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下的特殊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英国现代学徒制下的弱势群体学徒额外支持体系是指培训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为帮助弱势群体成功应聘学徒而提供的额外资助和相关支持。该体系在英国政府的政策激励下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优质的培训机会和良好的就业环境,保障每个公民平等地享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体现了英国现代学徒制的人文关怀,同时促进英国学徒制体系更加完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文关怀下的特殊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人文关怀下的特殊教育论文 篇1:

高校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的理论和实践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理论和实践

摘 要: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中心,也是开展高校人文关怀服务的重要载体。文章首先阐述了研究高校图书馆开展人文关怀服务的背景和意义,然后结合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工作,阐述了在高校图书馆开展人文关怀服务的内容、方法和实践。

收稿日期:2014-12-17

作者简介:徐梅娟(1962—),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教授;周东升(1966—),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教授。

*本文系2013年江苏省教学改革重点课题“高校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模式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jsjg086。

当信息化社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时,有形与无形、实体与虚拟相融合便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特有的属性,同时,也标志着数字化图书馆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图书馆承载信息的载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给图书馆领域带来了极大便利,此时,图书馆领域呼唤人文关怀的服务精神更加强烈。这是因为,科学技术仅仅提供了可利用的工具,而真正实现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原动力却是图书馆深切的人文关怀。[1]2000年以前,国内图书馆领域研究人文关怀服务的文章很少,从2000年至今,尤其是近五年,图书馆领域人文关怀服务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但多以理论研究为主,系统研究高校图书馆(特别是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的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的论文几乎没有。从图书馆服务的对象来看,目前在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的5,000多名大学生中,有各类残障大学生700多人,其中聋人大学生550人,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服务是摆在人们面前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在具有博爱精神教育理念支撑下的南京特教学院里,一方面,图书馆技术化、数字化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另一方面,服务对象需求的特殊性和多样化,使得开展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体系的建构及实践研究更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1 高校图书馆加强人文关怀服务的意义

1.1 人文关怀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基本理念

所谓人文关怀,是指以人为本,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2]所谓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主要是指对读者或用户自身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文化知识需求和精神心理问题的关注、探索、指点和解答,为读者的文献信息提供保障并营造一种充满人性化的读书学习环境。[3]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对象主要是读者(包括残障学生)。对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①从理论层面上讲,将丰富高校图书馆开展人文关怀的服务范围、对象及理念。②从实践方面来说,是实现学院“博爱塑魂”办学理念的要求,更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让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圆梦”的题中之意。

1.2 为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提供范例和样本

笔者从高校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体系建构的六个层面出发,结合学院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的实践,展开对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体系的全方位研究。本研究旨在为教学科研工作者和学习者(包括残障大学生)提供人性化服务,为高校图书馆服务提供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可操作的新的范例和样本,因此,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1.3 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

高校人文关怀服务精神的培育,建立在对图书馆服务主体队伍的长期熏陶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素质,改善学院图书馆在服务中存在的不足、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将极大地提升图书馆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2 人文关怀服务体系建构的内容、方法与实践

2.1 加强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理论建设

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理论建设具体内容主要包括:馆员职业道德建设、图书馆规章制度建设、图书馆建筑及布局的人性化、图书馆馆风建设等图书馆人文环境和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设以及高校图书馆人文关怀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和构建等。在体系建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人文精神与现代科学精神的关系以及人文关怀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和统一的问题。笔者认为,人文关怀的服务主体是读者,包括残障大学生。为所有读者提供全面、周到、合适的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追求,是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要求,是社会公平、公正的体现。

2.2 加强图书馆弘扬人文精神的环境建设

实体图书馆的“形”和“神”是已经被人们普遍认识的一种人文精神的标志。图书馆的学习空间、文化空间和人文环境空间的重要性在这个网络化时代里弥足珍贵。图书馆里的一物一景、一情一境无不包含着人文精神底蕴。作为承担着特殊社会责任的图书馆,为读者(包括残障大学生)建设一个既能满足一般读者群体,更适合于特殊读者群体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环境具有典型和示范意义。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所在学院以“博爱塑魂”的办学理念为宗旨,以探索独具特色的图书馆人文环境建设为目标,塑形象环境建设之标,立人文关怀环境之本,把“博爱”融入图书馆的每一个角落。例如,学院图书馆主体建筑正面墙上用手语、盲文和汉语写着校训“博爱、自强、求实、创新”,图书馆大厅左侧用盲文书写着“我爱你”,右侧是百爱墙。此外,馆内还有盲道和全国唯一的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图书馆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特殊教育的知识和元素,形成了一种“神形兼备”的人文关怀服务环境。

2.3 加强推行图书馆平等服务建设

高校图书馆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的核心价值的体现,并不排斥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机构的“知识适配器”的人文价值弘扬。现代图书馆在知识传播与学科服务上关于平等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但表现在读者(包括残障人士)资格权利、资源拥有权利、享受服务权利、执行制度的义务上,还表现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马斯洛需求”层次个性化服务之中。在实践中,图书馆从残障大学生的需求出发,建立了盲人阅览室、盲人电影院、盲人普通话测试中心,而且盲人可以使用计算机上网学习,真正实现了信息无障碍传递。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经过培训和学习,熟练掌握了常用手语,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要。

