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钢琴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文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以“专业实践能力取向”为出发点思考幼师培养策略,从培养目标的专业实践能力取向;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时间的保障;理论与实践融合课程体系的保障;实践教学条件的保障等方面构建完善的幼师培养与幼儿园教学无缝对接的保障体系。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激励理论钢琴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激励理论钢琴教学论文 篇1:

高校音乐理论教学中趣味教学模式的运用

摘要:在高校传统的音乐理论教学中,已经形成一套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学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不够,导致学习热情与兴趣不高。基于以上现象运用趣味教学模式,融合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的形式,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本文针对趣味教学模式的运用进行了论述,使用乐器、多媒体技术营造氛围情境,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作品创作,以此夯实学生音乐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高校音乐;音乐理论教学;趣味教学模式

趣味性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果。高校音乐理论知识较为复杂难懂,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方式,学生学习理解难度大,借助趣味教学模式,进行高校传统音乐理论教学的改进与创新,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多样性的教学活动,以及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打造轻松、自由、愉快、趣味课堂,最终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1.高校音乐理论教学中运用趣味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1教学创新的需要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异彩纷呈的休闲娱乐形式,学生视野更加的开阔,见识更为的广博,使高校原有的音乐教学模式逐渐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再加上教学模式改进创新的不及时,导致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气氛较为枯燥、过于正式严肃,最终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是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高校音乐理论教学需通过趣味教学模式的运用,进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创新,以打造趣味、轻松、活泼、快乐的课堂为方向,与时俱进发展,构建带有高校特色的音乐理论趣味课堂,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以此保证高校音乐理论教学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1.2巩固基础的需要

高校音乐理论教学是音乐专业学习的基础,只有打牢基础才可完成上层建筑的良好建设。理论基础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的学习成效,一旦基础未打牢,后续的音乐教学犹如打造空中楼阁,将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无论是从教师角度还是学生方面来讲,都是一个不小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运用趣味教学模式,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中更为专注的听讲,积极参与教学各项活动,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理论学习之中,持续巩固音乐基础,为未来的音乐学习和音乐素养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高校音乐理论教学中运用趣味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2.1以乐器为趣味教学工具

乐器是高校音乐理论教学的重要工具,在传统的理论课堂上,乐器只是教学的展示工具,而在趣味教学模式中,乐器在原有作用的基础上,是调动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比如,在乐器演奏展示中,教师或学生使用乐器演奏不同的声音,也可由其他学生提出演奏的要求,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活跃课堂的氛围。也可在学生使用钢琴演奏曲目时,其他学生用手打拍子,感受音乐节奏与体态律动,加深学生对理论的体验与理解。还可在理论教学中组织各种活动,像是音乐比赛,使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音乐,带给学生不同的音乐享受,并注重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对乐器演奏合作属性有一个良好的认识。此外,由学生自主设计音乐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关键,在使用乐器练习曲目时,学生可掌握音乐节奏、旋律,但是艺术表现力感受和体会不深,教师可布置设计音乐活动的任务,让学生自主揣摩、探究,以对音乐本质有着更进一步的学习。

2.2注意教学的针对性

高校学生在音乐素养与音乐理论基础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趣味教学中应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的分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趣味课堂中都有所收获。一是针对音乐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可将乐理知识进行细化,采取阶梯式教学模式,逐步提高学习的难度,巩固学生的基础;二是针对协调感不好的学生,需注重节奏练习,选择节奏感强烈的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跟随音乐节奏打节拍,或者是进行身体律动,通过开展长期的节奏训练,使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并掌握音乐的节奏规律。采取针对性教学措施的同时,教师要注重自身幽默语言的运用,以讲故事的口吻,对学生进行引导,改变严肃正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幽默、诙谐的课堂环境中,放松紧张的身心,以愉悦的身心完成学习和训练任务。

