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分析论文

2022-04-26

摘要:为适应面向新世纪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水平,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改革专业课程体系,突出职教实践特色,丰富职教教学内涵。充分展示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从而达到理论技能化、技能理论化的理想境地。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分析论文 篇1:

信息化教学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分析

摘要:在职业教育中,将信息化技术融合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改革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信息化教学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理应重视和思考的课题。只有使信息技术真正发挥促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职业教育才能够在发展学生信息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去培养学生的其它能力,取得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教育改革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信息化教学在教育领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理应重视和思考的课题。

2 什么是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一个过程,一个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过程,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后的表现形态,是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

2.1信息化教学的特征

从技术层面上看,信息化教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及智能化四个方面。数字化使得教育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多媒化是指信息表征多元化、真实现象虚拟化。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时空不限和便于合作。而智能化是指人工智能将成为信息化教学系统的核心技术,可以使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信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

从教育层面上看,信息化教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以及管理自动化。

2.2全面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拟人化:它可以扮演老师,创建智能导师系统,进行程序化教学;它可以扮演学生,利用各种计算机语音编程,让计算机做事;它可以扮演伙伴,虚拟学伴,完成团队作业。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充当的角色就是教室和学生的助手。

信息技术拟物化:它可以构造探索性的学习情景,例如微型世界、虚拟实验、虚拟学社、虚拟教室;它可以利用网上资源丰富的特点,开展基于资源的学习;它可以使用各种信息工具,例如效能工具、认知工具、通信工具等。

2.3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改革

教育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迫使教育者采取两种变革:第一、趋向于民主的教育模式;第二、教育者本身利用信息来强化自己。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树立正确观念并主动学习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才能使信息技术真正发挥促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

3 信息化教学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3.1学生结构分析

当前,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生存是他们从小的生存方式。他们接受最新的理念与知识,享用无数数字时代的信息化高科技产品。而作为这些学生教师的我们应怎样做?我觉得没有第二种选择,只能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跟上时代潮流,做一名能够掌握并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型”教师。

3.2重構教师教学方式

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信息化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个性预备,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合适教育而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授重难点等各方面的预备;第二阶段,网上研讨,搜索相关教案和课件并进行甄别选择,同时和其他教师、学生等进行多方面的研讨并进行初读教案反思;第三阶段,现场说课,通过现场说课的形式展现教学实施计划,收集各方意见并进行现场说课反思;第四阶段课堂实施,课堂实施教学,观察学生接受情况及教学效果并继续课题实施反思。

3.3改变学习过程

信息化教学促使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教师的作用则是提供学习方案、学习方法、各种资源,营造环境,引导释,督促与鞭策以及鼓励与评价。

信息化教学促使教学环境的升级。传统教学的环境以教室为主,实验室为辅。而信息化教学中,网络环境给教学环境带来显著的变化,集中表现在音视频技术、互联网络应用技术、存储与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方面的应用。

4 结语

总之,信息化教学不是单纯的在线课程,不是单纯的电子书包,不是让整个班学生盯着屏幕的课件播放和传授讲解,不是学生无序的学习,更不是用技术取代老师,而是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合适教育,是应用技术开展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堂转型,真正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是泛在学习,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随时随地可进行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赵明辉; 贾超.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J].电脑迷,2017-11-15:200.

[2]张超群.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J].电脑迷,2017-11-15:183.

[3]田晋.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技术的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3-27:7.

作者简介:

朱芸(1982.2-)女,湖北武汉人,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通信技术

基金项目: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规划课题 编号:268

作者:朱芸

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分析论文 篇2:

突出实践特色,丰富教学内涵

摘要:为适应面向新世纪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水平,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改革专业课程体系,突出职教实践特色,丰富职教教学内涵。充分展示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从而达到理论技能化、技能理论化的理想境地。

关键词:教育理念;一体化教材;双师型教师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沿袭的是学科型教学体系,其特征是:以学科本位设置专业,过分要求系统性、完整性,理论学时太多,专业实践环节不足,缺乏应有的沟通,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实践证明,学科体系的教育思想,给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许多不适应之处。当务之急,就是要转变教育理念,突出职业技术教育实践特色,不断丰富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涵,彻底打破学科型教学体系,逐步建立以综合能力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淡化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界限,淡化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界限,充分展示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综合能力培养这一主线,以实操实训为轴心,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明确职教培训目标、制定教学大纲

