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发展论文

2022-05-11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美术教育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针对高等美术院校美术师范教育专业当前面临的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思路:⑴美术学院培养的美术教育人才应不仅是美术教育的实施者和执行者,还应当是美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探索者。⑵加强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作为全国美术师范教育专业教学试验田的作用。⑶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应突出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

第一篇:美术教育发展论文

基于美术教育哲学的“美术教育”概念

摘 要: 清楚美术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特性是研究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与必备条件。但是在当下的一些美术教育理论以及美术教育事象中皆可发现对“美术教育”概念的误解。因此,针对这一问题,论文通过分析法、观察法,在美术教育哲学的视野下对美术教育的概念进行讨论,诉求更为理性地认知美术教育。论文从“当下认知‘美术教育’概念的误区”“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一句话定义美术教育”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研究认为:其一,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为由眼入心滋养灵魂性、引导感悟艺术性、助推整全生长性。其二,美术教育是由眼入心滋养灵魂的文化维生素、引导感悟艺术的云地图、通过美术文化“发电”的生长助推器。

关键词:美术教育哲学;美术教育;概念理解

对于美术教育研究者和美术教师来说,清晰、理性认知美术教育的概念是展开美术教学的必备条件,也是进行美术教育理论研究和美术教育实践研究的逻辑起点。错误认知美术教育的概念,不仅影响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也会阻碍美术教育学科的发展。通过对当下美术教育事象和美术教育理论的观察与分析,发现目前在认知“美术教育”概念时存在一些误区。同时,在知网以“‘美术教育概念’研究”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较少,且没有从美术教育哲学维度研究美术教育概念的文献。“美术教育哲学是研究人们理性终极关怀美术教育存在的学科。或者说,美术教育哲学,是以思辨方式求解美术教育的学科。”[1]13-16而哲学通常亦会承担确定某一术语基本含义的功能。因此,本文在对美术教育的概念进行研究时介入美术教育哲学,诉求理性认知美术教育这一存在。

一、当下认知“美术教育”概念的误区

笔者对一些美术教育事象与“美术教育”概念相关的理论进行观察与分析时,发现当下认知“美术教育”概念的误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其一,混淆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概念,将美术教育等同于审美教育或认为美术教育仅仅是一种审美教育。在一些美术教师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中可发现这一误区的存在。一些美术教师在谈到自己的美术课程时,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强调自己的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或者是让学生体验自然美、空间美、生活美等,审美成为了美术课程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内容与价值。在一些文献中对“美术教育概念”的界定也存在这一误区。例如,《丰子恺“童心说”教育思想对当下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研究》一文中认为,儿童美术教育是指“根据儿童发展特征和规律,以及儿童认知心理发展的需要,教育者对儿童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一定的美术创作实践活动,以达到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感知能力,让儿童全面发展的目标,最终促进儿童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2]。很明显,上述概念认为美术教育属于一种审美教育。

然而,美术教育不等于审美教育,更不从属于审美教育,这二者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或美感教育,它传递的是美学文化。“美学对象包括极广,凡人对于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及全世界之美感,皆属于美学。”[3]32所以说,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4]92包括音乐教育、美术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德育、体育等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但是美术教育的内容并非仅限于审美,因为美术教育是一种艺术教育,而艺术并不等于美,美只是艺术重要的一方面。(1)除此之外,艺术还有文化、社会、历史等其它价值。美学家宗白华也曾说过“盖艺术除美的实现之外,尚有其它各种美以外的价值;如一个艺术品所表现的文化,作家的个性,社会与时代的状况,宗教性,俱非美之所能概括也。”[3]32很多美术作品也的确是不美的。例如,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的《格尔尼卡》 (图1) , 以立体主义的语言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控诉法西斯引起战争带给人类灾难的行为。就其艺术形象与画面内容来讲,《格尔尼卡》无法称得上是传统意义上所谓的美的作品,但是其具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以及社会价值使得这幅作品成为罕见的艺术杰作。由此可见,美和丑都不是判断是否是艺术的标准,美术的“美”与审美的“美”也不是同一个“美”。所以说,美术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以及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艺术、理解艺术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造型能力、审艺能力(2)等多种素质。因此,从学理上来说美术教育不等于美育,美育不能代替美术教育。