2.3强调音乐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音乐对于人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不同的音乐可以给人不同的感受,有的音乐悲凉、有的宁静和谐,还有的音乐气势磅礴,需要人与音乐进行思想与心灵上的碰撞,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人们才可真正的理解和感受到音乐的实质与内涵。在高校音乐理论教学中,着重强调音乐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进行思想、心灵的沟通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音乐的真谛。使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比如,播放的音乐是黄河大合唱,那么教师在课堂中可播放黄河波涛汹涌的壮丽景观视频,并配合一些抗战画面,营造气势恢宏的情境,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音乐借助听觉深入内心与思想,学生通过用心的体会,用脑的思考,领悟音乐所要传递的情感和内涵,感受其中的意境。通过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创造沉浸式体验环境,促使学生想象、联想,进而实现审美情趣的培养,逐渐形成音乐核心素养。

2.4鼓励学生音乐创作

趣味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指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其注重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多元化,运用语言、教学工具、各项教学手段等,进行教学模式的创造性改造,形成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趣味教学模式运用中,教师需注重学生创造力的挖掘与培养。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形成了现代听到的音乐。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创作的引导,像是精心选择一首音乐,让学生编写歌词,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组织学生创作班歌,并一起唱班歌,使学生获取音乐理论学习的成就感,形成学习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高校文娱活动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节目排练,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使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参与,潜移默化当中完成音乐理论知识的深化理解。

结语:高校音乐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关键,教学模式关系到学生音樂基础的牢固程度。由于传统教学过于正式严肃,学生在课堂中不够活泼,学习行为与思想受到一定的制约,通过趣味教学模式的运用,营造有趣、活泼、幽默、相对宽松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消化、理解,达到提高教学与学习质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永强.高校音乐理论课教学现状及创新分析[J].戏剧之家,2021,(1):2.

[2]李雪昆.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0,(16):1.

作者:高峡

激励理论钢琴教学论文 篇2:

“专业实践能力取向”与幼师培养保障体系的构建

摘    要: 本文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以“专业实践能力取向”为出发点思考幼师培养策略,从培养目标的专业实践能力取向;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时间的保障;理论与实践融合课程体系的保障;实践教学条件的保障等方面构建完善的幼师培养与幼儿园教学无缝对接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 专业实践能力    幼师培养    保障体系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提出“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基本理念。同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提出“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突出强调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的实践性特点及具有的专业实践能力。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師培养计划的意见》再次强调学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性。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强调要创新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性课程,培养学前教育师范生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专业实践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未来幼儿园保教工作,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必需的。“专业实践能力取向”是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必然选择,然而从幼师培养现状看距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标准还有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入职适应期长、实践能力不足、保教综合能力欠佳等,因此如何在“专业实践能力取向”视域下思考幼师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幼师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策略,构建完善的幼师培养保障体系,以强化幼师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出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最终实现幼师人才培养与幼儿园教学的无缝对接。

一、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观念偏颇,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未受重视。

在幼师培养过程中存在两种偏颇的实践教学观念:一是受高师学术性思想影响,重学术轻技能,体现为重基础学科的理论学习,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一些院校延续着“学术性”课程体系占主导地位的传统,重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忽视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教育理论扎实,思维能力强,但缺乏观察与分析儿童行为、指导幼儿一日生活和游戏及环境创设等能力。二是受以往观念的影响,幼儿教师的专业形象和专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把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单纯理解为艺体技能的训练。这种错误认识导致一些高职院校以大面积压缩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作为代价,片面加大艺术类课程的设置比重,片面强化学生艺体技能训练,结果培养了一大批“能歌善舞,但是缺乏保教能力的幼儿教师”。

2.实践教学内容表面笼统、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时间过短。

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或多或少体现了实践教学设置,但在具体操作与功能定位上存在问题。首先实践内容表面笼统,轻内涵建设,通常笼统定位于保育和教育两方面,对于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哪些模块、如何安排、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其次,实践教学形式表面单一,一直以来视实践为一个教学环节、验证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所以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两种形式;实践时间短、不连续,有些工作只能走过场,难以深入下去。

3.实践教学条件缺乏,实践训练平台较少。

实践教学条件缺乏,主要指实践基地缺乏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校内缺乏实验实训模块,甚至没有实践操作平台。校外缺乏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一些院校的教育实习多数是临近实习前才落实实习点,甚至一些学校要求学生自己解决实习问题,缺乏教育实习基地。同时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高校教师理论性较强但对实践能力关注不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这是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4.实践教学管理和评估制度不完善,内容狭窄,形式单一。