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启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因此,必须借鉴CBE模式教育理论,从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入手,以职业岗位对能力结构的要求为依据,来制定新的教学大纲,使知识的传授和技术能力的培养满足综合能力的需要,将学生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以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要制定新的教学大纲,就要求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领导者,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熟悉各专业岗位对职业技术能力的要求,掌握职业技术发展的新动向,编写出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以实操实训为轴心的崭新的教学大纲。

二、教材建设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根本

编写与岗位能力相适应的、以实操实训为轴心的教学大纲,为教材的编写指明了方向。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去组织教学内容,编写出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适应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突出技能训练、突出新内容、新技术、新信息的教材,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际上,编写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材的过程,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过程,是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具有长久生命力和旺盛活力的源泉。在编写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材”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贯彻人类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即观察实物——感性认识——大脑思维——理性认识——动手能力、运用知识——获得实际技能技巧,使理论知识的获得和实际技能的掌握同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强化技能训练的目的。

由此可知,在编写职业教育教材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材内容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二是教材内容一定要与时代同步,要对新问题、新内容进行适度的介绍,使其能够反映有关专业科学的新发展,体现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三是教材内容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深度和广度不要脱离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基础,章节编排要符合职业技术学校所特有的教学规律;四是教材内容要精选、精编、精审、精校,决不容许粗制滥造。在

教材建设上,必须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宁缺勿滥。

三、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障

教师的自身修养包括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两个方面。教师的思想水平体现为师德和师仪;教师的业务素质体现在专业知识渊博,动手能力强,语言表达清晰,教学方法得当,有较高的教学艺术等方面,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为了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应养成“好学不倦,学而不厌”的良好习惯。应对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深钻细研,精益求精。还要广泛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参考文献,多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并将教育理论和教学规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之中,而且要体现出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思想,达到思路开阔、思想活跃、语言风趣、谈吐不俗,富有感染力。此外,专业教师还应适时参加社会实践,深入生产现场调研,获取第一手信息,有意识地提高在专业实践中的技能技巧,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对高校扩招,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专业设置特色化,就业跟着市场走”已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共识和现实需要。要想看到毕业生供需两旺的场面,就必须实施“三性两化”(即综合性、应用性、基础性和市场化、特色化)的专业设置定位,针对岗位群设置专业,针对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以专业技能为本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只有这样,学生未来就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突出职教实践特色,丰富职教教学内涵是目前职业技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职业技术学校必然的发展方向。如南阳理工学院开创的“三性两化”的专业设置定位,融化了毕业生就业寒流,打破了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严峻的局面,供需比达到1∶5,其根本原因在于突出了职教实践特色,丰富了职教教学内涵。

作者:董宏进 马小雨

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分析论文 篇3: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工学结合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调整为基础,以培养计划的制订为重点,以实践教学为关键,以实践教学所必需的软、硬件投入为保障。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收稿日期:2007-12-10

作者简介:盛秋生(1960-),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从事企业管理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周萍(1961-),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及分析化学的教学与研究。

工学结合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其基本内容是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教育,学生同时具有学徒与学生两个身份,教学培训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实行,费用由企业和财政共同承担,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突出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强调与岗位对接的课程设置和采用企业的评价标准。这种模式被认为是二战后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由于法律制度、管理机制、动力机制、条件机制、激励机制、监控机制、办学主体等诸多问题,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一段时期内难以实施,工与学的结合,很大程度上还需要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等模拟过程来有效地实现。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无疑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院校实施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 教学改革——面向一个市场、寻求多方需求职业技术院校要推进以资源整合、专业调整

二、 为基础,以人才培养计划制订为重点,以实践(实验、实习、实训、实际工作)教学环节安排为关键的全面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流程如图所示。

图中表明,学校面对国内外市场对人才的多方需求,要针对自身特点,通过与企业、行业、区域和其他用人组织的相互选择,确定不同的结合点,形成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学校与区域以及学校与其他用人组织的不同合作方式(构成广义的工学结合模式),根据结合的宽度(学校和人才需求方之间可能会形成多个结合点)和深度(可能会形成学校和人才需求方两个或多个办学主体),共同实施全面的教学改革。结合的深度以及培养计划的制订、实践教学的安排,体现了职业教育不同的办学主体、办学特色和办学层次。

二、专业调整——教学改革的基础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职业院校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的关键环节。学校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同时要注重职业教育人才需求区域性的特点,除了要考虑人才需求的普遍性之外,更强调对本地区人才需求状况的针对性。一是在职业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关系中,市场对专业技术的需求与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设置及职业技术专业性特点的要求要相吻合。即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设置,应当与市场需求接口;二是企业(行业或区域)对工作岗位职业基本技能的要求与职业技术院校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过程相吻合,即学校传授给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应当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接口。只有这两个方面高度吻合,才能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性。

