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26

摘要:艺术教育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美育教育的核心及重要载体,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育人功能。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艺术教育课程改革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艺术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1:

在高等职业艺术教育中开展音乐综合教学的思考

摘要:在高职艺术教育中开展音乐综合教学是以市场和实际需要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它将传统音乐教学课程融合在一起,着重培养学生音乐艺术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程改革 音乐综合课 音乐信息 音乐艺术教学

key words: Curriculum reform music synthesis class music information music art teaching

作者简介:易美艳(1980-),女,湖南攸县人,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如何在高等职业音乐教育中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是比较合理的:

一、 使学生最大程度掌握音乐领域的信息量并应用于实践

传统的音乐艺术教学是纵向教学,提倡探索更深更细致的专业知识。这对于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是值得称道的教学目的与手段。但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来说,探索细致复杂的深层次专业知识,相比较而言与高职的培养目标有些偏差。而音乐综合课的教学是横向的宽泛的教学,在掌握基本音乐技能基础上,强调知识的拓展性与宽泛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音乐领域中的各重点学科门类提炼精华,使之掌握。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音乐专业领域信息量的掌握,并可以在以后的实践中得以应用。例如:高职幼儿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用乐理、视唱、民歌等学科专业系统深入性技术的机会非常少,但可以通过对音乐综合课重点知识的学习,将其应用到儿童歌谣的创编以及儿童歌曲表演等实践教学活动中。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有机会加以很好利用,对她们未来走上幼师岗位帮助很大。

二、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做到轻松教学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偏重理论教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注意力容易分散,知识掌握程度欠佳。音乐综合课因其以一个知识点为基础,运用多种训练方法的特点,能够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创造教学新鲜感。例如:学习乐理“音程”一章时,将〈法〉奥芬巴赫《天堂与地狱》音乐片段中所有音符向上构建三度音程,并进行演唱。在演唱练习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感受到“和声”的魅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意识与表现意识。学生踊跃演唱并主动尝试新的音程构成,课堂活而不散,达到了轻松教学的目的。

三、 系统地针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多种方法的训练

传统的音乐课程学习只是针对所设专业课程进行定向训练,虽细致但缺少知识掌握的广泛性与实践应用性。音乐综合课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造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可以自觉总结所学知识点在其他音乐课程领域中的应用。例如:通过切分节奏的学习,学生可以找到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特点,并模仿以及演唱。不仅加强了对切分节奏特点的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意识,使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

在传统的音乐艺术教育中,学生学习的状态多数是被动的,长期培养的习惯使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导致学习期满后,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仅仅局限于教学课堂上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一旦学校教学内容设计有所不足或偏差,学生在就业或实践中对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就会感到吃力,从而影响学生的工作积极性。音乐综合课对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状态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习惯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例如:在讲到乐理“调式”与“民族调式”时,可以结合“音乐欣赏”对比两者所构造出的音乐旋律,结合乐理理论总结出乐曲的调式特点,并指导和鼓励学生发现不同音乐中调式的应用特色。学生就会在日常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自觉发现调式特征,并反复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中,得到肯定与赞扬的学生会有很强的成就感,从而兴趣盎然地探索更广泛的音乐领域知识,真正做到了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的学习状态。再如:学习音符、节奏型等知识点时,课堂设计“创作游戏”环节:让学生结合新知识点,自编自创自唱4/4拍、4小节的童谣在学生创作和演唱的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表现意识,更加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知识领域的探索精神;在不断的创作完善修改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五、使教师发挥自我优势,创造特色教学