实践教学缺乏整体的规范管理和评估。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评价不科学。在宏观上尚未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在微观上缺乏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所以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监控体系。

二、专业实践能力取向的幼师培养保障体系构建

1.培养目标的专业实践能力取向的保障。

人才培养目标是对人才培养规格标准的定性描述,规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与质量标准。《专业标准》突出强调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指出“能力为重,突出保教实践能力”,《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这些都是国家和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幼儿教师是一个专业实践能力很强的职业,所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明确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及社会的实际需求,培养目标可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热爱儿童和学前教育事业,具有健全的人格、扎实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具备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素养和保教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幼儿教师或托幼事业等其他专门人才。目标强调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的融合,为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实践性知识与能力,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础上再构建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多层次有特色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使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成为“艺术型”“双师型”等“复合”应用型人才。

2.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时间的保障。

树立“全程实践”教学观,将实践教学贯穿学习整个过程,体现全程化和梯级渐进的过程并精心设计。时间上,从学生入校第一天起实施,涵盖学生在校全过程;内容形式上,拓展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将实践教学内容拓展到专业知识、教育理论与师德、职业技能、科研能力等教育实践,形式上从主要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扩展到包括课堂、课外、观摩性(现场观摩和案例观摩)、参与性(一日活动、一周见习活动)、模拟性(案例设计、片段教学、说课试教)、研究性、整体性等教育实践,按照教育观察——体验感悟——模拟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与反思——实践总结的思路,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理想信念、专业能力和发展的实践教学内容,并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发展要求,设计相应的实践目标、实践内容与实践形式(具体见下表)。

3.理实融合课程体系的保障。

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既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又包括专业实践课程。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实践性,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全程融入实践理念,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学生尽早入职打好基础。

(1)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融合。建设“学前教育理论+专业能力+一技之长”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学前理论课程模块、专业能力课程模块、专业特色课程模块。这三大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基础,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的融合,设置课程类型和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比如在课程设置中可根据各课程的特点压缩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根据各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比例设置课程类型,把课程分为三类:纯理论课(A类)、理论+实践课(B类)和纯实践课(C类)。规定这三类课程的实践课时比例及这三类课程在全部课程中所占比例。A类(纯理论课)课程主要是公共类基础课程。B类(“理论+实践”课)课程主要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专业课程,这类课程均需在教学大纲中规定一定比例的实训内容;C类(纯实践课)主要是技能型课程。

其次,酌情增加专业技能课程的总课时数和课程的跨度,舞蹈、声乐、琴法、美术等专业技能课程应贯穿大学整个时段,低年级重视基本功的训练,高年级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某一类技能,开设小方向的课程,如早教方向、美术方向、幼儿音乐方向、幼儿语言方向、幼儿英语方向等课程,同时还开设一些应用性较强的充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性的特色课程。如“幼儿艺术体操”“幼儿语言表演”“感觉统合训练与指导”“奥尔夫音乐教育”“蒙台梭利教学法”等职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职业能力模块与拓展课程,提高学生的專业实践能力,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

(2)实践理念的全程融入,将实践理念融入各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挖掘专业课中的实践元素,在“学前卫生与保育”“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游戏”等课程中都有很多实践元素,比如“学前卫生学”中包含幼儿的保育、幼儿一日生活的观察分析、安全教育等;“学前心理学”对幼儿各年龄阶段的观察与分析,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施中的心理学分析;“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过程观察分析、环境创设、游戏活动、家园合作等观察分析和设计等包含很多实践教学的内容;将这些实践元素与各实践环节有机联系,形成实践教学的最优化组合。首先,制订各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对实践教学目的、内容、形式等做出明确要求,以实践促理论。其次,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除采用课堂讲授还通过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探究式学习、教学观摩和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式学习、反思,帮助学生在实践、分析、反思中形成问题意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专业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相结合,将幼师培养与幼儿园教学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4.实践教学条件的保障。