其二,认为美术教育只传递给学生美术技法、能力等內容,忽略教育本身育人的目的。首先,在一些文献中可发现这一误区的存在。例如《水族幼儿家庭美术教育的个案研究》一文中认为:“美术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美术教学语言与形式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美术造型活动与欣赏活动,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和促进其艺术综合能力的发展。”[5]显然,上述概念认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综合能力,而忽略了美术教育还应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情感与美术专业情感,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另外,众所周知,理论指导实践,对“美术教育”概念错误的认知也会反映到美术教学实践中。例如,很多大学里教绘画的美术老师只指导学生绘画技巧,甚至有的老师只告诉学生“哪个地方要改”“还不行,继续画”等,而没有讲明如何改以及为什么不行。在基础美术教育中,一些美术教师也更注重学科本位,强调教给学生怎样的技能,弱化了美术课程的“情感目标”,使得育人的目的没有实现。这些教育事象都表明一些美术教师在认知“美术教育”概念上存在忽略教育“育人”目标的误区。

美术课程并不是一门技法课程,美术教育更不能脱离“育人”这一教育的总目标。首先,美术教育脱离“育人”目标会阻碍美术教育本身的发展。因为,只传授技法、知识,培养造型能力的美术课程只能将学生培养成艺术呆子和画匠。如果学习美术无法启迪智慧,培育人才,也就与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无关,美术课程自然而然不被重视,成为一门副科,相应地,美术教育的发展也会停滞不前。其次,以“育人”为目标是美术教育总的发展趋势。美术课程的课程目标继“双基”目标、“三维目标”、美术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后又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这都表明美术教育在不断完善,不断向“育人”这一总目标靠近。因此,不管是在学理逻辑上还是事实逻辑上,美术教育都不只传递知识与技法,应遵循“育人”这一教育的总目标。

二、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

要想理性认知美术教育并一句话清晰界定美术教育究竟是什么,首先需要清楚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美术教育本质的研究》一文中对美术教育本质的界定为:美术教育与其它事物相区别的最基本的质的规定性。[6]118笔者非常赞同这一观点,认为美术教育本质即为美术教育的特性,是美术教育与众不同的最基本的性质。在美术教学中以及对美术教育进行研究时都不得违背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在界定美术教育的概念时也需体现美术教育最本质的特性。所以说,理性认知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极其重要。

受“之外于之中”的美术教育哲学思想(3)启发,笔者认为美术教育是立体的。因此,在探寻美术教育最本质的特性是什么时,从美术本体、美术教育的目的、美术教育的内容等多个维度进行研究,研究得出美术教育最本质的特性为以下三点。

(一)美术教育的由眼入心滋养灵魂性

美术教育的由眼入心滋养灵魂性,是由美术本体所具有的通过美术造型方法表达悲欣情趣(4)的特性决定的。美术也称为造型艺术,是艺术的形式之一。它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笔、纸、墨、粘土、颜料等,通过绘画、雕塑、雕刻等造型方法创造出可视的空间形象来表达创作者的悲欣情趣。纵观中外美术史,凡是载入中外美术史的可称之为艺术的美术作品必定表达了创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等悲欣情趣。由此可知,不管是哪种造型方法,用何种材料,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所以说,在美术教育中,美术知识的学习、造型能力的培养、造型方法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最终要让这些美术文化由眼入心并真正起到滋养灵魂的作用。在这其中帮助学生生成某种积极的专业情感与人生情感是关键,情感的生成是美术教育滋养灵魂的表现。通过观察与分析一些美术课程案例以及自身学习美术课程的经历,笔者发现,一些中小学以及高校的美术课程内容一旦涉及到美术技法的教授或者作品欣赏,便容易只谈技法和知识而忽视情感。例如《小学美术教学案例(设计)精选》中《火火的向日葵》教案,虽然很详细地记录了美术教师如何讲解梵·高的作品 《向日葵》 (图2)以及所涉及到的技法,但通篇没有提到学生欣赏了《向日葵》这幅作品后应产生怎样的情感,其教学目标也只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的目标。(5)很多高校的美术史课程也是如此,其课程内容就像是一部记录片一样,学生只能获得诸如某些重要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简介,某一艺术流派兴起与消逝的过程等这样常识性的知识。学生无法通过课程形成像艺术史观这类形而上的价值观情感。上述教育事象中的美術教育显然不符合美术教育规格。可见,无论是哪个阶段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内容是什么,都不应违背美术教育的由眼入心滋养灵魂的本质特性。

