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革命建设论文

2022-04-16

摘要: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极大推动了世界文学的发展。从我国文学革命角度进行分析,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对我国文学革命起到了相应的促进作用,对我国文学革命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入手,对其影响中国革命的情况进行了适当的研究,以期为中国文学革命的发展形成更加明确的认识。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文学革命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文学革命建设论文 篇1:

从文学改良到文学革命

摘 要:很长一段时间,清末文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被冠以“近代文学”的称呼,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1985年有学者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从而把清末文学放入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中考察。清末的文学改良虽然和五四文学革命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其中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实际上,五四文学革命是脱胎于清末文学改良运动的。从梁启超的文学活动可以窥探清末文学改良所进行的文学现代性探索,再通过考察五四文学,可以发现文学革命对文学改良的延伸与超越。文学革命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里从根本上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但是它仅仅做到了对传统的破坏,并没有使文学本身完成现代性,这就需要在革命之后要有建设。从清末文学改良到五四文学革命,中国的知识分子精英努力地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变探索一条可行的道路,历史的现实留给人们文学革命的道路,文学革命之后还需要探索怎样建设现代文学,促使其不断走向成熟,所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最终完成需要经历一个“探索—发生—探索”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文学改良;文学革命;文学现代性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与西方相比,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文学从文艺复兴开始就踏上了现代性之路,此后又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而在中国,由于本国的特殊国情,其文学的现代性起步比较晚,发展也比较短暂。一般认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是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起点,这样就把清末的文学改良与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割裂开了。很长一段时间,清末文学改良仅仅被看成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结束,而被冠以“近代文学”的称呼,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直到1985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首次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向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史研究框架,即用现代性的视角审视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这种框架的建构缓和了清末文学改良的尴尬处境,将其有意识地纳入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中进行考察。自然,从现代性角度切入,我们也可以对从清末文学改良到五四文学革命进行整体把握。

实际上,清末文学改良就已经对文学的现代转型进行了探索。虽然这种文学改良的道路最终因堕落为鸳鸯蝴蝶派文学而没有走通,但其中必然含有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土壤和养分。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革命是对清末文学改良的延续和超越,它对旧文学进行了更为彻底的摧毁,最终实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一、从梁启超窥探清末文学改良

清末文学改良运动中,贡献最卓著的一个人物是梁启超。他先后倡导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全面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成为文学改良运动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清末文学改良运动的发生有着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

1894至1895年,甲午海战中,中国的战败给知识分子精英以强大的刺激。他们意识到洋务派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现代化目标仅仅停留在了物质层面,其结果是使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瞬间灰飞烟灭。于是,他们开始寻找新法,寻求制度层面的政治维新。

1895至1896年,梁启超参与创办《强学报》《时务报》,为政治改良提供舆论宣传,然而1898年维新变法却失败了,政治改良夭折,梁启超逃亡日本。维新变法失败后,知识分子并没有萎靡不振,而是转向了对国民的思想启蒙。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从文化层面对国民进行启蒙,开启民智。在当时中国,这种思想启蒙的目的就是救亡图存,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文学也承担起了启蒙的任务,开始了现代转型。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论进步》中,从文字进化的角度主张言文合一,“言文分而人智局”是中国落后不前的重要原因。在他之前,黄遵宪、裘廷梁、陈子褒等人都提倡过言文合一,主张白话写作。言文观念的转变成为文学改良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提倡白话取代文言,是因为白话易被大众通识,更有利于教化、宣传,更有利于开启民智。但清末文言文观念的转变仅仅是对传统文学的内部修补和调整,并没有形成新思想的奔腾之势。