传统音乐艺术教学模式中,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术掌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教师分类比较明显,针对性较强。对于音乐综合课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有丰富的音乐专业常识和独到的音乐专业建树。同时,在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定方面,也是考验教师创造能力与总结应用能力的关键。因此,讲授《音乐综合课》需要教师“一专多能”的专业教学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方法上突出和发挥自己的优势特点。例如:在声乐教学方面擅长的教师,可以在音乐综合课课堂设计中以声乐发声训练为基础,加入视唱练习等多种训练方法。这样,不但可以发挥教师的自我优势,而且可以创造特色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音乐艺术教育也要与市场紧密联系,服从经济发展和市场要求,同时要突出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形成具有较高质量与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音乐综合课正是按照这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音乐艺术教学中的局限,突出实践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是对高职音乐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要探索更多的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不断丰富音乐综合课的教学内容,使之更好地发挥课程优势,为培养新世纪实用型艺术教育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朱则平 中华论文网 论文编号8072 《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

[2] 周建明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探析》

作者:易美艳

高职艺术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2:

新时代非艺术类高职高专艺术教育路径研究

摘 要:艺术教育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美育教育的核心及重要载体,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育人功能。根据新时期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需要,文章主要对我国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艺术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有效的实现路径:一是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艺术教育课程改革;二是“一+二”“内+外”双结合,拓宽艺术教育新内涵;三是突出“思政+艺术”特色,增强文化自信,承担中华文化振兴工程新任务。

关键词: 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艺术教育;文化自信;人才培养

新时代的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艺术教育应该包含真、善、美,应该实现个人内涵修养和道德感悟的“并举”,并最终树立起关于美的终极信仰和崇高的审美理想。当前,艺术教育仍然是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薄弱环节,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没有得到有效挖掘。为此,本文将从三方面对新时代非艺术类高职高专艺术教育路径进行探讨,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

一、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艺术教育课程改革

道德是人之根本、社会之基。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的论述中,都对立德树人、改进美育教学作出了重要部署,要求促进“艺术—德育”一体化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艺术主要作用于人的感官和情感,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来唤起人对万物的认识,净化心灵,完善道德修养。中国审美文化源远流长,各类、各民族优秀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比如起源于明代、流行于中国西北部的甘、青、宁三省(区),并由汉、回、藏、土、保安、撒拉、东乡、裕固等多民族共创共享的民歌——《花儿》,其中就有很多关于劝人向善、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的曲艺作品,到今天仍然在民众中传唱,甚至衍生创作出歌颂祖国、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新作品,也颇受民众的欢迎。孔子有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见,艺术教育除了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外,还具有道德认知和引导的功能。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中的艺术教育通常以开设选修课为主,主要是作品鉴赏类课程。以音乐为例,首先在学习内容上多以介绍欧洲古典音乐为主,介绍本民族音乐的较少,特别是涉及较为高深领域的理论知识,学生很容易因基础薄弱而无法跟上课程进度,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其次是课程编排较为单调,一些教师单向输出式的教学,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达不到艺术教育应达到的效果。导致以上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的原因之一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艺术素质程度不高,课程没有根据学生的层次和需求开设,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原因之二是艺术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缺少艺术课程教师,艺术教育课程缺乏创新,与实践脱节,无法达到“美育启智”的效果,更无法实现艺术教育审美性和道德性的统一。

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区别在于其没有艺术类专业设置,特长生少,相比之下,学生更渴望也更需要这样的知识。为了保证艺术教育落到实处,可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着手。

1.学校方面

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要构建完整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深化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加大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按照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标准等,从必修、限修、任修三种方式递进,推进艺术教育全方位覆盖;系统凝练艺术学科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人才引育措施,依托“一院一品牌、一班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等文化艺术活动,完善社团与艺术实践活动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扩大校园影响力,营造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

2.教师方面

艺术课程教师除了要具备宽口径知识储备和技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具有社会价值、既“博”又“活”的育人活动,还要积极挖掘各学科教育教学的美育因素、德育因素,充实艺术文化教育内容,围绕满足学生审美情感体验、表演与创作、交流与合作等需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推进艺术技能的提升和德育目標要求的有序衔接。

二、“一+二”“内+外”双结合,拓宽艺术教育新内涵

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艺术教育开展的第一阵线是“第一课堂”,因此要立足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办学定位,加强育人方式改革创新,探索符合艺术规律的教育教学体系,持续推进艺术教育内涵式发展。“以美育人,以美启智”,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艺术教育要积极寻求符合在校学生特征的教育路径,构建多元化艺术类课程,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综合来看,教学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遵循教育规律、艺术规律,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欣赏、学习和实践活动,淡化单纯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将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技能训练转变为审美训练,强调学生审美和感知能力的培养。

