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教学服装设计论文

2022-04-18

摘要:为解决立体构成课程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与专业结合度不高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并以服装面料为切入点,运用刺绣、钉珠等工艺手段,结合礼服设计实践成果,探寻服装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使该课程的技术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更好地与服装设计专业相结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构成教学服装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构成教学服装设计论文 篇1:

谈色彩构成与服装设计的互融性教学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的一门主干课程,色彩构成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色彩,分析色彩,最终达到掌握色彩的配置规律,会自如的运用色彩。服装设计课程也是服装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多元化,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个人的创作设计能力,掌握各种设计手段,形成个性化的设计语言。服装本身不是具体形态,它是靠各种设计元素承载体现的,其中色彩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元素。任何一套服装都离不开色彩,色彩配置的不好,再好的造型与材料也是枉然。从事服装设计教授色彩构成与服装设计课程多年,我发现学生的设计作品配色仍不尽人意,甚至有的学生对于色彩的搭配无从下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基础教学中学到的色彩理论规律运用到具体的服装造型设计中,我们开设的设计基础教学与专业课教学应提倡内容多元化和课程交叉的教学思路,将色彩构成和服装设计这两门课程进行适当交叉互融性教学,具体教学环节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色彩是服装设计的三要素之一。色彩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人们选择服装设计的直接反映,它比服装的造型线条表现得更清晰,也更生动,在服装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这一论点,在教学中我们应当让学生理解色彩构成课程与服装设计课程关系的重要与紧密,让学生明确色彩构成是理论基础,服装设计是将理论进一步发挥的过程。设计课程的设置是系统的,不是每门课都独立存在的,只有学好色彩构成理论,才能进行服装色彩设计。在我们现在的课程设置中,有许多院校都将这两门课程独立设置,但在教学中,一定提倡两门课程的互融,由于篇幅有限,具体的教学方法我在这里试举一个我院的授课实例。我院色彩构成的课程是48学时,开设学年是本科,二年级上半学期,这个年级的学生接受的全部是基础的教学科目。我们开设色彩构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色彩,掌握色彩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色彩各种调式,掌握色彩的配置规律。但是服装色彩设计的范围非常广泛,实践性、发挥性较强,只掌握色彩原理的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涉及色谱以外的知识,对丰富个人色彩感觉,创造新色彩深入了解和准备。由于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很好的专业设计能力,不能自如运用多种设计元素,所以我们找到了适合他们的进行色彩设计练习的方法,那就是分析色彩。在讲授完色彩理论内容之后,让学生收集自己的衣物和用品,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分析当天自己上下衣服饰品的色彩搭配,符合学过的哪种色彩配置规律,体现了哪种色彩关系,这样一来,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可以深刻的体会到理论与实际关系的紧密性,也获得了学以致用的满足感,同时也促进了对色彩构成这门基础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二、让学生明确色彩元素与服装造型的关系

服装的造型和色彩从服装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从款式构成看,造型要素中的不同意义的点、线、面要靠形与色的高度统一,协调而表达出来的。当形和色的语言表达一致时,所表现的服装设计主题才明确,视觉效果最准确,心理感受最和谐。消费者选择服装大多数的审美标准是服装使人赏心悦目,从视觉和心理上满足穿着的生理需求舒适。所以具备对服装色彩元素与造型元素的有机结合设计能力是服装设计师的基本素质之一。那么这也要求我们专业教育者在教授学生设计方法时,从始至终传授这一重要的设计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综合的设计能力,为以后他们进行系统的服装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让学生注意色彩与服装材料质感的关系及搭配

对服装而言,形和色自然重要,但服装的构成最终是要通过材料完成的,服装材料是服装设计师的设计意识载体,是色彩、造型等设计元素的载体。服装材料将美丽色彩呈现出来,每一种质地的材料都会有几中恰如其分的色彩与之适应。一种颜色并不是在所有的材料上都漂亮。服装色彩与材料的质地紧密相关,从色彩的深浅来说,光滑的材质表面反光强,所以明暗对比较强。不光滑的材料属于漫反射物质,所以明暗对比较弱,这样看来,相同色相不同材质的两块儿面料传达的色彩意义是不同的。色彩与材料之间的配置并没有什么绝对的规律和模式,由于色彩感情与材料质感之间的配置千变万化,所以实际设计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感觉是非常重要的。就服装的功能,素材做法等因素而言,材料是活跃的,材料表现色彩,影响造型,材料的创新变化能够多元化表现服装色彩,从而加快服装的发展变化。色彩与材料的相互影响在服装设计中的存在是绝对的,二者是不能各自独立化的。那么,我们在学习和研究服装设计时必须将色彩的构成规律与材料选择原则相融合,配置出符合消费者要求的服装设计作品。