(二)美术教育的引导感悟艺术性

美术教育的引导感悟艺术性是由美术教育的内容决定的。既然美术通常被称为视觉艺术或造型艺术,优秀的美术作品也被称为艺术作品。那么,不管是在美术欣赏课、美术史课,还是国画课、油画课上,美术教育的内容实际上都属于艺术规律与艺术魅力范畴的存在。美术教育通过传递美术文化让学生深入认知美术、感悟艺术,但美术教师无法仅靠语言形容就能使学生理解艺术文化。例如,即使美术教师告诉学生梵高的《向日葵》、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美术作品,但学生可能也不明白这些作品为什么具有艺术性,因为学生并不理解艺术究竟是什么。这都表明美术教师仅通过告诉学生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无法让学生真正感悟艺术。毕竟,即使是苏格拉底也不可能把真理交付给他的学生。(6)但是,艺术文化也并不是“不可教”或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事实上每个学生都与生俱来拥有一定的美术天赋,即对美术的视觉认知敏感性。美术教育可通过传递美术文化引导学生感悟艺术。所谓的“引导”,要求美术教师做到 “开而弗达”[7]124,既不能只让学生意会,也不能直接给出答案。“开而弗达”的关键是要把握好美术教育中的“落笔”与“留白”。“落笔”即明确告诉学生的内容,例如,系统性的美术知识、与所出现问题匹配的解决方法论以及明确的规格等。“留白”即给出学生独自思考的空间,例如,对某一美术教育事象的具体感悟与美术教育某一问题的答案。美术教育只有通过有效引导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艺术。例如,《从现实中醒来》(图3)正是创作者在导师的《美术教育哲学》课程上,通过训练“十步成型作品法”“视觉九格作品生成法” 而创作出来的。创作者的本科专业是化学专业,在成为美术教育专业的硕士生之前未系统地学习过美术。但是,她在“十步成型作品法”的有效引导下,先创作出了《从现实中醒来》的小诗,继而在“视觉九格作品生成法”的引导下,根据自己创作的小诗创作了如图所示的作品。这幅作品的创作时间仅用了十分钟,却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且具有一定的艺术意味。所以说美术教育具有引导感悟艺术性。

(三)美术教育的助推整全生长性

美术教育的助推整全生长性是由美术教育的目的决定的。《整体课程论》认为“教育即生长”[8]1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对教育是这样定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9]1从上述观点皆可看出教育的目的——“育人”,指的是帮助人全面发展。本文的第一部分提到美术教育应遵循“育人”这一教育的总目标,由此可得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传递美术文化帮助学生整全生长。所以说美术教育具有助推整全生长性。所谓的“整全”,并不仅仅指学生掌握全部的美术技法、知识,而是学生在情感、智慧、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避免学生成为“单视野的人”“破碎的人”“考试人”“书呆子”等,诉求美术教育帮助学生平安度过一生。整全式生长即个体的人格、性格、精神、智力、文化、观念等构成自我的各种要素的形成。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所实施的美术教育范围不能仅仅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美术课程,需要通过“杂多事件”帮助学生整全生长。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梁玖教授就通过“泽园行学术报告会”“泽园潮艺术展览”“泽园·袭明纳读书报告会”等杂多事件帮助美术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在学术研究、人文关怀、美术创作等多方面的整全生长。另外,在基础美术教育中,一些学校举办的“美术社团活动”“民间艺术进校园”“社区美术活动”,以及美术馆与中小学之间的“馆校合作”项目等“杂多事件”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空间,也将学校、社会、家庭通过美术活动整体性地联结起来,帮助学生认识与感受自己周围的世界,进而获得整全生长。

