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激励理论篮球教学论文

2022-04-22

摘要: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式策略,在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深化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尚须解决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目标体系、运作机制、师生的行为及特点等几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小学激励理论篮球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中小学激励理论篮球教学论文 篇1:

中小学篮球教学有效衔接策略

摘要:中小学篮球教学存在脱节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的不断重复、教学方法的简单机械等方面。为实现中小学篮球教学的有效衔接,教师可以采取篮球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衔接、篮球教学内容选择的有效衔接、篮球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篮球教学评价方式的有效衔接四种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篮球教学;衔接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篮球运动逐渐成为受到全社会关注、广泛参与的一项体育运动。校外篮球培训越来越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的青睐。相比较而言,在中小学校内的篮球教学却不能较好地适应学生的需要,得到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认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小学校内的篮球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不断重复,在教学方法上简单机械,中小学篮球教学缺乏有效衔接。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具体策略。

一、中小学篮球教学目标设计科学,注重有效衔接

教学是师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因此,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教学的“第一粒扣子”。教学目标设计得好,教学实施的起点就打好了,教学实施的基础就打好了。因此,实现中小学篮球教学有效衔接,首先应该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开始,注重中小学篮球教学目标设计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差异性。从整体性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篮球教学目标虽然是不同学段的,但是具有整体性,应该从整体上加以认识和把握;从层次性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篮球教学目标在不同学段是螺旋上升的,具有明显梯度;从差异性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篮球教学目标在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在身体、认知、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基于此,小学阶段与中学阶段的篮球教学目标在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和社会交往目标的设计方面既要体现整体性,又要体现层次性和差异性。在小学阶段,情感目标设计强调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技能目标设计注重基本动作技能的准确;而社会交往目标突出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小学阶段篮球教学目标设计是由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决定的,也要体现小学阶段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而在中学阶段,情感目标设计强调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强调热爱、坚韧与执着;动作技能目标在准确的基础上,注重高效、流畅、优美;在社会交往目标的设计方面,突出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沟通意识与能力。这样,中小学篮球教学目标设计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就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有利于实现中小学篮球教学目标的有效衔接。

二、中小学篮球教学内容选择合理,实现有效衔接

教学内容是教学诸要素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表现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增长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篮球教学中,中小学教师要充分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小学篮球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注重从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出发,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小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的选择重在培养球感。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肢体动作缺乏一定的协调性。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启蒙的意义,更具基础性,可以通过原地拍球、移动运球、传球等练习活动,让学生渐渐熟悉篮球,能够逐步实现有效控制篮球、支配篮球等。在中学阶段,篮球教学内容的选择重在培养技能。中学生的身体发育已渐趋成熟,肢体动作能够高度协调,心理发育也较为成熟。因此,篮球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更加凸显专业性和拓展力。对于篮球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运、传、投等技能学习,达到对技能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具备参加分组比赛等的基本运动能力,具有在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基本技能的能力,从而实现中小学篮球教学内容上的有效銜接。

三、中小学篮球教学方法丰富多样,促进有效衔接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学产生良好的投入感,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有利于实现有效教学。中小学篮球教学要注重方法的多样化和丰富性,激发学生参与这一运动的积极性,提升行动力,尽量避免单调重复,学生消极懈怠、简单应付。

小学阶段的篮球教学方法重在游戏,寓教于乐。小学生活泼好动,探索世界、探索未知的兴趣浓厚,适合开展多样化的篮球游戏。单人的顶球、播球、发球等,双人或多人的传球、障碍运球等游戏都会使小学生在运动中、在参与中感受到篮球运动的乐趣,培养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性格,学习篮球的基本运动技能。中学阶段的篮球教学方法重在合作,团队协同成长。相对于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运动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心理素质等都有较大程度的发展。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团体比赛、任务驱动等更加多样与丰富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中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从而实现中小学篮球教学在方法上的有效衔接。

四、中小学篮球教学评价方式灵活,保障有效衔接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所达到程度的具体评估。有效的评价既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形成良好的反思,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又能考查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明确进一步的学习方向、激励自我的有效途径。

中小学篮球教学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实现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完整体现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程度。在小学阶段,篮球教学的评价方式应该在适当开展量性评价的基础上,多注重质性评价方式的运用,多从兴趣、信心、自主、独立、勇敢等情感品格方面,以及沟通、交流等社会交往目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估。在中学阶段应在开展质性评价的基础上,多注重量性评价方式的有效运用,多从运动技能、技巧等方面评估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确保中小学篮球教学的有效衔接。

基金项目:2020年沈阳师范大学校级重点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Χ0202010166161)。

参考文献:

[1]林阿利.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篮球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16(11).

