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下体育教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针对当前小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以及行为特点,从“激励理论”视角,阐述了应如何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励性游戏和激励性评价,提高小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提高小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激励理论下体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激励理论下体育教学论文 篇1:

生态健康视阈下“激励理论”对体育教学的贡献

健康是生物持续存在的基础,生态健康则是自然、和谐的健康方式。在体育教学中,也应该秉承生态健康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以健康为根本,以“激励理论”来刺激学生的运动健康,以激励理论促进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的最大贡献。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激励策略,从外部给学生刺激,以诱导学生的内驱力,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优化教学,使学生获得健康、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一、生态健康下的“激励理论”阐释

所谓“激励理论”是指持续激发动机和调动积极性,以刺激行为体的内部机能和外部机能,达到刺激的功效。而生态健康下的“激励理论”则多了一份自然、核心的健康理念,就是在健康和自然的生态框架下,来调动行为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体育教学中,只有激励与教学融为一体时,才能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正当需要,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学生要求进步的动机,使其充分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健康成长。

“激励理论”一般由需要、动机、行为、目的四部分组成。动机是以需要为基础的,而需要是行为的出发点,行为又是指向一定目标的。对学生这一教学的主体来说,他们的需要、动机有两个方面:一是外在性的,主要表现在社会、情感性的需要,即得到学校、教师、同学给予的信任、尊重、关心、友谊、表扬.、认可和赏识。二是内在性的,首先表现在单纯的学习、工作活动过程中得到满足,如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其次指学习工作取得积极成果,从而体验到某种成就感与自豪感。学生的这些需要与动机归纳为精神性需要和物质性需要。作为学生来说,精神性需要的满足是重要的,但也不能忽视物质性需要的作用。生态健康理念下的“激励理论”需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健康需求,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用激励理论和谐、健康地去促进体育教学的进行,为体育教学贡献力量。

 二、“激励理论”对健康体育教学的贡献

 1 利用职务之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体育态度 当学生从事体育实践获得成功,充分显示自己的特长,在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赞扬和高度评价声中,求成的需要得到满足,愉快的情感体验随之产生时,这就会促进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更高的积极性,推动其更加努力地从事体育学习,关键这种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是在一种和谐健康的环境下学生自发地去追求的,和传统生硬的“命令式…‘强迫式”体育教学具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2 加强了学生自主、自发的参与体育活动,构建健康、和谐学习氛固

体育教学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活动,努力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同时更重视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的能力。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而不是采取生硬的灌输方法,使课堂上充满生态健康、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3 促进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有益竞争

健康理念下的激励理论,依然要有激励的成分存在,只是让这种激励以健康为前提条件,因为有了激励的存在,促进了学生在体育教学种具有适度、有益竞争观念。激励学生为了拥有健康的思想、健康的体魄、健康的精神而去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潜力,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有益的体育竞争氛围,让同学之间可以有相互交流的机会,增进相互间的学习、帮助和影响。

三、“激励理论”对生态健康体育教学的策略探析

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合理地运用激励手段可以刺激学生的需要、动力、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以健康、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到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中,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发现,通过以下几个有效的激励手段,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健康、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实效。

1.确定符合实际的、健康的目标激励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利益有关”,合理而恰当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符合实际的目标可以激励人的斗志,但是过高和过低的目标都不利于激励效果的发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将学生内心深处的这种或隐或现的目标挖掘出来。并协助他们制定详细的实施步骤,引导和帮助他们努力实现目标。同时应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细小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励其不断追求新的成就,特别是对那些体育能力差、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要多鼓励,即使做得很差,也给予鼓励,培养其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成就意识。  2.提供学生一个宽松、健康的宏观环境  宽松、健康的运动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氛围,和周围同学较易形成融洽的氛围,且对运动机能的提升也有潜在的辅助作用;反之,则会非常不利于学生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开展,试想,严肃的老师、紧张的气氛,使学生恐怕很难有健康、乐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让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民主地交流,以达到较为和谐的教学氛围。  3.提升爱好进行兴趣激励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在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求知欲。如果学生对某事物或某事件感兴趣,就会注意并体味其中的哲理或含义,就会很投入,从而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运动能力和发展身体为目的,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体育锻炼的终身意识培养。   4.运用“情感投资”的情感激励,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心态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尽力与学生建立起真挚、亲密的感情关系,以情育情,以情动人。人都需要关怀与体贴,一些关心学生的行为,一番安慰学生的话语,都会成为激励学生行为的动力。用平等的态度,期待的目光,循循善诱的语言,把信任、肯定、赞许巧妙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感染,得到鼓励,从而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活动。只有心理相容,才能使教学活动引起师生隋感的共鸣.在自由而又心情舒畅的氛围中达到体育教学的理想境界。体育教学是以身体运动为载体的交流,更应注重教学过程中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的相互愉悦状态。

