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1: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

2024-05-06

论文1: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共8篇)

篇1:论文1: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

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

灵宝市教育体育局董站仕

【摘要】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现代产业结构,建立县域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呼唤着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本文从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征求意见稿)的精神为指导,阐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性,阐释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分析了县域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个集团,四个中心”的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是对县域职业教育改革和升级、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县域职业教育体系策略

一、构建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义

(一)构建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征求意见稿)指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更好地服务小康社会建设和中原崛起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1]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站位县域职业教育实际现状开展研究,优化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组建县域现代职业教育集团,能更好地发挥各行各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二)构建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河南省职教教研室书记郭国侠在2013年“中原学子圆梦中原”研讨会上指出:“加强对农村初中毕业生的升学指导。初中毕业生不应直接进入社会,这应该成为我们社会的共识。我省不仅要鼓励农村初中毕业生上普通高中升普通高校,更要引导农村初中毕业生上职业学校。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社会,只有基本的文化知识,很难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社会,人生可持续发展会受到很大制约,对个人是人生的遗憾,对国家是一大笔人力、智力资源浪费。”[2]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构建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遵循

人才成长规律,创新初中阶段教育,引导毕业生合理分流,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布局。

(三)构建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3]我市地处山区,农村人口比例较重,要构建学习型社会,实现人力资源强市战略,关键在农民,潜力在农村。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站位职业学校、乡镇成人学校资源优势,成立终身学习中心,可为农村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在场地建设、办学方向、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常态运行机制等方面奠定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四)构建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站位县域经济发展实际,面向企业职工、农村新生劳动力,建设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实用技术培训中心,可大大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及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也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五)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县级拥有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立足职业学校实际,坚持以服务为宗旨,转变办学理念、改革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农村”的校企合作、校农合作,了解民情、民意、民需,知道工人、农民“需什么、缺什么”,明确自己应该“教什么、补什么”,就一定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进一步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办学活力。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

主要载体,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特点。适应需求,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布局;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多元立交,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4]

三、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

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结合县域经济、职业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而定。县域职业教育处在职业教育的最低端,职业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学生生源相对充足。但县域职业教育受区域经济和部门利益的影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职教资源分散,教育、人社、农业、扶贫等部门都拥有职业教育资源,同时也需要职业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但缺乏计划性和持续性,造成人力和财力浪费,效率不高。这需要政府统筹;二是各乡镇成人学校资源没能充分发挥,实用人才培训有名无实,培训效果不明显;三是县域职业学校品牌专业缺乏,专业设置重复,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资源浪费严重;四是高中阶段教育,重视高中轻视职业学校观念在不少家长心目中长期存在,导致职业学校生源素质很差。灵宝市是一个拥有73万人口的山区农业县市,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探索、研究和实践,初步建立了以灵宝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龙头,灵宝华苑职业高级中学、灵宝技工学校为两冀,城镇培训机构和乡镇职成学校为补充的职业教育集团,开展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实用人才培训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全市共有各类职业学校18所,其中国家中职改革示范学校1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1所,全国百强民办职业学校1所,乡镇职成学校15所,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培训机构6家。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同样存在职教资源分散,资源整合势在必行,人才培养模式急需改革,县域职业教育体系需要重新构建。为此,我们提出“一个集

团,四个中心” 的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四、构建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策略

(一)构建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路

构建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首先调研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结合本地实际,成立课题组进行研究,对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具体思路如下:

(二)构建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构建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在整合资源上下功夫,在细化功能上做文章,在多元立交上求突破。

1、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立县域现代职教集团。主要内容是协调政府各部门,成立县域职业教育领导办公室,整合人社、教育、农业、扶贫、民政、科技、工信等部门的资源,建立县域现代职教集团,并开展县域现代职教集团运行机制的研究。

2、细化功能推进“四个中心”建设。整合县域职成学校资源,细化功能建立职教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实用人才培训中心、终身教育中心的研究。建立职教中心,面对初、高中应往届毕业生,开展初中毕业生职业指导,引导毕业生合理分流。采取长短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方式,开展学历教育和初、中级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在“校企合作、校农合作”办学模式上开展研究,为高等院校和企业培养合格毕业生;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面对初、高中应往届毕业生、下岗职工、乡镇再就业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研究,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建立实用人才培训中心面对农村新生劳动力,在农村创业的农民,开展实用人才培训的相关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建立终身教育中心面对社区全体居民,农村全体村民,开展阳光工程培训、雨露计划、残疾人技能培训、学历提高教育、体育文化培训等终身教育的相关工作。

3、多元立交,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为推动实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农村职业教育应不断丰富其内涵,实现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和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5]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优势,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建立终身学习网络,开发终身学习项目,在场地建设、办学方向、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常态运行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