二是遵循艺术类学科发展的现实性、创新性,通过视觉、听觉、空间、形态以及肢体等感知活动,将抽象化教学转变为更加形象化的教学,强调学生直觉把握能力的培养。

三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由纵横分离式教学转变为纵横交互式教学,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思考方式的培养,以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第二课堂”是以“第一课堂”为拓展和延伸,鼓励艺术课程教师大力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扩大活动的覆盖面。首先,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要在本校组建艺术社团、兴趣小组,扶持发展学生艺术社团。其次,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要尝试与兄弟院校建立艺术教育的合作。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要着力推进文教结合体制机制改革,与兄弟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拓展艺术人才选拔机制。如通过开设艺术大讲堂、举办专题艺术设计展览、互学互访等形式,运用社会文化资源为学生艺术教育提供优质服务。再次,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要加强艺术类教师的人文教育和德育建设,注重艺术学科德育培养与研究的经验总结,从德育一体化出发,探索出台有利于推进“艺术—德育”一体化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深化艺术教学改革,并建立相配套的教学资源保障措施。最后,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要组织艺术类社团“送歌到基层”,推进“大学生下社区”建设,加强与社区志愿活动结合,扩大社会影响力。

三、突出“思政+艺术”特色,增强文化自信,承担中华文化振兴工程新任务

高职高专教育不仅涉及相关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而且是推进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要让教师通过了解艺术的各种表现形式、手法、载体,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还要让教师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使其成为积淀民族文化的法宝,以及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媒介和路径。

1.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融合的发展路径

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要重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向和路径,根据新时代学生的特点,不断调适和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而在艺术教育中,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应在分析学生思想实际和审美趋势的基础上,挖掘本校特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艺术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以此提高学生的普遍接受度。不同于艺术类院校具有的先天优势,一些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只重视职业培养的教育模式,单一化培养目标与“一专多能”复合型培养要求存在差距,使得部分学生缺乏创新精神、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因此,如何挖掘贴近生活且能触动学生兴趣点的思政教育题材,将思政与艺术内容融会贯通,是艺术课程教师需要迫切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了推进“思政+艺术”在学校层层落地并实施,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要鼓励艺术课程教师将艺术资源与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相结合、与创作实践和学生的设计相结合,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开展教学研究实践,包括实习环节等。以上思政课堂教学改革,能让思政理念始终贯穿于专业学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艺术观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课后实践中,增添思政课的“声”与“色”。

2.艺术教育地方“本土化”教学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积极意义

艺术教育能够通过附着于艺术之上的文化、精神、价值等,培养学生守正创新的能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使学生产生共同的社会文化和精神。区域特色“非遗”走进大学校园是艺术教育地方“本土化”教学的实践和尝试,不仅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工程,还是一项弘扬民族文化的创造性举措,是培育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本土认同感。艺术课程教师要通过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合作和交际能力,实现思想教育和价值的引领,促进学生在“非遗”传承中的文化创新。一方面,“非遗”中有大量的历史、文化、科学知识、艺术修养、精神继承等可以纳入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教育教學的内容;另一方面,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成为“非遗”教育传承的场所,并作为艺术教育地方“本土化”教学实践的主力。

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学校引入了奉贤当地的特色“滚灯”艺术,邀请传承人在学校内开设讲座,不仅让学生可以看到“滚灯”的制作过程,了解“滚灯”艺术的由来,而且在艺术课程教师的带领下,能亲身体验“滚灯”的表演技法。经过一段时间后,这项艺术表演已成为学校的艺术教育品牌。因此,作为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融入教育教学中。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及“本土化”教学实践等,将长期被忽视的民间文化资源融入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教育和艺术教育中,开拓出一条不同于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教育新途径,促进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的特色化办学,进而促进地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四、结语

总之,在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的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坚守“德”“艺”精神,在当下仍然有着突出的、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艺术教育作为情感智慧的开启,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推进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文化内容,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因此,非艺术类高职高专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指导方针,遵循艺术教育的特点,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为抓手,在教育教学中融入艺术教育,在服务社会中彰显艺术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展艺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康明安.全面把握艺术的原点和艺术教育的真谛[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02).

