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类特殊学生教育课程

2024-04-08

八类特殊学生教育课程(通用8篇)

篇1:八类特殊学生教育课程

八类需特别关注学生课程

课程理念

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关心、爱护,使老师们更加关心爱护学生,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让家长、学生、教师亲身体验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办群众满意的教育。

课程目标

一、对家庭优越的学生让他们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宜,尊敬家长,珍惜劳动成果,各方面也要表现优秀。

二、学习优秀学生通过辅导让他们更加优秀,更加出类拔萃,改掉身上的小毛病,小问题,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对于家庭困难学生,从生活上进行帮助,树立信心,做到人穷志不穷,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使家庭富裕起来,克服自卑心理。

四、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多辅导,多鼓励,多表扬,让他们努力赶上。

五、对于单亲及父母双亡家庭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随班就读残疾儿童从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要多关心、多帮助,使他们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感到不孤单、不寂寞,安心学习。

课程内容与安排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做到领导重视,责任明确。教务处、发展处、团委、各级部、各任课教师齐抓共管,具体由教导处负责协调安排,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开展工作。通过学习,让全体教师提高认识,明确搞好八类需特别关注学生教育工作,是落实学生全面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和谐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建立完善学生成长导师制度,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配备一名合格的导师进行辅导,确定了“八类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导师职责。学期初,学校由分管领导组织各级部、各班主任逐班摸清八类学生情况,建立学生档案,做到一人一档,为他们配备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导师,广泛开展“师生共成长”活动。各位导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由各级部领导会同做好会诊工作,认真分析了各位同学的不同情况,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报请学校批准,具体开展实施。

三、确定八类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导师职责。

1.家庭贫困学生导师: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关注和鼓励,指导学生建立励志苦学的理想,并给予学习方面的指导。答疑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依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研讨对策。

2.学习优秀学生导师:指导学生学习定位,确立学习、特长发展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完善知识、能力结构,及时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随时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

3.学习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同时,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指导学生的学科知识发展。答疑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依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研讨对策。

4.单亲或父母双亡家庭学生导师: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给予学生心灵的温暖和关注,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给予学习方面的指导。答疑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依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及时与其家长或监护人联系,共同研讨教育对策。

四、组织导师培训班,提高导师们的业务素质。

组织导师们认真学习市、县有关的文件精神,让他们抽时间学习重温教育学、心理学、先进的教育方法,组织他们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提高导师们的业务素质,记好学习笔记,交流心得体会。

五、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

八类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在工作中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六、定期开展研讨活动,定期对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组织教研活动,研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们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各级部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召开学生会诊会议,级部主任、导师、任课教师坐在一起,对每个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制定下一步的教育方案。根据学校的规定,每位导师做到每周与学生谈话不少于一小时,发现学生的一点点进步都及时表扬鼓励,及时记录下学生的成长历程。学校及时做好检查督导工作,对教师们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比量化,要求教师们根据工作的体会感受,认真总结经验,撰写心得体会和论文。

七、及时总结经验,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导师们要及时总结有效的教育办法,每学期都要将典型的教育案例记录下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广大同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八、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为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特殊学生档案制度、家访联络制度、谈心与汇报制度、会诊制度、评比考核制度,通过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实施建议

一、主要教育方法及适用范围 1.思想引导法:适用于各类学生

导师通过启发、暗示、和创设情景,发现和了解受导学生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情况,利用换位思考、降低要求、平等接触、正面引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接纳自己。

2.学业辅导法:适用于学习优秀学生、学习困难学生

导师通过分析受导学生的学习状况,加强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辅导,帮助受导学生排除不良学习情绪,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学习意志品质,提高学习能力;最终解决学困生“想学、愿学、能学、学会以及会学”的问题。

3.生活指导法:适用于家庭优越学生、单亲及父母双亡家庭学生、留守儿童 导师通过校园生活指导、社会生活指导、家庭生活指导等指导受导学生科学安排日常生活和合理消费,帮助受导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生活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4.心理疏导法:适用于各类学生

学生的问题行为只是学生的成长出现了问题的一种外在症状。但是,问题的根源是什么,需要导师认真观察、反思、分析和解决。导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创设宽松的心里环境、鼓励受导学生自我表露,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指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力。二、八类学生的教育建议 1.对学习优秀生的培养(1)全力打造优等学生

首先,从思想上提出严格要求。对优秀生提出严格要求,教育他们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和“学无止境”的道理,使他们力戒骄傲自满。其次,在学习上给予格外关注。优秀生有较好的学习基础,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对他们像普通学生一般要求,他们不但学习水平不能进一步提高,而且往往会因骄傲自满而导致退步。因此,我们改变培养方式,通过开展分层次教学、分层次布置作业、分层次辅导、分层次考试等多种措施,鼓励和促进优秀生在学习上冒尖。另外,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拓展延伸性辅导,经过我们的努力,他们在理解能力、学科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优生适当加码,结合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对他们进行探索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使之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历次测试中增加开放题、探索题和研究题,让优生完成,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能力。