2.4 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建构

文献信息资源是高校图书馆为读者(包括各类残障大学生)提供服务的根本,构建图书馆文献资源体系时应符合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不但要把能够满足读者(包括各类残障大学生)的需求作为文献资源建设价值目标的考量,还要把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落实到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的语种类型和学科分布上,更应表现在载体形态和适应图书馆多元化价值体系实现上。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在实践中,笔者所在学院图书馆开发了特殊教育特色数据库,建立了特殊教育资源库、特殊教育电影资料库,资料室期刊涵盖了关于特殊教育的所有期刊。图书馆深入探索“人文化资源建设”的方法和范式,从宏观定性、微观量化等多维视角拓展图书馆资源建设,已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

2.5 加强图书馆服务主体队伍素质建设

读者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体,是图书馆赖以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图书馆全部功能的发挥,要靠图书馆服务主体的创造性劳动得以实现。图书馆的人文关怀,说到底是图书馆的“人文化”,是图书馆人的“人性化”。 在实践中,笔者所在学院图书馆通过开办特殊教育知识培训班,让馆员了解特殊需要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通过举办手语培训班,提高全体馆员为聋人大学生服务的水平;以建设“文化图书馆”为切入点,构建图书馆主体“人文素质指标”,明确图书馆人的道德修养、文化素养、知识涵养和处世教养。总之,图书馆通过给图书馆员工不断灌输“人文营养”,从根本上确保人文关怀的实施。

2.6 加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建设

人文精神指导着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推进了高校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弘扬。笔者所在学院图书馆对图书馆运行数据(例如教师读者、学生读者,聋人读者、肢体残障读者等的文献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旨在理解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创新针对性、个性化的人文化服务理念和方式,为不同类型读者提供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

3 结语

高校图书馆开展人文关怀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无论是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操作都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和解决。笔者所在图书馆追求的目标是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图书馆人文关怀服务体系,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瑞祥等.浅谈图书馆人文关怀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9):74.

[2] 刘玉明,李雪莲,徐若冰.论科技期刊编校过程中的人文关怀[J].哈尔滨学报,2008(7):115-117.

[3] 石 卫.现代技术条件下高校图书馆人文关怀思考[J].现代管理,2009(9):208.

(编校:周雪芹)

作者:徐梅娟 周东升

人文关怀下的特殊教育论文 篇2:

英国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弱势群体学徒额外支持体系研究

摘   要:英国现代学徒制下的弱势群体学徒额外支持体系是指培训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为帮助弱势群体成功应聘学徒而提供的额外资助和相关支持。该体系在英国政府的政策激励下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优质的培训机会和良好的就业环境,保障每个公民平等地享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体现了英国现代学徒制的人文关怀,同时促进英国学徒制体系更加完善。

关键词:英国现代学徒制;弱势群体;职业教育;学徒额外支持体系

英国现代学徒制中的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两类人群:一类是学习障碍者或残障人士(Learning difficulty or disability,LDD),具体表现为社交困难、中度和严重学习困难、阅读障碍、脑伤或疾病所致的计算障碍等;另一类是指需要社会保障支持的人群,如有心理健康问题、经济困难、处于不稳定的家庭生活中的人群。近年来,英国政府希望通过额外支持体系来提高弱势群体学徒的比率,预计到2020年弱势群体参与学徒制的比率由2016-2017年度的10%左右提升至20%[1],达到参与学徒制总人数的11.9%[2]。因此,英国政府拓宽学徒制的准入渠道和资助范围,降低对弱势群体学徒的资格审查和能力要求,从而推进学徒制的均衡发展。

一、体系构建的背景

近年来,为构建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弱势群体学徒的额外支持体系,英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积极参与。

(一)政府的政策支持

2012年,英国私人企业家兼教育家道格·理查德(Doug Richard)接受委托调查英国学徒制的发展状况,并发表了《理查德评论》报告(Richard Review)[3]。该报告描述了英国学徒制改革的状况,为政府学徒制改革提出了建议。为回应《理查德评论》提出的问题,英国政府也随即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承诺在2017年4月引入学徒税(Apprenticeship Levy),确保培训机构和企业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并对弱势群体的学徒支持做出更多的投资。根据2015年的《英国学徒:2020年愿景》[4],英国政府提出了一个学徒发展规划:在2020年之前提供300万个优质的学徒制岗位,增加学徒的培养数量;明确要求关注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调动培训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学徒制的积极性;确保专项经费的公平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的作用;提升学徒的培养质量。2016年10月,英国教育部的《学徒资助政策报告》[5]明确提出,针对那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弱势群体学徒给予额外支持,以满足其所需的额外培训费用。英国政府探索更简单、公平和高效的学徒制资助体系,决定只保留现行资助制度的简化版本,并提供至少相同水平的资金作为额外培训费用,以资助那些来自贫困地区的人群,力争以最好的方式支持不同背景的个体成为学徒,构建弱势群体学徒额外支持体系。

