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语言标志设计论文

2022-04-17

摘要在现代书籍形态视觉设计语言中,文字是构筑信息的基本元素。虽然文字本身只是一个形象,但其重点表现的却是意象。故书籍文字创意设计中以“形”来表达字意的手法,能更好地体现书籍字体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因此在书籍文字设计的图形语言表现中,我们所要利用的不光是它的“形”,更重要的是它的“意”,以此在实际应用中突显书籍形态设计中文字的个性魅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构成语言标志设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构成语言标志设计论文 篇1:

图形语言中五感设计的应用研究

摘要:对图形语言中的五感设计应用进行分析,运用五感设计理念指导图形语言。以五感设计理念为基础,从色彩与情绪、肌理与材质、抽象与联想、气味与营销四个方面探寻图形语言中五感设计的应用。将五感设计融入图形语言,能使观者全方位地感受图形语言带来的感官刺激,带给观者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实现对图形语言更深层次的解读,为设计师提供更丰富有效的设计思维和方法。

关键词:图形语言 五感设计 感官

引言

数字化科技的高速发展,为设计提供了更广阔的未来,同时各类纷杂的图形涌现,造成人们的审美疲劳。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流行以及商业帝国的影响,图形趋于模式化,快捷化。图形在强调视觉冲击力的路上发展,似乎忘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才是核心。不可否认,视觉冲击力是图形语言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图形一味强调视觉因素,忽视了其他感觉,也是很难深入人心的。

此时,原研哉先生提出了五感设计,强调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入手对多种感觉同时刺激,向人们传达各种信息,给观者带来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之感。五感设计对图形语言也有非凡的意义。如何创造独具风格的五感图形?本文从设计多种感官共同体验的图形出发,探索当下图形语言中的五感设计,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发观者的感觉机能,探寻五感设计在生活中的表现与应用,实现对图形语言更深层次解读。

一、五感设计的概述

(一)五感设计的内涵

五感设计是以视觉感知为主要沟通渠道,将视觉与其他感官渠道(味觉、触觉、嗅觉、味觉)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转换来向人们传达各种信息的设计活动。

(二)五感设计的背景: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五感是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人是运用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共同感知和体验生活,获得和利用信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图形语言随时随地出现,而人们并不仅仅通过视觉感官感知这些图形信息。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中提出拓展人的视觉感官,针对人的五感进行设计。

通过文献资料的查找来看,目前国内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研究五感设计的理论著作并不丰富。近几年,五感设计在书籍设计和景观设计领域应用较为突出。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有感官公园,都是五感在景观设计领域的实践。在平面设计领域,日本书籍装帧大师杉浦康平首次提出把五感运用在书籍之中,“世界最美的书”获奖者吕敬人先生将这个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了中国书籍设计的发展。

图形语言中的五感设计应用研究是基于符号学、美学、图像学、心理学等理论提出的,探讨受众运用视觉感知获取信息时,如何获得多种感官的刺激,进而使信息得到更加充分的表达。在未来的设计研究中,用五感设计来开辟圖形语言的新道路是解决当前图形设计模式化问题的新方向。

二、图形语言中五感设计的应用研究

(一)色彩与情绪:色彩是图形语言的重要元素,在客观上给人一种情绪上的象征和刺激,长期以来,人们对色彩都会不约而同地产生联想与情绪。色彩与情绪之间的巧妙联系被运用到设计的各个领域,也是五感设计综合应用的重要方法。色彩对心理的影响分为直接性心理感应和间接性心理感应。直接性心理感应是指色彩的物理属性对人感官的直接刺激而产生的心理感觉,例如红色热情激烈,黑色压抑沉重等。间接性心理感应则是指从视觉开始产生的色彩转移。当人的视觉捕捉到色彩时,大脑会对色彩信息进行加工,从而产生一定的情绪和情感,以及触觉、味觉、嗅觉、听觉方面的联想,例如当人们看到红色时,在听觉上可能会感受到热闹喧嚣,嗅觉上会闻到浓郁的香味,味觉上会受到麻辣的刺激,触觉上会产生刺痛感。

