过学习理解平面构成课程存在的意义。教学重点不科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的个人作品缺乏创意。

2.平面构成课程课题设置欠合理

教学改革的实施,让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成为教学活动实施的必然趋势。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平面构成课程教学中,教师会给学生设计一些实践课题。但实践课题的形式单一,作业量大,会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严格的手绘条件以及硬性标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负面学习情绪。课题设置不尽合理,不能满足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影响了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实效。

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创新方法

1.优化平面构成理论知识的讲解

平面构成课程,是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一部分。一般来讲,平面构成课程都是从概论开始讲起,之后涉及到平面构成的形态以及平面构成的核心内容等。图形构思与创意是平面构成课程贯穿始终的一项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用中,在用中学。在理论知识讲解中,让学生具有学有所用的感觉,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突显平面构成的艺术性。对平面构成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过程进行优化,变死板课堂为趣味课堂,更有利于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课堂导入,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导入阶段,教师需要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认知。教师可以利用设计图例的对比与分析,引导学生意识到平面构成课程的实践性,促进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学习对于其个人平面设计工作的重要性,消除学生错误的学习观念。在教学中,用有效的课堂导入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搜集一些真实的设计案例,有利于平面构成理论教学效果的提高。

2.优化平面构成课题布置

平面构成是一个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点、线、面,并能够对其进行创意组合,通过手绘形式去表现相关抽象的形态,从而实现设计思维的展示。在平面构成课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要设计合理的课题,教师要做到这几点:

第一,考虑学生的课题完成信心。在平面构成教学中,教师在设计课题时,要考虑学生是否有信心去完成这一课题。课题的主题要与课堂中所讲主题相关,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与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像在讲解有关于点、线、面知识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课题:以点、线、面为主题设计一个与自己感兴趣领域相关的作品。这样的课题具有专业要求,又满足了学生的个人兴趣需求,具有规范性与开放性,难度适中,有利于学生积极去完成。

第二,给学生预留创新的空间。在课题布置完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更多自己认为的个性化因素或者创新因素融入到自己的课题中去。学生具有创新的元素,才能让课题作品更有想象力,也能为学生之后的平面构成练习提供必要的素材。允许学生搜集个性化素材,给学生创造了观察生活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艺术设计专业能力提高。

第三,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合理的平面构成课题,需要在良好的设计氛围中完成。教师要多与学生互动,在学生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课题的合理性。建立一个班级微信平台,引导学生与自己交流,帮助学生解答困惑,有利于平面构成课题符合学生设计能力。

3.加强课题作业的点评力度

平面构成课程的实践性要大于理论性,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才能让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效率提高。每一次课题练习,对于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提高来讲都十分重要。教师要做好课题作业的点评工作,让学生从课题实践中了解自己的不足,每一次课题实践都能有所收获。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对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设计思路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多数学生的设计基本功不足,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课题素描本。让学生将这个素描本作为自己的成长档案,通过每一次教师的每一次点评提升自己,见证自己的成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所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平面构成。加大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创新力度,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思维,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有利于设计思维的开展。教师要积极提高个人教学水平,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显示平面构成学习内容的魅力,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作者单位:桂林旅游学院)

作者:王正红

平面构成基础教学论文 篇2:

高校平面构成课程的教育现状和反思

摘要:平面构成是一门注重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对于视觉美规则的认知能力的设计专业基础课。现今的平面构成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应该对平面构成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进而使平面构成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图形创意的有效课程之一。

关键词:平面构成课程;教育现状;反思

平面构成是一门注重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对于视觉美规则的认知能力的设计专业基础课。平面构成课程始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的基础课程,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并称为“三大构成”,都属于艺术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必修课。平面构成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思维和手绘训练课,它更注重各种形态的研究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时装设计、舞台美术、视觉传达等领域。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环境共同促成的。

平面构成设计是指将各种单形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中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进行分解、组合,构成理想化的新的图形。这是一种平面的图形设计,它不像立体构成设计那样是通过材料的组合创造出占有一定空间的物质性实体。虽然平面构成设计也有立体表现手法,但是这种立体表现只是一种立体感,或者说只是在平面图形上造成的一种幻觉现象,目的是从中获得有意味、有创意的美的平面图形。平面构成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的,通过系统训练各种构成技巧和形式手法,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奠定基础。

