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置下的特殊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融合教育背景下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和课程安排与普通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区别。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性,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应当根据学生现实状况进行制定。融合教育是指,在设置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标准前提下,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培养具有融合教育理念的全方位人才,这样对于学生后期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课程设置下的特殊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程设置下的特殊教育论文 篇1:

培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建议

摘要:由于那些智力低下的儿童,他们的情况以及学习的特点都比较特殊,所以在組织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必须需要专业的教师来引导,特别是那些智力相对低后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健康标准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具体实施都需要很高的要求。本文就将从培智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进行探究和分析。

关键词:培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建议

随着人们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大,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很多学校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了学习日常的工作当中来,为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并且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在各个学校中都具有相关的专业教师来进行教育活动,普通的学校,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相对较早,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培智学校里的孩子比较特殊,他们的智力相对于低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对缺乏,特别是在心理咨询方面也是相对欠缺的。因此,在教育实践的过程当中对于培智学校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求越来越高。

一、培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当前我们国家在特殊教育方面的投入以及研究一直在加深,且一直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不可否认在培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当前对于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还过于单一,教师主要就是采用宣传栏和广播宣传的形式来传递一些知识和信息。但是这种传统的形式对于那些培智学校的学生来说,作用和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并且质量也不是很好。没有组织专业的教师队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还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培智学校并没有根据学生当前的心理问题状况以及实际情况来选择科学合理的教材内容,辅导用书缺乏针对性,具体的教学也缺乏了可靠的依据。由于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和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特色,但是在实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来针对性的开展心理疏导工作。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培智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培智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1依据学生需求设置课程

对于那些培智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很容易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让他们能够达到心理的平衡。如果这些问题也没办法及时的解决和处理的话,那么这些孩子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学校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计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首先需要拥有专业的场所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设备。虽然培智学校现有的培训,是很充足的,但是仍然还需要进一步的更新和完善。对于学校里面的广播和宣传栏也需要成为宣传健康知识的一个工具。对于当前的智力落后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比较需要班主任进行有效的引导,要及时的进行疏导,这样才能够让广播和宣传栏发挥出作用。心理疏导教育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应该认识到其意义和价值,课程数量以及教师队伍都应该达到要求。针对培智学校的学生,心理课程设置要难易程度适中,要综合考虑他们的需求,考虑他们当前的实际情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挥出其拥有的作用。

2.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

培智学校应该认识到心理教育工作是重要的。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班级里活动甚至是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都应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室必须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对于这些孩子认知能力的培育和心理健康的疏导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学科教学的深度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而且应该以实际的生活内容为主题,比如人际沟通、自理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能够提升孩子的心理素养。

2.3教师和家长协同联动

在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时候,应该认识到和家长的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应该做心理问题的发掘者、引领者、分析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调整自己的情绪,为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同时也要引导家长给学生做一个示范作用。在培智学校的学生,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问题都可能是源于家长们的一些的言行举止,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就应该让家长、学校和学生建立一个沟通。让家长认识到正确的教育知识的重要性,争取和家长进行密切的合作来促进学生心理教育效果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培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及时解决问题并且针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发展的规律来及时的更新和完善教学方法。使用科学的有效性方式来进行疏导,让这些孩子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之下可以健康的成长,让他们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处理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慧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茶文化应用[J].福建茶叶,2021,43(12):171-172.

[2]孙克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策略探赜[J].成才之路,2021(35):142-144.

作者:张正见?

课程设置下的特殊教育论文 篇2:

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思考

摘 要:融合教育背景下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和课程安排与普通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区别。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性,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应当根据学生现实状况进行制定。融合教育是指,在设置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标准前提下,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培养具有融合教育理念的全方位人才,这样对于学生后期的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根据特殊学生现状制定课程培养方案,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帮助。在本篇文章的阐述中,会详细地描写融合教育的内涵,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制定面临的挑战,融合教育背景下制定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的必要性以及路径等方面,希望能够对特殊教育领域完善培养方案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特殊学校;融合背景;课程制定;思考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6.090