这种色彩的“转移”被运用到设计的各个领域,设计师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搭配和运用,给观者更加强烈深刻的感官刺激以及更加丰满的五感体验。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联想并不是绝对的,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的人对色彩的理解和产生的情绪也有差异。色彩往往有形或无形地影响观者的情绪,产生各种各样的五感刺激。因此,许多图形语言特别注重色彩的运用,意图通过色彩带动观者的五感,这在标志图形中的应用尤为明显。有些商品需要通过视觉色彩营造触觉上的质感,比如许多汽车类金属商标设计大多选用深色为主要颜色,是因为深色在视觉上可以增加物体的质感与重量。而快餐食品品牌的图形语言大多选用红色作为背景刺激观者的嗅觉与味觉,例如,麦当劳的图形标志选用红黄搭配,红色使人喻悦兴奋,可以增强进食欲望,黄色能让人产生亲近感和踏实感,同时可以使人隐约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薯条炸鸡的香味与外酥里嫩的口感,两色组合还给人一种迅速的感觉,与快餐文化相契合,高对比度的配色能够一下子抓住顾客的眼球,无形中为餐厅增加了不少的客源。通过对图形标志中色彩运用的分析,可以让设计师明白通过合理运用图形语言中的色彩调动观者情绪,刺激观者五感的重要性。

(二)肌理与材质:肌理和材质为图形语言提供了表达媒介,使其可视可触,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更具趣味性与情感性。将图形语言的内容与材质的特点相融合,给观者更为立体直观的综合感受,是五感设计的重要手段。肌理和材质均分为视觉和触觉,触觉肌理(材质)是指作用于手或皮肤的直接感受,而视觉肌理(材质)是指通过视觉感官获取的触觉感受。文章要引入五感肌理的新概念,五感肌理是指通过作用于视觉或触觉上感受带动其他感官产生心理感受。

通过原研哉的作品感受设计中的五感肌理。图1为长野冬奥会闭幕式的节目册,其将图形印拓在特殊的植绒纸上。当图形被加工在纸上时,高温的金属模版使部分纸纤维化成了半透明状。当人们拿到节目册时,视觉感受加上肌肤对纸的触感,顿时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冰雪的记忆。人们仿佛身临其境地走在雪地上,耳边似乎响起了“嘎吱嘎吱”的踩雪声,仿佛品尝到了白雪的冰甜绵软,嗅到了空气中冰冷清新的味道。正是因为“冰雪纸”从视觉和触觉入手唤醒了观者的五感,不自觉地得到了观者心理上的认同,才使得图形语言更加丰富且富有情感。图2为日本松屋银座主视觉设计,也是原研哉在五感设计上的尝试。他提出了“肌肤之亲”的设计理念,将主色调定为白色,为了避免白色的单调性,在百货商场的门面、楼梯和手提袋等白色物品表面设计了排列规则的半球状白色凸起。当人们看到这些白色凸起时便忍不住想用手去触摸。当观者进入这个白色的世界时,感觉四周被白色的小球包围,这些小球忽近忽远,忽明忽暗。这个作品是空间中的图形语言五感设计方面非常成功的尝试,他通过视觉带动触觉,继而激活了观者全身的能量。原研哉将图形语言从视觉领域拓展到触觉领域,在联觉的作用下,延伸至听觉、嗅觉、味觉,使观者深感五感设计的魅力。