因此,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关注学生对平面构成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与设计实践的联系是设计专业教师应该仔细研究和思考的问题。然而,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现今的平面构成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应该对平面构成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平面构成课程不应局限于现代派构成的以形式分析和数理逻辑为基础的“抽象构成”训练,还应辅以传统的以自然形态写生变化为基础的图案“意象构成”训练,使后者成为从传统素描过渡到现代构成的跳板;增设“主题构成”“图形创意”等能够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构成知识的教学课题,从而组合成一套全新的平面构成教学系统。这样就以一种全新的造型观念,给平面构成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一、高校平面构成课程的教育现状

1.平面构成的教学用书流于形式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翻阅了很多平面构成的高校教学用书,这些教材在章节分布上大概三成是理论知识、七成是图片资料。理论内容过于陈旧,千篇一律,没有更多结合不断变化的设计新趋势,图片案例创新不多,模仿痕迹很重甚至重复使用。这些教材无法使学生真正领悟平面构成语言的规律,只能使学生更多地模仿已有的相关图式,直到课程结束还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学习,而且联系的内容也多是以单纯的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特异等构成形式的骨骼,弱化了对于基本形态的创新和组合形式的创造。这样的练习没有真正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也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终只能使他们对于平面构成课的意义提出质疑。所以,目前的教材已经不适应当今设计行业的发展。如果教学用书长期滞后,学生就会完全忽视平面构成这一设计必修课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平面构成课程应该及时更新教材,加大学生对于基本形态的创造、形态之间的组织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2.平面构成的表现手段过于单一

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要求教学要不断地更新观念,采用新的更加便捷的科技手段服务于教学实践。但目前很多高校仍然主张完全用手绘去完成平面构成作业,甚至有意识地给学生传达“电脑工具不利于创作”的观点。从近年学生完全手绘的设计成果和手绘电脑技术结合的设计成果来看,后者的长期意义大于前者。传统的手绘作业是思维、运动及最终创意形成的过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使学生无法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构思作品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当然,平面构成表现形式的电脑技术参与已逐渐成为主流,但也不是非要全方位使用电脑不可。在构思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铅笔、钢笔绘制草图,然后再用电脑将其加工完善并最终成图。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平面构成课程的设计制作时间作有效合理的安排,不能让学生因长时间的手工重复绘制而产生枯燥感,以致草草完成设计。因此,如果将手绘与电脑二者相结合,让学生尽量减少制作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构思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教学环节上,应调整学生学习电脑绘图软件课程的时间,不能到大三全面学习专业课程的时候才开始让学生接触电脑软件类课程,而应在大一时就引入电脑教学,使学生应用便捷的电脑手段即可完成复杂的构成作业。

3.平面构成形式的刻板模仿及材料使用的不足

学生的作业模仿成分过多,形式重复,创新意味不强。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让学生进行基本形态的重复构成和渐变构成训练上,其结果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平面构成的图形创意目的,对平面构成认识浅层化、简单化。传统平面构成练习作业一直是以小毛笔、颜料、卡纸为工具,所使用的手法也都是常用的平涂、勾线、打点而已,形式单一,有些好的创意不能通过新的创作手法和材料表现出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掘由生活环境中各种图形、现象激发的灵感和创意,同时选取适当的材料与技术相结合以实现灵感的传达,走出传统平面构成只用黑白两色重复涂抹的思维定式。

二、高校平面构成课程的教育反思

1.用中国传统图案启发创造性思维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过程应是:首先,通过图片、文字及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让学生认识造型艺术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元素,即形态方面的色彩、肌理、大小、形状等。这些基本元素之所以是基本的,就是因为它们是构成形体变化的基础。其次,引导学生通过对基本元素的分析,抓住它们不同的视觉特征所形成的美感,把握形成这些美感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基本图形创新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思维方式并不需要熟练的技巧,但要具有某种程度的感性自由,因为感性自由是创造性思维生长的前提条件。然而,受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目前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偏重具象,注重再现,从全调素描、结构素描一下子过渡到平面构成课,学生一时难以适应。那么如何让学生具有对图形的敏锐感觉和丰富的想象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中国传统图案和自然造型逐渐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胜过其他任何一种绘画训练形式。中国传统图案注重师法自然,在自然造型中发现美的形式,并且把自然形态进行“写意”化抽象处理,因此,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形式法则的创意主题开发

