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逻辑下物理教学论文

2022-04-29

摘要:建构主义学说是对教学模式的一次新尝试,经过长时间的探究和实践,能够满足中国现代化教育变革的需求。物理科目是初高中教学的难点和重要组成,学生在物理知识的探究中需要深刻的思考,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更加抽象,在有限的课堂活动中難以协助学习者深刻理解知识。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建构主义逻辑下物理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建构主义逻辑下物理教学论文 篇1: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思维培养策略

【摘要】建构主义者在对传统物理教学弊病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本文在阐述建构主义与物理思维理论与分类的基础上,分析建构主义理论在物理思维培养中的作用,并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思维培养策略。

【关键词】建构主义 物理思维

一、基本概念

1.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与分类。在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指导之下,建构主义者在对传统教学弊病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的新观点。建立在一系列观点之上的建构主义主要可以分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个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认识过程中社会因素的社会建构主义;以及认识者不必建构现实世界知识的激进建构主义。

2.物理思维分类与基本方法。物理思维分类主要包括:(1)物理抽象思维:通过物理判断与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物理材料的运动规律,最终认识物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2)物理形象思维:建立在物理表象基础之上的物理形象思维主要特点表现为形象性、二维性、动态性以及创造性。(3)物理直觉思维:通过高度简化浓缩之后的方式洞察事物的物理实质,并在第一时间内作出科学的猜测与设想。物理思维方法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一套完善系统,主要包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科学推理法、抽象与概括、科学臻美法以及等效、数学等各种物理思维方法。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物理思维培养中的作用

1.建构课堂教学新模式,诱导学生建立新目标,激发学生思维。在建构主义环境下,教师建构新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信息、资源,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基础上体验“意义”建构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处理教材,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在课堂疑问中应因人设疑,灵活多变,努力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在此基础上诱导学生建立新目标,并通过不同学习途径达到目标,充分激发学生思维。

2.在学得高级知识的基础上构造新的评价体系,培养批判性思维。建构学习作为一种诊断性和反思性学习方式,意味着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学习信心,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而学生在学得高级知识的基础上构造新的评价体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各种诊断和判断学习目标的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馈,促进学生自我诊断、反思和评价。

3.利于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建构主义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基础上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在解决问物理题的学习过程中,激活原有的知识阶段,然后通过更高层次的认知同化或顺应过程,重新建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两者结构间的联系或规律,在基础上进一步分化和融会贯通,总结共同因素,上升至更高的层次,将新、旧知识重新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如此一来,学生必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概念,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与深化形成新概念。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思维培养策略

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思维品质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则必须在概念教学中培养物理思维品质。这包括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及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其次,物理教学还必须在规律教学中培养物理思维品质,这主要包括:(1)通过创设教学情景,使得学生在了解物理过程的基础上,培养物理思维的灵活性。(2)通过“协作”、“会话”等形式剖析规律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与范围,由此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再次,还必须明确物理习题教学在全面培养思维品质中的作用。

2.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形象思维培养。形象思维是以物理表象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形象思维培养措施主要包括:(1)注重学生物理学习的实践性,在加强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丰富的物理表象。(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物理学习中展开想象,掌握形象思维的方法,在物理习题教学中重视图形结合;抓主要矛盾的理想化方法等物理规律。

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抽象思维培养。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抽象思维培养措施主要包括:(1)为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创造物理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激发状态。(2)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是进行意义建构的基础,可以充分应用原有物理知识,建立合理的教学内容逻辑结构,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3)教师要“授之以渔”,应当教会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在把握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掌握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

目前,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造能力培养正逐渐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在素质化教育中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责无旁贷。结合物理自身的特点,挖掘素材,在对传统物理教学弊病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新的观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将成为一条行之有效 的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杨昕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4).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编辑/杨俊飞

作者:钱长炎 宋磊

建构主义逻辑下物理教学论文 篇2:

基于建构主义学说探究初高级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策略

摘 要:建构主义学说是对教学模式的一次新尝试,经过长时间的探究和实践,能够满足中国现代化教育变革的需求。物理科目是初高中教学的难点和重要组成,学生在物理知识的探究中需要深刻的思考,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更加抽象,在有限的课堂活动中難以协助学习者深刻理解知识。因此,为提高物理学科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以建构主义学说为指导,对初级和高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的衔接式教学对策展开深刻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建构主义;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策略