4、多元投资,发挥民办职业教育作用。农村职业教育应实施教

育内容多样化、教学对象分类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等新的发展策略。

[6]积极吸引、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投资职业教育,引导现有民办职业

县域现代化职教体系的构建策略,站位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实际,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在县域形成“一个集团四个中心”的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能够统筹协调教育、农业、劳动保障、科技等部门资源发展职业教育,能够充分调动政府、职业学校、企业、社会多方的积极性,使职业培训走向专业化,提高培训实效;使职业学校了解企业、社会“干什么、需什么、缺什么”,明确自己“教什么、补什么”,使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办学方式更加灵活,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使全体公民“学有场所,学有所教,学有所得”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打下坚实基础,为县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2-2020年)(征求意见稿)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3]《现代职教体系让更多农村学子圆梦》(河南日报、2013.5.16)

[4]、教育部十二五名词解释

二〇一四年五月十六日

篇2:论文1: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

系建设汇报总结

傍泰山之巍峨,揽运河之清秀,沐京津之繁华,临黄河之波涛。在古老而神奇的齐鲁大地上,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这颗高职教育的奇葩,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在开展“大培训”的战略指导下,焕发着绚丽夺目的迷人魅力。

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区域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下已成为社会共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就具有特殊意义。作为德州市唯一国办高等职业院校,德州职业技术学院面对历史的使命和机遇,紧密围绕“幸福德州”建设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坚持育人为本、立足地方、深度办学的教育理念,抢抓机遇,创新发展,以全新面貌驶上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的“快车道”。

一、以服务为宗旨、精心为企业的发展量体裁衣

面对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窘境,学院深知完全依赖“等、靠、要”是没有出路的。为此,学院坚持“以服务企业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势利导,拓宽渠道,积极采取订单培养、定向培养、主动培养等灵活务实的办学模式,主动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培训教材和上课形式,并原来的等学上门变为现在的送学上门,积极与区域企业联系,提供“一站式”的上门培训服务,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和地方经济腾飞,不断输送“造血”人才。月日,德州职高与平原县山东正大纸业有限公司签订培训协议,但由于造纸厂职工的工作时间紧张,无法拿出白天整段时间进行培训,根据企业这一特殊情况,学院主动转变

培训方式,根据职工工种、能力、工时等不同特点,采取菜单选课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专门制订了晚间培训计划,既完成了培训要求,又为企业缩短了培训时间。截止目前,学院通过主动培训和输送人才,先后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的100 多个企业集团建立了对口安置关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才输出网络。

二、特色发展为重点,为区域经济腾飞输送造血人才

走开放式办学之路,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跨地区合作、国际合作,形成集团优势,互惠互利,共谋发展,这在德州职业教育领域,是一个全新和充满生机的新生事物,它已是深化“大培训”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为进一步准确把握地区形势,定位自身发展是学院的发展之路,德州职高审时度势,根据自身实力,坚持依托市场建设专业、发展专业,强化学校专业教学的力量,全面推进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市场需求和生产实践为教学活动的主导,通过将培训与鉴定相结合,紧密结合全省发展需要、市场需求进一步延伸专业辐射,实行企业需后鉴定制度,逐步深化服务重点,形成了以政府部门、重点行业和新兴产业、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基层“三农”、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就业创业的重点任务群,走出了一条贯彻落实产教结合战略,满足区域发展人才需求的特色办学之路。

三、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形成供需双赢的“组合拳”

为进一步提高内涵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德州职高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延伸合作链条,谋划校企、校县的“网状”合作。通过采取先派专人去培训单位调研,跟后与企业共同拟定培训方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

篇3:论文1: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学校,发展策略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这不仅强调当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紧迫性和重要性,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回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背景,2002年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针对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而明确提出“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内涵,即“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分析其内涵,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特征:外部服务性,即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内部功能性,即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内在协调性,即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下面笔者拟从系统分析三个特点入手,阐述中等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策略以及着力点。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职学校发展方向性分析

(一)就业为导向的开放性教育

从外部服务性要求看,中职学校首先要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就是要坚持“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方针。这从根本上要求这个体系是开放的,需要统筹、合作、对接。因此,职业学校办学必须围绕就业做文章,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就业导向下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分析(1)岗位技能是就业的入门证,必须通过以下渠道来获得:一是在校内通过实训基地功能发挥与一体化教学来培养学生通用技术或单一专项技术;二是在企业真实环境中,通过顶岗实习、企业培训、一对一传帮带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岗位经验与技能。这种岗位经验与技能体现着各类企业的文化,必须在企业完成。(2)核心能力是就业的“定心丸”,必须通过多种渠道与长期的定向培养才能获得。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形式来实现:一是必须重视第一课堂教学中核心能力培养与课程安排。如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体育课堂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同时,在课程安排上增加提高核心能力的校本课程和拓展课程。二是充分发挥德育与校园文化的功能,通过建立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协会或社团,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训练。三是对学校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专家讲座、专项培训、社会实践等形式来完成,具体见图1。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就业需求分析(1)从就业质量需求分析,企业用人标准逐步从单一技能要求向具有综合素养与核心竞争能力转变,即要求毕业生不仅具有通用技能,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沟通、合作、心理调控、再学习、创新以及具有职业道德、职业礼仪观念等综合素养。就业质量要求的提升,要求中职学校教育教学重心必须转移与调整。(2)以护理专业为例,从就业岗位需求分析,学校不仅要培养医院的护士,更要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家政服务与康复保健等专业劳动者。如适应人口老龄化需求的老年护理、育婴专项服务、护工等。培养目标岗位的变化,要求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调整对接。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性教育