以上三点是我们在教研授课中对色彩构成与服装设计课程内容进行交叉研究与教学的部分内容和具体实施方法。通过实践,打破了传统的基础教学方法,改变了学生对于基础学科的不全面了解态度,提高了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积极性,综合新颖的作业考核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要在一门色彩构成的学习中进行知识的扩延,自觉的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基础。这种将相关的学科课程很好的有机结合的互融性教学,是对课程的良性配置,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学科交叉是专业设计教学的发展方向,它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新颖,不断促进设计教学各个环节的良好衔接与发展,符合当今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从事设计专业教育者应不断完善和提高符合这一要求的授课方法和内容。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服装学院、辽宁省数字化服装设计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作者:牟娃莉

构成教学服装设计论文 篇2:

服装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

摘要:为解决立体构成课程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与专业结合度不高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并以服装面料为切入点,运用刺绣、钉珠等工艺手段,结合礼服设计实践成果,探寻服装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使该课程的技术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更好地与服装设计专业相结合。此教学改革可为立体构成教学提供参考,并达到学生的训练目的。

关键词:立体构成 服装设计 教学改革

引言

立体构成是一门空间形态创造与造型艺术设计相结合的独立学科。其构成规律不同于平面构成着眼于油象概括与视觉效果的表达形式,以及色彩构成强调心里感受与思维定势的分析判断。而是以力学为参考依据,用一定的造型材料,按照既定的美学法则或主观感受,进行空间创作的艺术学科。

服装作为一种“软雕塑”,在人体着装后具有三维空间性的特点。基于这一特性,本文将结合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进一步改革与完善立体构成课程在服装设计专业中的教学内容与体系,以求达到更好的立体造型能力的训练目的。

一、立体构成课程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构成之一,立体构成课程起源于包豪斯设计学院。该学院的艺术家们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即“向死的机械产品注入灵魂”。从而使得“艺术”这一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油象状态,逐步融入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服装设计专业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分支之一,立体构成设计的学习自然成为了其必修的基础课程。

然而,在当前的立体构成教学中,其教学内容与服装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结合性不强,甚至相去甚远。国内当前广泛的立体构成的训练方法是强调三维空间的结构设计与造型能力,在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特别是其所用材料上,更侧重于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如图1)、工业设计等方向的学习,而与服装专业以“面料”(如图2)为核心的设计有所差别。

(一)立体构成的教学内容与服装专业知识的结合性不强

立体构成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知识,固然有其专业上的相通之处,然而,其普遍性的特点并不能完全满足服装设计专业这一特殊性的要求。譬如,其运用点、线、面、体的结合方式作为立体构成的主要方法,却更多强调视觉冲击力,而设计服装时不仅须强调外在审美,更须兼具服装的实用性与功能性。显然,传统的立体构成的教学内容与此后服装专业的进一步学习有所脱节。

(如图3)所示,传统的立体构成教学内容强调“构建”,即空间立体构成,其教学内容,大致为感受与认知立体结构、体验与创造立体造型,继而熟练掌握立体构成原理并运用于艺术设计之中。如前文所述,这是通用的教学内容,但每一步的教学却缺乏与服装关联性的结合。

譬如在半立体构成(如图4)的教学中,通常学生做一定规律的切割后,尽管运用了如一切多折、多切多折、交错折叠等创作手法,其成型作品,往往只可作为观赏之用,而无运用在服装设计中的概念和思维。甚至部分学生错以为这一教学课题仅仅等同于广义的“折纸艺术”与“刻纸艺术”,而未将这一“折纸艺术”视同于服裝设计造型技法之一,即折叠法与镂空法。

在线的立体构成的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自由、叠积、限定等构成方式进行物体的塑造。尽管注重了线条的连续性、生动性与流动性,却未能联想到编织、分割线等与服装设计相关的内容。

(二)立体构成的训练材料与服装专业知识的结合性不强

在传统教学中,立体构成的训练材料往往使用建筑及室内设计方向的训练材料。如牙签、火柴杆、卡纸等材料,而忽略了使用服装的特色材质,如布料、棉绳、毛线、纽扣、纽谬等与服装相关的设计元素。