(2)用关爱架起感情桥梁,促进优秀生健康发展

优秀生有其学习成绩好、智力高、精力充沛等许多优势,但如不注意给予关心和爱护,有可能造成他们孤高自赏的性格,甚至会产生不良的心理阴影,所以我们对优秀生的思想动态也不能放任不管,也要倾注爱心和关注。

(3)用发展的观点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在这个崇尚张扬个性,倡导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不能仅以简单的分数衡量一个学生,对优秀生更是这样。我们要用多元价值判断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2.对学习困难生的培养

一是端正其学习态度,二是传授学习方法,三是个别辅导。多数学困生有个通病---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缺乏上进心。针对其具体情况,提供帮助。导师们知道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仅凭一、二次或数次谈话是办不到的,需要做大量的、细致的、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而且必须与家长取得联系,同抓共管。学困生中还有很少的一部分,成绩不好,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针对这一少部分学困生,尽心尽力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将事半功倍。无论是端正了态度的学困生,还是已掌握了科学方法的学困生,他们的知识层面离教学要求仍有一段距离,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仍会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的帮助。

3.对外来务工员工子女的教育

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以“塑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为契机,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工作:(1)增强爱心与责任

教师既是学生安全的教育者,也是学生安全的责任人。在平时工作中。注意做好“三个角色”:有爱心的教师、细心的教师、学生喜欢的教师。

(2)加强沟通与辅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到我们学校,看到当地的孩子幸福、快乐的生活,与自己相比,无论是经济条件、学习成绩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距,而且还有一个“外地人”的称号,使得他们自卑、胆怯,缺乏自信心。但是我们作为教师不能这样看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虽然有许多不足,但也不等于没有任何优点。其实,他们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能吃苦,爱劳动,朴实,独立生活能力强等。因此,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过程中,坚持表扬为主,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手段,保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尊心。竖立了 “只要进步,就是成功”的教育思路,不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成绩好坏、家庭环境如何,只要你努力了,进步了,就给予肯定和承认;在各种场合要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闪光之点,抓长处,扬长避短,激励他们自尊、自爱、自强。并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想方设法接近每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注意用自己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学生的情引导学生的行,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加强常规教育,促进好习惯的养成

学生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重在养成教育。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言,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尚未养成,问题相对较多,是教育工作中的关键,应着重在日常中进行训练。

课程实施

一、学期初,学校由分管领导组织各级部、各班主任逐班摸清八类学生情况,建立学生档案,做到一人一档,为他们配备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导师,广泛开展“师生共成长”活动.二、各位导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由各级部领导会同做好会诊工作,认真分析各位同学的不同情况,制定好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报请学校批准,具体开展实施。

1.召开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和家庭条件特别优越学生会议,了解这些学生的在家表现,及时搞好教师、家长的情况交流,建立教师、家长座谈录,填写学生成长记录。

2.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捐赠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一系列献爱心活动,召开全体教师动员大会,让全体教师积极参与。

3.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利用暑假进行生活体验,感受父母打工的辛苦。

4.以班级为单位动员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与学习困难学生“一帮一”结对子,让优秀学生订出帮扶学习计划,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5.对学习困难学生,学生与老师家长共同制定学生的个性成长档案。

6.组织单亲及父母双亡家庭学生举行座谈会,从生活上、学习上了解他们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

三、每位导师做到每周与学生谈话不少于一小时,发现学生的一点点进步都及时表扬鼓励,及时记录下学生的成长历程。

四、学校及时做好检查督导工作,对教师们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比量化,要求教师们根据工作的体会感受,认真总结经验,撰写心得体会和论文。

五、组织导师培训班,提高导师们的业务素质。组织导师们认真学习市、县有关的文件精神,让他们抽时间学习重温教育学、心理学、先进的教育方法,组织他们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提高导师们的业务素质,记好学习笔记,交流心得体会。

六、探索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八类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在工作中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七、定期开展研讨活动。组织教研活动,研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们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

八、及时总结经验,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导师们要及时总结有效的教育办法,每学期都要将典型的教育案例记录下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广大同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九、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为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特殊学生档案制度、家访联络制度、谈心与汇报制度、会诊制度、评比考核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促进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考核评价要求

一、对导师工作评价的重点是重视过程,参考效果。考核的重点内容包括导师的工作步骤、方法、态度、措施,总结体会等。考核的目的是通过与学生交朋友,关注学生成长,探索教育的方法和规律。

二、注重考查学生们的每一点进步。通过了解、座谈、考察的方式,了解学生们的成长、思想转变,从而对导师工作进行考察。

三、学年结束,学校将根据导师的工作情况给与适当奖励,并适当增加工作量,对成绩突出的导师在评优树先、职称聘任等方面优先考虑。

四、学年结束,评选一定数量的优秀导师。

篇2:八类特殊学生教育课程

近日,羊口中学强化措施,对特别需要帮助的八类学生群体(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单亲及父母双亡家庭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家庭条件特别优越学生、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学生)加强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学校全面开展家庭贫困学生、单亲及父母双亡学生的师生帮扶活动,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帮扶领导小组。发出人人献爱心的倡议书;