[2]张凝宁.对非艺术类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实地抽样调查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

[3]陈立红.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三合一”立体化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02).

[4]张学军.高职高专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J].艺术教育,2017(21).

[5]裴红胜.素质教育视阈下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

[6]毛勇梅.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2(09).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Art Education in Non-ar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Liu Danning1, Liu Danqing2

(1. School of Tourism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Institute Tourism, Shanghai 201418, China;

2.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Xining 810008, China)

Key words: non art vocational colleges; art educ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talent cultivate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青海师范大学“两弹一星”精神科研项目“‘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编号:LDYX21s1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丹宁(1994-),女,青海西宁人,硕士研究生,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刘丹青(1983-),女,青海西宁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信息技术支撑教学研究。

作者:刘丹宁 刘丹青

高职艺术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篇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钢琴伴奏课程改革

摘 要: 通过剖析当前钢琴职业人才培养过于强调单学科纵向深入与重技能、轻综合素质的问题,进而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从高职钢琴伴奏课程改革切入,提出应用为本、融合为基、和声为重、演奏为主、实训为证的钢琴教学理念,并通过强化乐理基础、视唱练耳、应用和声、编曲创作、钢琴弹唱的教学,提升即兴演奏、伴奏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培养模式;高职钢琴;伴奏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项目“艺术类高职钢琴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AS19617)研究成果。

职业教育以应用型人才规模化培养为目标[1]1,高职钢琴应用型多功能人才与传统钢琴表演型高精尖人才培养模式有根本的区别。而我国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目前仍未摆脱学科本位的束缚,忽视了多功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持续深化高职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高职钢琴教学模式的转变,已成为当前钢琴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一环。

一、高职钢琴人才培养的成效分析

(一)钢琴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

近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文艺活动与器乐培训逐渐成为城镇精神文明建设和社区日常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艺术教育已从校园走进社会,并步入快速发展期。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钢琴人才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市场对钢琴人才培养规格、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更为迫切地需要大量在第一线从事钢琴演奏、钢琴教育等的应用型人才。从现阶段市场对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来看,主要有三种类型:

1.与音乐表演密切相关的工作岗位,如电视台、歌舞剧院(团)、文化馆、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的演奏、伴奏、合唱指挥、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中小学的教学科研工作。

2.以音乐培训为主线的工作岗位,除中小幼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外,社会音乐教育、乐器陪练工作的市场需求空间更为巨大,尤其是中小偏远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基层单位。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参与艺术培训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5%,远低于发达国家20% 的渗透率。[2]

3.与由音乐衍生而出的新兴行业岗位,如人工智能音乐、音乐评论及自媒体运营、网络音乐制作、线上陪练、音乐治疗、音乐经纪人、录音等工作。

根据对福建高职院校音表专业钢琴演奏方向2018-2020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研发现,专业人才供给仍无法有效匹配市场需求。除去约6%的毕业生升入成人本科院校就读外,仅约4%的毕业生在音乐文化企业、艺术表演社团从事演奏及伴奏工作,约20%的毕业生在琴行从事钢琴教学和陪练教师工作,约10%的毕业生在幼儿园、私立艺术学校从事钢琴教学及陪练教学工作,而52%的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且8%的毕业生待业观望。由此可见,艺术人才市场面临的供需矛盾已十分严峻。