(1)校内外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建设。专业实践取向下幼师的培养需要一支高素质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实践教学导师团队可由高校基础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幼儿园骨干教师等共同组成,实行高校教师与优秀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一方面通过加快对现有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实践、下园锻炼等将他们打造成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聘请有工作经验的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等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承担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同时还可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老师,从而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将专业教师的理性分析与幼儿园教师的师范与实践反思相融合,增强学生对学前教育知识的感悟和认知,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

(2)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的拓展。为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高职院校应建立比较稳定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平台。首先,应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实训条件,扎扎实实地建设好包括幼儿活动实训室、感统训练室、琴房、舞蹈室、微格教室等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求体现职业的真实情境。除此之外,在信息化时代下还需借助信息化手段,依托学习通、智慧教室等建立模拟、仿真、全真的实训场所;其次,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高校争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等各方面的支持,通过立足自身特点采取“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相对稳定的幼儿园实践基地,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基本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在圆满完成教育实践任务的同时与基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促进高校和基地幼儿园共同发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办自己的附属幼儿园,作为集高校幼师培养、培训、研究为一体的教育机构;再次,依托学生社团和活动的开展。比如组织开展周末大舞台、幼儿教师风采大赛、幼儿教师基本技能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等各级教育、科技、体艺及专业范围的设计与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锻炼平台,强化学生职业理念,锻炼学生职业技能,激励学生刻苦学习与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最后,给学生提供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平台。如育婴师、早教师、蒙氏教学、奥尔夫培训、钢琴考级和舞蹈考级等,推行“双证书”制,培养学生一专多能,使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成为“艺术型”“双师型”等“复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高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探索,2016(06).

[3]吴育红.“实践取向”的幼儿园教师培养实践与探索[J].晋中学院学报,2017(12).

[4]王冬岩.地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层级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培训,2016(7).

[5]王小鹤.关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11).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高职高专幼师培养与幼儿园教学无缝对接的保障体系研究——以实践教学为依托》(课题编号JXJG-15-46-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赖志群 宋京芸

激励理论钢琴教学论文 篇3:

职教改革内涵探究

摘 要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围绕师生角色、教学目标、教育教学模式及理论、新技术运用及教学时空拓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从发展脉络来看,教学主体角色进一步倾向于学生,而教师作用则倾向于包括理、实创新的开放式合作与指导;教学内容、方式、手段进一步贴近学生实际,并为其职业素质提升、行为能力的自主发展、创新能力的激励服务。另外,作为教学实施关键的教师,则应在教育教学环境各维度得到更全面支持,使之得以寻求更贴近学生职业情境的教学整合与建构式设计,支持他们贴近学生发展的诸多努力与探索。

关键词 职业教改 内涵型发展 合作指导 整合建构 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尤其在国家“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倡导下,改革在诸如教师作用、教学内容与形式、课程体系、师生主体关系、学习理论以及校企关系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在面授式课堂教学方面

1.1 教师引导

“问题导向”的大学课堂教学是师生角色作用和影响的互动过程,教师具有鲜活思想以及营造课堂互动氛围,是教学实施的保障。[1]通过丰富的案例学习和认知支架,在情境体验和探究互动中,让学习者在问题引导与解决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和深度思考,引导学习者从对知识的低水平认知层次逐渐向高水平认知层次发展。问题乃是通向理解之门。[2]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思维认知方式,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3]

任务驱动法,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完成特定任务,注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行动导向性。任务驱动法是培养高职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4]

项目化教学模式,实践性和开放性较强,更加贴合实际要求,实现学用结合、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教学与就业结合;[5]同时项目教学理念的实验教改,有益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及实验中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6]

而对于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必须从入门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地发展。只有“步步为营”,经历知识每一阶段的学习,才能学好。高校教师在教学时要运用建构主义的思维来进行理论教学。[7]

无论从人的认知架构特点、专家和新手的区别以及认知负荷理论都充分证实了“指导性教学”的优越性。研究表明,重视对学习过程提供指导比一味主张少教不教效果更好、效率更高。只有当学生具备了充分的原有经验可以进行“自我指導”时,教师指导的优势才会逐渐减弱。所以教学理论和设计的新近研究中,支持开展教学指导的各种主张。[8]