英国教育部在2017年5月实施的新资助办法中完善了学徒资助体系,加大了对残障人士学徒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资助,重点支持25岁以下的年轻人参与学徒制,满足弱势群体的学习和社会保障需求,加快弱势地区学徒制的发展速度,最终建立起多层次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同年教育部制定的《英国学徒标准》对学徒基本技能的最低要求做了相应的修改,免除了对学习障碍者和残障学徒英语、数学水平的最低要求,充分考虑了具有学习障碍和需要社会支持的学徒的现实情况,体现了学徒制的内在吸引力以及参与形式的灵活性。[6]

(二)专门工作小组和国家学徒服务机构的支持

为探索如何帮助学习障碍者等弱势群体成为学徒,2016年英国残障人士事务部成立了专门工作小组,调查利益相关群体,了解影响弱势群体成为学徒和完成学徒期的关键因素;找出有助于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和提高弱势群体参与学徒制的解决方案;对商业、创新和技能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Innovation and Skills,BIS)与工作和津贴部(Department for Work & Pensions,DWP)等政府部門提出改进学徒制的具体建议和优先事项,倡导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针对弱势群体学徒调整所需的英语和数学水平的最低标准,提供资金和财政支持,建立新的学徒制资助模式。通过残障者自信活动(Disability Confident Campaign)鼓励企业增加学徒岗位,评价为解决弱势群体参与学徒制的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考察外部因素对学习障碍者或残障学徒的影响,提高弱势群体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率(目前6.8%左右)。为扩大弱势群体参与学徒制,企业应取消“不必要的规定”,支持学习障碍者或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学徒成功就业,以提高弱势群体的独立性。[7]

国家学徒服务机构(The National Apprenticeship Service,NAS)积极协调政府部门、培训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致力于为各类人群参加学徒制提供平等的机会,尤其关注16~24岁的学习障碍者和残障人士。根据NAS研究,学徒候选人按照学徒制框架要求成功获得学徒资格的比例由2005-2006学年的55.3%上升到2010-2011学年的73.8%,其中学习障碍者和残障人士候选人同期成功获得学徒资格的比例由49.5%上升至69.9%。参与学徒制的弱势群体候选人积极进取,不断缩小与普通人群的差距。

(三)培训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举措

培训机构通过评估识别弱势群体学徒的额外需求,尤其是那些与学习直接相关的需求。很多培训机构都设有专职评审员,负责监督初步评估,并为学徒在整个学徒期制订支持计划。针对有学习障碍的学徒,培训机构顾问会对其单独访谈,以了解他们的喜好、学习障碍、先前的经历等,为他们制订合适的学徒期学习计划。

培训机构和企业主要通过教育和技能资助机构(Education Skills Funding Agency,ESFA)进行资助,考虑学徒的各类额外需求,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为学徒提供个性化支持服务。

二、弱势群体学徒需求的类型

大多数培训机构和企业不愿使用相对固定的形式对弱势群体学徒进行额外资助,而是强调根据不同类型的学徒所需支持的程度逐一考虑。因此,培训机构和企业主要支持拥有以下两种类型的额外需求的学徒。

(一)学习支持需求

学徒为满足自身学习所需要的支持,被称为“学习支持需求”(learning support needs)。学习支持需求类型的学徒分为3类:其一,被认定为有学习障碍或残障的学徒,即学习障碍者或残障学徒已被正式认定并具有支持依据,如参加教育保健和护理计划、特殊教育需求声明或学习障碍评价;其二,未被认定为学习障碍者或残障的学徒,尽管学徒已被识别出有学习障碍,但没有被正式认定,同时这类学徒也没有相应的支持依据表明自身参加教育保健和护理计划、具有特殊教育需求声明或学习障碍评价;其三学徒未被认定为有学习障碍,但为满足学徒制规定的学习要求而需要额外的支持服务,如学徒可能被英语和数学的学习问题困扰,可能患有心理健康问题等。

(二)社会保障支持需求

除了获得额外学习支持外,一些弱势群体学徒需要社会保障支持,这类需求被称为“社会保障支持需求”(social or safeguarding support needs)。具有以下几种问题的学徒需要社会保障支持,如心理健康问题、经济困难、缺乏社会支持、在不稳定或不可预知的家庭生活、有无家可归的经历、有犯罪记录等。这类群体一般是个人、社会、经济等因素使他们处于社会不利处境,包括经济困难、不安全的住房条件、缺乏家庭支持等。另外,心理健康问题也是社会和保障支持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弱势群体学徒需求的识别

在弱势群体学徒额外支持体系中,对他们需求的識别往往由培训机构和企业来承担,他们通过观察学徒的行为表现来确定其需求。培训机构倾向于在招聘学徒的过程中使用证据评估(如要求学徒提供曾经参加的教育保健和护理计划)和正式测试(如功能性技能评估)相结合的方式,既可以识别学徒额外的学习支持需求,也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学徒的家庭生活识别他们所需的社会保障支持需求。企业也可以识别学徒的额外学习支持需求,例如学习障碍已经影响到学徒的工作培训效果或工作能力时。如果有学徒的许可,学徒的部门经理将成为提供额外支持服务的导师。

(一)学徒制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

在开始学徒项目之前,培训机构和企业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徒的学习支持需求和社会保障支持需求,主要包括招聘和评估。