5.树立积极、健康的榜样,对学生进行典型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比说服教育更具有说服力和号召力,更容易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给学生以鼓舞、教育、鞭策,激起学生模仿和追赶的愿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渗透体育名人或奥运明星的精神品质,用名人的言行激励学生。因为名人和明星的特点突出,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名人的权威性,使学生产生敬仰心理;榜样的感染力量,使学生产生爱慕;激动的情绪,能使学生把榜样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但是在选择榜样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选取健康的榜样为前提,有些体育健将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骄人成绩的背后如果有着不健康的因素,则反而会对学生起到不好的影响。  总而言之,基于生态健康理念下的“激励理论”,是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激励理论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来灵活地运用合理的激励措施,一切以健康为前提,不断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热情。要以健康向上的精神来鼓励学生,而不能采取强迫式的手段。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关注的是实际效果,重视激励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在生态健康理念的引导下,遵循体育教学活动的规律,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还要注意教学的艺术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全面调动教学各方面的积极力量,使“激励理论”对体育教学活动取得最大的贡献效果。

作者:柴春胜

激励理论下体育教学论文 篇2:

基于“激励理论”视角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思考与实践

摘 要:针对当前小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以及行为特点,从“激励理论”视角,阐述了应如何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励性游戏和激励性评价,提高小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提高小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激励理论;以人为本;实践

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会表现出较高的参与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特点。如很多小学生还没有从幼儿园的状态中跳出来,把体育课与“自由课”画等号,不服从老师的统一调配和管理;再者小学体育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它具有较为典型的集体教育模式特点,这对于自我意识较强的小学生而言,会因缺乏合作认识,在完成一些共同项目上造成一定困难,从而挫伤小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种种原因给小学体育教学带来了一些难度,如何激发小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内驱动力成为当前重要课题。本文以“激励理论”为视角,对如何通过外部“刺激”,诱发小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动力,启发小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小学生对获得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思考,并以实践为准对此展开了详细阐述。

一、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内动力

语言是小学生与教师最直接且最有效的交流方式。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语言水准对教学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运动应该以动作示范为主,不需要太多语言沟通,往往会忽略语言,特别是激励性语言的作用与功效,即使使用一些激励性教学语言也比较模糊和敷衍,诸如指向性不明的“很不错!”“太棒了!”等。小学生由于依赖性较强,当教师做完示范或者提出问题之后,他们更习惯的是向他人寻求答案,针对于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疑式的激励性语言引导小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如在学习如何进行实心球投掷时,教师可以先不跟学生讲述要领,只是让他们认真观察老师示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提出哪里不明白,尝试自己总结一下动作要领。再根据学生的提问再次示范,并适当地进行提问。当发现有的学生开始出现依赖性思考时,运用激励性语言:“看得出大家都在用心思考,动作错了也没事,大家积极示范就是很棒的表现,对吗?”而当学生提出自己的认识,如怎样才能避免仅上肢用力的错误动作时,教师则及时地进行肯定:“你看到周围小伙伴们投到你身上赞赏的目光了吗?”学生就会顿时感到增加了无穷动力,纷纷投入到观察与练习中。通过多年实践,笔者认识到激励性语言可以唤醒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成为他们快乐体育的源泉与动力。