二是召开党员干部帮扶会议,实行“一帮一”结队子,制定具体、可行的“一帮一”师生帮扶表;

三、召开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和家庭条件特别优越学生会议,了解这些学生的在家表现,及时搞好教师、家长的情况交流,建立教师、家长座谈录,填写该生在家表现卡;

四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捐赠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一系列献爱心活动,召开全体教师动员大会,让全体教师积极参与;

五是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利用暑假进行生活体验,感受父母打工的辛苦,开学后每人交一篇心得交流。学校评选出优秀篇目予以表彰奖励;

六是以班级为单位动员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与学习困难学生“一帮一”结对子,让优秀学生订出帮扶学习计划,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七是对学习困难学生,学生与老师、家长共同制定学生的个性成长档案; 八是组织单亲及父母双亡家庭学生举行座谈会,从生活上、学习上了解他们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

篇3:八类特殊学生教育课程

一、发现问题

现象一:2012年5月30日, 全校师生沉浸在即将放假的喜悦之中。忽然, 一位班主任发现该班聋哑学生小雪 (化名) 不见了。经多方调查, 小雪是我校九年级的孩子, 即将毕业, 她家在比较落后的偏远山区。因为不愿意回到家里劳作以及轻信骗子说的话私自离校出走。

现象二:一天早上, 校长刚到办公室就得到一个消息:有几个学生早上吵闹着说, 早点不喜欢吃米线饵丝, 要吃蛋炒饭。

现象三:要过教师节了, 学校组织学生大扫除, 需要高年级的学生搬东西。结果一个学生也不愿意做, 和老师讲价钱, 要吃的甚至要钱。

现象四:儿童节到了, 为了防止学生吃坏肚子, 学校今年没有像往年一样发给小朋友蛋糕, 结果他们不高兴了。社会上爱心人士来学校送爱心, 和学生做游戏、送礼品, 同学们蜂拥而上, 一抢而空……

二、诊断与分析

出现以上种种情况, 让绝大多数老师觉得非常吃惊,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同时也在反思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才是对的?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 他们多数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 几乎所有认知来自于视觉。聋生由于生理上的障碍, 在他们身上存在着社会交往能力低下、自我意识不强、耐挫能力差等心理障碍问题。我校自建校以来一直使用全日制聋校教材并按照大纲严格制定课程设置进行教育教学, 这套教材一用就是二十几年一直没有改变。有好多社会性课程内容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迟迟没有进行更新、改革。如此一来, 我们教出的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还有计算能力, 但是却忽略了他们的思想教育和社会认知及与外界的沟通交往能力。封闭性教学模式造成了这些孩子除了学习以外, 没有其他的社会经验, 不懂得自尊、自爱, 不知道自力更生, 不知道如何接人待物, 不知道怎样辨别复杂社会的是非真假。

三、计划与行动

针对以上种种情况, 急需一些适合特殊学生的生活、生存类教材。我校从课程设置方面, 增加了社会活动和实践课。另外, 对聋部的语文、数学教材实行改革, 2014年还申报了市级重点课题《养成教育背景下聋校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组织课题组成员研究开发适应性课程。

第一, 创建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氛围。经调查, 学生长期住校, 平常接触人群只有老师和同学, 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必需的。我们开设了三生教育课程, 让孩子从小学会生活、生存, 懂得热爱自己的生命。另外每星期开设班会课和少先队 (团队) 课, 让班主任宣传安全知识, 和学生过集体生活, 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每月各班利用班级文化宣传 (包括黑板报、评比台、以及展示台) , 让学生从小知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懂得对社会感恩。“回归生活”与课程内容的选择, 实现特殊儿童的主体价值 (尊严、自由、创造和发展) 和人的回归。

第二, 丰富学生生活, 开设社会实践课程。低年级学生在老师带领下, 出学校体验生活、接触社会。比如:组织去超市购物、逛花街、春游秋游, 参观书画展、参加文艺演出、与友好单位联欢等。高年级的学生增加了职业实践体验:按摩店实习、职业学校打工、汽车修理店半工半读。通过这些活动, 一是锻炼了学生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二是让他们体会到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学会珍惜和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三是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及自身的价值。

第三, 从“教什么”向“学什么”转变。现有教材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使用的, 经过多方调查讨论, 我校把语文课文中一些艰涩难懂的删去, 教师自己从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选出课文代替。数学课本延长教学课时, 精讲细练, 让学生实实在在学习文化知识。

第四, 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对于聋生, 社会经验、接触人群、认知水平都与正常孩子不同。经过一线老师们多次讨论、研究, 决定开发一套适合我校学生的校本教材。于是, 由学校领导、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组成的课改组成立, 大家开始调查研究、参考文献、查阅资料、制定方案、设计内容、收集素材、制作PPT等, 用一年的时间, 制作出了校本教材。这本教材主要从学生生活、学习、日常行为规范、安全防范意识、与人交往、树立人生理想等方面来编写, 通过实验教学, 非常符合学生实际, 效果很好。

