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个性发展论文

2022-04-16

摘要:个体差异是一种必然现象,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点也不例外。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育要想顺利达成预期目标,那么就有必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前提,明确和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由以往的封闭式教学逐步向开放式、民主式教学转变,为学生创设更加优质的学习氛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获得不同的个性提升。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文教育个性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语文教育个性发展论文 篇1:

小学语文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育,要注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激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集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身的小学语文教育,以其富有活力的特点,融合了人的共性与个性,从而培养出有共性品质的优秀个性。学科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成长。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精髓,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可以说就是“小学语文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培养”。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语文教材,要求老师教学模式也要具有不固定性。教师要开放教学。人的思想不同,对同一篇作品的感受自然会有区别,对同一部语言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观点。这种开放的教学模式,自然也会促进个性教育的发展,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二、小学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施策略

1.搭建生活教育平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整合各种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资源,以彰显语文这门学科的教育功能。

小学语文教育陶冶并生成了学生的三性,即智性、灵性及悟性,它同时也是对生活的丰富,对生命的升华。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例如,组织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完善个性。另外,教师可以开展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举办故事会、开展讲座等活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舞台。再次,提倡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表达不同的意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有着自己独有的文化,有着自己发展的特殊性。因此,对于同一事物,其理解也就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解放学生,就要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欢迎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只有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真正的主人,他们才能敞开心扉,从而提出自己独特的感悟与见解。因此,小学语文课堂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想象及思索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任意飞翔,这样每节课都会是情景交融、思维灵感迸发的课堂。素质教育的目的固然是使得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成为有着一技之长的人才。成为一个独立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但是素质教育也应该不能忽视其因材施教的重要观点。也就是说,从小学开始,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个性、特长,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个性品质,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

3.分层创新以及改革评价 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它渗透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教材,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潜能,开设不同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运用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让大家时刻融于创造性思维的氛围。立足于对学生的个性潜能的发现及培养,充分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并且,对于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采取激励教育为主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成功创造条件。

三、小学语文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考

1.创境体验是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根本 语文作为文科的基础性学科,其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从而使得学生们只是从纯认知的角度出发去学习。过分强调分析理解,而轻视了对学习的整体感知和体验,不能充分发挥情感体验的优势,使得其仅仅是作为一种认知的手段。

2.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关键是对学生的多元化开发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育过多注重对一些共同性的宣传和培养,而忽视了个性方面发展的意义和作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思维方式情况,充分挖掘出学生不同的各种潜能。教师可以因材施教,不同特点、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区别对待。允许学生自主作业,以便使得他们各自发挥自己不同的特长,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一些名篇名著,从而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按自己的运行轨迹独特地发展,给人生以多样,给世界以精彩。

3.关于深化小学语文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思考

(1)教学有自己固有的模式,但不能仅仅局限于固有模式中,教师们可以在固有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特色教学、网络教学等个性模式。

(2)个性发展教学模式融合于现行教学模式中,并发挥其特有的优越性。当前,主要的教学模式有:层级教学模式、情感教学模式以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但个性发展教学模式又高于以上教学模式,它们的共性都是从情境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力求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不同之处在于:首先,个性发展教学的使命是为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精神负担,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其次,通过多维活动,通过对知识的体验、探究、领悟和创造,个性发展教学力求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知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形成创造性人格。

小学语文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强调注重学生个性潜能的挖掘及良好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具有新时代所要求的自主性、独特性、创造性与和谐性的个性品质。小学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性学科,应站在改革的前头,尽可能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以形成独特的“这一个”,使其爆发出多姿多彩的创造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滨海港镇中心小学)

作者:李佑华

语文教育个性发展论文 篇2:

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个性差异与个性发展

摘要:个体差异是一种必然现象,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点也不例外。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育要想顺利达成预期目标,那么就有必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前提,明确和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由以往的封闭式教学逐步向开放式、民主式教学转变,为学生创设更加优质的学习氛围,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获得不同的个性提升。基于此,以下就将小学语文教育作为载体,着重分析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策略,希望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所差异,那么在学习时必定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正是因为学生之间普遍存在鲜明的个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的教育教学难度。但是,站在另外一个视角来看,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才为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的契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那么,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有效推动其个性发展呢?具体如下。

