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性素质教育发展论文

2022-04-27

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如何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生个性素质教育发展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学生个性素质教育发展论文 篇1: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

摘要: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各类学校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体育学校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应在其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个性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面向未来的教育,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因此,如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一、素质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教育。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是素质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强调全面发展,并非排斥个性发展,而是更加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飞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只能在个体经验中得到发展,任何教育如果离开了学生个性发展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功能,素质教育更应注重学生个性素质的提高,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共性与个性的客观规律。素质教育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对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可变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由于与生俱来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化的影响,相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脑力、体力、智力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重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更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长善救失”,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发展学生个性的必要性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后天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和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就是创造性的发展,因此,个性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需要。

2.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阶段,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个性的发展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3.从个性的形成过程来看,马斯洛认为“人的个性发展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个性”。所谓健康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讲,是一种与共性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看,则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因此,发展健康的个性十分必要。

三、体育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和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

2.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管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到某种活动形式,就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

3.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社会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与实力,增强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四、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措施

1.强调每个学生的个性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等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与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各种个性的基础上,才能加以引导和教育。

2.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

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及承受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也不该强求一致,而应分类施教,可采用兴趣分组或性格分组,从学生的性格特征出发,进行因材施教。这样教师在课的密度和运动量上容易控制,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而且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从而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得到统一。

3.培养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的自我参与意识,渗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体育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推动力,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

4.渗入有效的心理训练

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学生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以满足提高运动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从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5.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活动,变学生被动接受体育活动为主动追求体育活动,教师采用精讲少讲,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由师生或学生去解决问题,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积极、自觉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探索精神。

6.提高教师素质,适应个性教育

俗话说“打铁先要榔头硬”,教师如果自身素质上存在个性化的问题,对发现、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必然起到阻碍作用,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教师首先需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不仅是思想素养,更要提高自身的个性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编写组.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作者:何春林

学生个性素质教育发展论文 篇2:

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如何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从三个方面简论如下:

1 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历史反思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纵览中国古代、近代教育史,科举制度、八股文不知扭曲了多少知识分子的灵魂,埋没了多少知识分子的才干。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代知识分子迂腐呆板的群体形象,鲁迅的《孔乙己》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旧式教育痛心疾首的呐喊,清代龚自珍发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历史告诉我们: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教育思想,落后的教育模式制约着人才的培养。

伴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化、产业化、信息化程度的空前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门类、多规格的趋势。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应试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中国的教育走向哪里?邓小平同志适时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战略思想。为适应这一思想,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实现人的个性发展的真正解放,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矗。

2 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是它的两个基本特征。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是第一位的。

强调全面发展并不排斥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飞跃。这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只能在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任何教育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作用,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个体素质的提高,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共性和个性的客观规律。因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彻底解放,个人才华禀赋得到充分发挥。

素质教育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对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可变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由于与生俱来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化的影响,相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在脑力与体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表现出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发展的共性特征,更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弥补短处和不足,“长善救失”,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放大限度的发展。

3 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方式

3.1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主渠道。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勇于突破“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模式,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以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课题,以启发式、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主攻方向,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四个转变,即变只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变教师主宰课堂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变只重知识传授为同时重视学习过程;变一讲到底为讲练结合,突出知识要点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使学生在良性学习环境中能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生动活泼地发展。

3.2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估模式,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有利环境。通过时“应试教育”的透析,我们看到脱离实际的、片面的教育评价,误导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的是畸形人才,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很不适应的。为此,有必要在学校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整体式教育质量评估模式,在评估内容上力求全面、合理,在评估形式上力求量化、科学,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发展学生个性中,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作用。对于学生,应热情鼓励他们成名成家,进行理想教育,及时发现、评价、培植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表现的突出才干,积极试行积分式、等级式、综述式的多级评估方式,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适时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特长,尤其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让每颗星星都发光,让每片花瓣都散发芳香。总之,通过革新教育评价制度,使学生从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下解脱出来,为发展学生个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创学校全面育人有特色、学生全面发展有特长的生动局面。

3.3拓宽素质教育途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一是切实加强音、体、美和劳技课教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阵地。当前我们应当努力扭转音、体、美和劳技教育的薄弱局面,做到教材、课时、师资、设备、考核五个保证。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有一节课外活动,并将列入课表,形成制度,广泛开展小科技活动以及体育、手工劳动、书法美术、剪纸雕刻、故事会、诗歌会、文学创作等活动。三是创办一特色教育学校,充分发挥其先导示范作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高洪建

学生个性素质教育发展论文 篇3:

素质教育下的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这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如何通过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从三个方面简论如下。

(一)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反思

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纵览中国古代、近代教育史,科举制度、八股文不知扭曲了多少知识分子的灵魂,埋没了多少知识分子的才干。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代知识分子迂腐呆板的群体形象,鲁迅的《孔乙己》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旧式教育痛心疾首的呐喊,清代龚自珍发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历史告诉我们: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教育思想,落后的教育模式制约着人才的培养。

伴随着历史的脚步,我们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化、产业化、信息化程度的空前提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门类、多规格的趋势。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应试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中国的教育走向哪里?邓小平同志适时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来来”的战略思想。为适应这一思想,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实现人的个性发展的真正解放。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二)素质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教育。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是它的两个基本特征。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是第一位的。

强调全面发展并不排斥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飞跃。这是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只能在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任何教育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作用,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个体素质的提高,它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共性和个性的客观规律。因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彻底解放,个人才华禀赋得到充分发挥。

素质教育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对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儿童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阶段性、可变性、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由于与生俱来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化的影响,相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在脑力与体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表现出个性特征。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发展的共性特征。更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弥补短处和不足,“长善救失”,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个性差异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地获得放大限度的发展。

(三)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

1.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主渠道。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勇于突破“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模式,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以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课题,以启发式、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主攻方向,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四个转变,即变只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变教师主宰课堂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变只重知识传授为同时重视学习过程;变一讲到底为讲练结合。突出知识要点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使学生在良性学习环境中能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生动活泼地发展。

2.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估模式,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有利环境。通过时“应试教育”的透析,我们看到脱离实际的、片面的教育评价,误导了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的是畸形人才,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很不适应的。为此,有必要在学校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整体式教育质量评估模式,在评估内容上力求全面、合理,在评估形式上力求量化、科学,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发展学生个性中,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作用。对于学生,应热情鼓励他们成名成家,进行理想教育,‘及时发现、评价、培植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表现的突出才干,积极试行积分式、等级式、综述式的多级评估方式,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整体素质,适时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特长,尤其应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让每颗星星都发光,让每片花瓣都散发芳香。总之,通过革新教育评价制度,使学生从激烈的升学竞争压力下解脱出来,为发展学生个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创学校全面育人有特色、学生全面发展有特长的生动局面。

3.拓宽素质教育途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一是切实加强音、体、美和劳技课教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重要阵地。当前我们应当努力扭转音、体、美和劳技教育的薄弱局面,做到教材、课时、师资、设备、考核五个保证。

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确保学生每天有一节课外活动,并将列入课表,形成制度,广泛开展小科技活动以及体育、手工劳动、书法美术、剪纸雕刻、故事会、诗歌会、文学创作等活动。

三是创办特色教育学校,充分发挥其先导示范作用,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王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