特殊教育是教育领域内较为重视的领域之一,为了维护残疾儿童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我国教育部门对特殊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规章制度。此外,我国在特殊教育领域投入的资金以及教师资源等方面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我国对特殊教育领域的重视程度。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最新资料,我国每年残疾儿童的比例在不断上升,总体占全国同龄儿童总数的5%左右,每二十个家庭中就有一个残疾儿童,而残疾儿童如何像正常人一样迈入社会、正常生活?其中必经的途径是接受特殊教育,因此特殊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帮助残疾儿童独立自立地生活,也给残疾儿童家庭带来了希望。发展特殊教育不仅能够使得我国的教育系统和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对于维护社会治安以及国民总体生活幸福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一、融合教育的内涵

融合教育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这场运动维护捍卫了更多残疾人员的权利,也是推动美国教育走向公平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融合教育主要应用于特殊教育学校中,根据残疾儿童不同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将其分类并制定系统的培养方案。融合教育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三方面,首先是要接受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在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下,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其次,要尊重不同特点的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被接纳。最后是要做到异质平等,能够保证每个学生接受到平等的待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这三个方面的教育理念贯彻的教学的始终,注重学生内心的发展状况以及心理问题。除此之外,融合教育也主张维护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特殊儿童也有权接受高质量平等的受教育权。因此,从这方面来说,融合教育与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共通点,这也是融合教育在现代社会能够发展且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融合教育注重将学生的生理缺陷通过与优质的人物资源结合转化为优势,并通过不断的能力培训与训练,使得特殊儿童在某方面的能力高于普通人群。因此在融合教育中较为人性化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推崇。

二、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制定面臨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融合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与改进,但总体的发展趋势依然是人性化,合理化和科学化。但在融合教育进行更新和改进的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这也是融合教育实现质的提升必经的一个阶段。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生源的不同特点也造成了教育模式之间的区别。由于特殊教育属于福利性和公益性事业,学校的支出和花费由政府直接拨款,因此,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对于学生要求较低,基本没有门槛。特殊教育学校一般会收到两类学生,分为重度残疾和极重度残疾,而较为轻度的残疾儿童可以被普通学校所接收。因此而在特殊教育学校内,学生的残疾程度一般较为严重。而学生的残疾又分为不同类型,如智力残疾和身体残疾,面对不同残疾类型的儿童而言,其教学模式和引导方式存在区别。因此在特殊教育学校内会存在残疾多元化的现状,这不利于制定统一化的管理模式。除此之外,面对不同的残疾儿童,其教育模式和课程安排都应当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这不仅需要专业素养的教师,也需要相应的心理辅导,对于存在一些心理障碍的儿童来说,双向辅导能够帮助儿童尽早走出障碍。总而言之,面对不同残疾类型的儿童其课程标准应当如何进行制定和划分,且如何能够使得不同类型障碍的儿童能够获得帮助是特殊教育领域应当思考的问题。

三、融合教育背景下制定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的必要性

1.为残疾儿童的课程实施提供依据。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制定统一化的课程标准,能够为不同类型残疾儿童的课程实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由于儿童的残疾类型和残疾程度存在区别,因此,课程标准的制定也存在相应的不同,但立足宏观整体来说,对于任何残疾儿童类型而言,课程标准主要划分为高标准,基本标准和低标准三个层次。对于特殊儿童来说,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培训,能够帮助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是较为重要的任务,而学业成就只是衡量残疾儿童学习效果的一个指标,此外,对于残疾儿童的课程设置,其难易程度也要根据不同类型儿童的特点进行制定。对于身体以及生理上存在缺陷的儿童而言,智力水平等同于正常儿童,甚至于高于普通儿童,其课程标准的设置应当按照普通学校的标准进行制定,学习内容以及进度等方面应当与正常学校无异,此外,学校也应当注重学生的特长。通过培养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让学生能够拥有一技之长,这对于学生后期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智力缺陷的儿童来说,课程设置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以及认知能力,使得儿童能够在原有的智力水平上有所进步。

2.提升教育质量,普及义务教育水平。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特殊教育的发展存在极大的空缺,但自从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特殊教育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这一现状得到缓解。特殊教育的不足以及缺陷使得我国整体的教育质量有所下降和下滑,我国教育部门通过完善相应的教育制度,使得特殊教育得到质的提升和飞跃,从而使得我国整体的教育质量得到进步,也使得我国教育制度更加完善。除此之外,特殊教育的发展也推进了我国义务教育水平,使得义务教育覆盖的领域更广泛,注重维护残疾儿童的人权。此外通过研究数据发现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比例相对较低,大约有30%左右的残疾儿童处于未受教育的状态,这种现象大多发生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由于受到当地的经济条件和学校设施的限制,大部分残疾儿童属于未入学的状态。除此之外,在特殊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育模式和标准存在差别,使得我国整体的特殊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低水平的特殊教育学校在培养模式和教育方式上,不恰当的引导方式对儿童可能会造成终其一生的影响。因此在特殊教育领域内提高其教育的质量也是极其重要的。