当代平面构成“形式法则”中包含着美学原则的形式规律和表现手段的构成手法,构成形式法则可归纳为聚散(密集、发射)、变形(渐变、特异、近似、变换)、均衡(对称、重复、共形)、数列(比例、分割)四大部分。在传授形式法则时,一方面要结合很多案例向学生进行生动的讲解,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形式法则的作业给学生一些有意义、有趣味的提示。因此,如何把教学从形式法则的模仿变为学生潜在艺术能力的发掘,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就是如何实现从模仿到创新,是教学需要解决的基本课题。笔者曾经尝试过设立一个主题并研究实现和完善它的方法,如视知觉联想部分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春夏秋冬”“夕阳晚霞”等主题性较强的点线面平面练习训练。这样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还可加深学生对所学形式法则的主观认识。

在平面构成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感受到了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巨大。教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学生这种巨大的潜能充分地激发并使之展现出来,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平面构成是随着现代工业、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出现的一门现代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当代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且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笔者希望通过对平面构成课程的教育反思推进教学改革,进而使平面构成课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图形创意的有效课程之一。

责编:赵 洋

作者:刘亚平

平面构成基础教学论文 篇3:

平面构成教学中视觉训练方法的创新思考

摘 要:在平面构成中,对基本视觉元素的认知、分析、构想、表现、创造会影响到设计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和基本表达能力。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艺术创作中一般的艺术思维规律、形式美表现规律和一些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些形式美的规律,在平面构成课程中除了沿用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外,还应当有所创新,应用一些新的有效的视觉训练方法。

关键词:平面构成;训练方法;创新

平面,是针对三次元空间而言的二次元空间的概念。在二次元空间中,将各种点线面或基本形等视觉元素按照一定的形式美规则和创作意图进行编排,将会成为不同种类和样式的造型艺术设计。在平面构成中,对基本视觉元素的认知、分析、构想、表现、创造会影响到设计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和基本表达能力。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艺术创作中一般的艺术思维规律、形式表现规律和一些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简而言之,即是让学生如何初步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这对于之后的专业设计课程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形式美的规律,在平面构成课程中除了沿用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外,还应当有所创新。本文将在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之上,继续探索不同的视觉训练方法。

1 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

平面空间中的基本元素包括点、线、面和基本形。对点、线、面和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组合,会产生无穷变化的图形和特殊的视觉效果。平面构成的设计训练即是在平面空间中进行的。平面构成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有:点的构成、线的构成、面的构成、基本形的训练、重复、近似、渐变、辐射、特异、密集、矛盾空间、肌理。从现在国内的教科书来看,这些训练方法基本上都有,而且依照这些训练方法所做的作业虽然不是千篇一律,但也可以说是大同小异的。目前国内平面构成的视觉训练方法在原来引进平面构成这一门课程的基础上有所探索和前进,但并未形成新的系统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相当部分教材的内容和实施的教学方法显得较为保守,这对学习者形象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有很大的限制作用,不利于学生以后专业课的学习。甚至很多学生在学习完平面构成后,又完全独立的分割的去学习另外的专业课程。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平面构成对于专业课并没有什么作用。这种隔阂和分化状态其实源于课堂训练与实际设计的脱节,源于理论知识的局限和缺乏延伸。在平面构成课程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的指导下,很多学生只是机械的完成一张张缺乏创意的做工精致的作业,这对于专业设计可以说是毫无用处的。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平面构成课程的视觉训练方法迫切需要改善、创新。

2 平面构成中基本元素之视觉训练方法的创新思考

如何超越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平面构成课程与专业设计的联系和实际用处,这是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的方向。对于课堂教学而言,首先需要一种创新教学思想的指引,才能主导接下来的每一步教学。针对不同的专业而言,讲课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延伸和拓展。