(二)钢琴专业的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钢琴教学普遍采取单一化、重复性的教学形式,依照教学大纲与传统教学经验,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方面,大多沿着练习曲、复调、中小型乐曲以及大型乐曲四条主线循序渐进,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我国高职钢琴音乐表演专业的钢琴教学在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呈现职业应用技能单一的特征,与高职教育的人才观存在距离。大部分学过钢琴的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只能固定弹奏一些练习过的曲子,无法灵活应用学过的技能进行钢琴演奏、声乐或器乐伴奏。同时,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实训环节仍存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的不足[3]2,无法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也造成音乐表演专业毕业生难以满足艺术人才的多面性市场需求。

二、应用型钢琴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转变钢琴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指明的方向持续推進改革,立足于服务文化市场、人民生活的需要。自2014年6月习总书记提出要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教模式以来,以德技并修、工学结合为核心育人机制的中国特色职教体系正逐步形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更进一步明确了对高等职业学校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为此,高职院校钢琴教育应转变传统观念,避免单纯强调学术型或技能型的艺术人才培养目标,而着力于培养兼具教育性和职业性双重特点的钢琴应用型专门人才,即能够适应一线工作需要,有一定专业演奏、伴奏能力,又有社会音乐教学能力的人才。[4]123

(二)人才培养的短板剖析

近年来,在我国文艺活动普及化的驱动下,市场对具备一定钢琴伴奏能力的人才需求激增,使这一领域人才培养滞后的矛盾更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整体较低。与其他专业相比,由于艺术类专业更侧重学生专业能力的考核,对其文化课成绩的要求相对有限,普遍存在专业知识面较窄的问题,从而影响钢琴伴奏学习中跨专业知识体系的形成。2.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艺术类专业提前批招生的特性常伴有以功利性应试为目的的突击性学习,往往导致学生音乐基础薄弱,难以为今后的专业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迫使教师放慢教学进度,难以兼顾钢琴伴奏教学效果。[5]1313师资队伍专业度难以保障教学质量。目前我国教育部门对钢琴伴奏师资建设不够重视、投入有限,绝大多数高校未设立钢琴伴奏专业方向,从业教师难以兼顾演奏与伴奏教学,不仅专业技术划分不清,教学方法也十分有限。

(三)厘清钢琴教学基本思路

要提升所培养钢琴人才的市场适用性,就必须推动高职钢琴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3]1。而实现这样的转变,则需立足于“职教20条”政策导向及钢琴课本身的教学特点,在供需平衡的基础上推进艺术类高职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高职钢琴教学的基本思路而言,应结合自身师资与生源的特点,运用新教改理念,尝试打破表演类和教育类等相关学科“各自为阵”的孤立发展格局,重构钢琴课程体系,引导传统学科教育由知识型向实践型、创造型转变,并采取“产教融合”的实习实训策略,创造性地实施应用型钢琴人才培养方案。[1]4

三、推进高职钢琴伴奏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调整钢琴伴奏课程架构

1.重构钢琴伴奏课程支持体系,加强“必修+选修”传统架构的开放性,适度提升专业选修课所占权重,改变“重必修、轻选修”的教学认知,丰富配套课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及学术视野,力求多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同时做到与时俱进。重构的关键在于减少钢琴演奏技术课程,增加合作实践和艺术修养课程,尽可能发挥专业选修课对学生复合能力的拓展作用,具体操作上可将其可分为专业实践、专业理论、综合人文三大类。[6]57为提升钢琴伴奏教学的“协作”效果,专业实践类应在钢琴演奏、伴奏主课的基础上突出即兴伴奏和室内乐等合作实践类课程;专业理论类除总读谱法、视奏和移调等技术理论课程外,可视情况增设西方声乐(器乐)艺术史及文献研究、钢琴艺术史及文献研究等音乐理论课程;综合人文类则设置音乐美学和歌剧艺术鉴赏等课程。其中,室内乐课程主要训练钢琴在多声部关系中的具体应用,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合作类课程,对提升钢琴伴奏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室内乐一般指音乐风格雅致亲切的“家庭型”音乐,主要包括由钢琴担任独立声部的器乐重奏(如钢琴与小提琴、大提琴)、声乐曲中的艺术歌曲、浪漫曲等,其课程教学作品可重点选择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沃尔夫等作曲家的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在室内乐课程教学过程中,钢琴可能是主奏者、伴奏者或不分彼此的合奏者,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多变的声部关系,并通过合理协调声部关系的练习,提高音响的融合度。此外,钢琴伴奏教学还应充分重视培育视奏、移调等基本技能的相关课程,对于注重实用性的视奏,教师应强调其与精确读谱的不同,要求学生在保证速度和节奏的前提下展现乐曲作品的整体框架;对于移调,则应训练学生大脑快速反应调性的转变及变奏。