从内部功能性要求看,这个体系应该强调育人功能,以人的终身发展为本。因此,职业教育要坚持教育功能不动摇。

从人的个体角度分析,教育要面向人的全部,体现人文性以人的外部世界为研究对象,教育学生做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从人的内外世界平衡角度,教育学生做一个内外兼修、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教育学生做一个懂沟通、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从知识信息社会纷繁复杂变化无常的角度,教育学生做一个有血有肉、始终如一的个性之人;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角度,教育学生做一个具有一定技能、可立足社会的职业人。这是新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从人的群体角度分析,教育要面向全体,体现社会性和公平性面向全体,不仅要面向班级全体学生,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更要面向社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至少要重视两个环节:一是扩大招生范围,不仅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还应包括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在职人员、回乡务农青年、进城务工人员、复转军人以及想学习一技之长的其他社会人员。二是随着招生范围扩大,必须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的方针,开展灵活多样的职业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等。

从人的发展角度分析,教育要面向未来,体现终身性和连续性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它紧跟时代发展,贴近人民生活,体现科技进步。回顾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不难看出,职业教育不仅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对现代人的培养教育意义重大。

(三)构建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

从内部协调性来看,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要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让中职学生有升学希望,让高中学校有稳定的生源。但是,这种衔接是不连续的,是局部的连接。要想壮大职业教育,必须实行开放的教育。职业教育系统与其他教育系统只有做到互认互通、协调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为人们提供终身教育。

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职学校发展策略思考

(一)坚持职业性与教育性有机融合的办学思想

职业教育必须突出职业特点,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所以,职业学校办学一定要坚持就业为导向,教育教学与管理一切要围绕就业展开;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补上职业培训弱化这一短板,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坚持校区合作全程对接,时刻把握市场信息和就业需求。

职业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功能,满足个人需要,体现终身学习理念。无论哪种教育最终都要实现人的发展。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职业学校亦是如此。它不仅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人,更要培养具有核心能力与综合素养的人。实践证明,后者已经成为能否实现就业的关键。

职业学校要实现职业性与教育性的有机融合,必须克服两种倾向。一是职业教育不能单纯追求就业数量而忽视就业质量;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只懂得单一技术、整齐划一的机器人,而是有个性和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二是职业教育在办学形式、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与管理等方面与基础教育显著不同,要防止用基础教育模式办职业教育。

(二)坚持以“职业生涯规划工程”为主线实施系统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既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目标展示,使职业学校学生一入学就能知道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教师也明确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所处的位置,以便协调有序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制定就业标准工作任务清单学校与行业、企业多方参与,共同制定各专业、岗位就业标准工作任务清单。以护理专业为例,如图2。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依据个人需要和自身条件,对照就业标准来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如图3。

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要围绕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来分步实施。一般第一年为初步设计,确定大类;第二年为调整设计,确定岗位方向;第三、四年为分流专项培训与顶岗实习。

评价与推荐 阶段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要多方参与,共同完成。

(三)坚持以校企合作为重点转变办学机制

企业全过程参与才能实现有效就业职业教育从开始的专业设置、培养规格确立,到具体的实时性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以及实习实训、质量评价等方面,都要实施密切的合作。

组织与制度保障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组建各类行业联盟、建设指导委员会、质量评价委员会;要建立校企合作专门机构,组成人员专兼职结合,兼职人员实行联络员制度;要建立企业专家能手工作室,通过这一固定场所更有效、更系统地参与校企全过程合作;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全员参与校企合作。

(四)坚持以工作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促进学校整体运行机制转变

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内容与方式有许多,有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改革;有激励机制、保障机制改革;有考核评价机制改革。但是,针对公办职业学校教育改革,从工作运行机制改革做起最为适用和关键。

对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中职学校发展着力点

(一)课程体系改革

课堂是教育的发力点,一切改革设想最终都要通过课堂来完成。课程体系改革可以遵循如下原则:课程设置依规划;课程内容依证书;技能评价依企业;综合素养综合定。(1)课程设置依规划,即课程设置要依据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规划,特别是做好分流培训和顶岗实习的课程设置。(2)课程内容依证书,即教材的整合要紧紧围绕“双证书”获得与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增加选修课、拓展课,在教学与培训融合上下功夫。(3)技能评价依企业,即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评价要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企业参与模块式、阶段性的评价。(4)综合素养综合定,即对学生核心能力与综合素养的评价,要采取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学校社会家庭多方参与、自评与他评多维度的综合性评价模式。要以正面评价和定性评价为主,切实发挥评价激励作用,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进。

(二)班主任工作模式改革

班主任是联系学校与学生的纽带,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路人,是核心能力培养的引导员。班主任工作模式改革意义重大。

