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改革下的模具设计论文

2022-04-29

课程教学改革下的模具设计论文 篇1:

“能力导向型”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

[摘 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引进企业资深工程师建设校企合作课程,旨在培养高技术、强能力、高素养的一线应用型工程人才。该研究以模具制造工艺学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为例,探讨了“能力导向型”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其中阐述了创新型工程人才的能力指标、能力反推的课程内容及要求,以及相关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考核形式等方面的探索,同时也为校企合作课程质量保障机制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能力导向型”;校企合作; 课程开发; 课程质量; 保障机制

随着《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的全面部署实施,中国制造业进入产品创新、制造技术创新、产业模式创新的高速发展时期。企业亟须大批高技能的职业应用型人才通过创造性工作来实现高新技术、研发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当前应用型高校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具有解决生产和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技术、强能力、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

“重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避免与社会需求脱轨,就要与企业联合,请企业专家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课程教学实现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授课计划制定由 “哪些内容教师要讲授”转变为“哪些能力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在当前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对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模具制造工艺学为例,探索“能力导向型”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模具制造工艺学校企合作课程的合作企业是与我校有着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企业,已签署校企产学研合作协议,企业兼职任课教师都是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专业素质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热心育人,有一定教学能力和工程教育需求认识,在校企合作课程建设过程中,校企教师共同确定教学内容,共同参与课程讲授。

一、校企合作课程对“能力指标”的支持点

校企教师结合当前材料成型行业应用型人才需求,准确分析课程对“学生毕业要求能力指标”的支持点。在材料成型行业中,模具是最核心的工艺装备,是传统制造技术中所有金属锻铸冲挤轧成型非金属注塑、吹塑、挤塑成型等的必备装置。模具制造工艺学这门课主要就是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和以模具为中心的典型制造工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制造工艺设计能力,模具或机械构件结构设计工艺基础知识,结构性工艺性的初步判断能力;具备为机械制造工业生产领域内质量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分析、表达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途径的能力,即质量控制管理能力;还获得知识工程应用能力、培训指导能力、管理能力必备的工艺理论知识要素,包括加工质量控制相关基础知识要素。图1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岗位群与模具制造工艺课程的关系,图解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岗位群、专业能力、能力要素、知识模块与模具制造工艺学这门专业课程的关系。

从能力要求反推出课程内容要求,学生一是需要掌握零件结构和制造工艺、性能的一般关系规律,掌握工艺规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掌握零件制造和装配精度控制相关数理计算;二是需要掌握工艺装备设计原理、加工精度及表面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理论;三是需要了解材料成型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最新模具制造技术;四是需要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实训,从中锻炼能选用标准和设定技术指标,分析模具或机械构件工艺性,综合运用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以及工艺规程设计理论等相关知识,考虑相关工程影响因素而确定复杂制造工艺规程方案,提高模具设计制造的综合水平,从而具有较强的从事材料成型专业相关制造工艺技术工作和组织生产的能力。

二、“能力导向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校企教师联合讨论确定校企合作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要求后,围绕能力目标进行课程开发,以“能力导向”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考核形式等改革。

(一)课程内容的组织、选取

在所确定的课程内容的选取和提炼过程中,校企合作教师团队要反复讨论每个知识点和能力要素,保证课程内容具有技术前瞻性。在内容的组织上,按照认知规律进行编排,同时还要注意前后内容的衔接关系以及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团队讨论的另一个侧重点就是结合“能力培养需求”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补充、知识点结构调整和课时分配。模具制造工艺学校企合作课程和原有课程内容相比,补充了模具的技术经济分析、工艺装备设计原理、加工尺寸链的计算以及现代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等。对“能力导向”关键知识要素的授课增加了实例教学、课程讲座以及项目式教学等。该课程结束后進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采用企业工程真实课题,选用中等复杂程度的模具加工零件为设计对象,完成加工工艺规程的分析及设计,巩固提高课程学习效果,强化工艺设计综合能力,完成工程技术人员所必备的综合职业素养训练。模具制造工艺学校企合作课程授课内容改革见表1。

(二)课程教学的组织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组织,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校企合作课程,专任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企业工程师在课堂或生产现场采用企业案例进行教学,要注意把握好案例的难易程度并和理论密切结合。这两方面的目的都是既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又促进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提高职业素养。