梁启超在清末改良运动中所提出的“诗界革命”,推动了诗歌的发展,但这种诗界革命仅仅是革其精神,为开启民智服务,诗歌本身的传统形式并未改变。在“小说界革命”中,梁启超发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使小说的地位提高到重要位置,主张小说的政治功利作用。在功利论文学观的指导下,清末文坛呈现出一片繁荣,为开启民智贡献了力量。但是这种文学功利论有其局限性,它仅限于对文学外部功能的改良。在实践中,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陈天华的《狮子吼》等作品,无疑是一种政治宣传和建国方案,缺少审美价值。梁启超在文学上提出的一切革新都是为开启民智,救亡图存服务的,把持着一种“工具论”的文学观并没有站在文学本体和艺术性立场上对文学进行改良。所以清末文学改良,并没有使文学摆脱附庸地位,没有从“文以载道”的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清末的文学改良运动,在探求中国文学现代性上并没有使中国的文学脱胎换骨,只是对传统的文学进行了一些调整,外在形式上注入了一些现代性因素。此外在清末的文学探索中还有一位伟大的文学理论家王国维,他从纯粹的审美角度进行文学探索,对文学进行审美现代性的探索。只是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时代原因,这一方面被长久地遮蔽了。

二、五四文学革命对清末文学改良的延续与超越

如果从整体上把握清末到五四的文学,那么五四文学革命必然含有清末文学改良的因素,前者对后者有了一种延续,同时更有了许多超越。以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重要内容的文学革命,发端于1917年。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新文学的“八事”主张,从内容和形式对文学进行革命。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公开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自此文学革命全面爆发。清末文学改良在总体上仅仅是对传统文学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和修补,而到了五四文学革命则对传统文学进行了从外到内的全面彻底的摧毁,从而实现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把提倡白话文运动作为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显然是对清末白话文运动的一种延续,但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延续。文学革命倡导者们已经意识到提倡白话文并非是简单的语言转变,还有思想意识的转变。文言作为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的载体,必然会对新思想、新观念、新思潮的传播形成阻碍,五四文学革命走向更深一层,已经远远超越了晚清文学改良者们只注意了言文合一,有助于开启民智的简单思考。

在文学革命所提供的宽松环境下,各种外国文艺思想不断涌入,文学社团群雄并起。外国文学作品的不断引进和文艺思想的涌入,使中国文坛彻底走向开放,从本土真正地融进了世界文学浪潮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两座奇峰的对峙更加活跃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使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多元化。在创作上,鲁迅的短篇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这些作品既具有现代启蒙意义,同时还运用了多种现代创作手法与技巧。以郁达夫为代表,创作的“自叙传”抒情小说更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超越,由情节转到情绪,从而丰富了小说的创作方法,拓展了小说的创作空间,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发展。经过五四文学革命,中国文学最终实现了现代转型,从此中国文学从其本质上进入了现代。

在五四文学先驱者们的不懈努力下,文学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中国文学实现了现代转型,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现代文学已经成熟,而仅仅是一个开端。要想完成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建设。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时候,受到了复古派、“学衡”派、“甲寅”派等发队势力的阻碍和抗争。这些反对势力也并非都是固守腐朽的传统不变。他们也在寻求一条中国文学现代性转型的道路,他们的态度要比文学革命者们温和许多,有时变成了一种妥协,甚至走向落后。事实证明,他们所探求的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唯有文学革命才能实现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变。文学革命的暴力性足以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里从根本上颠覆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但是它仅仅做到了对传统的破坏,并没有使文学本身完成现代性,这就需要在革命之后要有建设。秦弓在《“五四”时期文坛上的新与旧》一文中说:“革命是短促而简洁的,而建设是长期而繁难的。”文学革命犹如一颗爆破弹对传统文学进行摧毁,旧的文学被摧毁后,需要建设新的文学。在这建设中,我们还需要从被摧毁的废墟中挑选有用的残砖剩瓦进行新的建设,中国现代文学的建设可以从传统和本土中寻找合理性和合法性。

从清末文学改良到五四文学革命,中国的知识精英努力地为中国文学现代转变探索一条可行的道路,历史的现实留给人们文学革命的道路,文学革命之后还需要探索怎样建设现代文学,促使其不断走向成熟,所以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最終完成需要经历一个“探索—发生—探索”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

[2]吴立昌.文学的消解与反消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9).