[2]刘吉峰.中小学篮球教学课的创新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2).

[3]宋陆陆,李笋南.大中小学篮球技术教学内容衔接问题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5).

作者:王颖

中小学激励理论篮球教学论文 篇2:

新课程视角下体育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与方法

摘要: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模式策略,在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深化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尚须解决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目标体系、运作机制、师生的行为及特点等几个方面的理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 需要理论的研究方法、实证实验的研究方法、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建立模型的研究方法,以便更好的发挥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最大功效,促进学生的身心社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新课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new curriculum; physic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study; teaching model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日渐频繁, 社会对人的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价值需求自然会反映到体育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来, 目前,在新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因而备受重视。自从20 世纪90年代以来, 在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中,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一直是热点问题。针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许多学者在教学目标、教学特点、教学策略方法、教师培训等不同的方面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体育新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教学模式之一,是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正在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新课程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能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大班级授课制与新课程学习方式要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渗透, 在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开始有所重视, 但同时也有不少疑问和批评。反思已有的理论研究, 提炼出要研究的理论问题, 确定有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不同地方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问题

1.1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问题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运用运动的手段,利用适宜的条件,创造一种较为复杂的运动环境,使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或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促进学生交流与协作意识双重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给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借鉴价值的体育教学模式理论体系。

体育课堂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是集互动条件的共同利益与群体智力的合作和情感连锁反应。任何形式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都是有具体的、明确的小组和个人教学目标的,都是为完成集体和个人目标而设定的,也都是围绕着各类目标的达成而展开的。什么是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条件、要素及操作方法有哪些?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策略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概念体系的目的是要结合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实际情况正确回答和充分论证这些问题。它既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 也是对新体育课程实施发挥更有效指导的基础。根据我们的调查表明,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因为这个问题没有澄清, 造成教师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形式化理解, 课堂上出现了“伪体育合作学习教学”倾向, 造成教学的低效。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1)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仅仅是在教学形式上不同。许多教师认为, 搞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不过是把学生重新编组, 把学生分成一些小组, 然后把原来的全班体育教学改为小组体育教学而已。这种简单化的想法常常导致许多教师按照原来的方式备合作教学课, 成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2)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只需模仿, 不需创新。不少教师认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既然是在国内外风行多年的一个好的教学模式方式, 那么我们只需要把别人以前研究开发出来的程序运演到自己的课堂中就行了。其实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之所以有着学生构成情况的不同、学科特点的不同、教师组织的不同、学习任务的不同而具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一个重大原因就在于它首先是一个体育学思想, 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体育教学模式。它随有丰富多彩的形式, 比如在分组上就可以随着学习任务的不同, 或让二人小组活动, 或让四人小组活动, 或以小组体育游戏方式进行, 或以小组分角色体会的方式进行,在具体操作上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3)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只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有的教师认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仅仅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而忽视了其向课外体育活动的延续作用,忽视了其特有的体育教学的情感功能。如某教师的班级搞合作体育教学模式已有半年时间, 同一个学习小组中成员之间没有相互留下电话号码, 课后从不相互联系、交流思想。合作教学了一段时间, 各自还是陌生的, 没有达到心灵的沟通, 因此同学互评、小组自评这些合作学习教学中的有效评价方式都成为形式化的东西。也有些时候在体育教学上并不适合使用合作学习教学的方法, 而教师为了取悦教学检查者或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听课或验收, 硬是把本来可以是质朴而高效的—堂课组织成红火热闹、华而不实的形式化的—堂课,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 有助于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实践时, 明白对于哪些教学内容、针对怎样的教学对象应该做怎样的教学加工, 才能高效地实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对哪些内容、哪些学生, 用其他策略方法要优于合作体育学习教学模式, 这时就不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因此, 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 既是现代体育理论的需要, 更是现代体育教学实践的需要。