三、“一句话”定义美术教育

目前对“美术教育”进行界定的概念很多,大多是多视点式的界定。例如,《美术教育概论》中把美术教育区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美术教育是指:以培养人的素质和修养为目的的美术教育。狭义的美术教育指:以培养美术专门人才为目的的美术教育。”[9]2笔者认为针对美术教育本体的概念不应有广义、狭义之分。因为,不管是哪个阶段的美术教育都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的概念应包容所有美术教育行为。加之受梁玖教授的观点“‘一句话’表达范式”[10]107的影响,所以提出“‘一句话’定义美术教育”的观点。

在规避“美术教育”概念现存的误区、清晰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后,还需要知道“一句话”定义美术教育的规格,笔者认为应具有以下三个规格。其一,体现出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其二,具有原创性。要求在界定“美术教育”概念时跳出“俺也一样”[11]12的误区,也就是说要遵循讲自己的“美术教育故事”的原则,即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理解。其三,一句话哲学地表述美术教育是什么。“一句话”诉求简洁性、清晰性、完整性。“哲学地表述”要求体现事物本质的同时达到逻辑通顺、条理清晰的标准。“把握引号里的另一个世界,生成可表达的术语”(7)是做到“一句话哲学地表述美术教育是什么”的一个有效方法。即赋予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新的含义用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艺术欣赏》一书中提到设计可称为“想得美”,电影则是“逗你玩”的艺术。[12]137显然“想得美”与“逗你玩”在上述观点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形象且准确地表述了设计与电影究竟是什么。

这里对美术教育的定义是:美术教育是由眼入心滋养灵魂的文化维生素、引导感悟艺术的云地图、通过美术文化发电的生长助推器。上述“美术教育”概念根据美术教育的三个本质特性——由眼入心滋养灵魂性、引导感悟艺术性、助推整全生长性,将美术教育形象的比喻成“维生素”“云地图”“助推器”三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虽然生活中这三种物质与“美术教育”看似毫无关系,但是实际上其功能与特性与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有一定的相似处。通过赋予这三种物质新的含义,将美术教育与这三种物质相联结,从而做到一句话形象地揭示美术教育究竟是什么。这样界定美术教育,既体现了美术教育的本质特性,又做到了一句话哲学地表述美术教育,且在之前任何文献上都没出现过,符合上述所说的三个规格。

总之,在中国诉求2035年成为教育强国的征程中,更需要加强对各学科的基础理论的研究,美术教育学科也不能例外。如此才能做到基于实践而深化美术教育的研究,真正达到促进中国美术教育学科发展的目的。

注释:

(1)“越来越多的美国艺术教育界人士却认为,美只是艺术重要的一方面。”参见王伟《当代美国艺术教育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5页。

(2)“审艺,是指人们对艺术的领悟性判别反映”,根据这一概念,“审艺能力”即对艺术的领悟性判别反映能力。参见梁玖《审艺学》,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21页。.

(3) “之外于之中的美术教育指的是,在内外关照与兼修观念中全面实施美术教育的思想。也就是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把那些表面上不属于美术教育的选项、关联内容纳入美术教育中,促成美术教育完善与高效格局的一种艺术教育思想。”参见梁玖《之外于之中的美术教育》,《穿越分界》2015年第6期第257-264页。

(4)“艺术是人之悲欣情趣形式创造的文化。”参见梁玖《审艺学》,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16页。

(5)“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知道向日葵的形状、颜色及人们赋予它的寓意。学习用油画棒和水粉结合的方法表现火火的向日葵。过程与方法:欣赏、观察、分析葵花及梵·高的作品,在、视听中感受画家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和情感。尝试用厚涂接色法表现自己心中的向日葵。”参见崔卫《小学美术教学案例(设计)精选》,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8页。

(6)“即使是苏格拉底也不可能把真理交付给我,充其量像马车夫那样只能去卸除马的负载,尽管他要通过鞭打才能帮助马卸去负载。”参见克尔凯郭尔《哲学片段》,翁绍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3页。

(7)“使弗洛伊德能以‘可表达’的术语来表现重要发现。”参见艾里希·弗洛姆《存在的艺术》,汪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参考文献:

[1]梁玖.确立“美术教育哲学”的必要性[J].艺苑,2013(1).

[2]赵迁.丰子恺“童心说”教育思想对当下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研究[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18.

