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情感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人的认知与情感紧密相连,教育离不开情感,高校思政课尤其要注重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本文分析了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作用,并探讨了高校思政理论课进行情感教育的途径。关键词:情感教育高校思政理论课人的认知与情感紧密相连,教育离不开情感,高校思政理论课尤其要注重以情感人、以情化人。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情感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情感教育教学论文 篇1:

情感教育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情感教育在传统教育中受到忽视,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该文从情感教育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出发分析了高校体育课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提出了在高校体育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情感教育 高校 体育课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等,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也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发挥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及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因此研究情感教育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高校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尤为

重要。

1 情感教育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1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保证教学的顺利运行

现代大学生个性、独立,注意力不易集中,要想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体育课教学环境中高效率的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课堂纪律显得尤为重要。课堂纪律可以使学生群体有规范的课堂行为准则,能有效地保证教学秩序。情感教育能够使学生加强自我约束,增强自律性,有效地弥补课堂纪律的不足,保证教学的顺利运行[1]。

1.2 增进师生感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教育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促进学生愉快地进行体育学习和

锻炼。

1.3 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高校的体育课教学项目繁多,教学环境多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在课堂上经历反复不断的练习,承受着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负荷[2]。当代大学生生活优越,意志力相对薄弱,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自信心,鼓励学生正确对待体育学习中的困难,从而实现培养其意志品质的

目的。

1.4 有效地提高高校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既是一种情感教育,又是一种教学手段。对待学生的过失或错误,教师的包容理解是学生的渴望,会让学生感到温暖,随之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能有效地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2 高校 体育课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2.1 学生方面的情感因素分析

(1)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体育课课堂练习的前提,在课堂上,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直接影响着上课时的情感表现。身体素质好,学生的情感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情绪表现积极,学习效果好;身体素质差,则学生的情感表现为反应迟钝,情绪表现消极,学习效果差。(2)学生的兴趣爱好。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兴趣及爱好,尤其对于体育选项课更是如此。学生在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选项课上往往会表现得积极,情绪高涨,反之则表现为消极情绪。(3)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格差异是影响学生情感表现的另一个因素。偏外向型的学生喜欢自我表现,一般会成为课堂中的活跃分子;而内向型的学生则沉稳,按部就班,不活泼但情感表现稳定。

2.2 教师方面的情感因素分析

(1)教师的情感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良好的精神状态、耐心的辅导、幽默的语言都会对学生的情感表现起到积极地诱导性作用,反之则会使学生的情感表现为消极。(2)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综合素质高,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就会更有针对性,更能做到因材施教。条理清楚的讲解、优美的动作示范及让学生感到安全的保护方式都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情感表现。

2.3 教学方面的情感因素分析

(1)教学内容及过程。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大同小异,尤其是一年级的课程基本相同。符合学生年龄层次的教学内容及过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更能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从而诱导学生的积极情感。(2)天气情况及教学条件。高校的体育课大部分都在室外进行,天气情况和教学条件就显得尤其重要,适合的天气和优越的教学条件更易让学生感到心情舒畅,信心十足,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3]。

3 在高校体育课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3.1 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及性格差异组织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爱上体育课,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练、自学、自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产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情感,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2 努力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有针对性地在体育课堂中加以实施。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把对学生的关爱作为情感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课堂中可以利用各种非语言行为,如手势、表情等,这种非语言行为既能传递教师的信息和情感,表明教师的主观意愿,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4]。

3.3 根据不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及天气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公共体育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安排一些游戏,让学生自觉进行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针对二年级学生的选项课,教师可以发挥各种榜样的力量,良好的榜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比如组织学生观看各种竞赛视频,尤其是中国运动员成为冠军的视频,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在观看比赛的同时接受体育知识。

4 结语

教学既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也是一种情感的过程[5]。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情感教育运用于高校体育课教学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竭尽所能地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魅力,用真情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课带给他们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程丽丽,刘正国.论情感因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247-248.

[2] 白微.论情感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54-55.

[3] 柳忠生.对体育教學中影响学生练习情绪因素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9,(1):67-68.

[4] 张文通,裴广,谢创雄.情感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6(2):122-123.

[5] 杨闯建,尚华萍,王志斌,等.情绪调节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695.

