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大构成课的教学反思

2022-09-10

在中国近几年的高等教育发展中, 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逐渐增多, 已有的设计类院校也不同程度的扩大招生规模。随着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 竞争加剧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成为每个艺术设计专业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加强学生四年的专业训练。而这一问题又与学校的课程设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整个艺术设计的本科教学课程设置中, 三大构成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三大构成具体指的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 其最早源于德国包豪斯学校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设立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同时所产生的影响也非常深远。课程目的在于“以抽象的形、色、材料分析和形式构成”训练学生对构成元素的深入理解、培养视觉敏感性。对于现今设计教育来说, 三大构成不仅承担上述作用, 同时担负着引导学生从素描、色彩的绘画基础课向各方向的专业课程学习过渡的作用。这也说明三大构成是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所以, 让学生尽快从绘画技能向设计思维进行转化是该课程的教学核心内容。在授课过程中, 如何逐步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怎样通过各阶段的学习使其理解三大构成当中的抽象概念、应用何种方法能让学生掌握其中的知识重点并且最终达到在未来的专业课程学习中灵活运用视觉思维的目的, 这些都是担任此门课程的教师不断在思考的问题。

然而相对于专业规模的迅速发展, 担任衔接作用的三大构成课的教学改革却滞后于整体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实际课程的讲授过程中, 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模式仍然沿袭旧有方式, 与当代社会发展、设计思想的变化和学生认知程度、学习特点相脱节, 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知识点理解不深入

通过学生知识的反馈, 发现多数人对概念和难点、重点的理解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概念、重点倒背如流, 然而变化角度再提问就对知识点的理解模糊不清。这反映出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知识只是单纯的被动接受, 缺乏对知识主动吸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对教师所授知识的质疑精神。而这种情况的产生也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少有目的的引导有关。

2手绘作业形式落后

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使图形的体现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绘画手段。摄影、摄像、复印、拼贴、电脑设计等多种数码手段的运用不仅加快了设计思维的体现速度, 也丰富了视觉元素的体现形式。虽然手绘仍然是学生不可忽视的基础技能, 但电脑的普及和多种数码成像技术的应用大大缩短了作业制作的时间, 提高了画面精细化程度。这使得学生能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中将实践的重点从手绘钩线涂色转为设计的创新思维与视觉化表达。

3课程发展未做到与时俱进

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思想受到荷兰“风格派”以及俄国构成主义的影响, 而“包豪斯在建立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同时, 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欧洲体系原则。”然而现代主义所崇尚的“机器美学”不能代表当代所有的设计思潮, 它所体现的设计美学思想只是众多现当代美学思想的其中一个方面。其他艺术风格如表现主义、波普艺术等都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尝试。这样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设计想法, 充分训练他们的视觉表达能力。

以上这些问题不仅仅只存在于三大构成的教学过程中, 同时也为设计专业的后续课程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造成很多学生虽然学过三大构成却不知如何在其他课程中应用的现状。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三大构成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并未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夯实, 让学生习惯用设计的观点看问题。此外, 由于少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没有深入的了解, 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往往浮于表面。在实践过程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 对于训练的目的、内容不假思索, 也容易对作业产生厌烦、对付的心理。

针对目前在教学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主要从课程内容如何改革来探讨解决方法, 以供大家参考。

首先, 增加三大构成课的实践课时比例。

艺术设计专业本身是一个以应用为主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立有所不同的是, 设计类的课程讲授中除完全以理论为主的课程以外, 其他技法课的课堂教学中理论讲授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占大部分的教学时间是以具体的实践来完成的, 也就是说设计类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偏重于实践和操作。课程当中的实践部分不仅仅包括在课堂中完成作业, 还包括教师所布置的调研、资料搜集等多项与课题内容相关的实践内容。

其次, 在课程的内容上重新考虑具体的训练内容和方式。

课程内容的重新调整重点主要是设立以不同训练内容为主的课题。通过小组合作实践、课堂讨论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分析课题中所要传达出的知识点。但在课题的设计上要注意的问题是:课题设置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让他们可以凭借现有的知识或运用一些简单可行的辅助工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再次, 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段完成课题任务。

从单纯手绘的方式变为利用现有的一切可利用的视觉表现方式。训练学生围绕训练主题自己自由选择表现方式去完成作业。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作业完成效率也是对现有视觉表现方式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多种艺术风格特征并且学会自己去挖掘多种表现元素同时学会综合性应用这些元素, 锻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中布置的作业不论最终是用何种手段呈现, 但都是为了达到根本的教学训练目的——在学生相互合作竞争之中催进学生整体的设计专业基础能力的提高。最终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对设计基本元素的运用的能力, 发挥三大构成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承担的过渡衔接作用。

构成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性课程, 它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原有的授课内容和方式都应当顺应这些变化而不断改进。教师在课堂中不止要给学生“鱼”, 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渔”。培养学生重新看待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 并从中发现美的能力。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的本科教育中, 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规模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但是在一定范围内, 课程的内容仍沿袭旧有的教学模式, 形成了教学思想滞后的情况。本文针对三大构成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 并对这一课程如何更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以促进该课程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三大构成,教学,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邬烈炎.现代主义设计[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123.

[2] 邬烈炎.现代主义设计[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127.

上一篇:浅议中学语文教师应有的魅力下一篇: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