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概念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家庭暴力,一直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国一直致力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和实施不仅会在立法体系、收集证据以及传统观念等方面带来积极的影响,相对也会造成公权力过度干预和侵犯隐私等消极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利大于弊,《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还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家庭暴力概念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家庭暴力概念管理论文 篇1:

家庭暴力受害妇女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治疗初探

摘 要:家庭暴力受害妇女创伤后应激障碍指的是长期受丈夫或男友虐待的妇女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美国临床法医心理学家雷诺尔·沃柯)。长期的家庭暴力是属于持久性的创伤性事件,家庭暴力受害妇女表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受虐妇女综合症、习得性无助。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治疗分为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积极的家庭和社会支持。

关键词:家庭暴力;创伤后应激障碍;治疗

作者简介:林建(1981-),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市西南大学教学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重庆警察学院治安管理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治安学。

家庭暴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2011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在16-64岁被调查的女性中,在整个婚姻生活中曾遭受过配偶侮辱、谩骂、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强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占24.7%。

一、正确认识家庭暴力受害妇女

家庭暴力受害人不限于妇女,但是,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最普遍、最严重;同时,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的性质、根源及危害,与针对妇女的强奸、性骚扰等其他暴力形式密切相关。

简单而言,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在我国,家庭暴力作为法律概念,最早出现在2001年12月24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中,其第一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二、家庭暴力受害妇女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个体在遭受强烈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日至半年内)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亦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其基本特征是高度警觉、灾难性事件片段的反复冲洗以及对相关事物和情景的回避,引起患者主观上的痛苦和社会功能障碍。长期的家庭暴力是属于持久性的创伤性事件,家庭暴力受害妇女表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受虐妇女综合症、习得性无助。

三、治疗

(一)心理治疗

应激免疫训练是一种预防应激障碍的认知行为技术,教会来访者一些应对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消除恐惧。不仅在个体咨询中,而且在团体咨询中,它因为灵活多变,根据来访者不同而不同,满足来访者需要。既能解决当前问题,也能应对未来困难。它包括信息给予、苏格拉底式讨论、认知重组、问题解决、放松训练、行为复述、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和改变环境情境等一系列技术和过程的组合。

(二)药物治疗

药物是治疗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的重要手段,目标是减轻ptsd患者的核心症状,减少功能障碍,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应激的抵抗力及治疗其共病(抑郁、焦虑等)。药物能改善躯体症状,从而改变ptsd患者的情绪。家庭暴力对受害妇女造成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应针对患者的躯体症状及时给予药物治疗。Harpaz-Rotem等研究报道:2005年860090例美国成人中患PTSD者10636例(1.2%),其中60%接受药物治疗,常用的有抗抑郁药(74.3%)、抗焦虑药(73.7%)及抗精神病药(21.3%)。

(三)积极的家庭和社会支持

家庭暴力受害妇女亟需情感慰藉,原生家庭和社会支持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因素。家庭暴力受害妇女应该认识到,她们并不应该遭受暴力。和睦的原生家庭在PTSD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原生家庭的支持和配合是患者康复的重要基础。家庭内部的有力支持是受害妇女从创伤返回到正常状态的关键来源。研究表明,家庭暴力发生后受到良好社会支持的受害妇女康复的几率要比没有社会支持的大。对受害妇女而言,社会支持有家庭亲友的关心和支持、心理咨询师的早期介入、社会各界的有力援助、政府的应急与心理危机干预。家庭暴力受害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存在差异,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要有针对性,因人而异,注意保护隐私,帮助受害妇女治愈创伤性应激障碍。

[ 参 考 文 献 ]

[1]夏吟兰.论我国家庭暴力概念——以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为分析对象[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5,02:12-19.

[2]Kirsty Forsdike,Laura Tarzia,Elizabeth Hindmarsh,Kelsey Hegarty.生命周期中的家庭暴力[J].中国全科医学,2014,35:4151-4153.

[3]王晨洁,杨跃.论<反家庭暴力法>的完善——以警察干预家庭暴力为视角[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5,04:74-76.

[4]张璐.试论<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对家庭暴力的界定[J].法制博览,2015,11:25-27.