1.招聘

培训机构和企业了解学徒学习支持需求的关键方式是招聘,主要采用以下3种形式。

·企业雇主主导招聘(employer-led recruitment):企业招聘的新学徒希望在学徒制开始阶段申请额外支持,雇主主导整个招聘流程。

·培训机构主导招聘(provider-led recruitment):培训机构主导招聘流程和筛选过程,有时需要对学徒进行面试。

·合作伙伴主导招聘(partner-led recruitment):培训机构和企业与合作伙伴(如地方当局、学校或慈善机构)合作,以便为有学习障碍学徒或残障学徒、需要社会保障支持的学徒提供具体和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英国教育部的“学习和工作研究所”(Learning and Work Institute)的调查问卷[8]显示,培训机构或企业主要采用培训机构或雇主主导的招聘方式,约有1/3的培训机构参与了至少一项有针对性的合作伙伴主导型招聘活动,其中包括与工作中心、青年就业能力服务中心或慈善机构的合作。与地方当局、当地学校和慈善机构密切合作被视为拓宽学徒制的理想途径,尤其是针对那些需要社会保障支持的学徒候选人。很多培训机构还鼓励候选人在申请和面试时提供需要额外支持的自我声明,但也会出现一些候选人由于担心受到歧视而不申报的情况。

2.评估

在评估阶段,有学习支持需求的学徒主要由培训机构通过功能性技能测试或工作记忆评估来识别,可以有效识别患有诵读困难症等学习障碍的学徒。对于许多未认定的学习障碍或残障人士,正式诊断很难进行,因为这涉及支付外部专家的测试费,或学徒可能根本不想参与测试。当培训机构认为测试对学徒有利时,培训机构愿意与相关专家合作,并支付正式测试的费用。通常培训机构率先进行评估工作,企业再依据评估结果向学徒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

当识别和评估需要社会保障支持的学徒时,一些培训机构在最初的评估阶段使用需求分析筛选器(analysis screener),采用围绕关键问题讨论的形式进行评估。筛选器可以使得培训机构获取学徒的社会背景、个人情况信息(是否已被地方当局关注、是否参与了社会护理系统、家人和朋友对他们的照顾与支持情况等)和学习需求(是否意识到自身的学习障碍、是否参加护理计划等)。然而,培训机构和企业发现在前期准备阶段较难识别需要社会保障支持的学徒,往往在后续阶段可逐渐明朗。

(二)学徒制项目的进行阶段

许多需要学习支持和社会保障支持的学徒往往是在学徒期课程开始之后被确定的,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学徒通常选择在他们与培训机构和企业雇主的关系处得更融洽时,提出额外支持的要求。

部分学徒由于担心培训机构和企业因未充分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愿在学徒初期就声称他们需要额外支持,往往选择在更好地融入培训机构和企业之后申请,并认为此时这些要求被满足的几率更大。因此,在整个学徒期间,为打消学徒的这种顾虑,培训机构和企业经常采取定期会议、更换评审员以及导师的形式为学徒提供申请机会。如果学徒被识别或标记出有学习障碍,培训机构将为其新建一个名为“补充报告请求”的专门文档,学徒的技能导师将填写该部分内容,培训机构依据学徒实际情况提供相应支持。

·随着学徒逐步完成有关评估和课程作业,他们的学习支持需求日渐清晰。

大多数培训机构通常未能及时发现学徒的额外学习需求,直到学徒提交了课程作业或参加了评估。然而,企业可以在学徒的工作学习中有效确定学徒的额外支持需求,这些需求常常是培训机构所不知道的。

·学徒在参与项目过程中,其需求情况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一些培训机构和企业意识到学徒的需求情况可能在学徒课程期间随时改变,因此密切关注学徒的进展并与其保持经常性的接触,确保在学徒需要时可以为其及时提供必要的额外支持。

培训机构和企业在确定学徒需要额外支持需求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一些学徒因为害怕被打上不良的烙印或遭受歧视而没有申报。此外,学徒有时并不知道自己确实存在学习障碍,可能在过去未被识别,或者他们没有证据表明有这种需要等。

四、额外需求支持的有效方式

培训机构和企业倾向于根据学徒的特定需求和评估结果提供相应的支持方式,而不愿采用“一刀切”的支持方案。他们认为在满足学徒的特定需求后,学徒才更有可能参与并成功完成学徒项目。培训机构和企业在遵循“以正确的数量和方式给予学徒支持”原则的基础上,为学徒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和额外支持,否则就可能出现高于或低于学徒额外需求的状况。

(一)学习需求支持的方式

对于有学习需求的学徒,培训机构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为学徒提供额外的一对一辅导,帮助他们完成评估,掌握实用性技能;

·支付必要的专业评估和支持费用;

·结合学徒的工作场所或特定环境,为他们提供英语和数学的语境化教学;

·允许学徒用更多的时间参加考试;

·使用自适应技术(adaptive technologies);

·鼓励使用不同顏色的墨水、笔、纸等用品;

·为工作场所过程和系统提供适应性支持;

·提供有关额外学习需求的培训;

·为内部员工提供最佳实践培训;