1.2 突出学生主体性

翻转课堂,其特征包括教师与学生角色的翻转、学习过程的翻转、教学环境的翻转和对网游态度的翻转;理论基础有三个: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游戏化学习理论。[9]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10]也是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行动导向的理论基础包括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11]其发展沿革可概括为“关键能力——行动导向——学习领域”,其核心是注重关键能力培养,而行动导向则承前启后。通过各教学要素的重新组合,引导学生在职业情境中、在动手实践中自主学习,学习的结果是获得一种新的行动方式。[12]

在终身体育理念的探索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及习惯。[13]终身学习理念已经被世界各国广为接受。终身学习能力是一个人自身发展和职业生存素质,其核心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这除了个人良好学习习惯的自觉养成外,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充分调动,对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14]而针对学生的自我管理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心理及自主学习行为展开培训,可以有效地提升学习能力、激发自主学习动机、激活自主学习行为,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开辟一条新路径。[15]

2 在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建构处理方面

合作型教学方式中,通过建立有效的相互合作,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规范性指导下,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分割,以达成以实用性作为目标的知识体系的中间。[16]

课程体系建设。服务于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市场对学生的需求,满足教学实践,教师们进行课程转型的研究与探索——建设外语听说课程体系。[17]

在多媒体应用中,“微课”理念融入职教课堂,能够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18]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在全球的兴起给传统的大学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与挑战。MOOC学习资源的丰富性、教学手段的灵活性、教学理念的民主性,促使大学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加强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技能,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推动“传授范式”到“学习范式”的转变。[19]

3 在师生课堂互动的时空拓展方面

网络仅仅为网络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学习环境,而教育资源的建设(即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网络教育实现的前提与基础)。[20]

将建构主义这一先进的学习理论应用于指导学科资源库的建设:提供素材,创设各种情境;通过搭建师生、生生会话平台;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检索,使学生能形成对新知识的研究成果,完成意义建构;运用建构主义思想实现资源库的维护与发展机制,使资源库保持动态平衡和不断发展,达到师生运用要求。[21]结合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库建设,使教学资源库与特色资源库具备地域性、行业权威性和代表性优势,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领域内的领先地位,起到该领域信息资源的体系保障作用。[22]

通过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教学管理平台“对分易”,可以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多元化且有效的交互活动。[23]

现代远程开放教学模式改革,从教学方法、支持环境和学习媒体多个角度出发,对课程教学策略的设计进行探索。[24]

“工学结合”,通过对其本质的再认识,进行教改实践:倡导“互联网+“时代与课程相适应的多元化工学结合方式,真正坐实“四个结合”。[25]

混合式学习模式,即课堂面授学习与网络学习的结合,成为高校教改有效方式。构建适合该模式的学习支持服务,即从人员服务体系、资源服务体系、环境服务体系、活动服务体系四个维度组成学习支持服务框架,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成为核心问题。[26]

4 在教学向企业延伸、促进就业与技术创新提升方面

实践环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行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岗位必需的能力为依据,树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是培养具有工程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的关键。[27]实验教改,可以充分打开学生的研究思路、全面提高学生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28]

以教改科研为平台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29]“现代学徒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架起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是高职院校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30]可以从课程结构设置、教学思路改进、课堂实践的增加以及校企实训模式的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31]

5 在对教师、学校的要求方面

教师成长实践模式,经历了从行为主义经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的演进过程。新型教师专家的成长,需要高层次的判断:在做出教学行为的同时,同问题解决情境展开对话与反思,正确地理解教学知识的基础、教学知识的源泉以及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真正从技术熟练者走向反思性实践家。[32]

新形势下的对教师的新要求。学习的网络化、数字化带来了全新的认知体验,但网络化知识的非线性呈现方式,无法避免信息超载、知识泡沫化、学习内容的微型化和认知的碎片化等问题。这易造成学习者迷失学习方向、认知超载、难以整合结构完整的知识,不能实现知识的系统性还原;易造成认知负荷加剧,难以实现深度学习的开展,成了滋生浅层学习的温床。运用关联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要分析在网络中知识的组织呈现方式及表征方式的变化,探讨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在社会知识平面无限扩展的情况下,如何聚合碎片化内容、提高深层次的信息加工、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实现知识转化、知识迁移和知识的主动建构,促进碎片化学习模式实现和方法的应用。[33]