一、营造开放氛围,尊重个性差异

教师是学生学习、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要为人师表,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是将其作为教育负担,更不能加以抵制。对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活动时,教师需要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营造开放、民主的氛围,为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要想精准地把握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并且将其作为如入手点实施教育,那么教师就需要多加关注学生,了解学生个性差异及变化,采取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方法,在完成教育目标的同时推动学生个性发展,进而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最优化。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并说道:“在学习完本篇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同时也看到了曹操的猜忌和阴险,对此我们应当学习诸葛亮身上的优秀品质、精神,而不能学习曹操狭隘的心胸。”大部分学生对此表示认可,而个别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即:“老师,如果曹操当时射过去的不是箭,或者他并没有将箭射过去,那么诸葛亮不一定会胜利。”当然,教师并未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而是对其进行了夸赞,因为这位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1]。在此之后,其他学生的兴趣也被激发,积极阐述个人的想法。可以发现的是,每位学生的思维都存在着些许差异,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有些不同,教师需要多加引导、鼓励学生,让学生直抒己见、畅所欲言,和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在上述过程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分析事物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入手,而是要多个方面出发。同理,对于学生而言亦是如此,不论是哪位学生,都具有闪光点,教师需要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加以指导、鼓励,让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展现、发扬。

二、丰富教学手段,彰显学生主体

以往单一的教学难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如若教师依旧采取传统手段、方式实施教学,那么就很难真正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此情形下实施教育教学,自然无法达成预期的目标。新时期下,要求教师明确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此,不少教师对教育手段、方法进行了革新,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多样化的教学为学生搭建了更加优质的学习平台。在此环境下,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良好的发挥,个性也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积累更多的教育经验,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就会逐步形成一套更加系统、健全的教育方案,为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前提支撑[2]。例如:在教学《嫦娥奔月》这一课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熟悉文本,结合教学大纲和目标制定教学方案。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学习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合理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则可以带动全体学生融入语文课堂。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将多媒体技术利用起来,为学生播放课前准备的视频,结合视频实施教学。可以发现的是,一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比较高,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探究之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此情况下实施教育,想必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良好发展。

三、强化教育评价,积极引导鼓励

纵观小学教育教学,可以发现大部分小学生都乐于表现自我,渴望获得他人,尤其是教师的认可和关注。当他们获得认可、夸赞后,会产生成就感,并逐步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对此,教师需要对教育评价这一环节予以充分重视,并且加以有效实践。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有所不同,对此教师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鼓励、夸赞,这样则能够为学生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这一课的时候,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孔子偶遇两小儿争论,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连孔子也无法裁决,被两小儿笑话的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持之有故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3]。在归纳环节,教师可以将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接着,教师再结合具体情况予以点评,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并获得良好激励、评价。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推动学生个性发展,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有力体现。作为新时期的教学工作者,应当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表示理解、尊重,并且在掌握学生综合情况的前提下,精心设计、规划教育方案,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差异化教育,让小学语文教育更具针对性、有效性,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相吻合。如此一来,则能够在帮助学生收获丰富语文知识、技能的前提下,使學生的个性得以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宝菊.让学生在自主的课堂张扬个性——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个性培养探究[J].读天下(综合), 2020(9):0099-0099.

[2]刘书玲.论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个性的培养策略[J].山海经:教育前沿, 2019, 000(008):1-1.

[3]王静.目标分层个性评价差异引导——浅谈小学语文差异教学与评价的尝试[J].山西青年, 2018, 000(022):168-168.

作者简介:

零育科(1973.05-),男,壮族 ,广西靖西市,小学一级教师,大专毕业,研究方向:小学生在不同家庭背景、先天个体能力差异、性格差异悬殊的情况下,如何做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靖西市安德镇三龙村小学  广西靖西  533815)

作者:零育科

语文教育个性发展论文 篇3:

试论语文教育个性化的实践与探索

一、理解语文教育个性化的内涵与外延,提高认识是前提

所谓个性,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开始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一般来说,个性就是个性心理的简称,在西方又称人格。个性也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个性化,顾名思义,就是非一般大众化的东西。在大众化的基础上增加独特、另类、拥有自己特质的需要,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一种说法,打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