“班级共同体”工作制度“班级共同体”制度的主要形式:由一名有经验的教师自主选择3~4名教师组成班主任团队,共同负责2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其工作机制有分工有合作。对班级年度计划总结、大型活动、表彰奖励等重要事项进行沟通与合作;对班级日常事务与单项活动开展各有分工,同时每个班主任还对一定数量的学生日常管理负责。

班级共同体制度的优势班级共同体制度优势很多,如可以减轻班主任过重负担,有利于班主任选拔等等。主要优势有三个方面:一是符合教育规律。通常每位“班级共同体”教师带管十几个学生的效果,远远高于一个班主任管几十个学生,会有更多的学生被关注,这就使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成为可能。二是引入了竞争机制。两个班级对内是独立单位,对外又是一个共同体;对内两个班级之间总会有一些差距,又会有各自班级的优势,这样既可以实行优势互补,又可以在竞争中共同提高。三是集体智慧的有机组合。一个班主任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几个班主任的智慧就会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同时,班主任团队也是相互学习、以老带新的成长团队。

(三)内部运行机制改革

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管理是针对人的管理,而学校最大的人力资源群体是教师。许多学校没有把教师当作是具有主动发展意识的生命个体,那才是教师职业怠倦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学校管理一些好的思想、好的模式难以落地的症结所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单纯靠思想教育、奖励机制不行,关键是要从工作机制的调整改进入手。

由“要我干”到“我要干”怎样才能实现“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呢?项目承包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其主要优点有三:一是项目组由包括中层干部在内的全体教职工通过双向选择自愿组成,主动性强、互补性高。二是学校项目管理有严格的程序,包括项目确立、申报审核、项目实施、扫尾验收、宣传推广等环节。项目立项前有审核、项目实施中有监控、项目完成后有奖惩,这些保证了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三是一个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就解散。它不会改变原有的组织机构形式,所以是安全、灵活、有效的一种管理模式。

由“服从”到“服务”实行项目管理并不改变原来的组织机构形态,原有的科室仍然履行各自职责并分管日常工作。学校实行两套管理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开展这种管理带来两个转变:一是管理理念上的转变。对涉及项目的工作全校各科室无条件地提供保障和支持,为由“服从”到“服务”的转变提供了制度基础。二是管理方式上的转变。原来推进一件事情是由上到下布置下去,现在是先基层调研,后学校立项,再教师申报,最终学校监控验收。这种由下至上、上下结合的项目管理,为教师搭建了参与学校管理的平台,也引入了竞争机制。当然,项目的确立是关键,项目成功与否在于校领导班子的科学决策。

(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时空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仅表现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更表现在学习方式方法的自主选择。要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时空。在时间上,如晨会、课间操、晚自习、二课堂活动,都要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在空间上,要给学生提供参与的载体和平台。如课程安排上要有更多的活动课、选修课、拓展课供学生选择;晨会、课间操、晚自习、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学生有自主参与和选择的空间。

(五)学生就业的一个设想

学生取得技能证书和参加顶岗实习后多数不能直接就业,因为顶岗实习与用人单位录用毕竟不是一回事。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正式录用人员还需要一个周期的试用和专门培训,合格者才能正式上岗。就是说由学生转变为职业人,除了掌握岗位技能外,还要有一定的岗位经验、适应岗位环境、熟悉工作流程以及一般应急处理能力等。这就需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式教育,而是有两个甚至多个学习地点的教育。所以说,要想提高就业质量,学生还需要在真实环境中的二次培训。具体模式可以通过集团化办学或组建合资联盟形式完成,即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牵头,学校提供学生,企业负责具体培训和提供就业岗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_12389320.htm.

[2]范唯,郭扬,马树超,等.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职教论坛,2012(7).

篇4:县域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一、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同时,我国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各个地区共同发展,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促进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推进国家繁荣、人民幸福的有力武器,必须高度关注薄弱地区和处境不利人群的发展。“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成为职业教育新的价值追求。新的价值追求要求我们加大对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要面向人人,加大对处境不利人群的资助力度。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农村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人,留得住、有知识、懂技能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和新型职业农民尤为重要。办好农业职业教育,大力推进涉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农村、农业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第一产业转型升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有1800余个县级城市,拥有人口约9亿人,拥有各类职业学校6000所左右,每个县有1所县级职教中心(教育部门主管)、1所技工学校(人社部门主管)、1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部门主管)。县域职业教育处在职业教育的最低端,资源相对丰富,学生生源相对充足,全国农民和农民子女急需职业教育,渴望能够致富、就业和建设美好的家园。现在全国已有约2亿农民进城务工,还有约1亿农民需要转移,无论是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就业,农民群众都必须再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但县域职业教育受区域经济和部门利益的影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职教资源分散,教育、人社、农业、扶贫等部门都拥有职业教育资源,条块分割、布局分散、多头管理、统筹乏力、重复办学、效益低下的现象依然存在,职业教育培训缺乏系统性、计划性、持续性、专业性,造成人力和财力浪费,效率不高;二是乡镇成人学校资源没能充分发挥,实用人才培训有名无实,培训效果不明显;三是县域职业学校为争生源,专业设置重复,品牌专业缺乏,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资源浪费严重;四是高中阶段教育,重视普通高中观念长期存在,导致职普比例失调,职普融通很难。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县级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对区域内的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多种形式,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根本改变职业学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重复设置的状况,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的县域职业教育体系。为此,本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特提出“一个集团四个中心” 的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策略。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为主要载体,具有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特点。适应需求,就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实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布局;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促进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资源、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领域相衔接,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多元立交,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强调不断创新、变化和进步的、并且符合现代特征的职业教育体系。综观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无不注重公平性、开放性、终身性、衔接和贯通性等几方面的特征。我国应在顺应国际化发展潮流与本土化需要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品质的职教新体系。归纳起来,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以总结为两方面的特征:内部的独立性和开放性、外部的协调性和共生性。