2.改革钢琴伴奏课程教学模式,逐步由一对一师徒教学的传统模式向“一对多为主、高精尖为辅”的分层模式转变,以契合文化市场对钢琴人才的旺盛需求。从发展视角出发,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基础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以小课模式配置教学资源已无法满足院校扩招需求。高职钢琴采取小组、集体授课不仅能有效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也可以借助学生间的观摩交流、取长补短、竞争激励,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教学效果。而在帮助学生解决个性化问题方面,钢琴教学的单人差异化辅导模式仍具备一定优势。因此具体推进高职钢琴教学模式转型的过程中,遵循“大课讲求普及,小课着重提升”的基本原则,可实现大小课优势互补,进而提升整体教学效率与质量。声乐伴奏教学方面,可采取分段推进、结对学习的实施方案,即第一学年上学期主要了解学生的钢琴基础与声乐情况;第一学年下学期重点学习简单的伴奏织体应用及钢琴伴奏正副三和弦的和声运用;第二学年开始在综合考量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搭配固定弹唱组合,授课过程中彼此互弹伴奏,日常练习时则自弹自唱。教师可将声乐课选择的曲目列入钢琴伴奏的练习作业,并根据声乐作品的特点,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伴奏织体及和声。器乐伴奏教学方面,可采取专业协同、组合教学的实施方案,即依托室内乐课程,组成包括器乐演奏教师、音乐理论教师和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在内的教学团队,并将水平接近的不同专业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钢琴与器乐合奏的实践教学,实现音乐理论与作曲的有机结合。借助小组课提供的交流和讨论学习空间,既能增强钢琴伴奏中的合作意识,有助于共同完成多声部复杂作品的演奏,又可通过邀请不同专业的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并开展引导式教学,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教学资源。

3.创新钢琴伴奏课程授课形式,除保留传统的课堂面授,运用“互联网+”与平台化思维[3]4,搭建钢琴教学慕课平台,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加强资源获取与更新的便利度、自由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慕课教学形式既有助于学生自主把握学习进度、强度,通过反复研学教学视频攻关重点难点,借助即兴演奏、自行伴奏增强学习能动性;又有助于师生间形成互动教学小组,通过共享优质钢琴作品、交流理论技能问题,实时提升钢琴教学质效。[7]213同时,可进一步探索建设高职院校的校际钢琴学习平台,依托观摩公开课、在线学术交流等多样化形式,打通教学资源共享渠道。对钢琴伴奏教学而言,需要采取更为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协作意识。例如:在明确主次方面,授课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事先聆听、分析大师伴奏视频,提前认知乐曲作品中伴奏者在不同阶段所处的位置,以避免“喧宾夺主”;還可录制学生伴奏视频,指导学生事后观看分析,总结经验,理清问题。在强化合作练习方面,授课中可指导学生以两人一组联合学练,鼓励学生在学练过程中针对复杂节奏、快速乐段的配合等难点片段积极提问、讨论,建立以良性互动为基础的学练机制。