(三)抽象与联想:抽象是一种自由的表达,通过点、线、面、色彩、肌理等元素自由组合来传递情感,以此调动观者的五感,激发观者的想象和思维。抽象图形与五感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度简化的符号化语言,给人带来了无尽的联想,表达艺术之间无言的交流,打破了文字传播的局限。个性化的元素展现设计师个性化的思想,从各个角度激活观者的五感,从而激发观者个性化的想象与情感,使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康定斯基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实践者,认为感觉和心灵都是紧密相连的。他的作品大多以情感为驱动,重视对人的感觉表达,蕴含了五感设计的思维。图3的《构成第八号》被称为艺术狂想曲,涵盖了康定斯基的主要思想,画面把点、线、面、几何、色块等元素与视觉和心理相联系,将元素组合成各种造型和形式并赋予其内涵和象征。画面似乎毫无章法,却充满着动感、韵律感和节奏感。当画面出现在眼前,既尖锐又圆滑的触感似乎在人们心中一道道地划过,一首起伏跌宕的交响乐在耳边一遍遍地演奏着,细细品味后好像感受到了真切的自我。还有许多音乐性的抽象图形,如尼古拉斯.卓斯乐的作品,用看似随意的线条和色块组合,表现跳动的音符和自由即兴的美,勾起人们的听觉感官,耳边仿佛充满着似急似缓,忽高忽低的节奏韵律。它们虽并没有具像的形态却由视觉出发全面激发了观者的听觉,进而带动唤醒了观者的内心。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清晰地展现了抽象图形与五感设计的深度契合,而草间弥生创作的抽象的“点”,也能唤起大脑深处的潜意识。在草间弥生“圆点”世界里,“圆点”衍生出了眼睛、触角等符号,这些圆点确实激发了某种能量,观者时而感到头皮发麻,时而歇斯底里。看到这些怪诞的点时,似乎想触摸,似乎想逃避,耳边时而回响着疯狂,让人与生命对抗,时而回响着舒缓的乐章,使人安静而又深陷孤独,也正是草间弥生的“点”调动了观者的五感,宛如夢境却是幻觉。抽象图形能产生丰富的联想,在视觉的诱导下,观者内心深处真实或虚幻的场景被唤醒,形成了视、听、嗅、味、触的五感。

(四)气味与营销:在人的所有感官记忆中,气味带来的嗅觉感受是最不容易被人遗忘的。嗅觉常与味觉联系在一起,激发嗅觉和味觉的实验受到现代设计师的重视,并在许多商业品牌的广告营销中应用。气味使视觉设计更加立体,具有空间感和纵深感,调动观者的想象力和其他感官,影响观者的心理情绪和情感。气味及气味的图形常常会激发人的五感,当人们闻到或者想起一种气味时,会赋予这种气味记忆与情感。

图形语言中加入了嗅味觉的五感设计理念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图形语言中直接嵌入真实的气味,例如,气味图书馆的流行是气味营销的成功案列,在里面气味可以带领大家重温旧时的美好;一些香水品牌在宣传卡片设计相关的图形并加入香味,当人们翻开卡片时,香味扑面而来,激活了消费者的想象力和欲望,紧接着消费者开始观赏其图形展现的内容,由此能够快速了解香水的具体成分;澳大利亚的超世界巨头科尔斯公司将气味和印刷技术相结合在报纸上刊登了“气味”广告,报纸上散发着香喷喷的面包般的味道,令人读报时垂延欲滴。这种推广比单纯的文字宣传更有效,能够将气味直观地展示给消费者,由气味调动消费者的五感,更深层次地激发消费者的情感记忆。另一类是将嗅觉和味觉融入视觉图形中,以此勾起观众的消费欲望。例如图4的农夫山泉饮料包装设计,将水果和水波巧妙地结合,营造了水果浸泡在水中的逼真视觉效果,不仅使饮料的口味一目了然,更能造成消费者感官联觉,水果的气味,香味等记忆如潮水一般涌来。消费者似乎闻到新鲜果香,更想要拨开水果感受水果的甜美,从而推进消费者打开饮料感受不同口味的气泡水的可口清凉。类似的设计通过生动的图形语言,唤醒消费者大脑中潜在的记忆,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五感体验,产生最本能的渴望。

结语

五感是人最基础的感觉,将其融入于现代图形语言中,能使艺术设计产生强大的冲击力,直击观者的内心世界,实现了“设计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一目标。文章从五感设计的内涵和背景入手,了解五感设计的意义,通过色彩与情绪、肌理与材质、抽象与联想和气味与营销四个角度探寻生活中的五感设计在图形语言中的运用。对图形语言中五感设计的应用研究可见,五感设计与生活和情感的相交融,对图形语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为设计师提供更丰富有效的设计思维和方法。

作者:徐嘉遥

构成语言标志设计论文 篇2:

解构书籍形态设计中的文字图形语言

摘要在现代书籍形态视觉设计语言中,文字是构筑信息的基本元素。虽然文字本身只是一个形象,但其重点表现的却是意象。故书籍文字创意设计中以“形”来表达字意的手法,能更好地体现书籍字体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因此在书籍文字设计的图形语言表现中,我们所要利用的不光是它的“形”,更重要的是它的“意”,以此在实际应用中突显书籍形态设计中文字的个性魅力。