四、反思、总结

经过一年多的尝试, 我们发现学生有了非常大的转变。首先, 没有出现学生私自从学校或家里出逃现象了, 大家都多了防范意识。遇到社会上不良分子的短信引诱, 不再盲目相信别人, 懂得了不劳而获是不现实的, 要靠自己多学技能才能自强、自立。其次, 在老师的带动下, 大家逐渐喜欢劳动并且知道珍惜劳动成果。教室、走廊、操场、宿舍、食堂打扫得干干净净, 并能长期保持。再次, 遇到问题不再采取绝食、抵抗等方法, 而是和老师沟通,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另外, 孩子们学会了社交礼仪, 会和老师、来宾说你好、再见以及礼貌的让路, 接受别人馈赠时会说谢谢等。而让老师欣慰的是,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 对学生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促进。连续两次期末考试, 各班语文、数学成绩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平均分从四、五十分提高到了七、八十分, 及格率和优秀率也大幅提高。这一切的变化说明, 我校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

篇4:特殊教育课程设置之浅析

关键词:特殊教育;课程设置;课程目标

中外教育者对课程虽有不同的定义,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课程是教和学的中介环节,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课程作为知识的载体,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课程内容的选择又要以教育目标为基础。教育工作者与其说是制定目标,还不如说是选择目标。而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抉择,必须要有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一、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目标来源

课程理论家泰勒所选定的课程来源主要是针对普通学生,当然,特殊群体学生的课程设置也可依此为参照,但也须结合其特色而有所偏重。由于特殊群体学生在先天条件、智力、心理以及生长环境、学习能力与实践方面有异于普通的学生,因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应需要照顾到其特异性方面。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照顾到特殊教育学生的差异呢?我们要依据其特点选择特殊教育课程目标。

(一)基于对学生的研究选择制定课程目标

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各门设置的课程所承载的知识与能力来实现的,而课程选择又要基于对学生的研究,要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我们教学应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可能发展区,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我们课程设置也可从此理论中得到启示,考虑学生可能发展区。课程设置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记忆思维、理解力程度、学习能力等因素,做到使学生学习的课程既不过分超前,又不至于滞后学生发展。因而我们的特殊教育课程设置,要考虑到学生的心智、身体因素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

(二)基于对学生今后社会生活的研究选择制定课程目标

知识获取的目的是解决生存生活问题,使人们获得幸福生活,而课程作为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其设置就理应关注我们的实际生活。问题不在于教学生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学好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要认真研究我国特殊教育的实际情况,从特殊教育的实际出发,依据学生的生存生活问题,根据特殊群体及其家长困难与需求开发课程资源,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旨在帮助他们获取必备的生活技能,以更好地适应生活。

二、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理论基础

理论是我们行动的指南,正确理论的作用就在于减少人们行为的盲目性,增加行为的自觉性。课程设置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能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

(一)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及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思考模式。每个学生都有在某一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他们的潜能就能得以充分发挥。但由于先天资质,个人成长环境和个人生存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每个人能力发展方面和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我们应正视这些差异,接受这些差异。课程的设置应考虑到特殊群体的特点,如盲人的听力往往灵敏于我们普通人,残疾人身体某一部分器官缺失,但相对应其他器官功能会特别发达。虽然特殊群体学生某一方面可能存在缺陷,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把其与普通学生隔离开来,而应发现其身上闪光点。学生的智力类型有多种,而不是单一的,所以我们课程设置应顾及其特殊能力的发展。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认为人是通过认知表征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的。人们是根据类别或分类系统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或者是凭借已有的类别来处理外来信息,或者是有外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他认为人的认识循着从泛化到分化的路径而进化,所以课程编制也可以按照从抽象知识到具体知识的顺序进行。因而知识的结构很重要,我们课程的编制就要遵循知识的逻辑结构,以方便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使教师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容易。

三、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目标

课程目标是我们课程设置的导航,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必备条件,明确的课程目标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基于特殊课程对象的特性,特殊教育课程应着重以下目标的培养。

(一)基本生存生活技能

我们现在经常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我们的生活问题。特殊群体的学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其独立生活,甚至生存存在一定问题,因而我们的课程设置应立足现实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我们要重视特殊群体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公民基本道德素养的培养,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打基础。一些特殊群体的学生,其成长基本上是依附于其家庭父母。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努力使其掌握一技之长,重视问题解决技能的知识,在课程中可阐述展现人们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便他们能够掌握在生活中如何处理相似问题,使其能够独立生活。