[5]王灵.<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座谈会会议综述[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5,02:61-63.

作者:林建

家庭暴力概念管理论文 篇2:

《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探究

摘 要:家庭暴力,一直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国一直致力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和实施不仅会在立法体系、收集证据以及传统观念等方面带来积极的影响,相对也会造成公权力过度干预和侵犯隐私等消极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利大于弊,《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家庭暴力;反家庭暴力法;侵犯隐私

家庭暴力是一个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数据统计,全国2.7亿个家庭中,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妇女已高达30%,其中,施暴者九成是男性,每年有近10万个家庭因家庭暴力而解体。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近年来不断推进《反家庭暴力法》制定的准備工作进程,提出《反家庭暴力法》的草案,去全国多个省市进行实地调研,对立法进行论证,由此看来,《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和必然的趋势。立足于《反家庭暴力法》的草案,本文将对《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后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

一、反家庭暴力法的积极影响

1.完善立法体系,增强执法力度。我国对于解决家庭暴力问题一直都有提出相关的对策以及部门法条。全国有28个省区市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或政策,还有90余个地市制定了反家庭暴力的政策文件。在《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中也零星分散着反对家庭暴力的法条,但是这些法条的内容都是原则性、抽象性的规定。例如,在新的《婚姻法》总则第3条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并没有对家庭暴力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规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可以使有关反对家庭暴力的内容变得具体而详细,这部法律的实施能够给法官更为全面的指导,而对于一般的民众来说也能够更方便而准确地寻找救助的依据。

对于执法者来说,原有的一些干预家庭暴力的法律虽然有做一些限制,但是详细的操作细则却没有列明。另外,在一些家庭暴力案件发生后,当执法者介入后,因为受害者的反悔而让执法人员陷入尴尬的境地。《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能够有效避免这些问题,提高办案的效率,增强执法效力。

2.促进相关社区保护场所的建立。在《反家庭暴力法》草案中的第5章第1款中提到“援助力度、建立受虐妇女庇护场所、鼓励个人建立援助救济机构”;第5章第2款中说要“发挥社区在家庭暴力预防中的特有功能”,可以看出,有效建立社区保护场所是预防和反对家庭暴力的一项有效措施。社区保护场所,就是以社区为单位的基层组织自我建立的一个保护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场所。它与社区矫正场所不同,后者是为了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场所,社区保护场所针对的对象并不是罪犯而是受害者。而基层组织,例如社区和地方的派出所,是能够直接有效管理本区域范围的事件的。

对于民众来说,社区作为人们所组成社会的共同体,在反家庭暴力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一般的家庭暴力,很少有人会选择诉诸法律,他们更希望社区或者片警能够进行调解。而在遭受暴力后,受害者的情绪和精神需要极大的抚慰。在此情况下,社区提供一个庇护和咨询辅导的场所就有必要。《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提供社区建立保护场所的法律依据,并且可以依照相关程序来完成和改进。

3.举证责任的倒置有利于受害者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举证责任是指基于法律规定,将通常情形下本应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就某种事由不负担举证责任,而由他方当事人就某种事实存在或不存在承担举证责任,如果该方当事人不能就此举证证明,则推定原告的事实主张成立的一种举证责任分配制度。在《反家庭暴力法》草案第4章中提到“在不违反法律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有关家庭暴力的民事诉讼中涉及的证据的采信、证明标准、反证责任、举证倒置原则、司法鉴定的程序等方面做出一些新的规定,适当减轻了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举证责任”。

众所周知,家庭暴力本身具有隐私性,而且受到人情伦理观念的影响,使得收集证据十分困难。受害者在受到家庭暴力后,往往来不及收集证据这些证据就已经消失了,就算有周围邻里的人作为目击证人,也会碍于人情往来或者他们仅认为只是单纯的家庭纠纷而不愿意出庭做证。但是《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使得这种情形成为“谁主张谁举证”的例外,被告需要提供自己没有实施家庭暴力的证据,有效解决了收集证据难的问题,而且在经受了身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后,受害人避免了为需找证据所带来的巨大的压力。