作者:王玉坤 刘荣华 张立杰 康雷

高校情感教育教学论文 篇2:

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人的认知与情感紧密相连,教育离不开情感,高校思政课尤其要注重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本文分析了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作用,并探讨了高校思政理论课进行情感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情感教育高校思政理论课

人的认知与情感紧密相连,教育离不开情感,高校思政理论课尤其要注重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教育学上的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促进学生提升素质、丰满人格。高校思政课担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是高层次的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具有强烈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价值定向作用。在思政理论课上应该关注每一个大学生的情感形态的生命存在与表现,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激情,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一、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的作用

高校思政理论课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学科,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认知因素,更要强调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传统的说教式教学课堂过分注重思政理论课的知识性,而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学生很难被激发出的情感共鸣。实际上,思政理论课应该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他们的情感教育,饱含情感地开掘、丰富他们的人性,促使他们的情感发生积极变化,达到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协调和谐。笔者认为,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一)满足大学生爱的需要

现代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爱与归属的需要。作为离别父母、家乡,在异地求学的学子,这种需要尤其突出。学校里没有了家庭的母爱、父爱,但应该有“师爱”——教师对学生的慈爱。因此,不论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真心诚意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对他们情感参与的重视,对每一个学生闪光之处的发掘……能满足大学生爱的需要,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

(二)促进大学生的认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影响人的认识活动的因素除了智力因素(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外,还有情感因素。情感对人的认知具有组织、强化和瓦解的功能,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认知过程具有积极的组织强化功能,消极的情感则会产生消极的瓦解作用。思政理论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和交流,营造良好的課堂氛围,将积极的情感教育内容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使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还能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积极情感。

(三)实现“以情感人”

心理学上,一个人的主观情感体验能通过表情外显被他人察觉,并进而引起他人的情绪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的感染功能,人与人之间的情绪感染功能是相互的。思政课教师的育人工作,可以借用杜甫的《春夜喜雨》来表达——“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要像春雨滋润万物一样,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不是先天就有的,需要加以引导和培养。在思政理论课堂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其人格的具体展现,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所以,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感染功能不言而喻。注重情感教育的教师理会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积极的情感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课堂轻松、愉快、生动、活泼,从而培养出学生的积极情感,实现“以情感人”。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情感教育的途径

(一)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是情感教育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做大学生的思想工作的思政理论课教师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灵魂工程师”,这就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将自己的心血灌注于学生的培养,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挚的爱去引导学生,用师爱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体验到教师的真情厚爱时,必然会对教师产生信赖与尊敬,进而喜欢教师教授的课程,乐意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流、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在实践中努力践行。

(二)不断提升师德是情感教育的基础

学高为师,行正为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家斯霞也说:“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为人师表的教师应当苦练内功,提升素养、成为学生的表率,言传身教。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良好的政治素养、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心理素质、文雅的谈吐、得体的衣着……能显示出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

(三)用心上好每一堂课是情感教育的关键

思政课教师在每节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找准教材与学生思想上的共鸣点,通过自己的情感去领会、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把握教材的情感脉搏,再满怀激情地展开教学。每一名教师和他的学生们之间都会形成一定的“情感场”,这种“情感场”形成于教师与学生见面的第一堂课,是以教师为中心,由于情感引发对课堂产生的心理反应在师生之间形成的一种场,它虽然没有形态、没有质量,但却具有力和能的效应。师生之间和谐、稳定的“情感场”有助于达到良好的教学的效果。要知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所以作为思政课教师,上好每一堂课,尤其是第一堂课、构建好“情感场”至关重要。试想一下,当和蔼可亲、面带微笑的教师走进教师、站上讲台,亲切地向同学们问好的时候,学生们怎能不期待这堂课的内容呢?

(四)接纳学生、爱护学生、欣赏学生是情感教育的核心

教师要俯下身子,完全彻底地接纳学生、爱护学生、欣赏学生。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只要教师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关注学生思维和接受能力,循循善诱,就能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融洽协调的师生关系。

(五)优美的语言、精炼的表达是情感教育的工具

雨果曾经说过:“语言是力量。”优美的语言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美好的情感,锤炼语句、提升表达是思政理论课老师的必修课。清晰、流畅的表述、声情并茂的演绎,能更好地唤起想象、开拓思维、加深认识、引起共鸣,使学生专注于课堂,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情感教育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仇静莉.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实践与探索,2010,(7):65-67.

[3]张文君.大学生情感教育漫谈[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5):156-157.

[4]许浩.论高校情感教育的缺失与完善教育探索[J].2006,(10):114-116.