关键词:书籍形态设计 文字图形语言 解构视觉符号

一 前言

文字不是简单的设计语言。在现代书籍形态视觉设计语言中,文字是构筑信息的基本元素。文字是富有生命力的表意文字,是用来点画记录人类思想的图形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或装饰,而是具有了图形设计语言,能使文字真正活起来的表形性思维。文字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语言符号,它在不断地发展、演变着。它在旧的形态相继消失、新的形态逐渐增多的演变过程中,从图画中蜕变出来,一步步简化,逐渐发展为了表意文字方向来适应人类高度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需要。随着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书籍形态视觉设计的实效性传播越来越被重视,文字设计地位也随着日趋重要。

所谓书籍形态文字设计的图形语言表现,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但是它的“形”,更应在意的是它的“意”,以此在实际应用中来突显书籍形态设计中文字的个性魅力。书籍形态设计中的文字设计已由单纯的传统字体设计时代发展成为追求新型字体变化以及在编排上赋予文字新的应用价值与审美观念的核化设计时代,利用增强文字设计的视觉效果,提高设计的诉求力,形成版面个性化的设计审美价值已成为视觉设计的一种重要的构成手段。因此正确解构和理解书籍形态设计中文字和图形之间的设计表现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二 书籍形态设计的文字图形视觉特征

文字的点、线、面的结构特性决定了字体具备图形要素。平面设计大师凯勒先生曾经说过:“字体应该是图形要素。字体图形就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可见字体就是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图形。有很多起源于图形的文字,如华夏汉字、古埃及圣书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都是象形文字。

中国历来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上古时期的甲骨文就是以图造字的开始。当今汉字的文字结构依然符合图形审美的构成原理。世界上的文字也不外乎形象和符号等形式。所以说,要从文字中发现可组成图形的因素实在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文字的图形化特征是设计师们乐此不疲的创作素材。如以文字为主的标志设计,它就是在文字本身意义的基础上,对它的含义进行新的拓展和演绎。

在原始的图形基础上演变成文字,而在现有的文字基础上的现代文字图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更深一层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所以任何的图形和文字都可看作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点、线、面。如我们常常可以见到,标题文字形成的醒目的点,一个句子构成的一条虚实变化线,一段文字变幻出丰富的面等。而在书籍形态设计中就是把这些看似平常的文字,通过精细的组织编织在有限的书籍形态视觉空间里,最终形成书籍形态视觉空间并构成统一的画面和起伏变化的节奏。

因此,源于图形创意的思想汉字的图形视觉创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把书籍形态设计中的文字本身当作一种图形来对待,然后对书籍形态中文字的内涵加以图形变化含义的延伸创意设计。当然这种书籍图形文字与原始的文字图形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原始文字是在原始的图形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而现代的书籍形态文字图形是在文字“形”与“意”相结合基础上发展变化的,相比原始的图形文字,现代书籍形态设计中的文字图形更具深一层的文化内涵和多元的传达表现形式。

三 书籍形态设计的文字图形视觉语言表现

当今书籍形态设计中的大量文字应用,需要信息传递清晰、直观,这样的环境需要突破常规的创意思路,在以字体为主要书籍造型语言的基础上,设计师必须努力寻求更多适合辅助书籍主题的各种表现形式,从而使文字获得不同的视觉表现力。在传统书籍形态设计中的文字应用与编排方式显得较为单一、呆板,所以现代书籍形态的字体图形语言的表现方式在应用舞台上则应呈现丰富的表现,着力寻求视觉上的标新立异,以增强作品的生命力与视觉冲击力。因此要在注重文字设计的形意结合、通过以“意”造型、以“形”表意之间融合的基础上,使文字由“意”到“形”的视觉转换浑然一体,进而形成文字图形化视觉语言形式的个性化表现。那么设计师要有准确领悟书籍形态设计中文字自身语义以及对书籍形态设计中文字文字进一步迭加转换设计的能力,懂得利用书籍形态设计中文字构成的造型美感,大胆尝试各种不同表现形式和设计手段,在书籍形态设计过程中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书籍形态设计中文字的设计富有韵味和个性,从而增强书籍形态设计中文字图形语言的视觉冲击力。

四 书籍文字图形视觉语言表现的“形”和“意”