[3]宗白华,林同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4]姜文閔,韩宗礼.简明教育辞典[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5]苇国芬.水族幼儿家庭美术教育的个案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6]梁玖.美术教育本质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3).

[7]高时良.学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8]安桂清.整体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翁振宇.美术教育概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

[10]梁玖.艺术欣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

[11]罗贯中.三国演义(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12]梁玖.艺术欣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万书荣)

作者:殷勤

第二篇:高等美术院校美术师范教育发展思路

【摘 要】针对高等美术院校美术师范教育专业当前面临的挑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思路:⑴美术学院培养的美术教育人才应不仅是美术教育的实施者和执行者,还应当是美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探索者。⑵加强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作为全国美术师范教育专业教学试验田的作用。⑶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应突出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⑷加强美术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加强各画种之间横向联系和共性的研究。⑸对美术技法训练应改变以往教学中创新探索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英师范美术教育 综合性 艺术创新

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开设五十多年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师范美术教育经验,培养了大量的美术教育人才。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现今高等美术学院的师范美术教育专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这些挑战直接影响到美术教育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首先是近些年来综合类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普遍开设,与美院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雷同,加之中小学校美术教师日趋饱和,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去思考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与综合类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相比较,发展定位应有何不同?培养目标上要有何区别?如何突出优势?

其次,在美术学院内部,美术教育专业与纯绘画和设计专业相比,课程设置和教学成果上也应避免重复或雷同,要强化自身的专业特色,建立自己的学术品牌,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和论证,现整理出以下几点关于美术院校美术师范教育的办学思路,希望对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1.美术学院培养的美术教育人才应不仅仅是美术教育的实施者和执行者,还应当是美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和探索者

过去我们对美术教育学生的定位主要是美术教育的实施者和执行者,注重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的培养,而今后应当实践与理论两者并重。一方面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美术教师;另一方面应加强学生美术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把学生培养成为美术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研究者和探索者。美术教育的研究面也要扩大,应不仅仅涵盖大、中、小学、少儿美术素质教育,而且包括美术院校的专业美术教学以及全民美术素质的提高等全方位的美术教育。学习和研究的内容包括美术教育规律、教育思想、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创新。这样,才能担负起国家最高美术教育教学机构应担负的任务,在这一点上,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要与综合类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定位有所区别。

2.加强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作为全国师范美术教育教学试验田的作用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大部分综合类师范院校建立起了美术教育专业,这些学校的教学模式、专业划分、课程设置基本都是以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为蓝本,希望借此培养出专业水平与美院接近的毕业生,这源于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身处美术专业院校,在教学资源、学术氛围、专业水平方面有其他综合类师范院校不能比拟的优势。未来美术学院的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应继续发挥身处专业美术学院的优势,吸收美术学院其他专业的最新学术思想,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在全国师范美术教育领域起到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的作用,对推动全国美术师范教育专业的发展,继续起到领头羊和试验田的作用。

3.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应突出教育专业的教学成果

目前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本科生毕业展是以绘画作品和设计作品的方式展出,这与学院的其他绘画与设计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创作没有区别,不能从本质上反映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特点。什么样的毕业作品才能呈现美术教育系学生既能画、又能从事美术教学、还能进行教育研究的综合特点?经过与系里老师的研讨,我觉得以下毕业作品的形式更能凸显美术教育专业的特色:各类美术教材的撰写、美术教学电子出版物的制作。美术教材内容可以涵盖大、中、小学、幼儿美术教育,既包括专业美术学院的美术教学,也包括针对全社会各层次美术爱好者的美术教学丛书。教材的文字内容可以展现毕业生在美术教育思想、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学习和创新成果,教材中用的范画和作画步骤图可以部分采用同学的绘画作品和作业。毕业生通过教材的编撰可以把自己所学美术技能与理论知识系统地进行整合梳理,实践和理论水平进一步得到锻炼和提高。这种形式的毕业作品既能体现美术教育专业的价值和特色,也能发挥本学科的综合优势,还能体现美术教育专业的社会价值,为全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同时毕业作品中的优秀教材可以出版、发行、参加国内外比赛,有利于展示美术教育系的科研能力,有利于创立自己的学术品牌。另外,毕业生在毕业时能拿出一部自己编撰的教材或电子出版物来展示自己四年所学,不论在教育行业,还是在出版行业,都是有分量的学术成果,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