二、用激励性目标促进积极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比语言激励更能够促进小学生体育运动积极性的就是好的成绩。没有比一次次的成功更能够让学生体验到那种运动的喜悦与自信,更能够激发起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运动练习中。而要想让小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就要给他们制订一些具有挑战性但能够通过一定努力完成的激励性目标,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获得好成绩的快乐。如在教学“立定跳远”时,在第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任意分组,分别体验立定跳远的几个步骤,然后根据各自练习情况分出不同层次进行分组分層。在第二课时就按层次进行分组,并给每个小组制订不同的练习目标。如第一小组不设定具体目标,只需要根据老师示范动作进行练习,要求只要和老师动作相似;第二小组要求学生尽量达到老师在地上画出的目标距离,立定起跳动作规范;第三小组要使用长1.6m的障碍物,要求起跳时要摆臂,起跳角度尽量保持在30°~50°之间,落地稳;第四小组要使用高大概在30 cm,长度是1.6m的障碍物,要求学生摆臂有力,起跳的角度在30°~50°之间,起跳时腾空要高,落地必须稳。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所在组的目标,并且完成第一组目标之后可以挑战第二组,依次提高,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地朝向更高目标前行,培养了他们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和不断挑战自我的品质,享受到了体育带给全身心的促进与发展。

三、用激励性竞赛提升技能

成为胜利者是每个孩子的梦想,竞争意识几乎存在于每个学生的思想之中,尤其是在体育竞技的角逐中,更能够激发起小学生的“斗志”。抓住孩子的这种心理,适当地组织一些激励性竞赛,不但能够增加体育运动的活力与动力,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竞赛提高体育技能。如在教学生踢足球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水平,将他们进行合理分组,然后小组间两两对决。赛前不但要指导学生正确的要领,还要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比赛途中,未上场的学生充当啦啦队,教师要和啦啦队一起为赛场上的“运动员”加油呐喊,营造真实的竞赛氛围,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发挥出最大能量。赛后要对两组进行客观性评价,既要肯定赢队的成绩,也要鼓舞输队的士气,要指出双方在比赛中存在的问题,提醒赢了的学生不要骄傲,输了的学生也不要气馁。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正视输赢,还要让他们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老师的激励下、自己的反思中不断提高体育技能。

所谓教有法,法有度,过度的激励就会成为伤害。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适度激励,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学生现状又能够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激励体系,把握好激励的时机与频率,正确选择激励的方向,按“需”激励。

参考文献:

[1]谷进朝.基于“激励理论”视野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体育师友,2016(3).

[2]张战涛.激励理论视阈下的体育教学探究[J].青春岁月,2012(22).

编辑 郭小琴

作者:李常猛

激励理论下体育教学论文 篇3:

激励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体育是一门充满个性与活力的课程,激励教学法在體育教学中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通过对激励教育的作用分析,明确激励教育的基本原则,并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提出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教学法的实践路径,力求使体育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提升学生体育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

激励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的一种具有激发性、鼓励性的积极信息反馈的教育方式。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教学可以传递给学生积极的信号,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潜力、效能和创造力。体育是一门充满个性与活力的活动课程,需要情感、行为与精神的支持。激励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和教学优势,它不但是一种教学方法,更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技能。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化需求,灵活地运用多种激励教学法,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产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学习行为,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对激励教育的作用分析,明确激励教育的基本原则,并探索提出七种激励教学法的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路径,力求使体育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期能为体育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1 激励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1 激发学生形成乐于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

所谓动机,是指引发、维持某一行为指向特定目标的一种内在动力倾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具有强化学习的作用,高水平动机能够使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持续指向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获取较高层次的学习成果。激励教育就是利用激发和鼓励手段,让学生具备较高水平的学习意识、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比如在教授新课前,播放我国奥运健儿夺取冠军的视频,即利用榜样激励法,使学生得到榜样精神和事迹的感染,真正让学生形成乐于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从而在体育教学中保持学习兴趣与专注度,有利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1.2 诱发学生产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

学习行为是通过后天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一种经验性行为,需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与积极参与。激励教育就是利用引人入胜的教学场景和亲切感人的教学态度,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获得感,比如给能力较差的学生设置难度较低的训练标准,让学生能够“标准地”完成,再让他给同学们进行动作示范,即利用评价激励法,诱发学生产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从而在体育教学中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和勇于挑战自我的强大动力,有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