1.2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问题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到底能够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在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到底有什么独特的作用? 能促进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 这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

根据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理论,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整理提出了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模型,见图1。

我们提出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目标体系在于实现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 并把体育合作学习与主体参与、差异发展、体验成功并列为4大教学模式策略,这就在消化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同时, 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理论本身得到提升, 从一些零散的教学目标如提高学业成绩等上升到以促进学生整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水平上。但对这一目标体系的具体探讨和论述大多是依据心理学等理论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而从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发展过程建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具体的发展目标体系还显得不够, 因而难于解决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到底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问题。比如, 假设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够通过合作学习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那又是通过哪些具体环节, 呈现出哪些规律性? 这些规律性又如何通过一个怎样的中转机制, 使一线体育教师能结合其具体项目的教学模式, 灵活创造, 把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科学地呈现在课堂上来, 这个机制目前尚不明朗。因而在不少场合, 一些体育教研工作者和一线体育教师追问:体育新课程视野中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到底是什么?它如何才能有效地在课堂上发挥其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功能? 诸如此类。

一种解决途径是把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促进主体性发展这一目标先分解为两个子目标: 群体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通过促进这两重主体性的发展, 从而推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但理论研究还需结合体育新课程实施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践的过程与特点, 对这两个子目标作进一步的分解。

1.3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作机制问题

合作学习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而合作之间有竞争,竞争之中有合作,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但是,不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是以学生个人能力作为起点的,能力在竞争与合作中既是上级目标又是起点。新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体育活动中溶于团体,吸取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成为竞争的强者,运动技术的学习既是个人自主的活动又是群体的共同活动,需要学习、模仿和借鉴他人之长处和好的经验,如:大部分田径项目。而群体性项目需要通力合作才能获胜,如:篮球、排球、接力、游戏等。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适宜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如何实现其目标? 其内在的和外在的机制是什么? 是否遵循什么模式? 明确这些问题, 有助于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这一策略, 同时, 对其他相关策略的研究也有启发意义, 有利于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理论在整体上得到深化。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旨在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研究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有效运作机制, 需要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立足于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家庭背景特点、体育文化氛围等情况, 跟踪体育教学实践, 在形形色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中分析师生活动的特点, 抽象、概括、提升, 形成自己的理论特色。体育合作学习教学理论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构建一种和谐、适宜的合作学习情境,让学生们在一起合作地学习,使他们获得很大的收获。例如:在进行篮球投篮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合作小组,小组中设组长、计录员、统计员、监督员等职位,并明确职责,要求对本组及其成员的练习进行组织、记录和统计。学生在练习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并适时进行轮换。先由一名学生做投篮练习,一名学生评判并给予反馈,一名学生记录,一名学生帮助捡球,练习4~6次后,进行角色互换。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各小组练习的记录情况,对完成任务的小组和超过上次课的练习成绩的小组进行奖励。在这一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了一个“总导演”的角色,使“演员”们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甘共苦、荣辱与共。为了小组荣誉,各个成员尽最大努力,发挥自己的能力,为全组每个成员的进步而尽力。

1.4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行为问题

在有效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作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有哪些典型的行为表现? 这些表现体现出怎样的认识规律? 在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在目前体育新课程实施的过程还不够深入。

近年来我们通过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理想的效果。如在研究不同性别学生的交往特点时,我们选择了5个实验班和5个对照班, 实验班将该班以性别不同分成三男一女、二男二女、三女一男、四男或四女等几种情况, 分别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验, 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通过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群体效应的试验应用研究, 证实了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群体效应,能使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大幅度的发展,从而产生良好的教与学效果,提高了教与学的质量。另外,我们还通过对小组构成作了研究, 方法是: 把实验班学习成绩全部优秀、三优一差、二优二差、全差等情况分别组合, 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验研究,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我们的实验研究表明,对于行为表现的研究, 既要注重一些共性的指标, 如参与和参与方式、协作、帮助、认知冲突、竞争意识、交往技能等, 也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研究经验和方法, 考虑如性别、文化背景、受体育素质教育的情况、家庭情况、个性特点等因素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行为差异, 以便为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组织机制提供研究依据。