(二)过一种幸福的生活

幸福是人类恒久追求的主题,而教育的目的也是让人过一种幸福的生活。由于特殊群体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以及社会上和周围人的不正确评价,他们中的部分人可能存在一些偏激的认识,认为生活对他们不公平,生活亏欠了他们,而整天处于一种怨天尤人的生活状态,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从而致使他们对自身以及对生活的认识有所偏差。幸福很大程度上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因此,我们的课程要注意向他们传递正确的认识方法,鼓励他们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教师可在课程的内容上选择一些特殊群体人群成功的事例以对他们鼓励,如曾感动世界,让世人钦佩的舞蹈艺术《千手观音》就是一群聋哑人演绎的,看过这个节目的人都知道这个节目其实难度是很高的,但是却被一群聋哑人演绎得天衣无缝、美轮美奂。还有像史铁生,张海迪,霍金等人都是身残志坚的学习榜样。我们的课程就要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有信心、有能力追求快乐生活,他们有能够获得幸福生活的理念,最终过上一种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1

3.陈蓓琴、谈秀、菁丁勇,《特殊教育理念的嬗变与课程的发展——关于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发展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篇5:最受学生欢迎的八类老师作文

“最有吸引力、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近日,记者特别选择了沈阳市10余所规模较大的中小学进行调查。今天是教师节,本报(时代商报)根据调查归纳出了学生最喜欢、人气最旺、最具性格魅力的八类教师,并选登出采访中学生们讲述的符合这8种类型的沈城8位真名实姓正在任教的老师的真实故事。

风趣幽默型:沈阳市107中学初一?七班的同学们告诉记者,他们刚上初中就被语文老师王哲风趣幽默的教学特点和性格所吸引,“我们班有很多同学普通话说得不好,具有很浓的北方味和特点,他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说同学们东北味这么浓,可能是受前几天赵本山助学义演的影响,但赵本山至少能读清平翘舌呀,一时间引得我们哄堂大笑,也从此让我们对学习普通话产生了浓厚兴趣。”

教学有方型:沈阳市皇姑区天山路第一小学五年级的许多孩子告诉记者,他们最喜欢上张敏老师的语文课,因为张敏老师的语文课是让孩子们根据风景类散文等不同文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麻辣”热情型:沈阳市136中学初三?八班的学生告诉记者,他们最喜欢数学老师侯良君,“侯老师平时在学习上要求得特严,可是下课的时候,她会同我们一起做游戏,甚至搂着我们的脖子一起下楼梯,这不,明天教师节还要请我们上她家吃饭哩,但前提是不准我们带任何礼物,否则她会拒之门外的。”

亦师亦友型:很难想象,沈阳市15中学高三年级的许多孩子会把54岁的物理老教师秦瑞环当成自己的真心朋友。一位女同学告诉记者,前些日子与她非常要好的男同学突然对她变得很冷漠,这令她很彷徨也很困惑,并一度动摇了学习的信心,当她将这件心底的秘密告诉秦老师时,秦老师及时地与她进行了谈心,并耐心开导她,这让她豁然开朗,她很感谢有秦老师这样的良师益友。

温文尔雅型:沈阳市皇姑区岐山路第二小学的许多孩子们非常喜欢该校一年三班的安立智老师,原因就是安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极少对学生发火。

全包保姆式:沈阳市82中学初三?十一班的.许多学生告诉记者,外语老师田野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同学们的关爱并不亚于他们的父母,以至于他们每天看不到田老师的影子就会感到不安。

潇洒时尚型:沈阳市15中学初三?一班的全体学生一致认为,数学老师郝娜就是这样的老师。

篇6:特殊教育课程改革

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对于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课程本身的属性看,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集中体现,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育评价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对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内在规定性,因而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或核心内容之一。二是从时代发展、从教育科学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与我国特殊教育课程现状的比较看,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建设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殊要求,不能适应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进而也还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所以,我们要从现代化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从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出发,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做好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工作。要广开言路,广开思路,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教育专家、课程专家和一线校长、教师的作用,使新一轮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能够反映时代特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适应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并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既要坚持引进吸收、坚持应用现代化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又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保持和发扬我国特殊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最优秀的东西。一方面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指导课程改革,敢于借鉴国内外好的东西。不这样做,就从根本上失去了这次课程改革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尊重我们自己长期实践和优秀的东西,结合我们的具体实际。不这样做,我们的课程改革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课程改革决不是简单地修改一下课程要求,编几套教材,也决不是简单地增补添加一点时髦的内容。要认真思考一下: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主要有哪些内容?适应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方法主要有什么?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通过什么渠道、采用什么方法融入我们的课程,怎样才能真正应用到课堂?长期以来我国特殊教育的课程教学积累的最宝贵的东西有哪些,怎样在新的课程中突出地反映出来?