(二)丰富钢琴伴奏教学内容

传统的高职钢琴教学多沿用“学院派”方法,教学内容多采用“拜厄”“车尔尼”“汤普森”等训练钢琴技术的“练习曲、独奏曲”,实践证明这很难提升学生钢琴伴奏能力或帮助其从事基层钢琴教学工作。因此,对高职钢琴教学而言,确保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当代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赵晓生教授认为,教学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说,两者是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学习者有充分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和自由,而非由教师单向指定,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8]73按照多元化思路组织高职钢琴教学内容,则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重相关音乐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大量运用应用钢琴的教学方法和练习特点,把钢琴演奏与基础乐理知识、作曲理论结合起来。其一,教学内容应具备足够的广度与通俗性,既包括世界名曲和练习曲的弹奏、单声部与四声部视唱曲的弹唱,也包含儿歌、民歌、流行歌曲的演奏和弹唱;其二,应融入移调与旋律创作训练,为即兴弹奏奠定基础,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音乐素质;其三,应强化实用型的键盘和声教学,以熟练运用和声知识为旋律配和声、配伴奏为目标,提高学生对和声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高职钢琴教材选择方面,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素质特点与培养目标针对性施策, 对艺术院校、高等师范院校和社会钢琴培训的主流教材兼收并蓄、优胜劣汰。具体而言,在了解钢琴演奏基本原理、弹奏简单作品的初级阶段,可选择《钢琴基础教程》,拜厄、布格缪勒、哈农钢琴练指法等;在练习弹奏通俗作品、为儿歌编配简易伴奏的中级阶段,可选择车尔尼作品 599、业余钢琴考级及钢琴即兴伴奏教材等;在练习演奏常见钢琴曲目、为独唱与合唱伴奏、训练儿童基础教学的高级阶段,可选择车尔尼作品 849、299及以上钢琴教学法等[4]276。练习曲目选择方面,声乐伴奏曲目可选择艺术歌曲、近现代歌曲、歌剧片段等,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歌剧《图兰朵》中的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舒伯特的《春之梦》等,应结合每个学期的学练难度进行选择;器乐伴奏曲目通常以弦乐、木管乐器为主,每个学期重点攻关一种乐器以发挥针对性教学优势,如:第一学期以弦乐(小提琴、大提琴)曲目为主,第二学期以木管乐(长笛、单簧管)曲目为主,之后以铜管乐(小号、圆号)曲目为主等。

(三)优化钢琴伴奏评价体系

传统的高职钢琴教学评价主要依靠期中或期末考试的演奏,在缺乏科学考核标准的背景下,由教师凭借经验对学生事先选定的演奏曲目评分,很难客观反映教学质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钢琴伴奏课程的全方位、多元考核评价标准,围绕高职院校“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目标,借助钢琴伴奏实践保障教学质量。

首先要对教学成果的数量进行评估。目前按照院校年度考核任務或职称评定条例要求评价的方式,很难从根本上促进高职钢琴伴奏教学创新。院校可在符合艺术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宗旨下,强化考核引导作用,尽可能激励教师开展具有创造性的学科建设和多元素融合的钢琴伴奏教学实践。具体而言,以量化方式评价教学工作时,应赋予开创性钢琴伴奏教学案例以更高的考核权重。

其次要对教学工作的质量进行评估。院校可采取设立考评专家组,制定与具体项目挂钩的积分标准,按学年或学期对钢琴伴奏教学活动与教学成果进行整体评估的方式推进考核。具体而言,分别对钢琴教师指导的涉及钢琴伴奏的社会公开音乐会、校内音乐会、声乐及管弦器乐习奏会(正谱伴奏部分)等艺术实践及其发表在各类期刊的学术论文设定高低不等的积分,并将积分与晋级等相对应的奖励适度挂钩。

(四)强化钢琴伴奏实践能力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注重钢琴教学的实训配套,以美国为例:孩子从学琴开始,每年都要举办自己的演奏会;专业学校的钢琴教学,除完成学校规定的实践课程外,还鼓励学生参与包括社区演出与教学活动在内的各种课后实践活动。[9]109因此,要实现职教“学以致用”的无缝对接,我国高职钢琴伴奏教学离不开“内外兼修”的实训配套。即由院校主导完善学科实训平台的搭建,提升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钢琴教学应用性,引导增强学生职业技能与创业、就业的适用性,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校内实训配套方面,高职院校应充分创造钢琴演出与公开课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大舞台”实践活动。一是配置、应用具备自动纠错功能的数码钢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声乐或管弦器乐考试伴奏活动。二是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小型钢琴即兴伴奏音乐会,选拔优秀学生登台献艺,为同学演唱伴奏、自行编配弹奏或自弹自唱等不拘一格。三是组织同年级或同专业学生以分组形式举办实践汇报音乐会,并由专业教师指导点评钢琴伴奏实践教学环节。四是增加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合作关系共同参与的钢琴伴奏活动或专业理论与伴奏实践内容相结合的讲座,为学生提供在校学习期间体验教师角色的实践机会。