·提供伙伴系统(buddy system)。

培训机构意识到所提供的额外学习支持其实是一种提升工作效果的“标准实践”(standard practice)。尽管最普遍的支持方式是额外的一对一辅导和利用专家资源,但大多数培训机构采用多种方法的组合以更好地满足学徒的额外需要,保证每个学徒都得到个性化的支持方案,并以此作为提供资金支持的证据,同时注重探索有效的新实践、新方法、新技术等额外支持资源。各类支持主要通过学徒导师、评估员和基于培训机构的技能顾问来传递。由于有更多额外支持需求的学徒可能会受益于更多的专家支持,因此,培训机构已经与能够提供这种支持的专家组织建立了联系,尤其是专门从事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症研究和治疗的专家。此外,一些培训机构与外部支持的就业专家一起工作,以便了解如何在工作场所更好地支持学习障碍者或残障学徒。

企业在支持学徒的学习需求时,通常采用以下方法的组合。

·提供一个详细的归纳过程,让学徒充分了解他们可以得到何种支持;

·允许学徒用更多的时间来制定计划和完成任务;

·提供导师支持或榜样示范;

·为提高就业能力提供支持和培训;

·提供充足时间让学徒与导师共处;

·与现有员工合作,确保员工理解并支持学徒的需要;

·进行工作分解和提供灵活性的工作轮换;

·借助多种途径提高学徒的实际适应能力。

为更好地解决学徒的学习需求,大多数培训机构与企业密切合作,支持学徒调整工作岗位。有时候第三方机构可能介入多方合作,第三方就业服务机构直接或通过学校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性就业服务,帮助他们获得有偿就业,支持他们培养必要的技能和信心,提供职业指导,帮助个人参加适合自身发展的不同类型的学徒岗位。例如,就业服务机构向雇主提供可供使用的多种资金来源,并提供培训以确保学徒获得充分支持,这有助于形成可持续性的支持体系范本,促成多方共建“就业支持服务伙伴关系”。

(二)社会保障需求支持的方式

依据学徒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需求,培训机构和企业为学徒提供了广泛的支持措施,双方提供的支持类型往往相似。

·由导师、评估员、额外的支持人员和人力资源团队提供一对一支持、指导和保障;

·提供顾问和伙伴支持;

·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提供旅行、住房和食物补贴;

·为学徒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和时间表;

·提供就业能力支持;

·为资金管理问题提供建议和指导;

·为学徒课程提供笔记本电脑等设备。

培训机构和企业结合学徒各自的实际情况采用一系列组合措施以确保他们提供的支持是最佳方案。当企业或培训机构没有合适的支持措施和资源时,可以通过第三方机构的参与来帮助学徒。例如,一些慈善组织专门为各类有学习障碍的人提供培训机会,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指导经验,在培训机构和企业之间充当联络人,提出帮助弱势群体学徒的最佳实践方案和获得资助的资金来源等合理化建议。有的慈善组织还直接参加健康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学徒支持项目,具体负责招聘学徒和为培训导师支付专项工作经费等活动。

五、额外支持资金的获得与使用

随着现代学徒制的不断改革创新,英国于2017年5月启动了新的学徒资助模式,主要包括以下3种类型:针对有学习障碍的人士或残障人士,规定年龄在19~24岁的学徒在参加教育健康和护理计划时,其企业和培训机构将获得英国教育部每年1000英镑的补助,同时培训机构每月提供150英镑的额外学习支持,以满足学徒在完成规定学习目标时所需的费用;针对贫困地区的学徒,新的资助政策整合了各类标准和框架,同时英国教育部致力于审查向培训机构提供的款项,以支持来自贫困地区的学徒;其他资金来源支持,包括一些专业支持机构的资助或者个人为学徒提供资助,以帮助残障人士、健康状况或心理状况不佳的人群,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一)资助学习障碍学徒和残障学徒

大约1/3的培训机构目前未针对学习障碍学徒和残障学徒申请额外的学习支持资金,因为他们不知道何种证据能符合教育和技能资助机构所规定的条件。因此,培训机构和企业建议教育和技能资助机构提供以下类型的信息作为参考样式:详细说明可用资金的类型和相应的培训机构;明确资金所针对的额外支持类型和申请资格的具体限制;概述不同种类的资金对应的额外支持类型,并规定不允许使用资金的情况;根据审计要求和其他相关规定,明确各类支持信息和有关证据。

(二)资助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徒

大多数培训机构和企业不要求为这类学徒提供额外的学习支持,因为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的资格标准不确定,明确心理健康问题对学习产生的具体影响是具有挑战性的证明。心理健康支持是一个日益增长的需求,可能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一些培训机构和企业质疑他们满足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需要应达到何种程度,有时需要相关专业知识。

六、结语

随着英国现代学徒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培训机构和企业也会积极响应,持续不断地为有额外支持需要的学徒提供支持。因此,培训机构建议应该采用更广泛的定义(例如学习需求和社会保障需求),以便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为学徒提供个性化的支持;运用于评估资助资格的筛选机制应被标准化,并作为学徒早期或后期评估的一部分。英国现代学徒制中的弱势群体学徒额外支持体系得以初步构建,并发挥着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英国现代学徒制改革向着均衡发展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Progress Report on the Apprenticeships Reform Programm[EB/OL].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707896/Progress_report_on_the_ Apprenticeships_Reform_Programme_May_2018.pdf,2018-05-28.