在书籍形态设计中文字的“形”,指文字的字形,是传达主题思想的外在形象的视觉符号;“意”,指文字的主题与意思,指人的主观心态和意念中的形象,这种意念中的形象,是在客体的触发下,通过人的情感和想象,在脑海里所产生的一个新形象。这个新形象就是对原有的形进行意象解构和整合,以把文字的含义更加深刻而准确地表达出来。图画文字及进一步简化的象形文字是人类最初表达意义的符号,象形文字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一体,通过形来描述自然现象。如通过初始的中国文字“日、月、虹、雨、云、雷”等象形文字,我们能形象地看到人们对自然现象最古朴的形象描绘。我国古文字时代的“鸟虫书”就是文字创意设计的“形”的表现。拉丁文字中的花体文字设计,也是对文字进行“形”的装饰性处理,使之图案化,具有典雅华丽的古典风格。“意”是指要有思想、有创意,是设计者通过书籍形态中的文字图形设计出来的文字传递思想、文化、感情的过程,是蕴藏在文字符号后面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是设计者研究和把握的创意中心。汉字的会意造字法是一种意象对于人的心理的描述,也是一种主客体同构的意象。好的文字创意设计不仅需要外在的“形”,更需要内在的“意”。“意”是指要有思想、有创意,是设计者表达个性化思想传达、文化内涵体现、感情真实流露的过程,是蕴藏在文字形态后面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是设计者研究和把握的创意中心和重点。特别是中国人特有的“意象”思维特征习惯,如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手法,就是追求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优美意境,其中汉字、中国书画、中国音乐都是典型的代表。“意”传神了,才能和观众之间的心灵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这种沟通与交流让观众的心灵产生由内而外的感染力。文字本身虽然只是一个形象,但其重点表现的却是意象。可见,书籍形态的文字创意设计中以“形”借助图形来表达字意的手法,能更好地体现书籍形态字体的“形式美”和“意境美”。

因此,书籍形态中好的字体要用好的图形表现方式,对于每一个字体的图形表现语言一定要根据版面传达的内容和气质进行相应的设计,要善于颠覆习惯打破常规,尝试多种平常不用的字体去进行变化和组合,这样才能加深对书籍形态中的文字图形语言的理解,还有就是善于吸取和学习他作之优,以提高和历练自身的设计内力。让具备视觉美感的书籍形态设计来体现文字图形语言的灵气和个性。

五 书籍文字图形视觉语言表现的解构方式

在书籍形态设计中有效地解构文字图形视觉语言的方式,是从文字的构成形式与编排上进行深入,这样做既能突出书籍中文字的特点,又可以扩张书籍中文字视觉的冲击力。解构后的文字图形视觉语言的点、线、面混合不同时空、民族文化及艺术风格的装饰元素,这种任意的“混搭”就是对经典的解构,也是当今设计时尚潮流的文化立场和意识形态。被赋予图形化语言的文字,也会更富情感与活力。

在书籍形态设计中有效地解构文字图形视觉语言的方式是设计的形式风格融合,是生活中时尚与经典元素融合、嬉戏与庄重元素融合、繁琐与简洁的元素融合。同时从结构上进行文字的造型创意,即从两个层面入手:“形”的提取和“形”的构成。选择性提取文字的局部笔划形态作为设计元素,再进行结构变化,采用曲直和疏密对比,使结构通过形象本身激起新的视觉表现。这种新的个性表现形式是重构字体形式结构,而非形式上简单的拼凑。如在标志设计中,整合与提炼企业复杂多样的信息,使文字性标志设计既有新颖的造型,又能体现企业形象特征,最终以简洁的视觉形式呈现高度的识别性。“中国银行”的标志就充分体现了文字的图形视觉语言表现的解构方式所具有的象形性。标志利用汉字“中”的造型并结合古代鎏圆铜钱的图形构成,充分运用了以图形语言形式表现文字“形”和“意”,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个性化表现及巧妙构思完美结合的高超设计水平。在书籍形态设计中的文字图形语言亦是如此,把图形与文字结合重构后的文字形成了文字的新的概念,在体现字本身的内涵同时又赋予了它特定的含义,把它的字面意义重新来诠释。无论是文字图形化,还是把文字的形作为图像来进行设计,都应该让文字的意作为创意的根本,在“形变”中拓展“意境”,用“意境”来限制“形变”进行文字的意象化创意设计,才能让沟通真正形成、信息准确完整的传达、设计思维完满的表达。同时也为书籍的形态设计从单纯的平面文字图形语言表达提供了更生动、深远的意境,从而为书籍形态的观者创造了一个更有韵味的阅读环境。