引言:建构主义要求师长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行之有效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研习,帮助学习者正确认知自我,寻找合适的研习方式;在师长的指导下,学习者有效完成攻读任务。建构主义知识学说表明,学习者是获得并加工知识的重心,师长应承担指导的责任,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调动学习者探究热情。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师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树立衔接教学意识,在教学中锻炼学习者知识接受能力,帮助学习者有效消化知识,并转化为生活技能。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说与研习和常识有关,学习观、师生观和知识观是其组成要素,最早由皮亚杰提出。学习者应塑造主动、端正的学习态度,兼顾系统和非系统的知识研习,是建构主义学说“学习观”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师长应以学习者研习情况为参考,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尊重且平等对待所有学习者,以“不唯师、不唯书”为原则,是建构主义学说“师生观”的要求。紧随时代变迁的脚步主动更新换代知识内容[1],使其多元化、新鲜化,唤醒其生命力,而不是仅研习传统知识,是建构主义学说“知识观”的要求。

二、初高级中学物理教学衔接之缺陷

(一)学习者研习方式固定化

高级中学物理力学知识的研习中需要广泛应用数学知识,且难度高于初中物理知识所需数学知识点——“四则运算”。比如,以“力的分解”为例,人造卫星、万有引力和三角知识中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幂的运算”。但是,大部分学习者甚至无法理清并灵活使用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最大问题则在于学习者物理研习过程中无法有效落实数理融合[2],使用数学学说和数学常识的思想薄弱,师长在教育中应加大对这一理念的关注程度。

(二)学习者缺乏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初级中学物理学科的知识具有形象的特点,且题目易于理解,定义少、公式难度小、习题类型较为单一、运算难度小,导致学习者在初中阶段研习物理知识的方法趋于机械化,形式单一,形成惯性思维。学习者在物理研习中以简单计算和模仿为主,欠缺创新意识,无法有效使用推理、论证、归纳和思考等思维办法。而学习者的研习行为无法满足高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的需求[3],导致高级中学物理学科的教育水平难以提高,师长应引导学习者在物理研习中应用基本的学习办法。

三、教学衔接在初高级中学物理中的关键性

(一)高中知识较初中更深刻

分析初级和高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内容,初级中学物理教材中某些简略描述的重点在高级中学物理中更加深刻和重要。但学习者并不具备拓展延伸学习重点的能力,对其理解仅止于表面,无法切实掌握物理学科知识,成为学习者物理研习的难点。比如某些概念性知识,初中教材分类较粗略,学习者在高中物理概念的研习中易陷入误区,产生偏差,容易是学习者产生厌学心理[4],因此,初级和高级中学物理学科的教育衔接活中有其关键性。

(二)高中知识较初中更抽象

学习者对物理知识的初始了解源于初中物理,因此,为引发学习者的兴趣,教材内容和设计趋于简单、直观和生动,理解难度较弱,在长达两年的初级中学的研习中,协助学习者有效把握初中物理常识。而高中物理教材设计和内容趋于抽象化,难度快速提高,其中蕴含大量的符号、概念和公式,与初中物理差距过大,学习者难以理解。因此,在教育中,必须有效衔接物理常识。

(三)隐性常识含量提高

高中学习的目的在于推动学习者的全面成长、为进入大学学习奠定基础,因此,高中各学科的知识展现出细节化、抽象化的特征,在高中物理中的表现尤为显著。由于各学科特点较之初中变化甚大,学习者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和研习办法。课后习题中内隐性知识比例提高是高中物理知识变化的特点之一[5],由于初中学习的办法和思维惯性,学习者和师长对内隐性知识的不够关注和重视。在习题练习中易于陷入误区,导致研习事倍功半,打击学习者积极性,无法切实提升研习效率,因此,初级和高级中学知识的衔接式教学有助于学习者适应高级中学物理学科的研习。