4.发挥法的指引和教育作用,改变原有糟粕观念。受到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在现代的人们心中依旧存在着“男尊女卑”、“棒棍底下出孝子”的观念。有学者就曾指出:以女性的物化和客体化为特征的不平等的男权社会是滋生针对女性暴力尤其是家庭暴力的制度温床。在家庭中,女性和孩童在力量上是处于劣势的,而传统一些糟粕的观念更是给家庭暴力提供了便利,这种情况在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村地区更为严重。而《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能够有效地通过规定相关的法律义务,要求人们抑制家庭暴力的行为,也赋予了受害者保护自己的权利。对于家庭暴力的违法行为,《反家庭暴力法》的制裁不仅对人们起到了教育的作用,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原有的传统观念。

二、反家庭暴力法的消极影响

1.公权力的过度干预,使得家庭内部矛盾增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将家庭暴力界定为: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反家庭暴力法对于家庭暴力所造成的“一定伤害后果”也并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标准,在家庭内部发生矛盾时,家庭成员很容易把这部法律作为后盾,把家庭纠纷上升至诉诸法院。

在《反家庭暴力法》草案中多次提到要“加大司法干预力度”、“加大公安机关的干预力度”,其实这很有可能使得《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后公权力被过分滥用,影响家庭内部和谐。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间的宽容、谦让是维护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一旦人们把《反家庭暴力法》作为武器而威胁对方时,那么原有的关系就会破裂而不可修复,甚至可能在矛盾加深后造成真正的家庭暴力。我们常说“法律是社会的最后保障”,法律其实是在事情发生后最后保障权利的手段,原本家庭关系就更应该依靠伦理道德来维持,法律的介入会使得关系如履薄冰,一旦超过预期则会造成糟糕的后果。以英国为例,其法律规定了针对施暴者的驱逐令,这一制度实施的直接结果是“公权力介入家庭暴力后,100%的夫妻结局是以离婚而告终”,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本身更需要符合社会以及国情的发展。

2.侵犯家庭和个人隐私。在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中很多都抱有“家丑不可外扬”的想法,更遑论把自己所谓的“家庭纠纷”变为“法律问题”。仅仅只是身体上的家庭暴力都会受到很大的取证阻难,另外的精神和性暴力更是一种不能为外人道的隐私,特别是“婚内强奸”问题,在我国刑法上并没有规定,在司法界和理论界对于婚内有没有强奸都是存在很大争议的。

在中国,性一直是一个令人羞于启齿的话题,但是家庭暴力中的性暴力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调查表明,在夫妻性生活过程中,丈夫强迫妻子过性生活的占调查总数的2.8%,受害妇女人数有几百万之多。即使一方以婚内强奸的罪名提起诉讼,侦查机关在搜寻证据时必然会涉及敏感问题,对于受调查方来说完全可以说被侵犯了个人隐私。《反家庭暴力法》中虽然保障了受害者的权益,但是执法人员以及法官介入家庭中来,很有可能导致家庭个人的一些隐私被披露。对于受害者而言,婚内强奸即使不能忍受也是不愿被过多人知晓的,这不仅关乎家庭和个人的面子问题,而且很可能影响后来的生活。

三、对消极影响的建议

1.可以增加滥用法律责任追究的权利,公权力的干涉应更注重公民自主的意愿。在上文中提到的家庭成员一方利用《反家庭暴力法》立法概念上的模糊性而滥用法律,可能会造成另一方家庭成员名誉以及精神上的伤害。因此,一旦被告提出证据证明原告的起诉是没有依据或者依据不明显的,可以有追究原告滥用法律的权利。对于公权力的过度干涉,司法公安部门应该在有限度的范围内听取当事人的请求,在可以调解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不进行干涉。

2.当事人认为必要时,可以要求侦查人员、办案人员和法官等相关人员签订保密协议。保密协议就是指协议当事人之间就一方告知另一方的书面或口头信息,约定不得向第三方披露该信息。在涉及家庭中一些不愿为他人所知的内容时,受害人可以在顾及家庭和个人隐私的情况下更主动地报案,对于案情的叙述能够减轻抵触情绪,更有效地配合执法者了解案情收集证据。