[3]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M].影印本.中华书局,1931.

[4]徐鹏绪.中国近代文学史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国新文学大系于建设理论集[M].良友图书公司,1935.

[7]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第二卷第六号[J].新青年,1917.

[8]秦弓.“五四”时期文坛上的新与旧[J].文艺争鸣,2007(5).

(作者单位 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王志红

文学革命建设论文 篇2:

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及其对中国文学革命的影响初探

摘 要: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极大推动了世界文学的发展。从我国文学革命角度进行分析,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对我国文学革命起到了相应的促进作用,对我国文学革命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入手,对其影响中国革命的情况进行了适当的研究,以期为中国文学革命的发展形成更加明确的认识。

关键词:英国文学;中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文学革命;影响

作者简介:赵红军(1966.7-),女,满族,辽宁省义县人,大学本科,辽宁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与翻译。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文学革命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由于五四运动时期思想启蒙受到文学界的高度重视,因此能够对思想启蒙产生极大影响力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逐渐引入到我国,成为我国文学革命发展过程中相关研究者主要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因此在研究活动中要进一步加强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视,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影响对中国文学革命的发展进程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起源

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最初起源于18世纪60年代,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影响下形成的文学运动。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社会大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相应的满足,极大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1]。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在巨大资本的支撑下,资产阶级在英国形成,成为英国社会中重要的经济建设力量。但是伴随着英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逐渐出现了拜金主义思想,人的异化和道德的沦丧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而这一问题引发了英国文学界的关注和深思,一些文学家希望能够借助浪漫主义文学的力量引导社会大众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不良社会思想的侵蚀。

同时,启蒙运动也对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产生了相應的影响,17世纪,英国开始出现启蒙运动,极大推动了英国思想解放和文学的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启蒙运动将人的思想从传统宗教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但是却没有把握好理性的度,导致后期出现了对理性过分追求的情况,也会对人的情感和人性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2]。到18世纪末期,人们希望能够从严酷的理性崇拜中得到解放,因此作家、诗人等开始寻求在非理性的浪漫主义世界中寻求精神的安慰,探索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浪漫主义文学随之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反抗传统理性思想的基础上,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涌现出大量的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撰写了众多宣扬进步思想的作品,如拜伦、雪莱等就是当时的代表任务,他们的作品也表现出对人权的向往和追求。在此社会背景下,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形成并且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对世界各国文学运动的发展都产生着相应的促进性影响。

二、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促进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并且文学形式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受到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其必然表现出相应的反叛特征,试图与传统封建思想割裂开来,形成独立的文学体系,这不仅仅是对封建社会文学传统的摒弃,还体现出对传统僵化思想观念、陈旧社会风俗以及宗教信仰的反叛,在雪莱、拜伦等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的作品中将反叛精神集中体现出来,突出了浪漫主义文学特色[3]。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民族性的作用下,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家却并未表现出与德法两国浪漫主义文学革命的进取特征,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与传统思想的割裂并不明显,文学创作者的革命愿望也不是特别强盛,在文学作品中仍然能够看到传统诗歌的影响因素。虽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但是其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成为英国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对我国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就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成为推动我国五四时期文学革命启蒙思潮不断发展的重要文学力量。在对中国文学革命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把握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结合其特征对其影响下我国文学革命进行更为细化的解读。