六 结语

总之,作为在社会生活和视觉设计中重要的书籍视觉传媒形式的文字,无论是传达文字的符号形态,还是以图形化语言表现的文字,都在书籍视觉设计语言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文字的图形组合表现方式,会直接影响整个书籍视觉空间设计的视觉效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的含义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已逐渐被我们的习惯思维固定了下来。而在书籍视觉设计中对文字的运用不能停留于此,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用新的视野、用更新的书籍设计观念去挖掘文字在书籍设计中的更广泛的涵义和作用。因此我们熟悉的文字在设计师的眼里,便有了更多的象征和意义。在书籍设计进入一个多元化的当代,与信息社会环环相扣的现代字体设计,和仅为表意和记事的象形文字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直接表现形式的字体,转向富有丰富表情的形与意图文相结合的字体,在图形视觉语言化表达方面也变多样性,对提高字体的可视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美化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增强了文字的个性化视觉语言魅力,其表现的张力和可塑造的空间也由此拓宽,因此熟悉的文字具有了更多的象征和意义。设计师应在社会文化思潮及高科技影响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独特的见解、个性化的风格创造时代的潮流与时尚,对视觉形式孜孜追求,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好地激发设计作品的传达功能。对于以汉字书写文明的中国书籍设计师而言,如何把书籍形态设计中文字图形语言所包涵的精髓进一步地发展与辉煌,是值得所有的书籍设计家历尽一生去学习、继承与探索的设计课题。

参考文献:

[1] 赵倩:《字体的视觉表达与创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 吕敬人:《书艺问道》,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

[3] 吕敬人:《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4] [意]翁贝托·艾柯:《书的未来》,《新华文摘》,2004年第12期。

[5]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

[6] [英]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年版。

[7] [美]凯瑟琳·费希尔:《新简约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8] 王红旗:《生活中的神秘符号》,中国华侨出版社,1992年版。

[9] 裘锡圭:《古代文史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谭惠,女,1976—,湖南岳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工作单位: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谭惠

构成语言标志设计论文 篇3:

谈谈英语教材中语篇材料的选择标准

摘 要: 语篇材料选择是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选择具有潜在的课程价值、符合英语学科特性的语篇材料是非常必要 的。应从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质出发,从语篇材料的相关 性、真实性、范例性、多样性和人文性等角度思考语篇材料的选择标准。

关键词:语篇材料选择标准;相关性;真实性;范例性; 人文性

文献标志码:A

语篇是教材中构成语言输入的语言教学材料,它既可以是以书面文字符号形式呈现的阅读 材料,也可以是以录音、录像等非文字方式呈现的口语材料或视听材料。在当下信息化高度 发展的社会里,能成为潜在教学材料的语言素材浩瀚无边。如何从海量的语言素材中筛选出 具有潜在的课程价值、符合英语学科特性的语篇材料,这是教材编写者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本文试就英语教材中语篇材料的选择标准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相关性

相关性是选择语篇材料的首要条件。它是指入选教材的语篇材料要与课 程标准(或教学人纲)和学习者相关。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工具,其素材必须具有潜在的课程 价 值,能够帮助实现课程的目标和要求。英语教材可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考量语篇材料是否 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语言上,主要是看语篇材料能否覆盖规定的语言项目,能否突出关 键的语言特征,是否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相适应;在内容上,主要是看语篇材料的话题内 容是否具有 广泛性,是否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经验,且还要看体载是否丰富多样,是 否便于学生接触不同文体的语言运用样式。

语篇材料不仅要符合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要求,还要满足学习者的认知需求和情 感需求。学习者是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是带着原有的知识、经验、情绪、态度、好奇心等 走进课堂的。选编语篇材料必须考虑学习者自身的各种因素,如学习者的年龄特征 、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经验和社会背景等。语篇 材料应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否则,无论语篇在语言和内容上与课程标准多么相关, 无论它多么接近真实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的方式,它都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当 然,这一问题与语篇的多样性存在着关联。多样的话题内容足以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期待。学 生不仅在学习语言,也在学习它所表达的内容。