1.3 塑造学生形成勇于参与体育活动的品格

所谓品格,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人的品格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得到完善和发展。体育教学包含着有别于其他文化课程教学的特殊的教育价值,它不但可以强健体魄,还可以获得知识与技能,更可以磨练意志和精神,因此对于完善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激励教学法,在强健体魄的同时通过对学生意志、精神的塑造与磨炼,比如在较高难度的练习中,利用语言激励、互助式激励等使学生消除恐惧心理,树立勇于挑战自我的信心和决心,强化学生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和体育精神,不但教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技能,还完善了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激励教育的基本原则

激励教育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同时也要遵循基本原则,才能使激励教育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激励教育具有激发性、鼓励性、目的性和适切性等特征,为此,激励教育必须坚持目的性原则、引导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按需激励原则等。

2.1 目的性原则

激励教育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向,也就是要设定一个明确而具体的实施目标。目标设置首先要体现体育教学的需要,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特别是要针对教学短板设置激励的目标和所采取的方式。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要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体育教育具有明确的目标,体育教学中的激励就是为实现体育教育目标而服务的,因此同样具有目的性。比如针对女生不喜欢长跑的现象,要制定激励女生进行长跑练习的教学方法,培养女生的长跑习惯。

2.2 引导性原则

对学生而言,激励属于外作用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激励教育只有引发学生的自觉意愿,产生积极行动,才能真正发挥出激励的功能和效果。因此,引导性原则是激励教育的内在要求,运用激励教学法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从而形成自主学习的内生动力,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标地引导学生,如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要激励学生进行跑、跳、掷等多项练习,克服学生进行单一项目活动的习惯。

2.3 合理性原则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激励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可能包含教育的全部,也不可能适合所有的教育过程,因此,激励教育必须遵循合理性原则。激励教育的合理性原则强调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激励要把握好“度”。就是要根据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确定激励的广度和频次,避免滥用造成“物极必反”;其二,激励要公平。激励具有外显性,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明显的偏向会造成“弊大于利”的结果。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过于频繁的采用言语性激励,这样反而会变成一种“啰嗦”,要多种激励方式相互配合、相互交替,形成和谐的激励环境,产生高质量的激励效果。

2.4 时效性原则

激励教育是一种指向性、时效性极强的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选准对象、把握时机、精准投放,犹如化学实验中使用“催化剂”一样,激励措施越及时,就越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其以及其他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持续有效地发挥,最大限度地提升激励教育的功效。因此,时效性原则是激励教育的应然要求,能够起到“雪中送炭”“批隙导窾”的教育效果。比如,学生在比赛中如果表现出高质量的动作要领,教师可以立即叫停比赛,让学生再进行示范,对此动作进行评价、讲解,如果等比赛结束再进行评价,其激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5 按需激励原则

需要层次理論认为,激励教育的起点必须是满足学生的需要。由于学生是个性化的、独立的个体,学生的需要也只能是因人而异、因学而异,而且只有能够满足学生最迫切需要的激励措施,才具有较高的激励效力和激励强度。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洞察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深入分析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层次和需要类别,掌握学生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从而科学、精准投放激励措施,真正获得激励实效,实现激励教育目标。

3 激励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实践证明,激励教育具有综合性教育效果,不但对提升学生智力因素有积极作用,特别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态度、意志、兴趣、性格等有显著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个体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对学习群体形成正向激励作用。根据教学实践,激励教学法主要包括有形象激励、发问激励、评价激励、影响激励、竞争激励、相互激励、目标激励等实践应用。

3.1 形象激励

形象通常是指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形象强调“内外兼修”的效果。在体育课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但要展现出内在气质与修养,如讲解要谈吐文雅,示范要干练准确,行为具有绅士风范等,还要注重外部形象,如衣着整洁得体,态度和蔼可亲,举止潇洒大方等,这些都能给学生带来“润物细无声”的激励作用,在学生中产生一种效仿效应,激励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效果。比如,笔者在上体育课时,总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或运动项目准备不同的运动套装,既有利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也给学生一种新的形象,使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佩服感,乐意与教师互动交流,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动作示范要做到标准、规范、优雅,教师运用高超的教学技能来征服学生,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从而强化其良好学习行为,真正发挥形象的激励作用,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3.2 发问激励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体育教师往往在教学时对学生厉声呵斥或发号施令等,如“你这是在干啥?”“你就不会这样?”“去,重做十遍!”……这样就很容易削弱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能动性,可能还会引发逆反或逃避心理。命令式问题具有强制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压迫感,降低学生执行任务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发问激励是基于问题导向的激励式教学方法,它强调诱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尝试、不断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发问式的激励方法,不但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能够激励学生表现自我、强化自我。比如,安排课堂练习任务时,用“这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大家不会有太大困难吧?”这样激励性的发问,可以让学生跃跃欲试,营造出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