(三)立体构成的训练内容与服装专业知识的结合性不强

一方面,学生的课后练习往往借鉴前人及书本教材上的成品案例,缺少独立思考及创新能力。学生欠缺对于设计作品的原创性与传承创新性的正确认识与客观态度,并未找到与艺术审美及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的方式与方法。

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述,传统立体构成的训练内容往往与本专业结合性较差,且缺乏新颖性。教学内容与训练内容是相关的,教学内容上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训练内容。

二、立体构成课程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改革方法

(一)教学内容改革

1.合理把握课程结构与体系在教学中的设计。首先,立体构成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中的一部分,应在教学中注重其与学科体系的关联性,立体构成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应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学习新科学技术的同时,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其次,立体构成课程中的各个环节是为有机整体。在课程顺序的设置上,可以由易入难,由简入繁,合理安排,注重把握“教学整体性”原则。令课程各模块、各单元之间合理衔接。

通过将刺绣等工艺手法的引入,将立体构成课程与服装立体裁剪、毕业设计等课程结合起来,达到课程的统一。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将欧式刺绣与中式刺绣的结合,达到对二维平面的立体再造,既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适合于今后服装专业的深入学习(如图5,6)。

2.注重课程内容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服装设计专业在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与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在于材料的选择上。服装,顾名思义,是行走的雕塑,是人体着装,所以,服装专业学生在学习此课程时,更多的是从布料出发,配以服装辅料。如在成衣制作方面,可利用立体构成知识,增加服装的体积感、造型感,由平面构成改为立体塑造。通过对布料的堆积、叠加、镂空、抽褶等手法,加以塑造,达到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如图7)及(如图8)两种褶皱设计所示,学生运用手缝、车缝及压褶的方法,对服装面料进行二次再造,从而获得不同的肌理效果。(如图9)则为学生对服装局部的立体花型塑造。

3.把握单元训练与结课作业的关联性。每个单元的课后练习,都应与结课作业有一定的关联性。如在点、线、面立体构成训练时,应作为结课作业的铺垫,使课程前后贯通的同时达到最终的训练目的。学生在点的构成中,结合钉珠(如图10)的方式,构成新的面料形式。通过刺绣(如图11)的手法,构成点的排列组合,使作品整齐有序,充满新意。在线的构成中,学生同样运刺绣的手法,将刺绣针脚连缀成虚线(如图12)。同时,在面的构成中,运用块面拼贴(如图13),达到视觉平衡。以上作业使用“布书”的新颖方式装订成册的方式,构成一件完成的立体作品。最终,单元训练的种种手法将运用于结课作业,即礼服设计之中。

4.注重课程内容更新,关怀人文诉求。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在社会文明前面。如今,正是传统文化复兴之时,“中国智造”、“工匠精神”已成为决策层共识,使传统文化融入立体构成课程之中,无疑为此学科注入新的活力。

(二)教学方式改革

1.教学场所多元化、合理化安排。传统立体构成的教学场所多为多媒体教室及实训室,教学场景单一,学生易产生倦怠情绪,不利用学习兴趣的最大激发。在条件允许下,可适当引导学生参加室内、室外艺术展览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艺术内涵,提高审美能力。其次,可调整部分时间安排计算机训练,引导学生通过现代科技手法,运用软件将二维平面设计转化为三维空间模型,更有利于今后的创新创业实践。再次,可適当安排立体裁剪训练室(如图14、15),让学生在学习立体构成课程的同时,将其所学内容自由灵活地发挥在立体裁剪的塑造上。

2.教学方法多样化。首先,作为艺术专业教师,讲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应留有学生自行思考的问题,而后答学生之所惑,注重自学。如在讲解立体结构塑造时,先行提供学生可供参考的教学素材,如照片、视频等,令学生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作品。其次,可不拘于传统形式,将传统的讲授为主逐渐更改为讨论为主、教授为辅。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将课程学习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以作品静态展览(如图16)及走秀等方式展示教学成果,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荣誉感与价值感。

3.教材选择不拘泥于传统。传统形式下,多参照现有书本及课件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有照本宣科之嫌,可将教材作为重要参考资料,视同课程学习的补充,另可发放教义指导学生深入学习。鼓励教师根据专业现状,自主编写具有实施可行性的教材。

当前,服装立体构成课程教材在编写上尚存在一定程度的盲区,教师可根据教革成果,更新学科内容,与时俱进。同时替换旧有的、落后的知识,着眼、着力于填补学科空白,将有利于立体构成专业的教学实施。即通过丰富有趣的面料再造手法逐步扩展到服装立体构成形式上,以达到服装设计专业的学习要求。