而从学校层面,要实现高职教育向以质量为提升为主导的内涵型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重视与企业之间的技术性合作,并全面提升學校硬件设施建设,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学习环境。[34]实际上,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课改成效的重要环节。校本实施的基本路径包括确立能力本位的理念,打造知行并进的“教练型”教师团队,构建情境、协作、会话“三位一体”学习方法体系以及同时构建行政推动、政策拉动、理论带动的课程改革校本实施项目保障机制。[35]

6 结语

总之,如表1的职业教育要素关键词排列,可见其内涵的延伸脉络。要提升职业教育水平,需要遵从教育教学理论,提升老师教学建构式设计及指导保障水平,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保障实践教学充分、深入开展,以及推进校企合作机制。只有准确把握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内涵,才能够实质推进教改、切实提升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薛继东.“问题导向”的大学课堂教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09-09.

[2] 胡小勇,胡晓黎,谢丹丹.问题导向促进在线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06-01.

[3] 杨洋,范双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9-10.

[4] 陈海英.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课程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7-12-05.

[5] 蒋文玲.CBI理念下高职英语教改实践[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6-20.

[6] 蒋萌蒙,贾彦杰,张冠群,王育红.基于项目活动的高职“饮料生产技术”实验教学探索[J].饮料工业,2014-11-28.

[7] 张海霖.建构主义指导下高校钢琴理论课教学方法探析研究[J].戏剧之家,2017-12-23.

[8] 保罗·基尔希纳,约翰·斯维勒,理查德·克拉克,钟丽佳,盛群力.为什么“少教不教”不管用——建构教学、发现教学、问题教学、体验教学与探究教学失败析因[J].开放教育研究,2015-04-05.

[9] 周平.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翻转课堂及其理论基础溯源[J].外语电化教学,2015-03-20.

[10] 王莎莎,李宏健,付占敏,于磊.高宏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课程中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1-10.

[11] 张燕.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4-06-05.

[12] 陈曦萌.“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的沿革及内涵[J].职业技术教育,2006-08-01刊.

[13] 何敏飞.探究高职体育教改对终身体育的影响[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9-20.

[14] 温国兴.终身学习理念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育与职业,2013-05-11.

[15] 刘正喜,吴千惠.翻转课堂视角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5-11-24.

[16] 周楠.探讨高职会计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运用[J].经贸实践,2017-11-15.

[17] 王莹洁.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转型研究——听说课程体系建设[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08-20.

[18] 黄索.“微课”理念下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03-28.

[19] 莫甲凤.MOOC时代如何提升大学教师教学能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20.

[20] 亓小濤.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4-04-01.

[21] 杨新侠.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05-20.

[22] 林岚,吴小茵,符瑞锐.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资源库建设实地调研分析——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高专院校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5-09-05.

[23] 张璐,龙榕,吴艳瑞,徐世莲,冯翠屏.对分易平台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交互中的运用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09-05.

[24] 曲郁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策略的分析与设计[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6-15.

[25] 费斯威.“互联网+”助力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多元化[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25.

[26] 罗枫.混合式学习中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高职手绘辅助设计类课程的实践和探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12-15.

[27] 侯宁.开放教育《电工电子技术》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

[28] 熊淑平.机电一体化创新实验及发展[J].西部皮革,2016-07-25.

[29] 刘久红.以教改科研为平台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3-25.

[30] 李厥瑾.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的探索[J].价值工程,2017-12-28.

[31] 张宇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7-12-25.

[32] 钟启泉.教学实践模式与教师的实践思维——兼评“特殊教学认识论”[J].教育研究,2012-10-15.

[33] 陈媛.基于碎片化问题的非线性认知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1-01.

[34] 汪莉,陈圣,孙其松.基于教改理念下高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J].2016智能城市与信息化建设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IV,2016-12-15.

[35] 壮国桢.高职项目课程改革与校本实施——兼评“胡格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2017-01-25.

作者:岳志明 杨天虎

上一篇:城市市政工程控制论文下一篇:统计实践经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