“能力导向型” 校企合作课程模具制造工艺学特色教学组织形式如下。

1.课堂开展真实项目教学

采用合作企业真实的工程项目作为课堂学习讨论内容,如从螺母制造看材料成型行业发展、冷成型典型技术、工厂生产运作的要素介绍等课程讲座。授课案例中包含目前行业领域中的一些最新技术,同时也包含企业人才素养要求、企业文化等,通过企业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使学生了解企业现实需求,了解企业成长与员工成长的关系、优秀技术人员的素质需求等,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以及增强能力培养的意识。

2.课堂教学与生产现场教学共同进行

学生在课程教学意见反馈表中提得最多的建议就是希望到企业现场学习参观,增加感性认识。因此,我们首先在企业会议室进行理论教学,然后组织学生到现场参观学习,由企业教师进行现场实例教学,效果较好。

3.结合企业实例,自拟项目课题,展开大讨论

学生分组自拟项目课题,要求结合企业实例课程理论、工业4.0时代制造技术发展等合作讨论课题。项目报告篇幅要在2000字以上,还要制作PPT来汇报。项目教学有助于推动学生开展课外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课程考核形式

1.过程化考核,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模具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行教学过程化考核。课程考核方案中,期末考试只占40%,30%由企业实践专题调研报告成绩及项目课题成绩组成,30%为平时作业、实验、课堂主动性等表现的成绩,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2.评分标准鼓励尝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气

项目课题由2-3次项目汇报答辩以及最后实践报告组成。答辩讲解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答辩评分强调“方案、答案容许多样性”,只要与“模具制造工艺” 基础知识相符合都鼓励尝试。采用这种考核方式的目的:一是告诉学生实际工程工艺问题的解决办法本身就不是唯一的;二是鼓励学生挑战老师的解决方案,增强自信心。评分中增加“扩展运用CAE、CAM等成绩加分”,其目的是鼓励学生努力提高现代设计能力与工程素质。

三、“能力导向型”校企合作课程质量保障机制

(一)有关系良好的合作企业

选择与学校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课程开发需要校企进行有效沟通,调动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参与的积极性,保证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工作顺利开展。

(二)校企共同协作、互相取长补短

在课堂教学方面,企业工程师缺乏时间进行系统的备课。授课过程中工程项目或案例教学的选择与组织,课程互動讨论,课程PPT制作,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思考等方面都需要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沟通讨论,从而提高企业工程师的教学效果。

校企共同参与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专任教师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理论研究的优势,以及企业工程师工程实践、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的优势,共同培养卓越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工程师需要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校企共同开发合作课程教材

校企合作课程缺乏合适的教材,目前是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增补新技术知识点,选出教学重点。建议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基础上,校企资助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编写更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型教材,在教材中引入企业典型案例。

(四)有良好的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队伍

聘请优秀企业工程师兼任教学工作是提高校企合作课程质量与水平的根本保证。专任教师要有一定的企业工作经验,避免照本宣科,同时也能提高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的实效。

“能力导向型” 校企合作课程教学,根据行业与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会打破传统课程之间的界限,或有针对性地将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模块,并围绕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授课时数、授课形式及自学方式和时间等,这些改革需要教学部门的大力支持。对多数教师来说,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工作需要教师具备持久的动力和热情,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企业工程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能提供行业内最先进、最专业的技术和信息,这些技术和信息是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开发及授课,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才能保证校企合作课程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校企共建合作课程,共同探讨创新型实用型工程人才的能力指标,从能力要求反推出课程内容及其学习要求,共同研究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及考核形式等。通过持续稳定的“能力导向型”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建设,逐步探索出强能力的一线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为校企合作课程质量保障机制提出有益的建议。“能力导向型”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践,能助推应用型本科专业和课程教学改革,助力中国经济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翠风,徐宁.校企合作背景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J].模具工业,2014(2):67-69.

[2] 卢开聪.卓越计划校企合作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化工高等教育,2015(5):15-17+50.

[3] 刘明星.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的组织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33-35.

[4] 吴艳云,张东民,付泽民,等.应用型本科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3):131-133.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吴艳云 常传斌 张东民 刘光明 沈秀国

课程教学改革下的模具设计论文 篇2:

校企合作项目对逆向产品造型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研究

[摘           要]  随着制造业产能过剩,如何实现产业升级是一重大课题,而人才培养与这一问题存在直接的关系,校企合作项目带动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社会的共识,对如何推动校企全面深度合作做了详细探索研究,从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校企合作应该开展专业性、全面性的建设。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逆向造型;课程改革;人才培养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但是,核心技术及创新性发明研究还比较缺乏,归根结底是缺少具有创新性能力的人才。创新性人才紧缺是当前我国想要跻身创新型国家的最大阻碍。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靠教育,而培养制造业高端创新人才主要靠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研究是指高职院校与合作单位企业共同开发建设课程,形成能够有效提高高职生创新能力、实现高校与企业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新模式。[1]以高职院校培养为基石,校企合作为纽带,构建符合当下国情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对教育和科技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逆向产品造型课程是关系制造业发展与创新的重要产业环节之一,我国高端制造业对逆向造型领域高层次、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在日益扩大。通过分析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关于逆向课程体系校企合作项目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探讨了加强校企合作对大专院校在专业建设上新的思路及创新性能力培养的可行性方案。

一、逆向产品造型课程教学背景

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是工业企业创新技术含量不高、生产过程耗能大、粗放型发展问题突出。究其根本就在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高科技含量不够,如何实现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强调了社会多元办学的必要性,办学模式应该鼓励企业社会参与,创办具有鲜明特点的专业。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设计和应用研究与当前社会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问题,课程设计缺乏时效性,与企业需求而言具有延迟性的特征,不能直供企业人才的需求。[2]逆向产品课程是一门以激光扫描、数字化测量、曲面重构为基础,研究产品的反向设计和快速成型的学科,其主要优势是可以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加快产品的生产效率。但是,目前我国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高职院校中培养目标较为单一,主要以产品正向建模、模具设计、数控加工、机械制造等多位一体培养为主,而对产品建模反求技术关注和研究并不多,全国院校开设逆向造型课程比例不高,且其技术与企业也有一定的脱节性。我校开设的逆向课程也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较少涉及实际案例情况,教学课程设置呆板,具有教条主义色彩。我校坐落于制造业产业发达的模具之乡——黄岩,具有天然的企业合作优势,模具智能小镇发展形势迅猛,依托这一地方产业优势,开展逆向产品造型课程的校企合作项目非常便利,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得以获得客观条件的支持。

二、逆向产品造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基本上停于课堂上被动听的层面,缺乏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理论的理解与本科生有一定的差距。部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较差,对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合作精神,知识结构掌握度低下。在新科技革命大环境下,国内外校企合作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是世界各国教育变革的共同趋势。[3]我国高职院校应在“重基础、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下,借鉴国内外成功校企合作经验,精心制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提高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创造性和竞争力。以逆向产品造型课程为例,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

三、课程设置改革与探索

(一)优化课程体系,开展校企合作课程资源建设

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情况,分模块确定典型零件工作任务单,设计合理的教学思路及内容,开发相应的课程标准及教学资源。建成以学生为主,企业需求为辅,形成符合当地产业链,并具有本校特色,符合当下国情的人才培养全新模式和“教”与“学”一体化课程体系。制定全新的课程标准和专业考核标准。本课程体系主要分四大模块展开:扫描仪操作技能训练、点云处理软件应用、基础产品逆向建模训练和复杂产品逆向建模训练。其中复杂产品逆向建模训练由企业导师讲解完成,如汽车车灯灯罩、折叠自行车整车、电瓶车后备厢、汽车后视镜等复杂的逆向建模思路,使培养方向更加满足企业生产的需求。

(二)以企业实际案例为导向,开发信息化教学平台

以企业实际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方便学生了解当下企业的实际情况,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为今后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在互联网大数据之下,我们积极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开发动画小视频,微课讲解知识点,操作技能短视频等。把各教学点场景和授课画面实时采集,通过精品课程制作,实现线上录播互动教学,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或登入相关的网址将随时收看视频教学、实时录像、演示等在线学习,避免以往上课听讲一次忘记的情况,线上教学可重复多次学习。通過“线上”与“线下”教学改革的创新,能把原来枯燥的、抽象的学科知识从单独的“线下”教学变得多元化,且更加形象生动。为学生全面掌握提供了客观条件,给学生留有观察思考、想象、判断的空间,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能量得到最大的发挥。[4]

(三)实现教学管理跟踪化,考核能力多元化

在教学中,制定严格的课程考核标准,主要内容包括考核目的、考核方式与成绩、试题类型和结构及考试内容分值配比等,体现注重学习过程中平时成绩的考评,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课程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采用结构成绩方案。根据课程的特点,在课程总成绩评定中,平时成绩占40%,考试成绩占60%。

1.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程度(15%)、作业完成质量(15%)、实践活动完成质量(10%),采用阶段评测、过程评测与目标评测相结合,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学生实践教学体会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应注重学生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中有创新的学生应给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2.期末成绩