2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方法

2.1 运用理论的研究方法确定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概念体系,展开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逻辑体系,明确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是制定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思想基础,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制定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灵魂,不同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赋予了具体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生命力,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有了明确的方向,并时刻把握正确航线,最终去完成它预期的使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落实体育新课程实施的体现,是检查与评价实施体育新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学条件是完成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目标功能的关键。由于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自我探究和自我发现,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体育基础去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因此,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能力、体育基础以及教师的启发与诱导、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等方面共同去实现。由于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自主和自律,在教学组织上多采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集体思维的“小组学习形式”,小组的自律性活动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课堂开始部分的小组讨论、结束部分的小组评价等)。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有一个内、外有机结合的练习形式,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放在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的范畴中加以实施,充分发挥课内、外有机结合和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利用课内学、课外练的有利条件,组织起一个相对系统的学习和锻炼过程。在整个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相互作用以小组为中介,有助于淡化班级授课制中师生间的单向权威关系,更好地发挥教师对全班学生的控制和管理作用。关注我国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历程, 综合我国体育学习合作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十余年的成果, 在这种理论背景下, 有效吸收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和国内外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概念系统, 揭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范畴属性和模式特征, 确立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 用理论研究的方法展开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逻辑体系,进一步明确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体系。

2.2 应用实证、实验的方法和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实验研究为基础,用系统论等理论分析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运作机制

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以体育教育学、体育运动心理学、社会学、认知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多项互动为基础,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是上世纪科学方法论发展的3个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规律, 需要在有充分实验和实证材料的基础上, 引进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除了在体育心理学和社会体育学视角下作分析之外, 结合实验,用系统论的方法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生交往特点进行分析,会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规律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的运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从多角度作研究, 方能期望对规律的有效把握。

2.3 采用建立模型的方法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行规律

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运用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体育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体育新课程的实施应把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上来认识,并作为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把体育新课程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互相激励、互相评价操作上。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推进新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本质,减轻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负担,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提高学习效果都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认为,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互观是一种先进科学的互动理念,是对现代体育教学互动论的发展,它必将为现代体育教学系统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不仅对体育新课程教学是一种创新,而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及推广价值。因此,在系统论分析的基础上, 用建立模型的方法, 使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规律从定性研究走向定性定量相结合。研究体育新课程实施中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问题, 应从定性角度建立模型, 可以采用分散建模、综合建模等方法作比较客观的分析; 从定量的角度建立模型, 可以实验和实证材料为依据,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地说, 衡量一个学科或理论是否成熟,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它与数学有效结合的程度。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运用可以使体育新课程实施中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规律更清晰, 从而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操作更有指导意义。

3 结论

体育教学模式理论与方法的构建是体育新课程实施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是新体育课程教学理论浓缩化和可操作化的体现,是体育新课程教学实践的概括化和理性化的提升,是新体育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间枢纽。在新体育课程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以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已成为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正是由多学科的参与, 跨学科的研究为体育教学模式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富有生命活力的源泉。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作为发展性体育教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是如此。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在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对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规律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把握。因此,本研究提出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方法研究,可为我国体育新课程实施中提炼出研究的理论问题, 确定有效的研究方法,有利于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不同地方特色的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任保国.对合作学习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1999,15(2): 71-76.

[2] 孙桂芳.高校体育合作教学群体效应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途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23(2):36-38.

[6] 孙桂芳.试论高校体育教学新视觉——合作学习[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4,30(1):76-78.

[4] 曲新艺.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引入合作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5):106-109.

[6] 陈祥慧.体育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院系网球教学中的用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 2007.7.