校外实训配套方面,高职院校应紧跟“职教20条”指明的政策导向,不断拓宽校企联合、产学合作育人的渠道,在兼顾企业和学生双重需求的前提下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1]3一是主动寻求有意向的培训机构、琴行等专业对口单位,搭建实习桥梁或就业直通车,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外提前接受包括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等在内的求职教育。二是在校内建设准职教环境,将学校的部分课程“外包”给专业的教育培训机构,突破单纯由学校教师为学生授课的传统模式。三是联合相关院校与培训机构,定期组织钢琴伴奏技能大赛,打造伴奏技能交流的第二课堂。四是借助学分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长期社区义工,为老年文化活动、少儿文艺汇演提供钢琴伴奏服务,形成技能实践的第三课堂。

结 语

综上所述,高职钢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立足于服务社会发展的需求,采取应用为本、融合为基、和声为重、演奏为主、实训为证的钢琴教学模式。目前,结合艺术类高职的钢琴人才培养目标及应用钢琴教学理念,对某艺术类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试行了部分钢琴伴奏课程改革方案,主要举措包括:一是借由学生习奏、习唱会的相互伴奏,培养钢琴伴奏能力;二是支持学生参与管弦、流行专业自组乐队,培养重奏、合奏能力;三是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弹唱,培养自弹自唱能力;四是借助电脑配乐编曲,培养学生逐步掌握作曲软件及合成器的操作;五是组织学生赴乡镇社区演出,积累各类表演及编排创作经验;六是走访艺术培训机构,通过教学实践锻炼,培养学生掌握钢琴伴奏速成教学能力;七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挖掘学生各自潜能。通过教学实证,改革方案有效提升了钢琴伴奏教学质效。在教学效果调查中,学生表示:“室内乐课程很有趣,大家边弹边聊,分享了表演经验和学习心得,再加上老师的点评辅导,感觉很有收获”“采用应用钢琴相关教材辅助指导后,弹奏简单的歌曲旋律配伴奏时不再碍于和声理论的固定要求,已经能够快速地使用简单的伴奏音型弹奏歌曲了”等。只有以学生创业、就业为根本,针对性地补足教育短板,通过传统学科教育由知识型向实践型、创造型的转变,推进关联学科间的跨界与融合[10]236,才能实现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结构优化和模式转型升级,并支持应用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最终实现社会速成培训、幼小艺教、公开展演、传播推广等文化艺术产业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Z].教育部,2015-07-27.

[2]2016年中国艺术培训行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EB/ OL].产业信息网.(2016-06-12).https://www.chyxx.com/industry/201606/423141.html.

[3]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Z].国务院,2019-01-24.

[4]严永福.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复合型钢琴教育模式释论[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8(5).

[5]崔硕.高职院校中音乐教师钢琴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北方音乐,2019(12).

[6]胡鹏.高职钢琴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应用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3).

[7]杜佳倪.钢琴与钢琴伴奏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北方音乐,2020(24).

[8]黄静乐.赵晓生多元化钢琴教学思想解读[J].艺术教育,2014(7).

[9]莫恭莲.中美钢琴教学对比研究及课堂应用[J].文教资料,2019(20).

[10]邱秒秒.职业需求导向的高职院校钢琴教学改革方法探讨[J].北方音乐,2019(5)7.

(责任编辑:林步艳)

作者:林别嘉

上一篇:电网物资机构教育培训论文下一篇:大型超市促销市场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