2.1 主题性启发式练习

启发式练习是一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际训练中,教师应在讲述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去思考一个主题性的问题,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关联思维,找到问题的多种可能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思维变化,进行引导性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发现和了解该训练主题能够训练什么,能够锻炼自己哪方面的能力。这样,在学习的时候,学生也会积极而主动。

2.1.1 一个主题形象的练习训练

在平面构成课程中,练习的作业基本上会有10张左右。在做这10张作业之前,可以让学生先选择一个形象,以此形象做全套构成练习。这种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形象思维训练,能够提高感性思维能力和图形思维能力。形象在具备特征的条件下,可以以具象、半具象、抽象等不同的形态出现。比如说以蝴蝶为主体形象,那么在全套构成作业中,无论是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空间、密集还是肌理,主体形象都是蝴蝶,这个蝴蝶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装饰风格的,只要能够体现出训练主题就可以出现。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平面构成练习的过程中能够由具象到抽象、抽象到具象,进行具象与抽象结合的练习,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如果配以任课教师的有意引导,还能够较为具体的体会构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深度联系。比如说用蝴蝶做近似构成的练习,如果适合到专业设计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以蝴蝶为主题的近似构成图形将会在包装设计、海报设计、标志与VI设计、书籍设计等等中怎么运用?如何运用?这都是任课教师引导的范畴。在以往的训练方法中,每一个主题之间是没有什么联系的,感觉就是仅对抽象形式的训练,学生对于突然的面对抽象形式的练习,自然有些手足无措,甚而理解不了就放到一边去。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这门课程的实际用处,学习的时候就比较被动,产生不了好的学习效果。

2.1.2 一个主题词的练习训练

选择一个词做为主题,发挥联想,联想一个句子或一个场景,做点、线、面或或全套作业的练习。这种方法与上一种方法的区别在于,这种方法可以联想出不同的形象,甚而整个画面,而上一个方法只是一个形象的不同形态。如:“飘”:蒲公英的飘落、雨点的飘落、断线风筝的飘落、、雪花的飘落……以此作为练习的场景。可以预见,虽然主题只有一个“飘”字,但是联想出来的每一句都可以作为一个画面独立存在。如果说选择了其中一句如“秋风中树叶的飘落”作为主题元素,那么,在做平面构成作业时该如何去运用这些元素呢?显而易见,树叶的飘落是极易做“密集”这个主题的训练的 。如果把树叶作为点线面的元素来看,那么点的构成、线的构成、面的构成也是很容易就能做出来的。其他的主题性练习,依次类推,也是很容易就有创意的。有了创意就要表现,在这里,就涉及到表现形式了。如果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来做平面构成的主题训练,如蝴蝶、花、树木、叶子,等等,学生当然会极易理解,也会按照一定的美的形式去表现。以具象形式来表现就是需要学生对图有一定的取舍。如果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现,那么就需要对诸如蝴蝶、花、树木、叶子等等进行一系列的由具象到抽象的变化,最后的抽象结果将成为主题训练的主要形象。如果是以半抽象的形式出现,就需要对具象物体进行变化,适当抽象而不是完全抽象,半抽象具有一定物象的特征,但经过提炼,较为概括。在平面构成主题性的练习过程中,既可选一个主题形象,但是以不同形态来贯穿始终,也可以同一个形象在多个主题中同时呈现,这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创意和对于画面的安排。