4.加强美术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加强各画种之间横向联系和共性的研究,打破以画种设置专业的模式,教学方式应呈现多元性和开放性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美术学院已经不以绘画的材料属性来划分专业,而是以艺术作品的维度来划分,分二维艺术和三维艺术。油画、版画、水彩、色粉、综合材料绘画都属于二维艺术,雕塑、装置、展示为三维艺术。这样的划分更强调艺术的共性,学生可以尝试各种绘画材料的特性,研究材料背后更接近艺术本质的东西,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这也是当前常说的跨界,我认为这是当代艺术发展的一种趋势。

美术教育专业本身就是一门综合类学科,作为美术教育的研究者和实施者,应了解各个主要画种的特点,了解各种绘画材料的属性,贯通画种之间的联系,研究各画种的共性和普遍规律。这样的美术专业课学习对于学生美术教育研究和今后的教学大有帮助。美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今后从事教师职业,进行的是中、小学美术素质教育,将涉及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泥塑、手工等各方面教学内容,因此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综合美术知识水平的提高比单一掌握一门绘画技能更为重要。另外,这样跨界学习产生的美术作品也将有新的面貌,更有当代性。

5.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培养,首先是对审美意识和美学素养的提高,其次是对艺术创新精神的培养,再次是技法的训练。应改变以往教学偏重基础训练、创新探索不足的教学思路

作为今后的美术教育工作者,美术教育系的学生应当既了解传统,也要能读懂当代,既要知道来时的路,更要知道今天走到哪一步?这样才能有一个全面、完整、发展的艺术观。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最难的也是创新,创新要有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胆识和勇气,创新精神的树立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最为宝贵的。过去美术教育系的教学偏重基础的训练,教学思路偏向稳妥、略显保守,忽视创新探索精神的培养。如果艺术思想认识与时代脱节,在审美趣味上陈旧保守,纵然掌握了一些绘画技能和方法,也不能算一名合格的教师,不能完全胜任对下一代进行美术素质教育的任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把创新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以上是我对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路,希望对美院美术教育专业今后的发展有所帮助。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作者:岳龙

第三篇:对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与美术课程构建探讨

摘要:美术教育课程是美术技能和美术人文精神的合璧,它凝聚着深厚浓郁的美術技能知识和厚重的人文精神内涵。学生通过美术教育的洗礼,不仅能够了解和认知美术和美术教育,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和美术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因此具备一定的美术运用技能为社会服务。本文就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与美术课程的构建进行探讨,以期为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美术教育;发展趋势;课程构建;探讨

前言

美术教育被人们称之为“视觉艺术教育”和“造型艺术教育”。美术教育所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一般情况而言,只要是与视觉相关或相近的一切艺术现象和艺术形式,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各种视觉影像都可以称之为美术教育的领域。美术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美术教育,掌握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摄像、摄影、以及艺术设计等各种专业的美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其了解美术的内涵,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社会的共识。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美术教育良好的发展趋势,论证着素质教育的科学合理性。在当今多元化社会中,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学科魅力,影响和推进着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断发展。新时代下,人们对美术教育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为美术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一、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美术教育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教育优势,它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技能教育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美术教育独具发展潜力的教育特性,为我国高素质美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美术教育的本质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美术教育,将专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融合,丰富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1.美术教育的社会性和群众性

美术历来是受大众喜欢的艺术,在我国的大中小城市、城镇里,有许多群众性的文化艺术馆。美术是群艺馆的主要艺术活动项目之一。各地群众艺术馆紧紧把握群众性美术教育发展的脉搏,积极地向群众宣传、普及美术教育知识,引导群众开展美术教育活动,为群众提供优良的美术创作环境,为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如,少儿美术艺术培训,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美术艺术人才。

2.学校对学生的美术教育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美术教育一直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教育学科。从学前教育到高职院校教育,美术教育始终受到关注和推崇。目前,我国美术院校的美术教育,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顺应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需要,在美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美术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上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与提高。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美术人才的要求,培养和发展美术教育,使学生就业有方向、发展有目标,较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对美术人才培养的需要。