第二,既要研究和关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又要突出特殊教育的特点,适应特殊教育的需要。要对不同残疾类别的课程教材与基础教育普通课程教材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真研究和准确定位,这是一个大前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集中了我国一大批不同类型的专家,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成果,如何科学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特殊教育中来,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专家应该认真研究一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什么,主要成果是什么,发展趋势是什么,目前倡导的是什么,正在努力纠正的又是什么?要下功夫研究和借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课改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教养培训和课改的组织实施等方面的成果。如果不了解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关起门来就特教搞特教,仅仅凭经验办事是不行的。在这个基础上,去认真研究特殊教育的教材怎样与普通基础教育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如何做到既保持特殊教育的特点,又充分应用普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当然,机械地照抄也是不行的。

第三,要积极研究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手段、教育技术的发展,使新世纪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得到有力的技术支持。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对特殊教育的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需要认真研究一下能够应用于不同残疾类型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有哪些,最新成果有哪些,其中能够在特殊教育学校普遍推广应用的又有哪些,效果普遍比较好的是什么?新课程内容如何适应?例如,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很快,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无论是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育教学资源的流动渠道、学生与教师教的关系,还是从教育教学组织、评价、管理等等方面,都作为一种原动力给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如何使信息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如何充分发挥其潜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谈谈农村培智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修订了《全日制弱智学校(班)课程计划(征求意见稿)》,并更名为《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了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作为从事农村智障教育的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学习了解教改信息,使智障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实现农村智障教育为农村智障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

一、对新课程培养目标的认识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和要求。作为一名从事农村特殊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培养学生懂得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自我服务的技能和自食其力的能力。笔者认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智障学生成为自食其力,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新课程改变了以往向普通教育看齐的倾向,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普通教育模式的束缚,强调智障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特点,为智障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活动及教育环境,同时也注重课程与教学的实效,以发展和促进智障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为中心,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生活、实现就业、能够自食其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对新课程设置原则的认识

智障教育课程改革首先要改革课程设置。新的课程设置原则,立足于智障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以生活为核心的思路,整体设计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组成的九年

一贯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生活化、实用性的原则。一般性课程体现了对智障学生素质最基本的要求,着眼于智障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如: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等课程的设置。选择性课程着眼于智障学生个别化发展需要,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身心康复),强调给智障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体现智障学生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如: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第二语言、艺术休闲、校本课程的设置。两类课程的比例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这样设置课程主要是为了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智障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训练

旧课程与教材内容适用于轻度智障学生,过分强调智障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以认识多少汉字,会做多少数学题来评价教学工作的成效。而对智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重视不够。从这几年我校招收的学生情况来看,入学新生的智力残疾情况越来越严重,加上教学内容陈旧,知识点过多,要求太高,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新的课程设置方案,从矫正智障学生的生理缺陷入手,强调知识的生活化和实用性原则,有计划地带领智障学生融入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之中,缩小特殊学校与普通社会的距离,让智障学生在系统的知识传授中,获得自信,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将语言康复训练、心理健康咨询、行为矫正等课程计划纳入大纲中,有目的地进行系统康复训练,消除他们长期依赖家人照顾的无奈状况,成为自立、自强的人。

2、重视智障学生劳动技能、职业教育、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研究

对智残学生最终的培养目标是使其能回归主流社会,成为残而不废、残而有为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当前,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劳动技能、职业教育、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在农村培智学校课程设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村智障教育的发展要着眼于农村智障学生的未来,为解决学生的生存问题、提高生活质量而服务。在新课程改革中,农村培智学校要结合当地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好此类课程。真正做到低年级注重学生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训练;中年级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务劳动和公益劳动的训练;高年级注重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和就业指导的培养训练。只有从解决残疾人就业难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地的实情,合理利用好各项资源,真正实现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职业教育、就业指导的有机整合,为学生将来能够立足社会而创造条件。

3、重视学科课程间的融合

原先培智学校实行的课程结构单一,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脱离智障学生的实际经验和生存需求,对于中重度智障儿童来说,课程的设置也过于侧重文化知识、注重学科内在的知识系统性、逻辑性,忽视对智障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也忽视了

各学科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的设置,是要打破学科界限,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也都提出基本要求,让课程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自身的价值观。新课程的设置注重加强科学、艺术、道德之间的联系,注重学科间的融合,将思想道德教育、科学艺术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去。同时课程内容的设置还要以智障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重视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补偿性、可操作性,通过学校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智障学生的潜能,尽可能使其自食其力,立足于社会,最终也能成为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有用之人。

4、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新课程设置方案中讲到:学校可根据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设置和开发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农村培智学校课程的开设更应当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与地方的课程资源。

笔者认为,农村培智学校在开发和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农村培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我校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得出的结论是:农村培智学校的教育最终要为残疾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所以校本课程的编写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个体差异,教材内容要体现多样性与差异性,要能适应智障学生的个体需求,同时还要结合当地实情,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例如,我校根据学校地处丘陵地区,比较适合发展种植、养殖业的特点,同时利用学校具备800多亩实验基地的优良资源,从花卉种植、果树栽培、大棚蔬菜的栽培、水产养殖、家禽喂养等方面进行了校本教材的开发和研究,编写了《种植》、《养殖》两套校本教材。通过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不仅要立足于残疾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也要促进教师在校本课程的研究中,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更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三、对新课程评价机制的认识

普通教育新课程改革给普通教育提出了这样的评价理念:“建立促进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功能,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笔者认为,培智学校课程改革更要以“创造适合智障学生发展的教育”来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1、在指导思想上:建立多元化、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要突出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评价的内容要有助于智力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根据培养目标与智障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体设计社会性与情感、认知、语言、自理和运动等多方面的