4.教学手段丰富多彩。传统授课因其形态原始、传播力度小,信息储存能力较低的特点,而逐步推广发展出网络与新媒体的授课方式。如今,多媒体化已成大学教育的普遍趋势。应运而生的“慕课”教育,亦成为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大学知识的流行方式。

将立体构成课程制成视频(如图17、18),令分布于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到相关专业知识。学生亦可通过视频提前预习课上所学知识,于课堂中提出疑问,也就形成了上文中提到的“互动”学习模式。

5.课前了解学生及课后辅导答疑相结合。教师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特点的同时,才能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和能力,更好地开发出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审美偏差,也造就了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特色。如在材料选择上,喜爱温暖之感的同学,更多地会选择棉线、缎带等柔软材料。而喜爱硬朗风格的同学,则更多地选择牛津布、铜扣等材料。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一定了解,而不应以教师固有的教学思维与喜好来评定及指导学生。在课后安排上,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开发的工作较少。可适当抽出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解答,帮助学生解决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特殊困难。

结语

立体构成是集艺术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的设计课程。该课程在应用于服装设计专业时,应更多地考虑其专业特殊性,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应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合理化改革。于教学材料选择上,着重于服装面料及辅料的使用,于课程学习上,注重与立体裁剪等相关课程的结合运用。同时,在注重二者的前提下,结合其他教学改革手段,将为学生对服装设计专业的进一步深入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德芳.立休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2(9):70-71.

[2]卢娜.论服装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与改革[J].高教枚嘀,2008(12):195-196.

[3]张秀梅,姚立志.立体构成在服装设计中的教学探索[J].美术大观,2014(5):159.

[4]蒋红英.用立体构成拓展服装创意设计思维——浅谈立体构成教学改革[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225-231.

[5]包晓佳,侯小伟.服装设计与工程麦业的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研究[J].教学研究,2015(4):95-96.

[6]董旸.服装与服饰专业《立体构成》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C].莫斯科:俄罗斯莫斯科,2017:184-187.

[7]马利.在传统和现代之间——论当代中国服装设计[J].设计,2017,30(9):56-57.

[8]温兆阳,肖文陵.当下服装设计与消费者的新型互动[J].设计,2016,29(1):134-135.

作者:颜琳

构成教学服装设计论文 篇3:

论构成教学体系的发展和创新

摘要:围绕构成教学体系的发展和创新,从认识构成教学的本质和目的,到新科学技术成果在构成教学中的应用,强调了传统文化在构成创新思维中的重要意义,对如何发展和创新构成教学体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包豪斯;构成;设计;创新思维;传统文化;媒介;土壤

今天设计教育理念和教学体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设计教学特别是专业教学的探索也在积极进行中,而构成教学往往容易被忽视,构成教学研究和革新的成果也不多见。这种现状极大影响专业教学的进步,阻碍了整个设计教学体系的完善。因此,深入研究构成教学体系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问题,使其适应设计教学体系发展的要求,是设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世纪初,作为世界上第一所现代设计学院的包豪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于设计师的要求,创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设计教育体系。开创类似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设计基础课程,构成课程作为设计基础被确立起来。这是包豪斯教学体系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包豪斯的教学特点是融合了各国前卫艺术的积极探索成果,彻底打破原来的艺术教学模式,提倡使用材质和材料来进行概念表现,鼓励教导学生对色彩,形式,材料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试验,使学生超越旧有的经验约束和视觉习惯,培养全新的,富于想象的,理性的、敏锐的视觉认识和表现能力。这些思想一直是作为构成教学的指导思想,对今天的构成教学来说仍然具有指导作用。而我国构成教学体系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不能完全体现包豪斯的构成教学思想。

我国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建立起来的,一方面是通过对国外设计教学体系的学习和借鉴,一方面是从我国的工艺美术教学体系中转变而来,构成教学体系也是这个时期被重视和完善起来的。但与国外著名艺术、设计院校的构成教学体系相比,由于对构成课程因缺乏全面认识,对构成教育在设计教学中的定位缺乏正确认识,造成国内构成教学中出现了内容呆板、僵化、条块分割、程式化的情形,不仅不能体现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偏离了构成教学的目的,影响了整个设计教学体系的水平提高,已经成为设计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例如源自包豪斯的构成教学体系,是经由日本、香港,再进入我国内地,日本人将完整的构成教学体系细化分解为平面、色彩、立体三大构成后,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构成教学理论,我们的教学更多受日本构成模式的影响,对包豪斯的教学思想则了解不够。再者,我们相当多的学校在20多年时间里都用一样的理论、一样的教学方式以及一样的课程作业来进行教学,很少变化和发展。而且相当一部分教学者并不能贯彻构成教学对于创新思维培养的本质要求,对构成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入。