四、融合教育背景下制定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的路径

1.遵循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原则。我国宏观整体的教育理念必须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价值观,在培养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知识层面的传授。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立德树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和理念。在特殊教育学校中也应当遵循我国整体的教育观点,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通过温暖教育让学生对社会充满美好期望。除此之外,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应当遵循两点论和一点论相结合的原则,换言之,也就是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标准制定在遵循整体宏观教育核心的前提下,根据学校以及学生的不同特色和问题进行制定培养模式和方案,让学生通过特色化的学习能够获得能力的提升。课程标准制定的过程中,要考虑不同类型残疾儿童的多种需要,主要包括物质需要,精神需要以及心理需要,此外,也要根据不同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制定相应的课程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學生的特长,使之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独立自主。

2.密切衔接普通学校课程标准。对于特殊儿童而言,进行社会化活动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因此,在课程标准设置的过程中应当与普通学校进行密切衔接,让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素养。此外,让学生通过与外界社会的接触,对于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特殊教育学校的目的是为了残疾儿童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与正常人一样融合到社会当中去,因此学校课程标准的设定应当考虑到学生社会化这一因素。除此之外,对于不同残疾类型的儿童而言,其社会化模式和活动也存在一定的不同,对于盲校的学生而言,学校可以开展音乐课,并积极组织学生外出参加相关的音乐活动来提高儿童的音乐辨别能力,这也能够让学生获得一技之长。对于聋校学生而言,学校可以开展美工课、绘画课等,在丰富学生学习的业余生活之外,也能够陶冶情操,获得心理安慰。学生可通过外出参加比赛和考试的形式进行社会化性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生活的能力。

五、结语

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思考涉及方方面面,特殊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做出努力,也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资金和制度的支持。通过教学设施的完善以及教学资源的丰富,使学生能够接受与正常儿童一样的教育,这有利于维护学生平等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安排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综合学生自身特点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层面,经过不断的改进与商讨,从而总结出更加合理科学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特殊学校中能够获得进步,从而帮助残疾儿童能够更加独立自主生活,为残疾家庭带来希望并减轻负担。教育部门通过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得特殊教育能够更加完善健康发展是目前教育领域应当重视的领域。

参考文献:

[1]朱楠,王雁.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职能的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11(12).

[2]申仁洪.融合教育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学校转型发展:方向与路径[J].现代特殊教育,2017(10).

[3]史威.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制订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9).

作者:朱丽珍

课程设置下的特殊教育论文 篇3:

彰显生本课堂,培养核心素养

【摘要】 在聋校语文课堂上,教师经常“一言堂”,导致聋生学习兴趣不浓,缺少主动性,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出现严重的偏失现象,他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新时代的聋校教师要做一个智慧的“懒”教师,在活动中落实生本课堂,彰显主动学习的魅力:用“演”代教,用“画”助学,用“玩”促学,“说”写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全面提升聋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本课堂;聋生;语文核心素养;“懒”教师

当今,国内中小学教育的核心素养研究比较活跃,然而,核心素养研究在特殊教育领域还处在起始阶段,缺乏对素养系统的阐述,忽视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此外,由于听力障碍导致聋生接受外界信息的范围小,其思维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正常儿童,他们的审美能力也受到限制。因此,在聋校语文教学中需要着重培养聋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发现、去实践,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聋校教师应该从“生本课堂”的理念出发,立足聋生的发展,力求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以全面提升聋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偏失

聋校学科课程中语文学科的课时占比较大,教师花的精力也最大,但总体效率不高,聋生的语文素养没有达到课程设置的目标。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的“一言堂”,导致聋生学习兴趣不浓,缺少主动性,学习效率低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出现严重的偏失现象,他们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始终得不到有效发展。  (一)老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