作者:张玉红

高校情感教育教学论文 篇3:

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分析

摘要:教学有情是公认的教学心理现象,高校思政课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升离不开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可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开展自我教育。情感教育对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亲和力、增强价值认同感、培养完整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通过以情优教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情感教学技能,创造适宜的情感教育环境,关注现实等有效路径使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从而实现高校思政课情感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情感教育;高校思政课;亲和力

情感教育既是教学模式也是教学策略。完整的教育过程离不开情感教育,它与认知教育相对应,情感与认知的关系须得到妥善处理,以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其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有效教育最具价值的切入点就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现实需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高校思政课作为理论知识较强的学科,其抽象性决定了在教学中教师需具备一定的情感素养,挖掘课堂教学中情感要素,实现情感教育功能最大化,因此,情感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开展的必备手段。

一、情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功能

(一)提升教学亲和力

教师情感能够促进学生有效教学和学习,提高师生关系质量,是教学过程所必需的。习近平总书记说,“有人说,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情感要素包括教育者情感、受教育者情感、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情感四个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深度把握教学内容,做到理论和现实融会贯通,把抽象教学内容变成鲜活的生活细节,走进学生心灵,使其产生亲近感,关注时政,对于时政剖析和讨论都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力量,享受着思政理论的亲切。

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课是浸润学生心灵的教育课,教学过程要做到情理交融。情感人格魅力是思政課教师富有亲和力的关键因素。根据教育的双向互动规律,教育者通过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受教育者,把事业心、奉献精神、人文关怀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在和谐、温馨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和完成自我内化。和谐、情感互通的师生关系会有力保障教师教学亲和力的实现。

(二)增强价值认同感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需要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的精神走向,提升学生思想境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遵循思想认知——情感认同——实践行动这样一个渐进式的复杂过程,认知是基本前提,价值认同是重要过程,践行核心价值观则是最终目标,教师情感研究要尽量顾及到社会结构或制度对教师个体情感的影响,在个体与社会之间找到一条融通的途径,呈现教师情感的真相。情感是人们爱憎好恶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善恶感和道德感主要通过情感体验形成,实现价值认同的关键在于情感认同,情感认同通过价值判断、情感体验来实现,为此须强化群体积极情感体验及情感认同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还需将其内化为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认同。认同就是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识、意志、信仰,依靠情感体验、榜样示范等方式,增进情感和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复杂的心理转化过程,要经历价值判断、选择、评价、反思等,将其与自己的原有的价值体系相整合,形成价值认同。情感教育有利于强化认知与价值认同,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的关键一环。为此,高校思政课应将核心价值观与情感结合起来,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转化为生动、人格化的话语,以增进学生对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践行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将个体的思想认知、价值认同等外化为活动,也是检验价值观内化效果的重要方式。

(三)培养完整人格

完整人格教育是促进高校大学生发展的时代诉求。完整人格是指整体人格力量能够均衡发展,基本达到同时代人的普遍发展水平的人格,其人格力量无明显缺陷。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完整人格的重要平台,承担人格教育的重要使命。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完整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实施完整人格教育,使学生做到与自己和谐、与社会和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研究和谐教育,他认为“情感动力系统”是学生积极学习,实现和谐教育的内在、恒久的支柱。“对教育要作完整的理解,不能回避、抽离情感层面。”个人的精神、经验世界不可能离开情感教育,不可能离开对人类道德、文化的追求。

情感教育需要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高校思政课要立足于育人的任务与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在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完整人格,找到高校思政课每门课程与完整人格教育的结合点,挖掘完整人格教学要素。在教学活动组织和教学内容方面,要注重隐性教育功能,加强情感教育资源的开发,强调以情感交往带动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环境熏陶和人际交流,锻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思政课能够促进诚信、友善、自由、平等的社会建设。

二、融入的可能性源于情感教育的科学性

(一)情感教育理论合理性

研究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情感教育、情感劳动进行了深入探究,例如教师职业需要、情感劳动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情感劳动运作的心理过程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生较为典型的的情感关怀理论(诺丁斯)、教学热情说(戴C. Day)及师生情感规则理论(M. Zembylas)等。情感与认知具有同一性和共存性,利用情感优化教学具有心理学上的依据。情感教育要遵循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要关注课堂情感因素、模式及控制。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种内在的激发力量是激活、支撑认知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此外,教师情感在教育活动中的实践价值也得到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比如情感——交往型课堂理论、情绪智能理论、情感修养理论等。情感劳动是利用个体的心智和情感协调来实现组织目标。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思想,蕴含着情感教育的要义。布鲁姆等学者也就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因素、认知因素与动作技能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是情感教育的理论基础,需要产生情感。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独特价值不可替代。教师情感、学生情感和教材中情感是教学中情感现象的三大源点,情感具有动力、强化等作用,能促进教学( 卢家楣,1993) 。教育交互性决定了课堂教学通过教师、学生主体间的深层互动来实现,教师积极情感支持的情境性动机起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此联系更为直接,影响学生自我投入的意愿和程度,一般来说,正向情感事件能帮助教师达到教学要求的情感目标。情感事件作为情境线索可以引发学生情感,高校思政课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及教育对象的多元化要求运用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使内容更加生动具体,以增强教育目标的时效性。教师作为一种高情感劳动职业,面对不同对象,在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也会存在差异。在情感调节过程中,个人因素与组织因素会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和其在工作中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心理学激发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奋点”,运用积极情感形成积极心理暗示,提高学生向学力,发挥教学中情感效能,实现师生情感交融。