四、结语

《反家庭暴力法》的目的并不是希望造成家庭成员间的对立,而是为了给家庭中的弱势群体更好地提供帮助,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惩戒家庭暴力,维持家庭稳定与和谐。虽然《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中仍有可能存在诸多弊端,但是其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法律本身需要在适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消极的影响也并不是不能避免,而且这部法律是人们迫切性的需要,因此,《反家庭暴力法》应该制定并且在适应国情的情况下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夏吟兰,郝佳.家庭暴力法律防治理念刍议——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正义观[J].妇女研究论丛,2010(3).

[2]朱一黎.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3(35):341-342.

[3]吴洪,马海霞.对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反思[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4):29-38.

作者:章超男 张芳

家庭暴力概念管理论文 篇3:

我国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必要性分析

[摘要]家庭暴力已是一个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全国妇联的一项最新抽样调查表明,有16%的女性承认被配偶打过,14.4%的男性承认打过自己的配偶。在我国家庭暴力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各地区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具体规制措施也在很大空间和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和改善,但是在繁琐复杂的现实面前,这些进步尚远远不足,而且我国在家庭暴力问题上的立法缺陷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我国目前家庭暴力问题现状出发,探析我国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必要性。

[关键词]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成因及危害;反家庭暴力法

一、家庭暴力问题概述

(一)家庭暴力概述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中的第一条提到:“‘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制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第二条则指出:“‘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从比较法上去探究,很显然,这一概念并不完整。结合国外相关法律的规定,家庭暴力主要应该包括身体(肉体)上的、精神上的、性方面的这三大部分。总的说来,家庭暴力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暴力是指家庭人员之间,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肉体伤害、精神折磨和性虐待的暴力行为。狭义的家庭暴力,主要是指丈夫对妻子进行肉体伤害、精神折磨和性虐待的暴力行为。

(二)家庭暴力的成因

1.传统文化因素

长期以来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在广大偏远落后地区还根深蒂固。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妻子都处于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更有甚者,将妻子视为丈夫私有财产,在这种夫权思想的影响下,暴力往往成为解决家庭纠纷的主要方式,而妇女也习惯了逆来顺受甘于丈夫的支配,缺乏反抗意识。

2.现实生活因素

毋庸置疑,婚姻的开始往往都是美好甜蜜的,但是当现实的生活每天都重复柴米油盐酱醋时,争吵、压力、金钱、子女都可能导致婚姻生活最不美好的一面——家庭暴力。

(1)感情破裂。夫妻之间一方或者双方不再存在爱情,两人之间亲密的关系就会被切断,就会将对方的缺点无限放大,进而演变成嫉恨甚至反目成仇,这些反面情绪易于导致家庭暴力。

(2)收入差距。中国几千年来男性一直在家庭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加工作,一旦丈夫的收入明显低于妻子的收入或者生活只能依赖于妻子的收入时,丈夫往往会觉得自己强势地位和自尊心受到了挑战,就会选择暴力方式来树立或挽救自己的权威。

(3)生活压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高度白热化的时代,尤其年轻的一代生活的压力很大,这必然会导致家庭生活的不如意,进而转化成无休止的争吵和打骂,当这些情况得不到正确解决时会不断加剧和恶化并最终导致家庭暴力。

3.心理素质因素

从家庭暴力角度来说,就是一个暴力实施者并不懂得以平和的心态看待问题,他不能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同时又没有能力或者其他方法解决问题,只能通过暴力来宣泄情绪以达到暂时解决问题的目的。

4.法律保障因素

尽管 2001 年4 月新修改的《婚姻法》和2005 年8 月新修改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明文规定禁止家庭暴力,其他的法律法规也规定了相关的惩罚措施,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仅一部分执法人员不能依法惩处家庭暴力行为,甚至连有些公安机关的报警电话也不受理家庭暴力事件。最重要的还是我国目前尚缺乏有效健全的法律保障机制。