三、构建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策略

(一)构建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路

构建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结合本地实际,成立课题组,对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具体思路如下。

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思路图:

(二)构建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构建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在整合资源上下功夫,在细化功能上做文章,在多元立交上有突破。

1.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立县域现代职教集团。县级人民政府应协调各部门,成立县域职业教育领导办公室,整合人社、教育、农业、扶贫、民政、科技、工信等部门的资源,建立县域现代职教集团,制定县域现代职教集团运行机制,科学、合理调配职业教育资源,明确职责。

2.细化功能推进“四个中心”建设。县域现代职教集团应整合县域职成学校资源,细化功能建立职教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实用人才培训中心、终身教育中心。职业教育中心,面对初、高中应往届毕业生,开展毕业生职业指导,引导毕业生合理分流。采取长短结合、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方式开展学历教育和初、中级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创新“校企合作、校农合作”办学模式,建立“知识+技能”考试制度,为高等院校和企业培养合格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面对初、高中往届毕业生、下岗职工、乡镇再就业职工,走进工厂、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实用人才培训中心面对农村新生劳动力、在农村创业的农民,走进农村、田间、地头,开展实用人才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残疾人技能培训的相关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终身教育中心面对社区全体居民,农村全体村民,开展学历提高、体育、艺术、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生知识等培训,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帮助。

3.多元立交,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为推动实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农村职业教育应不断丰富其内涵,实现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和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加强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的优势,开展继续教育,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重,搭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

4.多元投资,发挥民办职业教育作用。针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农村职业教育应实施教育内容多样化、教学对象分类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等新的发展策略。吸引、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投资职业教育,采取“民办公助”、 “公办民助”等形式,激发民间资本投资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引导现有民办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县域现代化职教体系的构建策略,立足县域职业教育实际,在县域形成“一个集团四个中心”的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利于统筹协调教育、农业、劳动保障、科技等各部门资源,合力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政府、职业学校、企业、社会多方的积极性,使职业培训走向专业化,提高培训实效;有利于职业学校充分了解企业和社会“干什么、需什么、缺什么”,明确自己“教什么、补什么”,使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办学方式更加灵活,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使全体公民“学有场所,学有所教,学有所得”,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责编 赵河)

篇5:论文1: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

烟台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研究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强职业教育改革,注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把烟台市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市。

2.2建立层次结构清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2.1建立贯通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衔接渠道首先,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要进行合理规划,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扶持力度,切实保障中职、高职合理的比例规模,针对性地培养中级和高级技术型人才。其次,在保障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模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改革等方法不断促进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建立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渠道。

篇6:构建广东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构建广东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肖志恒 宋海 2011年7月21日南方日报

2010年,国家高规格地召开了全国人才和教育工作会议,也相继颁发了规划纲要。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出台职业技术教育《决定》和《纲要》,是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人才、珠江三角洲地区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是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动摇的重大政策。我们要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抓好贯彻落实。

2010年,国家高规格地召开了全国人才和教育工作会议,也相继颁发了规划纲要。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出台职业技术教育《决定》和《纲要》,是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人才、珠江三角洲地区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是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动摇的重大政策。我们要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抓好贯彻落实。

一、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必须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省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我省“十二五”时期的核心任务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首先,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推进广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总体而言,产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导致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劳动力素质偏低,反过来又限制了产业的升级转型。因此,产业要转型,首先工人要升级,人才要优先发展。最近,汪洋书记访问德国慕尼黑手工业技师学院时指出,“广东正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无论是引进高新技术产业,还是提升传统产业,都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强大支撑,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世界银行在《中国21世纪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政策报告》中指出:“技能已经取代其他因素,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优势的基础性因素”。到2010年底,我省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的比例约为24%,低于上海(约35%)、浙江(约27%)2007年的水平,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不到16%,低于全国24%的平均水平。因此,我省要加快转型升级,就必须从建立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做起,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撑保障作用,加快培养现代产业体系所急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其次,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加快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不仅是培养人生活的能力,同时也是在培养人获得幸福的能力。职业技术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可以使劳动者获得一技之长,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提升自我幸福指数,同时,也能利用自

身的技能为社会生产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产品,为全社会带来幸福感。因此,无论是加快转型升级,还是建设幸福广东,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都至关重要。