聋校语文教师总是害怕聋生学不会,在课堂中喋喋不休地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而用于指导聋生观察、体验、操作的时间却十分有限,聋生变成了真正的“听众”,缺少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与情境,从而造成了多数聋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运用能力较差:读不懂文章,写的文章次序颠倒、语法错乱等。

(二)老师预设多,课堂生成少

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事无巨细,每个讲授环节都精心设计,细心斟酌每一句话。课堂上,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直至顺利完成整个预设,他们忽视教学的生成,漠视一切的“节外生枝”,这样的课堂根本无法培养聋生的核心素养。

(三)老师闲不住,主动学习机会少

教学中,老师对聋生的学习总是不放心:聋生会学吗?会质疑么?能讨论出正确的结论吗?聋生自学仅仅几分钟,老师就开始喋喋不休,接管了课堂。长此以往,老师像这样过度的“勤”,就会导制聋生真正的“懒”,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地变成了被动学习。

(四)老师等不及,自主学习形式化

一节课中,老师给聋生主动学习的时间比较少,自主学习只是形式而已。例如,聋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刚刚合作两、三分钟,小组发言还在进行,老师就停止了合作,转而进行全班交流。学生还没讨论出结果,何来进行交流呢?在这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仅仅成了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并没有发挥其实际作用。

二、立足生本课堂,落实核心素养

(一)以教师的“懒”,促进聋生的主动学习

老师可以“懒”一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发现学习,积极探索,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教师“懒”动脑,学生多想点

教师可以“懒”动些脑,大胆把“问题”抛给学生,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况且学生的能力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比如,在教学《彩虹》一课后,一位同学问:“于老师,文中講喝一口水含在嘴里,背着太阳向空中喷去,就可以造出一条美丽的人造彩虹,那么如果向着太阳朝相反的方向喷,会不会也出现一条彩虹呢?”听后,我正要告诉他答案,突然灵机一动,给他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中午,你面向太阳喷水,看看是否能造出彩虹来?”在这里,我把问题顺势抛给了学生,从而激发了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师“懒”动手,学生多做点

好奇善问是孩子的天性,聋生很喜欢摆弄、琢磨。教师为了避免他们出差错,总是事事包办,认为只有亲历亲为,课堂才能井井有条。完全忽视了他们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有给聋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感,从而更好地提升了他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如我在教学《皮球浮上来了》一课时,我找来小棒、皮球、水盆等实物,按照课文内容请学生分组捞皮球。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聋生不但生动活泼地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

3.教师“懒”教些:学生多预习

新课学习之前,学生有了先学和自学的基础,就会大大提高之后班级共同学习的效率。在预习中遇到较多生字新词时,聋生易产生畏难心理,此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克服这种心理,教会他们预习的方法。如:用手指语帮助识记新字词;不会的字词,通过查字典、搜集资料和利用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动笔在书上画下重点、疑难处等。同时,鼓励聋生之间分享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经过集体讨论,可以更好的把握文本,提高预习效率。

4.教师“懒”管理,管理民主点

聋校的班主任管理班级常常是大事小事,事事操心。班主任在,秩序井然;班主任不在,乱作一团。于是,我选择做“懒”班主任,前期把班级常规做好,管理制度定好,指导班长和班级干部的工作,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继而半开放式管理,最后完全放开实行民主管理,由学生来主导班级工作。

(二)在活动中落实生本课堂,彰显主动学习的魅力

1.以“读”代讲

《朱作仁谈朗读》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朗读可以培养聋生的语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通过朗读成诵可以内化学生的语言,有效积累语言。因此,聋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读多思,以“读”代讲。

聋生朗读课文要依次经过以下三种层次:第一层次:正确、流畅读,即读出课文的基本内含。初读课文时,忌一字一顿的逐字点读,可以通过手语的幅度大小、轻重的变换来代替语音的停顿与强弱。第二层次:有感情地读,读出文字表达的情感。感情地读要突出一个“情”字,切记“唱读”,做到眼、口、手和耳并用。第三层次:探究、感悟读,读出文字背后的意蕴。即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到作品中去,力求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蕴,其为朗读的最高境界。

