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某地特殊环境下的地下空间利用思路构建

2022-09-11

合理使用地下空间资源, 必须采用科学技术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全面调查与研究, 并辅以三维地质模型以提供直观展示。济南市坐落于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 黄河与小清河流经此地, 形成了济南市独特的地质风貌。开发和利用济南市地下空间资源, 勘查济南市黏土矿、铁矿、灰岩矿、煤矿等矿产资源, 理应综合使用GIS、WEBGIS、数据库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等, 设计最完善的城市地质空间数据库和三维地质结构。本文将简介济南市东部新区的开发背景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 并系统论述特殊环境下的地下空间利用思路构建。

一、济南市东部新区的开发背景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

作为山东省省会的济南市位于泰山北麓, 黄河南岸, 面积多达8177平方千米, 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质构造, 术有“泉城”之称。济南市东部新区地处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四季交替分明, 具春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干燥等气候特征。区内地表水体主要有狼猫山水库、浆水泉水库等, 受地形控制, 河流走向基本与地形走向一致, 为北东向, 主要河流为巨野河、大辛河等。地形地貌以低山丘陵和山前倾斜平原为主, 地势呈南高北低, 地面标高在25~418m之间, 狼猫山为最高点, 农科院及周边地区最低。区内泉水以白泉泉群为主, 泉眼20余处, 泉水资源丰富。地层岩性出露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 新生界第四系, 地表岩性以粉质粘土, 中粗砂及灰岩为主, 岩浆岩类型复杂, 以中酸性岩为主, 在总体上是以古生代地层为主的北倾单斜构造, 断层及裂隙多为NNW、NNE向。东部新区水文地质条件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组、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侵入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 其中白泉泉域岩溶水年内动态主要受大气降水的影响。东部新区内赋存较丰富的铁矿和煤炭资源, 在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之前要充分调查研究由煤矿和铁矿的开采引发的采空塌陷地质环境问题。

济南市东部新区工业以机械、纺织和化工为主。按照“泉城特色突出、规划布局合理、建筑和谐美观、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良好、管理井然有序”的要求, 东部新区已开发规划奥体文博片区、唐冶片区、汉峪片区、孙村片区等, 受地形地质条件影响, 整体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率相对较低。

二、特殊环境下的地下空间利用思路构建

(一) 做好调查和分析工作

科学利用济南市东部新区地下空间资源, 必须做好调查和分析工作, 综合分析制约地下空间开发的敏感因子和重要因子, 准确评价灰岩顶板埋深、岩溶地下水位埋深、底板隔水层的厚度、岩溶发育深度、采空塌陷、湿陷性黄土、已开发地下工程、地面空间地物类型、地下水最小埋深、断裂构造、含水层富水性、地表水体和水源地保护区等, 准确划分各影响因子的影响范围, 综合分析确定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

(二) 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地质信息可视化

以济南东部新区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遥感等多专业的地质信息和调查监测成果进行集成和综合, 借助于GIS、WEBGIS、三维可视化、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 建立济南东部新区三维城市地质可视化模型。实现地层顶底面等值线自动生成、属性整理或单一拾取、分级可视化显示、透明或半透明显示、地质体爆炸显示和拖拽、模型任意剖切, 隧道模拟开挖, 虚拟钻孔等多种功能, 实现济南东部新区地质资料数据的高效存储管理和地质信息可视化分析和操作。进一步形成地质服务于城市建设布局和功能区划等重大工程建设、泉脉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的快速反应能力, 形成新的地质工作模式, 适应信息社会对地质信息快速获取的需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济南市东部新区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 区内因泉水保护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影响严重。合理开发与利用东部新区的地下空间资源, 理应考虑制约地下空间开发的各影响因素, 选取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确定其适宜性, 并借助于GIS、WEBGIS、数据库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等信息技术全面实现本区的地理环境、地质条件、水文特征、采空区以及地下空间资源可视化。

摘要:利用某地区的地下空间需要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地下空间资源进行全面调查, 并辅以三维地质模型以提供直观展示。本文将以济南市东部新区为例浅析基于某地特殊环境下的地下空间利用思路构建, 并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特殊环境,地下空间,利用思路,构建

参考文献

[1] 彭建, 柳昆, 郑付涛, 等.基于AHP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0, 6 (4) .

[2] 梁合诚, 周爱国, 唐朝晖, 等.城市建设用地地质环境评价与区划[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0.

[3] 李亚兰.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在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4 (26) .

[4] 柳坤, 彭建, 彭芳乐.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模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1 (2) .

[5] 孔令曦.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及对策的研究[D].同济大学, 2006.

[6] 潘丽珍, 李传斌, 祝文君.青岛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6 (2) .

上一篇:园区网络的构建及安全管理下一篇:页岩气水基钻井液抑制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