[2]Apprenticeship Reform Programme: Benefits Realisation Report[EB/OL].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705708/Apprenticeship_reform_ programme_-_Benefits_realisation_Feb_18_to_May_ 18.pdf, 2018-06-20.

[3]2012 Richard Review of Apprenticeships[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the-richard-review-of-apprenticeships, 2018-06-23.

[4]English Apprenticeships Our 2020 Vision[EB/OL].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482754/BIS-15-604-english-apprenticeships-our-2020-vision.pdf, 2018-05-15.

[5]Apprenticeship Funding in England from May 2018[EB/OL].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562401/Apprenticeship_funding_from_May_2018.pdf, 2018-06-18.

[6]Specification of Apprenticeship Standards for England[EB/OL].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 data/file/630068/Specification_of_Apprenticeship_ Standards_ for_England_.pdf, 2018-06-10.

[7]AU-Creating an Inclusive Apprenticeship Offer Report May 2012[EB/OL].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387040/AU-Creating-An-Inclusive-Apprenticeship-Offer-Report-May2012. pdf, 2018-04-15.

[8]Exploring the Funding and Support for Apprentices with Additional Support Needs[EB/OL].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697649/Exploring_the_funding_and_support_for_apprentices_ with_additional_support_needs.pdf, 2018-05-19.

編辑 王亭亭   校对 朱婷婷

作者:刘亮亮

人文关怀下的特殊教育论文 篇3: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自闭症的报道研究

关键词 人民日报微博;自闭症;内容分析;报道

基金项目:本文为武汉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团队建设项目“融媒体下的新媒体产业运营与创新团队”;武汉理工大学校级重点教研项目“基于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文科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可实现模式研究与实践”(w2020051)的阶段性成果。

自闭症(Autism)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儿童精神科医生莱奥·坎纳(Leo Kanner)提出的。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自闭症患者通常智力发育落后、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低下、很难对事物产生兴趣并伴有重复刻板的行为方式[1]。

1994年6月18日,《人民日报》首次报道自闭症,随后在多家重要报纸中都可以看到自闭症的“身影”,“雨人”“星星的孩子”“孤独天使”等词汇随之出现。那些人们无法通过自身经验直接了解的事物通常会通过媒体报道,以一种“拟态环境”的样貌再现,所以媒体对自闭症的报道、对患者形象的塑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受众对自闭症的认知、态度甚至行为。

新闻传播领域中关于自闭症的研究大都是基于纸媒、电视媒体等传统媒体相关新闻报道进行的,新媒体相关研究则处于空白。而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全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也是中国报道自闭症的先行者。所以,在新媒体时代,特别是微博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时,人民日报微博自注册以来同样吸引了庞大的粉丝群体和流量,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基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自闭症的报道进行研究,以对相关议题研究的缺失进行补充,并促进自闭症这一健康议题的传播和发展。
1 样本选择和类目建构

以“自闭症”“孤独症”“雨人”“星星的孩子”为关键词在人民日报微博中进行检索,将检索出的全部微博作为研究样本(2012年7月22日—2020年12月31日),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来研究自闭症相关报道。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将研究类目分为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形式、患者年龄层次。

1)报道数量:自闭症相关微博总数、年微博数和月微博数。

2)报道主题:

医疗科普:普及自闭症相关医学知识,包括患病原因、患病后的生活、干预措施、最新研究等。

宣传呼吁:呼吁关爱自闭症患者。

社会关爱:为自闭症患者提供帮助的个人、组织或活动,如募捐、慈善、公益、表演等报道。

天才患者:个别自闭症患者的天赋异禀。

患者相关人物故事:对患者亲属的心路历程、家庭压力、自闭症特教老师、自闭症儿童志愿者等的报道。

自闭症相关社会事件:自闭症患者走失、被遗弃等案件报道。

其他:无法归于以上六大主题的。

3)报道形式:运用何种形式报道自闭症及患者,包括纯文字、文字+图片、文字+图片+链接、文字+视频。

4)患者年龄层次:即报道中涉及自闭症患者所处的年龄阶段,包括未成年、成年、以上均涉及、未涉及四种。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报道数量

通过检索发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涉及自闭症及其患者的报道共53条(表1),仅占其微博总数的0.05%,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微博的自闭症报道处于边缘地位,对其关注度极低。

每年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相应的这一天相关微博数也较多。2016年自闭症相关报道的数量最多,共11篇。2012和2020年相关报道最少,分别只有1篇和2篇,其原因在于2012年7月22日为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注册时间,这一年总微博数偏少;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微博将报道重点放在了疫情及其防控上,因此自闭症相关微博较少。然而,在本就不多的自闭症报道中有5篇属同一事件或主题的重复报道,世界自闭症日当天的微博也有完全照搬前一年同时期的微博内容的现象;甚至有4篇微博错误使用“自闭”或“自闭症”,如“观看花园鳗防止自闭”“职场自闭症”“保姆ipad带娃,男童自闭了”等。自闭症为先天性疾病,而这些微博不符合自闭症医学解释,这就很容易误导受众,还会影响受众对自闭症的态度和看法。(以下研究以去掉4篇错误微博为前提)