三、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革命的影响

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相对较长,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到不同社会因素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清末民初,清朝社会动荡,中外文化交流频繁,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涌入到我国,被中国文人学者所学习和吸收,并融会变通,在教融合排斥中为中国新文学的形成和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进行翻译和接受的过程中,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开始表现出国际化发展态势,得到高度重视,对中国文学革命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受到当时社会动荡、国家兴亡意识的影响,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从产生之初就表现出明显的文学救世价值取向,并且这一价值取向的存在也会对我国翻译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中国文人学者为了实现文学救世的理想抱负,不断探索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运动中相关作品的研究和其他文学思潮中作品的译介,对中国文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4]。对被中国文人学者翻译和传播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进行适当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在内容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相同性,核心在于凸显人的价值,对人的力量进行弘扬和颂赞,并且对平等思想加以强化,在作品中也充满对自然社会的敏锐感知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对个人情感进行高度宣扬与当时五四运动中文化思想具有一定的契合度,能够发挥出文化的力量,助力五四运动的良好发展。

在五四运动时期我国形成的新文学就与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运动存在紧密的联系,并且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最重要的驱动力量之一,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推动下,五四新文学得到了适当的发展。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五四新文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集中体现在诗歌层面上[5]。在五四运动时期,我国大量学者和翻译人员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加强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翻译,在此过程中由于新文学中诗歌理论和艺术观念以及新诗体的确立等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重要作品翻译也集中到诗歌理论和艺术观念方面,诗歌作品的翻译更为广泛,从当时中国文学界吸收西方文学思想最为广泛的方面看。在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的作用下,我国新文学中诗歌文学载体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调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也在此后成为影响我国文学革命的重要力量,受到高度重视。

众所周知,我国五四运动的核心思想就是启蒙和对国家的救亡,其实质上是希望能够借助启蒙和救亡刺激人的觉醒,尊重人的价值,发挥人的力量,这一思想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想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五四运动时期的爱国学者结合我国革命需求和文学发展需求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特别是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吸收有价值的因素,重新构建我国文学革命的社会观、文艺观、价值观和生命观,对新派诗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新派诗人开始追求个人的艺术风格,极大促进了文学革命的进一步发展[6]。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将新派诗歌创作作為文学作品的创作活动中切入点和突破口,而五四时期新诗歌运动的不断推进则高度重视诗歌形式的解放,并且在研究中相关研究者对晚清时期的文学改良运动加以总结,并结合长时间以来世界诗歌艺术领域做出的改革和革命历史经验,对我国新诗运动中诗歌艺术形式的解放进行了适当的分析,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下我国文学革命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诗歌文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对我国新诗运动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学艺术,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作用下,我国传统文学开始呈现出现代化转向的发展态势,推动我国文学革命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革命转型发展时期,文学革命中的启蒙思想才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思想核心,之所以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在推动文学变革的过程中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为主要的学习和吸收对象,主要是由于浪漫主义文学高度重视思想的解放,尊重人的价值,突出人性思想,能够对当时我国社会思想启蒙和文学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可以说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想成为对我国文学革命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学形式,极大推动为了我国文学革命发展进程的进一步加快[7]。以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郁达夫和郭沫若的创作为例,他们当时的作品虽然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但是都能够在其中寻找到对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在推动中国文学革命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在五四运动结束时,救亡取代启蒙成为主流思想,浪漫主义文学影响力逐渐弱化,甚至最终衰落,也能够看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对我国文学革命发展进程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在对我国文学革命的发展进程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以此为研究基础对我国文学革命的发展进行分析,形成对中国文学革命发展的全面认识。

结语:

综上所述,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对我国文学革命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极大加快了我国文学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我国文学艺术的传播和传承起到了相应的促进作用。新时期,我国在发展文学艺术的过程中,仍然有必要加强对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视,加强对东西方文化精髓的交融和弘扬,为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卓之会, 李顺才. 英国文学浪漫主义运动及其对中国文学革命的影响[J]. 现代交际:学术版, 2017(13):84-85.

[2]陈颖. 十九世纪英国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浪漫主义与生态批评初探[J]. 文理导航, 2017(6):13-13.

[3]马莉. 英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对人文特性的不同关注[J]. 语文建设, 2013(17):17-19.

[4]李昆峰. 谈华兹华斯对英美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J]. 芒种, 2013(22):52-53.