另一方面,构成教育乃至设计教育的国内基础是对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继承。传统工艺美术注重美感、强调装饰而不重视信息和思维的表达,教学上重视技巧而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现代设计的要求有明显差距。而我国设计院系的教师大多在学生时期是接受的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在接受现代设计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就有很多把构成课程当成技巧和造型方法训练的情况。

第三,在这种转化和改变中,我们往往把重点放在对国外先进设计观念和教学体系的学习上,容易忽视设计与文化的联系,忽视传统文化对于我国设计语言和我国设计教学体系建立的重要性。这也是在国内教学体系中最为薄弱的方面。是最需要提高的方面。这样容易使设计语言和设计教学体系徒有其表。下面从四个方面谈构成教学的发展和革新。

1、改进构成教学体系的措施

在现行设计教育体系中,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代表的构成课程是重要的设计基础课程,是从绘画基础到设计的重要转变阶段,也是培养创新性设计思维和设计语言的重要课程。从整个构成教学角度来看这三门课程实际上是构成教育的三个方面,这三方面课程内容紧密相连,并且互为依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构成教学体系。我们知道,在包豪斯的教学理念里,构成就是一个整体。日本人把细分并发展为三大构成,我们在学习时应看到其统一性,避免在学习三大构成出现分裂和撕裂现状。在国内一些艺术设计专业考察时,发现一些专业方向,如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方向就没有立体构成课程,虽然这些专业方向有很大区别,但是构成是一个整体的包括多个方面的构成理念,对构成课程内容不合理的大量取舍是对构成教学内容的分割和撕裂。会造成学生在专业学习和专业设计时的思维狭窄和短路。

对整个艺术设计和其他美术专业而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计划设计者往往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把三大构成分开到不同的学期甚至学年来进行,实际上是对构成教学过程的强行撕裂,大大削弱了构成课程的教学效果。这也放映了很多教学设计者对构成教学体系的外行。这些问题是在构成教学体系发展与创新中必须避免的。

在构成教学体系建设中,首先应重视三大构成的统一性,在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上能承前启后、互为依托和互相渗透,使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真正发挥出构成教学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在构成教学体系建设中只有抓住构成教学的本质和目的,抓住现代设计对于构成教育的根本要求,才能适应现代设计教育的要求。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设计教学改革中,“课程群”的建设便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

2、构成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在建设构成课程体系中,将具有创新性的构成课程建设作为教学研究与改革的重要方面,明确突显构成课程培养创新思维为教学目的在课程的教学方针。教学中应该通过多次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构成相结合,形成了以理论与实践、趣味与理性、发散与交叉、求同与逆向思维方法等多元多样化方法进行课程教学,以体现出构成课程创新思维的特点和规律。

从构成学的角度来看,构成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一个训练的媒介和手段。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而进行的训练和引导,是为了今后的专业学习进行的基础训练,这一点是构成教育在教学中必须贯彻的。在实际的美术和设计教学中,构成教育的根本目的往往受到忽视,出现了为构成而构成的情况,讲究技巧、忽视思维教学的情况较为严重,偏离了构成教育追求创新思维的教学目的。偏离了现代社会和设计对创新性设计师的要求。影响整个设计艺术教育体系的成效和设计人才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说是构成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他要求思维具有强大的形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构成训练中能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思维形式,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具有科学思维的素质特征。要求同学在构成训练过程中,思维作多方面的运动,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提出问题,将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材料加以综合运用,并做各种构成形式的

创造和表现。其中包括各种思维模式,如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等等。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协调统一是综合运用和不断辨证发展的思维过程是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创性。