2.2 报道主题

经统计(表2),自闭症相关人物故事的报道最多,为13篇。这类微博通常报道自闭症患者父母、家人对孩子的陪伴,所承担的生活压力以及遭受的挫折和困境等方面的内容,有时会在微博末尾附加募捐公益链接,为相关人士提供帮助。其次是医疗科普、自闭症相关社会事件主题报道,均为10篇。对自闭症医学知识的科普多集中在世界自闭症日前后,以借助节日契机唤起受众关注,对这一健康议题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以上三种主题均以自闭症或患者作为第一报道主题,显示出媒体的人文关怀;而相关社会事件则通常为自闭症儿童走失、被遗弃的报道,自闭症仅作为报道主体的某一特征出现,并非报道的第一主题。占比最少的是天才患者类主题,即将自闭症患者描述为某方面能力或技能异于常人的报道,仅4篇。对以上报道主题进行分析后,发现其存在以下问题。



2.2.1 主题单一

在自閉症相关微博中,向人们科普这一病症是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向公众展示相关人物的故事,体会其中的艰辛和不易,公益活动、志愿者、提供帮助的路人等能够唤起人们心底的那一份善良,并呼吁全社会共同关爱自闭症人士,消除误区和歧视。但从这些微博的点赞、评论、转发量来看,除世界自闭症日的微博相对比较受到受众关注外,其他相关微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较小,所以报道很难真正影响受众。自闭症患者本人的生存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婚恋问题等一直以来都是患者家属或其照料者实际关心的问题[2],相关报道却鲜少涉及,自闭症相关公共政策亦是对自闭症群体的重要保障,但同样极其缺乏此类主题报道。总体来说,人民日报微博自闭症报道面较窄,尚未真正做到为自闭症人群发声。

2.2.2 “天才”的刻板印象

如表2,描述自闭症患者本人生活状态的报道仅有4篇,且无一例外地都将患者刻画为某个方面能力超群的天才形象。然而,这种“孤岛能力”只为极少数患者所拥有,“自闭症儿童的优势能力通常偏向记忆和感官,其中有明显的特殊能力者不超过百分之十”[3],所以,天才形象的过分渲染与大多数自闭症患者的真实面貌是相悖的。即使自闭症患者拥有某种超凡能力,也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涵义,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可以利用该能力来谋生或求职或其他。这样的报道容易给人尤其是患者家属或照料者造成刻板印象,误以为自闭症患者总会有天才的那一面,而忽视真正的病情,固执于寻找患者身上的“天才之处”,从而导致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同时也易忽视患者个人的真正诉求。

2.2.3 缺乏后续报道

缺乏后续报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报道自闭症相关故事时,往往缺乏后续追踪。如对上海的一个店员全部为自闭症患者的孤独咖啡馆的报道,后续没有继续报道该咖啡馆的营业状况、患者是否因此得到进步、是否吸引了除志愿者外的其他顾客等问题,以及“天才患者”的天赋是否能够成为其谋生的手段等,这些片段化的报道很难引起受众对自闭症群体持续性、常态化的关注。第二,在自闭症儿童走失案件的报道中,通常会在微博末尾附上跳转至其他新闻网站或网络平台的链接,从而为受众提供更为详细的信息。但亦无后续报道,受众无法得知走失儿童是否被找到、走失原因为何等,虽然此类报道并非以自闭症为第一报道主题,但同样不利于自闭症患者形象的塑造。

2.3 报道形式

如表3,人民日报微博自闭症报道最常用的形式是“文字+图片”和“文字+图片+链接”,分别为15篇和14篇。这两种报道形式主要顺应微博本身特点,内容简短平快,符合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碎片化阅读的需要,且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适当的图文结合是受众当前喜闻乐见的获取信息的形式,但也因此难以实现深度阅读和了解。对此,人民日报微博对主题事件进行报道后,通常会在末尾附加链接,受众点击后即可跳转到内容更加详实的新闻网站,以满足受众深度阅读的需要。“文字+视频”的形式一般先用文字对所要报道的主题内容进行简短概括,视频成为信息内容传达的主要载体,视听传播的形式有利于吸引受众注意。纯文字的相关微博有10篇,均为转发微博,其中一篇微博在转发后附上募捐链接,号召受众参与自闭症公益慈善活动。但整体来看,人民日报微博自闭症报道的形式仅有以上四种,缺乏创新。

2.4 患者年龄层次

如表4,相关微博中涉及患者年龄层次最多的是未成年,共41篇;而涉及成年人的报道仅有4篇。因此,人民日报微博在报道对象的选择上具有明显的偏向性,未成年患者是其报道主体,而缺乏对成年患者的关注。由于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且儿童更加容易激发人们的同情,因此自闭症患儿通常是媒体重点报道和关注的对象,但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尤其是成年后,其社会交往、生活自理、就业、婚姻等问题愈发凸现出来,社会大众无法同等对待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成年自闭症患者的生存状况和境遇堪忧,而人民日报微博十分缺乏此方面的报道。
3 微博自闭症报道建议