评价内容,重视对智障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为“适合智障学生发展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全面反映智障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成长轨迹,同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不同层面的发展。

2、在评价的主体上:应该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农村培智学校应积极收集各方面对课程实施的意见与建议,提高教师、家长参与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要积极宣传培智学校课程改革,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3、在评价的方法上:对不同智障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突出过程性,注重形成性评价。重视评价的差异性和层次性,促进智障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4、评价的内容上:评价应促进学校高质量实施课程。学校课程计划及其可行性,课程安排的适切性,课程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科学性,以及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针对性等都应成为农村培智学校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

篇7:八类特殊学生教育课程

一、摸清底数,建立完善特别关注群体学生档案

班级要通过家访、调查等多种渠道,全面掌握班级各年级、班级学生中八类特殊学生群体的状况,针对每一名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重点关注。作好“需特别关注学生成长记录表”和“八类需特别关注群体学生统计表”。结合班级和学生实际,建立完善特别关注学生成长档案,并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设定档案借阅权限,注意保护学生个人隐私。

二、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为需特别关注学生配备成长导师

班级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情况,安排品德高尚、责任心强、学生信任的教师做特别关注学生的成长导师,通过开展“师生共成长”等活动,鼓励导师结合自己的优势,帮助被辅导的学生健康成长。各学生成长导师要认真分析研究被指导学生的状况,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案,报班级批准后组织实施。学生成长导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时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引导他们健康成长。鼓励各班级和学生成长导师结合工作实践,探索创新特别关注学生成长问题解决方案,对成功帮助学生解决成长问题的创新案例进行表彰和推广。

三、加强领导,建立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工作长效机制

班级要切实加强对特别关注群体学生教育工作的领导,要将关注特殊群体学生成长作为“一把手”工程,安排专人负责,并成立相应组织,对本班级特别关注学生的教育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班级要定期研究分析各年级、各班级特别关注学生成长状况,及时调度工作开展情况。要将学生成长导师的工作情况单独计算工作量,纳入对教师的考核。对指导学生成长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在评先树优、职称聘任等方面要优先予以倾斜,建立起关注特殊群体学生成长的长效机制。

篇8:特殊教育教学论课程改革探新

一、特殊教育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一) 适应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的需求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领域正在开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残疾儿童的潜能和特殊需求受到关注, 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特殊教育教师的诊断评估能力、课程开发能力、IEP (个别化教育计划) 的制定和实施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行动研究能力都受到重视。作为研究残疾儿童教学现象及其规律的教育类课程, 特殊教育教学论应该成为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和指导者, 履行为特殊教育学校培养合格师资的职责, 为此课程本身进行改革。

(二) 提高课程本身成效的需求

特殊教育教学论课程的成效关系到学生从事残疾儿童教学工作的能力, 关系到残疾儿童的发展。与普通高师教学论课程相比, 特殊教育教学论课程教学任务更为繁重, 这主要是因为特殊教育教师面对的是个体差异非常大的残疾儿童。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比普通教师整合更多领域的知识, 形成更多的教学技能, 因此, 特殊教育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更为复杂。同时由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身心健全的个体 (特殊教育专业每年也招收个别具有视、听或肢体残疾的学生) , 并且很少有机会与残疾儿童接触, 他们对残疾儿童独特的学习方式缺乏切身感受和深入了解。而过去特殊教育教学论课程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 重理论轻实践, 致使学生即使学过本门课程也无法有效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为了提高课程的成效, 特殊教育教学论课程必须进行改革。

二、改革的对策

(一) 精选课程内容

教学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从事教学工作的能力[3]。特殊教育教学论课程在内容选择上首先要注重实用性, 即重点选择有效解决各类残疾儿童教学实际问题所需的知识, 例如根据教学目标和特殊儿童情况选择、使用教学材料和资源的知识, 包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使用特殊教学辅具的知识等, 而对于一般教育原理等教育学已经涉及的内容则进行删减、压缩。同时为了增强课程的可操作性, 还要根据各类残疾儿童的不同教育需求增添相应的教育内容, 例如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针对残疾儿童特点进行潜能开发、补偿缺陷的教学策略等, 从而使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其次, 课程内容要具有时代性。删除已经陈旧的教学内容, 增加有关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内容。同时特殊教育学科教学论课程还要对特殊教育改革起到促进和优化的作用。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相互影响的, 是对“护航”和“对接”的超越[4], 因此, 课程内容不仅要反映当前特殊儿童教育实践中取得的新进展, 同时还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多方面知识领域的新成果对改革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提炼和反思, 使教学内容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

(二) 整合相关学科知识

要从事教学实际工作, 教师除了要具有一般的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学科教学知识[5], 而基于残疾儿童的特殊性, 特殊教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必须整合更多领域的内容[6]。作为培养学生形成和发展学科教学知识主要课程的特殊教育教学论, 它的课程内容必然涉及多种学科知识。为了起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作用, 特殊教育教学论课程需要改变各学科原有的知识体系, 围绕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进行知识重组。例如在聋校教学中手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工具, 特教师资培训课程体系中手语课程承担着手语知识教育的主要任务, 手语课程把手语作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角度系统介绍相关知识。而特殊教育教学论课程关注的是手语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因此, 着重探讨手语作为重要的教学语言如何在聋校课堂教学中有效使用的问题。