2.2 具象到抽象,抽象到具象的训练

在平面构成中,主要强调的是抽象形式构成规律的知识和方法。对于人类认识而言,抽象形态是一种认识上的高级阶段。大学生在接受平面构成课程训练之前,大部分只接受过素描、色彩、速写这类具象到具象的训练。这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模式难以在短时期内接受纯粹抽象点线面的训练,他们会有这样那样的疑惑:“这是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等等,与其不断的回答这些问题,还不如从根本上直接解决学生的这些疑惑。在平面构成课程练习之初,就是抽象的点线面,这让学生觉得难以理解。教师在此时就可以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转换。如抽象形是一个圆点,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点或在投影仪上放映圆点,采用提问式的启发方式,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各种各样的。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举例。有了这样一个诱导,那么接下来的发散思维就比较容易了,一条直线是什么?一个方形是什么?例如:直线是地平线,直线是一排人,直线是大街……以此类推,学生就会明白具象是什么,抽象是什么,自己要做的又是什么。接下来就可以做一些相关的练习,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幅图片,对该图片进行点、线、面的抽象化,这个过程基本上就是具象到抽象的过程。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明白平面构成课程是要干什么了,只是这种训练对于专业设计有什么好处他们还不甚清楚。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适当的找一些范例,最好是相关专业的范例,来进行抽象到具象的分析。真正的让学生明白平面构成课程是干什么的,于专业设计有何用处,有了这个认识,平面构成作业其他的项目训练就会变得目的性强而易操作了。

2.3 其他训练方式

平面构成的训练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非一成不变的。设计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作为一门课程,我们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更多的应该是发挥和创造。训练方式的多样化将会良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2.3.1 不限制绘图工具和材料

在做平面构成作业时,最好不要限制学生的绘图工具和材料,而应该鼓励多做尝试。因为不同的绘图工具和材料所制造的画面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平面构成教学中要针对训练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引导方式,这样学生所做的作业才会呈现出多样性来。既可以手绘,也可以电脑绘制。电脑绘制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应用软件方面的设计能力。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绘图工具和材料来达到不同的效果,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尝试各种工具,甚而鼓励他们创造“工具”,可以说,一种工具就代表着一种效果。工具和材料的充分使用,不仅可以使作品呈现不同的效果,还可以使设计草图有多角度多方位的展现,从不同的方面触动观者的感受。

2.3.2 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延伸、拓展

在平面构成课程之初,应对其发展历程和形式规律进行梳理和理论探讨,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能够融会贯通,既有理论的介绍、支撑,又有实践的练习。那么理论不会显得枯燥,实践不会显得浅薄而无目的性。可以从作品分析来展开理论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理解理论、活跃构思、增强想象力、提高鉴赏力。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梳理可以让学生明白平面构成从哪里来,是什么内容;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平面构成有什么作用,如何作用等等。

2.3.3 手绘和电脑配合

在平面构成的作业中,主张以手绘与电脑配合作图。手绘作业的要求可以让学生在基础阶段培养工整、细致、干净的良好作图习惯;电脑设计则益于创造力的发挥。因为在电脑软件中,可以迅速的更改设计方案,把时间集中在创意构思上,这样可以不用花过多时间在于作业的如何工整上面,作业速度成倍增长,质量也会有所保证。配合手绘,则可以避免电脑语言的千篇一律性。只有二者有效配合,平面构成的作业才可能在数量和质量、多样性、个性和创造性方面兼顾,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锻炼。

2.3.4 与专业设计课结合

机械式的点、线、面的教学训练未免显得枯燥,即使将点、线、面与一些元素替代也会如此。结合专业课来进行平面构成的教学,则可以避免训练的枯燥、画面的机械、冷酷。比如说标志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版式设计,从本质来看,基本都是点线面的组合。可以说,任何设计分析到最终,都是点、线、面、体。这和平面构成这门课程的训练初衷是一致的。平面构成的初衷就是探讨事物的构成本质,用纯粹的点、线、面来形成不同的美的形式,再将这些不同的美的形式根据不同情况,适用到不同的设计中去。这些设计自然包括我们所知道的平面设计、造型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其实,它可以延伸到任何设计中去。

以上所有介绍的平面构成训练的方式方法,都是在传统训练方式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除了以上所介绍的一些方式方法之外,还可以加强传统图形、地域图形与平面构成的联系,可以在教学中有意的去引导。在传统训练方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创新思维。在学生作业完成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作业互评,让学生学会欣赏、吸收和表达。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善,可以使平面构成的教学更易为学生接受,更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更易和专业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这种思维训练活动能更有效的服务于专业设计,使学生领悟到构成的本质和重要性,从而有效的提升专业设计的能力与品位。

参考文献:

[1] 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M].吕清夫,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王利支,硕士,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作者:王利支

上一篇:职业技术英语教育论文下一篇:园林绿地规划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