设计表现能力是构成创新的另一个重点,培养对材料、形态、质感等因素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并在运用这些因素进行表现和表达的构成训练中寻找个性化的设计语言,实际上也是创新思维在的体现。例如平面构成在二维空间中通过对基本形态的创造和画面构成的训练,是为了将来进一步研究具体设计而预先进行的纯粹意义上的训练项目。主要特点在于:可以先不考虑设计的具体功能和应用,而重点在于对形态和形式的创造体验,并不断发掘、创造新的构成形态和形式,挖掘原有形态新的理解和体验,把原有的和大众熟悉的形态和观念以新的形式和结构来组合和重构,来形成新的视觉形态。实际上是设计创新的开始,培养设计师个性设计语言的有效途径,也是构成课程训练的目的所在。将会使具体的设计具有创新性和表现力。

回到我们的构成教学中,围绕发展和创新这个目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并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有效途径。而且,多元化和多维度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和实践,同时用富有想象力和创新观念的构成理论和作品来影响学生。总之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才能达到构成训练的目的。

3、现代科技发展对构成创新的意义

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对构成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有重要意义。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构成创作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电脑的运用使构成教育出现了新方法和新思路,一方面极大的拓宽构成训练的空间,在设计上作者摆脱了对纸和笔等传统工具的限制,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冲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出现了新的训练方式。如何发挥电脑设计的优势,为构成教育的训练和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同时又不影响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

在构成教学中,使用电脑来进行构成训练,应该使学生一开始就清醒地认识到,电脑只是一种辅助设计手段,是一种思维训练的方式,和笔和尺子一样是一种工具,它无法代替设计者的思维活动。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认为:老师只教学生数字技术是不解决设计的根本问题的,电脑只是和纸、笔一样的设计工具。培养思维能力,加强思维表现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更为重要。在构成训练中学生要充分利用电脑强大的表现能力,虚拟空间创造力来进行构成课程的学习。在充分利用电脑技术的方便、快速、表现力极为强大的特点,利用电脑来帮助我们进行创新思考,帮助设计思维的发展。因此,电脑技术的运用对我们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构成教学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内容。

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也是现代科技带来的创新元素。创造性的开发和运用材料是构成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创新的重要手段,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大材料应用的教学力度。对于构成训练来说,材料的掌握和熟练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在专业设计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没有对新材料的认识和熟练运用,就不可能设计出反应最新科技发展和现代艺术观念的优秀建筑作品来。信息时代的材料科学发展迅速,作为21世纪的构成教育,必须了解的材料科学的变化与发展,能熟练利用各种材料的性能和特征,并能创造性运用到构成练习中去。目前材料科学正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高科技含量的新材料,一个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材料,必须让学生掌握这些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在设计中熟练的运用它们。能够很好的运用材料进行构成训练,材料运用是构成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内容。

4、传统文化结构成教育的启示

设计是一种文化形态,设计形式是文化的表现。作为一个中国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文化与艺术,应该有深厚的知识和独特的理解,不具备传统文化的修养,就不会有什么优秀的创意。例如大家熟知的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凭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在世界上建筑设计史上写下浓厚一笔。靳埭强、刘小康、陈幼坚等香港设计师,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如果不重视传统文化对与设计的重要作用,也不可能有他们今天的成果。

在构成教育中,重视文化,重视思想观念的发掘和表现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之上,而这一点在目前的构成教学中尤为欠缺。作为21世纪我国社会培养设计人才的设计教育体系,应该理所当然地把传统文化与艺术与构成教学结合起来。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融会到教学中去,如老庄、孔孟等传统哲学思想,以及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中包含的意境美、思想美、语言美、形式美等。这些都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学生,明天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打下坚实的创造基础。给我们的构成学习带来深厚的基础和有益的启示。世界上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曾经从本民族文化与艺术中,寻找到了深厚的土壤,吸取了养分,并引发出创造的灵感,从而确立了在世界设计中的位置。

构成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是适应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其革新和发展体现了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结合体的特性,涉及到了创新思维、传统和现代文化、科技发展和新材料运用等学科知识,是沿着包豪斯的教学思想的发展。今天,信息化、全球化浪潮扑面而来,社会各方面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正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作为设计基础的构成教学也要适应这一变化,把握培养具有文化视野、基础知识宽厚、具有创新思维人才的方向。这需要教学者跟上时代潮流、更新知识结构,更新教学思路、创造新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结构。再者,构成发展和创新要求课程传授者和接受者一起加强对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让构成的发展和创新有丰厚的土壤和空间。也只有这样,构成教学才能适应设计教学发展的要求,才可能发展和创新我们自己的构成乃至设计教学体系。使之为21世纪的中国设计立于世界之林奠定厚实的基础。

作者:张 旗

上一篇:财务能力管理研究论文下一篇:实践能力艺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