(三) 改革教学方式, 灵活运用多种活动形式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个人知识体系建构和重构的过程, 学习者只有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参与相关领域的活动并通过思维活动才能获得和发展知识[7]。因此, 特殊教育教学论课程需要改革以往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其自身经验的积累与反思内化教学知识、形成教学技能。

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活动[8], 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可以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 因而有助于内化知识。同时由于案例具有真实性和情境性, 有效地联系了理论与实际, 因而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教学, 学生学习了分析和反思的方法。为了有效地实施案例教学, 教学论课程教师应加快收集和编制教学案例, 特别是残疾儿童教学案例, 同时加强对学生讨论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讨论部分是案例教学的精髓[9], 在这个环节教师不要越俎代庖, 而是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引导他们转变角色, 积极参与讨论。

2. 观摩教学活动。

观摩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真实地了解特殊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学习教学技能并发展反思和观察能力。在教学观摩之前教师要制订好观摩计划, 选择观摩内容, 收集相关背景信息, 向学生明确观摩任务, 提出讨论问题;观摩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展开讨论。有条件的还应安排学生阅读或听取授课教师的课程设计思路和专家的评课意见。

3. 情境模拟。

情境模拟是指由学生扮演教师和特殊儿童, 模拟出特殊学校课堂教学的情境, 并在此情境中展开试教活动。情境模拟包括教学环节模拟和课堂全程模拟。具体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小组, 每组10人左右, 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课题, 结合已有的知识分析教材、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活动、制作教学具等, 最后由小组成员合作分别扮演教师和残疾儿童模拟出特殊学校课堂教学情景, 展开试教活动。学生试教之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点评和反思。情境模拟有助于学生转变角色, 在模拟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握教学流程, 提高教学机智。此外, 由于特殊教育教师在具备普通教学技能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特殊的教学技能, 因而需要更充足的练习时间。情境模拟给学生创造了练习的机会, 有助于他们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技能。

4. 说课活动。

说课活动形式灵活, 教学成本低, 说课的内容主要是学生解说自己对教材的分析、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及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与方法, 在解说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说明自己是如何设计的, 还要说明这样设计的原因, 阐明隐含其中的教育理念, 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通过说课活动学生可以理清教学脉络, 深入思考教学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加深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5. 实习活动。

在实习期间学生进入真实的教育情镜, 以教师的角色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实习阶段是学生整合专业知识, 积累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阶段。由于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充分调动了以往的知识经验, 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 这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良好时机。受到教育体制和特殊学校数量少、所处位置分散等因素影响, 实习阶段学生的指导工作主要交由基层特殊学校负责, 而基层特殊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质量, 以及对实习工作的重视程度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实习成效。为了充分利用实习活动这一有利教育时机, 确保实习活动的质量, 特殊教育教学论的授课教师应全程参与实习工作, 通过巡回指导和网上交流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与特殊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指导任务。

(四) 加强能力培养

教师是一个不断遇到挑战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 由于教学对象和工作环境十分复杂, 特殊教育教师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和学习, 因此, 特殊教育教学论课程的任务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教学知识与技能, 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 发展各种能力, 特别是合作能力、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 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因此, 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和讨论反思等学习活动加强管理与指导。教师要讲清楚合作与反思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意义, 引导学生掌握合作与反思的方法, 要求他们以写反思日记的形式定期整理学习成果, 从而积累教学经验, 养成反思习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 指导学生从平时的反思中寻找课题并展开研究, 从而使学生系统地梳理教学知识, 发展实施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另外, 改革考核制度, 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评价状态, 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 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反思能力。

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关系到特殊教育的质量, 因此, 教学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特教师资培训的重点之一。为在源头上培养适应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型特殊教育师资, 特殊教育教学论课程必须及时进行改革, 更新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式, 寻求有效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发展教学技能和增强教学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摘要:特殊教育教学论课程是培养未来特教师资形成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课程。为了适应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提高自身的成效, 特殊教育教学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具体对策为:精选课程内容;整合相关学科知识;改革教学方式, 灵活运用多种活动形式;加强能力培养。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学论,残疾儿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09-05/08/con-tent_1308951.htm/2009-05-08.

[2]王沛悦.教师专业核心技能的知识基础及职前涵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09.5:62-64.

[3]彭志启, 赵克平.浅谈高师教学论课程的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8:32-33.

[4]陶青.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合流:反思、批判与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5:47-50.

[5]胡青, 蒋喜锋.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 2006.5:59-62.

[6]唐春梅, 成慧平.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 2006.8:34-39.

[7]梁建宁著.当代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11:183-184.

[8]邵光华.美国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 2001.8:75—78.

上一篇:五班三月份班工作总结下一篇:公司中层管理干部转正量化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