语篇内容的趣味性往往也可以降低语言的难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现 ,有些文章的生词量已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但学生仍然反映理解起来困难,而有些从 语言 角度看较难的语篇(如生词很多,语言结构也较复杂)却能被学生接受。其中的原因就在于 语篇的内容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一般来说,如果学生能够被语篇内容所吸 引 ,他就有可能与之产生更多的互动,将注意力集中于语篇提供的信息上,他就有可能超越字 面意 义,转向篇章意义,从而能够接受和理解略高于他们实际水平的材料。反之, 即使严格控制超纲词的数量,仍然会让他们感到学习上有困难。

二、真实性

真实的语篇材料一般指那些使用本族语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使用的语言 材料,它不是专为教学的目的而编写的,如报纸、图表、时刻表、录音和录像片段、新闻报 道和通知等。这样的材料应该是未曾“剪辑”或“编辑”的,因而是“原汁原味”的。而为 达到教学目 的编写的材料,往往会首先考虑语言的规范性,突出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等特征。两者在用词 、句法、话语特征和交往模式上均存在差异。

语言教材的“真实性”问题一直备受争议。Clarke(1989)曾总结了两种观点:一是坚持从 现实生活中选取真实的语言材料;二是认为选材的首要标准是考虑教材对学习者的适宜性, 否则,不适合学习者的教材再真实也会被异化[1]。真实的语篇材料往往具有真实 的交际目 的,它提供了真实的语言输入和目标语文化信息。同时,它也能紧密联系学习者的需要,让 学生真切 地品味现实世界。运用真实的语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也有人反对这种绝对的真实 性概念。Breen(1985)曾对语言教学中的真实性做了如下分类:语篇的真实性、学习者理解 的真实性、任务的真实性、课堂情景的真实性[2]。就语言学习过程而言,学习者 自身的理解、 语言学习的任务以及课堂教学情景等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语篇的真实性也许可以清楚界 定,但一旦将语篇置于丰富多样、复杂多变的教学语境之中,“真实性”就变成一个相对的 概 念。因此,我们不应该囿于语篇材料的绝对真实,而应寻求具体学习语境的相对真实。

真实 的语篇材料随处可见,但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有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选择适合特定语 境 和学习者的真实性语篇并非易事,尤其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者而言,教材中的语篇 材料既要具有真实性,又要突出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要求的语言特征,这似乎是一个两 难的选择。如果一味地追求语篇材料的真实性,而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反应,就可能增加他 们 的困惑和苦恼,也会使学习者失去学习的动机和信心。因此,对语篇材料进行适度的删减、 改写或简写,有时也是必要的。改写语篇材料可以从词、句、篇等不同层面上进行,如替换 超 纲词、改写或缩写长难句、修改非正规的表达法、删去部分段落等。但是,过多的改写或简 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原文的内容和风格,从而使语篇材料失去“原味”。因此,对语篇材料 的改写也须谨慎。

三、范例性

英语教材应该提供正确、恰当的语言运用范例,这是语言教材的基本要求。英语教材所 选的语言素材除了要反映一定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文化内涵外,它也应该成为学生语言运用 的范例。因此,入选教材的语篇在语言运用上应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应便于学生模仿学习 。传统英语教材的“语言样本”功能,意味着教材呈现的是系统的语言知识,这些语言知识 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学生以掌握课本知识为目的。而在现代英语教材中,语篇材料呈现的 语言样本不是以描述或分析为目的的,它的价值在于提供语言在实际情景中运用的范例性, 为 学习者学习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提供参照。换言之,“英语教材不是语言学的知识 课本,而是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对话”的桥梁。这种对语言的范例性呈现是超越 理解、分析和记忆的,它以真实情景中的实际运用为旨归”[3]。

语言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新词在不断增加,老词又在增添新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 了语言发展和变化的速度。英语词汇多达一百多万,英语语法结构和各种表达形式也很多, 我们不可能都要求学生掌握,只能选择其中最基本的、核心的、有代表性的语言知识及其运 用范例教给学生。Richards(2001)曾就语法结构的选择问题提出了几个基本原则,包括简单 、核心、常用和可学[4]。国外建设成熟的英语语料库为我们提供了有关语言使用 频率和使 用语境的信息,为各种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参照。一些基于语料库而编写的词典或教学参考书 也可成为选编语篇材料的参考。