该考试成绩占学生该学科结构总成绩的60%,期末试题全部有企业出题,企业改题。凸显企业对学生实行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考核,通过考试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四、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校现有的师资队伍中,虽然高层次、高学历的教师比例较高,但大多数教师从“校门”入“校门”,企业经验不足,实践操作能力不够,平时上课仍然以完成书本教学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一定的实战案例,没有真正地把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体。[5]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把本校教师指定到相关专业的企业学习,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了解企业对学生素质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并通过企业锻炼对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对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思考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校企合作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有进一步方向确认;另一方面,吸引企业高技术人才到校任教,弥补本校教师实际操作能力欠缺的情况,开展企业订单班教学。

(二)搭建工作室,深度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由学校教师引领,企业专家指导,学生自行负责的创新创业“逆向造型工作室”。将校企合作关系从普通的教学研究深入到学生自主创新上。首先,依托地域产业优势,了解当前企业的需求,制定相关的制度。再者,在学生允许的能力范围内,由教师及企业引导,承接企业业务,给予工作室一定的收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改为主动的学习,更好地提升其动手操作能力;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原始的孵化基地。学校与企业间形成了紧密、高效、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机制,从而达到人才培养以学校主体、企业全面参与的格局。

五、结语

本文归纳总结了逆向产品造型课程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的改革与实践,探索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优化了教学资源的利用与提高了教学质量。总之,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改革教学的一种方式,也是缓解职业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的有效手段,是国家培育高质量技能大师的必经之路。校企合作下的实践教学改革可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韩春艳.基于校企合作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37-38.

[2]刘升福.工科背景下管理学科“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1):13-14.

[3]郭谆钦,王承文.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18):134-135.

[4]陆丽娜.“校企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船舶职业教育,2018(6):12-13.

[5]廖維奇.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项目驱动法”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5(17):54-56.

◎编辑 武生智

作者:邵俊

课程教学改革下的模具设计论文 篇3:

网络环境下冲压模具设计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的迅速发展,多媒体网络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便利的条件,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成为研究的热点。基于网络环境的冲压模具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研究a,既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本文阐述了网络环境下模具设计专业学生针对冲压模具设计这门课程自主学习的特点、理论依据和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冲压模具设计 自主学习

1.引言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们能力和创造性的工具。信息技术不仅拓展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而且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新的教学理念提供了技术支撑,使模具设计教学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冲压模具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一门课程,学生除了必须具有一定的时间经验外,还要具备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信息技术与模具设计教学整合,是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热点和重点问题,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学习领域的深刻革命,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1]。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学习观念上从单纯获取知识与文凭向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与追求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转变;二是在学习策略上从机械性的被动学习向研究型、探索型和效益型的主动学习转变;三是在学习媒体选择上从线性的文字媒体向非线性的超文本转变;四是在学习组织形式上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以自主学习为主,辅之合作学习的方式转变。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心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学”为中心成为网络环境下的全新的学习模式。因此构建具有实践意义的自主学习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2.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利用网络优势,在课余时间,通过互联网,学习模具设计的理论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讲的内容,学生一时不一定能全面掌握和了解,此时,教师需通过启发、引导、点拨,让学生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与心情,用探究的方法,自主参与课后的学习,从而达到解决疑问,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目的。自主学习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是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因为网络能解决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使教师实现异步指导。因此,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教师关键要设计一个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网络掌握大量的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愿望,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树立“自主学习观”。

3.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网络环境开展自主性学习,让学生“自主”唤醒和激发主动参与的意识,掌握认知策略,发挥选择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1网络环境下基于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

个性化自主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最重要的学习方式[2],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的进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背景知识、学习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差异。而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无暇顾及学生接受能力存在差异的现象,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随着校园网络的进一步普及,计算机的交互性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用校园网、多媒体电化教室、多功能电子网络教室,可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当学生不满足于老师的课堂教学现状时,当老师应付不了学生大量的、集中的、同时的又是个别的学习需要时,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来选择运用信息技术满足自身的学习需要。例如,在学习带凸缘边拉深件展开尺寸计算时,为了保证各次拉深时凸缘边尺寸不变,在计算第二次工序时,需多计算3.5%(其余1.5%的材料返还回凸缘),第三次拉深时多拉入的材料为2%(其余1.5%的材料返还回凸缘),第四次拉深时多拉入的材料为1%(其余1%的材料返还回凸缘)。这种计算同学们往往一时不能理解。此时,老师可以利用网络,调用教学资源中的各种素材,如文本、动画、视频、图片、教师个人网站、资料库等,设计出灵活多样的事例和方法[3],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策略,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巩固学习的内容,解决学习的疑惑,了解不同的观点,掌握不同的方法。根据需要,教师也可以自己设计、制作课件,发到服务器终端共享,以实施对学生面广量大的指导。