二、实行“五个统一”政策,加快推进广东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尽管我省已经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大省,但还不是职业技术教育强省。职业技术教育基础能力仍然薄弱、师资队伍建设比较落后、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分散、校企合作尚未建立长效机制等等,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制约职业技术教育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其中,如何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化资源,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科学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汪洋书记说过“体制机制创新是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推动发展的方法”。当前,广东要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方法就是创新体制机制。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我省创新举措,提出了实行“五个统一”政策。发展规划、招生平台、经费投入、资源配置、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作为职业技术教育最基础、最关键的五个要素。实行“五个统一”政策,就是要在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发展壮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上,统一发展规划、统一招生平台、统一经费投入、统一资源配置、统一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其实质就是充分整合优化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扫除制约我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发挥不同部门的优势,形成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合力,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一是统一发展规划,着力构建广东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基本框架。《决定》和《纲要》提出,必须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相匹配、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也就是说,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就要科学地、系统地、大规模地、可持续地为现代产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如果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整体的设计,放任自流,那么就难以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因此,统一发展规划,就是始终紧扣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大规模培养高技能人才、助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目标不放,从理论上完善、在实践中探索,一边实践,一边完善。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朝着共同发展目标努力奋进。

二是统一招生平台,着力筑牢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规模基础。保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是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础。统一招生政策,使中等职业学校与技工院校在建设、招生、经费、编制等方面步调一致、标准统一,有利于保证招生规模的稳定发展。通过统一招生平台,采取统一招生办法、招生计划、网上统一录取等办法,确保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共享毕业生信息资源,使原有的招生平台更加完善、招生网络更加健全、招生秩序更加规

范,为不断壮大我省职业技术教育规模,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内涵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是统一经费投入,着力建立现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稳定投入机制。职业技术教育由于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更强调实训实操,相比其他教育更需要大的投入,必须建立统一、稳定的投入机制。《决定》和《纲要》明确要求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首先强调了政府要建立健全职业技术教育拨款机制,继续实施以生均综合定额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预算管理制度,首次提出国家重点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参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标准设定生均基准定额,地方教育附加优先用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技工教育,同时也明确了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用于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的办法。统一经费投入,极大地保障了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发展,使它们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规模和质量协调发展上,大大加快了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进程。

四是统一资源配置,着力提升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基础能力。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要求高效地、合理地发挥各种资源的最大效率。统一资源配置,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整合有限的资源,合理优化配置资源。我省将通过逐步建立统一的师生信息库、教学数据库、职业培训信息平台、就业服务网络等,统一办学资源和信息资源。同时,还计划从2010年到2020年,着力实施六项工程,即南方重要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工程、示范性院校建设工程、实训中心建设工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职业技术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从而为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供有力的载体支撑。

五是统一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着力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面向社会,面向产业,面向企业,着力培养适应我省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我省针对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对高端技能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养我省紧缺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大力发展技师学院,着力培养技师、高级技师。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服务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考核、使用与激励相结合的机制,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三、建立“党政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把“五个统一”政策落到实处

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事关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幸福广东建设大局,是关系广东发展全局的战略大计,必须加强领导,建立“党政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全面推进全省职业

技术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明确落实“五个统一”政策的责任主体。健全完善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联席会议议事和决策制度,落实由省直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实施“五个统一”政策的主体责任。省级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经信、财政、国土、建设、国资委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职责,统一执行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决定。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抓紧实施“五个统一”政策。

二是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各地、各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抓紧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和实施办法,以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统揽,将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部署转化为行动,将“五个统一”政策落到实处。要在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构建等方面加强研究,制定措施,早出成效。

篇7:论文1: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

——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陕西省教育厅厅长 李兴旺

2015年3月19日

省政府召开这次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动员会、部署会。一会儿,庄长兴副省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这里,我先就全省教育系统抓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落实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抓机遇、凝共识,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建成教育强省、服务经济社会的基础工程和重要内容。去年召开的全国职教会议,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吹响了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劲号角。省委、省政府对加快职业教育发展高度重视,省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近日还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全省教育系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抓好落实。

一要更新观念。打破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天花板”,搭建从中职到高职、本科、研究生的人才成长“立交桥”,逐步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融通,深化产教融合度,使培养的学生“适销对路”,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对传统职业教育的重大变革。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这次中、省关于职教改革发展顶层设计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这次改革对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更新观念、调整思路,凝聚共识、主动作为,让中央和省上的政策落地生根。

二要深化改革。就我省而言,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自身建设、功能发挥都亟待加强,中职学校普遍生存困难,部分高职也是举步维艰。只有改革才能生存,只有改革才有出路。今年是教育综合改革的攻坚年,尤其是职教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必须下定决心,下大力气“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对多数中职学校来说,这次职教改革是最大的发展机会,也是最后的机会,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求真务实的态度,该留的留,该合的合,该撤的撤,通过改革,让学校真正走上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尽快把中职教育这块短板补上来。