作者:胡晓娟

中小学激励理论篮球教学论文 篇3:

“海派体育文化”视域下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内涵解析

摘  要:本文以海派体育文化的视角,对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的缘由、理论基础、内涵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解析,并对教学实践点进行了构建和设计,提出了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的多样选择、多种方法、多元评价的教学设计实践点,以指导初中体育教师进行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关键词:海派体育文化;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内涵

上海市教委基于国家体育课程改革需求及上海市体育教学现状,提出了“高中体育专项化、初中体育多样化、小学体育兴趣化”的课程改革思路,简称体育“三化”教学改革。2012年上海市率先启动了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经过两年试点后,2015年启动了上海市初中体育多样化、小学体育兴趣化的课程教学改革[1]。初中体育“多样化”上承高中体育专项化、下启小学体育兴趣化,成为整个“三化”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为初中体育“多样化”?其内涵及理论基础源自哪里?体育教学中如何去实践落实?关于这些问题,各试点学校都参照市教委的指导建议进行摸索和探索,并没有专门的内涵解读和实践模式。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体育基地以海派体育文化的视域对上海市“三化”体育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实践研究,从理论层面对“三化”的内涵进行了解读,从实践层面构建上海市“三化”体育教学的创新模式,使得“三化”体育教学能够真正地落地实施。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以海派体育文化的视角对初中体育“多样化”内涵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指导体育教师更深入理解和认识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的内涵,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

一、初中体育“多样化”的缘由

(一)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在多元化的时代中,人才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的特质,多元的人才支撑和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培养多元化的人才需要多元化的教育、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多样的教育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才能适应多元化时代的需求。因此多样化教学是多元化时代下教育培养模式的新需求。

(二)学生差异性群体特征的需要

学生具有身体素质的差异性、性别差异性、兴趣爱好差异性、年龄层次差异性、心理发展差异性等复杂的特征,需要体育教学具有多样性,让学生具有可选择性的学习,才能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需求。

(三)体育教学中“五育”融合的需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五育”并举的提出丰富了学科育人的内涵,拓宽了学科育人的外延[1]。体育学科本身就是“五育”中体育的主阵地,同时在其余四育的育人中,也有其特有的优势。体育具有以德扬善、以智启真、以体强身、以美塑心、以劳立行的价值和功能。实现“五育”的融合需要多样的教学内容、需要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需要多样的教学评价手段,体育教学中的“五育”融合需要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

(四)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需求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体育教学改革要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新型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组织形式、构筑新型教学评价体系;要求体育教学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要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学习动机,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课程标准的提出为多样化教学理念的提出和多样化教学方案的设计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理论基础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在西方社会广为流行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新思潮。其哲学代表人物包括福柯、德里达、罗蒂等人,其观点都强调“差异性”“多元性”“多样性”“他异性”“异质性”等后现代原则,表明了从“一元”向“多元”方向转变的理念。后现代主义理论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重视个人选择和参与,崇尚创造性、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等方面。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特点主要在重视差异个性多元而非本质权威“一元”;重视过程而非结果;重视生成而非预成;重视人的不确定性,反对人的各种形式的预设。(二)多元智能理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的观点主要是每个人都拥有包括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等在内的八种智能。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学校教育也应开发学生多样的智能,帮助其发现个人爱好与职业方向[2]。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人类多元智能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个人之间的差异,发展不同阶段和专业知识的多样化,激发每个人的潜力。

三、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内涵解析

(一)初中体育“多样化”基本概念

初中体育“多样化”是指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开展以多个运动项目、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多种身体练习方法、多渠道运动体验的体育教学创新模式,其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体现活泼性、针对性、体验性,旨在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方法体系。通过“多样化”教学,学生能保持运动兴趣,增强自主锻炼的意识,具备一定的体育爱好或特长,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和提高,充分发挥体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作用。

(二)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内涵

1.“多样化”應该理解为教学方法、课程内容、课程设置、教学形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多样化。

2.“多样化”教学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需要教师面对具有复杂多样性特征的群体,针对个体差异进行体育教学。

3.“多样化”教学强调学生在初中阶段的体育学习,要经历多个运动项目学练经历和体验,这不仅是发展他们多项运动能力、提高机体机能的最佳时期,更是自主锻炼及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4.“多样化”教学改革蕴含着初中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在多样化中凸显上海特色。

四、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实践点构建

初中体育“多样化”既是小学体育“兴趣化”的导引,也是高中体育“专项化”的前提。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应在小学体育“兴趣化”的基础上,兼顾“体育中考”的特殊需求,开展多个运动项目、多样练习方法、多元评价方式为主的教学改革实践,初步形成初中体育“多样化”(图1)。