四、多样性

虽然英语教材首先是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的材料或手段,但教材内容的呈现不只是为了运用 语 言的,它还应该承载一些学科内容或信息。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在真实的情景中,为真实的 交 际目的而运用语言的,语言与交际情景不可分离。教材必须如实呈现语言实际运用的方式, 教材中的语篇也必须如实反映人们生活中运用语言的方方面面。因此,选择语篇时应尽可能 包含各种题材、体裁及各种语域特征。入选教材的语篇应涵盖哪些主题、选择哪些学科知识 、 呈现哪些文化语境和其他“隐性课程”内容,这些都是需要教材设计者慎重考虑的内容,也 是突显教材个性特色的地方。

在考虑题材时,人们一般都会选择一些反映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内 容 ,这已经没什么异议。但在体裁的选择上,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为了突出培养学生 摄 取信息的能力,文章一般以说明文、论说文为主;另一种则是为了突出语篇的趣味性,文章 一般以记叙文、描述性文字为主。目前,我国英语教材的设计中仍然存在没有引导教师和学 生注意语篇的语域特征的问题,导致学生不能真正掌握各种文体的表达形式。

实际上,教材中的语篇类型可能因教学的目的、对象、教材体系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口头交际,语篇类型以对话形式的口头材料居多;如目的是为了培养阅 读能力,语篇则以书面材料为主,题材和体裁均有侧重。如学习者是初级水平,语篇类型可 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对于中级以上水平的学习者,限制较少。教材体系有时也可能会给 语 篇的选择带来影响,以“知识—结构”为体系编写的教材,一般应选择正式的书面材料;以 “结构—功能”的 体系编写的教材,一般包含较多的非正式的口头语言;而以生活主题为线索的教材,包含的 语 篇类型较多。语篇在话题、体裁、语域特征等各个维度上各显不同,教材中呈现的语篇类型 是有 限的,而现实世界中的素材是无限的。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语篇,让学生学习和掌 握各种语篇的语言运用范例。

五、人文性

英语教材中的语篇材料除了应具有相关性、真 实性、范例性和多样性外,还应具有人文性,这是由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性 决定的。语言不仅是人们交往的工具,同时也承载着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课程不是价值中 立 的,它或隐或显地表达着一种价值观念。教材作为课程的载体或表达形式,其中的语篇输入 材 料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社会的文化价值观,这就是所谓的“隐性课程”。Risager(1990)认 为, 外语教材不再仅仅是狭义上与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同步,而要越来越多地参与教育系统和社 会的文化传播[5]。来自现实世界真实的语篇材料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 材料中人物的相互关系、行为模式及其目的、意图等必须能够让学习 者理解和识别。因此,英语教材的选材不仅要关注语言和方法层面,如词汇、语法和听说读 写技能 ,还应关注材料所传递的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因为,它以隐性的方式影响着学习者对待世 界 的认识和态度。教材中的语篇材料“应始终宣扬和传授积极的、促使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将 人类优秀的文化、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情操,通过语言学习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习者,促进学 习者心智的健康发展”[6]。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教材中的语篇材料不可避免地携带着各种文化符号和观念。因此 ,文化上的适合性也是选择语篇材料所要考虑的问题,特别要注意政治、宗教习俗和一些禁 忌。语篇的文化内容一般与选择的主题以及作者的背景和态度有关。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异域 文化有助于深化学生的语言学习,增强语言运用的得体性。

参考文献:

[1]Clarke D.1989.Communicative theory and its influence on materials pr oduction:stateofart article.Language Teaching 22(2):73-86.

[2]Breen.M.P.1985.Authenticity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Applied Lingui slics 6:60-70.

[3]俞红珍.重新定位英语教材的功能[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12) .

[4]Richards J.C.2001.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Cunningsworth Allan.1990.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Oxford:Macmi llan Heinemann.

[6]庄智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编写和评价体系[J].外语界,2006( 6).

〔责任编辑:张 华〕

作者:俞红珍

上一篇:中学数学课程研究论文下一篇:职高课堂教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