三要真抓实干。中央明确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紧迫性,充分认识到改革越早、红利越大,充分认识到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担当,摒弃等、靠、要思想,主动行动起来,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把职教改革任务结合实际分类细化,建立台账,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搞清任务不遗漏,细化措施不落空,强化督查不懈怠,确保行动快、步子稳、效果实。

二、促整合、优布局,推动职业教育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直接、最紧密。要主动适应当前“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促发展”的新要求,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优化学校及专业布局,培养实用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适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

一要整合中职资源。省政府决定,到2016年7月底,将全省中职学校从现在的567所整合到300所左右,这是我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工作。整合的对象主要是规模小、管理乱、质量差的学校,整合的责任主要在市县政府。各地要通过整合,加快中职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中职教育规模化、实用化发展,彻底改变“小、散、差”的状况,从根本上改善中职学校生存条件和办学环境。

二要优化学校及专业布局。各市要统筹中职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和专业布局。要落实中省有关政策,建好高职学院,重点支持和建设3-5所高水平或有特色中职学校,打造一批示范、精品或骨干专业。要立足实际,注重需求,不能蒙着头、关着门办学。职业院校要树立精品意识,找准服务面向,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办学特色,基本实现人才培养方向对当地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全覆盖。三要强化县级职教中心功能。县级职教中心是县域内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主阵地,承担着培训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和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任务。要以县域为单位,将各类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到县级职教中心,有条件的县(区)要将各类培训项目集中到职教中心,建好建强阵地,提高培训质量,更好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三、拓渠道、促互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积极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在全国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内工作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一要统筹各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结合我省职业教育现状,中职要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支持,在扩大招生规模上下功夫,巩固基础地位;高职要深化产学研结合、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在提高质量、强化内涵上下功夫,发挥龙头作用;转型试点本科高校要在转变办学理念、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应用能力上下功夫,在培养职教高端人才方面趟出新路子。同时,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今年,省上将加快筹建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扩大职业教育覆盖面。

二要贯通人才培养的新渠道。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搭建职业教育贯通的“立交桥”,努力让广大学生有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从今年起我省将全面实施高职教育分类考试招生,省内高职院校通过综合评价形式招生数将占到在陕招生数的50%,完全畅通了中职升高职的通道;同时,将中职学生通过“三校生”单招考试升入本科计划由原来的200名增加到1200名左右,将专升本招生学校扩大到除“985”“211”院校外的所有普通本科院校,并将招生计划总规模由原来的5%提高到15%,还在6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开展与转型发展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本科生试点,大幅提高优秀中、高职学生升入本科的比例。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在组织实施好这些改革举措的同时,加强宣传引导,确保把贯通职业教育“立交桥”等好政策向学校、学生、家长宣传到位,引导学生和家长准确认识自己、合理确定职业发展规划,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参加职业教育分类招考。

三要形成多元化办学的新格局。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多元开放,与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依存度高。离开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就没有生命力。职业院校要坚持走主体多元、开放办学的路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吸纳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以资本、知识、技术、人力资源等多种要素参与,开展联合办学,努力形成多种形式办学、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多种来源构建教师队伍、多种形式参与分配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不断扩大优质职教资源,增强职教发展动力。要充分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组建职教集团,推动职教改革与企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有效克服校企合作“一头热”、育人用人“两张皮”的问题,实现合作共赢。

四、提质量、强引领,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成败、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准,就是人才培养质量。要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观,切实把工作重点和资源配置集中到教学环节上来。

一要抓好常规教学管理。抓好日常教学管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础环节,也是最有效途径。当前,一些学校教学管理松散,人才培养方案千篇一律,重知识、轻技能、忽视德育,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不完善,知识与技能更新跟不上市场需求,存在“放羊式”实习实训、寒暑假随意延长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在中职学校普遍存在,一些高职也不少。各校要端正办学态度,遵循规律、按章办事,狠抓日常教学管理,彻底纠正这些问题,让教学工作回到教书育人的正轨上来,真正调动起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办学的内在活力。

二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培养方式。各校要紧贴市场需求、依托行业企业,主动出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专业、课程、教材、教法改革,丰富“订单式”和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协同育人,让专业改革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课程改革适应技术进步更新、教学改革适应实际岗位需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职业教育也要高度重视素质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法制教育,培养职业精神,锻炼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创业就业能力,让学生适应社会接地气、掌握本领能发展。近期,我们在职业院校开展“爱读书,读好书”主题活动,各校要认真组织实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要打造职教骨干体系。示范学校、优势专业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第一梯队”,是我省职业教育的竞争力所在。今后省上将重点支持示范学校、优势专业加强专业综合改革、精品课程和教材等内涵建设,支持加强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等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在分类招生、校企合作、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走在前列,支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成果培育、工艺技能积累创新。骨干体系建设将实行动态管理,根据指标体系优胜劣汰,让每所学校都有机会,充分发挥示范校、优势专业在治校办学、培养人才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典型带路、百花竞放的生动局面。

四要推动信息化国际化。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和劳动技能。职业教育信息化,最重要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提高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今年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全覆盖。要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所有专业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专业教学中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技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不少职业院校进行了积极探索。各校要不断总结完善好的经验和做法,逐步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学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支持学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开展合作办学或交流教师、互派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相信有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有广大师生的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能开创陕西职业教育新局面,为建成教育强省、建设“三个陕西”贡献力量!