四、物理衔接教学在建构主义学说背景下的探究

(一)尊重学习者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知识理念认为应践行学习者中心论,师长承担教育的推进、引导、组织和协助的责任,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会话、协作等方式引发学习者关于研习的创造力,践行协助学习者完成知识体系建构的任务。师长对待学习者应做到不偏不倚,因材施教。根据学习者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为学习者创设不同的难点,为学习者提供感悟研习的成就感的条件[6],引发学习者对物理研习的热情。因与初级中学物理教材相比较,高级中学物理学科的难度提高,师长在物理学科知识的练习中应注意难度,尽量选择难度较弱的题目,控制习题延伸的广度和深度,以避免学习者产生厌学心理和揠苗助长,在教学中循序渐进。

(二)创设研习梯度

实现初级和高级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保障学习者研习效果,必须在一定程度降低高中一年级物理学科的难度和进度。根据学习者情况适当安排教学进度,在课堂活动耐心的引导学习者理解知识点,根据教学现状,循序渐进提高教学难度和教学任务。在新课导入环节,师长应以初中知识为切入点,唤醒学习者对知识的熟悉感,吸引学习者注意力。在物理定量、定义和定理的教学中,并不能仅停留于物理意义的阐述,对其分析应从表述语法入手,探究关键词,凭借图像、文字、图表、公式等方式进行阐述,帮助学习者深刻体会其本质。在物理规律的分析中广泛且深刻的使用数学知识,是高级中学物理研习的特点之一。通过图像表述的方式降低理解难度,便于学习者接受。在物理教学过程,凭借图像等方式直观展现多种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因此,学习者在物理研习中应兼顾图像的物理意义和物理中几何图像的使用,并坚持连续和探究。比如在“时间与位移”的关系探究中,师长在课堂活动中可以凭借v-t图像引导学习者进行探究推导,将复杂抽象的物理知识与初中知识有机结合,便于学习者理解知识。

(三)掌握物理常识之间的逻辑

国家教材的编写普遍以学习者年龄和心理特征为参考,物理教材亦如是。初中物理知识以基础为主,含有丰富的基础概念,但内容趋于片面,因此,师长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践行发展观理念,理清初级和高级中学物理教材中的知识点间的联系,避免尽信书、照本宣科等情况的发生。以“速度的内涵”为例,教材中在“速度”的内涵中并未规范这一物理量的应用条件,故师长需要对其使用范围进行限制,比如,因只有物体在进行匀速运动的情况下,在物体运动时间内任选一时刻,其运动速度与所有运动时间的平均速度一致,故只适用于物体匀速运动的状态下,无法适用于物体变速运动的状态下。若师长对这一概念未进行详细解析和分析适用情况,学习者在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等研习中容易陷入误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师长必须衔接物理科目的知识,为物理学科的研习奠定基础。

(四)锻炼思维能力,建立思维衔接

物理研习过程对学习者的思路要求极高,影响深远。学习者探究思路的养成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因此,为帮助学习者在物理学科的研习中形成良好的思路,师长应为学习者创造锻炼思维能力的平台,营造相关思维情境,引导学习者在研习活动中养成探寻、提出并解决问题的习惯,达到锻炼学习者探究解决疑难、判断和抽象思考能力的目的。师长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对与物理有关的思维办法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以“平抛运动”的教学活动为例,师长可以指导学习者构建物理模型,从而直观感受物理学科现象,更加深刻的物理学科知识,锻炼学习者的物理练习效率。而物理模型的应用是高级中学物理问题的研习中较常见的方式,是有效探究物理学科规律的办法之一,师长可以指导学习者对教学中衍生的模型展开深入探究,总结其特点和异同之处,从而在物理研习中触类旁通,提高研习效率、学科素养和思维方式。

(五)知识拓展

初级和高级中学的物理学科知识与物理学发展史密切相关,师长应在物理学的各种基础定义、学说教学过程中展开知识拓展,与物理学发展史的内容的有机融合,引导学习者理清物理常识形成的前世今生,从而巩固物理知识、强化物理规律。以“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为例,师长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牛顿探究和归纳“惯性定律”、伽利略进行“推力试验”的历程,从而帮助学习者正确认知“惯性规律”,避免学习者在知识理解中产生误差,导致解题思维产生漏洞。而与物理知识发展历史融合,师长可以引导学习者在脑海直观构建惯性定律发生的情况,使学习者对惯性定律的实质理解更加深刻、明了,而将这一研习方式广泛应用与物理教学中,得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结束语

以建构主义学说为教育指导,在物理教学中衔接初级和高级中学的知识,是提高教育水平的最佳手段,是物理教学的大势所趋,从而达到锻炼学习者思维能力、培养优秀的习惯和融汇贯通知识的目的。在教学活动中,师长应以学习者的逻辑特征为参考,针对性引导学习者展开物理研习,避免学习者陷入思维误区,影响学习者研习成果,得以提高学习者物理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淑媛.建构主义学说指导下的初高级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J].科学咨询,2020(7):232-232.