3.美术教育的社会应用性

由于美术教育学科的广泛性特征,在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美术教育应用的影子。建筑设计与建筑装饰是人们最常见的美术应用领域。一幢大楼从建筑方案的设计到奠基再到房屋的整体装潢装饰,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美术技能的应用。一些企业文化对美术技能以及美术人文精神的运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大街上五颜六色的广告标牌,装点着城市夜空的美丽。企业产品中精美的民族包装,是美术和美术人集天地之灵气和美术之灵魂而成的精华。在大千世界里,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美术为我们撑起一片美丽的天地,点缀着我们亮丽的人生。

二、美术教育课程的构建

美术课程的标准是美术基础教育的标准,其目的是通过美术课程的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学科优势,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美术和美术教育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

1.美术课程构建的价值(1)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审美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和社会市场迫切需

要具有高尚情操和丰富情感的高品质美术人才。用美术教育美的含义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他们对人和自然的热爱与责任,培养他们尊重他人、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态度以及创造美、享受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并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美丽。

(2)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优秀的美术课程体系最能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最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设置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的美术教学课程,才能有效激发出学生对美术知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动力,达到预期的美术教学效果。如课外美术写生课程,大自然神奇的景色会令学生的美术灵感和创新思维感倍增,使其所创作的作品充满艺术的灵气。

(3)了解美术教育特征,提高美术学习能力

在当今多元化社会形态下,美术教育把审美作为教育的核心定位,丰富了美术教育的思想内涵。美术与自然、人文、生活的相互联系,构成了美术教育多融性的学科特点。美术教育具有视觉性、人文性、实践性、愉悦性特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和了解美术教育的这些特征,以提高其对美术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

(4)促进学生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美术教育的责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美术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公共价值意识,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追求和实现教育的理想。美术课程的设置不仅要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所需要的条件。美术教育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脑力与体力因素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美术课程的构建方法

(1)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设置美术教育課程

美术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构建。一般情况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2年级;第二阶段,3―4年级;第三阶段,5―6年级;第四阶段,7―9年级。阶段的不同,课程内容、教育模式以及学习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区别。

(2)根据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设置美术教学课程

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前单纯的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技能学习和素质发展的高度,根据美术教育学习的方式,设置美术教学课程。具体分为四个领域:第一个领域,造型表现;第二个领域,设计应用;第三个领域,欣赏评述;第四个领域,综合探索。

三、美术课程构建的策略

要促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有一个好的课程构建。未来,在正确把握美术教育发展趋势下,针对美术教育学生美术素养和学生美术技能的培养,美术教育课程的构建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课程要突出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对美术课程的构建要遵循美术教育发展的规律和

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进行美术课程设置时,要有能够体现学生思考问题、掌握技法的过程,改变过去忽视学生归纳知识的现象,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不要一上来就把问题的答案和盘托出,老师对学生只是进行引导,诱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后获得同老师一致的解答结果。

2.选取教材内容要结合课题形式

对美术课程的设置与改进,首先要从美术教材开始,针对美术教育技能学习与美术素养学习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课程课题要求的教材,达到有效启发学生学习思维、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3.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美术教育课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受传媒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美术教育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在相应的范围内也必须借助于日趋发达的传媒方式。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文字和图像构成的课程教材仍然是美术教育的基本教材形式。但要增强美术教育的多样性,使美术教学获得特有的教学效果,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学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在以纸质教材为基础的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根据课程教材内容制作相应的图片、影像、漫画等所需要的情境,把美术教育的时代感、空间感和动画感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增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动态理解能力。

结语

美术教育是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美术人才而设立的以美术技能教育和美术内涵教育为主旨的教育。美术教育的发展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课程设置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全方位加快经济社会所急需的美术优秀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陆浩然.针对艺考问题的高校美术教育探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12):100-103.

[2]姚丽华.高师美术公共课教学初探[J].大众科技,2015(08).

[3]李鹏.加强学科整合,打造优质课堂[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4(15):85-87.

作者:陈彬

上一篇:应用电子技术论文下一篇:法学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