[5]谢琨. 工业革命与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刍议[J]. 作家, 2013(9X):99-100.

[6]刘燕.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初探[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 25(12):167-168.

[7]宋薇. 多媒体在英国文学教学中的应用——以英国浪漫主义的教学为例[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6(5):88-88.

作者:赵红军

文学革命建设论文 篇3:

论“五四”文学革命

摘要: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地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提倡新文学的一场文学革命运动。以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写的《文学革命论》为标志。文学革命论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作者陈独秀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正式开始。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关键词:五四;文学革命;启蒙思想;李大钊;陈独秀

1、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原因李大钊

1.1、历史原因

我们有了一千多年的白话文学作品:禅门语录,理学语录,白话诗调曲子,白话小说。

我们老祖宗在两千年之中,渐渐的把一种大同小异的“官话”推行到了全国的绝大部分。

我们海禁开了,和世界文化接触了,有了参考比较的资料,尤其是欧洲近代国家的国语文学次第产生的历史,使我们明了我们自己的国语文学的历史,使我们明了我们自己的国语文学的历史,使我们放胆主张建立我们自己的文学革命。

1.2、政治原因

1.2.1、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

1.2.2、满清帝制的颠覆,专制政治的根本推翻,中华明国的成立(1911-1912)。

2、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这场文学革命,是由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首先发起的。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 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改良文学的“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还提出“言文合一”,白话文学应为“中国文学之正宗”的主张。接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反对封建文学为目标的文学革命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两篇文章成了文学革命的纲领和宣言。文学革命主张立即得到一些同道和青年的响应。钱玄同表示“绝对赞同”,并把那些专事拟古而风行一时的骈文和散文斥为“选学妖孽”和“桐城谬种”;他还以语言文字演化的历史事实为文学革命提供了证据。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等文,对于破坏古文的迷信、建立美的白话散文,破坏诗歌旧韵、重造新韵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五四运动前后,文学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带上更为鲜明的反封建色彩。1919年初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更高地举起科学和民主的大旗,表示进行文学革命“断头流血,都不推辞”。鲁迅以最勇猛热忱的战斗,成为文学革命的伟大旗手。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和“思想革命”等主张,从思想内容方面对新文学作了具体深入的论证。李大钊发表《新纪元》、《什么是新文学》等文章,既批判封建旧文学的僵尸,又批评了刚刚萌蘖的资产阶级文学的“新毒”。他指出:“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必须具备“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1918年5月,《新青年》全部改用白话文。接着,《晨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的副刊也相继改用白话文。据统计,仅1919年全国出现的白话刊物就有400余种。

紧接着理论的倡导,是新的文学创作的实践。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8首白话诗词后,又于1918年1月发表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的白话诗。后来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也创作了新诗。1918年5月,《新青年》发表鲁迅的《狂人日记》,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和制度,接着又发表《孔乙己》、《药》等。神》中的大量诗篇,不久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和其他新文学作家,以自己的创作成果,丰富并发展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成果。

3、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五四文学革命主要内容是“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它开始于1917年。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地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是提倡新文学的一场文学革命运动。以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写的《文学革命论》为标志。文学革命论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作者陈独秀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正式开始。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识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4、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由陈独秀等革命家领导、以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革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工人阶级成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从此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历史也从此由近代史跨入现代史。

在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现代“人”的觀念不断解放的思想、以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为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五四运动迫使中外反动势力作出妥协,北洋军阀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释放被捕学生并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是我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伟大成功,推动了我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五四运动比辛亥革民等革命运动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造成了更大的影响,真正做到“引导了国民的觉醒,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为中国人民的进步和觉醒、以后革命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中树.五四文学革命运动史论[C].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2):18-29.

[2]洪峻峰.五四文学革命的启蒙意义[M].厦门大学学报,1991(1):61-68.

作者:韩宏雁

上一篇:油田车辆管理论文下一篇:胰腺肿瘤临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