2.用“演”助教

聋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于表象丰富,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掌握较好。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创设活动情境,用“演”助教,在演示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教学《趵突泉》一课时,作者详细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泉眼,大泉眼像煮沸似的,小泉眼有的像珍珠,有的扁扁的……文本语言生动、形象。我根据各种泉眼的不同特点,启发学生运用各种手势绘声绘色地演示每种泉眼的形状、动作等,鼓励学生一边演示一边朗读课文,就这样,同学们很容易就理解了特色各异的泉眼,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3.以“画”助学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图画,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和知觉的选择,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教学《养小鸭》时,按照作者对小鸭的描述,引导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小鸭的简笔画。再指导学生一边看着绘画,一边朗读课文,图文结合,促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文本,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潜移默化的进行了审美教育。

4.用“玩”促学

游戏是聋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力高度集中,有利于保持注意的持久性,促进学习的迁移等。如归类识字《人头口》一课中的生字词多是象形字,比如:“人”、“口”、“耳”、“目”等。依据聋生的直观形象思维优势,运用直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每个象形字的演变过程。在教学的巩固运用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分组做一个小游戏:依据实物图片猜象形字,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先猜出图片对应的汉字。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就锻炼了聋生的创造性思维力和创造性想象力。

5.“说”写结合

听力障碍导致多数聋生的口语含糊不清,书面语也不太通顺,常出现次序颠倒、语法错乱等现象。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强化“说写并举”、“读写结合”,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发展他们的说话能力、朗读能力和写句能力等。在学了课文《公园的一角》后,请学生任意选择校园的一角,仿照课文说写一段话。同学们先来到校园找好一个观察点,再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学校的一角,然后,仿照课文运用恰当的方位词,先说后写一段通顺的话。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完全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发展了他们的语言。

6.以“想”促思

因听力障碍的原因,聋生在认知过程中视觉占绝对优势,从视觉途径获得的信息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这符合聋生的认知特点。但是,大量的直观手段也会阻碍聋生的思维发展,而发展聋生的思维是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说写一段话。比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有一段文字描写“我”仿佛变成了一朵荷花随风好舞蹈,这是引导学生充分想象的好时机:想象变成了一朵荷花时自己做了什么?水中的小鱼、小虾在做什么?荷叶怎样?天上的白云呢?引导学生先说再写出想象力丰富的句子,从而促进聋生思维的良好发展。

(三)在快乐教学中彰显生本课堂

1.用情景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可以让学生在情景式体验中学习、理解知识,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水果蔬菜》时,首先,在教学词语时,用欢快的导语引导学生观看水果超市的录像,我顺势通过图文结合、去图留文、图文配对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读各种水果的名称。其次,在教学短语“(什么样)的(水果)”时,我在出示短语时分别采用表演、描述、情景再现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情景体验,让学生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再结合平时吃水果的体验,引导学生說出“圆圆的苹果、甜甜的火龙果、大大的柚子、又甜又酸的橘子……”。这样身在情境之中,学生更容易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思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趣味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才是高效的。

2.以实践互动拉近师生距离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权利去选择自己喜欢的知识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因此学生与教师应当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平等而又活跃的交互式课堂。

例如:在教学《我的生日》时,为了让学生感受过生日的过程,我准备了蜡烛、生日蛋糕、寿星帽等教具,告诉同学今天是老师的生日,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过生日。在过生日的过程中,我及时的用课文中的句子说出当时的场景,并鼓励学生也说一说,不完整的地方及时给予纠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过生日的完整过程,还掌握了课文知识。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情境下,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所传授的内容,提升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3.借信息技术学丰富教学手段

当今,网络和大数据已经非常普遍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这给语文的教学工作带来更多机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在课堂上借助新媒体给学生创造更多不同的学习体验。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丰富课堂的开展形式。同时可以引入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聋校语文教师,更应该当有责任有义务提高自身利用线上教学资源的能力,顺应时代潮流,投入更多地时间,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桎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给聋生带去愉快的学习体验和高效率的知识获取,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使得学生与教师不再是传统的被动与主动的关系,而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习方式更多样,学习体验更优质。

总之,教师要乐于“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觉主动地学。总之,要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启发学生,立足生本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全面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靳涌韬,吴秀莹,韩博旭.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思考[J]. 考试周刊,2018,(60).

[2] (英)史密斯,译者:林雪飞、裘丽:《懒教师手册--让教学事半功倍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3]于勤,浅谈聋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17(19):53-54.

本文系2019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聋校语文教学有效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K19109

作者:于昆鹏

上一篇:价值工程建筑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管理视角研究英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