3.3 评价激励

体育课堂是最能直观体现学生个人风采的场所,很多学生都希望展现自我,同时期望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和赞许。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肯定性评价,对完成质量较高的学生,让他给学生进行示范,促使其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进行课堂练习时总会出现逃避的现象,就是因为怕在学生面前丢面子。因此,教师要降低对这些学生的评价标准,让他们能够完成较低难度的练习任务,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励其向更高难度努力。另外,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运用肢体评价,如给完成练习任务的同学竖个大拇指、鼓鼓掌,对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摸摸头、拍拍肩给予暗示鼓励等,这种肢体评价激励有时要比言语评价更有效、更有力。

3.4 影响激励

影响作用对学生学习效果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十分关键的,影响作用主要有情感影响、行动影响和精神影响等。影响作用主要能够激发学生内因变化,从而形成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行动能力,为学生未来的高素质发展打好基础。首先,体育教师要友善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要关爱有特殊体质的学生,在教学中不停地帮助学生、保护学生,建立互助互爱的情感激励环境。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行动影响力,讲解要不厌其烦,示范要亲力亲为,练习要亲自参与,有了教师的参与学生们总会表现得更为活跃、更加努力。再次,教师要给学生传递出体育精神和劳动精神,比如不论是炎炎烈日还是吹风寒冷,教师都要和学生一起进行练习、活动,坚守好教学的每一个阶段,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不畏困难、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

3.5 竞争激励

竞争性是体育运动的显著特征,运用竞争激励也就能够使体育教学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目标。竞争式激励正好符合了青少年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淘汰、对抗和比赛等,激发学生提高运动水平和体育技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竞争激励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一对一”对抗、“组对组”对抗、接力赛、擂台赛等。教学实践证明,单一的反复性练习容易让学生注意力下降、心理松懈,降低操练的质量。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竞争性练习方式,使教学过程能够始终保持高效。如在短跑教学中,学生连续进行练习就会产生疲倦情绪。笔者在教学时设计这样的练习:将学生分成四组(男女等分),每组4人,每个组一个道次进行4人100米接力跑,跑完一圈不结束,继续接力跑完4圈,最后决出获胜者。这样通过接力赛的形式,每个人每次跑100米,4圈下来每个人都练习跑了整一圈共计400米,不但使学生进行了多次短跑练习,而且增加了竞争性,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竞争激烈,达到了良好的练习效果。

3.6 相互激励

相互激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一种互帮互助的激励方式。这种激励教学法不但能够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够让学生形成“激励伙伴”,将激励教学延伸到课外,形成持续稳定的体育活动激励生态。在课堂练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交流技术、技能,达到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例如在进行1000米长跑练习时,有部分同学无法坚持跑完全程,中途就会放弃。笔者在教学时就将长跑能力较强的和较弱的同学进行配对,由长跑能力较强的同学陪伴同伴进行长跑练习,很多长跑能力较弱的同学都会在同伴的鼓励和陪伴下跑完1000米,这种同伴激励获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3.7 目标激励

所谓目标,就是人们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目标激励教学法要注意两个层面的含义,即目标的价值与目标的难度。目标的价值越大,其激励性就会越大,但目标难度却不是越大越好,如果目标难度明显超过学生能力范围,激励的实际作用效果反而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目标激励教学法应该是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在跳高教学中,设置低、中、高三种不同的高度横杆,让学生从低到高分步试跳,然后根据试跳的情况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再将每个层次降低难度进行训练,当学生能够完成每一层次任务后,就将其升入下一个高层次进行练习。通过这种层次化的目标诱导,激励学生不断进取,逐步提高体育训练水平。

总之,激励教学法就是在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内生动力,从而构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第一中学)

作者:苟小中

上一篇:对外贸易全球化分析论文下一篇:医院增值型内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