(一)多样选择

“多样化”教学强调初中阶段学生要经历多种运动项目的学习和体验经历,通过多种运动项目学习和经历,发展和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心理层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体育兴趣的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养成却具有唯一性。让具有差异性的个体都具有体育学习的兴趣,具备体育学习的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初中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体育项目具有多样性,不同项目也具有各自的项目特点,因此多样的选择是解决差异的个体与目标唯一性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1.项目多样选择

项目的多样选择是在尊重教材要求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和学校特色课程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和体验,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需求。项目的多样选择能够真正体现出从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出发,能够真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和运动习惯的培养。

项目的多样选择能够挖掘和融合学校的课程资源,从而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同时,也能推动学校传统项目、特色项目的更好发展。

2.器材多样选择

器材多样选择,真正做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要求和差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适宜或者喜欢的练习器材。比如篮球教学中,每个学生的手具有大小的差异,因此在器材方面可以提供不同型号的篮球,提供给学生选择的机会和权力,在尊重人的基础上,更有利于球性的掌握和练习。这种开放、包容的练习方式,也是独具上海特色的海派体育文化的重要体现。

3.同伴多样选择

体育运动中,很多项目是需要同伴相互配合同时完成的,比如篮球、足球具有对抗性的球类项目,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隔网运动;还有很多运动项目是需要相互帮助进行学习和练习的,比如体操类项目的保护与帮助等,因此练习同伴总是伴随体育运动之中。面对练习和学习的同伴,初中生性格的差异性、思想的不成熟性、人际交往能力的薄弱性等因素会经常干扰和影响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同伴选择,给学生提供多元的交流合作的机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又是海派体育文化的开放性、创新性、多元化的重要体现。

(二)多种方法

体能的发展、运动技能的掌握有其固有的生理发展规律,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体育的练习又难免枯燥和乏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一环。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需要多样化的方法才能使课堂高效。多种方法主要包括多种教学方法、多种学练方法、多种教学组织方法三个方面。

1.多种教学方法

科技的发展和多样智能器材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这一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通过视频、图片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动作技能的要点;借助智能芯片教师可以实施运动强度、密度检测;借助多样的辅助器材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动作技能的学习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动作要领、加速动作技能的掌握。

2.多种学练方法

任何体能的发展、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都需要一定练习量和强度的保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突破自己的生理极限,需要不断进行练习以形成正确的神经肌肉反应,这些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意志力和专注力。通过多种学练方法,能够保持学生学练的新鲜感和专注力,提升学生学练的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海派体育文化追求开发性、多元化、创新性、时尚性等特点,而体育教学中的“五育”融入需要学生敢于探索、尝试和超越等好的品质,也需要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分享,而实现这些教育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求设计不同的场景和教学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带给学生多样的体验感和多样的学习经历。比如教学中的跨班级教学、跨年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更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多元评价

教学评价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和匹配,多样的教学必然需要多元的评价。多元的教学评价可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促使培养学生正确的目标导向,也会更加激励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和超越。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

数据是反映体育成绩的一个标准,但从体育教育维度来看,并非唯一的标准。学生在个体、体质、性别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导向,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努力程度、课堂表现等,通过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在促进学生体育成绩提升的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即时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的结合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阶段性评价是我们常用的评价手段,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一段时间的体育成绩。但是仅仅通过阶段性评价很难关注到每堂课的学生学习表现。比如课上学生在完成一个动作或者练习的时候,学生需要对完成情况有一个了解,以便接下来的练习会更有针对性。这时采取即时评价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对学生肯定的评价能够起到对学生鼓励的作用,指出学生的错误,能够及时帮学生进行纠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采取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的结合,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自评和互评的结合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颠覆了传统的由教师单一进行评价的模式,这是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自我评价和互评,能够更直接地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和存在感。学生的这种主体感更能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不管是自评还是评价他人,首先要知道评价的要点在哪里,如何去评价,这是推动学生去主动学习的核心要素。自评和互评的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练习现状,也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需要,是初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同时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上承高中体育“專项化”,下启小学体育“兴趣化”,是上海市体育“三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也彰显了上海开放、包容、时尚的海派体育特色。

参考文献:

[1]李奕.“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J].中小学管理,2018(10):16-18.

作者:陈加峰 王芳

上一篇:市场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论文下一篇:高考创新与聚焦知识交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