(二)情感教育理论的实践性

情境引发情感,情感移情入境,体现情境美。维持良好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正向情感表达教学效果更好,情感教学需要尊重、关注学生,用积极情感搭建沟通桥梁,调动和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情感真挚,表达要真实,确保情感教学内容的真实性,传授时事、理论等知识要科学严谨,学会全面客观看待问题,教育者需要具有强烈教育信仰和教育情怀,即使情感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也需要正视情感之于教育的本体性。

教育是一种情感实践,情感教育支持教学过程。教育之所以是教育,是因为教育以帮助人的成长和发展为宗旨,并不是因为它效率高低、方法好坏。教育的追求以情感和价值发展为最重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长期存在,情感在教育中创造的独特价值应该得到充分重视。教师的个体情感调节水平、情感教育扮演策略对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至关重要,积极的情感表达教学效果更好。

三、融入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途径

1.树立“以情优教”的教学理念

高校思政课应充分考虑教学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具有双重正向作用,改进教学环节,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加强教学中情感互动,提升教学效果。没有情感的教育也只是无用的说教,让教学过程渗透着教师积极的情感投入和对学生真切的情感关怀,才能真正实现有价值的情感教育。

教师不仅需扩充专业知识,还要提升人格魅力,开阔眼界和胸怀,乐观进取,并把其设计到教学环节中去,让教学过程渗透教师情感的投入,敏锐捕捉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行情感互动,真正实现有价值的情感教育。

2.提升教师情感教学技能

实施情感教育,教师不仅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更要有良好的情感素养。 教学反思活动作为中介,在高校思政课教师情感教学观念向教学技能的转化过程中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教师应认真钻研高校思政课教材,挖掘蕴藏其中的情感因素,从情感维度加工整理教材内容,拓展知识领域,创造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情感教育能力来正确认识和评价学生的情感能力、引导学生情感发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高校思政课学生的获得感。

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情感沟通和交流,需要耗费巨大时间和精力,这是种隐性投入,不计入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应创新高校的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教学情感投入。

3.创造适宜情感交流的教育环境

情感教育要创设情境,以情动情。创建和谐情感氛围的前提条件是理解、关爱和尊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培养学生情感能力,注重强化联想,利用人的可暗示性,激发大脑无意识领域潜能,渲染具有丰富情感的教学环境,做到理智与情感的有机融合,使学生有意识和无意识接受信息,提高高校思政课感染力。教育教学环境的差异会带给人截然不同的影响和体验,情感教育离不开具体环境和客观条件的支撑,教师应丰富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环境。

创设各种活动,以形育情。利用新媒体搭建师生情感交流平台,把其作为情感教育的载体,让学生愿意并敢于表达真实情感,掌握话语权,利用网络营造的虚拟环境进行情感交流,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使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现实活力,学生在原有知识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从中获得更多情感体验,重新建构和提升情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利用新媒体为情感教育注入活力,通过播放音乐、观看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想象、移情、神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撞击,营造教学情境,使其感同身受,深化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进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

4.关注现实,回归生活

学生生活的全部空间为学校、家庭、社会。情感教育的实效性取决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机结合,要求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情感相一致,保持情感教育的一致性、连贯性。教师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以生活渗透、情感渗透方式,隐性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去,实现高校思政课知——情——信——意——行的转化,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检验所思,关注学生情感在生活世界的建构,实现情感教育生活化。教师在面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情感教育时,应具体而灵活,把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认识与判断自身和价值实现的能力,加强责任感教育,强化责任担当,从而升华情感。

创新教学话语体系。教师善于使用“生活话语”,把抽象、枯燥的理论内容以“生活话语”方式准确讲授出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话语要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实践,使话语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面对网络媒体海量信息,有理有据回应错误思想和言论,把握话语主动权,提升话语建设质量和水平,正确引导学生,实现课堂与课外师生情感交流畅通化,教师洞察学生心理和情绪变化,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让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既有深度又有温度。还可通过一定方式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增强情感体验,实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张青.亲和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7(9):80-84.

[2]孟范英.教师情感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18(3):55-57.

[3]陈磊.高校思政课中实施完整人格教育的路径探索[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5):970-973.

[4]钱海红.情感教學目标的优化达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1):44-47.

[5]高晓文,于伟.教师情感劳动初探[J].教育研究,2018,39(3):94-102.

编辑∕杨波

作者:林红 黄妍妍

上一篇:高等院校教师教学论文下一篇:高职英语高效课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