[2]吴勋荣.建构主义渗透于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学说分断[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11):0181-0181.

[3]曲爽、于海波.建構主义研习学说对新课程物理教学设计的启示[J].中学物理,2019,037(004):18-19.

[4]李吉生、成印.核心素养下初高级中学物理衔接教学的着力点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12).

[5]夏平花、刘颖.初高物理衔接研习中的迁移问题及对策[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9).

[6]潘朝莲.初高级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策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000(006):612.

作者:钟荣鸿

建构主义逻辑下物理教学论文 篇3:

基于EDA与任务驱动的数字逻辑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根据我校当前实验设备综合管理改革和《数字逻辑》课程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在对建构主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数字逻辑》实验教学与EDA技术相结合,对基于任务驱动的《数字逻辑》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实践教学模式既可以弥补实验经费不足的缺点,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EDA;数字逻辑;实验经费;创新能力

《数字逻辑》是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等学科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我校四个学院的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该课程,同时也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随着我校对全校范围实验设备进行统一管理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传统《数字逻辑》实践教学模式已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对现代人才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基于EDA与任务驱动的《数字逻辑》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利用现代EDA技术,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数字逻辑》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从而实现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率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目的。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与数字逻辑实践教学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原理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具体应用1]。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经典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实验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个项目的设计,从而达到梳理知识脉络和锻炼设计思维的目的。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相对自主的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基于任务驱动的数字逻辑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1.老师搭建任务实践环境。在数字逻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老师主要负责为学生提供符合建构主义思想和实践教学要求的任务,并介绍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实践教学中的所有任务来自于学生知道的现实应用。老师全面把握这些任务,包括任务可能涉及的问题和相应的处理经验。在这种环境中,老师及时转换角色,不再是知识和理论的灌输者,而是一个实践任务的导向官。学生在执行任务时,老师进行一般引导,给学生提供一些获取信息的方法,如果个别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才进行单独辅导。

2.学生成为实践的主导者。在数字逻辑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成为主导者,自我设计精神将贯穿于整个实践活动中。学生在明确任务目标后将主动地学习教材上相关知识,上网查找资料,制定设计方案,再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同时相互之间还时刻保持畅通的交流,直到任务圆满完成,这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当学生完成任务之后,他们也达到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仅亲身感受了认知的过程,也能体验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整个过程中,老师重点把握学生作为主导者的执行状态,既为大部分学生的独立思考留出充分的空间,又为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鼓励他们自我学习、相互学习。

(三)数字逻辑实践课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可行性

1.数字逻辑是一门相对综合性不强的基础课程。数字逻辑课程主要涉及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是由与门、或门和非门等门电路组合形成的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是由触发器和门电路组成的具有记忆能力的逻辑电路。相对其他课程,数字逻辑的大部分概念比较容易理解,只要有合适的表现形式,学生还是能轻松地掌握课程中的知识的。

2.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我校软件学院已经建设了省级数字逻辑精品课程网站,网站内容包括课程介绍、教案、视频课件、习题、在线考试和论坛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他们也可以随时通过网站查找相关知识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3.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了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我校整合相关学院的骨干老师,组建一支由教授带头、老中青结合的梯队式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能教学、能科研、能开发,同时队伍还可开展校企合作、参加各种技术交流以及经常性的教研和科研活动,以不断提高这些老师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开发能力。另外,软件学院北京基地还聘请了一些著名IT企业的高级专家为兼职教师。校内外教师的互动,不仅为课程实践教学增添了活力,也极大地加强了老师面向应用的总体实力。

二、EDA技术及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优势

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简称)技术已经在电子设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发达国家目前已经基本上不存在电子产品的手工设计。EDA技术中最常用的两个软件是Multisim和Protel3]。EDA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如下:

1.帮助学校实现理论教学工作和软件工具教学的连贯性。开展《模拟电路》、《数字逻辑》、《可编程逻辑器件》和《嵌入式系统设计》等课程时理论教学与EDA技术实践同步开展,同时也为高校教育提供了跟踪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

2.弥补了实验经费不足的缺憾。传统的数字逻辑实验需要有仪器设备和元器件的支持,整个实验对元器件的耗资较大,在实验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向学生开放的实验项目和数量受到限制。特别是近年来,我校招生规模较大,而实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于EDA技术的数字逻辑实验方式可以弥补因实验仪器及经费不足造成的缺点。

3.扩展了学生的实践空间和实验内容。基于EDA技术的数字逻辑实验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自主进行实验,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传统实验较少涉及的实验内容。因此,该方式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大大扩展了实践空间和实验范围。

4.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开展实验。传统的数字逻辑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在课前把仪器设备及元器件准备好,学生根据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学生很少有机会按自己的思维开展设计性实验。近年来,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校也开始尝试压缩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设计性实验的内容,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因仪器和元器件不足而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而EDA技术则使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成为可能。

三、基于EDA与任务驱动的数字逻辑实践教学探索及效果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向学生介绍EDA技术的基本使用方法,要求学生在使用相关软件过程中不断地深入学习该软件,为了避免学生进入理论学习的疲倦期,老师没有把软件的操作内容全部讲授给学生。接下来就是设计数字逻辑实践任务,根据本课程的知识之间的逻辑规律和学生学习进展状态,科学地将知识点由浅入深、阶梯式融入到一系列具有循序渐进的任务之中,这是实施任务驱动的关键,要求老师精心设计出的任务与理论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同时难易适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扩展性。最后学生能在EDA技术支持的实验环境中开始进行自我设计,在取得阶段性成功后,逐步地鼓励学生提高实验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见解得到升华。根据任务驱动原理和数字逻辑课程内容及特点,我们设计了如下一系列的任务。(1)全加器,这个设计任务只是让学生学会分析任务,提出解决办法,熟悉EDA相关软件的操作,为后续任务打下扎实基础。(2)多数表决器,它是一个组合逻辑知识的典型任务,可以让学生熟悉真值表转换为逻辑表达式、逻辑表达式转换为逻辑电路等相关知识。学生经过EDA仿真验证之后再进行实际电路连接并且让他们取得一定成就感,同时产生浓厚兴趣。(3)交通信号灯控制器,该任务则是个综合性电路,它主要由控制器、定时器、译码器和秒脉冲信号发生器等部分组成。可以说它是对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综合,也是对EDA的高级应用。学生先利用EDA实现模拟、数字等电路,然后利用器件编辑功能去实现其他复杂电路,并在计算机中仿真,验证之后再进行实践操作,既减少了实践中的很多误操作、降低实验费用,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兴趣。(4)数字秒表电路,针对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这个任务只给出功能要求,提供结构设想,要求学生自己先利用EDA软件进行设计,然后验证,最后才进行物理实践。

数字逻辑教学组老师在实施本模式教学后,再经过对比以前传统教学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教学组老师总结出几点认识:

一是有效地缓解了实验教学对设备的严重依赖,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本模式的实施中,我校软件学院嵌入式方向的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并且积极参与了全国、省市和学校等各种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比赛,同时获得较好成绩。

三是培养了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创新思维。基于EDA技术的数字逻辑实验方式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扩大了他们实践空间和实验范围,同时让学生明白在完成复杂任务时必须在团结大家的力量的基础上才可能去创新。在本模式教学下,教学组成立了学习兴趣小组,建立了学生梯队,逐步形成一支具有团结和创新精神的学习团队。

四、结语

在数字逻辑实践教学中引入EDA技术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培养创新和实用人才、对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EDA技术自动化程度高、功能完善,有良好的数据开放性和扩展性,因此非常适合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总之,我校在数字逻辑实践教学中引入EDA技术,不仅仅降低了实验投入经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欢.基于建构主义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的结合[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82-85.

[2]崔晓,张武勤.EDA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信息系统工程,2010,(1):121-124.

[3]刘建清.从零开始学电路仿真Mutisim与电路设计Protel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2009年江西省级精品课程(赣教高字[2009]83号)

作者:肖志勇,杨小玲,何火娇

上一篇:基于技能培养的建筑工程论文下一篇:民办高校大学生能力培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