巴班斯基说:“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然而,教育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语文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校课程教育教学的主体部分,是以传递语文课程形式的人类生活经验并以语言为中介进行文化创造来促进人类个性发展的教育活动。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艰难跋涉, 很多教师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一律用标准的教学方式来训练学生,教学实际上仍然是一个人唱独角戏,一个人解说课文内容,很少给学生留下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阅读教学、作文训练等教学都一样,这样的语文教育完全忽视学生个体特点和个性化培养。可以说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者始终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中徘徊,我们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弊端。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这是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和个性发展,学生完全是被动地学习。它是求升学率、重智育、轻素质,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我们知道,在当前还没有一种更好的教育模式取代现行教育体制及方法, 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无可避免地面临着语文教育个性化的有效教学问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就迫切需要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实践与探究,努力提高语文教育个性化教育的认识,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 “个性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的存在形式, 因此, 要求一律, 就会压制个性, 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 阻碍了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发现与形成, 也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发展。” 学校教育是整体,但学生是个体, 在不同阶段, 不同方面有差异, 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性。语文教育应关注这种差异, 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心理特点设置语文课程和要求,尽可能开拓学生个体发展的时空, 给他们以充分发挥个性的余地,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求真、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主体精神的人。“对于人类和任何国家的历史发展来说, 教育承担着传递文化和批判性地发展知识以更新扩大文化遗产的使命; 对于个人, 教育负有开发人性和潜力, 革新人的天赋, 扩大人的生命内涵, 为人的一生奠基的任务 ”(肖慧雪《教育: 必要的乌托邦》)。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面对不同的个体,更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体现语文教育的个性化。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农村和城市、小城市和大城市里的学生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在社会阅历、教学互动上特别突出,许多学生放不开手脚,腼腆害羞,知识面窄,语言表达等许多层面上存在差异,这对学习语文来说,有很大的困难,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那么,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实现语文教育的个性化有效教学呢?

二、把握语文个性化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核心

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实施语文个性化有效教学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对待,给他们的个性以发展的余地,尽量开拓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充分发挥他们有效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这一思想的关键是在时间、空间这一纵横广阔的环境里,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存在着。”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上,注重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学习活动。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要全面深入地实施新课改,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课改就很难顺利地进行。

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是人类语言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字词句的积累,这是学生理解说话写作的基石。针对不同学生不同个性特点,在教学互动中依据不同个性和不同层面的学生特点指导教学,加强诵读,特别是现代文的诵读,优美语段的背诵,古诗文的背诵等;加强造句练习;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课前5分钟演讲,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实施了有效教学。学生敢说了,逐渐会说了,课堂学习主动、思维活跃,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读和说。要强调语言的训练与学习,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主要是以语言交际所获得的精神存在作为中介来沟通连结其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同时,语言又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正如萨丕尔所说:“言语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文化’的功能。”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在20世纪70年代末编拟的《发展语言教学大纲》认为:“语言———这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

教育主要是关注人的发展,实际上是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个性发展是实施语文个性化有效教学的主体特征,个性发展是指人类个体出生后直到青少年期个性(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学校教育就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即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必须得到完整的发展,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把人的基本素质分解为诸多要素,即培养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完整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保障和教育内涵。我们必须实施新课改,强化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完善了全面发展教育,学校教育要做到个性发展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完美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他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机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的成绩。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

综上所述,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必须在教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语文教育个性化的有效教学,让学生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彰显个性特色。

三、实施语文个性化有效教学,教师是关键

教师具有狭义和广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狭义的指教师是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这一光环下工作,而是要以平和心态工作与学习。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地接近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一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对其进行正确的全面引导,注重其个性的培养,个性化有效教学在学生身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当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观念陈旧,教师常常拿着新教材,教学方法老一套,常搞“拿来主义”,缺乏独到的个性特质和创新精神。因此,要实施语文个性化有效教学,教师还必须“四具有”,即:教师应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实施新的课程改革中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新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总结提高。

教师应具有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反思力。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对人的发展影响的最根本的因素是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的生产劳动和实践,就不能说明猿的素质如何能变为人的素质,也不能说明人的素质的发展为何能如此迅速。同样,离开了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也不能说明环境如何会改变,新的知识和教育何以能产生,因而也就不能说明社会人的发展。所以,实践至关重要。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理论基础上,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个人知识储备。要成为本专业知识的智慧库,要博览群书,努力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要涉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在各个学科领域中有自己独到的发现与见解,要不断地研究教材,在课外对教材的理解挖掘深度、拓宽广度。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教师应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要勇于探索与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具有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和人格魅力,要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要尝试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深入研究,创设新的教学方法,经常设置一些“小演讲”“辩论会”“课本剧”“朗诵比赛”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竞赛”“我说名著”“读书汇报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优化语文个性化有效教学的环境。

由此可见,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作为语文个性化教育应当是高扬人性, 遵循人道的原则, 既依据学生的生理规律、个性特征,又满足其心理需求; 既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 又着眼于未来长远发展, 既满足个体需求, 更是通过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教育更需要教师转变观念, 改变角色给学生一个空间, 去设计自己的未来, 去选择、去竞争、去锻炼、去体验、去创造, 而教师应该是一个灵活的组织者, 积极的判断者和进步的推动者。要坚信: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实际情况,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体现个性化的有效教学,才能在教学中取得显著效果。

(作者系湖南科技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

作者:田才

上一篇:环境税收理论管理论文下一篇:农业生产农田水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