3.2网络环境下创建基于协作的自主学习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能力及竞争和合作能力。学生之间可以不直接面对,而是通过网络把分散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学生利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像等各种符号,可加强互相交流,促进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调动参与积极性、主动性。每一个小组成员都会非常认真地学习、探寻,然后根据自己的搜索结果,谈谈自己的操作方法,可数次甚至数十次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下次课堂教学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最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地加以分析归纳。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协作式自主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到倒装复合模结构式时,通过短短的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大部分学生基本能理解其功能、结构和原理,但还有些学生一时不能完全理解。为了让学生清晰地掌握复合模具的典型结构,我对学生进行了分组,使学优生与学困生搭配。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下,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知识点,并不断参与讨论,迅速完成了学习任务。

3.3网络环境下创建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方式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教师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进行任务驱动,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使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完成任务。网络环境中有大量的信息,教师与学生拥有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更多的时候,学生了解掌握的信息可能比教师还要多。教师逐步失去以往占有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势,不可能再依赖现成的知识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将转变为如何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筛选、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输入关键词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到的相关网页资料可能会多达数百上千条,这是教参望尘莫及的。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学,能冲破课本的束缚,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和必要的信息技术帮助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在讲到侧刃定距时,不管老师怎么比喻,仍会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此时老师可布置任务,让学生上网查询精品课程的网站,从中找出答案。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可找到相关词条,打开后会发现里面有相关的侧刃定距的动画演示,就会了解什么是侧刃定距。

3.4网络环境下基于游戏的自主学习方式

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较薄弱的特征,教师可设计基于游戏的自主学习方式。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同时,它还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更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为学生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提供理想的条件。必要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以引导,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们都融合进角色之中,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知识,训练技能,了解方法,培养情感。

4.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途经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指以网络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习,学生提高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4.1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学习材料

这是学生利用网络使用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课内学习的内容有限,距离现实比较远,学生往往借助于网络将课内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利用网络虽然目前不能代替图书馆,但网络的确有图书馆所不具备的功能,如查询的快捷性、资源整理的便利性、资讯即时性都胜于图书馆。

4.2利用网络工具进行自主探究

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共享得以实现,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学生可根据所作出的猜想,利用教师创设提供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交互功能强的网络资源和必要实物、学具,在小组学习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求客观真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探究,是知识的发现者。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网络资源库上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独立地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随机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教师则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指导者,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的创造性。

4.3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学习交流

这是学生自主学习常常用到的学习方式。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许多问题不能深入开展,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充分,而网络能弥补课堂的不足,学生通过人机协作,在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将各自学习的结果进行网络交流。网络不但能提供师生、生生进一步交流的渠道,而且能使交流变得平等融洽,减少心理负担。

4.4利用网络工具展开自我学习的评价

网络不仅有丰富的资源,而且有许多提供学习的工具,特别是教师制作的专题网站,具有很强的学习功能,例如,学生可以发布作品供他人交流评议,而专题网的测试功能由于反应及时,不需要教师批改,可以方便学生自主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5.结语

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学生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探究、发现、创造、展示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增强完成任务的信心,有利于保持学习的兴趣,更能全面有效地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由于这种学习方式重视认知过程的学生主体,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5.1教学环境发生了转变

网络化教学是在网络化教室内进行的,虽然表面上没有摆脱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模式,但网络化教学所创设的教学环境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局域网和互联网的优势,创设丰富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或问题情境,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相关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思考[4]。网络化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不仅是要告诉学生这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整合、探索其原因,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产生有意义的建构学习。

5.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由以听教师讲为主转变为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

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5.3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接受知识的“配角”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主角”,学习也不再是教师强加给的负担,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手中,有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

5.4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利用网络环境,学生能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课程和学习资源,不受时空和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平台,获得高质量的课程相关信息,并融入学习中,有助于发现知识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培养创新能力。

5.5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游泽清.现代教育技术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2]邓桂冰.关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方式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1):98-99.

[3]朱正才.高职院校项目制教学改革探析[J].文教资料,2002,(6):235-237.

[4]谢幼如.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4.

本文系2010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编号:15827)。

作者:朱正才

上一篇:社会监督体系下的社会保险论文下一篇:二氧化碳排放权衡博弈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