职业技术院校要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打破传统的办学理念,主动走出去,深入企业,深入用人单位,深入社会,针对区域、行业、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岗位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盘活学校的存量资产,调整增量资产,整合资产总量,优化资产结构,进行大刀阔斧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调整,办企业需要的专业。

三、培养计划的制订——教学改革的重点

培养计划的确立在职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核心的位置,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内容包括工学结合的目的、工学结合的内容、学习地点、时间、进度安排、导师人选、学生掌握相关技能的程度、工学结合成绩的考核和鉴定等。

1.计划制订的主体、培养目标与衡量标准

按照教学改革模式中学校与企业(行业、区域或其他组织)确定的结合形式,学校和企业(行业、区域或其它组织)从对企业(行业)的岗位群的岗位分析出发,从岗位的基本要求与学校专业教育的对应关系着手,来讨论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各职业岗位人员的职责决定了不同层次职业技术专业教育的安排),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共同实施教育与培养。企业期望通过职业技术院校这个平台,将学校的优良人力资源培养成企业需要的、能够胜任企业不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专业人才。要完成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计划的制订中,除了一般性的知识要求外,满足企业个性化需要的知识,主要由企业提出,更为科学合理。所以,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必须要有企业(行业、区域或其他组织)参与,方能制订出在校内学習与在企业工作学习有机结合的教育计划,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职业目标密切相关。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要求及考核方式、考核标准,考查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表现,可以把“工厂的需求”和“学校的教学”尽可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先进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现代化工厂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2.教学内容与结构

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职业岗位群确定能力结构,通过分析、分解和归纳确定所开设的课程及其内容。要打破传统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体系,代之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知识课、专业技术(技能)课和综合训练课的课程设置体系。在课程内容上,要着眼于如何获得实际经验和熟练技能,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应以实践为核心。知识可以传授,而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来掌握,一般认为,实践性课程在教学计划总学时中所占比例不应低于50%。

3.制订计划的方式

专业教育对应的工作岗位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所以,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随着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专业教育水平、速度和规模的变化,学校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以及学校选择结合对象的变化,培养计划也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按照制订专业培养计划“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原则,培养计划的制订可采用管理会计中“滚动计划”的方式,针对社会环境和办学主体内部条件的变化,一定时期内,对培养计划进行“滚动”修订。

四、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的关键

工学结合能否有效实施,关键在于实践教学。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目前主要还是以学校为主体来完成,企业更多是起辅助作用。所以学校要保证工学结合的有效实施,至少在现阶段,要保证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投入。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与实验(实训、实习)教学环节过程具有高度吻合性的专业的特点是,学生对岗位技能的了解、掌握主要是借助于相应的器械、装置,是由职业岗位本身条件因素决定的,外界环境因素对其影响较小。校内实验室或实习(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能够高度模拟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环节过程(如机械加工设计类专业、电工电子类专业等),完全可以通过校内实验室或实习(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其实践教学的实施,以校内实验室(或校内实习基地)为主,但必须保证相应实训(实践)教学硬件的投入。此外,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是教师实际岗位技术水平、教学方法以及考评标准。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与实践教学环节过程具有中度吻合性的专业的特点是专业岗位技能的掌握,还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器械、装置,但同时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也较大,校内实验室或实习(实训)基地,难以全面地模拟职业技术岗位的实际工作环节过程(如金融、保险、商贸、财会等专业),其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校内、校外共同配合。对于以这类专业为主的院校,除了校内实训中心(基地)要具备一定的硬、软件条件外,还要保证学生能够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工作(学习)的环节过程。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与实践教学过程具有低度吻合性的专业的特点是专业岗位技能的掌握主要取决于专业技术理论与外部环境的融合程度,更多体现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专业技术人员的应变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校内实验室或实习(实训)基地,很难或根本不可能模拟职业技术岗位实际工作环节过程(如管理类专业的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社会工作等),其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必须通过实际工作过程才能达到要求,即必须通过职业技术岗位顶岗(跟岗)工作(实训),才能掌握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

图二给出了不同专业特点工学结合的选择方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

[3]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函[2006]44号.

[4]张亚军,等.解读“示范校计划”精神明确学校内涵建设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5]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

〔责任编辑:东升〕

作者:盛秋生 周 萍

上一篇: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