篇8:论文1:县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

1.1 学校布局不合理的问题

我国过去实行“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办学体制,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一个乡有一到三所初中,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村办小学,由于近年来学生生源大幅度下降,“择校风”又盛行,导致县域内多所初中和小学生源不足,有的村办小学每个班级甚至只有七八个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县城的重点学校出现的大班额现象,有的重点小学每班都有七八十个人。对于这种情况的学校,县域内的教育资源不可能平均分配在每一个学校,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前提条件是合理的学校布局。

1.2 对“均衡发展”认识片面的问题

有人认为,均衡发展就是绝对平均地配置教育资源、绝对平均的获得成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均衡发展”就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理想状态。事实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要最大限度的缩小区域、城乡、学校、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从更深层次上来说是义务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经济效益最大化、社会生产力得到最大水平发挥的一种状态。对于县域内的学校均衡发展来讲,更多的是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主要包括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均衡,具体到构建均衡发展指标体系,在量化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指标时,一定要避免绝对平均的分配物力和人力资源,而是应该考虑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均衡发展”的内涵,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指标,以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1.3“千校一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强调的是教育机会的均衡,资源投入的均衡、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的均衡,制定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是以这几方面的均衡为基础的,如果只考虑这几方面的指标设计,就会忽视学校特色的发展。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千校一面”的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在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特色教育的价值更加凸显。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不仅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更高层次均衡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相对均衡的条件下,要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学校应在完成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计划、达到最低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努力打造有竞争力的、可持续的、能拉动学校整体发展的、让多数学生受益的学校特色。因此包含学校特色的指标应该被纳入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以避免“千校一面”的出现。

2 构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

按照均衡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在梳理我国现阶段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是:

2.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为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创造相对均衡的受教育机会,不断提高各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创新办学特色,实现每个学生的“人本价值”,力求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均等的获得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优质教育。

2.2 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

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强调公平优先,这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在同一个县域内,要尽可能缩小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在现阶段,应该以“扶弱”为主,对薄弱的农村学校投入更多的经费,但是在对薄弱学校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县城重点学校的建设,不能“削峰填谷”,走入低水平均衡发展的陷阱,而应该在“填谷”的同时,鼓励高水平的学校更好的发展。既扶持薄弱学校的发展,又推动高水平的学校向更高质量发展。(下转第11页)(上接第5页)

2.3 矫正平等和补偿平等原则

这一原则是美国学者柯尔曼提出的消解教育差异的原则。矫正平等就是采取经济措施补偿那些能力出众但没有优秀背景的人;补偿平等的核心问题是对那些生来基因不良,或者处于恶劣环境中的人进行补偿,也就是关注受教育者中弱势群体的原则。这种原则要求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家庭经济困难和残障的受教育者。

3 初步构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

从设计指标的原则出发,在充分考虑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笔者从教育机会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教育质量均衡和教育成就均衡四个方面构建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分为9个一级指标和30个二级指标。

3.1 教育机会均衡指标

教育机会均衡是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和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机会均衡指标分为入学率和辍学率两个一级指标,入学率包括学龄人口入学率、女生入学率、男生入学率和特殊教育学生入学率4个二级指标,辍学率包括学龄人口辍学率、学校原因导致辍学的比率和个人或家庭经济原因导致辍学的比率3个二级指标。

3.2 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指标

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确保教育资源在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群体间的优化配置,具体体现为公民就学平等和受教育条件的均等。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指标分为财力资源投入、物力资源投入和人力资源投3个一级指标,财力资源投入包括生均教育经费、生均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3个二级指标,物力资源投入包括危房所占比例、生均教室面积、教学仪器达标率、图书资料达标率、多媒体设备达标率和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率6个二级指标,人力资源投入包括生师比、专任教师所占比例、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每年接受培训教师所占比例、中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和教师月平均工资6个二级指标。

3.3 教育质量均衡指标

教育质量均衡指取得学业成绩的均衡。教育质量均衡指标分为学业完成和学业成绩两个一级指标,学业完成包括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和学生巩固率两个二级指标,学业成绩包括小学/初中毕业生各科成绩及格率和小学/初中毕业生各科成绩优秀率两个二级指标。

3.4 教育成就均衡指标

教育成就均衡是指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相对均等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学习潜能,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业成功的平等机会。教育成就均衡指标分为学业成就和教育成就两个一级指标,学业成就包括小学/初中毕业生拥有特长的比率和小学/初中毕业生素质教育达标率两个二级指标,教育成就包括义务教育普及率和文盲率两个二级指标。

摘要: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应构建一套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指标体系来监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程度,本文初步构建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

关键词:均衡发展,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如峰.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04(5).

[2]陈世伟,徐自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李继星.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初步思考[J].人民教育,2010(11).

上一篇:小学教学论资料下一篇: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