3.1 转变观念,由健康议题向民生议题转变

大众媒介具有“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从而使这些问题引起公众重视的能力[4]。因此,要提高受众对自闭症相关信息关注度,首先应将其作为一种公共健康议题呈现在受众眼前。如上文分析,人民日报微博报道自闭症的时间集中在每年的世界自闭症日前后,其他月份的相关报道则很少,这不利于议题的设置,也很难影响受众议程。所以微博自闭症报道应把握好报道时机,以节日为契机,除了世界自闭症日外,也可抓住春节、全国助残日、儿童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时机。如,在父亲节或母亲节报道自闭症患者父母的故事,教师节可以报道自闭症特教老师的教育情况,亦可以在中华慈善日报道自闭症慈善公益活动开展状况等等。但同时也不仅仅局限于节日化报道,而应增加自闭症报道频率,形成常态化报道,逐渐将这一健康议题纳入受众议程之中。

同时,在报道过程中,观念要逐渐向民生议题转变。如今,自闭症问题已不再只是单纯的健康议题,更是社会问题、民生问题,除了慈善、救助、家庭等主题外,患者的生存、社交、教育等现实问题也应成为今后报道重点,关注他们实际生活中面临的难题,同时成年患者也应进入报道议程,增加成年患者报道比例。这就对微博编辑人员提出较高要求,在报道自闭症相关事件之前,应熟悉其基本医学知识,坚决杜绝对“自闭”或“自闭症”的误用,提升报道科学性和权威性;必要时还应涉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力求报道的准确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进行线下调研,了解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

3.2 多方面发力,丰富报道内容

自闭症患者应当享有普通人所拥有的一切权利并为社会接纳。自闭症微博报道只有丰富报道主题和内容,从相关的各个方面展开报道,才能促进受众对自闭症的理解和包容。首先,相关微博不仅要保持对自闭症知识的宣传普及,还应紧跟自闭症研究步伐,及时发现自闭症诊断、干预、康复等研究进展,同时注意引用的精确性,防止“听风就是雨”式的报道。同时应重点报道自闭症相关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已有政策和新出臺政策,这都需要微博编辑人员有极高的敏感度。其次,对于患者家属来说,比起特殊教育高昂费用的经济负担,令他们更为担忧的是整个社会环境,人们对自闭症的不理解和歧视[5]。所以报道应摒弃对自闭症群体“白痴天才”的模式化报道,代替以自闭症患者教育、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客观展现自闭症患者个人的真实面貌,增加普通患者本人故事,让受众多角度理解自闭症。最后,由于微博平台自身“短平快”的特点,很少可以进行深度报道,且缺乏后续追踪报道。所以微博也应重视事件后续内容的呈现,必要时附加链接,跳转至新闻网站、微信或其他平台进行深度阅读,让受众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结果乃至全过程。

3.3 创新报道形式

人民日报微博自闭症报道形式单一,采用最多的是微博本身最基本的形式——文字+图片,且每年世界自闭症日当天的微博内容同质化严重,甚至文字和图片内容均不变,只在报道时对“第×个世界自闭症日”稍加修改,这样的报道是无法深入受众内心的,所以微博自闭症报道亟需创新报道形式。可以利用微博的短视频分享功能对自闭症进行报道,适应受众的碎片化阅读,通过视频讲述自闭症患者的故事,充分发挥视听传播的功能,利用短视频引起受众的选择性注意和记忆,呼吁社会的包容的关爱;也可以進行漫画式报道,即将自闭症相关故事以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通俗易懂,刺激受众加深记忆;还可以制作H5新闻,置入自闭症元素,让受众通过互动加深对自闭症的了解。此外,VR新闻也能够通过自闭症患者本人视角来展现其一天的生活,让受众身临其境地体验自闭症患者的真实感受等。媒体具有舆论引导的作用,而微博作为新媒体时代的“公共领域”,应坚持为自闭症发声,提升自闭症患者话语权,多方面共同发力,引导人们对自闭症的认知、理解和接纳,为他们创造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
4 结语

人们无法对外部环境中的所有事物都保持直接性接触,只能通过媒体建构的拟态环境去感知,而大多数人对自闭症患者的了解就是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提供的拟态环境进行的,所以媒体对自闭症的报道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受众对自闭症的认知、看法和态度。媒体本质上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所以相关新闻报道应为自闭症患者搭建发声、获取理解和支持的平台,帮助消除社会的偏见与歧视。

参考文献

[1]徐云,杨健.自闭症早期发现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6):1023-1027.

[2]杨叶.自闭症群体的媒体形象分析:以《楚天都市报》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1):45-48,52.

[3]金恒.健康传播视野下大众媒体自闭症报道的议题呈现[D].上海:复旦大学,2011.

[4]张军芳.“议程设置”:内涵、衍变与反思[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2(10):111-118.

[5]吴玉,夏婉青.自闭症的媒介形象分析:以澎湃新闻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2):42-44.

作者:尹章池 闫雨

上一篇:财务会计下的管理会计论文下一篇:知识管理导向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