(三)家庭暴力的危害

1.婚姻破裂、家族解体。家庭暴力不但侵害了一方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甚至威胁到其中一方的生命,当受害方不堪忍受暴力时,就会选择离婚、离家出走,甚至以暴抗暴等途径摆脱家庭暴力,致使家庭走向破裂和毁灭。

2.伤害儿童的身心健康。数据显示,60%以上的人在对配偶实施暴力的同时,也经常对子女实施暴力①。即使没有受到殴打,见到家庭暴力的孩子所受的伤害同样严重。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子女,心灵上必然会存在恐惧、焦虑、孤独、自卑、不相信任何人等心理障碍。在他长大之后,很可能会成为新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有的人甚至会成为敌视社会、报复社会的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导致以暴制暴。遭受暴力的妇女长期心里充满了恐惧和仇恨,当这些负面情绪长久积怨在内心,有的人就会被迫走犯罪的道路,从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变成了害人者。

二、我国现行法律对家庭暴力的规制及缺陷

我国对于家庭暴力的法律规制问题的探索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但是在不断探索进步的过程中出台的《涉及家庭暴力婚姻案件审理指南》及《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在家庭暴力中受害人的权益。但是,在具体的规制上我国目前尚存在着立法缺陷和司法缺陷。

1.法律规定可操作性差。目前,我国《宪法》、《刑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都是宏观的、原则性的规定,虽然对家庭暴力行为都有禁止性规定,但缺乏明确的认定和制裁条款,可操作性较差。

2.无专门的证据法规则。家庭暴力多发生在家庭内部,很少有目击证人,而相当一部分当事人在遭到暴力后,因缺乏法律常识没有报案或去医院开具诊断证明,这样当对方否认有暴力行为时,便无据可查。而目前现有的民事证据规则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需要相应的针对家庭暴力的证据规则出台。

3.家庭暴力受害者精神损害赔偿无法可依。《婚姻法》明确规定,家庭暴力的受害方可以提出民事赔偿,但受害妇女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没有具体的详细的法规可依,仍然非常困难。

三、我国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必要性

(一)国际环境下的立法需要

目前,世界上已有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家庭暴力行为有明确法律处罚,例如:马来西亚的《家庭暴力法》、韩国的《家庭暴力惩治专项法案》、英国的《1996年家庭法》等。1993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宣言》;1995 年,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通过的《北京宣言》中,又重申了对联合国的上述宣言的承诺。由此可见,消除以对妇女暴力为主的家庭暴力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也是一个国家民主、自由、平等的象征。在我国,目前已有20 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出台了预防、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或文件,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二)我国独特国情下的必然选择

我国独特国情下在反家庭暴力工作方面应当走专门立法的道路。近年来,一些地区反家庭暴力民间组织开展的一系列社会宣传、调查、社区干预试点等活动,为国家立法机关制定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我国很多省级人大常委会和党政部门已制定或批准了反家庭暴力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最早出台的是1996年1月中共长沙市委办公厅、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制定的《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规定》。2000年3月31日,目前湖南省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议》,这是我国首个反家庭暴力的地方性决议,该决议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各省、市对家庭暴力的明确认知和清醒认识。目前已有湖南、陕西、山东、青海等15个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先后通过了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地方性决议。上述规范性文件对遏制家庭暴力和制定反家庭暴力法具有重要的牵引所用和规范性作用。也说明,我国现今已具备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注释]

①李凤新.反家庭暴力任重道远[EB/OL].http://www.chinacourt.org/民事研究,2004-09-10.

[参考文献]

1.田小梅.相似的文字背后——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亲属相犯”与当代“家庭暴力”法律的比较分析.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9(1).

2.金眉.中国反家庭暴力立法评述.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1).

3.黄小丹.试论家庭暴力的防治.人权,2007(2).

4.陈明侠,夏吟兰,李明舜,薛宁兰.家庭暴力防治法基础性建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荣维毅.中国妇女报有关家庭暴力问题宣传报道的成绩和经验.妇女传媒与妇女发展论坛[C],2004(9).

[作者简介]马晓琳,女,甘肃永登人,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2009级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作者:马晓琳

上一篇:学生公共安全法律论文下一篇:工业设计营销管理论文